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2-5-27 09:22 编辑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第三)
海仁老法师主讲 受业弟子释文珠笔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壬二明六入性分二。癸初总征 云何是征起之词,六入是所征之法。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能取境,故名六入。
凡夫取三界六尘,是入有;
二乘取出世涅槃,是入空;
菩萨广修万行,名入俗;或舍二边取中道,名入中。
诸佛了达能所一如,故能遍入法界,普利众生。
入虽各异,同是因缘生法。
以三觉圆万德具因缘,生诸佛六入;
以六度四摄因缘,生诸菩萨六入;
以四谛十二因缘之因缘,生二乘六入;
四禅八定因缘,生色无色界六入;
以十善因缘,生三善道;
以十恶因缘,生三恶道众生之六入。
故十法界六入,皆因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空故即显真谛理,是空如来藏。
六入虽缘生无性,然其相历然,是俗谛理,即不空如来藏。
俗谛非有,对空言有,真谛非空,对有言空。空有唯是一心,心本清净,非空非有,不妨现空现有,是中谛理,显空不空如来藏。
故知六入,本如来藏性。此藏性即妄即真,即事即理,即相即性,故曰妙真如性。
众生迷此妙真如性,不知能入所入,唯是一心,而妄生取舍,遂有见思烦恼,而成三界苦恼众生。
二乘舍生死,取涅槃;而有尘沙烦恼,成自利众生。
菩萨舍九界生死,证佛界涅槃;而有无明烦恼,成大道心众生。
故九界六入,不出烦恼与生死,今云六入本如来藏,正显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之中道妙理。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取尘象,名为见性。 癸二别释分六。子初明眼入即藏性 初二句举前色阴为例,以显眼根虚妄。前文云:‘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今云:兼目与劳,则不但见狂华时,是目之劳相,即此能见清净虚空之目,与所见空华之劳相;亦同是菩提真心中,瞪发劳相。
此即前文所谓:‘影见俱眚’,以及‘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因于明暗等四句,是释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之由。明暗是指最初迷真起惑之境界相。妄为明觉,是明之始;空晦暗中,是暗之始。明暗皆属妄有,谓之妄尘。由于明暗二种妄尘之引发,致使菩提真心,发出一种妄见,居于明暗二尘之中;再由此妄见,吸取明暗二尘,为所缘境。如是由境牵心,因心取境;色心二法和合,而成眼根,名为见性。
犹如虚空,为瓶所隔,而成内空外空。真心为外尘所隔,遂成见闻觉知之性,自此,眼不超于色,耳不越于声,六根为六尘所限,此举因缘生法。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此明缘生性空。由尘引心,因心取境而成之见性,本无形相,托尘而显。
若离明暗二尘,不再为尘所限,而融归于一心,则毕竟更无自体。
如空离瓶,融归太空,自此更无内空外空之分。或曰:本经前文,佛广破见性,非因明暗通塞而有,云何而今谓眼根因于明暗二尘?又既言见性离彼二尘,毕竟无体;何异于缘心离尘无体,因何前说见性,离尘有体,异彼缘心,岂非佛语前后相违?当知,前因众生迷妄遗真,故佛就根显性,在妄言真,令知相妄性真,非离尘无体。今因阿难已悟真性,但执六根各有别体,未能融归一心,故今佛破六入之相,因于明暗而有,若离明暗二尘,别无自体;而六根之性,则本如来藏,唯一真心,非因尘有。如太虚空,不因瓶有,若明乎此,当无疑惑。 如是阿难等五句,是破见性自生、他生,及自然生。何以故是征起,若从明来以下是释。明暗二相,由来互相倾夺,若谓见性,是从明来,则暗时无明,此见已随明灭,应不能见暗;反之,若此见性,是从暗来,则明时无暗,见性既随暗灭,不应见明。若谓见性是从浮尘根生,与明暗无关,但见精非尘莫显,若离明暗二尘,则本无自性。若云见性,是从空生,出时既能前瞩尘象,还归之时应当能见汝阿难之眼。眼能见眼,事实不然。况空是无知,见属有情;以无知之空,如何能生有情之见?即使空能生见,则此见属空,空应自见,何关汝阿难之眼入。此明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是显空如来藏。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前二句明缘生即假,显不空如来藏。后二句明缘生即中,显空不空如来藏。
由是可知,眼入相妄性真,本如来藏。
以藏性不变故,见性非根生,亦非尘生、空生,故非因缘。以藏性不变随缘故,见性非离根尘空三,故非自然。
三界众生迷而不知,眼入即藏性,而成天眼或肉眼;
二乘悟眼入即空,而成慧眼;
菩萨悟眼入即假,而成法眼;
如来悟眼入即中,而成佛眼。
阿那律能悟眼入即藏性;故见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