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佛教常兴

[讲解文档]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慧净法师依善导大师讲解 全文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选择念佛论
  1.专是核心
    就此一段经文,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专”──专称佛名。
    专称佛名,就是“多善根”。
    专称佛名,多善根故,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专称佛名,随其寿命,长短不限,就是“若一日……若七日”。
    专称佛名,无二无杂,就是“一心不乱”。
    专称佛名,平生业成,临终佛自来迎;佛力护佑,自然心不颠倒,正念往生。

  2.选择念佛
    《选择本愿念佛集》言:
        私云:凡案三经意,诸行之中,选择念佛,以为旨归。
        先《双卷经》中有三选择:
        一选择本愿,二选择赞叹,三选择留教。
        一“选择本愿”者:
        念佛是法藏比丘于二百一十亿土中,所选择往生之行也,
        细旨见上,
        故云选择本愿也。
        二“选择赞叹”者:
        上三辈中,虽举菩提心等余行,释迦即不赞叹余行,
        唯于念佛而赞叹云:“当知一念,无上功德”,
        故云选择赞叹也。
        三“选择留教”者:
        又,上虽举余行诸善,释迦选择,唯留念佛一法,
        故云选择留教也。
        次《观经》中又有三选择:
        一选择摄取,二选择化赞,三选择付嘱。
        一“选择摄取”者:
        《观经》之中,虽明定散诸行,
        弥陀光明,唯照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故云选择摄取也。
        二“选择化赞”者:
        下品上生人,虽有闻经、称佛二行,
        弥陀化佛选择念佛云“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故云选择化赞也。
        三“选择付嘱”者:
        又,虽明定散诸行,唯独付嘱念佛一行,
        故云选择付嘱也。
        次《阿弥陀经》中有一选择,所谓“选择证诚”也。
        已于诸经中虽多说往生之诸行,六方诸佛,于诸行而不证诚。
        至此经中,说念佛往生,
        六方恒沙诸佛,各舒舌覆大千,说诚实语,而证诚之,
        故云选择证诚也。
        加之《般舟三昧经》中又有一选择,所谓“选择我名”也。
        弥陀自说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
        故云选择我名也。
        “本愿、摄取、我名、化赞”,此之四者是弥陀选择也。
        “赞叹、留教、付嘱”,此之三者,是释迦选择也。
        “证诚”者,六方恒沙诸佛之选择也。
        然则释迦、弥陀,及十方各恒河沙等诸佛,
        同心选择念佛一行,
        余行不尔,故知三经俱选念佛以为宗致耳。计也,
        夫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择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3.三经选择
(1)《大经》,优选。法藏从二百一十亿诸佛土往生之行中,择优选取称名为往生行。

(2)《观经》,筛选。
  ①世尊以逆恶临终之机为筛,机孔大而法细故,定散诸善悉漏筛网;唯念佛一法其大无外故,剩留筛面。
  ②亦一一用定善、行善、戒善、世善之法为筛,法孔大而机细故,所能筛取者甚少,造恶之机悉漏筛底;唯念佛法筛,一实无漏故,逆恶临终之机悉皆不漏。
    《往生礼赞》言:
        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
        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般舟赞》言:
        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
        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3)《小经》,挑选。机选凡夫,益选报国,欲令凡夫入报,唯有弥陀本愿称名一法。
    善导大师言:
       1为我凡夫来出世。
       2偏心指授向西行。
       3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4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4)又《大经》以“末法万年悉皆度脱”为筛,《小经》以“五浊恶人当生成就”为筛,唯有念佛一法。

(5)又三经三佛同以“凡夫入报”为筛,唯选得弥陀本愿称名一法。

  4.三经念佛本愿成就对比
    诸经念佛,悉从第十八愿开出。正依三部,必无二致。
    《观经疏》言: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第十八愿文
  
  第十八愿成就文
  
  《观经》
  
  《阿弥陀经》
  
  备注
  
  设我得佛
  
  闻其名号
  
  十六观门
  下三品
  
  闻说阿弥陀佛
  
  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十方众生
  
  诸有众生
  
  善恶九品
  下下品
  
  善男女
  五浊凡夫
  
  九品俱回得不退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信心欢喜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至诚心
  深心
  回向发愿心
  
  一心不乱
  
  专复专
  心无间
  
  乃至十念
  
  乃至一念
  
  一日乃至七日
  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持执名号,若一日……若七日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长时起行倍皆然。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转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闻是经受持者,皆得不退转。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得不退转。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
  法侣将衣竞来着,证得不退入三贤。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念佛利益论
  1.我见是利
    “是利”正指前面“临终佛迎,心不颠倒往生”,通包一经前后念佛种种利益。下面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1)总结《阿弥陀经》,念佛有十五大利益:
   1佛光照摄。名号即无量光,称名念佛,现生蒙阿弥陀佛无碍光明照摄。
   2获多善根。佛光照摄故,灭罪增福,获多善根。
   3称善男女。获多善根故,转恶为善,五浊恶人被称为善男女。
   4入圣众数。名号即无量寿,称名念佛,现生与阿弥陀佛生命同体,成彼佛人民。
   5诸佛护念。善男女故,入圣数故,受诸佛护念,消灾免难。
   6现生不退。弥陀同体故,诸佛护念故,现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7平生业成。光摄不舍故,现生不退故,平生往生之业已经决定,不等临终。
   8临终佛迎。平生业成故,临终佛圣自然来迎。
   9心不颠倒。临终佛菩萨来迎,加持力故,命终心住正念,坐华即得无生。
  10往生报土。坐华即得无生忍,到彼直入涅槃界。
  11常享法乐。身心无碍,供佛自在,闻法如意,眷属无量,常念三宝。
  12自然证悟。当下即是阿鞞跋致菩萨。
  13一生补处。超越常伦诸地,位列一生补处。
  14光寿等佛。与阿弥陀佛光明寿命齐等。
  15行普贤德。上供下化,遍及十方。

(2)依《观念法门》,念佛有五缘功德利益:
        一者灭罪增上缘。
        二者护念得长命增上缘。
        三者见佛增上缘。
        四者摄生增上缘。
        五者证生增上缘。

  2.世尊利生本怀
       1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2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世尊出于五浊,目的在于利济众生。此是世尊自己解释为什么无问自说本经。
    五浊恶世的众生,烦恼深重,根机陋劣,其他法门,皆难得救;唯此称名,能令即得往生,速成佛道,究竟全获彼佛名号不可思议真实大利。世尊既佛眼亲见,虽无人问,也必宣说,以满足其出世本怀。如《大经》说:
       1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
        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2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是利”“大利”“真实之利”“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即是“罪业凡夫念佛成佛”,也即“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此有四番相对:
(1)是利非利相对;
(2)可思议不可思议相对;
(3)真实不真实相对;
(4)大利小利相对。
    罪业凡夫,若修他法,不得解脱,则是非利;纵有其利,只在人天,人天利小而虚伪;若能念佛,则仗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能得往生成佛之真实大利。
    《观经疏》言: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3.再劝愿生
    问:前已劝愿生,何故再劝?
    答:世尊殷重心故,所闻更明了故,信愿益深切故。
闻少善不生,知我机分;闻一心持名,明了行法;闻临终佛迎,心不颠倒,稳获大利,愿生之心更加踊跃。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东方诸佛证诚段
〖开题〗
来意
凡夫入报,人皆难信,故引诸佛证诚。先东方。

〖分科〗
东方┬引自证      
    └例他证┬证诚主
            ├证诚仪
            └证诚事

〖经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
        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1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本佛与圣众的功德,众生所受利益等的总称。也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2阿閦鞞  译为无动,唐译为不动。
   3须弥相  唐译为山幢。
   4大须弥  唐译为大山。
   5须弥光  唐译为山光。
   6妙音  唐译为妙幢。
   7恒河  河流名,流经印度的北喜马拉雅山与卡拉可尔姆山脉之间,下印度国土五百里,注入孟加拉湾。其流域一带即为恒河平原,是印度文明的中心地。佛教即产生于此。
   8广长舌相  三十二相之一,舌辩锐利。
   9《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本经经名,以下第三项中,有世尊自问自答之解释。

〖法事赞〗
        愿往生,愿往生。
        释迦如来常赞叹,东方恒沙等觉尊。
        大悲同化心无二,一佛施功多亦然。
        为断凡夫疑见执,皆舒舌相覆三千。
        共证七日称名号,又表释迦言说真。
        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
        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
        宝堂庄严无限极,化佛圣众坐思量。
        心性明于百千日,悲智双行法尔常。
        我今既到无为处,普愿含灵归此方。
        众等倾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1)同赞弥陀,以化众生,为诸佛大悲。
(2)弥陀一佛为本。
(3)此土明心见性如何能比。
(4)真发菩提心。出到菩提心无尽。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南方诸佛证诚段
〖经文〗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
        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1日月灯  唐译日月光。
   2名闻光  唐译名称光。
   3大焰肩  唐译大光蕴。
   4须弥灯  唐译迷庐灯。
   5无量精进  唐译无边精进。

〖法事赞〗
        愿往生,愿往生。
        南方诸佛如恒沙,亦舒舌相覆三千。
        为其本国凡圣众,赞叹释迦变现身。
        出现娑婆五浊内,标心为化罪根人。
        我见邪贪增上慢,教令出世反生瞋。
        念汝众生流浪久,诸佛诚言谓不真。
        众等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
(1)释迦本所摄机为五浊罪根人,故知余法为随宜说,净土一法为本怀说。
(2)“教令出世反生瞋”,现见多多。


    十二、西方诸佛证诚段
〖经文〗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
        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1无量寿  唐译同。
   2无量相  唐译无量蕴。
   3无量幢  唐译同。
   4大光  唐译同。
   5大明  唐译光焰。
   6宝相  唐译大宝幢。
   7净光  唐译放光。

〖法事赞〗
        愿往生,愿往生。
        西方诸佛如恒沙,各于本国赞如来。
        分身百亿阎浮内,示现八相大稀奇。
        五浊凡夫将谓实,六年苦行证无为。
        降魔成道说妙法,种种方便不思议。
        普劝众生归净土,前思却虑更生疑。
        我今舒舌以为证,西方极乐必须依。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1)一代示现,结归净土。
(2)前思却虑。亦现见多多。
(3)必须依。除此之外,无出离之缘故。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北方诸佛证诚段
〖经文〗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
        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法事赞〗
        愿往生,愿往生。
        北方诸佛如恒沙,皆舒舌相证牟尼。
        为我凡夫来出世,随缘说法应时机。
        时机相感闻即悟,如说修行不致疑。
        七日称名无间杂,身心踊跃喜还悲。
        庆得稀闻自家国,诸佛证判得还归。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1)为凡出世。为我出世。
(2)余法随缘说,净法为我说。悲欣交集。
(3)虽得见闻稀有法,粗心懈怠益无功。庆得稀闻自家国,诸佛证判得还归。
(4)自家国。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5)诸佛证判,何复问他人!
    印光大师言:
        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
        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
        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
        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
        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法然上人亦言:
        有十人念佛,虽九人以为临终不能往生,亦应思我一人决定往生。


十四、下方诸佛证诚段
〖经文〗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
        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1名闻  唐译名称。
   2名光  唐译誉光。
   3达摩  唐译正法。

〖法事赞〗
        下方诸佛如恒沙,各于本国度众生。
        证赞释迦出五浊,能为难事化群萌。
        善巧随宜令断恶,偏心指授向西行。
        一切福业皆回向,终时化佛自来迎。
        利根智者闻欢喜,忽忆三涂心即惊。
        惊心毛竖劝忏悔,恐罪不灭堕深坑。
        众等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
(1)难事:化五浊群萌。
(2)能为:随宜断恶,偏心指西。
(3)一切福业,先随宜断恶所行,皆齐回向净土。
(4)利根智者,闻即信行者。二种深信、一向专称之人。
(5)念念称名常忏悔。声声灭除五逆罪。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上方诸佛证诚段
〖经文〗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
        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
        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1宝华德  译为宝青莲吉祥,相当于唐译之红莲花胜德佛。
   2见一切义  唐译为示现一切义利。

〖法事赞〗
        愿往生,愿往生。
        上方诸佛如恒沙,还舒舌相为娑婆。
        十恶五逆多疑谤,信邪事鬼馁神魔。
        妄想求恩谓有福,灾障祸横转弥多。
        连年卧病于床枕,聋盲脚折手挛橛。
        承事神明得此报,如何不舍念弥陀。
        弥陀愿力皆平等,但使回心华自捧。
        一念逍遥快乐国,毕竟常安无退动。
        众等回心愿生彼,手执香华常供养。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一)诸佛证诚论
  1.六段大义
如上六方证诚,经文累同,赞释各有侧重。
(1)东方段,总证机法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2)南方段,证世尊为凡出世。
(3)西方段,证凡夫必须归西。
(4)北方段,证称名必还本国。
(5)下方段,证世尊能为难事。
(6)上方段,劝逆恶反邪归正。

  2.诸佛证诚显世尊出世本怀
又六段共明世尊出世本怀,有这样几重含义:
(1)世尊出世之对象。为化度“凡夫”“罪根”,所谓“为我凡夫来出世”“标心为化罪根人”。
(2)世尊出世之目的。为劝一切众生念佛往生西方,所谓“普劝众生归净土”“偏心指授向西行”。“标心”“偏心”“普劝”,说明世尊之本心、本怀所在。
(3)世尊为何以“劝众念佛生西”为出世本怀?世尊既然为了化度凡夫而出现于世,则宣说能令一切凡夫,即使十恶、五逆、疑谤、信邪之流亦普皆平等成佛之法,才能达成世尊出世的目的。若非如此,则其为凡出世的目的就不能达到。此则唯有念佛生西之一法,所谓“弥陀愿力皆平等,但使回心华自捧”“一念逍遥快乐国,毕竟常安无退动”。
(4)世尊为何又要宣说非本怀的种种法门?有三:
  ①随缘应机故。因为众生根性不等,乐欲不同,其得度因缘,当习法门皆所不同,世尊大智明鉴,随顺而说。“随缘”“随宜”“应机”“方便”,显明虽说种种法,只是应众生各别的机缘,而非世尊本怀。
  比较显胜故。此种种法门若能如说修行,皆有利益,皆能解脱,然皆不如念佛生西为究竟利益、究竟解脱,所谓“无过念佛往西方”。何况能修者少,凡夫故、自力故、难行故,顶多只成“善巧随宜令断恶”而已。故知念佛与种种法门比较,有摄机、利益双重超胜。若无种种法门,则不能显明念佛之超胜。
  能为难事故。世尊出兴于此五浊恶世,要达成普劝众生念佛生西的本怀,是一件大难的事。因为五浊罪根皆是“我见邪贪增上慢,教令出世反生瞋”之类,又是“十恶五逆多疑谤”之类。然而通过宣说种种法门,使之“善巧随宜令断恶”“如说修行不致疑”,而又使知“无过念佛生西方”,终于可以畅说其出世本怀的念佛法门;诸佛因此而赞叹世尊“能为难事化群萌”。可知宣说种种法门,正是为了达成出世本怀。
(5)宣说弥陀本身,劝众念佛生西,不仅是世尊出世本怀,也是十方诸佛的本怀。所谓“大悲同化心无二,一佛施功多亦然。”

  3.诸佛证诚本为疑惑不信之人
    法然上人言:
       1凡于佛所说,有信、不信者;于今经所说,亦有信、不信。
        若于前所说念佛往生法,生敬信无疑者,何用证诚?
        今此六方诸佛证诚,偏为疑惑不信者也。
        疑惑之相,其类非一,
        外道之辈,于佛教法,都不信之,况于念佛往生法乎?
        又,佛法中,如小乘人,尚不信有他方佛土,况念佛往生之法乎?
        又,虽学大乘有信者,而于五逆、十恶、破戒之徒往生,或亦不信。
        又疑设虽善人,如何具缚凡夫,仅以一日七日念佛,
        一念十念念佛之力,直离三界秽恶,入净土不退境?
        言凡夫往生者,或是诱引之言乎?或是别时意趣乎?
        今为如是疑惑不信之人,有此证诚也。
       2凡夫有疑,本属自然。
        既闻证诚,应当生信。

  4.诸佛证诚为第十七愿成就
    六方诸佛证诚是阿弥陀佛第十七愿——诸佛称扬愿的实现。
    在我们这个世界,世尊宣说《阿弥陀经》,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同时六方恒河沙无量诸佛也都在祂们各自的国土,宣扬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劝其本国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作证明。所以,这一部《阿弥陀经》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同宣说、共同赞叹、共同证诚、共同劝信,同心同德,共同宣扬的经典,是十方世界无一例外、普遍流行的法门。佛教经典虽多,法门虽广,没有哪一个法门能够像《阿弥陀经》念佛法门一样,获得诸佛一致的宣扬赞叹、证诚劝信。可知《阿弥陀经》是登峰造极的经典;念佛法门为最高无上的法门。

    第十七愿:
        设我得佛,
        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七愿成就文: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五会法事赞》言:
       1万行之中为急要,迅速无过净土门;
        不但本师金口说,十方诸佛共传证。
       2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5.善导大师《观经疏》释诸佛证诚
        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以后,定生彼国者,
        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
        何以故?
        同体大悲故。
        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
        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次下文云:
        “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
        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
        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即其证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
        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
(1)释显《小经》核心要义,言简意赅,容量极大。
(2)一切凡夫:释善男女。等含善恶。以凡为本。
(3)尽此一身:释“若一日……若七日”。
(4)专修专念: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5)定生彼国:统以临终佛迎、心不颠倒、随佛往生为修因之果益,即定来迎、定不颠倒、定往生。
(6)本经“六方”、《大经》“十方”,详简不同。
(7)同赞弥陀名号,同劝称名愿生,同证凡夫得生。
(8)一佛一切佛:一佛为释迦,一切佛为十方证诚诸佛。此亲文。又,一佛为弥陀,一切佛为释迦及诸佛。此从义。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9)五浊众生七恶之相。
(10)劝七恶众生称念必生,为世尊所为甚难稀有之事、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11)诸佛无恐畏,而独恐畏众生不信此法。
(12)六同:同心,同时,同赞,同劝,同证,同体大悲。
(13)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护念,皆指“凡夫专念,定得往生”。
(14)不问:不论、不管、无视众生罪福善恶,平等救度。罪福多少:或罪多福少,或罪少福多,或纯罪无福,绝无纯福无罪者,故亦说“一切造罪凡夫”;即《观经》三福九品。
(15)不问时节久近:不论修业长短,根性勤怠,功夫深浅,但只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一心专念。
(16)既然此土救拔,不问罪福、时节,岂往生彼国之后反而问此前事?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6.善导大师《观念法门》释诸佛证诚:
        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
        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
        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敬白一切往生人等:
        若闻此语,即应声悲雨泪,连劫累劫,粉身碎骨,报谢佛恩。
        由来称本心,岂敢更有毛发惮之心。
        又白诸行人等: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
        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证在当世,何论灭后?
(1)一显法利益,等及三时。二显佛慈悲,特留念佛。三特为未来增长信心,处此五浊,时在灭后,机是罪凡,余行虽难,念佛即易。
(2)但:显易,显胜,简他。
(3)回心:由闻说阿弥陀佛,回罪向福,回世间向出世,回圣道向净土,回自力向他力。以回愿心,摄至诚心、深心,释经文一心。
(4)由一心不乱,故一形专念;由一形专念,故一心不乱。心行前后,经释互显。
(5)命欲终时以下,结明利益。有二,佛自来迎,即得往生。
(6)自:亲自来迎,显报非化。自动来迎,由大愿故,不请自来。自然,名体一如,感应道交故。
(7)定为凡夫作证,定为灭后凡夫作证,定为灭后造罪凡夫作证,定为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作证。既是凡夫,未免造罪。生在末法,岂独漏我一人!
(8)罪灭得生,与带业往生。
    一为佛说,一为人师之释。
(9)若疑:罪人念佛恐不得生。是即割诸佛之舌,见其坏烂。
(10)声悲雨泪等者,我等旷劫广行诸罪,不信佛语,坏烂佛舌,今日闻知,何其痛悔!
(11)由来称本心:本心正求“有何法门,能令我罪人,一行难修之人,今生定得解脱,得免三途极苦?”虽闻弥陀,一切经中未闻此说,一切法门悉不相类,小心小智,突遇惊惶,岂敢信受。真耶?否耶?何人能为我证明此耶?今闻诸佛作证,岂不正称我意,极快愚心。从今往后,更不敢有一毛发惮怕之心。
(12)举凡摄圣。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7.弥陀与诸佛之关系。
(1)能赞所赞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
    《大阿弥陀经》言:
        光明中之极尊也,诸佛中之王也。
(2)能出所出
    《无量寿经》言:
        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
        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楞伽经》言:
        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
        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
        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3)能念所念
    《般舟三昧经》(意)言:
        三世诸佛,念弥陀三昧,得成正觉。

  8.净土三经皆明专念,为何唯今经有诸佛证诚,《大经》《观经》不见证诚?
    答有二义:
(1)三经念佛一味故,证诚今经,即同证《大经》《观经》二经。
(2)《大经》《观经》念佛以外兼说余行,不如今经纯说念佛。诸佛证诚,唯在念佛,不在余行,所以只说在今经。
��obp�HCfamily:宋体'>回心:由闻说阿弥陀佛,回罪向福,回世间向出世,回圣道向净土,回自力向他力。以回愿心,摄至诚心、深心,释经文一心。
(4)由一心不乱,故一形专念;由一形专念,故一心不乱。心行前后,经释互显。
(5)命欲终时以下,结明利益。有二,佛自来迎,即得往生。
(6)自:亲自来迎,显报非化。自动来迎,由大愿故,不请自来。自然,名体一如,感应道交故。
(7)定为凡夫作证,定为灭后凡夫作证,定为灭后造罪凡夫作证,定为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作证。既是凡夫,未免造罪。生在末法,岂独漏我一人!
(8)罪灭得生,与带业往生。
    一为佛说,一为人师之释。
(9)若疑:罪人念佛恐不得生。是即割诸佛之舌,见其坏烂。
(10)声悲雨泪等者,我等旷劫广行诸罪,不信佛语,坏烂佛舌,今日闻知,何其痛悔!
(11)由来称本心:本心正求“有何法门,能令我罪人,一行难修之人,今生定得解脱,得免三途极苦?”虽闻弥陀,一切经中未闻此说,一切法门悉不相类,小心小智,突遇惊惶,岂敢信受。真耶?否耶?何人能为我证明此耶?今闻诸佛作证,岂不正称我意,极快愚心。从今往后,更不敢有一毛发惮怕之心。
(12)举凡摄圣。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护念经名段
〖开题〗
  1.来意
已引诸佛证诚,正便劝信劝愿。
  2.大意
先解释经名劝信,接着说明发愿利益以劝愿。

〖分科〗
┌劝信佛语┬自征               
│        ├自释┬明闻经        
│        │    └明得益┬护念益
│        │            └不退益
│        └结劝               
└劝愿往生┬明发愿              
          ├明得益┬不退益      
          │      └往生益      
          └结劝               
〖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1护念  思念保护,以念力除去障碍,而爱育之。
   2阿耨多罗  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法事赞〗
        愿往生,愿往生。
        释迦如来大慈悲,应现娑婆度有缘。
        有缘遍满三千界,随机示悟断贪痴。
        总劝厌此人天乐,无常八苦火烧人。
        念佛诵经除罪障,诸佛遥加护念身。
        昼夜六时强发愿,持心不散业还成。
        业成见佛华台主,须臾变作紫金台。
        从佛逍遥入宝国,毕竟永绝愁忧声。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1)前八句护念益,后八句发愿益。
(2)以“念佛诵经”释“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
(3)发愿益与生因段经文杂合而释。愿行一体不离故。
(4)强发愿,非发强愿。各尽所能故。
(5)昼夜六时,相续。强,非弱。非唯愿无行之愿,乃克念愿生之愿。
    《观经疏》言:
        问曰:愿意云何,乃言不生?
        答曰: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
        即作愿言“我亦愿生”,道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
(6)持心不散。心,愿心。不散,坚固、不动、不退、不杂、不乱。持,持心,又持名。心不散,一心不乱。
(7)业还成,愿生称名,往生之业成就。释不退转。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强,至诚、深心。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强发愿,南无。持心不散,阿弥陀佛。业还成,必得往生。
(8)业成见佛,往生之业成就故,临终见佛自来迎。
(9)华台主,阿弥陀佛。
(10)须臾变作紫金台,瞬间佛座宝莲变作行人所乘莲台。显正觉华化生。行人所得往生,全体是阿弥陀佛正觉。

〖补充〗
(一)何故唯问护念经
经名全称《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即赞名号功德,其内容在前面“依正二报、生皆不退、念佛往生”里尽已说明;而“一切诸佛所护念”尚未说明,今开说之。

(二)五问五默
    经中,世尊五次问舍利弗尊者。
        1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2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
        3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4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
        5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梵译:
        1舍利弗啊!您在想什么?为何那个世界被称为极乐呢?
        2舍利弗啊!您自己是不是在想:有彼畜生道众生吗?
        如是再次应知:没有!为什么呢?
        3舍利弗啊!您在想什么呢?以何因缘,彼如来被称为无量寿呢?
        4舍利弗啊!作为佛刹土中的众生,应当发愿。为什么呢?
        5舍利弗啊!您在想什么呢?以何因缘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的法门?

(1)世尊亲切和蔼的态度。
(2)世尊他心智通。
(3)一次问鸟非罪报之理由,乖此土常情故,佛地不思议故;一次问应当愿生之理由,凡夫例登补处故,十方净土所无故。
(4)三问得名所以。国名、佛名、经名。亦前二问,无恶名故,持名利益故。名即法故,甚深境故,名为宗故。
(5)默受不语。
    世尊所问都是佛智不可思议境界,此经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既然是佛果地不可思议境界,舍利弗就放弃思议之心,不加思议,不作回答,唯听佛说,一心信受。从这一方面来看,默不回答正是舍利弗的智慧。
    又,舍利弗虽然未言一语,但与世尊的心时时相通。始自“如是我闻”,终至“欢喜信受”,随闻随解,随解随疑,随疑随除,随除随喜,随喜随受,奉行不违。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持经持佛论
  1.什么样的人是“闻是经受持者”?
持经有文持、义持。文持是持诵经文,义持是按经中所说义理落实修行。
本经文持是持经,义持即持佛。如《观经》言: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本经所说的,不过是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不识字,不会读诵,只要称佛名号,愿生极乐,就是最好的受持。可知念佛人即是闻是经受持者,即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定散门”即以念佛人为受持定散二善之教。
    《弥陀要解》言:
        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法事赞》:
念佛诵经除罪障,诸佛遥加护念身。

  2.什么样的人是“闻诸佛名者”?
    闻诸佛名有二:
(1)随闻六方恒河沙诸佛之中任意一佛之名。
(2)随闻诸佛当中任意一佛赞叹阿弥陀佛名号。
    前者义浅,后者义深。因为诸佛存在的意义,在于劝众生信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西方净土。单是耳根听闻诸佛名字,却不知诸佛所赞、所证、所劝,在于让我们称念弥陀佛名往生,不能算作闻诸佛名;即使诸佛名字一无所知,但能一心专念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等于是遍闻诸佛之名。
    《观念法门》言:
        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尽一生,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
        故名《护念经》。
    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一心称名愿生,即是受持是经,即是闻诸佛名,即蒙诸佛护念,即得不退成佛,真是直截明快的解释。如同《观经》所说“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3.闻信因缘
    “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虽分二句,按上面善导大师的解释,只是一种,即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只是闻信弥陀佛名的次第、因缘不同,而分说二种。
    对照上下经文,“闻是经受持者”,即是“信受我语”;“闻诸佛名”,即是“信受诸佛所说”。
    “闻是经受持者”,听闻世尊宣说此经,不等诸佛证诚,便信受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的人。“闻诸佛名者”,虽闻世尊宣说,要等听闻诸佛证诚,而后信受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的人。这二种人,虽然因缘有不同,闻信有早迟,但最后都同样“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也都同样为一切诸佛护念。意思是:不论早晚,何时闻信念佛愿往生,何时即为一切诸佛所护念。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现生不退论
  1.现生不退经证
(1)《往生要集》依此段经文,释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有三种利益:
  ①现生为诸佛所护念;
  ②现生得不退转;
  ③来生得大菩提。
    所谓“不退”,又称“必定”,是指不从必定成佛之位上退下来,虽然暂未成佛,但必定可以成佛之位。对于往生净土之后得不退转,并无异议,但念佛之殊胜在于:凡夫之人,于此土现生得不退转。

(2)莲池大师言:
        闻经闻佛,皆得不退,则不待往生彼国,
        而未生以前,即已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坏;
        况复生彼,而有退转?
        ……一佛亲宣,即当谛信;诸佛同赞,更复何疑?

(3)又如下经文: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发愿欲生”,还没有往生的人,于此土已经“皆得不退转”,然后往生,所以说是“现生不退”。

(4)龙树菩萨《易行品》也说明“现生不退”,如下:
       1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2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
       3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4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5)《无量寿经》言:
        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6)《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言:
        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参见《净土宗之特色》。

  2.问:常途修行,需经万劫方入不退。何以常没凡夫,单以念佛现生即得不退?
    答:此由彼佛愿力成就。
    第三十四愿:
        设我得佛,
        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
        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
        不取正觉。
    第四十七愿:
        设我得佛,
        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
        不取正觉。
    第四十八愿:
        设我得佛,
        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
        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
        不取正觉。
��'>�  ��hWp�为佛刹土中的众生,应当发愿。为什么呢?
        5舍利弗啊!您在想什么呢?以何因缘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的法门?

(1)世尊亲切和蔼的态度。
(2)世尊他心智通。
(3)一次问鸟非罪报之理由,乖此土常情故,佛地不思议故;一次问应当愿生之理由,凡夫例登补处故,十方净土所无故。
(4)三问得名所以。国名、佛名、经名。亦前二问,无恶名故,持名利益故。名即法故,甚深境故,名为宗故。
(5)默受不语。
    世尊所问都是佛智不可思议境界,此经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既然是佛果地不可思议境界,舍利弗就放弃思议之心,不加思议,不作回答,唯听佛说,一心信受。从这一方面来看,默不回答正是舍利弗的智慧。
    又,舍利弗虽然未言一语,但与世尊的心时时相通。始自“如是我闻”,终至“欢喜信受”,随闻随解,随解随疑,随疑随除,随除随喜,随喜随受,奉行不违。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护念论
  1.护念利益
    护念,就是思念保护,以念力除去障碍,而爱育之。大致与摄护、护持、救护等同义。
    为诸佛护念,有种种益:(1)魔不得便。(2)消灾免难。(3)长命安乐。(4)得不退转。
    元照《义疏》言:
        护谓覆护,不使魔娆;念谓记念,不令退失。
    《观念法门》言:
        既蒙护念,即得延年转寿,长命安乐。
        《护念经》意者:
        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
        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2.二种护念
(1)证诚护念
    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
    《往生礼赞》言:
        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

(2)影护护念
    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
    《往生礼赞》言:
        唯有念佛蒙光摄。
    《观念法门》言: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摄取,即护念。既然弥陀唯摄念佛,诸佛护念必随同主佛。
    《往生礼赞》言:
        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法事赞》言:
        念佛诵经除罪障,诸佛遥加护念身。
    《观经疏》言: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3.蒙佛护念,有自力,有他力。
自力护念之因,在入同生性,与诸佛所证气氛交接。
他力护念之因,在于弥陀本愿,念佛具三缘,与阿弥陀佛一体不离。
    相似位,圆教十信之观慧,与初住之证位近似。依净土教,发得三心,专称佛名,即蒙护念,其位如韦提第七观初所证无生,善导大师释为十信中忍。

  4.问:念佛人既蒙佛护念,何故现世亦有种种不顺?
    答:如世间贤父母,善护子女而不骄纵,乃至别设逆境以成就之。
(1)令心不骄纵,常怀机深信。
(2)令忍力成就,利益诸众生。
(3)令恶业得消,不令增长。
(4)令重报轻受。
(5)令避恶果,转受善福,凡夫不知。
    《金刚经》谓: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span>/hWp�e='mso-bidi-font-weight:normal'>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
        不取正觉。
    第四十八愿:
        设我得佛,
        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
        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
        不取正觉。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5.劝何人,信何事?
    劝“汝等”,信“我语及诸佛所说”。
    劝一切凡圣,信受念佛。
(1)“汝等”,上包舍利弗及文殊师利,下含一切人天凡夫。本经全体是佛境界,唯有释迦能说,唯有诸佛能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一切弟子众等,以自智慧不能解了,只能无疑信受,所以说“汝等皆当信受”。
(2)“我语”,即世尊宣说此经之语;“诸佛所说”,即诸佛证诚劝信此经之语。释迦佛语与诸佛所说,毫无二致。释迦一佛宣说,六方诸佛齐来证明,齐来赞叹,齐来劝导。信释迦一佛,等于信六方诸佛;疑释迦一佛,等于疑六方诸佛,所以说“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3)能“信受我语”,即是“闻是经受持者”;能“信受诸佛所说”,即是“闻诸佛名者”。“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专念弥陀名号,愿生弥陀净土,即为一切诸佛护念,现生不退,决定往生,速疾成佛。有此大利,所以世尊才普劝一切凡圣同信佛语,同称佛名,同愿往生。法门利益之深,文殊师利等诸大菩萨不能出其外,而凡夫众生信受佛语,专念弥陀,愿生极乐,所得利益与舍利弗、文殊师利齐等。这才是“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才称“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愿生即生论
  1.三愿三生
    经文举三愿——“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而说三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接着劝“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意思是只要愿生必定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如果从本经来说,已发愿,指经过前面世尊二次的劝导已经发起愿生心;今发愿,指现在当下发起愿生心;当发愿,指当来某个时候发起愿生心。也就是围绕本经内容的任何时候,发起愿生阿弥陀佛国的心,都必定往生,无一遗漏。
    如果从世尊一期教法来说,已发愿,指前面已经听闻世尊宣说《无量寿经》《观经》等而发起愿生心;今发愿,指本次法会听闻世尊宣说《阿弥陀经》而发起愿生心;当发愿,指未来释迦灭后,教法留存世间的任何时候,因听闻而发起愿生心,正指今天我等乃至末法万年后的众生。也就是若佛在世、若佛灭后的任何众生,听闻念佛往生的教法,而发起愿生阿弥陀佛国的心,都必定往生,无一遗漏。想到世尊二千余年前,为我等末法福薄罪重的众生如此的深心呵护,付嘱念佛,授记必生,如同亲闻世尊在世的教导一般,心中无限感动。
    如果放在更广大的时空范围,阿弥陀佛既然成佛十劫,十方无量诸佛各在本国宣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普劝众生往生,已发愿,即是总指十劫以来,经由十方诸佛劝导,而已经发起愿往生心的众生,如现在彼国的声闻、菩萨、人、天等;今发愿,指《阿弥陀经》法会当下,娑婆世界闻释迦佛说法,以及十方世界各闻其佛证诚劝信而发起愿往生心;当发愿,指娑婆及十方世界,随阿弥陀佛无量寿时劫,任何时候发起愿往生心。也就是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以来,乃至尽未来际,任何时候,听闻任何一尊佛劝信阿弥陀佛名号,而发起愿生阿弥陀佛国的心,这样的众生,都必定往生,无一遗漏。

  2.愿生即生
从本经开展的次第来说,这里的愿是在世尊说过“执持名号(行)”之后,又经过了诸佛证诚,世尊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所以,正是信愿行一体,信心圆满、愿行具足的愿;发起此愿心,则当生、当念必定往生,不要经过下一生。如果只是浅浅发愿,唯愿无行,愿不相续,则今生虽未即往生,将来也毕竟往生,推其远因,仍由当初一念愿心。可谓愿无虚发,愿发必生。可知发愿的重要。

  3.《弥陀要解》言: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
        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
        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
        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
        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
        答:此亦二义。
        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
        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
        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
        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1)以厌欣具四弘,愿生心即菩提心。此约机释不退。
(2)约法,依阿弥陀佛本愿力故,愿生即不退。
(3)一念相续,自成一期。忽尔命终,即成一念。
(4)强发愿,一念。持不散,一期。业还成,不退。
(5)一念业成。念念业成。一生业成。
(6)平生业成,不待临终;现生不退,何俟报尽。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4.愿生心与菩提心
    大乘佛法皆极为重视菩提心,视为成佛之本。净土是大乘,其殊胜在于:即使只为自身离苦得乐而没有普为众生利益,愿往生者也必往生;一旦往生,自然发起广大菩提心,成就广大菩提行。
    净土法门中,如果将愿生心与菩提心分开而谈,则愿生心比菩提心更重要,菩提心随人根机有发不发,愿生心则尽十方众生必不可少;如果将愿生心与菩提心合而论之,则愿生净土之心即是菩提心。
    只要有愿生心必得往生之经证与道理如下:
(1)由弥陀誓愿可知。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文: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方众生,只要真信愿生而念佛,必得往生;并非限定发菩提心者才能往生。
(2)由世尊劝嘱可知。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言: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无量寿经》“本愿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闻名愿生,皆得往生,并未要求发菩提心。
    又,《观经》“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之文: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有此三心,必得往生。三心即是真实深信而愿生彼国,同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并未要求发菩提心。
    又,本经世尊三次劝愿,说“已今当愿,已今当生”,也不要求发菩提心。
(3)由极乐立名可知。
    《阿弥陀经》言: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无量寿经》言:
        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往生论注》言: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阿弥陀佛建立净国,立名极乐(安乐),目的在于救度苦恼深重的罪业众生悉得往生。此等众生,罪深业重,众苦所逼,为自身离苦得乐则情真意切,普为利济众生之心则至虚至弱,听闻“极乐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信者自然欣欣乐往。
    这也是世尊开说《观经》的缘起。韦提希夫人作为一切凡夫的代表,并未发菩提心,只为自身离苦而求生净土。如言“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4)由名号果德可知。
    《观经》下辈三品,造十恶、破戒、五逆重罪,未发菩提心,仅以称佛一声、十声往生极乐,即是因为名号本身具含阿弥陀佛一切因行果德故。

(5)由往生例证可知。
    古今多见愚夫愚妇之类,不闻不知菩提心为何物,但只愿生净土,老实念佛,皆得往生。

(6)又,发菩提心者无过普贤十大愿,然而《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发十大愿毕,说“愿生偈”言: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即是以普贤十大愿导归愿生极乐一愿,以愿生极乐一愿摄尽普贤十大愿。故知:愿生心为菩提心之极。

(7)又,菩提心为未成佛之因心,彼佛名号为已成佛之果德,果德自具因心。称名愿生众生,即使自己没发菩提心也有菩提心、菩提行、菩提果,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故知愿生心自摄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5.三次劝愿
世尊在《阿弥陀经》里面有三次劝我们要发愿往生极乐国土,即初劝、正劝、结劝。
    第一次是在赞叹完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后,说: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这一次是初劝,初步意向性地劝众生欣慕极乐而发愿生之心。
    第二次是说明了往生极乐的方法,也就是“执持名号,即得往生”之后,接着说: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一次是正劝,正式地劝众生愿生极乐。因为往生方法已经很明确了。
    这里第三次,是结劝,总结性地、结论性地劝众生愿生极乐。前面两次闻说、劝愿,内容已经完备了;但是因为这个法门太高超,单单释迦一佛宣说而劝愿,众生未必能信,未必能愿,为了进一步令众生信受而发愿,世尊进一步举出诸佛证诚,说明愿生必生的利益,“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然后再一次地劝众生“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前二次,都有闻与劝,但因为第一次只是说出了往生的目标,第二次更说出了往生方法,所以第二次的闻与劝,比第一次更丰富、更具体。第三次,说“信”而不说“闻”,因为并没有新闻的内容,只是信前面所闻说的,所以是对前面所闻的内容作总结性的劝;同时,这一次的劝,虽然是出自世尊之口,但其实是一切诸佛的总劝。
    从释迦佛心来说,三次劝愿完全一致,不过有宣说上的次第。
    从众生听闻的心态来说,大致有这样的过程:
    闻第一次劝,初闻欢喜,但不免朦胧,因为还不知道往生的方法。
    闻第二次劝,具体明确,善根成熟者即能生信,但或有少疑,因为还没有经过诸佛证诚。
    闻第三次劝,信心圆满,愿行具足,因为已知往生方法,已经诸佛证诚护念。
    (或有上根,闻初劝即信愿行具足。)
    世尊就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劝众生愿生,引导我们步步升进。
这一部《阿弥陀经》,说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在结束之前,世尊悲心无尽地殷殷付嘱,对我们这些刚强难调的众生作最后的交待:“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此后不久,世尊度化众生的任务即告完成,而归入涅槃,所以“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贯穿本经初、中、后的根本精神,是世尊来此世间成佛的根本目的,是世尊涅槃之前对我们这些五浊恶世的众生最后的遗嘱。我等今日发愿欲生,实源于世尊的大悲殷切劝嘱!

  6.无尽劝嘱
    对于我们这样刚强难化的众生,世尊及诸佛怀着无限的慈悲,用无限柔软的音声对我们说“应当信受,应当发愿,应当,应当……”一遍又一遍,用恳切、渴盼、劝导的语气,没有半点的指责,丝毫不会因为我们一时没有信受而舍弃,而是无穷无尽地劝导。如下:
    世尊劝愿:
    初劝: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中劝: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结劝: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诸佛劝信:
    东方恒沙佛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南方恒沙佛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西方恒沙佛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北方恒沙佛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下方恒沙佛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上方恒沙佛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世尊劝信:
        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世尊劝愿,既然贯彻一部经的初、中、后,那就不止一、二、三劝,而是时时劝、心心劝、念念劝;诸佛劝信,既然遍及六方世界,数超恒沙无量,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恒沙无量劝。释迦及诸佛如此无穷无尽、无量无边地劝众生“当信”“当愿”,如果再不信受,再不发愿,那实在类似“顽石不可化,朽木不可雕”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1: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