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作如是观

《法华经大意》--净空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受亦不妨於受。故佛劝受之。】
  这个『不妨於受』是什么?示现的和光同尘。这就是确实他没有受,不妨表演著有受,这样与一切众生才能够打成一片,才能够利益有情。所以说菩萨是无受、无不受,无受是他自己,无不受是待人接物,教化众生。小乘人是无受,他心清净不受;凡夫是有受,所谓说多愁善感,那种人他受的心特别的强。换句话说,他这个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转,被外境感染,这是凡夫心。这里就示现的无受是理体,接受这是方便,方便都是利生的!观世音菩萨接受无尽意菩萨的供养,这是方便,表演给我们凡夫看的。观世音菩萨功德很大,你看无尽意菩萨都供养他,那我们当然更应当供养,是教我们修广修供养。如果佛菩萨都不供养,叫我们供养,你看看佛菩萨奇怪,他就叫我们供养,他都不供养,他是什么意思?我们心里就怀疑。是不是用这套方法把我们的钱财都骗去?我们对他会怀疑。观世音菩萨接受无尽意的供养之后,马上就收藏起来,我们都认为观世音菩萨发财,你看又有人供养他多少。观世音菩萨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的,你一接受立刻马上就转布施,这是教给我们。所以说:
  【受而随奉二世尊者。以慈悲本依权实二智建立故。】
  这两位如来前面说,多宝如来代表的实智、根本智,释迦如来代表的权智,慈悲是依二智而起的。没有二智哪来的慈悲?所以转供两位世尊,这就是报本反始的意思。可见得这里头,无论是言说、无论是举止,真是一举一动、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都含著无尽意!末后结归到自性:
  【如是则无尽意也。观世音也。在人为伯仲。在法为悲智。】
  『伯仲』就是兄弟,师兄弟!
  【在法为悲智。】
  『无尽意』是智,『观世音』是大悲,所以学东西要没有长远心是没有智慧,人能够发长远心是大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皆不外乎自心。学者当知其旨趣。】
  这个经的宗旨在哪里?归趣在哪里?『旨趣』的「趣」就是归趣、去向,他叫我们到达什么地方,修学的目的地。我们念无尽意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供养无尽意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你就晓得应当如何去供养。培养自己的智慧、慈悲,在一切境缘里面永远不退心,这就是真正供养无尽意、观世音。无尽意是自己的智慧,观世音是自己的慈悲,可是诸位要晓得,我们现在有没有?我们有无尽意、有观音。现在不能现前为什么?我们那个根本二如来没现前,权实二智没现。所以我们今天修学,所有的重点都在修权实二智,权实二智先从实智为主,就是以根本智为主,因为没有根本智,就没有权智。我们今天是听经、读经,或者研究世间种种学问,有没有必要?当然有必要,但是这不能做主。不能做主为什么也可以修学?因为你修学这些,到你根本智现前之后,这些一下就变成了后得智,变成了真智慧,有帮助的。但是总要以根本智为主,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就是修定,因为根本智是无分别智,后得智、权智是分别。由此可知,我们今天真正修行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修一心不乱,只要得一心那就成就。
  再看底下这一品「陀罗尼品」:
  【妙法即众生微妙自心。】
  这个『妙法』,就是说的整部的经,也就是说的一切万法无有一法不妙,「妙法」是自己妙心当中现出来的。所以是法法唯心,大经里面所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无有一法不妙,可是这个心没有名也没有相,没有踪迹可寻。佛门里面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没有能力将它说明,我们的心思也缘虑不到,你怎么去想、怎么去研究都落空,都达不到。给诸位说,不但理体如是,事相也如是,理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任何一桩事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要能够悟到这个境界,你才晓得法妙!我们今天看一切法不妙,为什么?因为我们见不到诸法实相;换句话说,没有发觉到它的妙处。我们看一个字这个字没什么了不起,很平常;你要真入进去,这个字妙了,为什么?无尽意它怎么不妙!不妙怎么能含无尽意!一个字讲上三大阿僧只劫的意思,都讲不完它怎么不妙!字字如是。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但字字如是,佛给我们讲「破一微尘」,一微尘太小了,我们肉眼见不到,经上讲微尘,阿罗汉的慧眼能看到,这很小的,彷佛我们现在所谓是原子、电子,我们肉眼不能看到的。佛讲「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这个意思是说什么?就是一微尘之妙,你要是说出来把它记录下来,就像大千世界那么多的经卷。说什么?说一微尘之妙。诸位要是能够在这上体会到个一分、两分,你就晓得智者大师九旬谈妙,小巫见大巫。当年智者大师讲《法华经》,就是讲一个经题《妙法莲华 经》,讲了九十天。他的讲记在,流传到后来就是《法华玄义释签》,你们看我们图书馆有精装本,这么厚的本子三大本。那就是《法华经》的经题,没有讲到文,就是讲个经题《妙法莲华 经》五个字,智者大师讲九十天,人家的讲记,一天讲八小时讲九十天,实实在在妙!可是如果要比起佛讲的,「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那不是小巫见大巫吗?这就是说明「文字不能诠,言论不能辩」,这是给诸位讲的诸法实相,讲的真相。所以世间法怎么能够与佛法相比?没法子!佛法的修学确实要认真。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五十八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58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者。又云。是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宣』就是宣说,这都是《法华经》里面,佛说的经文。
  【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又云。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
  这个几句话都非常重要。特别显示出,佛的言说,是从无言说当中流露出来的言说,是在不可说之中不妨权说,示不可说,所以说不碍权说。虽然是权说,如果我们要用思量分别,确实没有办法理解,这就是佛法困难的地方。佛法难在什么地方?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愿解是不错,能不能解?不能解。为什么不能解?因为我们用的是思量分别。思量是第七识,分别是第六识;换句话说,我们用的是这个心,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如果佛不在前面讲,『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不说这几句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到,为什么佛法不能用分别思量。我们今天学佛之所以不成就,就是落在思量上、落在分别上。所以日本佛教看起来很发达,居然还有人说,我们中国现前的佛教,比起日本至少要落后六十年,有这个说法。我们佛门里面有时候好像对日本佛教也很佩服,我们也自叹不如。实在讲这是连我们自信心都丧失掉,我们连事实真相没看清楚。佛门里面当然有大德不承认这个事情。
  连世间的学者方东美先生,就批评过日本佛教,把日本佛教批评得一文不值,当著那些日本大法师的面前批评的。那日本人本来好像是趾高气扬的,听了方先生的一番话之后,头都低下去,没话说了。方先生怎么批评它的?日本这个佛教里面所出的人才,不要说在我们中国一流、二流的,在日本历史上没有。就是拿三、四流的像谁?像我们明朝末年莲池大师、蕅益大师这样的人,日本都没出一个。那如果要像鸠摩罗什、像智者、像清凉,那更没有了,那是一流的法师。我们中国三流的法师,在日本都找不到,你日本还有什么成就?日本今天的佛教它出的东西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诸位要晓得,它是落在思量分别里面,所以说已经走了样子!他们今天在世界上可以称为佛学家,佛学的学者。明心见性、断烦恼、成菩提没有他的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他的分,那还谈什么?表面看见很热闹,里面去看一看全是假的,不是那么回事情。这点我们要晓得,更应当反省的,我们自己有没有落在思量分别里面?别人是不是与自己不相干,我们自己有没有落在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修为之中,我们用的什么心?如果还用第六意识心,第七末那心,恐怕我们连日本都不如,那真正是落后六十年。他错了,我们也走错路,那在错的当中,我们不如他。这样学佛,给诸位说,将来连个下品下生都捞不到,功夫成一片都做不到,这一生势必又是落空。过去世中生生世世我们都落空,都没有成就,总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要好好的把握著,不再落空。你要想不落空,转识成智,我在一切法里头不分别,诸位晓得,妙观察智就现前;不思量,平等性智就现前。为什么?因为四智是本有的,八识是本无的,本无的去掉了,本有的就现前,这个道理不难懂。本来无的你执著它要用它,本有的就不显,被本无的遮盖,这才吃了大亏。本有的虽有,它不起作用;本无的虽无,它起作用,凡夫亏就吃在这个地方。所以佛菩萨称之为「可怜悯者」,真正可怜,自作自受没有人能救你。这个法确实是深奥,愈是正法,信的人愈少,为什么?理太深,不是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所以他不信。离了思量分别就大彻大悟。所以在经上把这些理:
  【喻如顶上明珠。】
  这个文我们把它念下去:
  【与之而莫不惊怪。】
  『惊』是惊奇,『怪』是感觉得怪异。
  【库中珍宝。付之而躃地称冤。】
  诸位这个一定要读经,你才晓得这个公案,才体会到这个比喻。
  【医师治之。反谓不良。不轻告之。】
  这是常不轻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为虚妄。如是难信多逢怨谤。故佛备称持诵之益。谤毁之过。殷勤诫勉。】
  这个地方要留意的就是后面这一行,『难信』必定『多逢怨谤』,一定道理的。你说正法别人不懂,不懂怎么样?他就怀疑、就毁谤、就障碍,这是一定道理。佛在世的时候就如是,何况末法时期斗诤坚固的今天,你要说弘经不遭怨、不受谤,那到哪去找去?今天谤佛、毁佛的人有多少,我们自己遭到怨谤又算什么?所以我们要觉悟,一切怨谤都是为自己消业障,这样才能转境界。『佛备称持诵之益』,注意这个地方「备称」两个字,特别的称赞,「持」是受持,「诵」是读诵。何谓受持?《起信论》里头有三句十二个字,要牢牢的记住,「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这就叫受持;换句话说,就是前面所讲的,离思量分别就是受持。因为心缘相就是思量,言说跟文字都是分别,你们想想看,这不是转识成智吗?转识成智才叫做受持。读诵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也就是转识成智的方便法,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我们心在境界里头不平的时候,常常起分别、打妄想的时候念经,把心在境界里头收回来读经。读经怎么样?不打妄想、不分别、不执著,用这个方法来摄心。所以讽诵的目的,就是叫我们达到受持,受持真正的功德利益就现前。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十方诸佛赞叹不尽。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毁谤的过失不得了,所以别人毁谤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对他?是要用忍让,不要辩驳。为什么?愈辩争论就愈厉害,譬如别人要骂我,让你骂,骂累了你自然不骂;如果他骂你,你也回他,愈骂愈起劲没完的时候,没完没了。别人打我,让你打不还手,他打了几下,他打不下去,必须你还手打得才起劲,你不还手没法子打,那个时候就会真正下不了台!所以对於侮辱、毁谤,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就是忍辱。我们能忍,不动心,始终保持著清净心真正叫消灾免难。古人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说话不小心、不谨慎就伤人。他要是个菩萨无所谓,你伤他他不动心;他若是个凡夫,若是个小人这个事情可麻烦,为什么?他记仇。你说的人无心,听者有意,这个事情就麻烦,所以还是少说一句话好,多念一句佛有功德。与自己不相干的何必?与自己有关系的,自己也要谨慎,也要认真去考虑,当不当说,应不应说,说了这个话的后果如何要想到。纵然是好心,如果后果不善,我们也要特别谨慎。所以佛法里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因是造作,众生是胡造妄为,到了果报现前害怕了;菩萨在造作的时候,就想到后来的果报,所以他的造因很慎重。佛在此地是『殷勤诫勉』,「诫」是诫劝,「勉」是勉励。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弘经之人须具三法。】
  『三法』在前面说过。
  【药王菩萨等。深体佛意。故说咒护持。令末世持经者。远离魔障。其所说之咒。或六十二亿恒河沙诸佛所说。或四十二亿诸佛所说者。谓是佛佛授受护持之敕命也。然弘经之难。在古犹然。岂独后世。】
  这个三句十二个字我们要多念几遍,这个地方是『说咒』,菩萨说咒用意是来护法的,是来护持的,咒一般讲是属於加行。这个护法最重要的,就是护自己的清净心,因为你心清净,心生智慧,智慧就能够应付一切灾难。为什么前面佛讲的持诵之益,菩萨还要来说咒?经是显益,利益是明显的;咒是密意,是暗暗当中的利益,我们常说叫冥冥加持,暗中来加持。咒语十之八、九都是护法神的名号,譬如我们人与人之相处,一见面你就能把这个名字叫得出来,就有个亲切感;一见面点点头,他姓什么,我见过忘掉,就不好意思。这个密咒味道就在此地,这些护法神不错,他是发心护法的,你能叫得出他名字,就特别有亲切感意思在此地。咒语里面有一小部分是经义的精华,我们一般称之为咒心,这就是一部经、一品经里面,最重要的几句话,而佛是用什么?用他们的语言说的,不是用我们语言说,用六道鬼神语言说的,说他们的话,把经义精华等於说也告诉他们。所以显说是为我们,密说是为鬼神,鬼神要能够发心来拥护,对於我们的障碍,就能够排除了许多,所以密咒持咒护持是这个意思。何况咒心都是佛说的,当然这里面一方面是开导这些护法鬼神,另一方面勉励他们护持后世修学的行人。因此这个持咒不但是能够对他一种亲切,能够叫得出他的名字,同时也把佛教诫他护持的这些话提醒他。后面说『弘经之难』,这个字在此地是双关的意思,如果把它念成破音字,「弘经之难」,有许多的障碍都讲得通。『在古犹然』,古时候风俗那么样的淳厚,都免不了,何况在今天?我们今天讲弘经要是不遭难,轻而易举,诸位要晓得,哪有这个事情?我们图书馆建立在此地,一个星期在此地讲几次经,诚如此地所说:
  【若非贤圣天神拥护。后五百岁持经之者。欲其无难。安可得哉。】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佛菩萨、护法龙天在道场护佑我们,我们自己还不晓得;如果要是没有的话,我们这个图书馆想讲经讲不成,不那么简单。
  接著我们再看下面一节,「妙庄严王本事品」。我们来看看这一尊菩萨:
  【妙庄严者。以法言。即慈悲喜舍庄严自心也。】
  这叫『妙庄严』。
  【以迹言。即称扬供养之功德也。】
  从事相上说,就是《普贤行愿品》里面,十大愿王的「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就是修的这两愿。从法体上讲,就是你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平等清净,真正的慈、真正的悲,真喜、真舍。我们要是得到,自己就是妙庄严菩萨,有内必有外,外面所表现的必定是『称扬』、必定是『供养』。所以初学的人,应当是以称扬代替毁谤,以恭敬代替怀疑,我们才能够成就菩提道业。再恶的人他也会有点小善,有点好事,古人教我们修什么?教我们修阴德。你看《安士全书》里面,文昌帝君教给我们这些「阴骘文」,教我们积阴德,阴德利益不可思议。阴德从哪里修?从隐恶上修,我们见到人家做坏事情,起恶的心念,我们不宣扬他,我们自己知道了也不告诉任何一个人,这叫积的是阴德。他有一点点好处我们赞叹他,就是救那个人,这是大慈大悲。久而久之什么?这个人他有良心他发现,你看我做的坏事人家都不说,我做一点好事人家都称赞,他能够改过修善,阴功好大!如果说他做再多的好事,一句也不称赞他;做一点点坏事赶紧来宣染,这个自己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人家听到做好事干什么?做好事谁知道、谁称赞?做坏事做得愈多愈好,你愈说我坏,我比你说的还坏,成就了坏人。他本来不坏,你这一来把他激发,他做了更坏的人、更恶的人,做更多的恶事,谁叫他做的?你叫他做的。不得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这祸从口出一点都不假,这些事情我见得很多,不忍称说。我们自己要晓得,我们自己不敢说人家的过失,因为我们自己想想看,自己也有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到了佛完全没过失了都不说人过失,我们自己还有过失,还没有到完全没有过失,我们有什么资格说人过失?说人过失的只有两种人,这个诸位要记住,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所以说过失的只有两种人。除了这两种人,再有人跟你说过失的,那是交情很厚的人,不是简单的人,泛泛之交人家不肯说的,把你看作一体,才会规过劝善的。而规过劝善的时候,必定是在没有人的所在,有第三者在,话就不好讲。第三者见的时候会激起反效果,他不认为你是劝他,你是恶意毁谤他,你是恶意抵触他。所以有第三人在会收反效果,不能收到正面效果,他会记你的仇恨。如果他这个仇恨要记得深,这个事就麻烦了,就结怨。佛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不知不觉无意之中给人结了冤仇,而冤仇都不容易化解。这个事情说实在的,防不胜防,我们自己确实对这个道理明了,很小心、很谨慎,不轻易说人过失,不毁谤人。可是我在讲经当中无意的得罪很多人,自己都不晓得。经里面是佛说的,佛告诫弟子,有人听了什么?这个法师在骂我,这结了冤仇。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人家告诉我,我自己都不晓得,我哪里晓得他有什么过失,我讲的是经,经文这样说的,我的冤枉只有佛菩萨晓得。他要那样怪有什么办法?那这是他的事情,唯有佛菩萨晓得,我确实没有这个意思。你做的什么事情,我又没成佛,我又没神通,我晓得你做了些什么坏事,我不知道。所以这个事情就是说明了弘经之难,弘经之难没有法子避免的,自己总得要谨慎。所以外头一般人讲经,我们想想也有道理,讲了大家欢喜,他怎么讲?念一段经文讲一段故事,那个故事跟经文风马牛不相干,大家听了很欢喜,为什么?绝不得罪人。你要讲经,经文里头免不了,佛要给我们辨别是非、辨别真妄,说明利害得失,劝我们改过修善,那我们有的时候听起来就不入耳,听出来好像都在说我的毛病,这都无可奈何的事情。底下我们念下去:
  【前文屡言。】
  多次的说到。
  【见有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修种种供养。且持经在彼。於我何预当兴供养。故引此往事证成。明供养之益当得成佛。与彼持经功德等无有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句话要把它记起来,这是说明供养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供养利益之大了,不晓得修供养能成佛。我们得要问,供养为什么会成佛?这什么道理?诸位要晓得,我们本来是佛。本来是佛现在堕落成凡夫,这是什么原因?是我们的清净心中起了一念不觉,在这里起一念无明,无明妄动这才起了烦恼障。烦恼障的大根大本就是一个贪,佛法把无量烦恼归纳为六个根本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再把它略为三毒贪瞋痴,三毒你还嫌麻烦,你再把它归纳一个就是贪。你为什么会瞋恨?贪不到才瞋恨;为什么贪?愚痴才贪,所以贪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布施供养就是把贪除掉,功德是除悭贪的!不要以为我辛辛苦苦好像赚了一点钱,我就供养他,送给别人,我得什么好处?这就是你虽修布施供养,你贪心增长,贪心没断,你这个布施供养得的效果是反效果。布施供养对别人有利、没利不相干,不要去问他,问的是什么?我们自己悭贪心一分一分在减少,减到都无了,贪心断尽那你就成佛了。世法里头不可贪,出世法里头也不可贪。我们今天念佛贪图一心不乱,所以得不到一心,为什么?你是以贪心去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念佛贪图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不能往生,为什么?贪心,心不净!常言说得好,「心净则土净」,才能往生净土;你带著贪心你就能生净土,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讲生净土的时候,下品下生还要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有力量把你的贪心压住,不起现行,烦恼是没有断,石头压草,古人所说的根没有除掉。烦恼要断掉那是连根除掉,根在,石头压住了长不出来,这就是功夫成片的力量,有这个能力才带业往生。诸位可想而知,这三毒烦恼决定不能有,如果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三毒烦恼常常起现行,不是好事。在功夫上来讲障碍功夫成片,我们不要谈一心,不要说那么高,你功夫成片做不到。换句话说,障碍到你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去不了!布施它的功德、它的利益,就是把这个贪欲压下去,能伏得住,对什么都不贪、不执著、不吝啬。忍辱是压住瞋恚,一切逆境里面不起怨恨心,不起瞋恚心;禅定,是降伏我们散乱心的;精进,是降伏我们懈怠心的,懈怠、懒惰。智慧,是对治我们愚痴心的。六度是六服药,治我们六种大病,功德利益在此地。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要是上了当被别人欺骗,这个佛门里头好修福,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你们诸位想一想,这在佛门里头布施供养什么心?增长贪心。为什么?我做什么生意也没有这么大的利润,一本万利;佛门里一本万利,到佛门里头来做生意,心里念头都想赚钱,我舍一得万报。你们想一想,如果佛门里真是生意这么好做,大家都到佛门里头做生意;不是那么回事情,错误了。大概我们过去生中学佛就是这个观念,舍一得万报,天天在念著,我的果报怎么还没有来?到后来发现没有果报,我上了当,我被欺骗,连老本都舍掉,怨恨心起来了,贪不到怨恨就起来了,三毒烦恼就起来。所以这不会学佛的人怎么样?增长三毒烦恼,有没有?真有。我学佛的时候我见到很多,有钱、有力量的这些居士们,在佛门里头广修供养,大施主,来的时候寺庙都把他侍候得像老佛爷一样。到他生意做失败倒闭了,再到庙里来,人家看到理都不理他,居士寒了心,关起门不出门再也见不到,寒心了。他学佛学的结果怎么样?是贪瞋痴增上,毁谤佛法,佛教原来是骗人的。我见得多,我也听得多。
  寺庙里头天天盖房子,盖得富丽堂皇;我们家人口那么多,挤在一个小房子,想添个房间都没钱。我们还把钱送到寺庙里去,庄严他的道场,替他来盖大房子。这里出了钱,背后怨声载道,这都是事实!我接触的佛教面不大,我不常跑寺庙,听到的少,也许你们听到的比我更多。这叫颠倒,是不晓得供养之意在哪个地方,是治自己病的,这就是不但自己病没有治,把病加重。佛的六种药是治病的,他用了这六种药把病加重了,这不叫颠倒吗?这就是对於佛法理事俱不通,不但是理不通,事上是怎么修他也不通。功德利益不是他所想像的,他所想像的那不是功德,不是真正的利益。眼前得一点小便宜,以为这就是功德利益吗?那大错特错。眼前就是把整个世界给你,你还免不了生死轮回,那怎么叫利益?佛法里面讲利益有个定义,现在得利益,后世还得利益这叫真利益;现前得利益,后世没有利益这不叫利益。佛法的利益是利益今后,永远得利益这真利益,你把悭贪烦恼断了你是永远得利益。所以我们要晓得,布施供养的利益是在这个地方,除我们自己悭贪大病。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五十九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59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页,「妙庄严王本事品」,我们今天接著看,上一次说到「供养之益当得成佛,与彼持经功德等无有异」,这是说兴供养的功德如是如是。这个向下是说明妙庄严王的本事,这段文我们念念就可以:
  【昔有四人。结伴修道。在於市廛。心厌烦嚣。移入深山。往来乞食。转见劳苦。不能行道。一人发心云。汝等行道。我当乞食供养。由是三人道成。彼一人出入朝市。见国王尊贵。心生爱慕。转世为王。三人议云。彼为我故流转世间。我因彼故身得解脱。我等当往报恩。一人示为妻。二人示为子。度彼得道。妻名净德者。即喜义。净名云。法喜菩萨妻。长子名净藏者。即慈义。慈能与乐。如藏之有宝。多饶益故。次子名净眼者。即悲义。世人盲无慧目。常堕生死坑堑。悲能拔苦。如眼能导引。不致堕坑落堑。妙庄严王。即舍义。舍邪见而修正法。庄严自心。得自在故。】
  这段就是把『妙庄严王』的本事,简单介绍出来,这就是以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供养的功德。这是四个人同时修道,如果每个人都要出去托钵乞食,尤其是在闹区,要想成就道业是相当不容易。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人护法,护法这个人是谁?就是后来的「妙庄严王」。其余三个这是得道,这是讲来一世、又一世,前一世四个人在一块修行,前一世修布施的人做了国王;这三个得道的人,得道的人这叫倒驾慈航,一个示现做他的妻子,两个示现做他的儿子,然后来度他。可见得这个事情,布施供养的功德与得道等无有异。这点我们世间人看,只看到这一世的因果,看不到三世因果。所以有许多的事情,我们自己认为与自己没有利益,就不肯做,这是很大的错误。如果你要能够看到三世因果,你就晓得这个事实就不然,正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什么事情都有因果。经上常常说「欲知今世果,前世作者是」,前生所做的就是,我们今生这个果报,无论是自己的正报,或者是依报,我们处人处世没有一桩不是因果。好的果报这前生做了善业,恶的果报是自己前生做了恶业。如果说我们今天受的果报前面没有因,决定没有这个道理,这是讲不通的。如果我们体认到这点,我们这一生在这个世间,待人处世心就平了。晓得什么?晓得我们是酬偿业报,心就平!纵有不如意的事也不会怨天尤人,晓得什么?果报如是。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这一生造善因、造净因,来生的果报当然要殊胜,这是一定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参与同参当中要帮忙,要帮助他成就道业,我们尽心尽力的帮忙;他要不肯接受,那他是自己有业障,我们的心力都尽到,也都圆满。他本身有业障那是他的事情,那没办法,虽然他本身有业障,我们还是要给他做增上缘,不能说他本身有业障,我们不理他,这个不可以。换句话说,他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完全不能接受,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不能给他近因缘,可以给他做远因缘。这是我们学佛帮助别人的一个大原则,正所谓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菩萨道的根本。我们帮助别人,绝不能有个图报答的心,如果说帮助别人,希望将来人家怎么报答我,给诸位说,这就落在有漏善里面,你所得到的是三界有漏的福报。与你的道业就不发生关系,为什么?修道之人讲席里面实在是讲得太多,修的是个清净心。施恩还望著报答,这个心就不清净,我们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修福报还勉强能说得过去。我们修道、修一心不乱,你要期望报答就完了,这就障碍了清净心,障碍了一心不乱。所以施恩决定没有希望报答的念头,而是什么?去自己的悭贪,这个布施供养是除自己的悭贪,断自家的烦恼。功德利益是成就一心不乱,我们要晓得这个修学目标,这才不至於叫错乱修行,我们这个目标就正、就纯正。这是在一切经论里面,我们要细细的去体会,要去认真的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在给我们说明:
  【所依之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者。】
  佛的德号与妙庄严菩萨一定相应,为什么?菩萨这是表因地上之德,也是性德;而佛这是表果地上的性德,因与果一定相应。妙庄严是以慈悲喜舍庄严自心,这是真正的庄严。所以佛的名号:
  【云即慈覆之义。雷即悲警之义。宿王乃星之名。】
  『宿王』是星宿。
  【万行行布。如星之布列。】
  换句话说,六度万行齐修,法门之多就像星星一样,不计其数。
  【华表其因。以智为因。修行慈悲万行。成佛菩提也。】
  这个三句希望大家注意到,我们一般人修行,所以得不到效果就是我们是以感情为因,『修行慈悲万行』,不能成就;如果我们要是以智慧为因,「修行慈悲万行」,那你必定成佛。在这个地方特别要辨别的,就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感情,这一定要搞清楚。在五法三自性里面讲,正智是智慧,分别是感情,我们在一切法里头用分别心、用执著心,这就是你用的第六识跟第七识,识是属於感情的,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属於感情的。我们用这个东西来修,那怎么会有成就?用这个东西来舍妄,妄也舍不尽,为什么?它本身就是妄,妄来舍妄是有限度的。所以在大乘法门的修学,第一个条件就是叫我们舍心意识,《楞严》里讲的「舍识用根」,交光大师告诉我们的。佛法里面讲的转识成智,这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纲领。我们之所以苦,苦在说就是用识,不能够舍识,天天希望自己成就,识又不能舍,完全凭著感情用事。过去无量劫修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从今天起再修无量劫还是这个样子,不会有什么太大改变的,这点诸位一定要提高警觉。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是你有改变的话,无量劫到今天你应该有改变,你改变在哪里?想想我们这一生的修行,前生跟这一生一样,再前世跟这一生又是一样,生生世世没有两样。这个佛法道理你要是真正入进去,你就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不会说是我这一生比过去进步了一些,来生大概比这一生又要进步一点,那是什么?那是你的虚妄分别、妄想,不是事实。你要读大乘了义经典,你就会懂得这个道理,经典里面佛给我们讲的比喻,譬如千年暗室是一灯能明。千年暗室就是比喻我们在无明里头,智慧一开无明就没有了。千年黑洞没人去过的,里头黑暗的,黑暗这么长久,点一盏灯就照明,所以一盏灯就照明;换句话说,我们自无始劫以来这个灯没有点燃。所以一直到今天还是漆黑一团,还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这个道理在此地。我们这个灯,智慧之灯为什么不能够点燃?这个事情不在别人而是在自己。换句话说,自己有的时候道理懂得了,懂得了不肯做那没办法。古人所谓的「看得破,忍不过」,这个话是不是真的?给诸位说,未必是真的,为什么?真正看破的人他必定能做到,做不到的就是没有看破。佛法这个法门,世间学说里面讲的,「知难行易」,这是一点都不错,知难行易。
  行,实在真是反掌之易,你看《楞严》里面讲的「歇即菩提」,一个字!回头是岸,这一回头你就成佛,所以行易。难在哪里?看破难,放下容易。诸位必须要晓得,佛住世所示现的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这就是告诉我们知难。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从经典记载去看去,佛没有领导我们去打个佛七,也没有领导我们去打个禅七,似乎佛不重视修行。经典里面一再劝我们要修行,这个行是自己的事情;换句话说,理论你通达,方法你明了,这是真正看破,这个修行是自家的事情,修行修个什么?放下而已。所以菩萨法里面,以一个布施就把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你们去念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说得很清楚,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再一归纳不外乎一个布施。布施是什么?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歇,「歇即菩提」,这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所以修行一定要以智慧为基础,不能感情用事。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佛亦以慈悲智行合成者。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
  妙庄严王菩萨他所遇到这个佛,就是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也不例外,唯有『慈悲智行』,才能够破坚固的我执而成佛道,这就是真正的妙庄严。所以慈悲一定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没有智慧给诸位说,就没有慈悲。在佛门里面有个俗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两句话是说什么?没有智慧的人错用了慈悲,慈悲没有得到正用。由此可知,学佛的人,第一个要求的是什么?智慧,般若波罗蜜。好像盖房子一样,慈悲是第一层楼、第二层楼,智慧是地基。这个房子没有地基,你的房子盖不成功,你盖起来会倒塌掉的,智慧是基础。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定当中来的,定从哪里来?定从戒里头来的,所以这些道理不能不懂。为什么小乘它的修学就是在戒定慧三学,到大乘才有慈悲喜舍、才有种种方便,为什么?它智慧开!大乘它所以在小乘之上,就是它以小乘为基础,真正开了智慧才能修大乘法;智慧不开,修大乘法就会造很多罪业,这是我们不忍心称说的。你想想古人所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你仔细去想想这两句话;再看看我们现在这学佛的,无论是在家、出家,无论是中国、外国。然后你就明了,今天学佛之所以不成就的病根,在什么地方,智慧没开,心不定,心不定就不会有智慧。心要如何定?把心里拉拉杂杂的东西统统要放下,你心就定。你心里面还有放不下的东西,你就得不到定,世间法统统要放下,佛法也只能够取一门。
  有些人一门不甘心,这怎么办?我也是学的方便法,一门不甘心,你跟一个老师学这也行。譬如说你跟莲池大师学,莲池大师虽然不住世,《莲池大师全集》里面有二十几样东西,你一生就专门研究莲池大师,就等於说跟他老人家一个人学,真有成就。为什么?他所讲的那些经论一个人讲的,一个思想、一个路线有利益;《蕅益大师全集》有五十多样东西。所以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们,你找一个人你跟他学,这个会有成就。你跟著一个人学,那这一个人的这些经典注疏都要背诵,这才真正是私淑弟子;如果不能背诵这不叫真正学,这不是真学。所以我也常常在外面提倡办佛学院,办佛学院的课程取一家的课程,譬如说用圆瑛法师的,圆瑛法师大概有三十几样东西,佛学院所有的课程都用圆瑛法师的注解。这是学什么?一家之言,一个思想、一个方向、一条路子,不至於错了方向,这是不得已的方便法!古人的长处,就是学一部经,跟一个老师而学一部经,真正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他为什么能通?他能放得下。我们今天不能通的时候,放不下;换句话说,戒定慧里头没有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这个地方,这就问我们现在很想修戒,没有人给我们讲戒,你要求别人为你讲,这一辈子都没有指望。为什么?今天没有地方讲戒了,不但没有地方讲戒,我过去讲《禅林宝训》,都有人提出警告要找我的麻烦,要来修理我。意思就是不准讲,谁敢讲?只要你把握著戒律的精神,戒就圆满,戒律的精神是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什么叫做恶?凡是对自己有利益的,就是恶;什么叫善?凡是对别人有利益的,就叫善。但是这个利益佛经里头讲得很清楚,对别人的利益,今世有利益,来世还有利益,再来世还有利益,永恒的利益这叫真利益。如果对现前有利益,来世不得利益,这个不叫利益,这不是真善。所以真善是生生世世都得利益的,这才叫真正的善,劝人念佛,劝人读诵大乘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这是善中之善。印光大师对於这个事情了解得很透彻,尤其是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他老人家所提倡的《了凡四训》、《感应篇》。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对於印祖所提示的,因为他是个祖师,人家也不大敢反对他,虽然不反对,口头上不反对,心里不服,心里面不以为然。这个不以为然就是他自己没有见道,还是有偏执,认为什么?《感应篇》是道教的,不是佛教的。还有什么?佛与道界限之分,还有这个分别,这就是自己不圆融。《感应篇汇编》那个注解,你们仔细去看看,这个注解是以大乘佛法的理论,以及儒家、道家的理论来注解的。换句话说,用佛法注解的那就是佛经,那就是戒律,祖师叫我们学,为什么不学?
  民国初年定海县的知县,请印光大师到定海县去讲经,印光大师口才不怎么好,但是他派了一个代表去,自己本人没有去,派了一个人去讲什么东西?指定去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你看《安士全书》里头一篇,那篇东西道教的。人家请法师,那个时法师在普陀山,普陀山请法师来讲经,法师派个人去讲《阴骘文》,你们想想什么意思?讲佛经不好吗?讲佛经不是功德很大吗?尤其是讲大乘经典功德很大。如果听的人听不懂就没有利益,就没有功德,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什么叫功德?别人听懂明白了,照这个去做,自己真正得好处这叫功德。你这个大乘经典讲了人家听不懂,人家没办法照做,听了等於没有听,那有什么功德?好像这个印经,现在大家是一窝蜂的印经,印经功德很大。印经功德大也就跟赌博一样下的赌注,如果你印的这一千部经没有人看,送出去了,人家都束之高阁,放在那个地方没有人看,你这个赌注就蚀了本,输了。如果你印这个经马上就有人看,有很多人从这个经里得到好处,在这经里开悟,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这个功德就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1: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