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作如是观

《法华经大意》--净空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们图书馆从法施会以来,我们所印的经两个宗旨,不是随便印。第一个就是我们所讲经用的本子,我们要讲的经我们印,这很有功德。为什么?印了之后有那么多人在听经,印了之后就把它宣讲,不至於白费,这个功德很大,它有人听,有人在接受,有人在研究。第二种就是绝版书,真正是好书,我们为了保存版本。我们印经是这两个方向,不是盲目在那里印,不是人家说印什么我们就印什么,我们不干这个事情。譬如说这次我们印《法华经大成》,这是保存版本,这是个绝版书,在台湾找不到第二部,在大陆上恐怕也找不到。所以这个经印得有价值、有功德,是保存版本。如果将来我们有机缘,把这个经再讲一遍,那这个功德就非常殊胜,所以这叫真正的功德利益。其次譬如像我们这边流通录音带,功德无量,远方的道友没有机会来听,我们能够发心把这个东西提供给别人,这是无量的功德利益。所以像这些情形,我们都要晓得、都要明了。有些地方我们就不要念了,诸位自己能看得懂就自己去看去,咱们为了节省时间起见。这个底下讲:
  【久修菩萨所行之道者。出世大慈大悲。非旷劫植因。莫能成就也。】
  这几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学佛要经过长劫;换句话说,我们要有恒心、要有长远心,认真的去修学。这好的老师、善知识他的教学,就看学生修学的是不是认真?果然认真,这里面只要有一个学生认真学,他就乐意教。所以你看佛经里头启经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当机者,这个当机者是什么?他大慈大悲,他发心来认真学。认真学是什么?佛就讲经,别人都是旁听,那些人都不认真,不认真旁听也能得一点受用。如果没有一个启请的人,好了佛不讲,所以这个当机者是菩萨大慈大悲。现在在学校里教学就是没有当机者,没有当机者变成一个什么情形?变成敷衍。老师来上课为了什么?为了拿薪水、拿钟点费;学生来上课为了要学分,为了要成绩。所以教的人也不认真,学的人也不认真,老师到时候客气都给你及格,多给你点分数!就变成这种情形,彼此互相在欺骗,成了这么种情形。真正的教学那个情形不一样,一个人也教,也是认真的教。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可知,这个修学有没有成就完全决定在自己。我们图书馆成立以来,你看看我们也在外面请过老师,请过教英文的,请过教日文的,现在明乘法师来教梵呗,为什么教教都没有了?没有人学,没有一个认真学的。我们请过张居士到此地教文学,真正是文学家,大学名教授,没有一个人认真的学,灰心,不来了。所以有一个人认真的学,他每次来上课也有很多人,他不认真他来旁听,这一个认真学的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当机者,老师来针对的对象就他一个人,其余人旁听。你们看看,明乘法师在我们这里教梵呗,大概也泄气,也没有意思,你们想想为什么?不认真,没有一个认真的学。他当年学的时候好苦,从十普寺到山佳,他是跟旭强法师学的,风雨无阻,跑那么远学个一句、两句。我们这边来什么?得来太容易,老师请到家里来学不吃苦头,他要到这来教。所以人家怎样?不教了。
  我当年求学,我跟方东美先生、跟章嘉大师学生就是我一个,每个礼拜天去跟他学两个钟点,他一定在家里等著我,一个人也教。我跟方先生半年、跟章嘉大师三年一个人也教,为什么?你真肯学他就教;不肯学,在学校里、在讲堂里头,他看到你也是多余的。明师不是没有,明师有,你自己肯不肯?不肯认真的学,那个明师他不要名闻利养,他也不必要薪水,也不要钟点费,人家不教!我跟方老师、跟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是个军人,待遇很微薄,对於老师什么供养都没有,人家是白教我,有的时候还得招待我,还要送书给我,还要请我吃饭。我没钱,那个时候我们的阶级一个月才五十五块钱薪水,我们拿什么去供养人?所以我们自己果真是真肯学、真肯干,就能感动那些老师认真的来教我们。所以这个心要长远,要有恒心!如果这个热度,只有几分钟的热度,头一天来教的时候很好,好像满认真的,愈教信心就愈没有了,这个老师下次再不来了。再不来的话,对我们道场影响就大,为什么?以后这个道场再也请不到好老师。人家一打听,过去某人在那里教几天,某人又教了几天,以后高明的人就不来了。为什么?晓得你这个道场里头,没有一个真正修学的人,所以就不来,这个对於我们影响很大。这个几句就是教给我们要晓得,菩提道是要『旷劫植因』,就是要修因才会有成就。我们学道要有长远心,虽有长远心还要克期取证,我们修学一个课程,这个课程要定出时间表,多少时间我们要把它学完。你要没有这个时间表,一定会懈怠堕落。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说了:
  【以旷劫植因故。得具足六波罗蜜。乃至三十七道品。】
  底下这个一段说明,就是倒数第三行我们念一念:
  【所谓发起宿因也。】
  这是接前面的。
  【净德在妙庄严为法喜。在子为慈悲。母即坤义。安静不动。表真实慈。子即震艮义。能发生提接。表方便慈。】
  这个地方诸位特别要留意的就是它表法,什么叫『真实慈』?什么叫『方便慈』?真慈是慈悲之体,「方便慈」是慈悲的德用。真慈与根本智相应,方便慈与后面就是方便、愿、力、智,这个四波罗蜜相应,这是与后面的。与前面的来讲的,可以说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换句话说,表现在事相上。诸位翻过来看第十九页第一行里头,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方便慈依实智流出。】
  『实智』就是般若波罗蜜,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是根本。在第四行里面讲:
  【众生为无明所覆。流转生死。方便提接。则从其化。故曰。若得见者心必清净。】
  这个几句话,也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众生之可怜悯就是『为无明所覆』,流转在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佛菩萨以种种方便,『提』是提示、提醒,『接』是接引、是诱导,这个样子,这些众生才愿意听从他的教化。所以佛菩萨有方便法,可是这方便法一定从实智流出的,才叫方便法。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有实智,就没有方便法,不但是没有真正的慈悲,连真正的方便也没有。诸位听了这个道理,应该要觉悟,佛法是从智慧生的,没有智慧什么都谈不上。没有智慧,我们运用佛菩萨的慈悲、方便行不行?不行。你智慧没有开,佛菩萨这些慈悲、方便,你要用也是慈悲是祸害,方便是下流,学不得的。所以开头要学什么?学智慧;开头你就学慈悲、学方便你错了。那等於说什么?好像种个植物一样,我不要种子也不要根,也不要本,我就叫它开花结果,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花果一定是从枝叶长成,枝叶一定是从根本而生的;你今天说根本不要,你就希望得花果哪有这个道理?我们下课。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六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60
  请掀开经本第十九面,在第七行底下是说:
  【二子白母俱愿出家者。即出无明家也。无明转成正见。则八万四千尘劳皆入实相。】
  这是说了『出家』,「出家」一定要发这个心,要发出无明之家;换句话说,要破无明证实相,这是出家。出家人在社会上所示现的相,也就是提醒世间人要破无明证实相,这才是出家的真正功德利益。所以大乘法里面出家,不重视形式之家,不重视这个。因为这个形式之家在今天来讲,出了一个小家入了一个大的家,真是苦不堪言,这是今天社会的一种现象。今天出家人的修学比不上在家人,为什么?在家人他的应酬接触范围小,他在身心上还能得到一点安稳,也就是说他有这些时间来修行。出家人往往在一个寺院,寺院范围都很大,比起一般人的家庭的房舍要多得太多,而一个偌大的寺院住众都不到十个人。如果这个寺院每天不打扫清洁,这个外面人来看的话,就要骂你这个出家人懈怠、懒惰、肮脏。如果你每天都要把它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天的时间全部用在这上面,苦,实在是苦,苦不堪言。这就是说明在家修行比出家容易,你在家所应酬的宾客有限,亲戚朋友毕竟有限,不会天天有人来找你。可是出家的信徒太多,每天都要应付,你哪里还有时间去读经、去研究教理、去修行?没有时间。而且出家的寺院总是不断的在那里扩充,这是真正的苦事。所以在现前这个阶段出家出的什么家?『出无明家』、出三界家。小乘人出三界家,大乘人「出无明家」,这叫真正出家。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世间舍世俗家,出这个家你要晓得它的用意在哪里?弘法利生。你要说修行没有必要,修行在家跟出家一样,出家能成佛,在家一样也成佛;出家人能上品上生,在家人更能上品上生。所以出家干什么?出家就是荷担如来家业,如来家业就是弘法利生,续佛慧命。所以自古以来,没有说是出家人不讲经、不弘法的,没有。就是出家人要做出家人的事业,出家人一看你这尊称你为法师,尊称你和尚。称你法师,如果你没有弘法,这就是骂你。譬如说这学校老师,这老师怎么样?不上课的,从来不教学生的,那人家说某某老师那不是挖苦他,那不是骂他?称你老师就是给学生上课,名符其实是个老师。你没有能够教化众生,人家称你老师就是骂你!我们自己要提高警觉,不发心弘法利生就不能出家。所以「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个十方善信四事供养,我们怎么能消受得了?这是大问题,你消受不了你以后怎么办法?人恭恭敬敬来供养你怎么办?所以你出家有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当然最好的,是先把佛法的教理都通达,修行的方法自己真正明了再出家,一出家就弘法利生这是上乘。
  其次对佛法有真正的信心,一出家发愤努力的修学,不久的将来就可以肩负起弘法利生的责任,这是对的;如其不然,就不如护法的功德利益。在家人的护持真正有功德利益,出家人这个修持那就不一定,看你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但是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以出三界、破无明为学佛的目标;如果来生还是在生死轮回,那我们实在是辜负了自己。特别是大乘佛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还是空过,这怎么能对得起自己?遇不到那是没话说,你没这个因缘;遇到了而空过,这是不能原谅的。无明破了,无明就是邪知见,所以破了无明就得正知正见,《法华经》里面讲的「入佛知见」,这个时候我们证入佛的知见!一入佛知见怎么样?烦恼没有了,『八万四千尘劳皆入实相』,这就是转烦恼为菩提。凡夫迷了之后怎么样?迷了是转菩提为烦恼。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生死跟涅槃也是一桩事情,迷了有生死烦恼,悟了把生死烦恼就转成菩提涅槃,所以这个东西是迷悟之间。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本经里面它是:
  【故后宫八万四千人。】
  来表这个意思。
  【皆悉堪任受持法华经。】
  这个『八万四千』的宫女迷的时候,这就代表八万四千尘劳;悟了的时候,这就代表八万四千智慧,所以这是迷悟之间。
  【无明与尘劳。共出邪见。则慧眼圆明。了证实相也。】
  所以在经论里头在在处处,佛都是明白的开导我们,我们应当觉悟。『慧眼』是自己本有,『圆明』,「圆」是圆满,「明」就是智慧,圆明的智慧是每个人统统具足,而且是本有。你现在也在用,很可惜的你只是第一念在用,第二念就迷了,你不能够保持第一念。我们眼见色是「慧眼圆明,了证实相」,耳闻声也是「慧眼圆明,了证实相」。可惜怎么样?第二念就迷了;第一念是悟,确实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第二念怎么样?第二念就落在意识里去,就起了分别执著妄想。诸佛菩萨就是保持第一念,不会落在第二念,那就是诸佛菩萨。所以佛的心永远是清净的,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他是「慧眼圆明,了证实相也」,常生智慧。底下说:
  【自心本具。非今始成。】
  正如同《华严》、《圆觉》里面所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不是佛?现在还是佛。佛与大菩萨看我们都是佛,那就是说你的真心从来没有失掉过,你真心的作用也是从来没有失掉过。可惜的是什么?你的真心在起作用前面有一层障碍,但是这个障碍是虚妄的,障碍是本无的,这个障碍就是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本来无,你的「慧眼圆明」是本来有,本来有的不会失去,本来无的暂时障碍住你。佛菩萨了解这个情形,所以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就被暂时本来无的障碍在障碍住,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本来无,也不知道一切众生是本来无,这才起惑造业,受无量无边的苦报,不晓得『自心本具』,不知道,这就叫迷,就叫颠倒。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一句说:
  【净眼菩萨。】
  他示现的。
  【久已通达法华三昧。证实相则人我不生。】
  『人我不生』是什么意思?就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前半部讲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生,我执、法执都破了!无我相是破我执,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法执。所以我法二种执著都不生,这就是证得实相,实相是什么?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诸法实相。他如何证得?『通达法华三昧』,可见得「通达法华三昧」,是因;「证实相人我不生」,这是果。底下说净藏菩萨他:
  【实相证。恶趣离。】
  恶趣是指的六道,此地这是一乘了义的大法,不但六道离开了,二乘、权教菩萨也离开。为什么?因为二乘、权教比起一乘佛法来,它也是恶趣。我们要问『实相证,恶趣离』,这就是《华严经》里面的一真法界,这是入了一真法界。入了一真法界,这个十法界还有没有?你们去看看《华严经.入法界品》,你看看有没有?十法界有,十法界这个事相依然存在。可是自己的确是一真法界,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这是你个人转,你个人证得你个人转。你旁边一个人跟你肩膀碰肩膀,手拉著手,他还是十法界,他还是生死凡夫,为什么?他没转。所以诸位必须要明了,是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是境随心转!你的心清净了,你在这个世间就是一真法界;你心不清净,这就是染净的法界,就是十法界。六凡是染,四圣是净,就是染净法界,所以这个事情完全是一个心法。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这一行说得好:
  【如是一心。备具众德。所以为妙庄严也。】
  这个地方的『一心』,就是净土法门里面所说的,理一心不乱,所以我们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求证得理一心。理一心里头万德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从一心显现出来。所以万德就是一心,一心就是万德,这才称之为『妙庄严』。我们今天在境界里面见不到「庄严」,也见不到「妙」,不但我们在境界里头,就实际生活环境里面体验不到,甚至於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也看不出妙、也看不出庄严,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因为自己没有证得一心。如果你自己证得一心,你去读五十三参,你就发现五十三参是妙庄严。然后你才晓得,你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是妙庄严,实在太妙!这个大经大论所讲的不是别人,完全是自己。经里面这个意思,就是彼此互相帮忙了,前一世妙庄严王跟同参道友,他自己牺牲,出去托钵来供养这三个人修行,这是护法,专门修护法,护持这三个人,这三个人得道。到这一世他护法有大福报他做了国王,但是国王诸位晓得,这个福报也一世就享完,不能成正果这个福报不算究竟。所以已经证果的三个人再一转世,一个做他太太,两个做他儿子,这成为一家人,以善巧方便来教化他,来接引他,叫他也成就。所以底下讲:
  【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
  这就讲方便慈,这个国王接受妻子儿女的化导,与两个儿子眷属统统去见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明破则正因显。正因显则诣佛乘。】
  这就到佛的地方去了,去见佛了,见佛当然这是去拜老师,接受佛法依教奉行。这是:
  【以因趣果之象也。】
  见佛佛给他说法,佛为国王说法,国王再以珍宝供佛,佛对於国王是法布施,启发他的智慧;国王对佛是财布施,增上佛陀教化的功能。有财施,佛的教化才能够发扬光大。我们图书馆最遗憾就是地方太小,我们的讲堂图书设备,在修学的环境上来说是够用,可是没有办法住众,没有地方住。所以,如果要是再有这么大一倍的地方,我们能够说住个二十人到三十人,有这么多人住在一起,我们的《华严经》一天就可以讲八个小时。纵然八个小时觉得太累,六个小时是没有问题,每天能够讲六个小时,这一部《华严经》三年圆满。一天要是能够听六个钟点经,念四个钟点佛,早晨念两个钟点,晚上念两个钟点,其余时间去找这些参考资料,这样三年下来,比任何一间佛学院,收获的功德都殊胜。这个经百千万劫难遭遇,你看看李老师在台中讲这部恐怕要五十年,一个星期一个钟点,这要五十年。
  如果说我们一天是讲六个钟点,一个礼拜是四六二十四个钟点两年,两年就讲完,算钟点,两年就等於那边的五十年。那边是一个礼拜讲一个钟点,这一个礼拜讲二十四个钟点,一年等於他二十四年,两年不就等於他四十八年吗?所以这部《华严经》两年就圆满,一样多的钟点,两年就圆满。我有这个心没有这个环境,这是众生没福,众生没福报我有福报,为什么?我清闲,悠闲,不必这么累了;众生有福报,我就要辛苦,我一天要讲七、八个钟点辛苦。众生没有福报,我有福报;我没有福报的时候,众生有福报。我们看看有些寺院他们有地方、有场所,那是环境有,他不发心无可奈何。我们发心没有环境,我们现在这个小班,内典小班开的是采取通学的方式,通学的方式限制就很多,不容易专心。所以总不如在一起共修的功德利益来得殊胜。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底下一段,第一行里面有几句话说:
  【依实相中道成就涅槃四德也。】
  『涅槃四德』就是常乐我净,由此可知,常乐我净这个四种净德,是『依实相中道成就』的;换句话说,没有证得「实相中道」,四净德就不会有。我们凡夫对於常乐我净的执著这是颠倒,万法无常,我们误以为有常,这是误会。三界统苦,我们误会里头有乐,忘掉了苦苦、坏苦、行苦,我们把这个事情都忘掉,以为这里头有乐颠倒!身心是四大五蕴假合,这里头没我,误认为这个根身是我,这烦恼障的根源。我们的根身是三十六种污秽之物集合成的,这里头没有清净,误会以为清净,这是应当要觉悟。但是常乐我净有没有?真有,确实有,有真常永恒不变、有真乐、有真正的我、有真正的净。但是根本智现前才有实相中道,实相中道就是根本智,要根本智现前才有;根本智没有现前,没有这东西。因此小乘圣者没有,权教菩萨也没有,为什么?他根本智没有现前。在我们念佛人来讲就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成就了根本智。事一心还不行,事一心属於定,没有开智慧,理一心在定里面开了智慧。可是修学的过程,诸位一定要记住,总是先有定后开智慧,这是一定的道理。没有说是我一下就修理一心,事一心可以不要,这个不可能事情。这等於爬楼梯一样,一定是你的功夫先是功夫成一片,就是伏烦恼,再进一步就得事一心,然后再进一步是理一心,一定是这个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前面两个都不要,一下就修理一心,没有这个道理。等於说上楼一样,三层楼,一层、二层我都不要,一下就上三层,没有这个道理。纵然是你从下面一跳跳上去,当中还是有一层,还是有二层。由此可知,这是必经历的阶段,我们要晓得。你这个修学,顺著次序修学,你就不会感觉到困难;不依次第修学,你就感觉得很难,不容易得到效果,依照这个次第容易得到效果。所以我们修学头一个目标,在教里头来说,这些大乘经典我们听,听的目的何在?薰习。我们再问,这里头的意思真能听得懂吗?未必。懂了就开悟,没悟就是没懂,你听那些名相而已,听那些皮毛而已入不进去。所以只管听,阿赖耶识里头薰习大乘佛法的种子,这种薰习,薰习久了会起作用。可是这个久,我们说一个星期薰习一、二个钟点,薰习一辈子力量都很薄弱。就是以台中李老师讲《华严》来说,他这部《华严经》,我估计他是要讲五十年。民国五十三年讲起,六十三年、七十三年就是二十年,整整二十年。现在十八年,今年十八年才讲三分之一,所以我估计他要讲五十年。五十年的薰习,有的人一生活不到五十岁,这是真的。一个礼拜才一点钟的薰习,诸位想想这个力量多薄弱,所以很难收到薰习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把这个时间集中起来,一天讲八个小时,两年圆满,这个薰习的力量就大了。这个两年的薰习,给诸位说,至少可以抵得五百年的薰习。像台中目前这个状况,一个星期讲一个钟点的话,这个两年的薰习要抵得它五百年的薰习,比那个力量还强大。所以清凉当年讲经,我们算他是一年讲一部,一天八个钟点一年讲一部,清凉一生讲五十遍,他老人家活到一百多岁,活了一百多岁《华严经》讲五十遍,华严菩萨。必须统统集中起来薰习,才会产生力量;否则的话,不容易产生力量。为什么?我们不是佛法的薰习,就是烦恼的薰习,二六时中今天烦恼的薰习,比过去力量要强大得多。过去风俗淳厚,拿这个看电影、看戏来说,我在小的时候,做小孩的时候住在比较偏僻一点的乡村里面,说看戏一年难得有一次,就是像台湾这个庙会才会有那么一次,一年难得有一次,所以很希奇。纵然住在都市里面,都市电影院、戏院都有限,我小的时候住在福建建瓯,建瓯在大陆上是一等县,电影院只有两家,戏院也只有两家。那个戏院跟电影院多大?大概就是我们讲堂差不多大,也不过就容纳两百个人的样子,一个月难得去看一次,这在都市里头。哪有像今天,今天你不必到电影院、戏院,电视放到你家里来天天去看,天天看怎么样?天天上课,它来薰习你,烦恼的薰习。现在的社会复杂,人与人交往密切,而我们佛法的薰习反而减少,烦恼的薰习比从前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你学佛要想成就,当然是难,是不容易。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今天是真正觉悟,你要修大功德,不是没有机会,有机会,就在你自己觉悟。如果能有个道场建立起来,每天八个钟点讲经、八个钟点修行大功告成,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我们台湾的道场像佛光山,比建一百座佛光山、一千座佛光山,这个功德利益还要大,为什么?因为你帮助人成佛。一百座佛光山、一千座佛光山,没有人成佛,那是枉然!你就是这个小道场,能够有几个人成佛作祖,那这是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这些道理我们要懂。如果不开智慧,如果不证实相,所有的功德全是有漏的。我们自己没有证得,我们帮助别人证得,这个功德也是无漏的,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帮助一个人成佛,这是无漏功德,这个决定不是有漏。你帮助他成佛,这佛必定来度你;换句话说,你这一生帮助他成佛,他来生就帮助你成佛。这个地方示范就是例子,这就很显然的,一点都不假。如果我们自私自利不愿意帮助别人成佛,别人成佛,好像我们的亏吃大了,他成就,我们没有成就,你藏的有私心。别人能成就你阻碍他,你不让他成就,你的过失就大了,你将来纵然福报大也会生到三途八难,你障碍别人,果报还是自己受,这点我们要觉悟。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六十一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61
  请掀开讲义,第十九页前面下半段。昨天讲到「依实相中道成就涅槃四德」,这个地方特别就是要注意到的,这个涅槃四德是属於果地上的境界,但是要想证得一定要依实相中道。下面这是经里面有些表法的意思,我们应当要晓得。
  【由舍外道邪见之执。】
  就执著。
  【堪趣法空。故有宝床。】
  这是有『法空』的意思,床是床座,『宝床』就是宝座,诸佛如来是以「法空」为座。要证得法空实际上就是前面讲的「实相中道」,必须将外道邪见的执著要放下。
  【舍婆罗门之骄慢。得忍辱衣。故有天衣。】
  说到忍辱,忍辱是对『骄慢』来讲的,「骄慢」特别用『婆罗门』,也就是说明佛陀住世的时候,一般「婆罗门」都是贡高我慢。我们晓得,在印度四种阶级当中,婆罗门是属於第一级,第一等的,等二等才是刹帝利。所以贡高我慢对婆罗门来讲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佛教我们要舍骄慢,成就忍辱。
  【四德具。邪慢舍。则得成就报身。】
  『四德』是常乐我净,常乐我净这个四种净德具足,『邪慢』舍离,『报身』就证得。经里面常讲的「圆满报身」,圆满就是没有欠缺这才叫做圆满。其实四德圆满的报身,我们从来也没有失去,可惜的是什么?我们现前不能证得。在诸佛菩萨是已经觉悟了的人看我们,我们三身四德实在是具备。邪慢、忍辱确实与自己不相干,凡夫之所以变成凡夫,就是对於虚妄不实在的这些法,妄起分别执著,将自己的三身四德在没有障碍里面,自己制造了障碍。一有障碍,三身四德好像是不现前,哪里晓得根本就没有离开!邪见、骄慢,三身四德里面统统没有,这是虚妄的;三身四德是本有的,是实在的。我们对於这些道理,要能够体会到一些,对於自己成就圆满报身就有了信心。因为圆满报身本来没有失去,只是我们现前有些虚妄的执著,这些虚妄的执著离开,三身四德就现前。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下面说:
  【洞悟自心本具佛果。容易成就。迥出有为。】
  『洞悟』就是彻底的觉悟,悟个什么?悟你『自心本具佛果』。如来的果报你自心本来具足,所以你要想成个佛不难,容易,『容易成就』。成个佛都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什么难处?没有难处!往生西方比成佛,说老实话容易得太多,所以我们要是说没有把握往生西方,这个事情冤枉。永明延寿大师所讲「万修万人去」,这句话不是欺骗人,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问题就在我们自己,有没有觉悟自心本来具足?问题在此地。所以你只要真正彻底觉悟,一切法都是自心本自具足,这个时候你就超出有为,超出有为证得无为。但是在此地要注意到,有为跟无为是不二的;假如你把有为跟无为看作两桩事情,认为有为跟无为是相对的,这是你迷而不悟。诸位记住,六祖大师所说的一句话,「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所以我们在一切境缘里面起心动念,如果这个念头是二,是相对的,自己要起警觉我迷了。我对人可以说相对的,那是假说;自己真认为是相对的,这是迷惑颠倒。也许要问自己既然真正觉悟了万法是一,对人为什么要说二、说三,这算不算妄语?对人说二、说三是因为他没悟,你给他说真实话他不懂,反而迷惑了,他不能接受。他认为是二,我也给他说二;他认为是三,我也给他说三。佛菩萨虽说二、三,必定是渐渐诱导他契入一真,这就叫佛法。绝不是叫他住在二、三里头,是要从二、三里面超出;换句话说,要从相对里面超出,这就是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给我们说明下面一尊佛号:
  【佛号娑罗树王者。】
  『娑罗树王』是阎浮提的大树,这个树特别的高大,所以称它作王,树中之王。此地是表法:
  【表妙庄严成佛。超出人天三乘也。】
  表这个意思。这个下面说:
  【轮王出家。佛法增辉。故国名大光。】
  这就是大光明的意思。
  【依正相等。故劫名大高王。八万四千岁行道者。前则带八万四千尘劳以入正智。此则即八万四千尘劳以为行门。】
  这几句话意思很深,你看看『八万四千尘劳』,是不是真的离开?没有离开。以前叫「八万四千尘劳」是你迷的时候,迷的时候就叫做八万四千尘劳,悟了就叫做八万四千法门,这个地方讲是八万四千正智,六祖大师说的智慧。由此可知,这个问题实在讲就是在迷悟之间,悟了我们这个生活就得大自在,就离苦得乐;迷了就处处束缚,起惑、造业、受报,迷了就是这个相。所以佛法实在讲,就是讲的一个迷悟。底下说:
  【修行妙法华经。深悟方便为益。】
  《法华经》的宗旨,就是在「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深悟』,说的不是浅悟,『方便为益』,「益」是利益,在十波罗蜜里面讲方便波罗蜜,通一切世出世间法无不是方便波罗蜜。方便从哪里来的?方便从真实生起,方便就是后得智。对根本智来说它叫后得智,对般若波罗蜜来说它叫方便波罗蜜。换句话说,前者是体,后者为用,方便就是德用,有体有用活活泼泼,此地要紧的就是在悟。我们想到法达禅师诵经三千部,那是个专门学《法华经》的人,念了三千部,一天念一部三千部也得十年,三千部。可是没悟的时候被《法华》转,这死在《法华经》里头;被六祖点醒了之后,大彻大悟,从此之后转《法华》。你看不悟的时候被境界所转,悟了就转境界,在境界里面得大自在,佛法里面所说的「离苦得乐」,你能转境界就离苦得乐。若不能转境界,本来没苦、没有难,自己找来的苦、找来的难。像《太上感应篇》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自己找得来的,这个东西有没有?实在说根本就没有。所以悟了的时候,你得的乐是真乐。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有一句给我们说明,文我念一念好了:
  【故曰。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识。饶益我故来生我家。佛印许者。证其供养持经功德不虚也。】
  这句话很重要,有些人不晓得『供养持经功德』,不知道,所以他就不肯修。世间人有个习气,所谓是锦上添花这种人多得很,真正持经修行的人没有人理会他。哪里晓得供养这种人是真正功德,「功德不虚」,这是供养一个真正修行人。像妙庄严菩萨在前一世供养他这三个同修,牺牲自己,成就他们三个人。到此地我们来看到这个「功德不虚」,供养的果报现前。在倒数第三行有几句话:
  【以万行因华。庄严涅槃四德。】
  这个『万行』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从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悟了就是菩萨「万行」,迷了是尘劳烦恼。迷的时候你是随境界所转,所以这是尘劳烦恼;悟了你能转境界,就变成菩萨万行。老实说我们读《四十华严》五十三参,不容易看出它的妙处,五十三参就好像善财童子的游记一样,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见不到什么特别。这是什么原因?是我们自己境界没有转得过来,所以看佛菩萨也是凡夫。我们眼睛当中看善财是凡夫,看五十三位善知识也是凡夫,这就是凡夫眼睛里面看诸佛菩萨都是凡夫。如果你一旦是开悟,这个境界转过来,情况就不相同,再看一切境界都是佛菩萨,这个时候你才能看出妙处,法法皆妙,无有一法不妙。这个两句话,诸位要能够体会到,你也就会修行了。「万行」,刚才讲就是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我们凡夫在那生烦恼、起惑造业干这个事情,招来的生死轮回不如意。菩萨修行怎么个修法?就是在日用平常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里头,修什么?修常乐我净修这个,『涅槃四德』修这个。同样一个境界,你看看是两种用心,一个是用的真心,真心与「涅槃四德」就相应。一个是用的妄心,妄心与无明烦恼相应,境界没有两样,境缘是依他起。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个相,一个平等清净相,为什么?譬如说我们讲到西方极乐世界,那里面一切建筑是七宝,地面上所铺的是黄金,黄金为地。虽然这么殊胜、这么庄严,你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依他起的,既然是依他起就没有自性,当体即空。我们看看地狱,刀山油鼎污秽不堪,那个境界相也是依他起的,同样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天堂跟地狱是一不是二!所以在佛菩萨眼睛里面是一个相,清净寂灭相。现在科学家讲的,我们更容易体会了,所谓是方程式组合不一样,物质的元素是相同,组合不相同。除了这个方程式组合不一样之外,其他的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把黄金、把宝石看得那么贵重,怎么这一把扇子跟黄金、宝石,你说它的质料是相同的,没有不一样,只是方程式组合不相同,如此而已。所以你看开了它的价值是相等的,没有高下;佛说一切法平等,生佛平等,众生与佛平等,没有一法不平等。我们在一切境缘上能够见到这个事理,心就平净,就平等、就清净,成就涅槃四德,涅槃四德现前了。下面说:
  【一切众生具有八万四千尘劳之病。】
  这是迷,迷了就叫病。
  【非方便慈。莫能救济。】
  所以佛菩萨种种的言说设施,无一不是『方便慈』,正因为它是「方便慈」,我们不能够染著,这个道理就在此地。《起信论》里面给我们提了个总纲领,教我们受持佛法「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为什么教你离这三相?因为一切法是方便慈,你要不离,你就把方便当作真实,那就错了。佛为什么不说真实而说方便?真实是一般人无法接受的,真实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一切众生没有办法接受的。所以必须用方便慈,以方便慈诱导你趣入真实。所以底下说:
  【方便为药。则知真实之慈。本觉智光圆照法界。】
  这是真实,真实法里面没有言说,也没有思虑,像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实的,这就是讲的真如本性。我们学佛要晓得佛教学的意趣,他教学的意思,他教学的宗旨、趣向,我们才有个入门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后两行说,这品的末后两行:
  【当知圣人设教。事理兼备。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成其事。理事相扶。自他兼悟。方称法华之旨。】
  这是应当要明了的,佛所说的一切经,无有一句、无有一字不是『事理兼备』。所以,经上往往说起事的地方,我们要能体会它的理;说理的地方,我们要能够融会在生活日常事相当中。所以大乘佛法就是我们实际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决定不脱节;小乘佛法与我们生活,有的时候还真的脱节。大乘佛法决定不脱节,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如如事一定称如如理,如如理一定显如如事。所以《法华经》里面讲的十如是,天台大师把它展开为「百界千如」,那就是说明理事兼备,唯有理事兼备,我们才得到真实的受用。凡事都有理,凡是理都有事,所以说『非事不表其理』,理要靠事来显,可是事一定是依理而成,这是互为表里的。『理事相扶,自他兼悟』,假如我们说理悟,事没有悟,你在事上就有障碍,事上就有不通的地方,就有障碍;说事要悟,理没有悟,你在事上必定有疑惑,这是一定的道理。以我们念佛来说,我们举这个例子来说,念佛的事不难,二六时中这一句名号念念相继。如果理要不明就有疑惑,我这个念行吗?临命终时真的能往生吗?真有个极乐世界吗?释迦牟尼佛有没有骗我?就怀疑。诸如此类的那真是不胜枚举,这就是你晓得事不晓得理,你有疑,你的信心不能够建立。
  你看《要解》里面跟我们说的,能不能往生,就在你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基本的条件就是真信切愿。如果我们的信愿要是动摇,里面产生了疑惑这就障碍,虽然念了一辈子佛,也不容易往生,这就是事上虽然是没有间断,理不明他有障碍。又说理上明,这个念佛的道理都通达,事不明,所谓是执理昧事,事上怎么样?事上不修,佛也不念,所谓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佛号他不念。这样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所以给诸位说,事理两头你说是悟了一头,那头没悟,跟诸位说这不叫真悟,真正悟了二是一;一变成二,这二是理与事是相对的,这没有悟。所以悟了的人理与事一定是一,理如其事,事如其理,是一不是二,这叫真正开悟。《法华》是以悟事理为宗旨,所谓「开示悟入」,开示,这是佛给我们的增上缘,开好比是开启,原来这个门是关的,把门打开;示是什么?是指示,告诉我们。
  老师给我们的增上缘,只能够到此地,做学生的态度就要有悟的能力,有入的能力。老师一开示你自己就悟,这在佛法里面讲,根机成熟。如果老师开示你在那听,听了不悟,不悟就不是当机者,这个经、这个法会的当机,你就不是当机,为什么?因为你的根没熟。没熟有好处,所谓是薰习,根性之成熟是不断的薰习。所以根熟的众生言下大悟,那是根熟的;听了不悟那就得多听,一遍一遍的听。没有机会听怎么办?读,读诵大乘,一遍一遍的去读。所以假如我们要是能抱住一部经典去苦读,读它个十年、二十年,这就是以这么长的时间来薰习,必定有开悟的一天。这种例子,在我们中国古德可以说太多了,我们不肯去发愤,不肯去用功、去苦读,那就没有法子,你这个根性永远是生疏的;换句话说,你没法子开悟。悟是解悟,入是证入,入就是证果,我们世间所谓是得道,证了果入了境界。像《八十华严》的末后「入法界品」,入就是证入,整个法界与自己是一体,不是二体。我们到这个地方,是将「妙庄严品」给诸位介绍完了。后面还剩下一品,这一品文比较上长一点,这里头有很多重要的意思,我们下一点钟再讲。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六十二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62
  十九页的后面「普贤菩萨劝发品」:
  【华严以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小男者。彼中诸佛子。已悟毗卢性海。未入普贤行门。故行为首。而智次之。此经为三乘之人。迷於性海。执滞草庵。渐渐引诱令归宝所。非智莫导。故文殊为首。普贤后来。】
  这个两部经就是《华严》跟《法华》,都称之为经中之王。一个是佛最初说的,佛成道之后所谓二七日中,在菩提树下定中讲的《华严经》,这是佛法的根本*轮;《法华经》是最后,最后所说的,也就是说一代时教的总结论。一个开端,一个总结束,这在教义里面讲,都是非常重要。可是在《法华经》里面跟《华严经》,我们看起来有些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表法的菩萨。在《华严》是普贤菩萨居第一位,算他是老大,其次才算是文殊;在本经里面文殊菩萨当老大,普贤菩萨列在第二位,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一定要晓得。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谓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所以说是『已悟毗卢性海』。「毗卢」是梵语,印度话就是毗卢遮那,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遍一切处。我们的性海就是真如本性,广大无边,所以称作「毗卢性海」。那是已经悟了的人,已经悟了叫解悟,悟了之后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证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1: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