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779|回复: 584

转载《达摩大师破相论》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9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又礼拜者:
  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
  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
  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问:温室经说,洗浴众僧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德。这个事,和观心可相应吗?

答:

  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柳、五者净灰、六者苏髇、七者内衣。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
  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
  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
  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
  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
  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
  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
  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
  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渐渐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问:经说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
  
问:经中说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这一门就可以成佛,还需要观什么心啊?

答:

  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

  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

  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
  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盘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

    答: 念佛的人,当需要有正确的念,以明白意思为正确,以不明白意思为错误邪见。正念肯定能往生,错误的邪见怎么可能?佛者苏醒者,觉悟者,觉悟真实的人。所谓觉,是能知道自己的身心,不令他们起恶;念为记忆,观想,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这样的解释才叫做念。所以知道念在于心,不在于嘴巴上。就好象用网抓鱼,得到了鱼却把网忘了。因为文字而自己遐想生出了意思,就把这个意思奉为了真理。既然称念佛的名称,当然你要知道念佛的道理。

    如果心里啥都不知道,口虽然念那么多空名号,烦恼吱声,人我执横行,将永远成不了佛,徒劳废功夫。在口中叫诵,在心中叫念。所以知道念要从心里生起,这才是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声音之相,拿这个去追求真理,始终不可能有用处的。

    所以当知道过去所以的圣人所修的,皆不是外说,都是在说心法。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是万德之王,想获得涅磐常久的快乐,只能由心生。三有轮回,皆是从心的造作开始的。心是门户,心是关键,知道门户了还怕难成?知道关键了还忧虑不能到达?

  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见有为则勤勤爱着,说无相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

    看现在懂经教的没几个,只知道在那白费工夫,花了钱财不说,还多伤害了其他有情,造那么多佛像佛塔,真是浪费劳动力,盖房画像,全身心的投入到里面了,损害自己迷恋上那些事了;都还不知道惭和愧两个善心所,什么觉悟真实过。贪现世这点小小的好处,你永远不可能知道马上就要受到大苦的迫害。这样去修学,不但疲劳,而且违背了正法归入了邪法,还以为能获得福报好处呢。
  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如果能收敛自己的内心反观,当内心觉悟真实了之后外境自然就明了;把烦恼都断除,不染六尘;自然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无数的法门,一一成就。成佛之道并不遥远。

   


 




发表于 2016-1-14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6 09:0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6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16 09: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1-17 07: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与净土三经不符,不知何人瞎编乱造诽谤净土法门的。法华经,净土经典都是实相法。你连三如来藏都没搞清楚,却来诽谤净土经典。不怕下拔舌地狱吗?

点评

《达摩大师破相论》: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7 07:54
发表于 2016-1-17 07: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印广法师弟子。此破相论与妙法莲华经唱反调,以何为准?你自己糊涂,还来教导别人,自己连正知见都没有,如何让他人入佛知见?
发表于 2016-1-17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礼敬诸佛 发表于 2016-1-17 07:25
这个帖子与净土三经不符,不知何人瞎编乱造诽谤净土法门的。法华经,净土经典都是实相法。你连三如来藏都没 ...

《达摩大师破相论》: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只是转载经典,别无一字自己的意思。经典是圆融的,只有我等凡夫的念是执着的。
望师兄明鉴。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请教钻研者师兄。何谓诸法实相。何谓不空如来藏。何谓事理不二。色空不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7 09:02
发表于 2016-1-17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达摩大师破相论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 校刻
  论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枝;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问曰:“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答曰:“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问曰:“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曰:“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曰:“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即得解脱。”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
  答曰:“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问曰:“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答曰:“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曰:“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
  答曰:“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誓断一切恶,故常持戒,对于贪毒;誓修一切善,故常习定,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何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答曰:“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发表于 2016-1-17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曰:“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答曰:“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真如清净法乳也。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乎!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如经所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牸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此牛者,毘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
  答曰: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言伽蓝者,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
  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熔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
  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熏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熏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可得?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凋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象,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损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
  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燃,燃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着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行道。
  绕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
  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功。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清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
  又礼拜者,当如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问曰:“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答曰:“洗浴众僧者,非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尝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事有七,云何为七?一者净水,二者燃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枝,五者净灰,六者苏膏,七者内衣。举此七事,喻于七法。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者净戒,洗荡愆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燃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犹如杨枝能消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六者柔和,忍辱甘受,犹如苏膏通润皮肤;七者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形体。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皆是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少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日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洗堑,堑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问曰:“如经说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
  答曰:“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役人夫,积木迭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悟!见有为则勤勤爱着,说无相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
  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点评

佛不食人间烟火成佛。众生不离人间烟火如何成佛?大阿罗汉们食人间烟火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7 09:05
发表于 2016-1-17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17 09:0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钻研者 发表于 2016-1-17 07:54
《达摩大师破相论》: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 ...

请教钻研者师兄。何谓诸法实相。何谓不空如来藏。何谓事理不二。色空不二。

点评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众生皆有佛性(即如来藏),在染中的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的本源。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之区别在于前者含无明,故属“识”,而后者不含无明,故属“智”。如来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恶、不善不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7 13:20
发表于 2016-1-17 09: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钻研者 发表于 2016-1-17 07:59
问曰:“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 ...

佛不食人间烟火成佛。众生不离人间烟火如何成佛?大阿罗汉们食人间烟火不?
发表于 2016-1-17 09: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钻研者师兄。法华经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是那颗心?如何解释?

点评

憨山大师说:“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法华经》以譬喻说法,让人们从日常生活中中悟到成佛的无上妙法。 因此我建议诸位莲友多读读《法华经》。   如《信解品》中的譬喻所说:有一巨富长者,富可敌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7 14:19
发表于 2016-1-17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尔等只懂住空。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不吃不喝。你等九天不吃不喝行不?众生九年不吃不喝行不?二祖断臂求法,尔等断臂不?
二祖断臂求法,后被斩头。尔等求此结果不?
三如来藏被尔等歪曲为只有空如来藏。谁在曲解佛法?

点评

没有谁曲解佛法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因果不空,它三个特性:转变、相续、循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7 13:40
发表于 2016-1-17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礼敬诸佛 发表于 2016-1-17 09:02
请教钻研者师兄。何谓诸法实相。何谓不空如来藏。何谓事理不二。色空不二。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众生皆有佛性(即如来藏),在染中的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的本源。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之区别在于前者含无明,故属“识”,而后者不含无明,故属“智”。如来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恶、不善不恶诸“种子”.
空者,缘起无自性;不空者,因果相续律。是二者不相离如形影。空既不空,不空即空;空与不空,实为一事。如是之故,一切众生,得以成佛。
发表于 2016-1-17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找出来佛经原文。看看三如来藏是怎么回事?

点评

佛学词典》对如来藏的定义是:“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 《楞伽经》上是这样说的:“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7 14:15
发表于 2016-1-17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悟佛知见 发表于 2016-1-17 09:48
尔等只懂住空。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不吃不喝。你等九天不吃不喝行不?众生九年不吃不喝行不?二祖断臂求法,尔 ...

没有谁曲解佛法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金刚般若》里面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什么意思?能得,能得的不可得,空的。所得的,所得的是外面的东西,我们今天讲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得的。所得的这些东西是缘生之法,没有自性,也就是没有自体,因缘所生,这个佛在经论里说得很多。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生法就是:缘聚,这个相就现前;缘散,这个相就灭了。你不要等到缘散才晓得这是空的,正在聚合的时候,你就能看出这是假的、假相,不是真的。所以佛才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是把这些现相当真,你错了。相叫妄相、叫幻相,佛家还有一个名词说得很好听,叫妙相。“妙相”是什么?妙相是空的,妙相是假的,不是真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叫妙相。这是说明,所得的也不可得。能得不可得,所得不可得,所以说万法皆空

因果为什么不空?因,实在说,也是剎那之间就变成果;因变成果,因空了。果,又是下一个果的因,所以果又变成因;果变成因,果也空了。由此可知,因果也是空的。因果怎么会不空?因果不空,前面这一句话就讲不通。“万法皆空”,因果是不是属于万法里面的?还是万法以外的?当然属于万法里面的。万法皆空,因果也空。何以说“因果不空”?因果“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说它的转变不空,是说这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因果“相续不空”,永远是相续的。我们一个人,造业是因,受报是果,受报的时候,他又造业,永远在相续,永远在循环。所以“因果不空”是讲它三个特性,转变、相续、循环,这三个不空。

因果不空,它三个特性:转变、相续、循环。
发表于 2016-1-17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说明三如来藏是怎么回事。其他的不要讲。

点评

你空时,如来 藏在那。不空时,如来 藏在那。空与不空,如来,也藏在那。这就是如来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0 08:29
发表于 2016-1-17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诃般若波罗蜜 发表于 2016-1-17 13:30
请找出来佛经原文。看看三如来藏是怎么回事?

佛学词典》对如来藏的定义是:“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

    《楞伽经》上是这样说的:“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磐、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磐,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

    所以说,如来藏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与真如、法身等一样,都是指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

点评

何谓三如来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7 16:24
发表于 2016-1-17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礼敬诸佛 发表于 2016-1-17 09:08
请教钻研者师兄。法华经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是那颗心?如何解释?

憨山大师说:“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法华经》以譬喻说法,让人们从日常生活中中悟到成佛的无上妙法。 因此我建议诸位莲友多读读《法华经》。
  如《信解品》中的譬喻所说:有一巨富长者,富可敌国,他的独生子从小出门失散,在外乞讨流浪五十多年,早已忘记了家乡。有一天,穷子流浪到父亲所住的城市,看到父亲家门无比的富贵和尊显,以为是国王,不敢入内而走开了。但长者一眼认出了自己的儿子,立刻派人把他找回。长者年迈,本想把全部家业交给儿子,但怕吓着他,只好循循善诱,从低到高地给他安排活路,一点点增长他的信心,登堂入室后,才当众宣布这是自己失散多年的独生子,是法定继承人,于是把全部财产委托给他。
我想,如果这儿子有足够的信心和悟性,回家之初,即当仁不让,当下承当,大声叫一声“爸爸,我回来了”,他立刻就从流浪汉变为亿万富翁。所以《法华经》上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后来很多人不相信这四句偈,认为没有那么便宜的事,念一声佛哪能成佛?于是有的著作和文章中把“皆已成佛道”改为“皆共成佛道”,甚至有的庙宇门外的墙上也是这样改写:“一称南无佛,皆能成佛道。”其实,《法华经》中的这个故事不是讲得很清楚吗?只要穷子真诚而自信地喊一声“爸爸”,他立刻就是亿万富翁了!
不仅如此,《法华经》中关于“皆已成佛道”的承诺,佛陀说了十次,如“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和“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是一个道理。难道你能把十个“皆已”都改成“皆共”吗?
《法华经》确实难理解,佛陀当时讲《法华经》时,就有五千弟子离席,何况现在呢!但是我们应当坚信佛无妄语,随着智慧的增加,终有一天是会理解的。
在《从地涌出品》中,众菩萨要求护持《法华经》,释迦牟尼佛说:不必了,我有六万恒河沙数的大菩萨护持。说完,这些大菩萨从地下涌出,礼敬赞叹佛陀。佛法就是这样不可思议,所以我们每一个学佛念佛的人,都有无数菩萨在暗中保佑保护帮助,我们有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3 09: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