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qx

一切众生都是迷中的如来佛,对不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智亦无得 发表于 2018-11-19 20:29
我不反对净土,我反对利用净土创建超级神,神化净土法门忽悠无知民众,那样才是毁掉了人们的法身慧命。

师兄,就如同不能因噎废食一样,不能因为有人搞迷信,就一股脑把净土都否了。

发现搞迷信的,揭露他的迷信就是。

诸佛菩萨以大慈大悲,无量方便度脱众生,而众生沉湎于方便,却又往往迷失了佛法,这是很正常的,也是世界的真相。正是象您这样明白些佛法的人,应该到实际生活中去设法改变的。

师兄,您是明白人,就慈悲慈悲,指责众生的同时(其实,指责已经很不到位了,是要行”四摄法“),请莫把别人的方便给毁了。您的船又无帆无桅的,是个”诸法本性空“的样子,叫别人抓住什么上船过河呀?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师兄这一贴很有说服力,我该注意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无船无帆,无桅。无有主张。随机破邪,只破不立。不拉圈结盟,直言不讳。 谢谢师兄提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19 23:46
发表于 2018-11-19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力力熊 发表于 2018-11-19 21:54
末学并没有误解师兄的意思。末学正是觉得您说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个意思有待商榷。

师兄也 ...

存在即是缘起的,缘起的必无常变化,无常变化即无自性,本性即空,怎么若说诸法本性空就不能说因缘?末学不解?
师兄是不是认为,说性,就不能说相,?
从相的无常认识到性本空不可以?
性是本质,相是现象。

点评

师兄这个回贴子所说的很有意思,末学一时觉得,师兄真的是个急性子。 末学理解,不是说“无常变化即无自性”,而是“无常变化即无自性相”。而您说“本性即空”,也是您个人的体会,不好理解。为什么?若“本性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0 21:48
发表于 2018-11-19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力力熊 发表于 2018-11-19 22:18
师兄,就如同不能因噎废食一样,不能因为有人搞迷信,就一股脑把净土都否了。

发现搞迷信的,揭露他的 ...

师兄这一贴很有说服力,我该注意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无船无帆,无桅。无有主张。随机破邪,只破不立。不拉圈结盟,直言不讳。
谢谢师兄提醒。

点评

师兄说”只破不立“,这个很好,可以点醒迷人。但一定要摸好脉相才好 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0 21:53
发表于 2018-11-20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智亦无得 发表于 2018-11-19 23:27
存在即是缘起的,缘起的必无常变化,无常变化即无自性,本性即空,怎么若说诸法本性空就不能说因缘?末学 ...

师兄这个回贴子所说的很有意思,末学一时觉得,师兄真的是个急性子。

末学理解,不是说“无常变化即无自性”,而是“无常变化即无自性相”。而您说“本性即空”,也是您个人的体会,不好理解。为什么?若“本性即空”,般若经中就不另说“本性空”了,而整部般若都应该说的只是“本性”了,为什么仅从“观色”一途,《大般若经》中就还有另十九空的观色法呢?更何况,还有分别观受、想、行、识的二十空?末学理解,还是以经书上说的为准,不好自己另起说法。

末学的本意,是说“诸法本性空”说的是五蕴的观“本性空”,这里的"诸法“就是指的”五蕴“。这个与因缘法是两码事,不好混为一谈。

比如这个帖子,班竹原意是想大家讨论“一切众生都是迷中的如来佛,对不对?”这明显的是属于因缘法的范畴,您却高妙地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末学愚钝,就觉得有些风马牛的味道,就好比人家在讨论厨艺,您却跟别人说怎样开车,路数不对不是?

好了,不啰嗦了,没别的意思,只是想提醒师兄,在回答别人的话时,先听清楚了再说不迟。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11-20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智亦无得 发表于 2018-11-19 23:46
师兄这一贴很有说服力,我该注意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无船无帆,无桅。无有主张。随机破邪,只破不立 ...

师兄说”只破不立“,这个很好,可以点醒迷人。但一定要摸好脉相才好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11-20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德,末学看了您在其他帖子里的表述,觉得您应该是认为“一切众生都是迷中的如来佛”这种说法是对的吧?

大德,末学还是劝您一句罢:远离诸如此类的邪见罢,免得共赴师难,追悔莫及,要对自己的慧命负责啊。

《大般涅槃经卷第七-如来性品第四之四》云:

“若有说言:‘佛说中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若有能作如是说者,当知是人不犯四重。若不能作如是说者,是则名为犯波罗夷。若有说言:‘我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我今已得成就菩提。’当知是人则名为犯波罗夷罪。何以故?虽有佛性,以未修习诸善方便,是故未见;以未见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义故,佛法甚深不可思议。”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wqx
华严宗三祖 贤首大师------山河树林皆是真如 《贤首华严还源观》载:《经》云:如此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依此义故,当知一尘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1 09:48
wqx
大德好:《大般涅盘经》:“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 这里,很多佛友引用这段佛经来证明草木瓦石等无情之物,不具佛性。然而,根据历代祖师的开示我们可以很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1 09:4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众生所摄。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金刚经》这里告诉我们众生既有有想(有情)众生,也有无想(无情)众生,佛皆令之入无余涅槃。

点评

无想众生,指的主要是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天众生。 仍属有情。 草木瓦石属无情,但可以在佛性中显现。 有情能成佛,无情不是众生,故不能成佛。 这是佛法定义。 若认为草木金石为众生,或草木金石也能成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1 10:1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力力熊 发表于 2018-11-20 23:14
大德,末学看了您在其他帖子里的表述,觉得您应该是认为“一切众生都是迷中的如来佛”这种说法是对的吧?
...

大德好:《大般涅盘经》:“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



这里,很多佛友引用这段佛经来证明草木瓦石等无情之物,不具佛性。然而,根据历代祖师的开示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不过是我们没有结合上下文,断章取义而已,那么,下面就此提出几点论据,以供大家参考。



一、天台祖四祖章安大师 ------ 二乘是如来,瓦砾是佛性

《大般涅盘经疏卷》只为将护末代权机者。不宜闻于生死是涅盘。二乘是如来。瓦砾是佛性。(记曰:即对圆顿机,应云:烦恼即涅盘,乃至瓦石即佛性。)

------天台祖四祖章安大师撰写、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再治



二、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 “无情有性”论

“无情有性”是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在《金刚錍》中所阐发的佛性论,其中的“无情”是指山川大地、草木瓦石等无情之物。佛教一般认为只有有情众生(如人和动物)才有佛性,但湛然却认为除了有情众生,无情之物也有佛性,这就是所谓的“无情有性”。



湛然大师在《金刚錍》中“假梦寄客,立以宾主”,通过一个梦境——在梦中与一位代表山林佛教徒的“野客”的对话——论证了“无情有性”,这显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湛然的论证是从解读《涅盘经》开始的。《涅盘经•迦叶菩萨品》中曰:



“众生佛性,犹如虚空。……虚空无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说佛性犹如虚空。……善男子,为非涅盘,名为涅盘;为非如来,名为如来;为非佛性,名为佛性。云何名为非涅盘耶?所谓一切烦恼有为之法,为破如是有为烦恼,是名涅盘;非如来者,谓一阐提至辟支佛,为破如是一阐提等至辟支佛,是名如来;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善男子,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



从字面上看,这段引文中的“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一句似乎是在“云佛性非谓无情”即“无情无性”,但湛然大师却慧眼独具,认为这句话从其所在的上下文看乃是在表达“无情有性”而不是在表达“无情无性”,他说:



为非涅盘说为涅盘,非涅盘者,谓有为烦恼;为非如来说为如来,非如来者谓阐提二乘;为非佛性说为佛性,非佛性者谓墙壁瓦砾。今问若瓦石永非,二乘烦恼亦永非耶?故知经文寄方便教说三对治,暂说三有以斥三非,故此文后便即结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佛意以瓦石等三,以为所对,故云对于虚空,是则一切无非如来等三。



涅盘、如来、佛性是“三有”,非涅盘之有为烦恼,非如来之阐提二乘、非佛性之墙壁瓦砾等“无情之物”为“三非”。湛然大师认为,《涅盘经》之所以要将“三有”与“三非”相对而言,乃是为了方便教化的需要而“暂说三有以斥三非”,如为破有为烦恼而说涅盘,为破阐提二乘而说如来,为离墙壁瓦砾等无情之物而说佛性,然而,就其究竟而言,“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三有”是虚空,“三非”也是虚空,析言之即,涅盘是虚空,非涅盘之有为烦恼也是虚空;如来是虚空,非如来之阐提二乘也是虚空;佛性是虚空,非佛性之墙壁瓦砾等无情之物也是虚空,既然同样都是虚空,那么,很显然地,有为烦恼即是涅盘,阐提二乘即是如来,墙壁瓦砾即是佛性或无情之物即是佛性,这就是所谓的“无情有性”。



湛然大师从《涅盘经》中解读出“无情有性”后,便依据佛学之种种原理对之作进一步的论证,天台后学静修法师将这些论证归纳为十个方面,如下:



一者约身言,佛性者,应具三身,不可独云有应身性。若具三身,法身许遍,何隔无情?

二者从体,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诸法,何独法身?

三约事理,从事,分情与无情;从理则情无情非别,是故情具,无情亦然。

四者约土,从迷情故,分于依正;从理智故,依即是正,如常寂光即法身土,身土相称,何格无情?

五约教证,教道说有情与非情,证道说故不可分二。

六约真俗,真故体一,俗分有无,二而不二,思之可知。

七约摄属,一切万法,摄属于心;心外无余,岂复甄隔?但云有情心体皆遍,岂隔草木独称无情?

八者因果,从因从迷,执异成隔,从果从悟,佛性恒存。

九者随宜,四句分别,随顺悉檀;说益不同,且分二别。

十者随教,三教云无,圆教遍有。



个人知见:湛然大师是告诉我们,有情与无情众生在事相上虽然有分别,但也是假名立言而已,十方世界不出一心,法身周遍一切处,有情无情皆不出法身,因此也皆具佛性。



三、南阳慧忠国师------ 墙壁瓦砾即是佛心

南阳慧忠,人称南阳忠国师,是唐肃宗和代宗两朝皇帝共同奉持过一位大禅师,就是公案中修楞严大定的那位国师。



僧问南阳忠:阿那个是佛心?阳曰:墙壁瓦砾是。僧曰:与《经》大相违也。《涅盘》云:离墙壁无情之物,故名佛性。阳曰,若执无情无佛性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宛是汝自违《经》。吾不违也。问:无情既有佛性,还解说法否?曰:炽然常说,无有间歇。问:无情说法,有何典据?曰:不见《华严》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众生是有情乎?曰:师但说:无情有佛性,有情复若为?曰:无情尚尔,况有情耶?曰:若俱有佛性,且杀有情,即结互酬(仇)。损害无情,不闻有报?阳曰:有情是正报,计我我所,而怀结恨,即有罪报。无情是依报,无结恨心,是以不言有报。又:僧问: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阳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



四、南阳慧忠国师 ------ 无情说法

南阳慧忠国师是慧能的弟子,是与湛然同时代的一位禅师,他曾“居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余祀不下山”,是一位坚定的山林佛教徒,他结合自己在“南阳白崖山修行四十余年”的经验,在湛然“无情有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无情说法”的观点,继续为“山林佛教”张目——既然“无情说法”,“无情”之山林都在说佛法了,那山林与佛教之间还有什么隔阂吗?山林不就等同于佛教本身了吗?



慧忠国师的“无情说法”思想出自于他与一位“南方禅客”(他当然也是一位山林佛教徒)的如下对话:



有南方禅客问:“如何是古佛心?”

师曰:“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并是古佛心。”



禅客曰:“与经太相违故,《涅盘经》曰:‘离墙壁瓦砾无情之物,故名佛性。’今云一切无情皆是佛心,未审心与性为别为不别?”

师曰:“迷人即别,悟人即不别。”

禅客曰:“又与经相违故,经曰:‘善男子,心非佛性,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曰不别,未审此义如何?”

师曰:“汝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也,结水为冰,及至暖时,释冰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汝若定执无情无佛性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华严经》曰:‘三界所有法,一切唯心造。’今且问汝,无情之物为在三界内,为在三界外?为复是心,为复不是心?若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若是心者,不应言无情无佛性。汝自违经,吾不违也。”



禅客曰:“无情既有心,还解说法也无?”

师曰:“他炽然说,恒说,常说,无有间歇。”

禅客曰:“某甲为什么不闻?”

师曰:“汝自不闻,不可妨他有闻者。”

禅客曰:“谁人得闻?”

师曰:“诸圣得闻。”

禅客曰:“与摩即众生应无分也?”

师曰:“我为众生说,不可为他诸圣说。”

禅客曰:“某甲愚昧聋瞽,不闻无情说法,和尚是为人天师,说般若波罗密多,得闻无情说法不?”

师曰:“我亦不闻。”

禅客曰:“和尚为什摩不闻?”

师曰:“赖我不闻无情说法,我若闻无情说法,我则同于诸圣,汝若为得见我及闻我说法乎?”

禅客曰:“一切众生毕竟还得闻无情说法否?”

师曰:“众生若闻,即非众生。”

禅客曰:“无情说法还有典据也无?”



师曰:“言不閞典,非君子之所谈。汝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皆是念佛念法念僧。’鸟是有情,水及树岂是有情乎?又《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众生是有情,刹岂是有情乎?”



在这段较长的对话中,慧忠国师先从“心性不二”的角度论证了当时在佛教界流传的“无情有性”。既然“无情有性”,那么“有性”之“无情”还能不能说法呢?于是话题就自然而然地转到了“无情”能不能说法的讨论上来。慧忠国师认为“无情”不但能说法,而且还是“炽然说,恒说,常说,无有间歇”,这里请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慧忠国师用“他”来指称“无情”,将“无情”拟人化,说“他炽然说,恒说,常说,无有间歇”,这表明在慧忠国师的眼里,“无情”就象活生生的人一样在说法。不过,对于“无情说法”,慧忠国师的看法还是比较谨慎和保守的,他认为,只有达到佛之境界的“诸圣”才能听闻到“无情说法”,一般的众生,包括他自己在内,都是听闻不到的。最后,慧忠国师还从《阿弥陀经》和《华严经》中找出了支持“无情说法”的相关经文,表明“无情有性”并非是他的臆想虚构,而是有切实的经典依据的。



在探讨了“无情有性”之后,慧忠国师和那位“南方禅客”似乎还意犹未尽,继续“得寸进尺”地讨论了“无情成佛”的问题:



客问:“经教中但见有情授三菩提记,于未来世而得作佛,号曰某等,不见无情授三菩提记作佛之处,只如贤劫千佛中,阿那个是无情成佛?请为示之。”



师曰:“我今问汝,譬如皇太子受王位时,为太子一身受于王位,为复国界一一受也?”



对曰:“但令太子受得王位,国土一切自属于王,宁当别受乎?”

师曰:“今此亦尔,但令有情授记作佛之时,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国土尽属毗卢遮那佛身,佛身之外,那得更有无情而得授记耶?”







在这里,慧忠国师以“太子受王位,国土一切自属于王”为喻来说明只要有情众生成了佛,那么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无情国土亦自属于佛,亦随之而成佛,这就是所谓的“无情成佛”。无情成了佛,无情便是佛身,此之谓“无情佛身”,对于这“无情佛身”,慧忠国师和“南方禅客”又展开了一番问答:



客问:“(作为无情的)一切大地既是佛身,一切众生居佛身上便利,秽污佛身,穿凿践踏佛身,岂无罪乎?

师曰:“一切众生全是佛身,谁为罪乎?”

客曰:“佛身无为,无所挂碍,今以有为质碍之物而作佛身,岂不乖于圣旨乎?”

师曰:“汝今不见《大品经》曰:‘不可离有为而说无为,又不可离无为而说有为。’汝信色是空不?”

对曰:“佛之诚言,那敢不信。”

师曰:“色既是空,宁有挂碍?”

……

又问:“古德曰:‘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是邪说,亦有人信,言不可思议,不知若为?”



师曰:“此盖是普贤、文殊大人之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虚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摩诃般若经》曰:‘色无边故,般若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此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在慧忠国师看来,无情与有情同为佛身,有为与无为皆是性空,因而尽虚空遍法界无不是性空之佛身,于是乎禅界广为流传的“青青翠竹尽是真如(‘真如’一作‘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句偈语便是对“无情佛身”的最好注脚——翠竹与黄花即是无情,真如与般若就是法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力力熊 发表于 2018-11-20 23:14
大德,末学看了您在其他帖子里的表述,觉得您应该是认为“一切众生都是迷中的如来佛”这种说法是对的吧?
...

华严宗三祖 贤首大师------山河树林皆是真如

《贤首华严还源观》载:《经》云:如此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依此义故,当知一尘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即依即正,即染即净,即因即果,即同即异,即一即多,即广即狭,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



个人知见:从“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这里很明显的看出“山河树林皆是真如本体,皆是佛性”



六、憨山大师------草芥尘毛皆是成佛真体

《楞严经通议》:既依正互入,圆融交涉,通为一真,则草芥尘毛皆是成佛真体



七、智圆大师------佛性该摄,岂拣无情。虚空周遍,岂隔墙壁瓦石

《显性录》释谓:『色由心造,全体是心,心具三千,互融互摄。心外无境,依正唯心。离真无妄,离妄无真。遍体内外,即妄即真。佛性该摄,岂拣无情。虚空周遍,岂隔墙壁瓦石。』



个人知见:佛性无内无外,遍周尘刹,墙壁瓦石也不出其外



八、《首楞严经合辙》

『一切无情有情,咸与如来同一圆融清净宝觉。云何复有种种异类杂形,各各差别?』



九、近代佛门泰斗---虚云老和尚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个人知见:这是虚云老和尚开悟后写的一首偈,偈中就明确告诉我们,迷的时候,见相即相,悟了以后,见相非相,则见如来,山河大地本来也是假名立言,不论无情与有情都是佛的法身,又何来有情有佛性,无情没有佛性?



十、来果禅师 ------ 草木丛林砖石瓦砾皆具佛性

《来果禅师自行录》:『佛性有三,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正因佛性者。上齐诸佛及圣,下止蠢动含灵,以及虚空大地砖石瓦砾草木丛林,皆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斯即正因佛性也。缘因佛性者,虽有情无情,本具佛性,不假善知识开导,及诸佛教法,无以发明,假他缘之力,令见佛性,即缘因佛性也。了因佛性者,既仗善知识之缘,薰助正因,久之垢净明现,尘尽光生,彻悟精明,识心达本,即了因佛性也。又曰:『尽世间人,与非人类,上至草木丛林,下齐砖石瓦砾,皆具我佛心体。凡人能讲话者,畜能蠕动者,草木能生长者,砖石能不动者,概为佛心。』包括所有有情无情,一切诸心,久居如来藏中。故古人云: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也。



十一、宣公上人开示:至于无情的众生,能不能恢复灵性呢?可以的,若遇着适当的人对它说法,如“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也可以恢复灵性,但要遇着圣人、罗汉,才有这个机缘。



上人:有生命的生灵叫有情,这一切的植物叫无情。土、木、瓦、石,就像那石头,你看它是无情的,但是它都是活的;但是它那活的,就是少一点,不是具足的,不像人有八识。它虽然也有感觉,但是它不具足的,所以这叫顽石。虽然是顽石,但都有情感。怎麽证明呢? 在中国有个道生法师,在虎丘山那个地方讲《涅盘经》。有人问那个《涅盘经》前半部说的阐提无佛性,这个道生法师就说阐提也有佛性。当时他那麽讲,所有的法师都反对他,说经上明明讲阐提无佛性,你怎麽可以说有佛性呢?就叫所有的人不要听他讲经。他就到山里头对着石头讲,说:「我说阐提有佛性,对不对?」这个顽石就点头。这叫顽石点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由这个证明,就是无情的,也有佛性。



但是在世界上怎麽样生存呢?要是详细来说,你就吃植物也是杀生,不过轻一点。你如果不吃呢,你自己也不会活着。吃植物比较没有那麽伤慈悲心,慈悲心不那麽受伤。你要是很显明地杀生去吃生灵的肉,这个对自己的慈悲心是受伤的,就是生瞋恨心,没有慈悲心;慈悲心就轻一点,瞋恨心就重一点。他问这个问题都很难答覆的,很不容易的。是吗? 有什麽证明植物也有生命呢?它没有血,没有气。就这个人蔘,要是人蔘过了一千五百年他会变成人形,变成一个小孩子各处跑的,这叫蔘仙。 弟子:有的人的看法是吃一碗饭,你就杀了碗里那麽多粒谷的生命。你吃肉的话,比方吃一只鹿,你只杀了一个生命。



上人:一个动物的身上有百千万亿那麽多的植物,没有数量那麽多。这植物就是由那个动物那儿分开的。为什麽它去作植物?就因为它不信佛教。这一切的畜生又是由人这儿分开的。这一个人要是变畜生的时候,可以变十几个畜生。所以它就愚痴了。人的灵分开做畜生,畜生的灵又分开,分作最小最小的时候,就作植物去了。那个植物所有的那个感觉,就是由原来那个畜生那儿分去的。那麽虽然那麽多,但是集中起来也没有一个畜生那麽多,也没有你吃一口肉那麽多。你看着它是那麽多,但是不够那一个畜生那样多。 好像就一粒米来说。这个植物的百千万粒米,也不够畜生肉的一粒米的那种性那麽多。为什麽这样说?你要是开了五眼的人,你看就知道了;没有开五眼,没有「眼睛」的人,怎麽说你也不懂的。怎样说你也不相信,因为你没有作那个植物呢。懂了没有?他说什麽? 弟子:不一定。



上人:是啊!不一定。我知道他不一定。好像蚊虫,这个蚊虫,你看它千千万万在整个山上,这麽多蚊虫这只是或者一个人的灵性变得这麽多。不是说是一个人的灵性就变成一个蚊虫,一个人会变无量无边那麽多蚊虫,这叫性化灵残。性化灵残,化做最小最小作植物了,所以那个不同的。 并且那个植物,好像草,它也有生命。春天生,它到时候就死了。它寿命短。畜生寿命长;你如果不杀它,它可以活很久很久。至於那个米,你就杀不杀它,它是那麽短短的时间,它到时候就死了。



附录一、略述湛然大师的无情有性说

(天台宗研究生) 中智



“无情有性”说,是唐湛然(711—782)大师提出来的。如果追本溯源,早在晋译《华严经》中已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说法。此中众生法包有色法,即包有无情法,那末也就具有“无情有性”了。它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中土的流行历史相当。但作为这一学说的首先明确提出,并作了系统周详的论述,应当推为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大师。



天台宗思想集大成者和开宗人智者大师,以实相说为基础,曾倡“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这里无情有性的思想已很明显。华严宗,主法界缘起,把一切诸法归结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没有把无情之物排除在佛性之外。三论宗的嘉祥大师,更是明言“于无所得人,不但空为佛性,一切草木是佛性也”。(《大乘玄论》卷三)可见。佛性通于草木等无情,是大乘佛性说演进的必然结果。随着佛教的发展,到了唐代,佛教各宗人才辈出,禅、贤、法相,各扬宗风,相形之下,台宗处于劣势。湛然大师慨然自叹!决心以中兴台宗为己任。常常对门人说:“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归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祖述所传,撰写了天台的三大部注释,还著出《止观义例》、《法华五百问}和《金刚錍》等要典。台宗因而大兴,声闻遐迩。其独到的学说就是“无情有性”论。下面我们就以大师的《金刚錍》为主,结合其他著作,对他的“无情有性”说,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论述。



《金刚錍》是“假梦寄客,立以宾主”,即借梦中呓语提出无情有性说的。假设答客问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该书中客曰:我翻遍释教经典,乃至双林极唱,而说“佛性非谓无情”。你何独言无情有性呢?答曰:以前人们尚且说一阐提人无性,说无情无性,何足为怪?殊不知教有大小权实之分,就以《涅盘经》来说吧,《涅盘经》所说佛性,不唯一种。如《迦叶品》下文云:“言佛性者,所谓十力、无畏,不共,大悲三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子为何不引此文令一切众生亦无,何独瓦石?”意思是说,同一部《涅盘经》对佛性的说法就不止一种,其中《迦叶晶》中就有以十力,四无畏等果地妙用和相好释佛性的,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岂但瓦石无性,一切众生也都没有佛性了。按大师看来,说瓦石无佛性,那是经文的方便说,如果依理,则终无异辙,一切诸法悉有佛性。他又进一步指出:《法华》前之三藏教、通教和别教均属权教,故“可云无情不云有性”,如果依实教的圆人圆理,则“心外无境谁情无情,《法华》会中一切不隔,草木与地四微何殊?举足修途皆趣宝渚,弹指合掌,咸成佛因。”同时,大师又提出了天台的“一念三千”说来为其无情有性说作论证。曰“一念中理具三千,故曰:念中具有因果凡圣大小依正自他,故所变处无非三千。而此三千性是中理,不当有无,有无自尔。何以故?俱实相故。实相法尔具足诸法。”由于一念三千俱是实相,实相法尔诸法无不具足,自然无情之物亦在诸法之间。



在湛然大师看来,实际法性、法界等等,名称虽异,其体无殊,“然虽体同不无小别。凡有性名者,多在凡在理。如云:佛性、理性、真性、藏性,实性等,无性名者,多通凡圣因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实相等。如三昧陀罗尼,波罗蜜等。则唯在於果。”大师又以《涅盘经》为例,《涅盘经》多言佛性,佛是果人,一切众生皆有当果之性,故偏而言众生有性。迷人不知此中原由,便以众生有性而不知性体周遍,而说无情无性。实际上,“能造所既是唯心,心体不可局方所故,所以十方佛土皆有众生理性心种。”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墙壁瓦石等无情之物,何能独出具外?!这是大师以一切唯心的无情有性论。



此外,大师还以天台之三因佛性说论证无情有性,言众生有性而不说无情有性,那是权教仅以正因为佛性,而不达性修三因,一体皆遍。依台宗圆意,则是三因互具,正、缘、了并是佛性。天台常以真、俗、中三谛配合了、缘、正三因佛性和三德秘藏。既然一切假名设施,修学积德等法,均可视为缘因。而缘因也是佛性,那么无情有性也就是合理的了。大师还对正因佛性与无情有性进行会通。曰:“理性三因,由未发心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因,故云众生皆有正性。”既云众生皆有正性则信心己具。则可依“此性非内外遍虚空,同诸佛等法界”。“既信遍己,次亦遍具。既同诸佛等于法界,故此遍具诸佛之身。”是说众生有佛性,乃是信法入门,究竟而论,则是同诸佛等法界。一切无情诸法亦在诸佛遍具身中。



以上,大师是以天台宗之圆意圆理去论证无情有性的。他认为教有大小权实之分。藏、通、别、圆之别,因此,有阐提无性,众生有性、无情无性等诸多说法。方便虽有多门,归元却无二路。依理而说,终无二辙。言阐提无性之依语滞文,不见圆意自不待言。即便是那些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不懂得无情也具佛性的说法,也是权便小宗之谈。只有认识到一切唯心,诸法实相,三因互具,进而理会到心体本遍,实相诸法具足,缘了亦具诸佛身土,从而领悟到一切无情也悉具佛性,方可称为大教,方为了义,才是究竟。



  除了以自家圆意去论证无情有性外,大师还以《涅盘经》的“佛性如虚空”及真如遍在.的思想去论证无情有性。在《金刚錍》中,引述《涅盘经,迦叶品》的“众生佛性犹如虚空,非内非外”一语后说:“虚空何所不收?”“虚空之言,何所不该,安弃墙壁瓦石等耶?”意思是说,•佛性既如虚空,虚空是无所不包的,墙壁瓦石等无情之物安能例外?经过大师再治的《涅盘经疏》说:“章安依经具知佛性遍一切处,而未肯彰言,以为人尚未信有,安示其遍。佛性既具空等三义。即三谛,是则一切诸法无非三谛,无非佛性。若不尔者。如何得云众生身中有于虚空。众生既有,余处岂去。余处若无,不名虚空,思之恩之。”

(《大正藏》第38卷,第184页)

  这与上面所说“虚空之言,何所不该。”是

同一个意思。意谓若无情之物不具佛性,则佛性不应喻如虚空。此外,大师为论证无情有性运用最多,最有说服力的,得算真如佛性理论。他以《大乘起信论》的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为根据,指出:一切万法,都是真如,由不变故:反之,真如即是万法,由随缘故。如果说无情无佛性者。岂不是万法无真如吗?世上“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波虽有清浊之分,于湿岂有混澄之别。“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万物与真如的关系亦然。真如随缘而有诸法,诸法无非真如,因为不变。既然承认真如有随缘不变二义,又说无情诸法没有佛性,这岂不是自语相违?

点评

大德,不用拿这么多东西来糊弄人了。 大德,别人说的,请不要断章取义,要全面地把握说法人的意思。特别要不得的是,截取别人的东西来附会自己的知见。 没有智慧,越是信佛,越研究,自己的知见越是靠不住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2 14:1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以上的论述中,还有一个未曾明确道出的理论概念——真如即佛性。这一点,大师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让客进一步提问,所以野客在听完这段话后,便跪而咨曰:“波水之譬其理实然。仆曾闻人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云何故立佛性之名?”大师说:我曾亲自阅读细查《大论》全文,并没有发现有此一说,这恐怕是人读引章疏之言,而以讹传讹吧!实际上,诸法名不觉。诸佛为觉。就众生而言,虽本有不觉之理,而未曾有觉不觉之智,觉不觉本来是自他一如,一体不二的。“故知觉无不觉,不名佛性,不觉无觉,法性不成。觉无不觉,佛性宁立?!”因此,“无佛性之法性,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金刚錍》民扬州版第26—27页)结论:“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法佛与真如,体一名异。”“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



  以真如遍在说,不隔有情无情。这是大师“无情有性”说最有力的理论根据,也是最能使论敌被折服的法宝。因为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无一不承认真如的恒常遍在,而以真如为佛性亦非天台一家之独唱。既然大家公认真如的恒常遍在,而佛性又是真如之异名,那么,无情有性实是顺理成章的事,大师的无情有性说的确立,及其圆融无碍的中道思想,在盛唐中唐及以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台宗大兴一时,因而后人尊大师为中兴天台的九祖。



附录二、无情有佛性

周叔迦

天台宗的教法是以观心为根本的,因此湛然在观心法解上特别强调无情有佛性之说,并且著《金刚錍》专书来论述之。这是因为当时天台宗处于守成时代,为了要发扬光大天台宗的教观,就不能不对当时的慈恩宗,禅宗的末流歧派所持的观行理论有所批评,而无情有无佛性正是其中主要问题之一。但是这问题只是观行中的问题而不能作为事相问题来看待。无情有佛性的问题并不始于湛然。初唐时三论宗的吉藏,盛唐时禅宗的南阳慧忠都曾提出这一问题。吉藏提出这一问题是对地论师的末流说的,慧忠提出这一问题是对禅宗末流说的,湛然提出这一问题是对慈恩宗末流说的。



对于无情有佛性这一问题必须从无我的原则上了解,方能正确理会,因为佛教一切正见都是以无我为基础的。如若从我见上来理解,当然会发生许多误会而不能正确理会这一命题的目的和意义。本来就理体而言,无从谈起是有情有佛性,或者是无情有佛性,正因为情与无情乃至佛性是统一的。但因为有人从我见出发将法界分为二节,一分是有情,一分是无情而以为只有有情有佛性,因此才针对此等谬见说无情有佛性,其意正有显示情与无情不二,心性即佛性之旨。



吉藏《大乘玄论•佛性义》中说:“假如从妄想所计执的众生而言,不但草木无佛性,而且众生亦无佛性,因为同是生灭虚妄的事物。若从不生灭的本性而谈,不但众生有佛性,而且草木也有佛性”,书中曾假设问答,以为草木有佛性,昔来未曾闻,出何经文?如若草木能成佛,实是令人惊怪。吉藏乃引出《大涅盘经•哀叹品》中用力士失珠得珠喻以明众生在迷便失佛性,悟时便得佛性;又经中说,一阐提无佛性,杀之无罪;又呵二乘人如焦种,永绝其种,岂非无佛性。如此众生尚无佛性,何况草木。然《华严经》中善财童子见弥勒楼观,便得无量法门,岂非见物即见性。《唯识论》说:唯识无境界,正以心外无别法。山河草木既都是心识所现,如何无佛性;如是从一切法本性不生灭而言,是依报正报不二的,不可以正报为有情,便有佛性;而依报是无情,便无佛性。如此众生有佛性而草木也有佛性;众生成佛,就是一切草木成佛,所以吉藏说:“至于观心望云,草木众生岂复有异,有则俱有,无则俱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此之四句,皆悉并听观心也”。至于就共业事相而言,吉藏肯定说,“经中但说佛教化众生,不说教化草木,则是众生有佛性,草木无佛性”。显然无情有佛性只是别业观心上的问题。



南阳慧忠批评当时南方知识以为身有生灭,心性无生灭。身和性的关系如龙换骨,如蛇脱皮,人出故宅,以为此与先尼外道有神性的邪见相似。他说:“若执无情无佛性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人言:“教中但见有情作佛,不见无情受记?”慧忠答说:“但有情受记作佛之时,十方国土悉是遮那佛身,那得更有无情受记耶?”就此亦可证明无情有佛性,只是别业观行上的认识问题。



天台宗湛然在所著《金刚錍》中申明无情有佛性的道理,更是依据圆顿止观不思议境而立说的。天台宗既然认为刹那心中具足三千世间。便是刹那一念心遍周法界,则佛性也遍一切依正二报。瓦石也就是自己心性所显。心性既是佛性,焉有所显瓦石不是佛性之理。正以当时有人执着于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以为无情无佛性。而误以为无情若有佛性便是一草一木一砾一尘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缘因佛性了因佛性,因此不承认无情有佛性。湛然在《金刚錍》中已经反复申明其理。以为真如与佛性是一体而异名。而烦恼心性之体既遍,佛性亦应遍。况且,依报是共造,正报是别造。“能造所造就是唯心”,岂可无情独不具佛性。所以三千世间,包括地狱界乃至佛界一切依正,于一念心中具足,不亏一尘,岂可于中独有无情一分不具佛性!



湛然根据《华严经》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宗旨说明如来果德是身心依正自他一切互融互入统一而平等的。众生及自心都有此性,就叫作佛性。如此为何独无情一分排斥在佛性之外?只由众生从我见出发,分别计较种种迷妄的事理,所以无佛而唯是众生,便成众生有佛性,草木无佛性。其实一佛成道之时,所有法界全是此佛的依正二报。如何草木无佛性?只是众生自于佛的依正之中见秽见净,生苦生乐而已。但是天台宗并不否认无情无佛性,只是认为是小乘教和大乘初机学人所观之理,而就圆顿止观来说,事理不二,心外无境,既无有情与无情之分,岂可执无情无佛性。

综合以上三家所说无情有佛性的问题,可以看出有情与无性有所区别,是形式上的问题,是作用上的问题,是彼此相关系上的问题,而不是本质上的问题。无情有佛性是从无情的本质上来说的。譬如水与冰是截然两物,一个温度在零度以上而是液体,一个温度在零度以下而是固体。若是从化学成份来说,水和冰的本质都是氢和氧的化合物,是毫无区别的。但是水和冰有区别一般常识,是尽人皆知的,而水和冰在化学成份上的一致只有当化学被发明以后,经过学习和试验才能知道的。承认水和冰在化学成份上的一致,并不等于否认在温度上,形式上的区别。这无情有无佛性的问题也如此。无情与有情有所不同,有情可以成佛,便是有佛性;无情不能成佛,便是无佛性,这是尽人皆知的,是从共业共相上一目了然的。但是无情与有情在本质上的一致,同是自心所现,则唯有经过树立了圆顿教理的思想,经过止观的实践才能明白的。承认无情与有情一致而有佛性,并不等于否认无情与有情在共业共相上的区别而无情是无佛性的。因此一向执为无情无佛性是错误的,一向执为无情有佛性也是错误的。只有就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问题上分析其不同原理而得出其应有的结论才是正确的。无情有佛性既是就天台宗圆顿止观不思议境于一念中理具三千世间而言。如若以为湛然所作进一步的发展,无情的东西也有佛性,本来在书上找不到根据,固然是对佛教的无知,至于批评湛然在《金刚錍》中所谈无情有性的主张,结果成为一类泛神论的思想,正是湛然在原书中最初所开导的错误见解。不仅不符湛然的主张而且亦违背慈恩宗自体心外无境的原则的。然而,无情有佛性既是观心上的问题,对不修观行的人来说,只从共相共业上来理解,执著无情无佛性,也是理有固然的了





《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三界唯心变现!
真心自性-----非一切,即一切【以随缘变现一切,】,即非圆融。
烂泥巴微尘迷倒一大片。介子如何纳须弥?
一片小瓦块见相不见性。如何转境见如来?

点评

若这么说论坛学人都只见瓦块相而不知其有平等性的话,难道楼主就是为了想到论坛多粘几口唾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1 15:53
烂泥微尘有众生,众生界里有烂泥。众生微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佛已成就如来自在,是以介子可纳须弥。然烂泥仍名烂泥,如来仍名如来。性上则可说瓦块即如来,如来即瓦块。 且看这片瓦块如何见相见性又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1 15:26
发表于 2018-11-21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wqx 发表于 2018-11-21 09:40
金刚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众生所摄。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 ...

无想众生,指的主要是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天众生。
仍属有情。
草木瓦石属无情,但可以在佛性中显现。
有情能成佛,无情不是众生,故不能成佛。

这是佛法定义。

若认为草木金石为众生,或草木金石也能成佛,则是典型的外道邪见。

点评

wqx
天台宗湛然在所著《金刚錍》中申明无情有佛性的道理,更是依据圆顿止观不思议境而立说的。天台宗既然认为刹那心中具足三千世间。便是刹那一念心遍周法界,则佛性也遍一切依正二报。瓦石也就是自己心性所显。心性既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1 14:48
发表于 2018-11-21 11:0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大师拉来做幌子,错解大师意。
发表于 2018-11-21 11: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情有佛性,无情无佛性。有情是有情世间,无情是器世间。
发表于 2018-11-21 12: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众生者,生也。其死后色身化为了灰尘泥巴,楼主已概定这个灰尘泥巴为无情类可度之众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众生都是迷中的如来佛,对不对?】
大德们好好讨论一下!这也就是在修行!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

  印光大师

  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当作佛,故是未来诸佛。

  且畜类中,时有佛菩萨化现于其中,方便度生。如清凉志中载薄荷事。

  一僧在五台,遇一异僧,出一函,嘱交薄荷,未言地址。一日过卫辉,见一群小儿呼薄荷。僧问薄荷何在。小儿指墙下所卧之猪曰,这不是。僧取书呼薄荷掷之,其猪人立,以两蹄接而置口中,便立化。方知此猪,乃菩萨所现。其屠所杀甚多,若其猪至薄荷前,则便任其宰杀,了不逃走叫呼,故其屠爱惜薄荷。凡欲杀猪,牵薄荷至其猪边围绕之,则直同杀死者一般。以故多年养而不杀。以其猪清洁,爱食薄荷,故以为名。初其僧受异僧之函而去,于途中思之,此函将投何所,乃私拆其封。大意谓,度众生若得度脱,即当速返,免致久则迷失。僧异之,复为封讫。至是,方知薄荷乃大菩萨也。绕猪一匝,而群猪即证无生法忍。其威德神力,岂可思议乎哉。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台宗湛然在所著《金刚錍》中申明无情有佛性的道理,更是依据圆顿止观不思议境而立说的。天台宗既然认为刹那心中具足三千世间。便是刹那一念心遍周法界,则佛性也遍一切依正二报。瓦石也就是自己心性所显。心性既是佛性,焉有所显瓦石不是佛性之理。正以当时有人执着于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以为无情无佛性。而误以为无情若有佛性便是一草一木一砾一尘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缘因佛性了因佛性,因此不承认无情有佛性。湛然在《金刚錍》中已经反复申明其理。以为真如与佛性是一体而异名。而烦恼心性之体既遍,佛性亦应遍。况且,依报是共造,正报是别造。“能造所造就是唯心”,岂可无情独不具佛性。所以三千世间,包括地狱界乃至佛界一切依正,于一念心中具足,不亏一尘,岂可于中独有无情一分不具佛性!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瓦石也就是自己心性所显。心性既是佛性,焉有所显瓦石不是佛性之理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众生都是迷中的如来佛,对不对?】
天台宗湛然在所著《金刚錍》中申明无情有佛性的道理,更是依据圆顿止观不思议境而立说的。天台宗既然认为刹那心中具足三千世间。便是刹那一念心遍周法界,则佛性也遍一切依正二报。瓦石也就是自己心性所显。心性既是佛性,焉有所显瓦石不是佛性之理。正以当时有人执着于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以为无情无佛性。而误以为无情若有佛性便是一草一木一砾一尘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缘因佛性了因佛性,因此不承认无情有佛性。湛然在《金刚錍》中已经反复申明其理。以为真如与佛性是一体而异名。而烦恼心性之体既遍,佛性亦应遍。况且,依报是共造,正报是别造。“能造所造就是唯心”,岂可无情独不具佛性。所以三千世间,包括地狱界乃至佛界一切依正,于一念心中具足,不亏一尘,岂可于中独有无情一分不具佛性!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1-21 10:16
无想众生,指的主要是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天众生。
仍属有情。
草木瓦石属无情,但可以在佛性中显现。

天台宗湛然在所著《金刚錍》中申明无情有佛性的道理,更是依据圆顿止观不思议境而立说的。天台宗既然认为刹那心中具足三千世间。便是刹那一念心遍周法界,则佛性也遍一切依正二报。瓦石也就是自己心性所显。心性既是佛性,焉有所显瓦石不是佛性之理。正以当时有人执着于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以为无情无佛性。而误以为无情若有佛性便是一草一木一砾一尘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缘因佛性了因佛性,因此不承认无情有佛性。湛然在《金刚錍》中已经反复申明其理。以为真如与佛性是一体而异名。而烦恼心性之体既遍,佛性亦应遍。况且,依报是共造,正报是别造。“能造所造就是唯心”,岂可无情独不具佛性。所以三千世间,包括地狱界乃至佛界一切依正,于一念心中具足,不亏一尘,岂可于中独有无情一分不具佛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1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