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作如是观

《法华经大意》--净空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人思惟此经。我亦乘象王。现其人前。若人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还令通利。皆克绍护持之义。】
  这都是讲『护持』的意思。这是讲经很熟,偶尔的时候忘掉了,忘掉一句、两句,这个时候菩萨加持你,使你又能够恢复了记忆。『通』是通达,『利』是利益,又能叫你对於经文义理通达,而没有障碍,这些话都是说明,佛菩萨护持末法时期持经的行者。由此可知,我们生在末法并不可怕,生在斗诤坚固的时代,不必自怨自艾,不必。实际上来说,这个时代是大好时代,为什么?成就快。为什么成就快?挫折太多,愈是挫折多不成就,那就是堕落。如果要成就,比一般的时代那要快得多,这是一定道理;换句话,就是你禁得起考验。我们讲过去正法时期、像法时期,他们那种考验没有我们经过的这么多,我们今天所经过的考验,比他们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我们都能够成就,那还有什么话说!所以我们今天成就,过去的那些菩萨们对我们那都五体投地,佩服得不得了。换句话,就是他们要换到我们这个时代,未必会成就;我们在他那个时代,我们早成就!所以末法时期斗诤坚固的时代,对我们真正修行人来讲实在是好,是好事不是坏事,我们禁得起考验,我们忍受得了这些灾难,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挫折愈多成就愈大,诸佛菩萨的护持也愈显著。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者何。即人人思惟运用之念也。】
  这是说明表法的义趣,『普贤』是谁?『思惟运用之念』。所以前面普眼菩萨见不到普贤,佛教他想念礼敬就见到了。我们与普贤菩萨要求得感应道交,就是「思惟运用之念」。底下接著说:
  【如普眼三度欲见。入於三昧。竟不能见。】
  为什么?
  【以普眼入空三昧。】
  前面跟诸位讲过:
  【故不得见。何以知其入空三昧耶。】
  底下举《圆觉经》的例子来说:
  【圆觉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清净岂非空耶。以空故不能见。】
  这个三行诸位要好好的把它记住,这是《圆觉经》的经文。这段的意思是说明即染之净,这是真的清净,即有之空叫做真空,才能入不二法门,才能够见普贤菩萨。前面普眼菩萨入的三昧,是『空三昧』,不是即有之空的三昧,是「空三昧」,所以他见不到普贤菩萨。为什么?空与有、染与净是二不是一,所以他没办法见。这个诸位要体悟到《华严经》,这个道理就很容易明白,《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代表的是一真法界,一是什么?染净是一,空有是一,生佛是一,不二法门。六祖所说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所以你是相对的里面,你见不到普贤;离开了相对普贤就现前,这是必须要细心体会的。《圆觉经》这段的意思相当之深,简单的说,实际上就是一句话,就统统说尽,即染之净,染净不二,这叫做真正的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六十四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64  请掀开经本,讲义的十九面,就是最后的倒数第四行。我们将这个文念几句:
  【如来令兴想念。顷乃见之。较前空定。迥然异矣。故下文云。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
  从这个地方开始。在前面我们曾经讨论过,就是经里面所讲的染净的问题,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大乘法门里面的净是「即染之净」,所说的空是「即有之空」,实在说这种讲法都是方便法。究竟什么叫做真实法?真实法是染净、空有俱不可得,这才是真实法。我们讲个即染之净,在你的心里面还有个染,还有个净,还有个即染之净,这清净心里头,就装了不少拉拉杂杂的东西。可见得佛说法叫方便说!真说,经上常常有两句话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真说;六祖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真说。我们有个即染之净这就是尘埃,有个即有之空也是尘埃。佛是用种种方便,希望我们从这个方便入真实,入不二法门,这个时候你就见到普贤菩萨;没入不二法门,是见不到普贤菩萨的。我们在这品经里面见到这个事实,入不二法门这才见普贤菩萨。所以此地讲『如来令兴想念』,「兴」是兴起,兴起想念是什么?是即念当中证得无念,念与无念俱不可得,这个时候见到普贤菩萨!所以说是你有念见不到普贤,你无念也见不到普贤,为什么?有念、无念是二,二见不到普贤。因为普贤表的是一真法界,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他表的是理一心不乱。所以你就是念到事一心不乱,你也见不到普贤;一定要到理一心不乱,这才能见到普贤菩萨。所以诸位是见到了普贤自己就晓得,已经证得理一心不乱,已经证得一真法界。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桩事情,大概我们最关心的,就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证得,我想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诸位要知道,这个证得就是成佛,虽然没有成究竟佛,成了分证佛。分证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就是我们大乘里面讲的圆教初住以上的,确实破无明证了法身,是道道地地的佛,从这个往上再去修,就修究竟圆满的佛。古人用月光做比喻,分证佛就好像初三的月牙放了光。初一你看不到月亮,初二也看不到,初三看到个月牙,月牙放光。初三的月牙跟十五的满月,那个光你说一样不一样?确实是一样,真的月光,不是假的是真的,只是一个圆满,一个不圆满。所以圆教初住就像初三的月牙一样,它是真正的从法性里面,透露出来的智慧光明,就是般若智光,一点都不假,所以那是真佛。我们讲圆教初住就是这个地位。我们念佛讲念到理一心不乱,初证理一心就是这个境界,所以理一心证到了圆满那就是究竟佛。你要想证得,就是有念、无念都要离开,实际上有念、无念都不离开。你们想想看,离开了有念就是无念,离开无念就是有念,究竟怎么个离法,这个事情确实不容易。难在哪个地方?你没有分别执著就离,有念、无念就不二。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唯识里面讲的转识成智,如果我们还是用第六识、第七识,你总是落在有念、无念之这边,你没有办法超越,所以真正修行人要明了这个事实。我们要学著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实际上说只是转第六、第七,只在六七上用功夫,其余的不要理会。为什么?五八果上转,六七是因地转,我们现在在因地。转的方法,实际上我们在讲席里面说了很多次,譬如说我们以举一个例子来说,这个例子我们常常举,希望再提醒大家。譬如我们眼见色,看得清清楚楚,在色相里面不起分别,我们的见色就是妙观察,色相里头没分别是妙观察;色相里头没有执著、没有妄想,就是平等性。我再把这个给大家分析得清楚一点,我们见色闻声,随著境界起分别是第六识,随著境界里面起执著是第七识,随著境界里头打妄想那是心所,与第六、第七相应的心所。所以叫你说不分别是不用第六识,不执著是不用第七识,不打妄想是五十一个心所都不用,这就是转识成智。眼见色如此,耳闻声如此,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不如是,你就转识成智。
  你们问怎么个转法?我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换句话说,这个说真的是一语可以道破。你要在境界里头锻炼总得十年、二十年,你见色闻声才真不动心。不动什么心?不动第六意识心,不动第七识的心,不动五十一心所的心。没有个二十年不容易,二十年你要是能做到,说老实话你也是再来人,不是普通人,为什么?二十年成佛!你古今中外到历史上去打听,二十年成佛的有几个人?不多,不是没有,确实有,不多就是了。你要认真干,懂得这些理论方法,二十年决定成得了佛,但是就是说,功夫是日夜都不能间断。不间断,好了,我天天坐在这观照,在这修,你所修的还是第六识、第七识在修;换句话说,你再修上二十个阿僧只劫,你也不能成佛。为什么?我在那里修舍识用根,还是第六的分别、第七的执著你还没舍!心里想舍结果怎么样?结果还是没舍,你还是用的第六、第七,还是用的五十一心所,这个关键问题就在此地。你想舍结果还是用这个东西,这就不能成就,我们真的不用,真的不用说是容易,做不到。怎么办法?我自己修学的经验可以提供诸位,第一个是放下万缘,第二个弘法利生。如果放下万缘没有事情做,会胡思乱想,烦恼伏不住;纵然不胡思乱想,变成无想定那也是麻烦事情。所以诸佛菩萨为什么要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正念不是妄念,是为他不为自己,我执破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面进一层破法执,弘法不著弘法之相,利生不著利生之相。像《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不著相破法执,所以怎么样?要全心全力的去做。我们今天这个修学环境,我昨天晚上跟我们家里几个人说,今天在全世界都找不到,你不相信,你出去找找看,你看你能不能找到?我自己学佛三十多年当中,我看得太多,经历得太多,没有像这样的环境;换句话说,这个环境你们会不会利用?功夫,讲台的功夫可以说是占一半以上。前天我也给他们大家讲课诵的问题,课诵本的问题,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根本无法可说,诸位要晓得这个大前提。佛法是什么?佛法是因为众生有病,从病的地方建立一个对治的方法,这叫佛法。我们要晓得,每个时代众生的病它不一样,每个时代的众生,他的想法、看法都不相同,这就病不一样,所以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以往丛林里面的修行人,一天到晚都住在深山里头,他的心是定的。他一天到晚看不到外头境界,所看到就是寺庙,外面就是山水树木,就看这些东西,接触不到外面的社会,心是定的。心定了怎么样?前面讲见不到普贤,见不到,所以如来教他怎么样?教他兴起念头。, 所以你看看《禅门日诵》,这个课诵它有那么多的项目,那么多的项目怎么?就是教你在里头起分别心,在里面开智慧。那个课程有效,在丛林里头度了不少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们还照这个老课诵本,不行,没效了。为什么没效?我们今天众生的心是散乱的,散乱的他那套办法拿给我们就更散乱,太多了!更散乱,一点效果没有。所以今天我们害的病跟人家不一样,我们用的药不能跟人家一样。所以我是一再劝大家,我只能劝,我不能勉强你们,你们做不做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们觉不觉悟是你自己的事情。对治散乱的药是要用什么?要用定。定是什么?专一,专一就能够克服我们的散乱!所以《西方确指》它里面的办法,就针对我们现前这一切的众生来说,它这个课诵早课也好,晚课也好,所有课诵就一样,一部《弥陀经》,七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一百拜佛,专一!这是对我们来讲非常有效,能摄心。要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把它开放?给诸位说到事一心不乱以后这才开放。事一心不乱是什么?你定修成了,再这一开放就进入到理一心。所以你看此地经上讲的过程,它也是先定后慧,后开慧,开慧才见到普贤菩萨,先修的是定,事定然后才慧开。所以从前人之所能成就,他就是这个次第,就是这个顺序。我们今天讲的前面顺序不要,散乱心不必去收摄它,就从《般若经》上来下手怎么行?可是今天如果再叫你回头去修定,你心又不甘。因此在目前是双管齐下,你课诵的时候专一,这是修定,我早晚课诵就专门修定,修一心不乱。你每天研究教理,讲台上练习弘法利生,这是修慧,这是双管齐下的办法,你要这样干上二十年,哪有不成就的!决定会成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诸位你要了解自己,了解我们当前环境,真正对於佛法认识,你自己才有坚定的信心,才会有真正的成就。佛法决定不是盲修瞎练的,我们对於周边环境,对於前途看得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迷惑,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指出这条路,这是真正成佛之道。所以这个经论要认真的来修学,要拿出成绩来,因为有成绩,这个人学习的心他也兴奋。我也常给诸位说,我民国四十七年到台中亲近李老师,刚刚好他们那个时候开班教讲经,我去的时候只迟一个月。就是说我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开班一个月,总算是赶上了。李老师叫我在班上旁听,随著听,我听他们在那里学讲经,他们在那里学,我在旁听,我都听会了。我很有把握,如果我上台去讲比他们讲得好,我有这个把握,那个进度很快,一个月一部。所以我在台中是一年三个月,就十五个月听了十三部经,十三部经每部我都会讲,我都可以上台去表演。所以说十五个月之后我出家,出家我就在十普寺三藏学院教书,本钱从哪来的?就是从那十五个月听来的,十三部经听来的,所以这一出家就派上用场。
  我们现在道场摆在此地,就是可以提供大家练习,尽可能的去找时间来练习。大众在一块可以练习,三个人、两个人也可以练习,实在没有人,给你说一个人都可以练习。从前人练讲经怎么?对那些石头讲,讲了以后这效果不晓得。现在有妙法,你这个录音机摆在面前,我对录音机讲,它是听众,我就对它讲,讲完之后再叫它讲一遍给我听听。讲完之后你把带子倒回来,听听你自己所讲的满不满意?自己评论自己,你这个进步比什么都快。从前没有这个工具,我们讲了之后要请同学们来批评,同学们有的时候又不好意思,有的时候客气不肯认真批评。现在你对著录音机讲,叫录音机再回头来讲给你听,你对它这个批评是认真的。所以诸位要是用这种方法来练习,随时随地来练习,十年之后你就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法师。你把你全副的精力贯注在这个上面,早晚课用这个专心、专一的来修定,修一心不乱;在这个地方再修慧,福慧双修,你怎么不成佛!你要说没机会这个话说不过去,这是自欺欺人。末后几句话很重要,『若有受持读诵』,「受持」,我们拿今天的话来讲,刚才给诸位讲的,我们修一心不乱就是受持。因为受持里面它的原则,是离文字、离言说、离心缘这叫受持,一切明达。「读诵」,这就是修慧,求无上菩提,著重在开慧。『正忆念』就是正思惟,『解其义趣』,这是讲的解悟,『如说修行』,这是讲的证悟,从解悟到证悟。『当知是人行普贤行』,这个人的修行就是修的普贤行。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此地提示诸位一个消息,现在这个世界是极其混乱,你们看这个情况,大难是没有法子避免,福克兰岛之战后果不堪设想。今天整个世界上来说台湾是福地,确实是如来正法所在的处所,我们修学正法就是正法增上。李老师所发表的,这是给我们莫大的安定力量,真的是定心丸。李老师公开在台中发表,「他要把《华严经》讲圆满,再讲一部《弥陀经》他才往生。」台中的莲友来问我大概还要多久?李老师讲《华严经》已经十八年,讲了十八年,民国五十三年开始讲的,到今天十八年。十八年讲了多少?现在讲到「十回向章」里面的第二回向。我们看看《八十华严》,他才讲了三分之一,后面还有三分之二;换句话说,最低限度还要讲三十年。我们台湾还有三十年的太平日子,这最低限度,三十年世界大战也已经打完了,我们台湾不是福地哪是福地!他的话我相信他生死自在,他随时可以往生,他喜欢住世多久能住世多久,你看到这个程度。
  他在中部发心弘经,我们在北部发心弘经,我们的《八十华严.十回向》讲圆满了,将来再有因缘,我们《华严经》再继续讲就是讲「十地品」,「十回向」后面就接著「十地品」。我们讲堂里面讲的《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八十华严》最后的一品「入法界品」,我们这个《四十华严》差不多也讲了一半。所以我们此地讲的《华严经》,比台中的进度要超前,超了不少。我们讲的时间比它多一点,台中一个星期只讲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候去了一个小时的翻译,实际上只有一个小时,一年只能够讲四十五次,就四十五个小时。我们过去是一个星期曾经讲六个小时,所以我们一年抵得台中六年,这是进度超前的原因。现在我们一个星期讲一个半钟点,比台中还是要多半个小时。将来《八十华严》我们还要继续讲,不但继续讲,我们现在有计划把《法华经》,要好好的、详详细细的讲一遍,《法华经》将来会讲《法华大成》,最近我们印的本子就是准备讲经用的,讲席的经本。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我还有个愿望,希望真正能培养几个大乘法师,如果有这个机缘,我们想办个研究班。学生不希望多,希望能收六个学生,六个学生每个学生各学一部,学《华严》的专修《华严》,学《圆觉》的专门学《圆觉》,学《楞严》的专门学《楞严》,我们开六个科目。期限就是三年到四年,这个修学的阶段,就是在这个期限当中只学一部经,把这一部经学会。我过去在台中学《楞严》,期限是三年,修学的方法就是复讲。老师讲一遍,老师星期三讲《楞严经》,我星期四复讲,同学是自己邀的,是我们自己邀的,我是找了六个人,连我自己七个人。我们每个星期四在台中莲社小讲堂聚会,在那里复讲。李老师《楞严经》三年讲圆满,我《楞严经》复讲三年也圆满。所以慧忍法师请我到台北来讲经,可以,行,讲什么经?请我讲《楞严经》,我一口就答应。我们台中莲友听说我讲《楞严经》,你怎么讲《楞严经》,老师刚刚讲完,你怎么到台北讲《楞严经》?我说我也讲了一遍,我到台北去讲是第二遍,有把握这样学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将来我这个研究班的学生,就是要复讲。我教六个人,每个人每门课程,我每个星期给他讲两个小时,他要给我两个小时的复讲。所以三年毕业,他的大经就拿出去,这是一种高级的研究班。我们的参考资料确实已经很丰富,我们图书馆有五部《藏经》,所以我收六个学生的话足够,我再去请一部《藏经》,一个学生有一部《藏经》,参考资料是足够。一般的资料也相当的丰富,我们有两部「二十五史」,有四部《资治通鉴》,有两部《十三经注疏》。所以参考的书籍我们有足够的东西,比我过去修学的环境好得太多了。就一个学生只能学一样,我这一科只收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毕业之后我再收第二个学生。这是只有修普贤行,这才能成佛,普贤行就是不二行。底下法师给我们解释说:
  【是故予谓即想念心。前开解门。则思惟不能入。分别不能解。故曰。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这几句话很重要,怎么说『开解门』里面,『思惟不能入,分别不能解』?这里头特别要注意,佛法里面讲的信解行证,我们用分别、思惟就是用第六识、第七识,解悟没分。你要想开悟,「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个解是解悟,行吗?分别、思惟达不到的。那我们得要问,我们现在不用分别思惟,我们能达到吗?不用分别思惟你也达不到。我给诸位讲的二十年你能够开悟,悟得了,悟是在哪里?一刹那,悟是一刹那。这一刹那怎么样?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在一刹那之间;不是说今天转一点点,明天转一点点,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的。二十年的什么?向这个方向走用的什么心?用的还是第六意识、第七识。但是第六识、第七识它不是乱用,它有个目标、有个方向,向这个地方逐渐精进,到接近的顶头的时候一下断掉,智慧就现前。所以在那一刹那之间,功夫用到尽头的时候刹那之间就变了,就入了境界。所以我们今天用的心,是妄心又非妄心,似妄非妄,怎么说似妄?是用的妄心。怎么说非妄?向真实的目标迈进。这个方法就是你什么也不要疑惑,也不要去起妄念,你就一心一意依照这个方法去做,在行门里面就修一心不乱。在境缘里面是样样可以接触,样样学著不动心,即相离相,学著不动心,这就是修定,修真正的定。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读诵大乘,这就是学慧,这就是佛在此地讲的,叫我们提起念头。我们这个念头提什么?就是在经典里头天天读诵大乘,提起我们念头,这个念头是正念。这个正念是什么?相似的正念。为什么?是佛的正念,我们还不是正念,但是我们提的是佛的正念,刚才给你讲似是似非。佛的念是正念,我们自己的不是正念,就是这个妄念跟正念相结合,就是这个意思。到心清净,就是你要问,什么时候一刹那之间转变?心清净,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确实不染,这个时候一念之间恍然大悟,这入真实。这个时候再读经是纯真无妄,为什么?佛的正知正见跟自己的正知正见心心相印,这个时候也叫做有佛出世,佛出世了。所以这句话要记住,就是分别思量决定得不到的,但是你不断的在读诵,你不断的在听讲,这就是听讲也是薰习,能够帮助你开悟,把你开悟时节因缘提前。所以在这个后头一句结论,『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今开行门。则想念思惟分别计较。一一皆称普贤行。】
  你看看证悟跟解悟,它之不相同的地方在此地。可是你千万不要把它误会,解悟浅,思量分别都不能入;证悟深,为什么思量分别可以不断?你要是这样看法,你就可以说完全看错了。这是第二层楼,前面人家分别思量已经断,这个时候什么?这个时候分别是妙观察智,思量是平等性智,前面转识,这个地方是成智。所以成智之后一切无障碍,表现的境界跟凡夫一样。禅家的比喻所谓初学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前面解悟;再回过头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二层的境界。第二层的境界是佛的境界,佛境界跟凡夫境界是同一个境界,所不同的在哪里?凡夫迷,佛觉这就不一样。迷怎么样?迷造业,感的三界六道的果报;悟怎么样?悟不造业,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不一样就在此地。所以你要开悟那要真正放下,世出世间法有一丝丝的罣碍,就不行,就不能开悟,这个悟门就堵塞了,一丝丝都不可以。这个放下是从心地放下,不是事上,事我统统都摆掉了没有用,像阿罗汉一样,阿罗汉真是灰身灭智,有什么用处?内守悠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定是成就,不能开慧。今天大乘法门,我们所走的路子,是福慧双修同时并进,一生当中决定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我是把理论、方法、原理、原则统统贡献给诸位,就是你们诸位能不能体会得到?能不能听得懂?能不能信?能不能依照这个方法去修?你要能够依照这个方法去修,今天成就人,李老师成就的人,我们看到他成就。我确实很有把握成就,没有疑惑了,你们各个都能成就,问题就看你们自己。我这个从旁帮忙的人,全都帮到了。下课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六十五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65  讲义第二十面第一行:
  【今开行门。则想念思惟分别计较。一一皆称普贤行。如此则乘六牙象王。】
  『六牙』也是表法的,实际上就是表的六根、六尘,表这些意思。
  【现其人前。亦有所说。象表实相之行。六牙表六波罗蜜。於实相中。一念思惟。即具六度。即思非思。是妙法义。】
  说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这个地方的思惟,不是我们妄想思惟,不是第六意识、第七识。而是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也就是八正道里面讲的正思惟。前面解门能入,这是大乘之门是要用无分别智,就是我们讲的实智、根本智才能够契入,就是解悟;可是证悟呢?证悟要后得智,要权智。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得很清楚,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得根本智,就是得无分别智,前面讲的解悟。得到之后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之后就用的是权智、后得智,那就是五十三参。所以五十三参里面,『想念思惟分别计较,一一皆称普贤行』,叫「行成证入」,清凉大师的科判就用这四个字,行成证入,入的是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里面证究竟佛果。由此可知,根本智没有成就之前,没有法子入一真法界;换句话说,没有法子修普贤行。什么叫普贤行我们也见不到,千万不要我《华严经》搬出念念,念念「普贤行愿品」那就是普贤行,那不是的。像我们翻起大陆地图来看,你怎么看来看去那不是大陆,连大陆的边也没有见到。我们今天拿经典就是看地图一样,实际地方没去过、没见到。所以你的根本智成就之后就见到,这个境界就现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表法里面我也跟诸位说一说,『象表实相之行』,入了一真法界之后,我们也就是这样说当你证得理一心之后,你的行就是「实相之行」。为什么?在这个境界里面,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你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全是实相,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一境缘统统具足六波罗蜜。所以普贤行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才叫一真。无论哪一行就是一切行,六度万行在这一桩事情里头全部具足,样样事情都是这样的,这叫修的普贤行。我们坐在那边不动也是普贤行,展一下眉头、咳嗽一声也是普贤行,也是六度万行统统具足。这个时候你看『即思非思』,思是思想,即念非念,即分别非分别,即计较非计较,所以才圆具无量波罗蜜多。这个意思,就是《妙法莲华 经》的义趣,《妙法莲华 经》的义趣是什么?「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开权显实,实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以五十三参里面一一行都圆具一切行。我们虽然是读诵、虽然听讲、虽然很羡慕,做不到,做不到就是本钱不够,没有理一心不乱的本钱。到你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就现前,那就是你自己亲证的境界。由此可知,我们修行人要以这个为目标,修行人念念要趣向这个目标,这个道路是真正成佛之道,不可以疏忽。下面有句话说得很重要,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
  【如轮王从仙人闻法华经。乃云我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等。岂非一念实行即具六度耶。】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一句话,就是『一念实行即具六度』,这八个字很重要,这是讲的真实行、实相行。在这底下都是讲到最重要的修学纲领,刚才说到我们必须要具有本钱,就是理一心不乱才能够入这个境界。我刚才也提到研究班,你们有人想来给我商量,商量不行,这研究班要能收到效果,要有小部经的基础,没有小部经基础没用处的。所以说你们同学想发心,将来参加个三年、四年研究,首先要能讲十部小经这是最低限度,要学讲十部小经,以这个基础去学一部大经,这是勉强可以。我在台中学《楞严经》之前,我听李老师讲过三十部小经,这三十部小经,我虽然没有部部都讲过,但是我所听到的东西,我上台都能讲得下来,所以我有三十部小部经的基础,才学大经。今天我要求你们的不算多,要求你们十部,你们有十部小部经的基础,可以参加研究大经。纵然佛学院毕业出来的,我也不会收,为什么?他没有十部经的基础,那还是没用处,佛学院毕业出来也不行。佛学院毕业出来之后要经过考试,怎么考试?讲十部小部经给我听,得讲十部经给我听。十部经怎么讲法?在我们讲堂里讲给大众听,我也在底下听,要这个讲法。你能够讲十部小部经,可以有资格研究一部大经,所以自己的本钱要具足这很重要,自己没有这个本钱那就没法子。底下讲或者有人这么说:
  【若如所言。则但依理观。不依事修。】
  你用不著在事上修,修『理观』不就可以了吗?这样说起来是不无道理。我们再看底下:
  【从古已来。颇有得见普贤者不。】
  这是讲单修理观,不修事修,这就是俗话讲的「依理废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曰智者礼忏三七。见灵山一会俨然。昙翼诵持法华。普贤乘象而至。予谓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显其事。若能理事双修。何患其普贤不我现前。】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地方特别就是奉劝你要『理事双修』,不能够偏废的。所以我教给诸位,你们早晚课诵用《西方确指》我们印的本子,你照这个修,这事修;你在经教上练讲这是理观,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因为你讲经就是观照,你劝别人就是劝自己,劝别人,别人未必肯听;劝自己,常年一年到晚劝自己,劝自己二十年自己就回头,天天在劝,自己得的利益大。所以讲经常常会开悟,这个悟是什么?因为你有观,有理观他才会有开悟。小乘人为什么不开悟?因为小乘人没有理观。大乘人之能开悟,他就是因为他不断的理观,是「理事双修」。事上是什么?是修定,事上就正如佛在《金刚经》上教给须菩提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修这个,这就是修一心不乱。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虽接触六尘境界心地不染、不著、不取相,在这里面修定。每天读诵大乘,为人演说,这是修理观、修慧,福慧双修要这个修行法。我勉励同修走这个路,这个路是什么?是非常的快速,很容易成就。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各个都是走这个路,我们走这个路子决定不错。初学要学一家之言,你的心才不乱,你这个观慧它才有个中心,就是有条路,有个目标。你要搞多了,多了心就分心,心就散乱,不容易集中,这是修学的一个忌讳。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你看看善财童子初学的时候,他老师只有一个文殊菩萨,只有一个人;等到他定成功,慧也开,这个时候才参访。那个时候参访是什么?真正做到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有这个能力就可以遍参一切善知识。如果我们还取相、还著相,还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那自己就要小心,我守一个老师。这就是还没有到出师的能力,还没有这个功夫,还是守著一个老师。所以学经的时候,守著一部经,守著一家的注解;不要看到某个经书注解好多,这是古大德名气很高,那你糟了。我们纵然参考几种注解,也是以一家注解为主,这个都是从前李老师所教的。我们在这上真正得了利益,因为以前不晓得,你说我学《楞严经》,我手上有三十种注解,好了每个注解都去翻,《楞严》变成大杂烩,怎么能成功?只守一家,我们学的时候,李老师讲依圆瑛法师讲义,我们学也依圆瑛法师讲义,以一个为主。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五靠这个,另外只有百分之五参考别人,要以这样的比例。怎么个参考别人?譬如说圆瑛法师这个地方的一句,他这个地方注解,我们看到或者是不以为然,或者是看到的时候看不懂、看不清楚,找别人的注解就找这一句,看看人家怎么讲的,会不会引起我们自己一点悟处?把这句讲得更通顺。绝对不是把人家的注解,从头到尾仔细来看,就完了,那你就是跟两个老师学、三个老师学。只看它一句。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会采注子的,他是这个采取法,他讲出这个注解,从头到尾讲的,大家听的是一脉相承,是一个思想,一个指导原则。两个注解它是两个思想,它是两个指导原则;换句话说,教你走两个路,两个路怎么能走?所以初学人最大的忌讳就是这点,这点要不能够遵守,他就注定了要失败,他不会成功。所以我们看了好多人真是可惜掉,就是什么?他不懂得这个道理,他搞好多注解来,结果他自己路走错了,走失败了。可怜,那真可惜,不能说他不用功,错用了心,不晓得这个原理原则。到什么时候可以博学多闻?到你大彻大悟之后,那个时候就可以。《楞严经》一百多种注解,一百多注解都可以从头看到尾。就是说你证得理一心不乱之后,为什么?那个时候你看东西你能够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受它左右,这个可以了。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学,自己心有主宰如如不动,增长自己无量无边智慧,这增长智慧。就是我们的心还做不了主,还会被别人所左右,那千万小心,我们只能跟一个人学,只能跟一个老师。
  我自己的修学能够有点成就,就是一个老师教的,跟一个人学的;学经也是如此,是一部经一个注解。我那个时候拼命搜集这些好的注解,我还是别有用心,因为这个东西是国宝,大陆上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之乱,这些书几乎都烧尽了,我是尽可能的去搜集。搜集来之后,将来有别人学,你学交光法师的,我有交光法师的注解;你学《楞严经圆通疏》,我有《楞严经圆通疏》的注解。你学哪一家的,我手上都有资料,我可以供养别人!但是真正学的时候,他必定是学一家,他才会有用处。乱了的时候,那我害死人,我不害我自己,我更不会害别人,这就是说明了参考注解怎么个参考法。像《法华经》的注解有一百多种,我所搜集的大概至少也有五十种,我手上有五十种注解。我们所取法的也只能取一种,我们将来准备讲《法华经》,我们取《法华经大成》,我过去在李月碧讲堂讲《法华经玄义》,玄义就是用《法华经大成》讲的,所以你取注子只能取一种。俗话有句话说「贪多嚼不烂」,总是有理有事,理要专、事也要专才能够达到一心。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说:
  【所以见普贤。则当得无量功德。如旋陀罗尼等。】
  『见普贤』就是入一真法界,就是证理一心不乱,所以要修『无量功德』,功德是什么?是定慧,功德是定慧。这个地方不是讲的福德,是讲的功德,福德没用处。梁武帝当年在世专修福德,起庙的福德大了,梁武帝建了多少寺?四百八十寺,他手上建造的;他度出家人几十万人,他是总护法。碰到达摩祖师,他是高兴的请教达摩祖师,你看我这个护法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并无功德」,没有功德。你们想想为什么?因为这是福德与定慧不相干,不是说盖了一个庙,我这个定功就深,那就可以了;与定慧不相干,这是人天福报。如果梁武帝当年要换一个字,问达摩祖师我的福德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大,说功德,功德没有,福德就甚大。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地方讲的是功德,不是福德,功德跟福德我们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为什么佛法里头重视修福?因为修福可以帮助你功德现前。修福要怎么个修法?修福要不著相的修。譬如佛法教你修布施,因为你有贪心、因为你样样舍不得你不能得定;换句话说,你功德不能成就。你要能把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统统布施掉,统统舍掉你心清净,清净怎么样?功德现前。所以这个修布施它能够帮助你成就功德,可是你目标是要在功德。你布施是什么?不是求福,不是舍一得万报,没有任何企图,只求自己心地清净。不要将这些东西扰乱我的心,不要叫我天天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能把一切东西都舍掉,自己身心清净,这个修布施就是修功德。所以没有无量殊胜的功德,我们想证得理一心不乱做不到的。底下有两行半相当重要,希望大家特别注意,为什么?说到我们现前。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浊世比丘等。】
  浊就是五浊恶世,就是我们现在,指我们现在这些人,『浊世比丘等』,「等」就是连在家的二众都包括在里面。
  【欲修习此经。】
  你要想学《法华》,想修法华三昧。
  【能三七精进。我乃现身而为说法。】
  这就是讲的克期取证,『三七』二十一天,这就是平常讲的法华七,三七的时候能够感应到普贤菩萨现身。好,那我们来结个七,我们二十一天看看普贤菩萨现不现身?大概三百个七普贤菩萨也不能现身。你们晓得障碍在哪里?前面给诸位说,理事双修才有感应。三七是事修,如果里面没有理观那怎么能成就?我们今天打佛七念佛,为什么佛七里头不能证一心不乱?没有理观,有事无理这不能成就,有理无事也不能成就。所以这个佛七应当怎么样举行?譬如像我们现在讲《弥陀经疏钞》,或者讲《弥陀经要解讲义》,总是把这个东西统统讲完,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的,这个时候再结七念佛理事双修,人人都懂得净土的大道理,都懂得修学的原理原则,这个有效。就好比这个结七,就好像考试一样,学校考试,月考了,他这一个月功课念完了这才考试。说一个月都没有上课,来月考,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的。我们今天讲打个佛七,你问问每个人他对《弥陀经》有没有研究?一点研究也没有,他就来参加佛七,这就等於说念书一样,书没有念来参加考试,他怎么会有个结果?《法华经》如此,整个《法华经》的道理要全都通达,这个时候再以三七精进,理事双修才会感得普贤菩萨现身说法。底下说:
  【复虑其宿障魔作。说咒护持。观菩萨为众生用心。何其切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