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403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1-3-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18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7.“正杂分判”及“念观废立”
《观经疏》言:
1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2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为法门建立,正直说。直显彼佛本愿故。
正助之外悉杂行,专念独名正定业。
定散二门望佛愿,意在众生专称名。
(1)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2)往生行相,一正行,二杂行。
(3)正行,先开为五,后合为二。
(4)正杂之界说。以往生极乐为准。如依目的地说方向偏正,据人种论发色纯杂。
(5)五正行之次第、范围、意义。
①必读诵(听闻)为先;随读随观;观闻生信,礼敬称名;业成感恩,赞叹供养。
②不止四,不及六。
③疏《观经》故,《观经》为先,说“此”,观佛三昧为宗,礼、称、赞用“若”。
④五个“一心专”。专即正,正即专。
⑤通论三经皆含五正行,别说《小经》读诵,《观经》观察,《大经》称名。
⑥又通五部皆含五正行,别说《法事赞》读诵,《观念法门》观察,《往生礼赞》礼拜,《般舟赞》供养,《观经疏》称名。
(6)正助二业。
①念佛三昧为宗。故说一者,不说二者,略作“若依礼诵等”。
②正定业,直接因之行。助业,间接因之行。
③正定业,正选定之业、正决定之业。
④何以称名独为正定业?顺彼佛愿故。
⑤正定业,对杂散业。依法立名,不依行者心境。
称名,虽是散心,名正定业;余行,虽定心,亦是杂散业。
如乘船,虽心慌意乱,必定得度;自渡,虽心定神闲,未必得度。
举凡一切甚深禅定,甚深开悟,发菩提心,广行六度,虽皆可贵,倚之往生,贬为杂散,未名正定。因一者自力,一者佛力,岂可并论乎!
望佛愿意,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⑥正,对邪。定,对不定。凡夫众生,若不念佛,皆是邪业;纵修余善回愿,往生不定。若能念佛,即入正定,佛力增上,破诸邪业。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
⑦助业,助成正定业。四者为警惕懈怠,策励精进念佛,助发其念佛之心以行称名之方法,故称助业。
⑧此四助业亦称同类助业。相对于此,若是发菩提心、出家等为五正行以外之诸行,则称异类助业。
(7)五种杂行。无量杂行。杂行亦入净土行。虽疏于正行,尤亲于不求生之余行。
(8)五番相对。
①亲疏对
修杂行者,三业与佛常相舍离,故名疏行。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②近远对
修杂行,与阿弥陀佛遥远。
1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2行者正称名时,彼弥陀即遣化众,应声来现。(下品上生释)
3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③无间有间对
正行于弥陀忆念不间断,杂行忆念常间断。
④回向不回向对
修正助二行者,纵然不别用回向,自然成往生业。修杂行者,必用回向之时成往生因;若不用回向之时,不成往生因。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⑤纯杂对
正助二行,是纯极乐之行。杂者,非纯极乐之行,通于人天、三乘及十方净土。
(9)就行立信次第。先正杂二行,就正行立信;次正助二业,就正定业立信。
(10)三福为是杂行,为是正行?
(11)杂行之意义。
①调熟众机。积福修善,增长慈心,谦下柔软,向机深信。
②回入念佛。渐能明信佛智,而发三心,归入念佛。
③结缘果遂。
(12)既入正定业,向所助业、杂行,失其助杂之相,统入一味,念佛体内之行。比如随王出征,皆称王师。亦如主人一人,随从多人。
(13)何故观佛也是助业?
(14)只修正定业,不修助业,可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