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11|回复: 0

佛法的精髓:唯识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一、唯识学思想的开展历史 佛教留学生。
澳洲作业写作    http://lunwen.lxws.net/newsshow.php?cid=4&id=61
佛在世时说法,当时无文字记载,佛灭度以后,佛说的法,经过弟子们三四次结集,这就构成大小乘经典。由于是佛亲口宣说,内容即是佛的自证境地,是圣言量。后世的大小乘论师们,依据佛的经典,加以研讨发挥,就成为论义,于是有小乘论、大乘论。依据时间的推移,论的内容,是有系统的,逐渐将佛所说的法发挥光大。太虚法师在《判摄佛法》中提到:佛灭度以后,初五百年,是小行大隐时期,就是说当时流通的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是隐而不彰。第二个五百年,是大主小从时期,大乘佛教开端逐渐发扬。第三个五百年,是密主显从时期,由于当时印度王朝处于衰落时期,婆罗门教复兴,佛教的发扬不得不依托婆罗门教,以婆罗门教的方式来发扬佛教中观思想,采取一种密宗的方式,所以这个五百年呢,是密主显从时期,以密宗为主,显宗为辅。大约在这个时期,印度佛教就衰落了。佛教留学生。

(一)第一个五百年,小行大隐时期

小乘在结集的时分,分为两部,就是上座部和群众部,上座部就是窟内结集,群众部就是窟外结集。由这两部逐渐开展,上座局部为十一部,群众局部为九部。从这时开端,就分为二十个部派。经典即《四阿含经》,论说局部,有《毗婆沙论》、《俱舍论》,重点是阐扬了四谛十二因缘的教义。

(二)第二个五百年,大主小从时期

大乘佛教开端发扬,是在佛灭度后五百年开端。马鸣菩萨写《大乘起信论》,发挥了佛说,把“心”分为“心生灭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就是凡夫流转生死的境地,“心真如门”就是闻法以后逐渐摆脱,进入圣者的境地。这个时分,大乘就开端盛行。

到了六百年间,龙树菩萨发扬了大乘的空义,依据《大般若经》写《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他的弟子提婆菩萨写了《百论》。这些论著都是“空宗”依据《大般若经》而发扬的主要论典。

到了八九百年间,无著菩萨出世,还有无著菩萨的弟弟世亲。无著菩萨鼓吹大乘,特别是瑜伽派,依据弥勒菩萨讲的《瑜伽师地论》无著菩萨写了《摄大乘论》等,鼓吹大乘唯识,后来世亲菩萨受无著菩萨感化,弃小向大,也发扬唯识,写的著作很多。世亲菩萨很聪明,大小乘方面写了很多论著,他被尊称为“千部论师”。依据时间的推移,佛教的大乘教义到了无著世亲时期,是大大地发扬了,这表如今经典多,论著多,比以前小行大隐时期和空宗盛行时期,从体系来讲,更完好,更有系统。佛所说的唯识法相到这个时分,就显出它的系统性,它的教义博大精深。

无著世亲菩萨以后,大约在一千年左右,继续世亲菩萨的有十大论师:护法、净月、欢欣、智月等等(注:十大论师为:1.护法;2.德慧;3.安慧;4.亲胜;5.欢欣;6.净月;7.火辨;8.胜友;9.胜子;10.智月)。世亲菩萨写完《三十唯识论》后就圆寂了,没进一步写,这十大论师就各自发挥妙义,解释世亲菩萨的《三十唯识论》。在这个时分,佛教的瑜伽及法相唯识思想开展到了无以复加,无著、世亲、十大论师的发扬,使这个思想普及五印。

  (三)第三个五百年,密主显从时期

  这时分,婆罗门教复兴,密宗盛行,佛教的教义就衰落了,谈不上教义的发扬。佛教在这个时分,在印度,随着婆罗门的影响,随着外来的教派的侵略影响,开端逐渐衰落。

  在汉哀帝到汉明帝时期,佛教由印度传到中国。

  佛教在中国的开展,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总体来讲是一个大乘的系统,小乘没有大乘昌盛。这个跟中国文化传统有关系,由魏晋、南北朝翻译讲学,逐渐酝酿到了隋唐,树立了十个宗派,大乘八宗,小乘二宗。

  当时玄奘法师由长安到印度去留学,在印度依止那兰陀寺的戒贤论师学法,主要学瑜伽、唯识法相,当然也学空宗、小乘、外道的一切论著。玄奘法师很广博,学成以后回到中国,由于唐太宗的护法,设立译场,当时的译场范围很大,有一千多人,全是国库开支。玄奘白昼译经,晚上讲学,主要成就是在唯识法相方面,特别是他的弟子窥基法师,直接传承他的思想。

  玄奘法师下面有十大弟子,第一个就是窥基法师,因明唯识都学得很好,他是受玄奘法师之命,把十大论师的著作糅合起来,集成《成唯识论》。他又写了《成唯识阐述记》,解释《成唯识论》。窥基以后,就是慧沼,慧沼以后,就是智周。慧沼写《了义灯》,解释《成唯识论》;智周呢,解释《成唯识阐述记》写了《演秘》。《成唯识阐述记》、《成唯识论了义灯》、《成唯识阐述记演秘》就是研讨唯识的三大部,这是研讨唯识必需要学的。

  学习唯识,根底的书,有《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八识规矩颂》,进一步有《摄大乘论》、《成唯识论》、《显扬圣教论》等。唯识的论著是一本十支,本就是《瑜伽师地论》,这是基本论著,《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为弥勒菩萨所说。将《瑜伽师地论》发扬出来的有十部论著,即:《成唯识论》、《显扬圣教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五蕴论》、《摄大乘论》、《百法明门论》、《分别瑜伽论》、《阿毗达磨杂集论》。

  唯识法相从印度到了中国以后,由于玄奘法师、窥基法师、慧沼法师、智周法师的继承,典著愈加完备,意义愈加发扬光大。当时译经的长安,是个文化的首都,越南、日本、朝鲜的僧人都来这里留学,这就把佛教的各宗派,特别是唯识法相传播进来。佛教传播,从印度到中国,依据时间的推移,唯识法相的发扬,解释佛说的唯识经典,如《解深密经》、《楞伽经》、《华严经》等,愈加完备,愈加精深博大,更有系统,超越其他的宗派了,小乘、大乘的空宗都比不上。这就是整个系统,是佛教的主流。


  二、唯识的中心机想,从小乘到大乘

  佛最初说法,从讲“四谛十二因缘”开端,这时主要是讲业感缘起,十二因缘,阐明众生怎样流转世间,怎样出离世间。流转世间,无非是由于业。业呢就是由于懊恼、无明,无明懊恼生起,造业是由于什么呢?心!小乘的“业报论”重点就是突出这一点。唯心因果,是佛教的根本思想。

  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把心分为生灭门、真如门,由生灭门流转生死,由真如门回到摆脱的境地,证得法身。这就是关于小乘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到了六七百年间,龙树菩萨、提婆菩萨发扬大乘般若。般若就是讲聪慧,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文字、观照、实相都离不开能观智、所观境,也离不开心。中国天台宗继承了这个思想,即“一心三观”,一个心对诸法作三种察看,空、假、中,三谛圆融,都是把般若思想进一步发挥,还是离不开心。龙树菩萨有首偈子:
  诸佛出生处,堕天堂未减,
  成佛原未增,应敬礼此心。
  到了无著、世亲菩萨时期,就把大乘经典如《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胜鬘经》等等,进一步发扬,明白的提出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三界唯心”就是指三界的业报,业、报都离不开心,唯心所造。“万法唯识”指认识一切世间的现象,离不开内心的分别,“识”就是分别的意义。“能分别”是心的作用,“所分别”也是由心察看对象的作用。在唯识学上,就是识体生起“见分”和“相分”,“见分”就是能察看、能认识,“相分”就是所认识,“相分”里面有“疏相分”、“亲相分”,“疏相分”就是根身山河大地,“亲相分”就是本人的“识”变现的影像。直接理解这个影像,我们缘的影像,不是直接对外。“见分”缘“相分”,而“见分”与“相分”都离不开心。色不离识,相不离见(相分不离见分)。也就是说外境是由识所变,你要认识它,有能认识的“见分”,有所认识的“相分”,而“相”不离“见”,“见”不离“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阐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贯串于整个唯识的理论。佛教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中心机想讲“唯心因果”,从小乘的“业报缘起”到大乘的“性空缘起”、“真如缘起”、“赖耶缘起”,这一切缘起都离不开心。

 普通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阐明“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主,意业发起身语二业,所以修行人就要自净其意。

  “认识”是心,《法句经》上讲:

  若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

  调此难调心,我说真梵志。

  形容这个“认识”,它的缘虑很远,它是单独生起来的,所以说是“远行与独行”。

  “无身”是看不到,似藏在洞里,很深。这个心是很难调的,可以把这个心给调伏下去,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我说真梵志”,突出修行是以修心为主。

  在大乘空宗,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讲难行道、易行道,难行道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习,易行道讲念佛号能够生西方,都是由心。另外讲“空”,破我执法执,也是离不开心,在唯识经典中就更为突出。

  《华严经》讲:外境如虚幻,唯识与心作,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心肠观经》、《大乘起信论》讲:“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疆土染,心净疆土净”。《楞伽经》讲:“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佛语”就是佛说的言语,以心为宗,“无门”就是不要执着,去掉执着,就是走入这个门的途径。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论小乘,还是大乘的空宗和瑜伽有宗,都贯穿于这一个主题思想。这个主题思想到了唯识法相,愈加有系统,并把它发扬广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3: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