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
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
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
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
持戒修身,众推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
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壬五波离观身识
优波离,译云近事;亦名上首。是佛为太子时之近臣,出家后持戒第一,
被推为上首。我亲随佛以下,是自述得道因缘。佛为太子时,因观人生有
生老病死苦,欲求出离,苦无方法。虽常出城游玩,仍是心中闷闷不乐;
及游北门,忽见净居天人所化之比丘,身披袈裟,手持锡杖,于太子前,
徐步而行。太子奇之,问曰:是谁?答:我是比丘。又问:何为比丘?
答,出家修道者名比丘。又问:所修何道?答:修断除生老病死之道。
太子心喜,还欲请问,如何进修,比丘忽将锡杖一抛,腾空而去。太子遂
发心出家,归向父王请愿,不许;且遣兵将,围守东宫。又派宫女,日夜
歌舞侍候。时二月初七夜,净居于人,于空中,呼太子名,警告之曰:
汝贪五欲,竟忘宿愿。太子答:非贪五欲,奈被困宫中,空有出家之志,
而不能遂出家之愿。天人曰:汝真有志出家,今夜吾可助汝,出离东宫。
太子即唤车匿(即优波离),牵犍步(马名)来。太子上马,四天王即
各棒马足,并车匿俱,腾空越城而去。至深山降落,太子以剑自剃须发,
将宝冠饰物等交车匿持回王宫,禀告父母,无须忧念,故曰:我亲随佛
逾城出家。后净饭王遣五臣同车匿前往,请太子回宫,太子谓若不成道,
誓不还宫。五臣与优波离,同时留下,陪伴太子修行。后五臣离去,
唯独波离不去,故曰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佛于雪山苦行六年,时机成熟,
往诣菩提树下安坐,并誓不成佛道,不起此座。经四十八日,波旬魔王,
梦见三十二变,醒后恐怖,观察阎浮提洲,菩提树下,释尊将成正觉。
故敕魔女,现种种媚相,以惑太子,破坏禅定。时太子身心寂然,不为
所动;反令魔女自见,身内污秽不净,羞愧而去。魔王震怒,亲率天兵
魔将,欲加害太子,终为太子威德所伏,故曰亲见如来降伏诸魔。佛成
道后,人多信仰,外道嫉妒,屡欲加害于佛,如人以毒饭害佛,佛念自
心无毒,自不受毒,食之安然。又如醉象害佛,佛伸五指,醉象伏地不动。
又三迦叶波,本欲害佛,反为佛度,故曰制诸外道。佛自出家,即舍世
间贪欲,及成佛道,即尽诸烦恼漏。此后凡从佛出家,精进办道者,无不
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此乃述往昔事佛所见种种。
承佛教戒以下,是述得圆通之由。凡佛弟子,须先持戒,次修禅定,
定久发慧,方能断惑证真。故戒定慧,名三无漏学。戒有多种;优波
离所持,当属比丘二百五十戒。如是乃至,是超略比丘尼戒,以及菩
萨戒等。三千威仪,属增上戒学;以行住坐卧四仪,各具二百五十戒,
合成一千,菩萨三聚净戒中,律仪戒一千,善法戒一千,利益有情戒
一千,合成三千威仪。以三千威仪,配以身口七支,则成二万一千,
再配以贪嗔痴等分合成八万四千细行。去零存整,故曰三千威仪,八万
细行。性业遮业,是指所戒之法,体性属恶,不待制止,犯之成业,如杀
盗淫妄等,即使非佛弟子,犯之亦有罪,名为性业。若所戒之法,体性
非恶,但能引人作恶,故佛遮止,如饮酒食肉,垦土等,名遮业。优波离
持戒,不问大小乘,无论性遮业,皆能受持清净无缺。身不作杀盗淫,
心不起贪嗔痴,身心寂灭,故能断惑证真,成阿罗汉。统领曰纲,维持曰
纪。优波离戒德清净,佛令其统领僧众,稽查持犯,判决轻重,维持戒律
威仪。故曰:‘我是如来,众中刚纪。’曾蒙佛亲自印证我心,持戒修身,
众中推为上首。如大智度论云:‘长老优波离,于五百罗汉,以身执持,
小乘戒律于触尘中,不起分别,不为违顺二境所束。’故身得自在,由于
身识持戒纯熟;复以定力摄心,执心纯熟;从定发慧,豁然无碍,故心得
通达。由心通达,断八十八使,无作妙戒得以现前,内无能持之心,外无
所持之戒,若身若心,不待执持,自然无犯,故曰然后身心一切通利。佛问
圆通,我以身识持戒,是为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