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佛教常兴

[讲解文档]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慧净法师依善导大师讲解 全文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天乐雨华段
〖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开题〗
  1.来意
已明生处,需明生后受用。
  2.大意
明生后受用庄严乐。
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

〖分科〗
┌广赞功德庄严┬静态┬空界─天乐─耳闻              
│            │    ├地体─黄金─身触              
│            │    └中间─雨花─眼见、鼻嗅        
│            └动态┬盛花供佛┬供具如意            
│                 │        └供养多佛            
│                 └还国娱乐┬神足自在            
│                            └饭食经行─舌尝、意缘
└结归愿力成就                                      

〖略释〗
   1天乐 此乐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2昼夜六时  顺此方假说。
   3曼陀罗华  译为适意花、天妙花、白莲。莲花名,此花之光与香,令见者得
法喜。
   4衣裓  盛花的器具。
   5十万亿佛  且据娑婆言,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
   6食时  世尊制定过午不食,故食时就是早上。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
   7经行  于固定的地方来回散步。本来指坐禅困时,或为运动而作的。

〖法事赞〗
        愿往生,愿往生。
        弥陀佛国最为胜,广大宽平实是精。
        天乐音声常遍满,黄金为地间奇珍。
        昼夜六时华自散,法音常说自然闻。
        彼国众生更无事,衣裓盛华诣十方。
        一一亲承修供养,尘劳垢习永消亡。
        种种随心皆称意,无不利益是真常。
        欻尔飞腾还本国,饭食经行七宝台。
        众等倾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1.多有增释。
  2.以十方释十万亿,明不限数。

〖补充〗
(一)空不思议德
  1.《往生论注》言: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此四句,名“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见有国土,烟云尘雾,蔽障太虚。
        震烈{/}〔{雨/替}(cén):雨声。霍:大雨〕,从上而堕。
        不祥灾霓,每自空来。
        忧虑百端,为之毛竖。菩萨见此,兴大悲心:
        “愿我国土,宝网交络,罗遍虚空。铃铎宫商,鸣宣道法。
        视之无厌,怀道见德。”
        是故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此界则沙尘暴、雷击、塌方、空袭、战机、洲际导弹、太空战、网络战、电子干扰、有害信息。
  2.《往生论注》言: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
        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此云何不思议?
        经言:
        “无量宝网,弥覆佛土。
        皆以金镂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
        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耀,尽极严丽。
        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
        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
        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
        此声为佛事,焉可思议!
  3.《往生论注》言: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此二句,名“庄严量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量功德者,
        见三界狭小,
        堕陉〔堕(huī):毁坏的城墙。陉(xíng):山脉中断的地方〕
        陪陼〔陪:重叠的土堆。陼(zhǔ):渚,水中小洲〕
        或宫观迫迮〔迫迮(zé):密聚,紧靠〕,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
        或山河隔障,或国界分部。
        有如此等种种拘局事。
        是故菩萨兴此庄严量功德愿:
        “愿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
        “如虚空”者,言来生者虽众,犹若无也。
        “广大无际”者,成上如虚空义。
        何故如虚空?以广大无际故。
        “成就”者,
        言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
        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际,终无满时。
        是故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此界土地资源紧缺,不可再生。人口密集,地球难以承载。计划生育。超大城市化,唯有向高楼空间发展。为争土地,相互争战。如数百年巴以冲突。
  4.《往生论注》言:
        庄严量功德成就者,
        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此云何不思议?
        彼国人天,若意欲宫殿楼阁,
        若广一由旬,若百由旬,若千由旬,
        千间万间,随心所成,人各如此。
        又,十方世界众生愿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一时一日之顷,算数所不能知其多少;
        而彼世界常若虚空,无迫迮相。
        彼中众生,住如此量中,志愿广大,亦如虚空,无有限量。
        彼国土量,能成众生心行量,何可思议!
    此界所居狭碍,则心量狭小。地球众生,未知他方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雨不思议德
  1.《往生论注》言: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此二句,名“庄严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
        见有国土,欲以服饰布地,延请所尊。
        或欲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是事不果。
        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
        何故以雨为言?
        恐取著云“若常雨华、衣,亦应填塞虚空,何缘不妨?”
        是故以雨为喻。
        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安乐报岂有累情之物乎?
        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华;
        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
        随举足时,还复如故;
        用讫入宝地,如水入坎。
        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此界雨患,过多过少,或旱或涝,乃至地域不均,人情难适。
  2.《往生论注》言:
        庄严雨功德成就者,
        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故。
        此云何不思议?
        经言:“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
        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
        随举足已,还复如故。
        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
        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返。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
        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
        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
        炜烨焕烂,明曜日月。
        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
        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华为佛事,安可思议!

(三)食不思议德
  1.《无量寿经》言:51
        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
        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
        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2.《往生论注》言: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此二句,名“庄严受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
        见有国土,或探巢破卵,
        为饛饶之膳〔饛(méng):食物盛满器皿的样子。饶:饱;多〕
        或悬沙指袋,为相慰之方。
        呜呼诸子,实可痛心!
        是故兴大悲愿:
        “愿我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
        “爱乐佛法味”者,
        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
        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
        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以禅定为食”者,
        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
        “三昧”者,
        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
        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
        讫已化去,若须复现。其事在经。
        是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3.《往生论注》言:
        庄严受用功德成就者,
        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此云何不思议?
        不食而资命,盖所资有以也。岂不是如来满本愿乎?
        乘佛愿为我命,焉可思议!
此界食患。辛劳,费时,长贪瞋,杀生造罪,劣味,生病,不安全,便秽,无奈。

(四)此界五尘之恶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上供下化
    本经唯说彼土众生上供十方佛,按《大经》及《往生论》,亦下化十方众生。
    《法事赞》言:处处分身转法轮。
    《往生论》(意)言:不动遍至,同时利生,无余供佛,遍示三宝。59

(六)问:此界众生,一日急行不过百里,何以一生彼国,即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瞬时即还?
    答:此由彼佛四十八愿中第九、第二十二、第二十三愿成就。
    第九愿言: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
        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三愿言: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
        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七)问:此界众生,设欲供佛,辛苦营办,不能如意;何故一生彼国,即能随意众花妙宝供养诸佛?
    答:此由彼佛第二十四愿成就。其愿言: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
        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鸟树说法段
〖经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
        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
        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开题〗
  1.来意
已明受用,需明受用之极。
净土庄严皆为进道,上来数段入此闻法。
行树、罗网、池水、天乐、雨花、宝楼、莲花,无不说法。
  2.大意
明自在闻法进道乐。
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全体是佛境界)

〖分科〗
┌广赞功德庄严┬鸟说法┬直明说法┬能说鸟         
│            │      │        ├所说法         
│            │      │        └闻法益         
│            │      └破除疑难┬遮破─非罪报所生
│            │                ├直破─无三恶道  
│            │                └释破─佛变化所作
│            └树说法┬树网说法                  
│                   └闻法得益                  
└结归愿力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略释〗
   1舍利  译为鹙鹭,一种水鸟。
   2迦陵频伽  译为妙声鸟、好声鸟。净土曼陀罗图,绘成人头鸟身的形状。
   3共命  耆婆耆婆之译。共命鸟,又称作命命鸟,一身二头二心之鸟。
   4五根  三十七道品,大乘小乘因地之修行。即所谓四念处(身受心法)、四正勤(已生恶令断)、四如意足(欲精进心思惟)、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此是指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⑴信:切信种种佛理;⑵精进:如所信精励修行;⑶念:不忘佛理;⑷定:心不乱;⑸慧:用智慧辩明道理。
   5五力  上述五根逐渐增进后,所产生的五种破邪的力量。
   6七菩提分  也叫七觉支。⑴择法:选择法之善恶;⑵精进:修行不懈怠;⑶轻安:身心轻乐安稳;⑷念:不忘佛理;⑸舍:舍掉举(浮躁)以静心;⑹定:不散乱;⑺喜:喜善而习之。
   7八圣道分  ⑴正见:持正确的见解;⑵正思惟:正当的思想;⑶正语:使用正当的言语;⑷正业:行正当的行为;⑸正命:过正当的生活;⑹正精进:力行诸善;⑺正念:对道理不执著也不忘记;⑻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
   8如是等法  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
   9念佛念法念僧  思念佛、佛法(法)与佛弟子(僧),思念三宝之恩德。
佛所变化,故念佛。法喜入心,故念法。同闻共禀,故念僧。
  10三恶道  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三种不好的生处。

〖法事赞〗
  1.劝欣慕净土
        愿往生,愿往生。
        道场清净稀难见,弥陀净土甚难闻。
        难闻难见今得会,如说修行专意专。
        愿佛慈悲遥摄受,临终宝座现其前。
        既见华台心踊跃,从佛逍遥归自然。
        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1)依报之结,故劝欣净。对比七重行树段,依报之初,劝厌苦。
(2)首四行,意同生因段“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下。
(3)次二行,明涅槃境界。
(4)平时遥摄受,临终现其前。见佛心不倒,逍遥归自然。

  2.赞宝鸟说法
        愿往生,愿往生。
        极乐庄严间杂宝,实是稀奇闻未闻。
        宝鸟临空赞佛会,文文句句理相同。
        昼夜连声无有息,哀婉雅亮发人心。
        或说五根七觉分,或说八圣慈悲门。
        或说他方离恶道,或说地狱封人天。
        或说长时修苦行,或说无上菩提因。
        或说散善波罗蜜,或说定慧入深禅。
        菩萨声闻闻此法,处处分身转法轮。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1)理相同者,无不指归念佛。闻是音已,皆念佛法僧。
(2)“其土众生”释为“声闻、菩萨”。“如是等法”开释六句。
(3)念佛即是转法轮,转法轮还教念佛。
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3.赞无情说法
        愿往生,愿往生。
        极乐庄严出三界,人天杂类等无为。
        法藏行因广弘愿,设我得佛现稀奇。
        或现鸟身能说法,或现无请能应机。
        或使微波出妙响,或使林树赞慈悲。
        或使风光相应动,或令罗网说音辞。
        一切庄严声遍满,恒沙天乐自依时。
        为引他方凡圣类,故佛现此不思议。
        我等闻之身毛竖,碎骨惭谢阿弥师。
        一受专精不惜命,须臾即到岂为迟。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1)杂类,有情无情,同皆无为,同一涅槃。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
(2)鸟、波、树、风、光、罗网,一切庄严,尽说妙法。
(3)为引他方凡圣类。
(4)上段“佛变化所作”,释移本段。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4.总结依报赞
        愿往生,愿往生。
        弥陀佛国真严净,三恶六道永无名。
        事事庄严难可识,种种妙微甚为精。
        地迥宽平众宝间,一一同耀五百光。
        一一光成宝台座,一一座上百千堂。
        千堂化佛尘沙会,众生入者共相量。
        无数音声游空转,化天童子散华香。
        昼夜六时无间息,地上虚空难可量。
        八德香池随意入,灌注由人无浅深。
        或出或没三禅乐,徐徐相唤入檀林。
        檀林宝座行行别,圣众犹若超日月。
        日月即是长时劫,或坐或立或游方。
        到处唯闻无上法,永绝凡夫生死殃。
        是故彼国名安乐,众等回心愿往生。
        往生彼国无余事,手执香华常供养。
      彼国众生更无事,衣裓盛华诣十方。
(1)明真净报土。
(2)明地上庄严。
(3)明宝池庄严。
(4)明宝林庄严。
(5)明圣众庄严。
(6)明闻法超证。
(7)结故名极乐。

〖补充〗
(一)声不思议德
  1.《无量寿经》言:48
        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
        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
        第六天上万种乐音,
        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
        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
        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1)微妙最胜。
(2)声皆演法。
(3)闻者悟忍。

  2.《往生论注》言: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
        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此云何不思议?
        经言“无量宝网,弥覆佛土。
        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
        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耀,尽极严丽。
        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
        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
        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
        此声为佛事,焉可思议!
    此界:噪音,苦恼音,恐怖音,靡靡音。
    四面楚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闻风丧胆,鬼哭狼嚎。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65533;3n<@]HCle='mso-bidi-font-weight:normal'>或现鸟身能说法,或现无请能应机。
        或使微波出妙响,或使林树赞慈悲。
        或使风光相应动,或令罗网说音辞。
        一切庄严声遍满,恒沙天乐自依时。
        为引他方凡圣类,故佛现此不思议。
        我等闻之身毛竖,碎骨惭谢阿弥师。
        一受专精不惜命,须臾即到岂为迟。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1)杂类,有情无情,同皆无为,同一涅槃。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
(2)鸟、波、树、风、光、罗网,一切庄严,尽说妙法。
(3)为引他方凡圣类。
(4)上段“佛变化所作”,释移本段。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风不思议德
  1.调和、温凉、柔软、适速、随意、流香、布德、演法、灭垢、悦体、散华。
  2.此界:狂风,暴风,台风,飓风,龙卷风,沙尘暴。寒风,热风。阴风,恶风,贼风。风刀,风霜,风雨,风雪。风病,风湿。伤风,中风。风声鹤唳。
风是德风,音是法音,乐称天乐,声皆妙声,皆做佛事。

(三)问:此界众生,虽欲闻法,法师不常有,法会不常遇,难以如愿,何以一生彼国即自然常闻一切妙法?
    答:此由彼佛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成就。其愿言: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四)问:无三恶道虽好,然于诸净土中甚为浅近,极乐何必说此浅事?
    答:为显弥陀大悲,摄凡为本,救苦为先,建立最胜无双报土,乃为摄取造作三恶罪业、恐惧三恶受苦之凡夫,故说无三恶道,令其安心有分。
    彼佛因地发四十八大愿,而以无三恶道、不更恶道为最初第一、第二愿,实令我等造恶众生动容铭怀。今此大愿成就,故彼国土,无三恶道。其愿言: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若仅止无三恶道,可说为浅,今则救三恶道众生,皆令成佛,最深无比。如世间罪人,本求免于刑罚,未敢望于一衣一食;今乃出其牢狱,授以高爵,奉以厚禄,乃至王位疆土,岂是小恩。
    《庄严经》言: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
        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俯顺凡情
    净土法门,本为凡夫,往往借喻凡夫所知的这个世界最贵重、最美好的事物,如金银七宝等,从事相上说明极乐庄严,以便让分别取相的凡夫易于理解,心有所住,羡慕彼土清净庄严,发起愿生之心。一旦往生,则自然证悟成佛,契入种种不可思议妙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绝待之乐,相待而说。如同《观经》: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
        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至于极乐本身的微妙胜境,限于凡夫的思维境界,即使是世尊以无碍辩才,亲宣净土三经,所说也不及亿万分之一;如同对山野村夫,说不尽皇城豪华。本经的表达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俯顺凡情。如说“昼夜六时”“饭食已讫”,为顺此界凡夫习情。实则极乐自体光明,不假日月照临,超越时间概念,并无昼夜交替;国中人民皆以禅悦为食,法喜资身,岂用五谷充腹。
  2.举事摄理。如举鸟、树说法之事,彰明依正一体、相融相即之理。
  3.言近指远。如以此界金玉之宝,指说极乐功德之宝。
  4.以少显多。如七重、七宝,并非限定之数,实则多至无尽。
  5.量即非量。如百千种乐,实则无量。莲花亦无量光色。
  6.随说不定。如说莲花大如车轮,实则不限,而可广至数十、百由旬。

(六)身土一体
    实际上,极乐世界完全是阿弥陀佛称性功德的自然显现,是阿弥陀佛本身的境界,佛身与佛土一体,佛身全成佛土,佛土全是佛身,不可思议。根据净土三经,极乐世界不仅鸟、树、罗网会说法,水流光明、清风鼓乐,一切音声尽宣妙法,所有庄严皆施佛事。
    本经说极乐众鸟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观经疏》明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极乐地下宝幢光明、地上楼树庄严、虚空化鸟声乐,一切无非阿弥陀佛无漏功德的全体大用。如入水池,所触皆水,无不受湿;往生极乐,随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心所念,无非弥陀功德,自然契悟真常。善导大师形象地说: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无量寿经》言:
        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
        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关于极乐净土的位次,善导大师判为“报土”“涅槃界”。《观经疏》说:“十方佛国,并悉精华;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极乐净土是十方佛土中最精最胜、无比无伦的净土。将在第八段详辨。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弥陀名义段
〖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故名阿弥陀。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
        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1阿僧祇  梵语音译。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译解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2  为不可计算之长久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

〖开题〗
  1.来意
已赞依报,今赞正报。

  2.依正次第
    前面世尊赞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说这些功德庄严,阿弥陀佛都已经成就了,有劝我们应该发愿往生的意思;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如果只是这样静态地成就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那对现处五浊恶世的我们也不能有所利益,更不能成为我们的所有物。如同诸佛的净土也都成就了功德庄严,但与我们并无密切关系,世尊也不劝我们往生。
    世尊之所以劝我们往生极乐净土,固然是因为极乐国土依报环境清净庄严,往生之后无苦纯乐,更重要的是极乐国主阿弥陀佛功德超胜,其无量光寿名号能够无所障碍地救度利益十方众生,摄归净土。所以赞叹依报之后,接着赞叹极乐国主阿弥陀佛的功德。
对依正二报的广赞,是前面略赞“世界名极乐、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的展开,次序也相同。目标,往生极乐;方法,称念佛名;利益,入圣闻法。

  3.当段之重要
从经文义理的内在关系来说,这一段关于弥陀得名的经文,是承接一开始“其土有佛,号阿弥陀”的展开,同时又是下面“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的核心依据。
就这一段经文,需要讨论的要点很多。首先是这一段经文的重要性:阿弥陀佛是以名号度众生的佛。关于彼佛名号,实在有至深无量的含义,而这完全是阿弥陀佛本身不可思议的境界。一切众生,下自悠悠凡夫,上至等觉菩萨,盲然无知。这里世尊对于阿弥陀佛名号的解释,也就成为我们理解《阿弥陀经》,理解整个净土法门,乃至全部佛法秘髓的关键。

  4.大意
    显明佛与众生一体成就。
前面虽然赞叹了极乐国土的庄严,令我们向往,但仍然有一种静态的十万亿佛土之外的距离感,这样的国土与我们是什么关系?属不属于我们?我们心里还没底。这里通过赞叹阿弥陀佛无量光寿之德,显示一种动态的救度,显示佛与众生一体不离的关系:空间上,佛救众生没有距离;时间上,众生当下即可契入阿弥陀佛的清净生命,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度。这让我们自然从心中产生一种归命感,而极乐净土也就由此成为我们所属。
(1)无量光动态救度
    既然说“彼佛光明照十方国”,那就从极乐一直延伸,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觉得十万亿程并不遥远。好像再远的两地,中间如果有直达航线的话,就觉得很近。娑婆极乐虽隔十万亿佛土,但有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相连,就觉得隔而不隔,分而不分。以此之故,《观经》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称性光明遍法界,实无远近,亦无去来。
    既然说“彼佛光明无所障碍”,那就有摧破一切罪障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被此光明吸摄,业报一谢即归极乐的强大力量,对于我们这样罪障深重的众生,格外有一种安慰感。
(2)无量寿一体不分
既然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显示佛与众生是生命共同体,佛的寿命成为其人民的寿命,都是无量。如树干、树枝一体,树干永远长青,树枝也永远长青。佛如树干,其人民如树枝,阿弥陀佛无量寿,人民也是无量寿。
(3)无量圣众先往生例证
无量光寿——能度
无量圣众——所度

  5.正报次第
    广赞正报,先赞弥陀,后赞圣众。
    赞弥陀,先释名义,后结成佛。
    释名义,先释光德,后释寿德。
    赞圣众,先赞声闻,后赞菩萨。
   1问:为何先赞弥陀,后赞圣众?
    答:弥陀为主,圣众为从;弥陀是能度,圣众是所度。使知:从弥陀出生圣众故。
   2问:为何先释名义,后说成佛?
    答:使知名成即佛成、佛成即名成。名义一体,依德立名,名能摄德;欲令众生,称彼佛名,如实修行相应故。
   3问:为何只赞光寿二无量之德?
    答:光遍十方,寿穷来际;寿命为体,光明为用。使知:弥陀名号,横竖交彻,体用周足,总摄万德故。
   4问:寿命为体,由体生用,为什么先赞光德?
    答:体用相依,先后无妨。然先赞光者,使知:弥陀大悲利他为本,急救苦机故。先以光施安乐,后令寿命永远。又,前赞国土明十万亿之遥,今赞光明遍照十方,言次相顺,弥合十万亿之距离,使知:此佛救度无处不遍,西方虽遥,一念即到故。
   5问:声闻自利,菩萨利他;声闻为小,菩萨为大。为什么先赞声闻?
    答:顺此间情,声闻仪相同佛,常随佛故。为表净土法门,先获自利,后施利他;先要不离弥陀,后能广供诸佛故。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科〗
┌广赞功德庄严┬赞主佛┬释弥陀名义┬自征               
│            │      │          └自释┬光明无量┬赞德
│            │      │                │        └结名
│            │      │                └寿命无量┬赞德
│            │      │                          └结名
│            │      └结成佛十劫                     
│            └赞圣众┬声闻众                          
│                   └菩萨众                          
└结归愿力成就                                          

〖法事赞〗
  1.果德光寿
        愿往生,愿往生。
        果得涅槃常住世,寿命延长难可量。
        千劫万劫恒沙劫,兆载永劫亦无央。
        一坐无移亦不动,彻穷后际放身光。
        灵仪相好真金色,巍巍独坐度众生。
        十方凡圣专心向,分身遣化往相迎。
        一念乘空入佛会,身色寿命尽皆平。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1)为明报佛常住不灭,先赞寿德,次光德,次光寿摄化。
(2)无移不动,显报身理体;彻后放光,显报身智用。
(3)巍巍独坐,法界独尊,诸佛之王。一切佛度,还是一佛所度。
(4)凡圣皆专心向,皆乘佛力。
(5)凡与圣平,凡圣与佛平。
(6)往相迎,不来而来。
(7)乘空,以空为乘,非如乘他物而历空,复有何碍,亦何不达!即是乘正觉华。

  2.历劫行愿
        愿往生,愿往生。
        彼佛从因行苦行,勇猛专精无退时。
        一坐百劫长时劫,难作能作不生疲。
        自利利他同断恶,不舍怨憎由大悲。
        有识含灵皆普化,同因同行至菩提。
        誓愿庄严清净土,见闻欢喜证无为。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1)同因同行,同一念佛愿生,同一名号因行,同证无量光寿。
(2)同断恶,因中愿行、果上名号,自利利他故。含灵互同。含灵与佛同。
(3)从因至果,一切功德赐予众生所有。
(4)示无量弟子,皆因中愿行所度。

  3.十劫度生
        愿往生,愿往生。
        弥陀化主当心坐,华台独迥最为精。
        百亿摩尼间杂宝,叶叶庄严相自成。
        正坐以来经十劫,心缘法界照慈光。
        蒙光触者尘劳灭,临终见佛往西方。
        到彼华开入大会,无明烦恼自然亡。
        三明自然乘佛愿,须臾合掌得神通。
        彼佛声闻菩萨众,尘沙算数亦难穷。
        愿我今生强发意,毕命往彼圣人丛。
        众等倾心愿往生,手执香华常供养。
(1)此三偈明报佛功德:初分身遣化之报,次因愿酬果之报,后净土成佛之报。
(2)显主伴一体,声闻、菩萨乃彼佛愿行所成,十劫所度。
(3)光触,光摄。尘劳灭,不灭而灭,灭其业系果。不断烦恼。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
(4)“强发意”即强发愿,愿心坚固,一发不退。“圣人丛”,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意接下“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5)经文至此,劝生之意呼之欲出,赞释会意,故引下“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至此段说之。而以我“今发”,待众生“当发”。
&#65533;&#65533;声&#65533;4&#65533;&#65533;&#65533;@]&#65533;K&#65533;兵,闻风丧胆,鬼哭狼嚎。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一)征释名义
  1.本经共三次征释名义,分别为国名、佛名、经名。此皆一宗极要,特标名字真法界,名号度众生。
  2.诸佛境界,甚深秘藏,无可说示,唯有名字。
  3.授记佛名、国名。

(二)光明无量
    赞叹无量光之德,先赞德,后结名。赞德有三句:
    第一句,“彼佛光明无量”,这是总的赞叹。接下来赞叹是怎样的光明无量。
    第二句,“照十方国”,这尊佛的光明能普遍照耀十方一切国土,空间上没有限量。
    第三句,“无所障碍”,这尊佛的光明不受一切宇宙星云、山河大地有形物碍,同时不受众生罪业烦恼无形之碍,能普遍救度十方国土的众生,能力上没有限量。
    如果只能照耀部分国土,还有部分国土不能照到,就是有量,不是无量。照耀十方国土的目的,是为了救度利益十方国土里的众生。虽然能遍照十方国土,如果不能救度十方国土里的人民,那就没有意义;虽然能救度十方国土的人民,如果只能救度少数善根深厚、罪障轻微的人民,而不能救度善根浅薄、罪障深重的人民,也就是说,如果这种光明救度的能力会被众生的罪业所障碍的话,那就是有所限量,还不是无限量,是有量,不是无量。
    只有这种光明同时具备了“照耀十方国土——空间上没有限量,救度十方众生——能力上无所障碍”这两个特点,才是真正的光明无量。
    最后一句“是故号为阿弥陀”,依德立名,所谓实至名归,有此实德,才能获此德称。因为这尊佛的光明,空间上普照十方国土无处不遍,能力上救度十方众生无所障碍,所以得号“阿弥陀”,也就是“无量光”的意思。

(三)依光立名
    光代表安乐、希望、智慧。有吸引、照导、破暗、除怖的作用。
    负面人生则形容:脸色灰暗无光,心中无光,生活不阳光,前途一片黑暗。反之则说:满面红光,生活阳光,前途光明。
    生命本能趋光,依光立名,正为照导一切众生向其光明,除其恐怖,施以安乐。
    经言: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故称“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论》说“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光明德用
  1.世间光
    光是波、能量。
   1光是地球生命的来源之一。
   2光是人类生活的依据。
   3光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
   4光是信息的理想载体和传播媒质。
    据统计,人类感官收到外部世界的总信息中,至少90%以上通过眼。
    光之用途:能源(清洁能源),电子(电脑、电视、投影仪等),通信(光纤),医疗保健(γ光刀、光波房、光波发汗房、X光机)等。
    然有负作用,如核辐射、强烈紫外线、光污染、刺眼、灼伤、杀伤等。

  2.佛法光
    光是心念、心性、佛菩萨救度众生的力量。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明心见性。心性明于百千日。
    佛光有色光、心光。然心物不二,无碍圆通。
    就佛光之作用而论,佛之光明具有不可思议之作用,故称神光;佛光富于恩惠,故称慈光;同时佛光代表智慧之相貌,故称光明智相。此外,从佛之光明而受到利益者,称光益;由光明而带来之幸福,称光瑞;光明能普遍照耀全世界,广大如海,故称光明广海。
   1灭恶生善。灭愚生智。灭罪增福。
   2拔苦与乐。破迷开悟。
   3施安乐。离恐怖。化冤对。
   4平生护念。临终来迎。

(1)世光佛光比类:
   1破暗——破痴。
   2暖身——暖心。
   3益身命——益慧命。
   4生种芽花果——生觉芽道果。
   5觉睡梦——觉生死。
   6熟饮食,便于消化吸收——熟法食,滋肥法身。
  7杀菌消毒——杀烦恼菌,消贪瞋痴。
   8除湿气易保存——除疑情保善根。
   9化冰成水——灭罪成德,消融罪冰成功德水。
  10清洁能源——神足通,不动本际遍供十方诸佛。
  11电子电脑电视投影仪——影现十方佛国。
  12通信光纤——他心通,遍知一切众生心。
  13医疗保健——念佛愈病。《感应录》所载多多。不费财,不费力,无痛苦,无负作用。乃至净土金刚身,皆赖净光保健之力。

(2)世光佛光不同:
   1无记——除痴
    《往生论注》言:
       1“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项背日光,而为愚痴所暗。
        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暗,入佛智慧,不为无记之事。”
        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暗冥。”
        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
        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2此云何不思议?彼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
        触之者,无明黑暗,终必消除。
        光明非慧,能为慧用,焉可思议!
    2耀事——耀心
    《往生论注》言:
        “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83
        此二句,名“庄严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见有国土,优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
        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
        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
        “愿我国土,光炎炽盛,第一无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夺者。”
        …………
        彼土金光,从绝垢业生故,清净无不成就故。
        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阿弥陀如来法王所领,
        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
        是故言“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
        “曜世间”者,曜二种世间也。
        此云何不思议?其光曜事,则映彻表里;其光曜心,则终尽无明。
        光为佛事,焉可思议!
    3伤肤——美容
    《往生论注》言:
        庄严形相功德成就者,
        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此云何不思议?
        夫忍辱得端正,我心影响也。一得生彼,无瞋忍之殊。
        人天色像,平等妙绝,盖净光之力也。
        彼光非心行,而为心行之事,焉可思议!
    4不满——满足
    《往生论注》言: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此二句,名“庄严形相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功德者:
        见日行四域,光不周三方;庭燎在宅,明不满十仞。
        以是故起满净光明愿,如日月光轮,满足自体。
        彼安乐净土虽复广大无边,清净光明无不充塞。
        故曰“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5有影——无影
    6有碍——无碍(影畅表里)
    7无形——可形(光台、光云、光座)
    8有害——纯善
    9违情——如意
   10直线——旋环(回光围绕身,三匝从顶入)63
   11有速——无速(遍一切处无去来,不动一时遍至)59 104
   12万物出光,光出万物,自由转换,大作佛事。光变成台,成楼阁、华幢、宝乐之音,出清风,光化旙盖内现三千及十方净土。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阿弥陀佛光明
  1.《无量寿经》言: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
        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
        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
        是故无量寿佛,号:
       1无量光佛
       2无边光佛
       3无碍光佛
       4无对光佛
       5炎王光佛
       6清净光佛
       7欢喜光佛
       8智慧光佛
       9不断光佛
      10难思光佛
      11无称光佛
      12超日月光佛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
        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
        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
        不但我今称其光明,
        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
        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
        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
        至其最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佛言:
        “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1最尊第一。
   2十二光名。
   3灭恶生善。
   4拔苦与乐。
   5十方普闻。
   6佛圣咸叹。
   7光摄往生。
   8光号一体。
   9因光成佛。
  10佛赞不尽。

  2.《大阿弥陀经》言:
       1阿弥陀佛光明极善,
        善中明好,甚快无比,绝殊无极也。
       2诸佛光明中之极明也,光明中之极好也,
        光明中之极雄杰也,光明中之快善也,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光明中之最明无极也。
    极善,极明,极好,极雄杰,极尊。
    绝殊,无比,无极。
    佛中之王,光中极尊。

  3.《观经》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4.《赞阿弥陀佛偈》言:
       1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
        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
       2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
        蒙光触者离有无  是故稽首平等觉。
       3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
        一切有碍蒙光泽,是故顶礼难思议。
       4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
        遇斯光者业系除,是故稽首毕竟依。
       5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炎王。
        三涂黑暗蒙光启,是故顶礼大应供。
       6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
        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脱故顶礼。
       7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
        光所至处得法喜,稽首顶礼大安慰。
       8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
        一切诸佛三乘众,咸共叹誉故稽首。
       9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
        闻光力故心不断,皆得往生故顶礼。
      10其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
        十方诸佛叹往生,称其功德故稽首。
      11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
        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故顶礼。
      12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
        释迦佛叹尚不尽,故我稽首无等等。

  5.十二光现益
   1无量光,开阔心量,乃至发菩提心。量大福大。彼国土量,能成众生心行量。
   2无边光,全面不片面,中道不极端,理性不情绪。
   3无碍光,达观无累,诸事顺利。
   4无对光,除怨对,解业系,人事和顺。
   5光炎王,烧烦恼薪,离三途暗。众人中心,名声高显。
   6清净光,灭罪增福,少烦少恼,心得清净。不受污染毒害。无传染疾病。除贪。
   7欢喜光,远离忧苦,熄灭瞋恨,心多欢喜,人见喜乐。无横险。除瞋。
   8智慧光,破愚开慧。明于事理。除痴。
   9不断光,日夜得守护。注意力集中,有恒心,事业持续发展。
  10难思光,人所不测,不能为害。
  11无称光,人所称叹,恭敬尊重。
  12超日月光,获种种世出世利益。
    虽言十二,实则无量,又总摄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中。但称佛名,蒙十二光益。

    异译:
   1无著光,心离执著,不计较。
   2端严光,端正庄严,形体美。
   3爱光,佛之爱心光明,蒙佛爱人爱,对人有爱心。
   4不空光,遇无空过,佛德熏心。
   5利益光,施种种胜妙利益。
   6爱乐光,有爱心,得安乐。
   7安稳光,出入平安,远离忧恐。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8解脱光,设有官司陷害,一切不受,安然解脱。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唯摄念佛
       1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482
       2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343
       3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205
       4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528
       5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576
       6问曰:
        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
        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问:佛心平等,为何光明唯摄念佛,不摄余行?
    答:佛心平等,故普欲度脱一切众生,乃由平等大悲所催,建立别愿因缘,光明唯摄念佛。《往生礼赞》言: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问:何不摄念佛,亦摄余行?
    答:余行无亲近增上三缘,若摄余行不应理故。若无别愿因缘,可摄余行,也可摄恶行,则以恶行为因悉生净土,岂有此理!

    问:经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今说有三缘而蒙光摄,岂非矛盾?
    答:以无缘慈,兴大悲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与佛有亲近增上三缘,蒙光摄取。无缘者,从佛心平等而说,为度众生,不预设任何条件;并非众生与佛无缘而能得度。三缘者,明众生本无得度因缘,由念佛故,众生与佛机感相应,有亲、近、增上缘,因而蒙光摄取;恰恰是佛施得度之缘,并非佛预设条件。二者不可相混。
i-font &#65533;iyhW0s欢喜光,远离忧苦,熄灭瞋恨,心多欢喜,人见喜乐。无横险。除瞋。
   8智慧光,破愚开慧。明于事理。除痴。
   9不断光,日夜得守护。注意力集中,有恒心,事业持续发展。
  10难思光,人所不测,不能为害。
  11无称光,人所称叹,恭敬尊重。
  12超日月光,获种种世出世利益。
    虽言十二,实则无量,又总摄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中。但称佛名,蒙十二光益。

    异译:
   1无著光,心离执著,不计较。
   2端严光,端正庄严,形体美。
   3爱光,佛之爱心光明,蒙佛爱人爱,对人有爱心。
   4不空光,遇无空过,佛德熏心。
   5利益光,施种种胜妙利益。
   6爱乐光,有爱心,得安乐。
   7安稳光,出入平安,远离忧恐。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8解脱光,设有官司陷害,一切不受,安然解脱。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念佛放光
  1.光明和尚。念佛出佛。《念佛感应录》。手指识字实验。手掌书。
  2.一向称名外,不别求见光。
  3.凡助念及诸感应事例证明,专修念佛,其光强盛。考之科学道理,也颇相符。
    普通光:一般情况下,光由许多光子组成,在荧光(普通的太阳光、灯光、烛光等)中,光子与光子之间,毫无关联,即波长不一样、相位不一样,偏振方向不一样,传播方向不一样,就像是一支无组织、无纪律的光子部队,各光子都是散兵游勇,不能做到行动一致。
    激光光束中,所有光子都是相互关联的,即它们的频率(或波长)一致、相位一致、偏振方向一致、传播方向一致。激光就好像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光子部队,行动一致,因而有着极强的战斗力。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事情激光能做,而阳光、灯光、烛光不能做的主要原因。
    阿弥陀佛光明唯摄念佛,如激光;诸佛菩萨光明如普通光。
    一向专念,信力愿力念力,如同激光;随缘杂善,如普通光。

(八)寿命无量
    赞叹无量寿之德,先赞德,后结名。赞德有三句:
    第一句,“彼佛寿命”,是说阿弥陀佛本身的寿命;
    第二句,“及其人民”,是说阿弥陀佛的寿命利益祂的弟子人民;
    第三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阿弥陀佛本身的寿命,以及利益其弟子人民的寿命,两者都是无量。
    最后一句,“故名阿弥陀”,依德立名。
    寿命是生命的本体,“彼佛寿命及其人民”就是说阿弥陀佛与祂的弟子人民,生命一体,都是无量寿,这样才称为阿弥陀。如果分而为二,佛虽然寿命无量,而弟子人民寿命有量,就不能叫作阿弥陀。

(九)一念三世
《普贤行愿品》言:
       1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2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3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问:何以能一念见三世,毛端现尘刹?
    答:此是诸佛菩萨证入心性无量光寿甚深境界,凡夫难思。比如地面上行车,自车主个人观察,前后历然;如以一面大圆镜照之,则无所谓前后当处,虽无前后而圆照前后一切处。佛心如大圆镜,故能映现过现未来一切。

    答:佛心平等,故普欲度脱一切众生,乃由平等大悲所催,建立别愿因缘,光明唯摄念佛。《往生礼赞》言: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问:何不摄念佛,亦摄余行?
    答:余行无亲近增上三缘,若摄余行不应理故。若无别愿因缘,可摄余行,也可摄恶行,则以恶行为因悉生净土,岂有此理!

    问:经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今说有三缘而蒙光摄,岂非矛盾?
    答:以无缘慈,兴大悲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与佛有亲近增上三缘,蒙光摄取。无缘者,从佛心平等而说,为度众生,不预设任何条件;并非众生与佛无缘而能得度。三缘者,明众生本无得度因缘,由念佛故,众生与佛机感相应,有亲、近、增上缘,因而蒙光摄取;恰恰是佛施得度之缘,并非佛预设条件。二者不可相混。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依寿立名
    一切众生无不贪生惜命,然众生之寿皆是无常染污,罪命苦命,故说“命浊”。此无常染污罪苦命浊众生,若归命阿弥陀如来清净无量寿命,则寿命无限,品质同佛,常乐我净。如滴水入海,同海深广,同海一味,同海清净;乃至腾云致雨,潮涌不息。以寿立名,正为呼招众生归命,故称“南无阿弥陀佛”,释为“归命无量寿觉”。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言: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无量寿经》言: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涅槃经》言:
        一切人中天上、地及虚空寿命大河,悉入如来寿命海中,
        是故如来寿命无量。

(十一)寿及人民
   1.“及其人民”的“及”,作连词即是“和”,全句为“彼佛寿命,及其人民寿命”;又作动词,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众生本来佛性不生不灭,为无量寿,但自无始迷背真性以来,幻生幻灭,遂背舍无量寿,向着佛寿相反的方向,趣入无常轮回。阿弥陀佛成佛,彻证众生本具无量寿之觉体,以大悲愿力,不舍众生,用其光明名号,将众生从轮回路上拉回,归入佛命;如同从众生背后追赶将其抓住,故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光照十方乃为追赶轮回众生,摄取不舍即抓住不放。实则称性光明遍法界,当处即是,若有去来、速度,皆非无量。

  2.问:什么样的人称为阿弥陀佛的人民呢?
    答:有两种。一是已经往生极乐国土的众生;一是虽然还没有往生,但归命于阿弥陀佛,决定要往生的众生。这两种人,都是阿弥陀佛的人民,也都得到阿弥陀佛无量寿的清净生命。
    《观经疏》言:
        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往生论注》言:
        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也。
    《弥陀要解》言:
        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
        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印光大师言: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3.问:还没有往生净土的人,世寿只有几十年,怎么说得到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呢?
    答:所谓无量寿,就是彻证佛性不生不灭,不受时间长短这样相对观念的限制,这才是真正无量寿,与在此世活多久没有关系。这里千万亿年都是无常、染污、不净,不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无量寿。在此界归命阿弥陀佛的人,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悟,但此身业报一谢就必定往生,必定证悟佛性,必定成佛,依果说因,所以说现在就已经获得无量寿。如同胎儿虽然是出生之后才计年龄,实际上是在母胎里就已经获得做人的生命了。

  4.问:人民寿命等佛,光明等否?
    答:寿命为自证之体,光明乃外化之用。极乐人民皆弥陀光明所摄化,亦承佛威神广度众生,既存主伴,亦为推功,内证虽等,外显差别。《大经》言:
       1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2至其最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庄严经》言:
        获彼光明身,如佛普照曜。

(十二)光寿关系
    阿弥陀佛本身具有无量的功德,但世尊用“光明无量”和“寿命无量”这两种就完全概括了:光明无量,空间上救度任何世界的众生;寿命无量,时间上救度尽未来际的众生。
    寿命之德是一切功德依存的根本,寿命消失,则一切皆失。所以光明无量,必然要求寿命无量。再是照十方国的光明,一段时劫之后就没有了,那就是有量,时间上有限量。又寿命为生命之能量,寿命无量,则其生命力必然遍存活动于法界,而成光明无量。
    寿命为体,光明为用,二者不分。好像人以寿命为体,而有种种的运动作为;种种运动作为,才反映出他的生命力。光明所照之处,寿必随之;寿命延续之时,光必随之。如此遍十方、尽未来,尽在彼佛无量光寿摄取网中;阿弥陀佛即以此光寿二无量,遍十方、尽未来地救度任何众生,无一遗漏。
    经文“又”字,说明寿德与光德之间的密切关系,互不可分,互不可少,如此才能称为“阿弥陀”。
    既光寿同具,有十二光德,亦有十二寿德。即无量光寿、无边光寿、无碍光寿……超日月光寿。若此间命浊之寿,无佛光明之德,即是苦难、染污之命,寿越久,苦越深,如地狱众生。
'>   5问:声闻自利,菩萨利他;声闻为小,菩萨为大。为什么先赞声闻?
    答:顺此间情,声闻仪相同佛,常随佛故。为表净土法门,先获自利,后施利他;先要不离弥陀,后能广供诸佛故。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光寿与名号
    无量光,是心性清净的本然智慧;无量寿,是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按照一般的修行方法,只有当众生悟得自性清净智慧,证入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才能与佛的心光相交集,契入佛的寿命;而处于杂染不净、生灭无常的罪障众生,也就永远隔离于佛的光明寿命之外。
    阿弥陀佛这尊佛,为了让生灭染污的众生也能接触到佛的无量光与无量寿,便将其本身所证的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的清净功德,凝聚在“阿弥陀”名号当中,这样,无形的功德成为有形的名号,名号便在无量光寿与众生之间起了桥梁的作用,也就是:无量光寿——名号——众生。
    《弥陀要解》言:
        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
        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
        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
        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
        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
        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
        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
        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1)光寿即名号,名号即光寿,故称光寿名号。
(2)本于众生,为了众生。
(3)持名光寿同佛。
(4)光寿名号本来即众生心体,故炽然称名求生,不违唯心大道理。此破他唯心不求生。
(5)若不称名即生,心体无由得证,唯心恰成空饼。此立自,正该称名求生。

(十四)佛名即是实相身、为物身
    《往生论注》以此而说阿弥陀佛是“实相身、为物身”。圆满具足无量光寿功德,所以是“实相身”;此无量光寿功德成为名号,让众生接触、称念、获得,所以是“为物身”。物,就是众生。佛以功德为身,身即功德。也就是,阿弥陀佛自证功德称为“实相身”,利他功德称为“为物身”。
    实相身、为物身,原是一身:无量光寿即是名号,名号即是无量光寿。
    名号即是无量光故,称名念佛,当下蒙受无量光摄取不舍,决定不退菩提;名号即是无量寿故,称名念佛,现生得契彼佛寿命,虽在此界,而入极乐人民之数,命终自然回归本国。
    又,信知名号是无量光,自然破疑满愿,称念名号,蒙光摄取,从最初一念往生决定,即是“一心不乱”;信知名号是无量寿,自然融念佛于生活、即生活而念佛,尽形寿称名念佛,念念不舍,即是“若一日……若七日”。
    又,实相身故,众生称名即是如实修行;为物身故,称名众生圆获佛果功德。
    又,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向佛一边是实相身,无形无相,绝思绝议;向众生一边是为物身,有形有相,可称可闻。众生称名念佛,即此事持,深契实相;不离相求,巧入无生。不必更求开悟,不需玄谈妙理。
    众生(执相而求)——(有形有相,为物身)名号(实相身,无形无相)——无量光寿
    愿生——称名——往生——无生。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名实一体
    这里有必要讨论名(名称)与实(实体)的关系。
    名与实的关系有两种:一、名实相离;二、名实一体。

  1.名实相离
    名称与实体相分离,名是名,实是实,实体之上另外安立假名,假名之外另有实体存在。如水,直接喊水的名字,而不实际喝水的话,不能解渴。

  2.名实一体
    名称与实德一体,实德凝聚而成名称,名称自然含摄实德,用其名就是用其实,离其名不能得其实。如世间帝号与帝权不分,行使帝王的名号就是在行使帝王的实权,离开帝王的名号也就没有帝王的实权。亦如银行卡之签名。阿弥陀佛,名实一体。无量光寿功德(实)结成“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拥有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实德;而离开阿弥陀佛名号,也就不可能有阿弥陀佛的功德。
    《往生论注》言:
        有名即法,有名异法。
        名即法者,
        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
        禁咒音辞等是也。75
    《观经》下品中生说:
        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
        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善导大师解释说(意)
        善人为说弥陀功德,
        罪人既闻弥陀名号,即除罪多劫。
    可知:弥陀功德(实),即是弥陀名号(名)
    名实一体故:
   1念佛,佛即听到。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2念佛,佛即来迎。应声来现,证得往生。
   3念佛,佛光即摄。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4念佛,佛圣来护。
   5念佛即现佛光。桐城人。
   6念佛与佛一体。耳四郎。
   7念佛具足万德。
   8念佛如实修行。
   9念佛即乘佛愿。
  10念佛是正定业。
  11念佛消灾除障。
  12念佛增福开慧。
  13念佛善根福德同佛。
  14念佛光明寿命同佛。

(十六)名超诸佛
    一切诸佛成佛了,本身也都是无量光,智慧圆满;也都是无量寿,常住不灭;但这些诸佛不能叫作阿弥陀佛。因为这些诸佛本身光明虽然无量,利他光明还不能像阿弥陀佛一样,普遍救度罪障深重的众生“无所障碍”;又,这些诸佛本身寿命虽然无量,利他寿命还不能像阿弥陀佛一样,普遍令祂的弟子人民寿命都是无量。只有阿弥陀佛这尊佛,不仅自身光明无量,利他光明也是无碍无量;不仅自身寿命无量,也令念佛众生普皆寿命无量,是真正的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所以才有资格叫作“阿弥陀”佛。“阿弥陀”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
    也就是说,诸佛与弥陀,自利功德平等,而弥陀利他功德为胜;说到底,即是因为阿弥陀佛是以名号救度众生的佛,弥陀名号超胜诸佛名号。
    《无量寿经》言:
       1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2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
       3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往生礼赞》言: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明知:弥陀自证虽与诸佛等,而名号摄化独超,所以获得释迦以及诸佛的一致赞叹。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名号度众生
    善导大师综合《观经》与《阿弥陀经》解释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又说:
        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光明成为名号,名号即是光明,称念彼佛名号,即被彼佛光明摄取。这正是阿弥陀佛这尊佛不同于诸佛的地方,也正是阿弥陀佛所以叫作阿弥陀佛的地方。经文说“是故号为阿弥陀”“故名阿弥陀”,实在有很深的含义。
    《庄严经》言: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大阿弥陀经》言:
        阿弥陀佛光明,名闻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无央数诸佛国。
        诸天人民莫不闻知,闻知者莫不度脱也。
    阿弥陀佛成佛不是成为别的,就是成了这一句无量光寿的名号。名号成立了,自自然然度众生,自自然然恒放无量无碍光明,自自然然照摄称名念佛的众生而不舍,自自然然让归命称念的众生现生获得彼佛无量寿的清净生命,住不退转,自自然然佛及圣众临终来迎,回归极乐。

(十八)名号真法界
    《弥陀要解》言: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
        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
        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
        横竖交彻,即法界体。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
        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
        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1.无量光寿——法界体——弥陀身土——弥陀名号——众生本觉理性。
  2.身土不二。名体不二。生佛不二。始本不二。因果不二。
  3.实相为体,即名号为体。
  4.持名,依究竟觉,发于始觉,合于本觉;乃从果向因,始本究竟,一念圆成。如磁石吸铁。
  5.证悟,依本觉发始觉,分分修证,至究竟觉;乃从因向果,渐次而成。如铁变磁石。
  6.持名相应:相应于究竟觉、始觉、本觉。又,相应于佛愿,顺彼佛愿故。《往生论》以称名为如实修行相应。
  7.平生信愿坚确,一念初始,念念相续。或有一念而无念念,如临终人,信心不相续人。
  8.无信愿人,散心称名,是否念念即佛?亦念念即佛。唯不信不知,不能直下承担,故枉自轮转。
    蕅益大师言:
        吾人果能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即是念念证无量寿,放无量光。
        古圣既尔,今人亦然;至心既尔,散心亦然。
        《法华》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大圣金口,岂欺我哉!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弥陀与诸佛的关系
  1.平等。自证。
  2.差别。利他。因愿不同。
(1)因胜
        我建超世愿。
        发愿逾诸佛。
        愿愿皆发增上胜因,依因起于胜行。
(2)果胜
        名声超十方。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3)化胜
    摄凡。
    易行。
    入报。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4)能赞所赞

(二十)成佛十劫论
  1.《弥陀要解》言:
        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
        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
        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
        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
        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
        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
        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
        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
        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
        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

  2.《往生论注》言:
        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
        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1)成就者,即是因中誓愿成为果上救度众生的无量光寿之功德力。
(2)阿弥陀佛成佛,也即是成了这一句无量光寿名号。
(3)成佛故,无量光寿佛身、无衰无变涅槃国土、圣众弟子功德、十方众生之往生,一切皆成。经文前后赞叹国土、圣众,说“成就如是功德庄严”,都以此句为本。
(4)“如是功德”者,如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功德,是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功德。“庄严”者,彼佛愿心庄严。
(5)弥陀、国土、圣众,三种功德庄严,统归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论》言:“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6)以“(众生)若不生者,(法藏)不取正觉”所成之佛故,“弥陀正觉”与“众生往生”,完全一体。弥陀正觉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众生往生同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耳闻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当知这一句佛名,即是弥陀的正觉,同时也是我的往生;弥陀正觉既成就,我等往生也已成就,丝毫无欠无余。
(7)因此下文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小乘人、未发菩提心人能否往生?
  1.《弥陀要解》言: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
        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
        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
        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
        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
        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1)不许定性声闻得生。
(2)不许未发菩提心得生。
(3)以闻名愿生,总属菩萨根性。
(4)信愿菩提心。
(5)释义巧矣,然未直了,又似大义门不成。此土已发大心,到彼反证小果故。

  2.《往生论注》言: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门”者,通大义之门也。
        “大义”者,大乘所以也。
        如人造城,得门则入。
        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佛本何故兴此愿?
        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
        由国浊故,分一说三。或以拓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
        是故愿言:“使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
        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
        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问曰: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是有声闻一证也。
        又,《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
        “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
        是有声闻二证也。
        又,《摩诃衍论》中言:
        “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
        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
        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
        是有声闻三证也。
        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
        声闻即是二乘之一。
        《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答曰:
        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
        何以言之?
        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
        《法华经》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
        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
        《法华经》道诸声闻:“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
        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
        此人更不生三界,
        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于净土生。
        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
        如天帝释生人中时,姓憍尸迦,
        后虽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憍尸迦,
        其此类也。
        又,此《论》但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
        亦何妨二乘来生耶?
        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见有橘;
        又,言鹦鹉不渡陇西,
        赵魏架桁亦有鹦鹉〔架桁(héng):檩,椽子下的横木〕
        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彼有声闻亦如是。
        作如是解,经论则会。
        问曰:
        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根缺之事,
        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
        答曰:
        如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讥言声闻。
        如人谄曲,或复儜弱〔儜(níng)弱:懦弱;劣弱〕,讥言女人。
        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讥言盲人。
        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
        又如舌虽语而讷口謇吃〔謇(jiǎn)吃:口吃〕,讥言哑人。
        有如是等,根虽具足,而有讥嫌之名。
        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之名。
        问曰:
        寻法藏菩萨本愿,及龙树菩萨所赞,
        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
        答曰:
        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
        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
        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
        譬如鸩鸟入水〔鸩(zhèn)〕,鱼蚌咸死;
        犀牛触之,死者皆活。
        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
        然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
        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1)人天小乘,未发菩提心者,皆得往生,生安乐国即成就大乘,故名大义门成就。
(2)安乐纯一大乘,平等一味。不生二乘种子,不妨二乘来生。
(3)阿罗汉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既不更生三界,唯应生于净土。
(4)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
(5)安乐国非唯无二乘,亦无软心菩萨,皆是勇猛大菩萨。
(6)定性声闻,依佛本愿神力生彼,同以佛神力生无上道心。是为不可思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6: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