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98|回复: 2

[善导思想交流] 净土宗宗风(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净土宗宗风(一)
http://www.hongyuansi.com/6825.html

  • **“净土宗宗风”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真谛──往生之道,第二部分是俗谛──处世之道。
    学佛不管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是为了“法”。法有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俗谛──处世之道,出世间法有“难行道”,有“易行道”,我们的出世间法是“易行道”,也就是“净土法门”,就是“念佛往生”。易言之,所谓“俗谛”是现世生活的利益,“真谛”是念佛往生的利益。


  • **我们的宗风,分为真谛、俗谛──往生之道跟处世之道。往生之道就是专一称名;处世之道,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三纲五伦、四维八德,该遵守的就要遵守,但不以这些做为往生的功能、往生的必要条件。


  • **宗风一──真谛:

    **一、一向专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二、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

    **三、守愚无诤──专崇本宗,不讥他宗;
    法门高下,不相诤论;唯守愚念佛。

    **四、六不六化──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纯学术而信仰化,
    不涉艰涩而浅易化,不落繁琐而普及化。

    **五、恪守传承──著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
    他宗他流,言论若异,敬而不依,坚持本流。

    **六、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
    若非同门,不亲不近,防退失故。


  • **“宗风一──真谛”部分有六点,这六点可以从三方面来谈。
    第一点、第二点,可说是总纲性的。第一点是从正面来说明,第二点是从反面来解释。
    第三、第四点,则是就行门的实践来讲的。第三点主要在于自行,而跟其他法门无诤;第四点主要在于对外显示我们这个法门的易行平实,同时也保护自己。
    第五、第六点,可以说是从守护教理上来讲的。第五点在于保证知见能够正确、不偏差;第六点,就是防范有邪杂的外缘,使我们这个法门能够纯净。
    所以这六点可以分三方面:第一、二点从总纲方面来谈,第三、四点从行持的实践方面来讲,第五、六点从教理的守护方面来规范。


  • **宗风的“真谛”是针对念佛法义来讲的,至于苦、空、无常观、罪恶观等,这些都是引导我们入念佛法门的“前方便”,不仅不能搁置,反而是很需要的。


  • **“无诤”,就是不跟人家计较,亦即:无诤之人,心都是平和的,不计较、不生气,平日就如同当一个瞎子,当一个聋子,没有眼睛去看是非,没有耳朵去听是非。人家说“某某人,你了不起啊!”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说“某某人,你怎么这样啊?你真糟糕!”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看到是非,没有听到是非;看到了、听到了,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放在心上。


  • **净土法门的正依经论就是“三经一论”,至于旁依的经典,释迦牟尼佛一生之间,讲经说法,有关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的经典,就有两百多部,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可见这个法门的学术是很丰富的。
    因此,“不学术而信仰化”,并不是反对“学术”,而是反对“学术化”。为什么?既然不学术而信仰化,就表示是要信仰化,而不是要学术化,有学术而不以学术化为目的,它始终是要导归于信仰。所以它不是以学术为目的,而是要以信仰为目的,不管我们有没有学术,始终都要归于信仰。
    即使有学术,但人到了临终的时候,有再丰厚的学问,再深入的经藏,都要搁一边,一生所拥有的包括财富、地位、名声、权势,还有学位、学问,都产生不了作用。甚至我们一生的修身养性,到临终都没有力量,没办法让我们依靠这些了脱生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到最后就是靠我们所信仰的,即善导大师所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也就是我们宗风里面所讲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宗风说:“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不求高深而平常化。”这个法门从现在到成佛,很简单、很容易、很单纯、很不复杂,是大家都做得到的;若是追求复杂、不平凡,这样会失去这个法门的利益。
    所以我们就把自己当成愚痴的人,就算有智慧、根器高,也要降下看成根器低,什么都不会,纵然有十八般武艺,也要置于无用武之地。因为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所做的善事、所修的行,就微不足道,不堪一提,通通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因此法然上人说:圣道门的修行是以智慧证悟涅槃,而净土门的修行,则是还愚痴往生极乐。“还愚痴”,就是不将自己的才华、智慧、贤能表现在这个法门,要把自己当成愚痴的人,什么法都不会修,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我只知道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只会跟老公公、老太婆一样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参禅悟道是圣道门的修行,至于我们这个法门,每一步都要依照祖师所讲的去做,若自作聪明可能就会产生偏失。


  • **念佛就是我们的学问,就是我们的智慧。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就是无诤念佛、老实念佛,也就是“不纯学术而信仰化”。到最后,归入信仰,信仰才是他的目标、他的目的、他所盼望的,他要归趣的地方。


  • **有句话说:“行由解起,行起解绝。”好比走一条路,在还没有走之前,先了解地图、说明书;一旦车子上路了,不必右手抓方向盘,左手又拿地图,就直接开车上路,这个就是“行由解起,行起解绝”。因为佛教重在信仰和实践,而不在于作学问、讲理论,或单单只是研究学术而已。所谓“藉教观心”“依教奉行”,如果研究佛学而不藉教观心、依教奉行,等于是一种学术性的讨论或研究,则只是一门哲学而已,不能称之为宗教。


  • **佛教里面,尤其净土宗更是实践的法门,而不是讲学问的法门。即使我们有净土三经,以及祖师论著等依据传承,但这都不是目的;甚至我们有出版好几十本书,也不是目的,这都是一种前方便,也就是预备教育。所以,方便与真实、手段和目的,必须有所取舍。我们这个法门,需要探讨理论时,也无妨多探讨,但最后还是在于实践。


  • **信仰对我们非常重要,甚至超越我们的生命。一个有信仰的人,他的全身心灵,他的日常生活,都是为这个信仰而活,都是融入这个信仰当中的,所以,他最有兴趣的就是他所信仰的,开口闭口,都会谈到他的信仰。
    如果信仰不相同,能谈得来吗?一定谈不来。基督教有一句话说“信不同,不同负一轭”;孔子也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如果不是同门,我们就不要去亲近。在外国,能派出去弘扬自己法门的,都是科班出身的讲师,否则不随便向外布教,因为要劝导非同门,大非易事。是故,对一般人尚且不轻易布教,何况是非同门的人!甚至还要引导他,就更加不易,自己不反被影响就很难得了!


  • **我们这个法门是他力信仰,而且是完全他力、绝对他力,即使是上根利器,能够广修六度万行,可是在弥陀的面前也是低下头来,不以这六度万行来回向,而完全以弥陀的功德为自己的功德,以他为自,舍自归他。就好像再大的电灯光明,在太阳底下也顿时暗淡无光,因为灯光再强也不可能比太阳还要亮,而且既然在太阳底下了,也不需要那一种亮度。
    因为是绝对他力的信仰,所以是专称弥陀佛名,是有相的称名,而不是无相的念佛,至于观想佛像就更不用讲,也不需要,所以我们就只专称弥陀佛名,不须假藉其他方便。何况在这个娑婆世界,又值末法时代,有一些弘法者,本身知见就已经不正了,又到处为人印证,无知的人就会因好奇而前往亲近。所以学习我们这个法门如果无法“不好玄奇而平实化”“不求高深而平常化”,往往就会走向岔路。
    不过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因为有些人总是喜好高深、贪好玄奇,如果对教理的认识没有正确到一个程度,或者没有经历过多种的摸索体验,彻底觉悟自身是卑微渺小无能为力的事实,往往都会由本门退转而走向他途。


  • **“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防退失故。”这一条可说完全依循、传承于善导大师立教开宗的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
    这五句都是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著作而来,等同善导大师所讲的。它攸关我们这个宗派行者法身慧命的问题,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可以模糊,不可以苟且,也不可以妥协。同时,能够做这样的立论,其实正是慈悲和智慧的表现,因为它能够坚固地维持我们这个宗派宽广、平坦的大道。
    孔子说:“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听他所讲出来的话,就知道他懂还是不懂,有正确掌握,还是没有正确的掌握。“亲近同门”中的“亲近”二字和一般的亲近不一样,这里所说是“真谛”的范围,所讲的都是有关“往生之道”的教理,不是在讨论俗谛的处世之道。这里的“亲近”,有类似“依止”的意思就是:“依赖有德有行的地方(人、事、地、物)而不离开”,这个叫作“依止”。


  • **在一个同信同愿同行、同理念同目标的团体之中,不可全无规范,否则龙蛇混杂、良莠不齐,三毒凡夫,我行我素的结果,将建不成一个和合的团体。故百丈立清规,法然制戒条,善导大师自行化他,以垂典范。祖师亦有“不可亲近非同行善知识”之戒,盖往生之事是何等大事,岂可随缘逐队,妨碍大事,若要度恶人,化知见不正者,亦宜量己之分;否则从净土回来时,不怕不能合光同尘地广度群迷。凡夫狂性难歇,若无规范,将如野马不羁,为害更大;倘复知见不正,极易误解弥陀本愿而堕落。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 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若都跟明师益友在一起,我们也会有智慧、懂道理,甚至可以成佛;若是跟什么都不懂的人在一起,也可能会跟他一样。跟随向东的人走,就会向东;跟随向西的人走,自然就会到西方。因此,善导大师说要亲近“同行善知识”,“同行”就是同样学习本门的人,若不是学习这个法门的,就不要亲近,不论他是在家众或出家众,是老师或学生,都不要亲近。因为我们会随“缘”而转变,缘在无形中会改变我们。


  • 学佛,亲近善友是很重要的,因为善知识所谈的都是善法,都是有关我们这个法门的教理,亲近他就可以消除我们不正确的知见,而增长我们正确的知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又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修行就是要亲近善知识,同时要远离非善知识,若能常常亲近善知识,而不亲近非善知识,即使愚痴者也会有正知正见,不至于走错道路。


  • 有首偈语说:“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我们一生最大的受用是健康无病,最富有的是知足的心,跟我们最亲近的是善友,是我们这个法门的善知识,倒不是家人,因为夫妻往往同床异梦,而父子至亲,然而将来都各自随业流转,甚至有可能彼此障碍。因此,对我们一生有益处、有帮助的,能使我们法身慧命得解脱的,是我们的善友、善知识。“涅槃第一乐”,极乐世界是涅槃世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能够证悟涅槃,而涅槃才是真正的乐,所以说涅槃第一乐。


  • “若非同门,不亲不近”,也就是不亲近非同门的善知识,这属于真谛而不是俗谛的范围,因此并不妨碍我们的人情义理或责任义务。我们这里所写的“若非同门,不亲不近”,并不是指俗谛的待人处世,因为我们亲近同门的目的是为了切磋法义,所谓的切磋,就是向他学习,向他请益,好让我们的知见端正,信心增长,策励我们的行业。如果不是同门善知识,亲近他就得不到法益,反而会妨碍我们的正知正见,障碍我们的往生。


  • 善知识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释迦牟尼佛说,善知识不只是我们得到解脱成佛的半因缘,而是全部的因缘。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解脱,能够往生成佛,都是仗着善知识给我们的提携指导。


  • 对于自己不了解或者是有疑问的,若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来请益、受开导,知见难免会不正确,这样就自己覆盖自己、障碍自己了!
    有的人“乐近杂缘”,所谓“杂缘”,就是非同行善知识,喜欢亲近非同行善知识,结果不但障碍自己,也障碍了别人的往生。所以,善导大师就是要我们亲近同门,来切磋法义,不是同门,就不要接近,以免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那就退失了。


  • 一个团体最重要的就是信仰要一致,我们这个团体是为“法”而存在的,不是为其他任何利益,“法”就是我们信的内容。
    这一个法,要如何让它纯净、巩固呢?就是专看我们出版的这一套书,专听我们出版的这些光碟,对于其他不同法门的书,最好不要看,因为我们是凡夫,对于本宗道理还没有贯通,信心还没有坚固之前,又很好奇看了其他各种不同说法的资料,往往会被干扰,所以尽量不要看。
    其实,我们这一套书本身就很足够、很丰富了,融会贯通我们这一套书,自然就会听到阿弥陀佛慈悲亲切的呼唤,就会对这一句弥陀名号很感动,会很喜欢念佛,就会对善导大师所讲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很有信心,很有法喜。




发表于 2015-2-6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哪里有同修团体?可遇不可求啊!这个论坛也是个团体,在这里也学到很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7 10: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