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讲录19---净空法师 2015-07-23 10:04:07| 分类: 戒律类--佛说梵网|字号 [url=]订阅[/url]
下载LOFTER客户端
所以今天这《梵网经》里头给你讲戒律,「心地戒」。单讲个戒不就行了吗?何必讲心地戒?十重里面第一条不杀生,我们守不杀生的戒跟菩萨持不杀生的戒大大的不相同,不一样,为什么?心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想修菩萨行,这个「戒」就是行,首先要建立菩萨心,要修菩萨心。有了菩萨心,你的行为自然是菩萨行。所以这两卷经,上卷能够真正通达明了,下卷就很容易了。从修心到修行这叫根本修,心正行必定正。从修行恢复到心地清净,是从末到本,也是一个办法,但是那要吃很多的苦头,所谓寻枝摘叶才归到本体,这是我们不可不明了的。唯有智慧能够破迷断惑,才能够永断烦恼,恢复我们心地的清净,恢复我们真善美慧的生活。就是究竟圆满的人生是我们本来有的,并不希奇,真善美慧的人生就是佛菩萨的生活。
讲「坐莲华光明之座」,诸位把这个意思要是明了了,你就自然贯通,就是自己心安、身安,身心都如如不动。心不动比较上容易懂得,身不动就不太好懂。我们观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他教学不是住在一个地方,他是到处去行化,从喜马拉雅山南面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他到过锡兰岛,锡兰岛是印度的最南端,在锡兰岛里面曾经讲过《解深密经》,讲过《楞伽经》。不过有几个地方他居住的时间很久,住了十几、二十年的像舍卫国,灵鹫山这是住得比较久的,许多大乘经典都是在这些地方讲的。
这样说起来佛这个身动,常常到各处去游历,纵然在精舍里面每一天讲经说法也有动作、也有言语,为何说身亦不动?我们从另一个现象里头能够体会到一点意思,动就有疲劳,动了要休息,所以我们身动作多了,疲劳要休息,心动多了的时候要睡觉,睡觉是心要休息。我们看《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里面所讲的每一段后面都讲「不疲不厌」,他为什么不疲?因为他没动,为什么不厌倦?因为他没动,这就是所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之作为什么说作而无作?那是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是自然而应,像我们敲钟一样。钟我们敲它一下它就有响,是不是它自己要响?没有,是不是它自己不要响?也没有,这是经文里面常讲的法尔如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教化众生就是这么一种情形,所以在他那边讲身心都不动,而我们凡夫看起来他身心都动,这是我们凡夫的概念,在佛地上说身心俱不动,这就是自己安稳。在身心俱不动的时候教化回头的众生,也就是教化那些觉悟的众生,教他们每个人都像佛一样身心寂静。
这个地方经文里面讲「百万亿」就是千百亿释迦,释迦牟尼佛这么多!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也是一个通号,而我们今天称释迦牟尼佛是称谁?是称印度净饭王的悉达多太子,他将佛法传给我们,我们称释迦牟尼佛是专指他而说的。其实释迦牟尼佛是通号,到底是谁?就是自己。我们要明了释迦牟尼佛这个名词的真正的意思,「释迦」是仁慈的意思,就是我们讲慈悲,他能够对於一切众生大慈大悲,释迦是这个意思;「牟尼」是寂静,就是自己心地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对自己,就好像是前面讲的宫殿一样,宫殿的意思,而释迦就是光明的意思,紫金刚光明是这个意思,宫殿就是牟尼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觉而不迷。
我们自己对於一切人都也像佛一样大慈大悲,对善人我们慈悲,对恶人也慈悲,决没有一点的戒心,我们就是释迦;我们的内心在六尘境界上一尘不染,我们就是牟尼;我们也觉而不迷,那不是释迦牟尼佛是谁!所以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晓得千百万亿释迦,才恍然大悟。围绕卢舍那的宫殿,围绕卢舍那的莲花宝座,这个「围绕」就是不离开的意思,这是说明这个境界相。这几句经文是说明这个样子,所以才称作「百万亿赫赫莲华光明之座」,这种境界相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而《六祖坛经》里面也说到这个相,就在第五章「传香忏悔」那一章里面,六祖大师给我们讲「一体三身佛」就是这一段经的注解,这一段经的说明。必须具足这样一个条件,就是生佛众生三无差别,具足这个条件才能够说法,就是能够教学了,学生都有这个程度、有这个基础,可以接受梵网大法。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正请决疑」:
【时释迦及诸大众。一时礼敬卢舍那佛足下已。释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虚空。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当成佛果。为何等相。如佛性本源品中。广问一切菩萨种子。】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佛经我们研究读诵,一定要理解它教学的巧妙处,所谓是善巧方便;要晓得它这些,你才能够真正会听、会看。如果你不知道这些道理,你听不出东西,你也看不到东西,这很要紧。这一段是假设一个问答,化身佛去请教报身佛,显明说法根本的宗旨,为什么?佛对佛。不是菩萨对佛、佛对菩萨,是佛对佛。报佛是本,化佛是己之本,这就是代表说法宗旨的原本。前面几句是叙说请法的仪式,在这个地方给我们莫大的启示,因为我们在其余经里面所看到的是菩萨对佛,声闻对佛,人天对佛,那当然要恭敬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释迦牟尼佛对卢舍那佛,佛对佛也要恭敬,这就是教我们,我们地位平等的人也要恭敬,地位比我们高的我们对他恭敬,地位平等的我们这个心就稍微轻慢一点了,这个恭敬心不像对那个地位高的。这一段的含义就是教给我们一切恭敬,平等恭敬,无差别的恭敬。
所以请法一定要尊重,礼敬是五体投地行接足礼。『礼敬卢舍那佛足下已』。这是最敬礼,行最敬礼。口里面再请法是口业的恭敬,身、口恭敬,意业自然在其中。意是内,表现在外面是身、口的恭敬。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记住,无论对什么人,对佛这是讲请法,即使在世间法里面我们有问题请教别人,要具足恭敬心来请教,对方给予你的指导自然就不一样。
所以一个老师他的教学,观察学生他看什么?就是看恭敬心。印祖(印光大师)说过「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决不是老师教学有偏见,老师一样的教学,学生每个人得的心得不一样,他所得的心得与他的恭敬心成正比例。具足恭敬心的,老师要特别帮他忙,为什么?他是法器,也就是说他是个回头的人,他是一个很乐意接受、很乐意依教奉行的人,这样的人你要是不帮助他是过失,没有尽到教化的责任;如果他并没有诚意来学,要到讲堂是很勉强不得已,不能不来学,像学校的学生,为了什么?为了文凭,为了分数,不得不来听课,老师看到这里,马马虎虎敷衍敷衍算了,不必认真,为什么?认真也没用处。这种事情不能勉强,是要我们自发,自己愿意来修学才行。这就是在威仪当中,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表现当中能够观察得出来,哪一个人是法器,哪一个人不是法器,而不是说某个人学历很高,聪明才智过人他就是法器,不见得!
你们看《影尘回忆录》那个持律法师,晒蜡烛的和尚,笨得不得了,他被寺庙的方丈和尚认为他是个法器,为什么?他有敬心。他在寺庙里面做香灯师,香灯就是管蜡烛的,蜡烛、灯油、香,管这些东西。别人因为看到他呆头呆脑,人真是个好人,你跟他讲什么他都相信,绝对不怀疑,所以别人骗他。大陆上六月天热天的时候,人家告诉他:香灯师,你蜡烛放在那个地方上霉了,搬到外头晒一晒!他不晓得人家是跟他说笑话的、骗他的,他真的搬到外面去晒去了,那一晒统统化掉了。老和尚看到这情形这个人法器,所以就不要叫他做香灯,叫他去拜佛,在育王寺拜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一天拜三千拜。老和尚叫他拜三千拜,他每一天一拜都不缺,他认真,真干!他拜了三年开悟了。那个传记在《影尘回忆录》你去看。真正回头,真正诚敬,真正听话,不折不扣的依教奉行,这种人一生决定成就,聪明才智往往落在世智辩聪,反而不能成就,这是学佛的人必须要知道。我们从请法仪式当中看到诸佛菩萨对於佛法的尊重。
佛(释迦牟尼佛)说『此世界』,就是指我们这个世界,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地及虚空,一切众生』。地是指地面上,空是指虚空之中,这个意思就是讲人间天上一切众生。因为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是指一个大世界,就是娑婆世界,指的这个大世界。娑婆世界,我们晓得除我们这个地球之外还有无数的星球,所以有二十八层天。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有二十八层天。讲天上人间就是娑婆世界里面的六道众生,「一切众生」是指这个。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将天上人间有缘的,就是法缘成熟的、回头是岸的这些众生,带领到卢舍那佛的宝座周围;要以本经前面来讲,就是娑婆世界众生见到佛光心有所感动,这一类的众生。
其实佛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有许多人见到、听到了,见如不见,听而不闻,为什么?无动於衷,你给他介绍哪个地方有讲经,哪个地方有法会,他无动於衷,好像这个事情与他不相干,那就是没有回头,与佛无缘。一听说某处有讲经,我今天没有事情我去听听,哪里有法会我今天得闲我去参加,这就是缘成熟了。这个地方所讲的境界就高一点而已,境界高,在《华严》里面所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的境界在此地,不是普通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