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戒律] 梵网经---净空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禅宗提出一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是什么?是为那个执相的人提出来的,其实佛说万法归一,那个一不是数字,而我们把它当作数字看的。把它当作数目字来分别、来执著,所以错了!你到这一关口不能突破。这一个一是什么?是没法子,你只好用这个来代表。你要在这个地方去体会、去悟入,这个一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清净无为,就是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诸位要从这些言语里面去体会里头的意思,决定不能执著言说,像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你还执著本来无一物,那就错了,你已经有了,你有一个本来无一物,不是又有了?连本来无一物也没有,那才叫真的本来无一物。

  文字、言语决定不能执著,所以佛在四依法里特别教诫后学「依义不依语」。你要体会里面的意思,把言语、文字统统给它离开,舍离掉,意思才真正知道,恍然大悟,才能够入境界。由此,我们又明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够大开圆解?不能大彻大悟?还是古人的一句老话,死在文句之下,听讲死在音声之下,死在言语文字里头,这一关不能突破,不能突破你所听的那点意思,是相似的意思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听懂了?好像是听懂了,不是真懂,真懂就开悟、就悟入了。好像是懂又好像不懂,是不是这个境界?所以我们晓得这个病根在什么地方,是我们没有回向心,病根在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心境空不掉,没有办法脱离对待这个法。这个对待法也就是爱因斯坦所发现的相对论,没有办法离开相对的这个范畴。佛法妙就妙在它超越这个相对的范畴,相对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因为相对是二法,这个地方所举去来就是二法,就是说相对的法。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幻化受果,深深心解脱故」。这就是菩萨的大慈大悲,菩萨可以不再回到十法界来,不需要来,可是他还是不舍众生,还是随类化身帮助一切众生。虽然帮助一切众生,刚才讲他也不住相。幻化受果这四个字太妙了,如果要讲真相,诸佛菩萨的示现是幻化受果,我们一切众生的果报又何尝不是幻化受果?这一个事实只有佛菩萨眼睛里面才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一旦见到这个事实,自己解脱、自在了!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不是幻化受果是什么?何况经典给我们说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今天亏吃的什么?就是佛讲的是不错,我们也懂得了,还是把一切事相当真,没把它看作虚妄,还是斤斤计较,坚固执著,所以你心里面生重重结缚烦恼,不得解脱。菩萨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在这里诱导我们,唯一的一个目标就是希望我们能悟入实相。

  「四者达心」,什么叫做达心?底下有解释。「达即通达,照彻无碍,内外清净,空空如如,相不可得故」。达就是明了,明达,对於这个事实真相观察的一点都不错。照彻无碍,照是智慧的观照,彻是彻始彻终,从因到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内是讲心性,外是讲境界,内外就是讲的心境无有一法不清净!为什么心境都是清净的?心是空的,境也是空的,虽然无边色相,诸位要晓得当体皆空。我们都晓得佛在经上常讲诸法无自性,无自性这个性当作体性,没有自体,因缘和合而有,因缘离开就空了,所以一切万法只有一桩事情,是缘聚缘散,这个讲法就是方便说,对我们初学的人讲我们容易体会。再往深处一看因缘也不可得,所以这个因缘所生法,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凡夫看起来浅看、浅解,一切法里缘聚缘散的好懂;深位的菩萨听了这句话,万法皆空。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缘所生法,告诉你这一切法既然是因缘所生的,那一切法没有自性,一切法当体即空,所以境也是空的。不但心空,境也是空的,心境俱空他有什么障碍?当然没有障碍,心境不空就有障碍。小乘人心空境不空,所以他有障碍,心空什么?小乘里没有我执,他有法执,他知道我们这个身心是四大五阴因缘聚合的,当体即空,他知道,所以他能证身空,没有我执,心空了。他执著五蕴四大是有的,法执,换句话说,境没有空,他不能见性,他有障碍。唯有大乘菩萨真正了解,他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像《心经》里面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原来四大五蕴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当体即空,这个时候才能真正证得心境俱空。

  「内外清净,空空如如」。如怎么讲法?如是讲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是空的,相也是空的,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所以告诉你相不可得。相有没有受用?有受用,不可得。不可得你一定要想得,这是个妄想,这是苦恼!得不到的东西偏偏想得到,这是苦。增长贪执,得不到,诸位一定要觉悟。现在得到,你有财产、你有房屋,你有好多好多都是你的,如果一口气不来,那是谁的?你得到了吗?得不到。不要以为我现在很健康,我还能活多久,人命无常!今天我出去转了一下,早晨出去到大溪石门水库到那边去转一下,开车的同修告诉我,他来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两起车祸,就看到有车祸死的,人命无常。他年纪轻轻的,骑个摩托撞撞,那个寿命长得很,哪里晓得一次车祸粉身碎骨,他代表什么?哪一样是他的?连这个身体都不是他的,他没带去。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一样是自己的,没有一样东西能得到,要觉悟。所以菩萨觉悟到,他自在,他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他不但对於这个身外之物他绝不留恋,有,他自在受用,没有,他也很自在受用,他连这个身他也不执著,这叫真正得到解脱、得到自在。所以要记住相不可得故。因为相不可得,所以佛才教给你「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假如这个相可以得,佛不会说这个话,说这个话违背了情理,那讲不通的。是因为实实在在不可得,佛才这样慈悲教诫我们,就是一切相无有一法不是因缘生的,无有一法不是因果定律。连我们世俗人都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谓前定就是因缘所生,所以在一切相里面不取不舍。你取相错误,你舍这个相也错误,这叫随缘。有取的心,这个心是迷了,有故意的把它舍掉,要远离它,这个心也是迷心,所以觉心里头是自在的。觉心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是觉正净,这个不变能随一切缘,在随一切缘里面自己还是觉正净。觉正净是真正的自己,除觉正净之外都不是自己,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境界,就跟此地所说的幻化受果,这句话说得妙极了。深深心解脱,内外清净,空空如如。今天晚上这个座,诸位能够记住这四句,能够体会这四句味道,那就很有受用,我们就讲到此地。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6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6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梵网经  (第二十一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1-0021

  请掀开经本第九十三页倒数第二行,最后两个字看起。

  「五者直心,直即正直,直照平等,入无生智。无明神我空,於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故」。这一条所说的直心与菩提心里面所讲的直心很接近,可是并不就是菩提心里面所讲的直心,因为它的境界不相同。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说直是正直,所谓正,离一切邪曲就叫正,正就叫直。刚才说与菩提心里面的直心很相近,就是直照平等,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境界里面用的这个心不平等,就不是直心。

  这种用心是说自受用的心,唯有清净平等才能够入无生智。无生智就是无生法忍的智慧。无生法忍是境界,无生智能证入,这个智慧一现前,才真正明了一切法原本就是不生不灭。这个境界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现前的境界一切法都是生灭法。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都叫生灭法。这种智慧一现前,就见到一切万法、动植矿统统都是不生不灭,这才是见到诸法的实相,一切法不生不灭。

  忍有定的意思,这个心定了,不动,不会再动摇了;有同意的意思,同意这个说法;有认可的意思,认是认识,他真正认识得很清楚,许可佛菩萨这个说法。没错,确确实实一切法本来不生今亦不灭。证得这一个地位的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菩萨,要是真实证得这个地位的那就相当高,是七地、八地、九地这三个位次证无生忍。诸位读《仁王经》都很清楚。《仁王经》无生忍以上的就是寂灭忍,下品寂灭忍是法云地的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的就是究竟佛果,可见得这相当高的境界。

  「无明神我空」。神我就是阿赖耶识,外道不明了事实真相称为神我,而我们中国一般俗人把它称作灵魂。所以有一些宗教比一般凡夫高明一点,凡夫是执著这个身是自己,那一些宗教们他晓得身不是自己,神我是自己。因为这个身要死的,神我不死,身死了他过四十九天又投胎了,又来了,好像穿衣服、脱衣服一样,衣服穿脏了脱掉再换一件新的。身就好像衣服一样,那个灵魂就好像是我们人一样,它不会死,永远在六道舍身受身,干这个事情。那是不是真正自己?不是的,在佛法里面叫神识,外道叫神我。能把这一关突破就超越三界,我们念佛人就是事一心不乱,破了我执。

  神我从哪来的?灵魂从哪来的?从我执来的。执著阿赖耶识见分的一分认为那是自己,就是这么回事情,这么来的。如果能把无明也打掉了,那就证得理一心不乱。这都要什么?都要靠无生智。无生智从哪里来的?是从直照平等来的。这个直照有一点像我们现在所谓的直觉,有一点这个意思,换句话说,绝不通过思惟,不经过想像;换句话说,他不经过心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他没有分别,第七识是执著,他也没有通过执著,这个心我们叫直觉,没有经过第六识、第七识,这个心是平等的,这个心是照见不是思惟想像才见到的,直接就照见。如果我们平常在境界里面能够这样的用心,对自己的功夫当然会增进,不管修哪个法门,功夫才能够得力,才能开智慧,才能够转识成智。无明神我空就是转识。

  「於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三界是讲的六道,欲界、色界、无色界,空三界不是说三界没有了,是你自己在三界里面的身因空了,当然你出三界了。三界二十五有,有就是你有这个业因,你没有欲界的业因你不生欲界,你没有色界的业因你就不生色界,你没有无色界的业因那你也不生无色界,超越三界了。结缚就是烦恼业习,这个时候就三界之内统统断尽了。由此可知,直心是多么的重要!不从直心上下手我们就不可能没有障碍。

  诸位要知道障碍是从内生的不是从外来的。这两天有个同修来问我,问我佛跟魔怎么变的?我告诉他真实话无佛亦无魔,这是真的,就是外面境界没有佛跟魔。佛、魔是什么地方来的?是自己心里面变现出来的。如果你自己心是一个觉悟的心,大地众生都是佛,本来成佛;如果你自己这个心是迷惑颠倒的心,这一切诸佛菩萨统统是魔障。可见得正是佛跟我们说的万法唯心,万法唯识,心变境界,心转境界,这要紧!

  你是佛心。你看提婆达多这诸位晓得是个魔,什么人的福报能比佛更大?佛还有个冤家对头,老是找麻烦,老是障碍著,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在如来眼睛里面他是佛,佛自己在《法华经》里面讲过,如果没有提婆达多他不能成佛。逆增上缘!帮助释迦牟尼佛圆满功德。提婆达多有没有罪?帮助佛成了佛,他有大福报,可是他障碍众生闻法的机缘他有罪,他有大的罪过。所以提婆达多是堕地狱,这是没错的,经里面说得很清楚的,生身堕地狱。佛派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到地狱里去探访他,去访问他,而没想到他在地狱里面的享受宛如天宫,好像在天堂里面享乐一样,其实那个地方是地狱。地狱里头他为什么不受罪,还在那里享受?因为他成就了释迦牟尼佛,帮助他成佛,这个福报太大太大!因为他有罪业,所以他堕地狱,堕地狱里享福,享天福,这个境界不可思议!这一桩事情诸位去读《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你就了解。所以是万法唯心!

  如果我们这心里面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心就是魔,看一切境界统统是魔。譬如我们在打佛七,要是有人看到瑞相,看到阿弥陀佛来了。你这个心很清净,一心不乱,一下看到佛来,一下欢喜心乱掉了,佛来把你的一心不乱破坏了,他不是魔是什么?所以佛七道场有没有感应?有。冥冥加持我们不能够觉察得到,何以晓得?诸位看看照片,三张照片就在我们这个佛前面有一道光,往上面冲的,底下小上面大,诸位去看看照片,这是不可思议的感应。还有感应,同修们告诉我,有鬼神在道场参加佛七得到受用,冥冥当中有感应。这个光是从照相机照出来的,如果这个光当时大家都看到了,那全部都瓦解了,每个人心都动摇了,不是恐惧就是欢喜,那一心全都跑掉了。佛菩萨冥冥当中加持,这个道场天天都有龙天护持,佛菩萨护念。

  由此,就晓得是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外面境界决定是平等的。修行修什么?修自己的直心,真正正直照见了才觉得外面的境界是清净寂灭相,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那就是入一真法界。所以本经前面完全是教我们用心,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样用心,这是修行的基础,是修行的大根大本。要是善财童子在参访善知识的时候所提出来的两个大问题,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梵网经》上卷就是答覆他第二个问题的。云何修菩萨道?道是讲存心,就是怎么样用心。所以上卷是讲用心,是讲修菩萨道;下卷是讲戒律,是答覆上一个问题,就是云何学菩萨行?行是生活行为,是戒律,可见得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提出这两大问题,《梵网经》这两卷答覆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6-1-13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经》五十三位善知识所表演的那一套就是《梵网经》的心行,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处就是《四十华严》。我们学了不会用,赶紧去念《华严经》,看看这些心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用法?菩萨的行为怎么样用法?《四十华严》就是善财与五十三位善友表演给我们看、给我们做榜样。所以我们道场取这三部经再加上《弥陀经》,《弥陀经》是总归结,最后的归宿。这三经是一而三,三而一,有《梵网》、《四十华严》才能真正往生西方世界。也正因为这两部经,我们才把净土里面那些玄妙不可思议的义趣体会到几分,这不容易!所谓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的法门,我们也能真正体会到几分,这是得力於《华严》、《梵网》。没有这两部大经的基础,即使是《疏钞》、《要解》讲得那么清楚,我们读了依然是空过了。这种情形比比皆是,所以我们自己要庆幸自己,在这些大经当中怎么就会选择了这三部经,这太难太难!你看看《大藏经》里那么多经典你怎么会去选出这三样,这不容易,不亚於中第一特奖,不简单!

  「六者不退心,不退入凡夫地,不起新长养诸邪见,常空生心,心入不二为不退,一道一照故」。不退就是不退转,既然发了菩萨心,尤其讲到这一段是十回向,决定不会再退转当凡夫,不会的。再跟诸位说也不会退转到二乘,声闻、缘觉,不会退转到那里,功夫只有往上增进。但是这个进度确实有快慢的不同,有人进得很快,有人进得很慢,快也好、慢也好,不会退转,所以这你得要放心。我们现前的功夫不得力,没上轨道,所以进得少退得多,我们修行无论怎么样勤苦用功,成绩总是不甚显著,没什么好的成就,亏就吃在退转上。这下面跟我们讲退转,退转的相。

  「不起新长养诸邪见」,这句话很要紧。什么叫新的长养?当然说一个新的必定有个旧的,没有旧的那新的怎么产生?长养善根是修学法门,譬如说我们现在修念佛法门,一句圣号长养善根,长养福德。我们现在听说禅不错,再来参究参究,那就又找了个新的长养法。怕念佛还不行,收不到效果,再去找一个别的法门,那就叫新的。这个新的不但不能帮助你长养善根福德,反而打闲岔了,来了麻烦,这叫邪知邪见。那也是佛说的?佛说的没错,你选择一个法门就成就,佛说无量法门是对无量众生说的,不是对你一个人说的。对你一个人说,你要问佛,佛一定只给你说一个法门,不会给你说那么多。佛好比是个大夫,他开的药方开得多,每一个病人他都处方,开的方子太多了。这是医王好大夫,他开的那我吃没错。如果你害的不是这个病,这药方一吃就吃死掉了,那是你自己找死,医生开的方子没开错,他开给那个人吃的,不是开给你吃的。

  你们要懂得佛说无量法门因人施教。你看那个经对谁说的、对谁讲的。《金刚经》是对须菩提讲的,《楞严经》是对阿难讲的,你是不是阿难?你是不是须菩提?唯独《弥陀经》奇怪了,《弥陀经》是无问自说,不是对任何人讲的;换句话说,不是对某一个人讲的就是对一切人讲的,没问的,没有当机的。所以《弥陀经》里面你看看序分的表法,十六位尊者那是代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不是说佛说的,佛说得没错,决定不可以毁谤,可是不能乱修。

  为什么不能毁谤?都是正法。都是正法是对某一种根性人来说它是正法,不对根性的那就是邪法。好像害病一样,如果这个药方对症,良药,药到病除,当然是良药;假如这个药方不对症,毒药。你看看毒药跟良药是一不是二,同样这一服药,那个人一吃病好了,对他来讲是良药;我害的不是这个病,一吃这个药就吃死了,毒药。药还是一样的,药并没有良、毒,人对症不对症上分良、毒!如来说的一切法我们称正法、邪法是这个说法,诸位懂这个意思吗?对了你的根性,这个法门叫正法,不对你的根性,虽然是如来说的,是邪法,要懂得这个意思。就跟吃药一样,佛法就好比药,佛就好比是个大夫、是个医生,我们众生是个病人,每个人害的病不一样,怎么能吃同样的药?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不起新长养邪见,一个法门选定了,一门深入,我们才会有成就。

发表于 2016-1-13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常空生心」。所谓空,空一切分别、执著、妄想,空一切法门,守住这一门。我们如果选定持名念佛这一门,那就决定这一门,把其余一切法门都给它空掉。观想、观像、实相统统都是念佛,也都把它空掉,我就持名就好了,二六时中念珠不离手,佛号不离口就成了。「心入不二」,不二就是专一,这就叫不退。诸位要记清楚,你再多选择一个法门就退心了,再选这个法门你就退了两步,选择十样、二十样那你就退了十步、二十步。你们诸位想想心不专一,怎么会能成就?

  末后跟你讲「一道一照故」。道是道路,只能走一条。所以学佛的人如果要想成就,跟诸位说那就得天天像打佛七一样,没有这个殊胜机缘大家共同在一块精进念佛,一个人也要念,行住坐卧不离弥陀就是佛七。所以佛七的道场是十方诸佛护念,一切护法龙天护持,不要小看。任何一个道场比不上佛七道场,你们想想为什么?因为《弥陀经》是为十方诸佛之所赞叹,就凭这一点,你看其他哪一部经有十方诸佛赞叹的?十方诸佛赞叹只有一部《阿弥陀经》,所以佛七是专修阿弥陀佛法门的,十方诸佛没有一尊佛不拥护。十方诸佛所拥护的,护法龙天、八部鬼神那还需要说吗?不用说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有这种道场存在就是诸佛菩萨在住世,这个道场是真正成就人的。没有这个因缘是这一个地方众生没福,没有福是什么?是共业。我个人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一天到晚阿弥陀佛不断,我一个人打佛七。我在美国旧金山遇到过巫老居士,他就常常一个人打佛七,如果他空闲多他就几个佛七连在一起打,没有时间的时候常常自己单独打一个佛七,一个人。他的佛七还是精进佛七,他的儿女非常孝顺,佛七的时候他不见客,他自己一个小佛堂,他不离开这个小佛堂,就在小佛堂念佛,三餐饭送给他,他不到餐厅跟大家一起吃饭。一个人也能干!有这个因缘大家在一起干,这是大家的福报,没有人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没有这个共业,我们可以别业,我们自己修。

  大家在一起依众靠众,自己一个人修学有的时候昏沈、掉举、懈怠、放逸,功夫用不下去,有这种种障碍。可是现在我们要用随身听录一个念佛的录音带,用个耳机利用这个,不就跟大众一样吗?等於说大家来提醒我,我自己佛号忘掉了,听到念佛的声音又提起来了。我们如果能够利用这些科学工具,我们常年佛七就不会中断。不能利他一定要求自利,决定不能够放弃大好光阴。这讲一道一照,照就是照见,唯有一心才是照见,二心就迷见不叫照见,二心就迷了,这是讲的不退心。

  「七者大乘心,解解一空,以一空智,智乘行乘,任载任用,令诸众生,同入佛海故」。大乘心很难得,大乘心是菩萨心,为什么?利益一切众生。解解一空这四个字怎么讲法?两个解在一起,一个是误解,一个是正解,境界不一样,我们今天对佛经的一些道理是属於误解,没有证得。我们对於空一,对一的意思大经里面讲的一真,《弥陀经》讲的一心,一的意思我们有相当的体会,空一也有相当的认识。这都是属於解悟,没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就是菩萨位,入得这个境界刚才讲那就是理一心不乱。由此可知,事一心还是属於解悟的地位,不是属於证,不是属於解证,是属於悟的意思。由解悟到证悟,一定要依大乘心。

  「以一空智」。一空智就是大经里面所讲的一切种智,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的一空智。然后以「智乘行乘」,智乘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智慧,行乘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事业,我们的作为,所作所为。智乘就好比现在人所讲的理想,他的理想,他的志愿,这些都可以说好比是智乘;他的种种做法,种种方便,这就是他的行持,以这个来度众生。「任载任用」。载是比喻,好像车可以能够载很多人,度他们成佛道,用是起用、是作用。任载任用就是能够任运、能够自在、能够不费力气,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众生「同入佛海」。海是比喻广大,帮助这些人个个成佛。大乘心。


发表于 2016-5-9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6-10-9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发表于 2016-10-9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0-9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讲座想了很久,原来早分享出来了!
发表于 2016-10-9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可知,大乘人是具有大乘心的,没有大乘心怎么能叫大乘人?大乘心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是建立在愿行的基础上,真正是普度众生,而且要令众生同成佛道;不是把他度到一个阶段就把他丢掉,不是的,一定要帮助他到究竟圆满。也许有人说如果你帮助那个人,你帮助一半他就不干、不接受了怎么办?这种情形有,很多很多,这算不算圆满?算圆满,为什么?那是他没有福报中途退掉了,不是我们的心不圆满,不是我们的力不圆满。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在这菩萨道是念念功德圆满,不一定说那个事情要做完成了才叫圆满,不是的。

  所以大乘戒律里头他论心不论事,一发心就圆满,事情做了没有?没做,没做也圆满,为什么说没做圆满?没有机缘,我发一个心普度一切众生的念,尽心尽力帮助众生,众生不愿意跟我学,一个也没有来,对我自己讲圆满了,功德圆满了。因为我不是不尽心,不是不尽力,没有机会。如果有人跟你学,你一定要把他教成才算圆满,没人跟你学,这个便宜可真大,一发心就圆满了。所以菩萨道有的时候很好修不难修,可是你不能投机取巧,你要是投机取巧,我趁人家不肯跟我学的时候我来发心,我这一发心就圆满了,那你就不圆满了,为什么?你这个心就不善,心要发的真、纯、善,念念圆满功德,所以自己才法喜充满,清凉自在!所以菩萨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来跟你学一天认真尽心尽力教他一天,来学两天教他两天,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这多自在!孔老夫子教学也是如此,诸佛如来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得大自在,这是讲的大乘心。

  「八者无相心,即心无相,妄想解脱,照般若波罗蜜,无二相故」。这个无相是本来就无相,此地注子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即心无相。这是真的,心里面有相那就是妄想。你看我们中国人造字,单单写一个心,心没有相,心上再加一个相就变成想,你一想就有相,你不想没相。如果再一分别就叫思,你看心上写一个田,那个田是什么?界限,划了许多格子就起了分别,起了分别就叫思。现相还好,相里面还没有分别,还没有分别执著,一有分别执著就变成思了。所以中国字非常有味道,你要懂得造字的义趣会开悟,一看到这个字就开悟。所以要晓得心本无相。

  「妄想解脱」。想是有相,但是那个相是虚妄的不是真的,所以《金刚经》跟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不是真实的,心是真实的,换句话说,能变的心是真的,所变的相假的,这个真假定义怎么分法?真的它永远不变,心永远不变,它没相的;相它会变,常常在变,刹那在变,从来没有停过。我们现在这个人的身相刹那在变,人老了,刹那刹那在老,不是说到一年才老一次,不是这样的,不是的,没有这个道理的;也不是一月一月老,一天一天老,刹那刹那在老,它永远不会停止的。所以这个相是假的,前一刹那的我与后一刹那我就不一样、就不相同,昨天的我决定不是今天的我,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你对这个相就能够放下、就能够不执著。要修的是修性不是修的相。无相心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无相就没有妄想,没有妄想就解脱、就自在了。


发表于 2016-10-9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照般若波罗蜜,无二相故」。般若波罗蜜就是无相心的大用,它起作用了。般若是智慧,波罗蜜是究竟圆满,合起来讲究竟圆满的智慧照一切法无二相。诸位想想一切法怎么会无二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岂不是无二相!《金刚经》里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二相。这一切有为法是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包括尽了。我们在《百法》里面所看到的八心王是有为法,五十一个心所是有为法,十一个色法是有为法,二十六个烦恼也是有为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还是有为法。这些诸法都是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九十四类,这九十四类统统叫有为法。与有为法相对的有六个无为法。

  既然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要在这一切法相上要去计较、要去分别执著,这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烦,自己作自己的障碍,自己给自己找来的烦恼,找来的生死苦厄。因为生死也是有为法,也是梦幻泡影,都是本来不可得的。不可得斤斤计较要想得到,这不叫自找苦吃是什么?所以佛教给我们要以从无相心里面生起般若智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就像佛、像大菩萨一样的自在,这是讲的无二相。无二相,一切相都等於空,空是不二的,一切法当体皆空、一切法皆无自性,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九者慧心,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生生烦恼而不缚,光明照性入一切法故」。这是慧心,通常我们讲智慧。智决断的意思多,慧是选择的意思多,善於选择这是慧,能当下决断这是智。在无量法界里面无集无受生,集是讲的因,无集就是不造因,无受生就是不感果报。当然果必定有因,佛给我们讲四谛法,苦、集、灭、道,苦就是受生,是果报;集是业因,集是起惑造业,像前面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然就无集无受生。我们现在明白这个道理,经论里面读得很多,这个道理是充分的明了也不怀疑,可是没有把这个道理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何以故?在我们实际生活里面还是起惑造业,还是受果报的。理是悟了,起惑造业是还照旧,生死轮回还是摆脱不了。

  理没悟之前悟明这个道理第一重要。理要是真正悟明白了,再没有一丝毫疑惑了,这个时候什么?起行重要,把悟的事情统统放下,别再惹麻烦了,好好的修行,修什么行?一定要把这个道理变成生活。行门里面最直截、最了当、最方便、最稳妥的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念唤醒我们觉悟,弥陀你就会念了!念念弥陀当中与西方阿弥陀佛相应,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与眼前实际生活是觉而不迷相应,这一句弥陀算你会念了,你念的得力了,真正念到无集无受生。生死那是六道的果报,烦恼是六道的惑业,都不能系缚你了,你在三界当中得大自在,解脱了。

  「光明照性」。这个光明就是佛光,所谓佛光就是般若,就是真心的觉悟,始觉照本觉,本始不二。「入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我们实际的生活,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这叫一切法,是以光明照性入一切法。性在哪里?性就是一切法,我们讲席当中常常以比喻来说,以作梦来比喻,譬如作梦,梦里头梦是自己心变现的,心在哪里?梦境就是心,你那个梦境里头每一样东西都是你自己的心,都是心变的。你要今天问光明照性,性在哪里?一切法就是性,性是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性好比是能作梦的心,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所作梦这个梦中的境界,你说性在哪里?唯独光明才能照见,明心见性!明心是觉悟的心,无明就见不到心,就迷在这个现相上,觉悟的心就是光明的心,他就见性了,就在相上见性。一一相,一一事,一一物无有一法不是自己的真性,这个时候就成佛了,见性成佛,什么时候成佛?见性就成佛,这是慧心,上贤菩萨所修的。

  「十者不坏心」。这些我们全都要把它搞清楚,要好好的修学。「八魔不坏,入佛威神,出没自在,动大千界,於虚空平等地心,无二无别故」。诸位在《八大人觉经》里面读到有四魔,魔是来折磨你,是来扰乱你。我们现在看这个魔字,这个魔底下是个鬼,这在中国字里头不是古字,在当时算新字,这个字是梁武帝造的。原来用的这个磨你们看看佛经,这个古本的佛经从前翻译的磨是折磨的磨,底下是个石,折磨的磨。梁武帝认为这个折磨人非常难受,就跟那个魔鬼一样很可怕,所以他改了,他把石头改成了个鬼,所以这个字在当时是新造的字,会意,很可恶,很可怕。


发表于 2016-10-9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四种魔第一个就是五阴,色受想行识,第二个是烦恼,第三是死魔,第四是天魔。这四魔在佛法里面是总说,就是所有的魔可以归为这四大类,这是四大类,每一类里头那就无量无边。烦恼是无量无边的烦恼,五阴,世出世间一切法哪一法脱离了五阴?所以这个境界是非常广大而没有边际。可是这一些魔难,这四大类三类属於自己的。五阴是自己的一边,烦恼也是自己这一边的,死也是自己这一边的,只有天魔是外面的。天魔为什么能够折磨你?因为你里面有三个汉奸,跟他一勾结,你就上当了。如果你里面没有死魔,没有烦恼魔,没有五阴魔,天魔对你就无可奈何,最后只有投降来当你的护法了,没有办法能够伤害你一分一毫。所以诸位要晓得一切的折磨是从自己心里面起来的。

  此地讲的八魔是什么?八魔就是属於烦恼魔,我们常讲「八风吹不动」就是指这八种,这八种境界一现前心就动了、就守不住了。被外境诱惑自己做不了主宰,所以这八类也叫做魔,也叫做风。风是什么?风是动,将你的心智动摇了,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所以你要问什么时候我的功夫成片?我有把握往生?即是八风吹不动你功夫就成片了。世出世间利益摆在你面前不为利益动心,不动心,功名富贵你心里头干干净净,不为它所动;衰了,衰是一下衰落了,从原来在很高的地位上,现在一下掉下来了。如同美国的总统选上去之后这是利,名闻利养统统来了,一下选不上掉下来,这是衰。这个利衰是最明显的都能不动心,衰落也不动心,人家赞叹你也不动心,毁谤你也不动心,才能到功夫成片;这些利、衰、毁、誉一遇到的时候心里马上就动摇了,这个人一点功夫都没有。

  所以古人勘验学人,用什么东西来考试他,他一进门,无缘无故把他臭骂一顿,他一生气,算了,不及格;或者给他捧一顿,赞叹一顿,他就得意忘形,我很了不起,对我很赞叹,完了,一切都完了,哪里晓得人家在考试,看你动心不动心。这种情形我们在《禅林宝训》里面见到很多很多。古人考东西不是考一篇文章,出几个题目给你,不是的,就是在谈话当中就看到你的程度,所以他谈那个话的目的在哪里?他目的都不是在话,意在言外,目的是看你动不动心,赞叹你不是真的在赞叹你,毁谤你也不是真的毁谤你,看看毁谤你生不生气,赞叹你你喜不喜欢。你要是一动喜怒哀乐,凡夫,博地凡夫一个,没有入门;如果真正能够在利衰毁誉里头都不动心了,这个人就是法器,可以造就,将来一定会有了不起的成就。祖师要遇到这样的人,他会格外的栽培成为法器,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有不坏心。这个人要遇到的时候决定不能把他放弃掉,一定要全心全力成就他,他是真正法器。世出世间法都一样,世间法好的老师遇到这个学生他也不肯舍弃,他也加意来教他,就是特别来教他,一定帮助他成就。

  所以我们学佛要晓得决不能为四魔、八风所动,你成就了不坏心,你成就这个心,诸佛菩萨没有不加持的道理,护法龙天没有不守护的道理。如果八风稍稍动一下你的心就做不了主,跟你说诸佛菩萨不会加持你,护法龙天也不会保护你,为什么?你还不够条件,还没有这个资格。所以到八魔不坏,入佛威神,佛的威德神力加持你,你也能够得到少分。

  「出没自在」,你得到自在了。出没有进退的意思,有显隐的意思,这一句就显示你无不自在。进则可以兼善天下,退则可以独善其身,无不自在。「动大千界」,这个动是讲震动,刚才讲了这是真正的法器,大千界里面诸佛菩萨没有不欢喜你,没有不尊重你的。「於虚空平等地心,无二无别」,他才真正不坏,心像什么?虚空,一切不受,四魔八风他都不受。平等地心没有高下之分,所以他在一切境界里,永远不起分别、执著、妄想,看一切法无二无别,这叫不坏心。所以成就不坏心这是佛门的真实法器,这是我们应当明了,应当修学的。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把十回向里面这十种心介绍出来。下面是总结。今天时间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页 - 梵网经 - (第二十二集)
梵网经  (第二十二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1-0022

  请掀开经本第九十四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

  「於此十心圆满,二空理显,感诸佛加被,得摩顶三昧,证入虚空平等总持法门,即入十地也」。这一段注子是讲的十回向。从信心、念心、回向心一直到不坏心,这十种心修圆满,人我空、法我空都显现了,这个时候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没有障碍了。从这个地方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出,众生与佛所以不能起感应,就是我法不空,如果我们能够证到人我空,与诸佛菩萨就开始感应,就有感应了。在念佛法门里面叫做事一心不乱,证得人我空,如果证得法我空就是理一心不乱。

  本经古大德判为别教一乘,所以讲一乘经在佛法里面只有三部,两部是圆教,这一部是别教,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别教的初地等於圆教的初住,别教的三贤位满等於圆教的十信位满,所以十回向的菩萨还从信心修到不坏心,就是这么个道理。换句话说,到这个地位,如果以念佛法门来说,念佛是属於圆教,就是事一心不乱圆满,再往上进一步就证得理一心,底下这个十地向就是属於理一心。事一心的时候与佛菩萨感应是感得诸佛菩萨的化身,应化身,如果是二空都证得了,感诸佛菩萨加持那是属於报身佛。感得报身佛的加持,得摩顶三昧,摩顶授记!

  「证入虚空平等总持法门」。这几句很要紧,因为我们修学那个毛病就是出在这个地方。我们的心不空,心里面牵肠挂肚拉拉杂杂的太多太多;心不平等,在一切境缘上起种种的分别执著。我们原本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现在这种能力都丧失掉了。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的前面这三十心重要,我们在平常生活里面起心动念与这三十心相不相应?我们起的是不是这个心?如果是这个心,那是菩萨心没错;是这个心,我们这个心深不深?真不真实?够不够大?就是从大、真、深这三个方面来修学。

  我们修学的目的能不能破除二空?如果你发的心不错是这三十心,可是这三十心没有能够证得二空,那个心只可以算是世间的善心所,不是菩萨道。菩萨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世间人也是断恶修善,所以从表面上来看没有两样。他最大不同之处,世间人断恶修善就是增长我执,增长法执,这就是变成世间善法。出世间的善是断恶也破我、法二执,修善还是破我、法二执,所以他的目标就是要破除我法二执,显二空的真理,这是世出世间修学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

  所以感应道交是真实的,决定不是假的。在这个地方我又要提醒诸位,如果我们自己功夫不到,就是我执、法执没破,佛来给我们摩顶授记,你们想想这个事情好不好?这个事情麻烦大了,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来给你摩顶授记,欺骗你把你骗到地狱里去受罪去,为什么?你不够程度,所以有佛菩萨感应,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自己德行够不够资格感动佛菩萨,不够,不够他来了,来了准没好事情。世事险诈,十法界修行里头更险诈,你看《楞严经》里面讲五十种阴魔,时时刻刻等待机会来找你麻烦,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所以有多少修行人我们看他著魔,著了魔之后没法子救回来,这一种情形是他自己招惹的,所以别人也没法子救他。由此可知,认真的修学这是比什么都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十向位」,这十回向。「於六轮中」,这就是《璎珞经》里头以六轮来比喻,比喻菩萨所证的地位。「以金宝轮对位」。好比是金轮,为什么用金轮?底下概略的给我们标示出来,「金体贵重」。我们这个世间人没有不爱黄金的,黄金的价值高。「济用极大」,济是能够救济我们的贫苦,你有了财富就可以不受贫穷之苦,所以它有很大的用处,能够解决我们物质生活的困难。「土埋火炼,其色不变」。这是说金它可贵就可贵在这个地方,在此地是比喻菩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比这个意思。

  「此菩萨惟修中道」。此菩萨是指十回向的菩萨,在真假中这三观里面他是惟修中观,虽然修中观,空观、假观也少不了的。就这三观里面你看这三贤菩萨他一修一切修,不过一切修里面他有偏重,十住菩萨偏重在真观上,十行位菩萨偏重在假观上,十回向菩萨偏重在中观上。所以他的「功行加深」,功是讲功夫,行是讲他的行门,他的修行愈来愈深。「教化亦广,虽混众尘,不为众尘所染,虽居五欲,不为五欲所烧」。这就是用金来做比喻。土埋就是比喻他和光同尘,他示现跟凡夫一样。居五欲就比喻火炼,这一位菩萨(就是十回向这个地位的菩萨)他在世间教化众生不拘形象的,他所表现跟一般凡夫没有两样,而一般凡夫也不容易晓得他是菩萨。可是高明的人晓得,与他同地位的人晓得,比他地位高的人晓得;换句话说,比他地位低的人那是没有法子晓得他的境界。

  这种修行法实在说《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那些诸善知识都表演给我们看,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就是表演的居五欲不为五欲所烧,混众尘不为众尘所染。所以我们读《华严经》要留意这些境界,然后你才能够大彻大悟,原来菩萨行并不离我们的生活,只要在生活里面不染不变,那就是菩萨行。所以在总原则、总纲领上说,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我们才能成就。换句话说,那些不能成就的人,就是处处都被境界所染,都被境界所转,这就难!这个境界不适合我,我在这里没法子修行,就另外再去找个环境,适合吗?不见得适合,为什么?心为境转,走到哪里都被境界转,你没有办法脱离境界。

  如果是个真正修行人,愈是自己觉得承受不了的那愈是磨炼的好地方。我们不要看那个经典里面,你就看《禅林宝训》你就晓得了,古来的这些大德你看看他怎么成就的。这一桩事情过去我们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常常讲给我们听。只要这个地方有道,假如这个地方有道,它是刀山、它是油鼎我也在所不惜,我要求道;如果这个地方没有道,它是黄金屋、它是八珍味,那个地方我也不可以待。今天的人不行,今天的人没有慧眼,不能辨别。他说这个环境住得很舒服,对我没有障碍,这个地方不错,那个地方不行,环境常常有些麻烦,有些人惹事生非的,或者故意障碍你的,我们那个地方赶紧就要走,这能成就吗?决定不能成就。如果看你是一个真正可造之材,跟诸位说那不找你的麻烦也得找你麻烦,为什么?磨炼你。

  《禅林宝训》里面有一则,过去我也讲过,时间太久了名字我记不得了,是一个老和尚看中一个学生,一个出家人,觉得这个人是一个了不起的可造之材,可是显出什么样态度?就显出瞧不起他,一见到就骂,所以搞得什么?搞得这个寺庙里面大家也不重视他,但是对他很同情,觉得这个人好可怜,跟老和尚是冤家,见到就骂,到最后赶他出去。可是他晓得这个老和尚有道,怎么样折磨也不走,赶他出去了,没办法,迁他单,走了。走了以后他在庙里头走廊里面睡觉,不让老和尚看到,其实老和尚知道,没有不晓得的,故意整他、折磨他。把洗脚的水,叫他打洗脚水来,洗完脚这个水就往他头上倒,干什么?考他的忍辱波罗蜜!那都是考试,他是关关都通过了,到最后在这个走廊上睡了不少的日子。有人来告诉老和尚,老和尚故意装不知道,把他叫过来,叫来之后把住持的位子让给他,请他做住持。大家才恍然大悟,老和尚多少年苦心折磨是培养一个人才来接替他,大家也都服了。为什么?他能够忍人之所不能忍,别人不能承受的他能承受,他能够忍他就有定,他有定他就有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那个时候在台中求学也有很多的苦难,很多的障碍,老师常常劝勉,为什么?怕我们跑掉了,怕我们受不了就跑掉、就不干了,所以总是讲经的时候,平常谈话的时候常常勉励。我们自己心里也非常明白,到台中来我们想学一点东西,如果东西没有学到决定不走,我的原则是决定不走。学到了之后,我台中那个地方不住,我一定要走,免得被人发生误会;这个家伙走投无路,你看赖在台中,没出息,走投无路。身上没本事就来学,学会了之后我也表现不求,也不指望帮任何的忙,我们去是学本事的,是学佛法的,这个地方就有这个意思。

  无论环境怎么样的恶劣,要在这里面去练不动心,修行人首先在逆境里头练不动心,然后更进一步在顺境里面练不动心才能成就。你积得厚你的根就深,所谓根深蒂固。我在台中老师就给我叮咛了多少次,嘱咐我学成了将来出去弘法利生,总得四十以后,年轻的不行,要先从逆境,要先受折磨,要先吃苦头,锻炼自己的心智!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他是这么说,你看看佛在经典里面对於他弟子们,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哪一个不是如是?到了修行第三个阶段,回向,这是第三个阶段,这是成就了,顺逆境界都过来了,换句话说,都能够做到不取相、不动心。

  「以断尽后,十品异相无明,故以金宝轮对十回向位」。这一句是讲他断证的功夫。这四种无明的品位就是生住异灭,这四种无明的品位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得很清楚,过去我们读《起信论》,慈舟法师的注子也注得非常之好。「此上三贤观行,虽各修一观,乃璎珞约本分位而言,其实三观圆修,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也」。这几句话也非常重要。三贤这是指别教里面十住、十行、十回向,如果是用圆教来说,统统是圆教十信位的菩萨,在圆教里头只有十个地位。你看在别教里头三十个地位,虽然说的(这是刚才我讲过了)他这个三观他有偏重,其实三观是同时修的,目的在成就一种,所以是三观圆修。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就一切法体上来讲是空观,一定要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例外的,当体即空,晓得一切法无自性,晓得一切法不可得,一空一切空,是从一切法体上来说的就是没有自体,从现相上来讲是假相。一假一切假,世出世间一切现相都是假有不是真有。中是讲用,作用。作用是一中一切中,佛法用中,用中道,凡夫不会。实在说儒家他们的教学也是用中道,四书里面的《中庸》就是讲的用中,可见得世出世间的大圣人他们的见解、他们的做法几乎没有两样。凡夫偏在有上,他所用的样样他都觉得那些有,真的有,这是错了,所以引起无量无边的烦恼,制造出来生死轮回,这是偏在有的毛病。声闻、缘觉偏在空上,偏在空上变成一种死寂,一点生气都没有,那也是错误的,换句话说,都是有障碍!唯有用中就没有障碍。

  所以诸位要晓得种种障碍从哪里生的?就是从你心里面著有、著空而生的,如果你空有两边都不著,试问问你还有什么障碍?《华严》里面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为什么无障碍?他就是因为没有执著,他空有两边都不执著,所以他没有障碍。由此可知,菩萨一开始修学就是修的三观,这个观拿现在来讲就是人生观、宇宙观,佛法这个观把人生宇宙统统包括在里面。真观观本体,假观观现相,中观观起用,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他在一切境界里面得大自在,道理就在此地。能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这就是觉,没有观照那就是迷。这个观照的现相很简单,观照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这是观照,如果有分别执著妄想这是迷情,这不是观照。因为观照用的是六根的根性,迷情用的是心意识,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著,阿赖耶识的妄想。我们学佛转境界关键的所在要在这个地方转,心才真正得到清净,清净之极,二空之理自然就显现了。我们再看底下十地,由三贤登十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6: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