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95|回复: 4

[佛教知识] 阿赖耶识---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1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阿赖耶识
护眼色:[url=]绿[/url] [url=]橙[/url] [url=]棕[/url] [url=]黑[/url] 字体:[url=]粗体[/url] [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 作者:星云法师 发布时间:2010-6-19 22:21:38 [url=]繁體版[/url]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我们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是永恒而不会消灭的。
阿赖耶识这个「我」的生命,就像念珠的线,把一颗颗的念珠串起来;阿赖耶识把我们一期一期、一阶段一阶段的生命衔接起来。在三世流转的生命里,虽然因为人有「隔阴之迷」,因此不知道前世、来生,但生命的业力流转,那是丝毫不差的。
玄奘大师形容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做主翁」。意思是说,人到世间上来,阿赖耶识比眼耳鼻舌身意先进入母胎;人死之后,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的识,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有四种比喻,恰好说明它的功能与特色:
一、阿赖耶识像一块田地:田地是生长禾苗的地方,播了什么种子,就生长什么果实。阿赖耶识带着前六识所造的业,不管善的、恶的,经过第七识传送给它,它都会一一接受。然后在八识田中随着业力成长,是善是恶、是幸是不幸,前面的诸识都不管了,只有第八识像一块田,让种子发芽,成为果报。
二、阿赖耶识像一个仓库:仓库是存放东西的地方,金银财宝可以存放在仓库里,桌椅条凳也可以存放在仓库里。阿赖耶识就像仓库一样,存放贪、执所造作的成果,在这间仓库里,都不会被人盗取,也不会烂坏。只要等到时机因缘成熟,就会显现报应,那就是吾人在人间产生苦乐人生的主因了。
三、阿赖耶识像一片大海:在唯识家看来,阿赖耶识就像大海一样,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会嫌弃、排拒;即使把肮脏的垃圾丢到大海,也不会污染大海的清洁。就等于人在世间所造作的业力,尽管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要去受业报,但业报是有尽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业报的现象;但是真实说来,生命主体的阿赖耶识,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它永远与时空同在,与自然共存。
四、阿赖耶识像一条命根:阿赖耶识就是吾人生命的主体,这个主体的命根就如木柴烧火,木柴烧了一根再烧一根,一根又一根的木柴尽管不同,但生命的火炬会一直延续。这就如同我们在五趣六道里流转,尽管张三、李四,猪、马、牛、羊,生命的形体不一样,但是生命的火都是一样地燃烧,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
所谓「木有本,水有源」,生命其来有自,并不要神明创造,也不要上天给予,那是自然的循环、自然的业报。所以吾人在世间,只要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行善做功德,就算这些不是真实的,但是会影响我们的主人翁阿赖耶识去受报,因此人生的幸与不幸,就看自己的业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5-11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末那识[size=1em]编辑词条






“末那识”佛学用语,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种,“末那识”是八识中之第七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末那识”与前六识不同,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




中文名末那识
属于佛学用语









1
在轮回
编辑


解释**诸法无我,谁在轮回?

**我是谁?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轮回生死的有情认为我在轮回?

**因为 阿赖耶识具有相对的恒常性,所以末那识将它视为恒常不变的对象恒生我执.末那识的存在是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源.

**有情凡夫身份的确立也正是末那识的作用.无始以来凡夫的末那识无时无刻不在执 阿赖耶识为我,与阿赖耶识同时轮回,流转生死.所以末那识也是在轮回的。



功能**末那识还有向第 八识传送消息的功能:

**第七识 染净依,是依六识净而净,六识染而染,它只给第 八识传送消息而不加 拣择分别。第 八识接受 第七识传来的消息,不分好坏,只管储存起来,所以 阿赖耶识最痴。



2
丁福保佛
编辑
**( 术语)唯识论所说 八识中 第七识,以由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 见分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 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 八识之 见分 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即依主释也。此末那即 第七识,故云末那识(即意识)是持业释也。唯识论四曰:‘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 思量胜余识故。此名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梵manas。



3
具体解释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7-5-11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3
具体解释
[size=1em]编辑


解释**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 思量之义。 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 八识中之 第七识。为恒执第八 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 阿赖耶识之 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 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 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 圣道、蔽心性。



修行阶段**法相宗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即:(一) 补特伽罗(梵pudgala ,即人)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 阿赖耶识而起人我见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属有漏之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记载**又依 成唯识论卷五载,末那识之存在,可引用入 楞伽经、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教六理’。二教,即:(一)入 楞伽经卷九谓, 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脱经谓,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六理,即:(一)不共无明证,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二)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其所依之 意根。(三)意名证,末那名意,因系恒审 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四)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五)无想有染证,修无想定而得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但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六)有情我不成证,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入 楞伽经卷八、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三、显扬圣教论卷一、 成唯识论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卷五本、卷五末、成唯识论枢要卷下、大乘义章卷三末]





 楼主| 发表于 2017-5-11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4
常见辞汇
编辑

**八识中之 第七识;华译 思量,又 译作意,它恒常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 阿赖耶识为我, 有四个 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 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

**烦恼便是这末那识的执着而生起的。



5
中华佛教
编辑


解释**唯识宗所说 八识中的 第七识。梵文作man-as,译作‘意’。窥基《瑜伽论略纂》卷十三详作讫利瑟吒末那,当译作‘污染意’。旧译家译为‘ 阿陀那识’;新译家译为‘末那识’,而以阿陀那为第八执持识。此识在诸识的顺序上,排在第七位,故称之为 第七识。关于此识,学者所说不一,但均以之为妄识,视为众生迷妄的本源。



地论家**(一)地论家所说︰地论家以第 八识为清净无垢的真识,视为与真如同一。然必有动此真识,开展生灭 万象的动力,此实即第七 阿陀那识,也 所谓生灭妄缘的不觉心,即根本无明。慧远《起信论义疏》卷上云(大正44?185c)︰‘不觉心起者是 第七识,而有其念者是染心。通而言之,皆是妄识;别而言之,不觉是其根本无明,染心是其业识, 乃至相续识。’

**又,《大乘义章》卷三(末)将阿陀那译为‘无解’,以为体是无明痴闇之心,随义傍翻而列无明识、业识、 转识、 现识、智识、 相续识、妄识、执识八名。其下又分 八识为事识、妄识、真识三种。而以阿陀那为其中的妄识,并解释‘妄’义云(大正44?526b)︰

**‘此 识会实入虚,推事无事,唯心妄见,故说为妄。又此妄心,亲迷真起,迷真取妄,故名为妄。’又说第八为‘心’,第七为‘意’,前六由此‘意’生,故为意识。



唯识家**(二)唯识家所说︰唯识家分 八识为 三能变,而以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并致力解说。其旨趣见于《 成唯识论》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末)、《成唯识论演秘》卷四(本)等。兹略述其意如次︰

**(1)就名义而言︰‘末那’是梵语,此处翻作‘意’,恒审思虑之义。论曰(大正31?19b)︰‘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意即 第七识的特质在于恒审思虑。第 八识虽恒时相续,但任运无分别,故非审思虑;第六识广亘三世,缘一切事理。但有间断,故非恒思虑。前五识任运无分别,且有间断,故无恒审思虑之义。然以恒审思虑之言,余识悉得除去,令之独显末那识之特质。

**(2)就 译语而言︰六、七两识同称意识,但《 成唯识论》加以区别,其文云(大正31?19b)︰‘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

**此谓 第七识以自性思虑,故‘意’即‘识’。第六识依 第七识而现了别之用,故为依意之识,两者间当有差别。

**(3)就此识之所依而言︰《 成唯识论》谓心、心所所依总有三种,分别是 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 第七识亦必有此三种。

**(4)就所缘而言︰ 印度有四师之异说。首先,难陀以为 第七识缘第八之自体分为我,缘其相应心所为我所。火辨以为缘第八之 见分为我,缘相分为我所。 安慧以为缘第八之现行为我,缘种子为我所。最后,护法以为缘第八之见分为我。《 成唯识论》以护法之说为一家之正义,非难前三师之说。文曰(大正31?22a)︰

**‘ 前说皆不应理,色等种子非 识蕴故,论说种子是实有故,假应如无非因缘故。又此识俱 萨迦耶见,任运一类恒相续生, 何容别执有我我所。无一心中有断常等二境,别执俱转义故,亦不应说二执前后,此无始来一味转故。’

**执第七、第八之 见分为我,是内缘相续、极微细之执,而认执主宰之本体,故总以之为妄分别之根本。

**(5)论 第七识之相应︰即我痴、我见、 我慢、我爱四烦恼;遍行中的作意、触、受、想、思;别境之慧;与大随惑中的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论云(大正31、23b)︰‘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谓前九法、八随烦恼,并别境慧。’

**(6)论 第七识属三性中何者?因位第七是有覆无记性所摄, 于果位转第七得平等性智,若就此言,是唯 善性。

**(7)明其起灭︰ 于三乘 无学果、灭尽定与出世无漏道不起,其中有永灭与暂伏之别。论曰(大正31?23c)︰‘阿罗汉者总显三乘 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学位灭定、出世道中,俱暂伏灭。’

**(8)若解第七分位之 行相,有三位差别︰与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之位,与法我见相应之位,③与平等性智相应之位。《 成唯识论》卷五云(大正31?24b)︰

**‘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 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 异熟识起法我见。

**此外,唯识家认为在 八识之中,末那识有三种位次,称为‘末那三位’。《 成唯识论》卷五云(大正31?24b)︰‘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



补充**(1)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之位︰补特伽罗是梵语,译为数取趣,实则应译为人或生。 于第二的法我见,而通称为人我见。 人我见相应之位,系缘第八 阿赖耶识而起人我执之位,指一切凡夫、二乘有学菩萨七地以前的有漏心之位。

**(2)法我见相应之位︰缘第八 异熟识而起法我执之位,指一切凡夫、一切二乘、菩萨不起法空智果之位。

**(3)平等性智相应之位︰是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后,又于修道位中现起法空智果之位,为一切佛果。

**以上

**三位中,前二位是有漏,第三位是无漏。




 楼主| 发表于 2017-5-11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侯外庐编《 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第三章第三节(摘录)

**六识在意识活动中已形成为一个自我中心,术语叫做‘分别我执’(即‘分别 计度,执为实我’之意)。不过, 自我中心还不是持续的, 他本身以外境为对象而具有间断性。但唯识论者正是依此安排了‘分别我执’的必备条件,窥基说︰‘间断 粗猛,故有此执,余识浅细及相续故,不能横计起邪分别,邪分别者,必有间断及 粗猛故。’(《述记》卷四)然而真正的自我中心的建立,乃在于第七末那识,它是我执的最后根源,主体即依此而建立,第六识的我执亦依此而起。

**第七识属于另一种范畴,它和前六识不同,并不以外境为对象, 以内在的第八 阿赖耶识为它的‘境’。它的作用是 思量,即执着第 八识, 思量为自我。这种坚执是强烈而生动的,它不随外境的 迁流而有间断, 它所坚执的第 八识是永恒的。今取有关文句略加检证︰‘俱生我执,……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 第七识,缘第 八识,起自 心相,执为实我。’(《 成唯识论》卷一)‘此 第七识本质,即以第八为境,由似一常,似实我相,故缘第八。’(《述记》卷四)‘第七唯托第八为相,举其本质言,起自 心相。’(《述记》卷四)

**说,第六识是与外境相联系而构成一个随外境的 迁流而时断时起的自我中心, , 第七识乃是一个内在的、深藏的、无间的自我中心;在这方面,它与第六识及第 八识既有共同之处,复有差异,如下文所说︰‘其第六识,体虽是识,而 非是意(第七识),非恒审故。’(《述记》卷二十五)‘以相续 思量故,此但名意,第六缘境,转易间断,故加识名。’(《述记》卷二十五)‘谓 第七识恒审思量,此说恒言,简(简别之意)第六识,意识(第六识)虽审思而 非是恒,有间断故。次审思言,复 简第八,第八虽恒,非审思故。恒审 思量,双简五识,彼非恒起、非审思故。’(《述记》卷十二)‘此我外缘, 行相粗猛(指第六识),非第七起,由第七故第六起,此举由七生增明为论,非实显之。彼是第六识中我执,体有间断,遍三性心间杂生故。’(《述记》卷三十)

**自我中心的最后根源的 第七识,其特性便是连续与深远,如《述记》说︰‘第七深而 ’(《述记》卷四),‘行相深及相续’(《述记》卷四)。

**[参考资料]《入 楞伽经》卷八〈刹那品〉;《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卷六十三;《 转识论》;《唯识三十颂释》;《显扬圣教论》卷一;《显识论》;《解深密经疏》卷三;《唯识思想论集》(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宇井伯寿《瑜伽论研究》;《 印度哲学研究》第五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5 19: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