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山高云飞

[佛教经藏] 依三藏,学佛法系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4)

         即使欲成為菩薩也是非常艱難的
       莫說成為一位正等正覺者,即使想要達到有如須彌陀隱士能夠獲得被授記的境界,也需要具備以下八項條件:
一、        是人
二、        是男人
三、        波羅蜜已經圓滿至足以使他在那一生證得阿罗漢果。
四、        遇到一尊活著的佛陀
五、        是一位相信業力的隱士(佛教以外        的出家人)或是一位佛教的比丘。
六、        具備四禪八定與五神通。
七、        有不惜犧牲自己生命修波羅蜜的非凡精進力。
八、        善欲足夠強大至令他發願成佛。

     只有具備了這八條件的人才能戴上「授記之冠」。因此,莫說成為佛陀,即使想要達到有如須彌陀隱士可以獲得授記的境界也是非常困難的。
        若欲被授記成為菩薩已是如此困難,對於在被授記之後還要以至少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的期限,通過四成就的方式,圓滿諸波羅蜜,才能成佛的難度,是如何才能形容呢?成佛是真正很困難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南传认为,当速度最快的慧者修行,他的能力,在达到被佛陀授记后,比如释迦佛前世的须弥陀隐士,布发迎燃灯佛,并以花供养,发愿成佛时。
            还需要修四阿僧祗又十万大劫,以圆满他的十巴拉蜜(波罗蜜),到维山达拉王子时,生兜率天,为一生补处菩萨,再下降人间(阎浮提)才走完成佛之道。

       同时,它又指出,若修得辟支佛,至少也需要2阿僧祗劫又十万大劫的时间。



        这里,与各处说法明显不一致的是,菩萨被燃灯佛授记后,又修四大阿僧祗又十万大劫。而余处则说,是(第三个)一阿僧祗劫。
为了统一辨别,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劫的定义不同而产生的说法差异。

      它并不影响后面的继续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5: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一来,就可以以释迦牟尼佛为例,理出一条快速成佛之道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他佛,都在人寿几万岁时降临人间,那才是人间净土 ,到人寿百岁时,巳属五浊恶世了。释迦于此成佛,固有其大愿,更是他精进修行的结果。 所以,释迦佛能以百岁下劣人身成就。本师也称,自己在诸佛中,精进第一。后面还有具体事例。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5: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几大部分,其中,有其明显的标志,作为分界点。   1,不定地。在轮回中的众生,具有聪明,善行的那些人或动物,则有可能成为菩萨修行者。  2,发心出离生死。这是个从轮回到求证菩提的转折点。 本师作光明王,闻佛能制心而向佛是标志。  以上,均在三大阿僧祗劫乃至更远之前,才是。  3,发成佛的愿心,并开始修行。此时犹可能入恶趣。 以作陶师遇释迦牟尼佛为开始,经历一阿僧祗大劫,供养过七万五千佛,到宝髻佛为一段。 这时,属种姓住和胜解行住。后期才得入暖顶忍世第一法。或十住,十初发心,十住,十行,十回向。   4,净胜意乐地。也是菩萨 初地之欢喜地。在第一阿僧祗劫满至第二阿僧祗劫始。   5,行正行地,菩萨从初地至第七地的修行。 中间供养过七万六千佛。从宝髻佛到燃灯佛为一段。且修行各种佛法,乃至为法忘躯。 其中,因赞底沙如来,精进超九劫。   6,八地,九地,十地。中间经第三阿僧祗劫。 供养七万七千佛,从燃灯佛到胜观佛为一段。  其中,在燃灯佛处,菩萨(须弥陀隐士)因布发迎佛而被授记,将来必定成佛。   7,修相好用百劫。(本师用91劫)。中间供养六佛。  8,一生补处。住兜率天宫。  9,世间最后生。于人间示现八相成道。度生已毕,入无余涅槃。  10,与此同步,菩萨的六波罗蜜(按大多数分类),也在树下证道成佛时,修行圆满

补充内容 (2018-9-13 19:43):
手机发帖,没法分段。。。。
发表于 2018-9-13 16: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义经~~~

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修行何等法门。何等法门。能令菩萨摩诃萨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善男子。有一法门。能令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学是法门者。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是法门者。号字何等其义云何。菩萨云何修行。

如果修行人不要用三大阿僧祇劫,那么就要看看无量义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timeeddy 发表于 2018-9-13 16:51
无量义经~~~

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修行何等法门。何等法门。能令菩萨摩 ...

师兄能否举例,是哪 一尊佛,依此法门成道 ?

点评

呵呵 谁又不是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13 22:25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13 15:06
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几大部分,其中,有其明显的标志,作为分界点。   1,不定地。在轮回中的众生,具有 ...

这样,就可以对各种说法作个对比。

一,唯识乃至华严宗,今天所熟知的大乘。
认为位登初地一一极喜地的菩萨,从最初发心成佛算起,至少已修行了一阿僧祇大劫。
第二阿僧祗劫,从初地修至七地。
第三阿僧祗劫,八至十地。再修相好,用百劫。
按下来是一生补处,最后生成佛。

二,古印度的部派(如有部)等。
则把三阿僧祇劫满,开始修相好时,作为菩萨的标志。相当于唯识派所说的十地菩萨。
人家之所以少说菩萨事,是因为这样的菩萨太少了。所以,被有些人视为"小乘″。

三,南传上座部。
认为修行满足
八个条件后,被佛授记,才称为菩萨,按本师于燃灯佛处的例子,则是唯识中的第八地的标准。
所以菩萨很少,谈的也同样很少。有些人把这一派,也视为“小乘″。

这样说分析后,有一定的道理。。。。



发表于 2018-9-13 22: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13 19:43
师兄能否举例,是哪 一尊佛,依此法门成道 ?

呵呵

谁又不是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timeeddy 发表于 2018-9-13 22:25
呵呵

谁又不是呢。

末学此话题,正是依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可修了至少三大阿僧祗劫,

您说,谁又比他修得快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分析之后,好象也没什么用处的样子,似乎与个人修行挂不上号,靠不上边。
不如以此为线索,在经典中,找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通过佛陀之口,告诉我们,如何行一条无上正觉之路。

          还是从前往后,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
          首先,讲菩萨在恶趣中所经历的那些事。
去发现,有哪些特质的众生,才是主角。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选 自《根有律》,
先说菩萨在恶趣的经历,这些故事,最少是在二大阿僧祇乃至三大阿僧祇劫前发生的。

                               卷15       1, 师子王本生

        【复次大王。又为求无上菩提故。摄受有情。
          菩萨尔时在不定聚。舍自身命。饶益一切有情。
         大王。乃往古昔。于一方处大丛林中。有师子王。于中居止。复有五百商人。经过险路。由语声故。有大蟒蛇。惊动睡觉。五百商人。悉被蟒蛇围绕。尔时商人甚大惊怕。发声号叫。求诸天神。
        其师子王。闻此叫声来至。乃见蟒蛇围彼商人。去此不远。有少年象。尔时师子即往象边告言:“此诸商人。今被蟒蛇围绕欲食。汝能舍命。救彼商人耶?”其象答曰:“欲遣如何?”师子答曰:“我须上汝头上。后脚捉头。以我双爪。打彼蛇脑。后之两足。入汝头中。汝当必死。我打蛇脑。蛇当定死。其蛇口吐毒气。我亦应死”。象曰:“且为利益拔济多人。宁顾身命!”时师子王升象头上。掷身打彼蟒蛇。师子按足。象便命过。打彼蟒蛇。蛇亦即死。由蛇毒气。师子身亡。三个一时并皆舍报。诸商人等遂全身命。
      商人欲发。空中诸天告商人曰:此师子王。是贤劫菩萨。今为汝等。舍自身命。拔救诸人。汝等宜应供养菩萨。然后进发。时诸商人。即以种种供具。供养师子王身。绕已而去。

      佛告大王:"尔时师子王者。勿作异观。即我身是。我于尔时。在傍生趣。能救五百商人。舍自身命。害彼毒蛇。由我慈心摄受有情。功德因缘。积集善根。正信力故。而证无上菩提"   。】                     






补充内容 (2018-9-14 20:29):
这是选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2,鸟王本生


     【乃往古昔。于一方处。有好流池。菩萨尔时于不定聚。作其鸟身。于五百鸟中。而为鸟王。
       其中有一老鸟。不能远求食饮。常食小鸟及诸鸟卵。徐劣而行。既食饱已一足而立。时诸小鸟。常被食啖。心大愁苦。共诣王边。作鸟语声。白言鸟王。具说如前。愁悲苦恼。
     鸟王即为寻访斯事。是谁食啖诸鸟子等?菩萨虽在恶趣。心常无异。如是访察。乃见老鸟诈劣徐行。在池岸边。翘足而立。于时鸟王菩萨。即便觉知,是损害之者。而说颂曰:
 食啖诸鸟卵  并余小鸟等 
   翘足一脚立  犹如持戒者

 徐徐而缩脚  微劣诈言谈 
   曲项娇为斯  必是多奸诈 
     尔时老鸟便作是念:今者鸟王既察知我。我今归依。
     鸟王告曰:“汝可设计。勿令诸鸟知汝怨事”。
    老鸟闻已速即逃去。于时众鸟安隐无忧。

      佛告大王:“尔时鸟王者。莫作异见。即我身是。
       我为鸟王之时。由能慈摄一切有情。由彼因缘。积集善根正见力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3, 鹦鹉本生
    【乃往古昔。于一方所丛林之中。
    菩萨尔时在不定聚。作鹦鹉鸟。常解人语。
    然于彼时。婆罗痆斯有王。名曰梵德。正绍王位。以法化世。而有一鸟。欲害鹦鹉。鹦鹉飞投大王手中。告言大王:“莫非法化世”。
    时王见鸟来投手中。心生怜念。即于鹦鹉边。而受五戒。以法化世。敕群臣曰:“今于一切鸟兽。以无畏施”。

    佛告大王“:莫作异见。尔时鹦鹉。解为人语者。见善根故。而证无上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4,龟王本生

  【乃往古昔。
   菩萨尔时在不定聚。于大海中。作一龟王。
     复于后时。有五百商人。乘船入海。乃被海兽打破船舶。
     其龟取五百商人。置于背上。渡出海中。尔时商人皆悉安隐。全其身命。

      佛告大王:“然于彼时。大龟王者。莫作异见。即我身是。为由慈摄有情。由彼因缘。正信积集善根故。而证无上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5,六牙象王本生

    【复次大王。乃往古昔。于一方所丛林之中。多饶河涧。花果滋茂。
     尔时菩萨在不定聚。作六牙象王。在其林内。其象王妻。名曰拔陀。于母象中。为最尊贵。
      是时象王出群。在于闲僻之处。有别雌象。端正悦意。诣象王处。共为私窃。既为夫妇。甚加怜爱。行住相随。意不相离。心相系著。时拔陀母象。便生嫉妒。即自思念:“作何方计。便我当得杀六牙象王并彼母象。”正住思惟。心大嫉妒。无计可得。遂便发愿:“愿我生生之处。能害二人”。作是愿已。于山顶上。投身而下。便即命终。生毗提国大夫人腹。而处其胎。

     十月满已诞生一女。众相具足。渐渐长大。嫁与邻国梵德大王。为第一夫人。
      由彼宿业。于六牙象等。生大嗔恨。然而夫人有宿命智。即白梵德王言:“于彼方所。有六牙大象。我今要此象牙。愿王令取”。于时王敕诸城。所有猎师。皆悉唤集。令取六牙大象。猎师集已。告曰:“汝等往取象牙将来”。时诸猎师。王既敕已。依命即去。
     其猎师大将告猎人曰:“汝等并散。各归本业。我独自往取其象牙”。是时大将即取祭祀之物。并著衣甲毒箭等物。造诣方所。
      见彼象王并及母象。二俱别住于闲静处。各离象群而住。见已远至遥望。

     尔时猎师。身被忍服。覆其弓箭。所有衣甲。藏在草中。欲为杀害。
     尔时母象遥见猎师。即告夫曰:“我等速向余处。今有人来欲杀我等”。象王曰:“其人作何形貌?”答曰:“身被忍衣。外现慈相。若如是者。当须无畏。在袈裟中。无不善事此之幢相。覆盖之人。心住慈悲。当须无怖。勿生疑惑。如月无热。斯人亦如是”。
      于时母象。及以象王。并无疑惑。随意游行。

      尔时猎师既得其便。即放毒箭。射彼象王。中于要处。
       母象告曰:“如何乃言著袈裟人。无有害心?”
       尔时象王以颂答曰:
    “ 心非生过患  亦非衣所作 此过由烦恼  由心离慈愍 
       如金裹铜叶  入火铜性现 患人虽不了  智者善能知

    弓箭人俱毒  咸由彼为恶 袈裟本寂静  皆悉由心作 ”
       尔时母象心生嗔恚。告其夫曰:
 “我不违君语  如君今所说 我欲碎斯人  节节令其断 ”

     是时象王闻此语已。生如是念:“作何医疗此烦恼事。若是菩萨妇。起怨害心者。此不应也”。
     说伽他曰:
 “如被多鬼所著心  见医即作非供养 医人见彼常非恨  应生如是欢喜心 ”

     尔时母象。闻其菩萨象王所说。默然而住。
      时诸群象诣象王处。便作是念::“勿此母象损害猎师”。

     若菩萨在傍生趣中。常行菩萨行。是时象王往猎师边。以人言音告猎师曰:“汝莫怪畏”。恐损猎师。象王以鼻。绕取猎师。抱在胸前。又令母象别向余处。然后告曰:“丈夫。母象已去。汝若须我身上物者。任意取之”。
     是时猎师心极怪愕:“此乃是人。我非人也。我是人中象。汝是象中人。汝在傍生。有是情智。我居人类。反无斯慧”。悲啼泣泪。
    菩萨问曰:“为何啼泣?”
    猎师答曰:“汝已损我”。
    时象王闻已。作是思惟:我现相救。不曾有损。复更思惟。不是雌象而来损耶?
    又问猎师曰:“谁损汝耶?”
    猎师答曰:“象王。汝身有无量功德。无辜加害。即是损我。汝身被箭所伤。可有治疗。我心被射。愚痴无智。难可疗治”。
      而说颂曰“
    ”我今观察象王行  功德广大犹如海 起害之人犹发慈  此之菩萨心难得

    假说我今身是人  了无如是真智觉 但有如斯嗔害毒  身空无有少功德 
       庄严形貌似人身  不如生在傍生趣 汝在傍生有人智  象王为最象中尊

     不言形貌即成人  不以傍生非是人 若有人慈功德者  彼乃当知即是人。“ 


        尔时象王告曰:”不劳广说多言语。不用多述巧言辞。汝今云何箭射我。速说斯事令我知“。
        猎师答曰:”我奉王教。须汝身牙。缘此射之“。
       象王告曰:”仁所须者。幸时早取。菩萨为怀。无不舍者。任汝拔牙。将所利益“。
      说伽陀曰:
   ” 利益一切有情等  速离漂流生死海 常证无上菩提智  唯愿早入涅槃城“。 
        尔时猎师心生羞耻:”告象王曰。我须汝牙“。
       象王告曰:”任意拔将“。
         答曰:”我不能拔。若令我拔。愿住慈悲。我方能拔。若其不住慈悲之心。正拔之时。手必堕落“。
       象王告曰:“若汝不能拔者。我自拔与。”象王曰:”为我牙根入肉深远。当拔之时。白血流注“。
拔已欲与猎师。象王身色鲜白。如优昙钵花。血流遍身。如山雪覆。亦如裥文。
         尔时象王。自心睹见身相如是。恐有退转。欲坚其心。不令娆乱。由彼菩萨多习性故。而行其施。岂有退邪。至于死路。唯归佛陀。
     于彼时中。有种种异相。为空中诸天心得满足。便生喜悦。现希有事。然由象王作是苦行。
     空中有天。而说颂曰:
   ”我等诸天见  象王行苦行 当正拔牙时
  受于无量苦 内心犹喜悦  必不退菩提“ 
      别有一天。而问彼天曰:
   ” 如此拔牙身受苦  云何能发趣菩提

     犹如地狱受苦人  必不能发慈悲意“ 

      尔时,象王拔牙已。默然而住  。
      猎师念曰:”云何拔牙。执持而住。欲生悔耶。不与我耶?“
     于时象王观知彼意。即持优昙钵花白色六牙。引其前足。而以六牙欲舍与之。告曰:”待住少时待住少时,我今极痛。象王又作此念:“受者现前。何须久住。如何不施。本为此牙欲杀于我。今既无牙。何虑余事?”
      告猎师曰:“汝应善听”。
     说伽他曰:
 “  贤首汝应弃恶事  所持利剑弓箭物 被此袈裟仁者衣  我今见此心欢悦
   或有施净受亦净  或有施净受不净 我今观汝净应供  施者受者二俱净 ”

     尔时象王。见彼被离欲衣。心自喜悦。即与六牙。告曰:
    “若实毒箭射我身  不生少许嗔恨意

    此实愿速证菩提  当救轮回得解脱 ”

      佛告大王:“于意云何。彼时六牙大象王者。莫作异见。即我身是。我以慈悲苦行布施故。而由未证菩提。由彼因缘。正见积集善根。而证无上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14 19:48
4,龟王本生

  【乃往古昔。

六牙象王本生被 shen....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有律破僧事》卷14:

                                                                1,鹿王本生
                                                                               (1)

          【往昔,此波罗痆斯,时有国王。名大帝释军。国土丰饶人皆快乐。王有夫人。号为月光。但所作梦皆有真实。
       于彼国内有一菩萨。而作鹿王。其形金色殊胜端正。人所见者无有厌足。自知端正心常怖畏。恒怕猎师常藏其身。时诸禽兽互相解语。时有一乌。诣鹿王所心生爱念。作如是语。阿舅。云何惊怖食草。金色鹿王便即报曰。我为端正。一切猎师若见我者。恐相杀害。为此食草心常惊怖。乌寻报曰。我于夜中亦怕鸺鹠。我等与舅。从今已去更相守护。若于白日。我处高树监察好恶。有事报王。若至夜中。王当观视有事报我。
        于彼国中。有一大河在于林侧。时有二人先有怨仇。忽然相逢。一人力胜。遂缚怨人掷于河中。其水流急彼人漂溺。便作是言。谁能救得我者。我与作奴。
       时彼鹿王。与五百眷属。至河饮水。闻此声已起慈悲心。便入水中欲救溺人。是时老乌来诣王所。便即告言。此黑头虫。都无恩义。勿须救拔。若得离难必害鹿王。时彼鹿王为慈悲故。不取乌言。往溺人所背负而出。既到岸上。以口解绳待苏息已。便即报言。子须当知。此是归路。汝当好去。
       时彼溺人胡跪合掌报鹿王言。我于王边更得此命。愿常供侍为奴。以报王恩。
      时彼鹿王即说颂曰
      不用汝为奴  亦不须承事 但莫说见我  恐彼取我皮 
        我今于汝更求一事。汝随我愿勿言见我。即是报恩。何以故。我身端严色相具足。恐彼人知杀我取皮。是故莫说见我在此。彼人答言。敬从王愿。我定不说。即起合掌右绕三匝作礼而去。
                                               (2)

                              尔时月光夫人。受五欲乐疲极而睡。于后夜中梦见鹿王。身皮金色微妙端严。坐师子座。为诸国王及诸人众说甚深法。梦中思惟。我作此梦定是真实。欢喜而寤。即向于王说梦所见。王既闻已信其所梦。心生惊怪。何得有鹿处师子座为众说法。时月光夫人。为王陈说悦意之语。王大欢喜。即便殷勤请王。为觅金色之鹿。
       王敕群臣。国内猎师总召令集。诸臣奉命。召诸猎师将诣王所。王问猎师。我闻国内有金色鹿。汝等见不。若有见者。以软绳系勿令伤损。将来见我。
      时诸猎师白大王言。我猎多年。不见此鹿亦不曾闻。大王。既闻鹿在何处。请为王捉。王敕诸臣。击鼓宣令。访有见者来报我知。我即当赏五百聚落。诸臣受教。击鼓集众宣王赏募。时彼溺人闻王重募。即便作念。我今贫困。为欲贪求王之重赏。为当报恩。不说其鹿。
         佛告诸苾刍。世间常法。一切有情五欲所系。无恶不作。
        时彼溺人心贪五欲。即思往时被怨执缚。复作是念。我今背恩欲报彼怨。不惧未来如前苦事。应报其怨。作是念已诣王宫门。见种种庄严依王正法。使守门者白大王知。王既闻已即唤令入。
        其人报王。于山林中具诸花果。有一鹿王。身皮金色千鹿围绕。至极端正。我知其处令王得见。王闻语已心大欢喜。召诸群臣将其兵众。外国朝者见王严驾。亦皆随从。
         其人引前往鹿王所。布兵围绕。时彼鹿王亲友之乌。恒在高树。遥见兵众来渐近林中。乌即下树报鹿王言。前被溺人是背恩者。王不须救。不用我言。鹿王问言。有何所以。乌答鹿王。前者溺人将诸兵众。来猎鹿王。时彼千鹿闻兵众声。惊怖走散。
        是时鹿王即作是念。我今若走。彼诸兵众寻觅于我。亦杀千鹿。我宁守死活彼千鹿。作是念已。尔时鹿王诣国王所。往时溺人遥见鹿王。即举两手指示王言。金色鹿王彼来者是。
      佛告诸苾刍。众生若造极恶业者。不待来生今即见受。被溺之人。由不知恩造恶业故。手指鹿讫手即堕地。
      王见是事怪而问言。何忽如是两手堕落。时彼溺人苦痛悲泣。即便向王以颂答曰
          穿墙盗物者  此不名为贼
          有恩而不报  是名为大贼 
     王闻此语即问彼人。此颂何义。我今不解。
      时彼溺人即便为王具说前事。王闻是已。为不知恩溺人。说颂报曰
     无恩溺人  何故汝身  不陷入地 何故汝舌
  不破百分  何故金刚 执持刀杖  不杀害汝
  一切鬼神 何不打汝  汝极背恩  何故少报 
                                          (3)

           王知彼鹿是大菩萨有大威德。告诸臣言。应与鹿王设大供养。卿等速回扫洒道路。悬缯幡盖烧众名香。我与鹿王俱来入城。诸臣闻敕具依王教。
       是时国王。令金色鹿在前而行。国王大臣随鹿王后。入婆罗痆斯城。于宫门前置师子座。种种庄严请鹿王坐。王及月光夫人。后宫婇女王子人民。围绕而坐。是时鹿王方说妙法。王及夫人一切大众。既闻法已。即请鹿王为受五戒。一切有情愿归菩提。王见是已心大欢喜。向鹿王言。王所游处山林旷野。悉施鹿王。我从今后永断杀生。亦令国人不得游猎。愿诸有情。于诸住处心无怖畏。


      佛告诸苾刍。尔时鹿王者。今我身是。时无恩溺人。今提婆达多是。】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2,猕猴王本生                    
     【往昔婆罗痆斯,边界聚落。于中有一作花鬘人,其聚落傍,有一河水。
      作花鬘人每常渡水取花来去。后于一时欲渡河水。于此河中。非时得一庵没罗果。持诣王城与守门者。守门者得转饷通事。通事人得便奉进王。王得其果复与王妃。妃得其果即便食之。以果香美复从王索。王复问彼通事之人。何处得果。通事人答。我于守门人边得之。王即遣唤守门人问。果汝从何得。守门人云。我于花鬘人边而得此果。王复遣唤作花鬘人问言。何处得果。花鬘人答。于河中得。王语作花鬘人。汝往河所更觅此果。
          其花鬘人既得敕已。自赍粮食复往河所。寻水而觅行至一山。于高崖上遥见果树。其岩险绝。一切猕猴皆不能上。何况于人。其作鬘人多日寻觅。无有上处。粮食复尽。其人心念。我得王教令觅其果。今既不获如何得归。作是念已不顾身命。手攀险崖渐渐而上。未到果所遂便坠落。下有深涧堕在其中。
        时有菩萨。作猕猴王游行山谷。见花鬘人。堕在深坑受诸饥苦。菩萨发心救诸含识。善巧方便。
        时猕猴王遂设其计。取一大石轻重如人。即便背负调习运转。知得出坑。遂负鬘人渐渐而出。由此疲极身体乏困。当于彼时。一切禽兽悉解人语。时猕猴王问花鬘人。汝因何事落在深坑。时花鬘人广如上说。
       是时菩萨便作是念。此采果人不得其果。必当受罪。我今应可与取庵没罗果。菩萨虽困。遂升高岩摘取其果。掷与鬘人。彼人得已便自食足。余残果子衣裓盛之。
       猕猴下树报花鬘人言。我今疲乏欲少时睡。汝可警觉守护于我。花鬘答言。好我警觉。猕猴便睡。时花鬘人而作是念。我路粮尽。若食果子以何奉王。应杀猕猴曝作干脯将充路粮。方可得达。时彼恶人不知恩故。遂起恶念。擎取大石打猕猴头。骨髓俱破遂致命终。
      尔时空中有一天神。见此事已。即说颂曰
 承事恭敬  犹如善友 
   有如是人 不知恩报 

佛告诸苾刍。汝等当知。往昔猕猴王者。即我身是。其花鬘恶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发表于 2018-9-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学般若空慧,你说你懂佛法了,我真不信。
都在名相里打转。
佛门是空门,
发表于 2018-9-14 23: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09: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