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佛教常兴

[讲解文档]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慧净法师依善导大师讲解 全文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7.诸行往生之状况
    且存与意,诸行回向得生,然有辈品差别。据善导大师十一门料简,有五:
(1)根机有辈品。简机堪与不堪。第五门。
(2)行业有辈品。受法不同,修业延促。第六、七门。
(3)来迎有辈品。随其因行不同,感来迎佛身报化、圣众多少、所持花台有别。第九门。
(4)花开有辈品。到彼花开迟疾不同。第十门。
(5)证果有辈品。花开之后得益有异。第十一门。

  8.念佛往生之状况
    亦据十一门料简,念佛往生不说辈品。
(1)根机无辈品。总举有缘生类故。第三门。
    《往生论注》言:
        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
    一法摄万机,万机成一机。
(2)因心无辈品。通三心正因故。第四门。
    《往生论注》言:
        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也。
(3)来迎无辈品。通有亲近增上缘,普受报佛来迎故。
(4)花开无辈品。通明信佛智,无花胎之障。
(5)证果无辈品。超出常伦诸地行,现前修习普贤德故。《大经》言:“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如本经,机皆众生,行皆称名,益皆不退。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善男女论
  1.什么是善男女
    经文说“善男子善女人”,有人以为是奉行五戒十善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念佛法门不能不说只是少数五戒十善人才可以得救的法门;“善男子善女人”应该作何解释呢?

(1)《弥陀要解》言:
        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
        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2)《观念法门》(意)言:
        又如《弥陀经》云:
        “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3)《观经》言:
       1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2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4)《观经疏》言:
        若念佛者,
        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①本机:一切造罪凡夫。
  ②原本罪人,称佛名故,以名号无量光寿功德,诸罪消灭,功德具足,转恶成善,称善男子、善女人。
  ③念佛独称善。
    上善人、多善根、善男女;皆以名号功德,一以贯之。
  ④本经善之标准
    不以世间伦理道德观念为标准,不以一般佛教戒律修持为标准,唯以往生西方成佛为标准。世间凡夫,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三世怨,是恶非善;罗汉圣人,不入“大乘善根界”故,不足称善;只有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获得名号无量光寿的圆满善根福德,必定往生,必定成佛,才有资格在此经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2.佛教善恶观
(1)定义
    善,指其性安稳,能于现在世、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之白净法。不善谓其性不安稳,能违损此世及他世的黑恶之法。善与不善、无记(非善亦非不善)合称三性。
    恶,即能招感苦果或可厌毁之不善法,及恶思之所作。其性质包括违理背法、违损自他、与贪瞋等烦恼相应、能障害圣道等。

(2)分类
    有漏善、无漏善。有漏善为未断烦恼之世间善,包括五戒、十善等,依此能招未来乐之果报。有漏善与法性无相之理相异,为取自他之差别相所修之有相善,故亦称相善。无漏善则为断除烦恼之出世间善,依此并不招感未来之果报。此无漏善亦为得涅槃菩提之善。
    胜义善,涅槃;胜义不善,指生死法。生死中之诸法虽有善有不善,然皆以苦为自性,极不安稳,即由真谛之实义,定不善之义,故称胜义不善。
    止善,行善。定善,散善。世善,戒善,行善。

(3)比较
  ①世间善。凡夫善、人天善、颠倒善、虚伪善、不实善、杂毒善、有相善、有漏善、轮回善。恶。
    《往生论注》言: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是故名不实功德。
    印光大师言:
        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无量寿经》言:
        横截五恶趣。
  ②小乘善。罗汉善、小善、焦芽善、死善、失善。恶。
    《维摩诘经》言:
        二乘如焦芽败种
    《易行品》言:
        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
    《往生论》言: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③大乘善。菩萨善、有上善。难。
  ④念佛善。佛善、无上善、绝对善、究竟善、圆满善。灭恶善。易。
    《无量寿经》言: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观经》言: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弥陀要解》言: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弥陀要解》言:
        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
    《观经疏》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华严经·须弥顶上偈赞品》偈言:
        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

(4)结劝念佛
    《安乐集》言: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
        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
        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3.净土法门摄机
(1)《大经》言:
       1十方众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八愿)
       2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
        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寿庄严经》)
       3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
        闻我名号,乃慈心喜悦者,皆令来生我刹。(《大阿弥陀经》)
       4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无量寿庄严经》)
       5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2)《观经》言:
       1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2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3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4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3)《小经》言:
        五浊恶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4)善导大师言:
       1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2但为常没众生。
       3定为凡夫,不为圣人。
       4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5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6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7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8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
        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上包等觉,下含逆谤。凡夫为本,圣人为旁。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持执名号论
   1.“闻说阿弥陀佛”与“执持名号”
     “闻说阿弥陀佛”,就是听闻世尊赞叹阿弥陀佛的国土、本佛、圣众三种功德。
    世尊赞叹阿弥陀佛的净土,目的在于让我们能够往生这样的净土,但并不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三昧神通;赞叹弟子,目的在于让我们也成为阿弥陀佛的圣众,但并不要求我们自修证入无生法忍;赞叹本佛,目的在于让我们也能平等获得无量光寿,究竟成佛,但并不要求我们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
    国土、佛身、圣众,三种功德,收于一句名号,以此之故,世尊教我们“执持名号”。
    《往生论》言:
        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
    《观经疏》言:
        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国土入名号故,执持名号即是执持净土广大庄严;本佛入名号故,执持名号即是执持弥陀六十万亿真金身;圣众入名号故,执持名号即是执持无量声闻、菩萨众。
    名号含国土故,持名则十万亿外国土骤奔于眼前;名号含佛身故,持名则无量光寿身应声而来现;名号含圣众故,持名则无量圣贤众云集而拥护。
    譬如灯能摄光,以手持灯,光明随灯而转;名能摄德,一心持名,功德随名而至。故称名行者,圆获光寿功德,优入涅槃报土,而比肩于上善圣众。
    《弥陀要解》言: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
        至简易,至直捷也。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
        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2.事持理持
    《弥陀要解》言: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天台家通途义释,令契实相妙理故,对治空谈唯心不念佛故,诱进圣道行人入念佛故。善导系无此观念,约义可是事持。为摄下凡,专约平实事相发挥,不重玄理,然更胜进。
    一由机边理事分张,故别说理持、事持;一由佛边全事即理,故说“理事相应,定散随机”。
    《观经疏》言:
        经能持法,理事相应,定散随机,义不零落;
        能令修趣之者,必藉教行之缘因,乘愿往生,证彼无为之法乐。

  3.本愿称名
    善导大师解释念佛,都是以《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为标准,专显弥陀愿力,少谈众生心性。三经皆本愿称名。
    《观经疏》言:
       1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2一心专念弥陀名号……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3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法事赞》言: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本愿称名,为净土宗根本特色、根本基础。参《净土宗之特色》。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4.称名如实修行
    《往生论》言: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1)下劣凡夫凭自力无如实修行
  ①如,契合。实,实相。契合实相而行,谓之如实修行。
  ②初地以上之菩萨,证真如而起行。
  ③法藏菩萨之修行。
    《往生论注》言:
        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
        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
        云何不颠倒?
        依法性,顺二谛故。
        云何不虚伪?
        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④极乐菩萨之修行。
    《往生论注》言:
        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
    体唯一如,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
  ⑤凡夫无如实修行。
    《往生论注》言:
        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
        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
        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安乐集》言:
        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观经疏》言:
        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⑥欲如实修行相应故。双显二意:称名即能如实修行相应,不称名即不能如实修行相应。相应者,相应于实相。

(2)称名即是如实修行
     一由“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契合,相应,随顺。
     彼如来光明智是何等相?
    《往生论注》言:
        佛光明是智慧相,……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
    《小经》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观经》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言:
       1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故名阿弥陀。
       2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3佛光普照,唯摄念佛。
       4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5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总上,略说九种相:
  ①本愿相
  ②无量相
  ③无碍相
  ④相续相
  ⑤遍照相
  ⑥唯觅念佛相
  ⑦唯摄念佛相
  ⑧摄取不舍相
  ⑨除无明黑暗相
    本愿是因相,余八为果相。
    果相中,无量为体;余七为用。
    用相中,无碍为总,余六为别。
    前四,约法摄机功能;后二,约机受法得益。
    摄取不舍约此土,现生护念,临终来迎。
    除无明黑暗通二土:此界灭其果缚,破疑除罪,令业消智朗,明信佛智;往生灭其本因,究竟除灭一切无明烦恼,成无上正觉。
       1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2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3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
    一由“如彼名义”。名义,佛名所具之功能德用。彼如来名是何等义?
    《往生论注》言:
       1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2名即法。
       3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
       4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善导大师言:
       1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2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3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4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弥陀要解》言: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说阿弥陀佛名义如下:
  ①愿成不虚。
  ②名即是体。
  ③名即实相。
  ④名即光明。
  ⑤名具万德。
  ⑥名号度生。
  ⑦破暗满愿。
  ⑧信行一体。
  ⑨愿行具足。
  ⑩称念必生。

(3)虽称名而不如实修行
    虽称名而不如彼佛光明智相,不如彼名义,即非如实修行相应。总说即是疑杂二字。
    《往生论注》言:
        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又有三种不相应: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此三句,展转相成:
        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
        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
        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5.无样为样。白木念佛。舍离我心。称名方法。

  6.称名胜易
    善导大师之后,弘净教者,无不力倡称名,显其胜易。
    《弥陀要解》言:
       1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
        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2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3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
        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
        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
        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4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5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6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欲挽禅观归入念佛,委曲说。不劳、不必、往往、不一概。权顺彼心观为宗故。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7.“正杂分判”及“念观废立”
    《观经疏》言:
       1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2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为法门建立,正直说。直显彼佛本愿故。
    正助之外悉杂行,专念独名正定业。
    定散二门望佛愿,意在众生专称名。

(1)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2)往生行相,一正行,二杂行。
(3)正行,先开为五,后合为二。
(4)正杂之界说。以往生极乐为准。如依目的地说方向偏正,据人种论发色纯杂。

(5)五正行之次第、范围、意义。
  ①必读诵(听闻)为先;随读随观;观闻生信,礼敬称名;业成感恩,赞叹供养。
  ②不止四,不及六。
  ③疏《观经》故,《观经》为先,说“此”,观佛三昧为宗,礼、称、赞用“若”。
  ④五个“一心专”。专即正,正即专。
  ⑤通论三经皆含五正行,别说《小经》读诵,《观经》观察,《大经》称名。
  ⑥又通五部皆含五正行,别说《法事赞》读诵,《观念法门》观察,《往生礼赞》礼拜,《般舟赞》供养,《观经疏》称名。

(6)正助二业。
  ①念佛三昧为宗。故说一者,不说二者,略作“若依礼诵等”。
  ②正定业,直接因之行。助业,间接因之行。
  ③正定业,正选定之业、正决定之业。
  ④何以称名独为正定业?顺彼佛愿故。
  ⑤正定业,对杂散业。依法立名,不依行者心境。
    称名,虽是散心,名正定业;余行,虽定心,亦是杂散业。
    如乘船,虽心慌意乱,必定得度;自渡,虽心定神闲,未必得度。
    举凡一切甚深禅定,甚深开悟,发菩提心,广行六度,虽皆可贵,倚之往生,贬为杂散,未名正定。因一者自力,一者佛力,岂可并论乎!
    望佛愿意,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⑥正,对邪。定,对不定。凡夫众生,若不念佛,皆是邪业;纵修余善回愿,往生不定。若能念佛,即入正定,佛力增上,破诸邪业。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
  ⑦助业,助成正定业。四者为警惕懈怠,策励精进念佛,助发其念佛之心以行称名之方法,故称助业。
  ⑧此四助业亦称同类助业。相对于此,若是发菩提心、出家等为五正行以外之诸行,则称异类助业。

(7)五种杂行。无量杂行。杂行亦入净土行。虽疏于正行,尤亲于不求生之余行。

(8)五番相对。
  ①亲疏对
    修杂行者,三业与佛常相舍离,故名疏行。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②近远对
    修杂行,与阿弥陀佛遥远。
       1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2行者正称名时,彼弥陀即遣化众,应声来现。(下品上生释)
       3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③无间有间对
    正行于弥陀忆念不间断,杂行忆念常间断。
  ④回向不回向对
    修正助二行者,纵然不别用回向,自然成往生业。修杂行者,必用回向之时成往生因;若不用回向之时,不成往生因。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⑤纯杂对
    正助二行,是纯极乐之行。杂者,非纯极乐之行,通于人天、三乘及十方净土。

(9)就行立信次第。先正杂二行,就正行立信;次正助二业,就正定业立信。
(10)三福为是杂行,为是正行?

(11)杂行之意义。
  ①调熟众机。积福修善,增长慈心,谦下柔软,向机深信。
  ②回入念佛。渐能明信佛智,而发三心,归入念佛。
  ③结缘果遂。

(12)既入正定业,向所助业、杂行,失其助杂之相,统入一味,念佛体内之行。比如随王出征,皆称王师。亦如主人一人,随从多人。

(13)何故观佛也是助业?
(14)只修正定业,不修助业,可否?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信愿行论
  1.善导大师论信愿行
(1)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行。
(2)就行立信。
(3)两种深信入一向专称。

  2.《弥陀要解》论信愿行
        正宗分三:
        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1)信愿即是大智慧,持名即是大修行。
    二句名言。
    全由信愿者,全仗佛力;全由持名者,不必他修也。
    示仗佛力之方,亦信愿所归,又方便摄归专念。

(2)深浅有四:
  ①功夫。如事理一心等。
  ②数目。如《观念法门》每日三万声上品上生。
  ③信心。如《大经》,明信佛智化生,疑惑佛智胎生。疑重则处胎久,品位下。
  ④自他。凡心自力为浅,佛智愿力为深。
       1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
       2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3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⑤信入佛力,即深即浅,非深非浅,深亦是浅,浅亦是深;冥灭一切差别,不坏一切差别。

(3)信的内涵
    机法两种深信。事理、因果、自他,六信。
    信极乐乃弥陀救我之宝所,种种庄严已成就。
    信名号乃弥陀救我之功德,无量光寿已圆满。
    信圣众乃先获救度之法侣,清净海众已往生。
    信我称名,必生极乐,入彼海会,同佛光寿。
    信——称名必生。

(4)信愿行之关系
    一体互含。佛力成就。
    信,称名必得生。
    愿,称名必生之净土。
    行,称必生之名号。
  ①因愿一体。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②果号一体。六字释。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③《弥陀要解》言:
       1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2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
        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
        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
       3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4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
        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3.专修念佛与奉行诸善
(1)专修念佛是否排斥余行余法门?
(2)是否不修余行余法门?
(3)是否不得学余经?
(4)如何看待念佛人之行余善?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念佛时节论
  1.若一日……若七日
(1)名号德用
    因为名号具有彼佛无量寿之德,归命称名行者,与彼佛生命同体,受无量寿之德熏染;在此无常俗世,必然尽形寿称名不怠,而显现念佛即生活、生活即念佛的情态。命存一日,念佛一日;命存二日,念佛二日;乃至命存七日,念佛七日:日日相续,直至临终。以此之故,经文说“若一日……若七日……其人临命终时”。
(2)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言:
        《弥陀经》(意)云: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
        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若一日……若七日”即是“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即是尽形寿的意思。
(3)经文不说尽形寿,而说“若一日……若七日”,略有三义。
  ①显人命无常:寿命随时会临终,所以说“若一日,若二日……”。“若”者,不定。
  ②令念佛相续:只要命存之日,就相续念佛,一日如此,二日如此,日日如此,所以说“若一日,若二日……”。七日为期,是常用的时间表达法。如一周七日,循环往复,七日就是永远。念佛也一样,循环无尽,直到临终。
    《法事赞》言: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③明往生容易:圣道修行,需历多劫;净土称名,不过一日七日。
    《般舟赞》言: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2.打佛七
    七日行道,诸宗常例。为要期别时行法。
    《观念法门》载:336
        欲“入三昧道场”时,一依佛教方法。
        先须料理道场,安置尊像,香汤扫洒。
        若无佛堂,有净房亦得,扫洒如法,取一佛像,西壁安置。
        行者等,从月一日至八日,或从八日至十五日,
        或从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或从二十三日至三十日,月别四时佳。
        行者等,自量家业轻重,于此时中,入净行道。
        若一日乃至七日,尽须净衣,鞋靺亦须新净。
        七日之中,皆须一食长斋。软饼、粗饭,随时酱菜,俭素节量。
        于道场中,昼夜束心,相续专心,念阿弥陀佛;心与声相续,唯坐唯立。
        七日之间,不得睡眠,亦不须依时礼佛、诵经,数珠亦不须捉;
        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见佛想。
        佛言:“想念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心眼前。”
        正念佛时,若立即立念一万、二万,若坐即坐念一万、二万。
        于道场内不得交头窃语。
(1)具备助缘
    净舍,时节,资用。
(2)正修三昧
    心声相续,念念作见佛想。一食长斋,不得睡眠。不得窃语。不须礼佛、诵经、持珠。
    比现在一般打佛七更为精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一心不乱论
  1.一心不乱
(1)名号德用
    因为名号具有彼佛无量光之德,归命称名行者,被彼佛无量光明照耀摄取,虽是愚痴之身,而能一心明信佛智,专称佛名,不受外邪异见惑乱。以此之故,经文说“一心不乱”。
    《往生礼赞》言:
        蒙光触者心不退,昼夜六时专想念。

(2)唐译《阿弥陀经》言:
        系念不乱。

(3)《无量寿经》言:
        一向专念。

(4)佛教词典
  ①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之谓。《华严经》言:
        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
  ②以至诚之信心持诵弥陀名号,令心不散乱。即舍弃我体,而与“南无阿弥陀佛”之称念合为一,称为一心不乱。

  2.善导大师释“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一般理事一心、禅定一心、不起妄念等,多令人闻而生畏。若依善导大师的解释,则甚觉易行安乐。
(1)《法事赞》言:
        念弥陀专复专。
    专心不二,一心;专行不杂,不乱。

(2)《观经疏·定善义》言:
        《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3)《般舟赞》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4)《观经疏·玄义分》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
        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5)《观经疏·散善义》言: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6)《观经疏·散善义》言:
        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7)《观念法门》言: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8)《观念法门》言: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9)《往生礼赞》言: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
        即应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称佛不乱;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总之,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一心愿生,专称佛名,不动乱,不杂乱”,非常简单,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

(10)据上善导大师之释:
  ①善男子、善女人——佛世、灭后,一切造罪凡夫。
       1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
       2一切凡夫。
       3男子女人。
       4众生。
       5九品。
  ②“若一日……若七日”——尽形寿。
  ③“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念弥陀专复专”。
       1专念弥陀名号。
       2专称佛。
       3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4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5执持名号,一心愿生。
       6一心称佛不乱。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3.《弥陀要解》释“一心不乱”
       1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
        《法华经》言: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2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3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4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
        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5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
        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
        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6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
        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
        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
        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
        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7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
        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
        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

(1)天台:决定一心,禅定一心。信愿一心,断证一心。
(2)信愿一心:无复疑二。依一心说信愿行。
(3)信愿一心:若定若散,同居土三辈九品。事一心,方便土;理一心,实报土。
(4)散心有二:①无信心;②无定心。

(5)一心亦二:①信一心;②定一心。
  ①虽有二解,净土宗意,信愿一心为正,契佛本愿故,不舍万机故,安乐易行故,正定之业故。
  ②《易行品》言:信心清净者,华开即见佛
  ③《往生论》言:一心归命
  ④《往生论注》言:信心淳、一、相续,展转相成。
  ⑤《观经疏》言:一心专念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4.“一心不乱”与“执持名号”
    经文“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互显,意为:执持名号,应当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唐译《阿弥陀经》言:
        系念不乱。
    智圆法师言:
        信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
    《易行品》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一心者,恭敬心,两种深信。谦敬闻奉行。
    《弥陀要解》言:
        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
        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无疑,信,不动乱;无二,专,不杂乱。
    “执”是抓住不放松,“持”是相续不间断。譬如在黑暗中走险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必然会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马马虎虎,更不可能半路上就随随便便把它扔了。这一路拿着火把,就是一心不乱。
    “执持名号”,也是如此。名号如火把,信心如手,心信口称如同以手执持。《观经疏》说“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要通过三界六道的黑暗险道,我们只有完全靠定这句无量光名号的智慧火炬,从生到死,一路执持,一心一意,毫无二志,丝毫也不敢舍此去学与我们的根机不相应的法门:这样才是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一心不乱。
    反之,心不执持,心有旁骛,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续,念有间断,念有疑杂,就是乱,不是不乱。

  5.误解“一心不乱”之过失
    若执定“一心不乱”为禅定一心、不起妄念,认为非此不能往生,有诸多过失:
    第一,有世尊与弥陀矛盾之失。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本愿很容易,众生只要“乃至十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念佛;但世尊却说要达到息心凝想。
    第二,有世尊背离弥陀,另开往生极乐条件之失。弥陀本愿无禅定息心之要求。
    第三,有世尊自说相违之失。同为世尊所说,《大经》说“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只要一向专念,通通往生”;《观经》说“下下品的人临终苦逼,精神惶恐,十声念佛,即得往生”,都很容易。本经却说要如何的禅定一心,岂非矛盾。
    第四,有世尊说法不契机之失。本经为五浊恶世凡夫所说,若难行而无人可行,岂非法不对机。
    第五,有龙树教判错误之失。龙树菩萨判净土法门为下劣根机可行之“易行道”“安乐门”,而事理一心、禅定息想自非下机可行。
    第六,有与现见事实相违之失。古今见闻,众多念佛人,虽非禅定凝心,但只一向专念,不怀疑,皆得殊胜往生。
    第七,有行人自失往生之失。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上符弥陀本愿,下契众生根机,净土三经一致,释迦佛语不虚,人人安心念佛,个个都能往生。

  6.念佛时妄念迭起什么原因?能不能往生?如何对治?
    贪瞋痴本性。由过去习种,今生业风,如风过树林,雨打湖面,动摇不止。

(1)源信法语: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
        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来迎。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2)《十念法要》言:
        不顾妄念余念,不谓散乱不净,唯口称名号。
        若常称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乱自静,三业自调,愿心自发。
        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纳于心腑莫忘失。

(3)《散心问答》言;
       1问:心澄时之念佛与妄念中之念佛,其胜劣如何?
        答:其功德齐等,并无差别。
       2问:虽念佛,心散乱,将如何?
        答:此法然亦力有所不及。
        生于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犹如受生人界则有目鼻。
        所谓舍散心而往生,无有是理。
        散心念佛之往生,方是殊胜之本愿。

(4)《观经疏》言:
       1无疑无虑。
       2不顾水火二河。

(5)蕅益大师言:
        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6)印光大师言: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
        譬如小人撒赖,若主人不理,彼即无势可乘。
        若用刚法抵制,彼亦以刚法从事。
        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必益加决烈。
        二者皆损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7)对治
  ①不担心。
  ②不理会。
  ③不急躁。若疑虑不安,如水生蛟龙,妄波四起。
  ④唯口称。如光来暗自灭。
  ⑤摄耳听。
  ⑥记数与摄心。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平生业成论
  1.念念临终
寿暖识三法将舍之际。生命在呼吸间。念死无常。常将死字贴在额头。
若一日,临命终。若二日,临命终。

  2.平生业成
    经文说临终佛圣来迎,有人遂以为一生念佛,往生都是不定,临终见佛来迎,往生才算决定,往生之业才算达成,也就是所谓的“临终业成”。果其如此,势必一生念佛,一生不安,甚至退心,不再念佛。
    虽有临终业成之人,但本经所说主要在“平生业成”,即平生信愿专称佛名,其往生之业因平生即已达成,决定往生,不必等待临终方为决定。这有两点理由:
(1)既说临终来迎,可知此前往生之业已经成就;如不成就,不可能有佛圣来迎。如世间迎娶,也因婚约先定。
(2)如果说是临终业成,临终必须有往生之业;可是经文只说临终佛圣来迎,而无往生之业,更谈不上业成不业成。往生之业,是在平生“若一日……若七日”地念佛,可知往生之业成就于平生,临终佛菩萨自然来迎,也就是“平生业成,临终来迎”。
    又如有人造五逆罪,虽临终不再造罪,业因成故,命终必见狱火来迎而堕地狱,此即所谓定业。虽是临终方见狱火来迎,而其业因平生成故。而念佛能灭五逆罪,称为正定业,自然更是平生业成。虽是临终方见佛圣来迎,而其往生业因决定在平时念佛,即使临终未能念佛,也决定蒙佛来迎。
    据《瑜伽师地论》《俱舍论》等,由三因缘而成者为重业:
  ①由意乐而成者,谓造业之动机为强烈之烦恼;或以善心深思维者,其业必重。
  ②由加行而成者,谓行为无间断而郑重造作者,是为重业。
  ③由功德田而成者,谓造业之对象为有恩之父母、有功德之佛法僧等,此必为重业。
    具有三因缘之任一种业,必属重业、定业;否则即为轻业、不定业。
    何况一心专称佛名,三缘皆重,岂非正定之业,能胜一切妄罪。
    《往生论注》上卷末有在心、在缘、在决定之“三在释”,说明十念念佛为重,即转五逆十恶之无间定业,令生净土。
    《法事赞》言:
        昼夜六时强发愿,持心不散业还成;
        业成见佛华台主,须臾变作紫金台。
    梵本译:
        若彼善男子,或善女人,将要作时,或俱作时,
        彼无量寿如来将站立其前,声闻众围绕,菩萨众现前。
        彼将作不颠倒心时,其时即可往生无量寿如来的佛刹土极乐世界中。
    平生业成之经证很多,可参《净土宗之特色》。

  3.临终业成
    此有二种:
(1)临终才念佛的人
    如《观经》下品,因为平生不曾念佛,直到临终才遇到善知识教以念佛,所以是临终念佛、临终业成。
(2)平时虽念佛,而有疑杂的人
    因不如实修行相应,不顺彼佛本愿,不蒙佛光摄取,一生之间往生不定。直到临终,或自能念佛,或得善友助念,往生业成,佛自来迎。
    又有直到临终,往生之业尚不定者,只能待来生。
    《往生礼赞》言: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4.有关往生业成
(1)业成。也称“业事成办”。指业因已经达成,结果已在其中,只待显现。如火烧泥坯,坯已成砖,只待出窑。
(2)往生业成。往生之业因已经成就,命终必定往生。简称“业成”。
(3)平生业成。平常生命中,往生之业已经成就。与临终业成相对。
(4)临终业成。一生之间,往生之业未成就;临终之时,往生之业成就。与平生业成相对。
(5)十劫业成。阿弥陀佛在十劫之前成正觉之时,已经代众生成就往生极乐之业。
       1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2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3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4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5实相身,为物身。

(6)名号业成。阿弥陀佛十劫之前成佛之时,已经成就众生往生之业,纳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故名号即是众生往生之业据。
       1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2名即法。
       3临行赠汝无多子,一句弥陀作大舟。

(7)法体业成。同名号业成。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众生往生之法体。与机受业成相对。

(8)机受业成。虽名号法体已成就众生往生,但众生不信受不得往生,众生信受即得往生。与法体业成相对。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9)闻名业成。闻说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信受在怀,不待口称,往生之业即时成就。如中品下生。
       1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2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3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庄严经》)

(10)称名业成。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以名号之力,当下罪灭,往生之业成就。如下品上生。
        行者正称名时,彼弥陀即遣化众,应声来现。

(11)归命业成。归命阿弥陀佛救度,往生之业当下成就。如上品上生。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12)声声业成。声声称名,念念罪灭,每声每念皆具足往生之因。如下品下生。
       1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2声声连注满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
       3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4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13)一念业成。信愿具足,一发不退,从初一念往生之业即为成就。与多念业成相对。
    《法事赞》言:
        昼夜六时强发愿,持心不散业还成;
        业成见佛华台主,须臾变作紫金台。
(14)多念业成。累积多念,信愿渐具,往生之业达成。与一念业成相对。
(15)业成不退。往生业因,一成永成,不会退失。如砖不再为泥,金不退为矿。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16)业成相续。往生之业成就,有相续之力势。无量寿之德用。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17)业成满足。往生之业成就,心地满足,无有旁骛。无量光之德用。
       1一心不乱。
       2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5.平生业成有无感觉
  “平生业成”是指平生的时候,往生净土的业因已经达成;也就是当下符合往生的条件,没有什么感觉不感觉的问题。
平生业成是阿弥陀佛对念佛人的保证,没有凡夫这边如何觉受的问题。弥陀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就是平生业成。难道我们要找一个被摄取的感觉吗?
平生业成是阿弥陀佛的事,阿弥陀佛完成,我们接受而已。
知道平生业成,内心自然感动;并非要我心感动到什么程度,才是平生业成。
专修念佛人,没有感动,难道就不是平生业成吗?依然是。
平生业成是在说明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一种事实现象,以破除凡夫的恐惧迷惑。硬往自己头上套,在心中寻找平生业成的感觉,实是迷上增迷,头上安头。
平生业成,就是念佛必生,一回事,一个保证而已。但你信不信呢?
平生业成是阿弥陀佛对专修念佛人的应许、保证,不是我们自贴的标签,所以不要在自己这边找感觉。
如同检验员看一只苹果,贴上“合格”标签,就放入上架的箱中,苹果哪有什么感觉呢?阿弥陀佛看见有人念佛,也贴上“合格”标签,置放在平生业成箱中,上了必定往生的货架,又哪里要求凡夫的感觉呢?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临终来迎之状况
  1.来迎报化
    念佛三缘故,顺彼佛愿故,报佛来迎。

  2.来迎辈品
    念佛往生,理超众品。若欲比较,可当上品。
    唐译《阿弥陀经》言:
        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

  3.问:念佛往生之来迎,为是第十八愿利益,为是第十九愿利益?若言第十八愿利益,愿文不说来迎;若言第十九愿利益,第十九愿所誓在诸行。
    答:来迎利益正属第十八愿念佛,旁通第十九愿诸行回愿。
    然第十八愿不说临终来迎者:
(1)本誓重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理在不言故。
(2)名体一如,三缘具足,念佛佛来,法尔如是故。
(3)摄取光中,应声即现,常来护念,不限临终故。
       1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故名亲缘。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故名近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故名增上缘。
       2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3行者正称名时,彼弥陀即遣化众,应声来现。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然诸行人,非本誓重愿之机,隔名体一如之理,缺亲近增上之缘,无摄取护念之益,若不别誓临终来迎,则绝往生望。故为疏机,令得安心,归入念佛,大悲别发此愿,而誓临终来迎。
    故知诸行来迎,来迎之因不在诸行,正由一分念佛,愿言“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若非愿生,岂蒙来迎。

  4.念佛无魔事
(1)《弥陀要解》言:
        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
        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
        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2)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言:
        念佛者,佛威神力,佛本愿力,大光明中,必无魔事。
        今念佛人,一生忆佛,临终见佛,因果相符,何得概为魔事?
     又言:
        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见,即陷群邪。
        彼佛愿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为护念,直至道场。
        今念佛者,以佛大愿摄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干,神不可测。
        虽有魔事,行将自消。
        又,经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以阿弥陀佛,及十方佛,常护念故。
        从今发心,直至道场,自始至终,吉无不利。
(3)元照法师言:
        今净土诸经并不言魔,即知此法无魔明矣!
        山阴庆文法师《正信法门》辨之甚详,今为具引:
        彼问曰:或有人云
        “临终见佛菩萨,放光持台,天乐异香,来迎往生,并是魔事”,
        此说如何?
        答曰:有依《首楞严经》修习三昧,或发动阴魔;
        有依《摩诃衍论》修习三昧,或发动外魔(谓天魔也)
        有依《止观论》修习三昧,或发动时魅。
        此等并是修禅定人,约其自力,先有魔种,被定激发,故现此事。
        倘能明识,各用对治,即能除遣。
        若作圣解,皆被魔障(上明此方入道,则发魔事)
        今约所修念佛三昧,乃凭佛力,如近帝王,无敢干犯。
        盖由阿弥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
        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
        他心彻鉴力、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议功德之力,
        岂不能护持念佛之人,至临终时令无障碍耶?
        若不为护持者,则慈悲力何在?
        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降魔力复何在耶?
        若不能鉴察彼魔为障者,
        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复何在耶?
        经云: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若谓念佛临终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复何在耶?
        况念佛人临终感相,出自众经,皆是佛言,何得贬为魔障乎?
        今为决破邪疑,当生正信。
(4)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5)何故今念佛人有遭魔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5.临终助念
    《观念法门》言:338
        又,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终时,一依上念佛三昧法。
        正当身心,回面向西,心亦专注,观想阿弥陀佛;
        心口相应,声声莫绝;决定作往生想,华台圣众来迎接想。
        病人若见前境,即向看病人说。既闻说已,即依说录记。
        又,病人若不能语者,看病人必须数数问病人见何境界。
        若说罪相,傍人即为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灭。
        若得罪灭,华台圣众应念现前,准前钞记。
        又,行者等,眷属六亲若来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
        若有,必不得向病人边;即失正念,鬼神交乱,病人狂死,堕三恶道。
        愿行者等,好自谨慎,奉持佛教,同作见佛因缘。
    约临终人。约看病人。钞记圣相。助念忏悔。护避障缘。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心不颠倒论
  1.心不颠倒
(1)《法事赞》言: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
  ①释不颠倒有二:先住正念,后得无生。
  ②正以得忍为体。

(2)《往生论注》言:
       1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2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是故名“不实功德”。
       3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
        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
        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
       4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
        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5哀哉众生,缔此三界,颠倒不净。
    总以三界有漏因果,皆是颠倒;依法性、顺二谛,为不颠倒。同上。

(3)《弥陀要解》言:
        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
        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
        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①释一心不乱虽异,释心不颠倒相同。
  ②专称佛名,报佛来迎故,不起三界颠倒,即证中道实相。

(4)《心经》言: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5)《无量寿经》言: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6)《往生论注》言:
        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念佛人,因有弥陀本愿安心、光明摄护利益,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为根本上远离颠倒。现时虽未究竟涅槃,已得涅槃一分;临终依佛力住于正念,乘花即证无生。又何虑哉!

  2.念佛人临终依佛力住于正念
    人在生时,受第六意识的强力主控,便觉得心能做得了主。到将死时,随着身体器官功能停止,前五识到第六意识渐次消失。失去第六意识的主控作用,主宰投胎轮回的阿赖耶识当中,生生世世的善恶业力种子就会浮现,如同国中无王,盗贼蜂起,强者称王,这时心的状况就是混乱的,称为“乱心位”。所以一般人死的时候,根本做不了主,便出现所谓的颠倒:或起恶念,或生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癫狂,或起恩爱等等。
    但是念佛之人,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平时恒在佛光照护之中,临终在明了心位之时,亲见佛圣来迎,佛力加持故,命终之时,自然心不颠倒,住于正念,随佛往生,证悟法忍。
    有人以为先要自己有能力保持心不颠倒,然后阿弥陀佛才来接迎,但又做不到,所以心生恐惧:这显然是对经文的误解。经文先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后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可知阿弥陀佛来迎在先,以佛来迎故,心住正念而不颠倒。唐译“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至为明了。可知念佛人命终心住正念,乃依佛力自然之事,并非自已道力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3.念佛人临终无颠倒事之经证(引自《弥陀要解略注》)
    以佛现前摄受故,得心不颠倒;非心不颠倒,佛方现前。此义多有曲解,略引经论以广明此。
(1)《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言:
        临命终时,
        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
        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2)《无量寿庄严经》言:
        今此经典,甚深微妙,广利众生。
        若有众生,于此正法,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彼人临终,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
(3)《无量寿庄严经》偈:
        假使大火满三千,及彼庄严诸牢狱,如是诸难悉能超,皆是如来威德力。
(4)《悲华经》言:
        临终之时,我时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
        其人见我,即于我所,得心欢喜。
        以见我故,离诸障阂,即便舍身,来生我界。
(5)《悲华经》言:
        所有众生,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
        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
        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
        以三昧力故,现在其前而为说法,
        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
        其心喜故,得宝寘三昧。
        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
(6)《称扬诸佛功德经》言:
        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
        当起广远无量欢喜安立其意,令使真谛十万亿信心念斯如来,
        ……其人当得无量之福,永当远离三涂之厄,
        命终之后,皆当往生彼佛刹土。
        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
        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
        魔终不能毁坏斯等正觉之心。
(7)《鼓音王经》言:
        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
        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
(8)昙鸾大师言: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9)善导大师言:
        唯恨众生疑不疑,净土对面不相忤。
        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华盖自来迎。
(10)《圆中钞》言:
        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
        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
        乃全仗弥陀乘大愿船而来拔济;
        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11)印光大师言:
        惟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专仗弥陀愿力。
        无论善根之熟否,恶业之轻重,乃至五逆十恶,
        但得生信发愿,持佛名号,
        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往生净土。
    又言:
        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
        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现生,往生西方。

  4.念佛瑞相说
(1)南无阿弥陀佛,灵瑞之体,自具相用。
(2)念佛放光,念佛光摄。
(3)念佛佛来,念佛佛护。
(4)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微妙香洁。
(5)念佛除恶,如一香树,改伊兰林,悉使香美。
(6)凡夫念佛,天人致敬,除恶人名,称芬陀利。
(7)身心安定,身心柔软,人乐亲近,所作皆吉。
(8)临终佛现,心大欢喜,乘花随佛,直入宝池。
    诸相昭彰,贯一生,遍法界,信心即见,岂必拘命终身软、舍利等。

  5.三段文、两重因果
    这一段说明念佛必生的经文,细分起来有所谓的“三段文、两重因果”。
    第一段:“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说平生专修念佛。
    第二段:“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说临终佛圣来迎。
    第三段:“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说命终正念往生。
    第一段与第二段,是第一重因果,即平生专修念佛为因,临终佛圣来迎为果。
    第二段与第三段,是第二重因果,即临终佛圣来迎为因,命终正念往生为果。
有第一“平生专修念佛”,必有第二“临终佛圣来迎”;有第二“临终佛圣来迎”,必有第三“命终正念往生”。环环相扣,关键在第一“平生专修念佛”。既已专修念佛,则佛力保证命终心不颠倒,正念往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2 22: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