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佛教常兴

[讲解文档]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慧净法师依善导大师讲解 全文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3.《观经四帖疏》言:
       1问曰:
        若言凡夫小圣得生者,何故天亲《净土论》云: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今彼国中现有二乘,如斯论教,若为消释?
        答曰:
        子但诵其文,不窥理况;加以封拙怀迷,无由启悟。
        今引佛教,以为明证,却汝疑情。
        何者?
        即《观经》下辈三人是也。
        何以得知?
        如下品上生云:
        “或有众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
        如此愚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
        为说大乘,教令称阿弥陀佛。
        当称佛时,化佛、菩萨现在其前;金光华盖,迎还彼土。
        华开以后,观音为说大乘,此人闻已,即发无上道心。”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
        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
        当华开之时,此人身器清净,正堪闻法,
        亦不简大小,但使得闻,即便生信。
        是以观音不为说小,先为说大。
        闻大欢喜,即发无上道心,即名大乘种生,亦名大乘心生。
        又,当华开时,观音先为说小乘者,闻小生信,
        即名二乘种生,亦名二乘心生。
        此品既尔,下二亦然。此三品人,俱在彼发心。
        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由不闻小故,所以二乘种不生。
        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
       2又,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无妨碍,悉得往生。
        但到彼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
        一转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
        故名二乘种不生。
        前解就不定之始,后解就小果之终也。
  ①恶人称佛往生,花开以后闻大乘法,即发大心;由不闻小,不发小心。
  ②原修小乘人,愿往生,悉得往生。
  ③小乘人往生后,顺本所习,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更不退生二乘心。
  ④与《往生论注》同许不发菩提心得生,生后即发大心。极成大义门。

(二十二)极乐是纯一大乘菩萨境界,为什么要说声闻呢?
  1.为显彼佛愿力不可思议,能摄声闻往生,复生无上道心。
  2.为引他方声闻求愿往生。声闻畏厌佛道长远,自求灰身灭智;今见极乐声闻,自然入于不退,普皆一生成佛,故能欣欣以求。
  3.顺余方俗。根据《无量寿经》,极乐世界虽然有声闻、菩萨、天、人等不同的称呼,但实际上极乐所有人民,智慧、神通、功德都是一样的,平等没有差别;身体长相也都一样,没有差别,自然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也就是佛的功德法身;智慧之高超、功德之殊胜、形体之微妙,十方世界找不到恰当的名称,而又不能直接称为佛,所以只好顺应他方世界的叫法,也称为天、人、声闻、菩萨等。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4.顺本名故,说为声闻,非实声闻,而皆勇猛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三)功德成就论
    功德有三:一、国土功德,无苦纯乐;二、本佛功德,无量光寿;三、圣众功德,不退成佛。此三种功德皆由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时,发四十八愿,历劫修行,于十劫前成佛之时,同时成就。
    “成就”是愿望已经实现,结果已经达成,法尔如是,既不需要更加功力,也不可能稍有改变。
    国土功德既已成就,则彼国现下即是无苦纯乐的清净宝所。反观此娑婆世界,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应当厌苦求乐,厌秽欣净,求愿往生彼国。
    本佛功德既已成就,则弥陀圆满具足无量光寿救度众生的大能大力。反观自身,罪障深深,福慧微微,旷劫流转,常没不出;应当舍弃自力,顿归弥陀佛力之救度。
    圣众功德既已成就,则一生彼国,自然舍罪恶凡夫之名,入不退成佛之位。应当誓毕此生,不再作阎王眷属,而成为极乐人民。
    功德虽说三种,实则一体不分:赞国土功德,说“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即是依正一体;赞本佛功德,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即是主伴一体。依正一体故,国土广大庄严,即是涅槃妙境;主伴一体故,人天、声闻、菩萨同证光寿极果。
    《无量寿经》言:
        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三种功德庄严,收入一句名号,一心称名愿生,西方十万亿程,毕竟不隔于半步;弥陀无量光明,恒常腾辉于舌端;而无量圣众,闻声共邀为胜友,相期俱会于一处。有此大利,世尊反复赞说:“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弥陀要解》言: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
        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
        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
        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生皆不退段
〖开题〗
  1.来意
前已赞极乐依正,将劝愿生。先说明往生的殊胜利益,次正劝愿生。
前段明体,体必具用故,今段明用。
  2.当段大意
说明依“生佛一体”成就之名号,往生所得殊胜利益。
  3.第七、八、九三段为全经重点。
第七弥陀名义段——光寿名号为体;
第八生皆不退段——凡夫入报为用;
第九往生正因段——专称名号为宗。

第十至十五段诸佛证诚,名教相;
第十六段,释经名。

〖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法事赞》以此句合属当段)

〖分科〗
┌明往生胜益┬明生皆不退
│          └明一生补处
├劝愿生彼国┬劝愿生   
│          └释所以   
└明少善不生           

   1阿鞞跋致  菩萨阶位之名,译为不退转。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入此位,只进不退,决定可以成佛。
   2一生补处  菩萨阶位的最高位,即等觉位,经此一生即可补佛位处。

〖法事赞〗
  1.劝厌苦
        愿往生,愿往生。
        释迦如来告身子,即是普告苦众生。
        娑婆六道非安处,冥冥长夜暗中行。
        圣化同居不相识,动生瞋毒斗无明。
        为此无明系六道,爱憎高下何时平。
        既无善业排生死,由贪造罪未心惊。
        犯此人皮裹驴骨,三涂自入不须争。
        我等闻之心髓痛,誓愿顿舍世间荣。
        普愿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
(1)欲劝愿生,先劝厌苦。
(2)舍利弗为苦众生之代表。恰如《大经》弥勒。
(3)经言“众生生者”“众生闻者”,是何众生?通含凡圣善恶,别以罪苦为先,故出十句明罪苦机相。不退补处,上善一处,皆为此辈。
(4)《法事赞》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合属此段,故知十句即释其相。实是我等自画像。人皮驴骨:《观经疏》“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着人皮畜生,非名人也”。自入不须争。自,自己,自动,自然。争,争抢,争辩。
(5)此土凡圣同居,极乐无为涅槃。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2.赞当文
        愿往生,愿往生。
        娑婆极苦非生处,极乐无为实是精。
        九品俱回得不退,阿鞞跋致即无生。
        非直初生无限极,十地以下劫难穷。
        如此大海尘恒沙,有缘到者入其中。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普劝同生善知识,专心专注往西方。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1)非安处,偏造罪不心惊;非生处,偏自入不须争。
(2)以九品合此众生,故知所谓善男女,通含九品善恶。
《般舟赞》言:十方如来舒舌证,定判九品得还归。
本机九品,回皆不退。回者,三心中之回向发愿心,摄前二心。经文之愿生心。
(3)无生,涅槃异名。同一无生,别显差相。
(4)有缘。不择机,但念佛,即有缘。三缘。五缘。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5)罪苦众生何能入上善一处?何能即证无生?何能一生成佛?有缘故。有缘无事不可。
乃彼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非众生自力之少善根福德因缘。
(6)入上善一处之利益,四句。
(7)结劝愿生。专心专注。专复专。专念佛。

〖补充〗
(一)皆得不退
此界修行,最难在得不退,若入不退则只进不退,安稳无忧;然生彼土,皆得不退。
皆是阿鞞跋致:无一例外,当下即是,显非自力,而由佛力成就,国土自然之德,不劳而获。正觉华化生故。清净智海生故。

(二)极乐不退之特点
  1.唐译《阿弥陀经》言:
       1生彼土者,皆不退转。
       2殊胜行愿,念念增进,决定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若生彼土……常无退转,无量行愿,念念增进,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2.《阿弥陀经》梵本直译言:
        往生到彼无量寿如来佛刹土的众生,
        都是清净、不退转、一生补处的菩萨。
  3.莲池大师言:
       1四教不退,非今经意。
       2今念佛者,但生彼国,虽恶人畜生,即得不退。
        岂不胜妙直捷,异乎诸教。
  4.《弥陀要解》言:
       1净土殊胜,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轮;
        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
        如是等胜异超绝。
       2阿鞞跋致,此云不退。
        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
        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
        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
        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
        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3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
        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
        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
        躐等则成大妄〔躐(liè):〕,进步则舍故称。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
        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1)等摄恶人畜生。
(2)泯灭等级差别。
(3)悉皆一生成佛。
(4)迥异一切法门。
(5)超绝十方佛土。
(6)功由本愿称名。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一生补处
    此土成佛极难极难,前佛后佛间隔往往多劫,期间唯有一位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即是具足佛德,待补佛位之处。若位补处,虽未成佛,佛位在即,如弥勒菩萨现处兜率。然一生彼土,则位示补处者无量无边,此示彼土成佛之易。
不退显远离忧恐,补处明成佛在即。故取前后两端以明,即示超越常伦诸地行之意,又明摄机之广,上包大圣,下取常没。

(四)凡夫一生成佛
    《弥陀要解》言:
        1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
        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
        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复次,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
        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
        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
        《华严》所禀,却在此经。
        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2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
    凡夫登补处,一生尽成佛。
    《华严》入今经,一代归净土。

(五)不退与补处
    此有二说:
  1.总皆不退中,多有补处。如今经。
  2.皆是不退,亦皆补处。如上梵本直译。
    问:不退与补处位差很大,何混为一处而谈?又,直接说为一生补处,则清净、不退转自在其中,又何必繁列?
    答:直说皆是一生补处,或误以为是大菩萨生处,凡夫无分。今为摄染污众生,故说清净;为摄疲退众生,故说不退;为摄历劫多生补处,故说一生补处。如极乐国虽是涅槃界,为摄造作三恶道罪业众生,而言无三恶道。
    不退、补处约此土位差很大,然往生彼土,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位位圆融,自在无碍,不退转即一生补处,三贤十圣皆顺余方习而言,不可以此界常途教道理解。

    极乐补处为第二十二愿成就。依此愿,凡往生者皆悉位阶一生补处,但是若有大愿不欲成佛而愿为菩萨者例外,不居补处之位,而于十方自在所化,示现普贤行德:或现凡夫,或现圣者,或现地前,或现地上。虽千应万化,总皆不退佛果。外相虽差,内证全同。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第二十二愿言:
       1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
       2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法事赞》言:
       1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2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极乐往生、不退、补处、成佛之特点
  1.根机不限
    不论凡圣善恶,皆得往生。
  2.时间立即
    一旦往生,当下立即获致不退转。
  3.超证常伦
    超越常途次第,不经地、不经劫,速证无上菩提。位位圆融,高下无碍。
  4.外差内等
    内证齐同,外现差别。自在所化,示普贤行。
  5.自然成佛
    不加任何人为造作,自然往生,自然不退转,自然一生补处,自然成佛。
    《无量寿经》言:
       1道之自然。
       2自然之所牵。
       3自致不退转。
       4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法事赞》言:
        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往生礼赞》言: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般舟赞》言:
        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五会法事赞》言:
        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6.缘佛愿力
    所以如此,全因弥陀愿力。
    《往生论注》言: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七)问:此界常没凡夫,何以一入彼国,即证不退,位至补处?
    答:此由彼佛愿力所成。凡夫生彼国者,非是杂业杂生,悉乘弥陀大愿业力,悉皆如来正觉华化生,同一清净智海所生故。
    《往生论注》言:
       1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
        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此云何不思议?
        凡是杂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湿,若化,
        眷属若干,苦乐万品,以杂业故。
        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
        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也。
        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2“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此二句,名“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见有如来,说法轮下,所有大众,诸根性欲,种种不同。
        于佛智慧,若退若没。以不等故,众不纯净。
        所以兴愿:“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
        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喻之如海。
        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往生速成佛
  1.关于往生与成佛,有三种表述:
(1)往生定成佛——自他共许;
(2)往生速成佛——本宗相承;
(3)往生即成佛——释家义立。

  2.往生速成佛经证
(1)唐译《阿弥陀经》言:
        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2)《往生论》言:
       1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2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往生论注》言:
       1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
        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
        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
        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2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3.念佛成佛因果三愿。

  4.净土宗建立之基石。

  5.问:九品每言历多少时劫证何果位,今何说速疾成佛?
    答:一由二经说相有别,或显九品回向差别,或显念佛一实大利。二由极乐时劫圆融,二说无妨。
    《般舟赞》言:
       1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549
       2愿住弥陀佛国内,证与不证亦心闲。586

  6.问:纵然速成,何说即成?
    答:既超常伦诸地行,速满功德大宝海,可说即成。原以念佛一法,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本来果地法门故,既以果觉往生,必以果觉得证,妄身谢灭,果觉现前,如印坏文成,更无纤隔。

  7.问:《大经》说有人天、声闻、菩萨,《观经》说供养诸佛、次第授记等,皆是因位,何说成佛?
    答:《大经》明人天、声闻、菩萨“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则是佛身。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实则非天非人。《观经》如上已通。又,乘第二十二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示现普贤行德,因地修相,是为带果行因。

    善导大师言:
       1念佛即是涅槃门。
       2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3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4净土无生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
    《弥陀要解》言: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省庵大师言:
        相好凡夫皆具足,六通无碍异常伦。
        直将果用为吾用,不改凡身作佛身。
    印光大师言: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世尊心声
    这是世尊在本经当中第一次劝众生愿生彼国。
    其实,劝生彼国是世尊心中久久蕴藏的慈悲,为世尊出世之本怀,教化之终极。
    世尊无问自说此经,目的正在于此。
    经文一开始,直指西方,目的也在于此。
    接下来赞叹极乐庄严,再三强调“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发起我们向往欣慕的心,目的也在于此。
    接下来赞叹阿弥陀佛“光照十方无所障碍,寿及人民无量无边”,发起我们依靠归命的心,目的也在于此。
    接下来赞叹极乐圣众,说明十劫以来已往生者无量无边,皆不退转,速疾成佛,汝今往生,亦皆如是,发起我们效仿随学的心。这时,世尊才完全吐露出祂的心声,劝我们去往生,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十)何等众生应当愿生?
    若正苦,当愿生,众苦顿息故。
    若正乐,当愿生,受乐无间故。
    若有罪,当愿生,无三恶道故。
    若有福,当愿生,福善无边故。

    小乘人,当愿生,证发大心故。
    大乘人,当愿生,上供下化故。
    懈倦人,当愿生,自然不退故。
    精进人,当愿生,速成正觉故。

    愿好衣,当愿生,天衣妙服故
    愿好食,当愿生,三昧为食故。
    愿好住,当愿生,楼阁如意故。
    愿好行,当愿生,乘空无碍故。

    欲好风,当愿生,德风增道故。
    欲好水,当愿生,德水悦神故。
    欲好空,当愿生,广大庄严故。
    欲好居,当愿生,清净无染故。

    求相好,当愿生,端严无比故。
    求健康,当愿生,金刚不坏故。
    求富贵,当愿生,大富大贵故。
    求名利,当愿生,大名大利故。
    求长寿,当愿生,寿命无量故。
    求智慧,当愿生,智慧无边故。
    求眷属,当愿生,眷属永聚故。

    爱处众,当愿生,海众无边故。
    爱闲寂,当愿生,心常寂定故。
    爱出游,当愿生,神游十方故。
    爱娱乐,当愿生,妙乐无穷故。

    看电视,当愿生,影现十方故。
    用手机,当愿生,他心遍知故。
    上网络,当愿生,法界一心故。
    玩游戏,当愿生,游戏神通故。

    眼见色,当愿生,妙色无穷故。
    耳闻声,当愿生,音声第一故。
    鼻嗅香,当愿生,香熏十方故。
    舌尝味,当愿生,果实自然故。
    身觉触,当愿生,触光心喜故。

    一切人,当愿生,无不满足故。
    一切时,当愿生,无不适意故。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何故闻者应当愿生?
    如法闻者,皆应愿生。知好歹故,顺本性故,顺佛心故,顺佛愿故,顺佛语故,最为应当。
    如不愿生,为不知好歹,违逆自性,背于诸佛,最不应当。
    阿弥陀佛成就极乐净土,无量清净,备极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端为安置我等,只盼众生愿生,佛即欢喜;今有闻者,而不愿生,甘处此五浊恶世,岂知好歹,岂是应当。
    阿弥陀佛成就无量光寿,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无所障碍,专为救拔我等,只要众生愿意,佛即摄受;今有闻者,而不愿佛救,偏欲自力修行,迟滞险途,岂知好歹,岂是应当。
    无量菩萨圣众,不请来作胜友,主动邀我同游法界,同觐诸佛,同化众生,而皆在彼翘首相候,只等众生答应,皆悉遥加;今有闻者,而不愿生,宁与三恶为伴,岂知好歹,岂是应当。

(十二)问:听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只要心净则土净,又何必求生西方呢?
    答:《龙舒净土文》言:
        彼西方净土,无贪无变,无瞋无痴。
        吾心能无贪无变、无瞋无痴乎?
        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
        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
        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
        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
        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
        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
        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
        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
        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
        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
        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
        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
        《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
        彼菩萨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往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
        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
        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
        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
        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般舟赞》言:
        不得信受他人语,但令心净此皆净。
        若道此同诸佛国,何因六道同生死。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求生净土是否心外求法?
    《安乐集》言:
        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蕅益大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释》言:
        问曰:但念他佛,得非心外取境耶?
        答曰:圆人炽然但念他佛,了知他佛不离自心。
        权乘纵未了达自心,究竟心外决无别佛。
        故此念佛三昧,若迷若悟,皆可共遵。
        迷者遵之,则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悟者遵之,则自他不二,始觉合本矣。
        名为三昧中王,不亦宜乎!

(十四)上善与下善
    善有人天善、罗汉善、菩萨善、佛善。重重比较,后后称上善,前前称下善。本经所说“上善”,不是此世人天五戒十善的善,也不是阿罗汉的善,也不是一般菩萨因地之善,而是阿弥陀佛果地名号无量光寿之善,能使往生之人直入不退转地,悉皆一生补处、决定成佛,所以独称“上善”。
    《弥陀要解》言:
        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
    此据相位。若据内证,极乐罗汉、菩萨、人民,皆怀佛德,亦皆可称上善人。

(十五)念佛即是上善人
    已生极乐,固然称为“上善人”。这个世界的凡夫,甚至连五戒十善都修不来,但是因为称名善根同佛,光寿与佛无异,同样也可称作“上善人”。因中已经是上善人之故,往生之后,才能与诸大菩萨上善之人俱会一处。
    《观经》言: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观经疏》言:
       1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2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往生论注》言:
        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也。
    本性恶劣的凡夫,称念佛名的缘故,现蒙五种嘉誉,二圣为胜友,法界称兄弟,往生彼土与诸菩萨携手共行,实在是荣幸之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上善一处”与“辈品差别”
  1.诸行有辈品,念佛无辈品
就往生后之情形,《大经》《观经》皆说有辈品差别;唯本经不说辈品,而说下凡众生往生与一生补处菩萨“俱会一处”。一者,无二,无别。同一处所,同一集会,同一境界,同一受用,同一清净,同一真如;同因同果,同去同来,平等平等,纯一无杂妙真如境,故名一处。
    《往生论注》言:
        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
    《法事赞》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
    为何有此二说呢?
    这是因为往生的因行显说有“诸行”“念佛”二种不同的缘故。诸行万差,功德不等,随功德大小,存往生高下,三辈九品文所说在此;念佛平等一如,同称弥陀名号,同乘弥陀愿力,因等果等,本经所说在此。
    净土三经中,只要是正直说念佛的地方,都不存在品位,如《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成就文、付嘱弥勒文,《观经》付嘱文,本经文等;随附诸行的地方,才说辈品。故知,念佛往生无辈品,辈品依诸行方便而立。

  2.或说,念佛往生也有辈品:
    一由念佛多少。《观念法门》以日别念佛号三万声为上品上生。
    二由功夫深浅。《弥陀要解》“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三由信疑差别。《大经》信者化生,疑者胎生。知随信疑深浅,有花开早晚。
    四由功德大小。《大经》三辈。
    五由罪业轻重。《观经》下三品。
    若欲会通,可谓皆方便说,非真实义。一、二劝进念佛,三劝深信,四、五随附诸行,亦通劝善诫恶,抑止方便。

  3.问:善导大师依《观经》明凡夫入报之义,《观经》即说九品,是报土存辈品之据,何说报土无辈品?
    答:《观经》说相,由方便入真实,故说品位。然报土圆融,为显普贤行德,无品而品,品而无品,非隔历不融者也。如全水成波,全波为水;波相不同,水体是一。

  4.问:无辈品是何等境?
    答:无辈品即是平等之境,平等之境即是佛境。如江水不平,入海即平;菩萨因位有差别,佛果位即平等。
    《往生论》言: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等者,平等一相。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弥陀要解》释“俱会一处”
        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
        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
        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
        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
        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
        如埙如篪〔埙(xūn):陶制乐器,有六孔。篪(chí):竹管乐器,有八孔)〕
        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
        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
        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
        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1.极乐同居与十方同居之异
(1)圣来凡居——凡往圣居
(2)暂时同居——究竟同居
(3)圣人稀少——圣人遍满
(4)作办迥异——作办相同
(5)升沉硕异——同登妙觉
(6)苦乐悬殊——圆受诸乐
(7)普通教相——特别教相
  2.与善导大师判释异同
(1)人异:凡夫——圣人。
    阿鞞跋致即无生。
    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
    凡情圣见,二皆不生。
(2)土异:同居——报土。
(3)因同:无漏不思议业——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念佛正定业:同因同行。
(4)果同: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至菩提。
(5)超同: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愿行自然成。
(6)释意同:显极乐超胜,凡夫易生。
(7)入手异:权借天台教相,凡故易往,圣故超证——直显净土教相,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皆是妙释,各逗机宜,自分隐显曲直。

(十八)《弥陀要解》释“应当愿生”
        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
        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
        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
        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
        亦无得生之理。
        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1.了此——
    下凡众生,例登补处。不历异生,必补佛职。
    凡夫入报。
  2.信愿力,方能信持名——
    不信愿力,即不能信持名。
    由弥陀愿力起信,非自力功夫起信。
    本愿称名。他力称名。
  3.信持名,方能信心性——
    不信持名,即不能信心性。悟后若不念佛,敢保老兄未悟。
    信持名即是信心性。愚蒙念佛,暗合道妙。
  4.愿力——持名——心性——究竟觉——始觉——本觉。从果向因。
  5.愿生彼国,即是大愿。
  6.信愿即是净土菩提心。《大经》三信。《观经》三心。
  7.信愿持名乃为正行。
    若无信愿,或求人天福报,或求开悟,或加种种疑杂,皆非正行。
    五正行,约行体明五种,各示“一心专”。
    信愿持名,即一心专念。信愿极,自专。不专者,信愿有亏。
    信愿归于持名。信佛力、信持名、愿往生,而一向称名。
  8.有信愿,无功夫,决得生。
    无信愿,有功夫,不得生。
    一仗佛力,一仗自力,不可并论。
  9.愿生净土,必得菩提,称菩提愿。
菩提心有二:
修诸功德菩提心;
一向专念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弥陀要解》判弥陀佛土之位格
       1佛土有四,各分净秽。
        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
        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
        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
        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
        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2佛有三身,各论单复……
        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1.依通途自力修证教理。
  2.一往竖别,再往横具。

(二十)《弥陀要解》“极乐同居”之含义。
       1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
        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
       2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3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
       4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
        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
        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
       5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
       6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
        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
        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
        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7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8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1.随通而判,依别而显。
  2.先随他显自力深浅,再随自彰佛力圆超。
  3.三圆:圆证,圆净,圆受。三圆诸,归于一。一念同时,圆融圆满。
  4.三横:横生,横具,横超。不竖,无次第;同时,当下;佛力。
  5.三超:横超,超尽四十一因位,超出十方。超因超果。竖超非超,横超真超。如虫出竹。
  6.四同:持名善根福德同佛,同以无漏不思议业,同尽无明,同登妙觉。同因同果同佛。正定业,阿弥陀佛大愿业力。
    分别融,次第融,时劫融,因果融。
  7.二俱:一切俱是,一切俱非。
  8.二不: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9.三无: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
10.原因何在?心性(尤通),持名、佛愿(正别)。玄会善导大师“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11.三无二不,明诸宗教理无法解释弥陀净土法门。三圆三横三超四同,不得已借通途名相强说,而又欲突破其限,委曲艰辛,又谁知哉!何如善导大师直判报土、涅槃界,明“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无量玄关,一语道破,千万葛藤,一刀斩绝。惜乎蕅益大师未见善导大师妙判。庆哉我等今日得闻得遇,如日出雾散,生无上信心。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善导大师一系判极乐是报非化
  1.《往生论》言:
       1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2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略说入一法句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3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4得入莲华藏世界。

  2.《往生论注》言:
        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
        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
        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
        胜过三界,抑是近言。32

  3.《安乐集》言:13
        问曰:今现在阿弥陀佛是何身?极乐之国是何土?
        答曰: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
        然古旧相传,皆云阿弥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
        此为大失也。
        ……
        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
        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
        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
        由该上故,天亲、龙树及上地菩萨亦皆生也。

  4.《观经疏》言:51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
        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
        如《大乘同性经》(卷下意)说:
        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又,《无量寿经》云:
        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
        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
        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
        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
        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
        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5.《法事赞》言:
       1此是弥陀悲愿力,无衰无变湛然常。422
       2无漏无生还即真……证得无为法性身。427
       3极乐庄严出三界,人天杂类等无为。428
       4极乐无为涅槃界。

(二十二)问:唯报非化与天台判四土之差别?
    答:一依弥陀愿力,一依众生修断。

(二十三)问:何故须论报化?
  1.彰弥陀愿力。
  2.显往生胜益。大义门成就。五乘齐入。即证法性。
  3.明不论垢障。别意弘愿,全非通途。
  4.显往生易得。
    《观经疏》言:
        问曰:
        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问:弥陀报土与诸佛报土有无优劣?
  1.平等
    略引七文:
        1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2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3十方诸佛国,尽是法王家。516
        4一一佛土皆严净,亦如极乐无殊异。556
        5本国他方亦无二,悉是涅槃平等法。
        6诸佛智慧亦同然,到处尽是法王家。568
        7一到弥陀安养国,元来是我法王家。559
    即有四义:
(1)依报庄严平等。
(2)正报佛果平等。
(3)生后契入平等,非此界即平等。
(4)虽平等而以弥陀为法王,极乐称本国。念弥陀即念诸佛,生极乐即生十方。不可反倒。

  2.优劣。
    略引三文:
   1《观经疏》言:
        问曰:
        十方诸佛,断惑无殊;行毕果圆,亦应无二。
        何以一种净土,即有斯优劣也?
        答曰:
        佛是法王,神通自在;优之与劣,非凡惑所知。
        隐显随机,望存化益,或可故隐彼为优,独显西方为胜。111
   2《观经疏》言:
        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
        依因起于胜行,依行感于胜果,
        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
        依乐显通悲化,依于悲化,显开智慧之门。
        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
        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
        诸余经典,劝处弥多;众圣齐心,皆同指赞。
        有此因缘,致使如来密遣夫人别选也。112
   3《法事赞》言:
        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来别指西方国,从是超过十万亿。
   即有三义:
(1)故隐独显义。
(2)别愿所成义。
(3)摄凡不摄义。
    如上三义,以别愿为根本。先义从容,犹通诸佛;望存化益,即指别愿。后义摄凡,亦因别愿。

(二十五)问:报土是否天台实报庄严土?
答:不同。天台实报土通诸佛报土,不摄凡夫。极乐报土,摄凡夫受用同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往生正因段
〖开题〗
  1.来意
前劝愿生彼国,今明往生方法。
前明体具之用,今明会体之宗。
佛名为体,明原理;入报为用,明目标;称名为宗,明方法。
  2.大意
明涅槃国土,余善不生,念佛必生。
  3.重要
全经核心。极乐依正,归此;诸佛证诚,证此。

〖经文〗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此句原属上段。今为方便对照偈释,移至本段。)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分科〗
┌简非因                                 
├明正因┬机                              
│      ├行┬闻思────闻说阿弥陀佛   
│      │  └正修┬行体─持执名号        
│      │        ├行时─若一日……若七日
│      │        └行相─一心不乱        
│      └益┬临终─佛圣现前              
│          └命终─不倒往生              
└劝愿生┬自证                           
        └结劝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法事赞〗
  1.释当文(称名入报偈)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
        法侣将衣竞来着,证得不退入三贤。

(1)极乐无为涅槃界
  ①判极乐报土。
  ②总指上依正庄严,别指诸上善人俱会之“一处”。
近指生皆不退一段,如上所释:
       1极乐无为实是精。
       2阿鞞跋致即无生。
       3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远指前诸段。
国土涅槃——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主佛涅槃——果得涅槃常住世;
圣众涅槃——同因同行至菩提。
  ③凡夫得与菩萨上善一处,乃专称佛名,乘佛愿力,五乘齐入故。

(2)随缘杂善恐难生
  ①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②随缘杂善:随各自业习因缘,所修之杂毒诸善。
  ③念佛外一切行。定散二善,六度万行,若比念佛,悉是少善福。
       1凡夫障重,妄爱迷深,不谓三恶火坑暗在人之足下;
        随缘起行,拟作进道资粮,何其六贼知闻,竞来侵夺。
       2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
        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
        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3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④经“不得生”,释“恐难生”,或断然,或从容,巧适众机故。见“诸行回向能否往生”。
  ⑤何故难生?有漏无漏,因果不相应故。

(3)故使如来选要法
  ①故使,所以使得。谁使?外由机劣,内由大悲。
       1人天少善尚难辨,何况无为证六通?
        虽得见闻稀有法,粗心懈怠益无功。
        纵使连年放脚走,趁得贪瞋满内胸。
        贪瞋即是身三业,何开净土里真空。
       2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3寄语同生善知识,念佛慈悲入圣丛。
    《观经疏》言:
        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故使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
    《法事赞》言:
        但为凡夫乱想,寄托无由,故使释迦诸佛不舍慈悲,直指西方。
  ②如来:弥陀,释迦,诸佛,真善知识。
  ③选:谁选?如来。为谁选?五浊恶业凡夫,我等。选何法?念佛。
  ④要法,重要、关键、必不可少之法。八万法门非要,唯有念佛为要。

(4)教念弥陀专复专
  ①释“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②佛说即教,生闻奉行。《大经》言:
        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如是我闻。
  ③心也专,行也专。信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初一念信受,后念念相续。
  ④今也专,明也专。七日七夜心无间(专),长时起行倍皆然(复专)
  ⑤殷重四修。专,无间修、无余修;复专,恭敬修、长时修。

(5)七日七夜心无间
  ①释“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②问:凡夫一时烦恼百千间,何能七日七夜心无间杂,又长时皆然?
    答:虽烦恼百千间,然信愿念佛之心永不退转,永不变异,不以疑杂来间。即是信心淳一相续,一心归命,一心不乱。

(6)长时起行倍皆然
    释“若一日……若七日”之“若”。若,不定之词,不限一日七日,随寿命延长,皆如是专称佛名。

(7)持花,据义增释。

(8)身心踊跃、即得无生,释“心不颠倒”,前者是相,后者是体。

(9)坐时即得无生忍
    明在此界,不俟彼国。义同韦提见佛得忍,释为“多是十信中忍”。

(10)一念迎将至佛前
    释“即得往生”,明其快,道路虽遥,去时一念即到。

(11)法侣将衣竞来着
  ①法侣,同念佛人。是先生者,已是菩萨,等观音势至。又如:
        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萨徐徐授宝衣。
        弥陀心水沐身顶,观音势至与衣被。
        乘船直入莲华会,化佛菩萨与衣被。
        莲华大众皆欢喜,即与天衣随意着。
  ②此初生时情景,示新生者备受关爱,入诸大菩萨行列,尔我一类。亦如从军之人即换军服,则同一行伍。
  ③然第三十八愿“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衣表知惭。此界胎生,人无惭愧,故裸体。净土既莲花化生,依佛功德,知惭愧故,必当有服在身。然初生故,不如诸大菩萨殊胜,故法侣将衣来着。虽说将衣来着,一切皆是自然。

(12)证得不退入三贤
  ①三贤:菩萨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或称“内凡”“地前菩萨”,未入十地圣位;与“十圣”(十地)相对。
  ②此是借通途名相,以说极乐菩萨,然差即无差,如水与波。前已屡明。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2.劝念佛
弥陀侍者二菩萨,号曰无边观世音;
一切时中助佛化,分身六道起慈心。
念念随机为说法,惛惛难悟罪根深;
百计千万数出世,万中无一出烦笼。
念汝众生长劫苦,诸佛对面不相逢。
人天少善尚难辨,何况无为证六通?
        虽得见闻稀有法,粗心懈怠益无功。
        纵使连年放脚走,趁得贪瞋满内胸。
        贪瞋即是身三业,何开净土里真空。
寄语同生善知识,念佛慈悲入圣丛。
(1)为明二圣长劫相随,今生为作胜友,临终随佛来迎,生后俱会一处。
(2)十四句,所劝众生随缘杂善之相。贪瞋杂善,不入无为涅槃界。以非利,显是利。结劝愿生。
(3)念佛,简余因人,满足大悲故。
(4)念佛慈悲,而非念佛智慧。
(5)念慈悲,即念名号。念名号,即念慈悲。
(6)弥陀慈悲,超发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释迦慈悲,来入浊世,教念弥陀专复专。
诸佛慈悲,出广长舌,证诚称名必往生。
(7)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补充〗
(一)少善不生论
1.“少善不生”之异译
(1)唐译《阿弥陀经》言:
        舍利子!生彼佛土诸有情类,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

(2)《阿弥陀经》梵本直译言:
        舍利弗啊!往生到无量寿如来的佛刹土中的众生,
        不可唯以下劣的善为根本的。

  2.什么是少善福、多善福?
    根据上下经文可知,执持名号是多善福,其余一切都是少善福。

(1)元照《义疏》言:
        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非往生因;
        ……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2)《弥陀要解》言: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
        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3.为什么执持名号是多善福?
    因为名号是阿弥陀佛无量功德的结晶,持名就是以阿弥陀佛的善福作为自己的善福,不仅是多善福,而且是无上、圆满的善福。其余任何自力修行,如果与执持名号相比,都是天差地别,无法相比。

(1)唐译《阿弥陀经》言:
        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2)《无量寿经》言: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3)《大悲经》言:
        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4)《称扬诸佛功德经》言:
        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
        一心信乐,持讽诵念,
        ……其人当得无量之福,永当远离三涂之厄,
        命终之后,皆当往生彼佛刹土。

(5)《大智度论》(下文引自《法华经科注》)言: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日行千里,足一千岁,满中七宝,以用施佛。
        不如有人于后恶世,称佛一声,其福过彼。

(6)善导大师言:
        1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2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3同因同行至菩提。

(7)《弥陀要解》言:
       1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2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3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4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5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6弥陀因中愿行所成……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
       7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8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9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8)《弥陀疏钞》言:
       1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2阿弥陀佛即无上菩提。
       3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4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

(9)《念佛镜》言:
       1如来八万四千法门,若望念佛法门,自余杂善总是少善根。
        唯有念佛一门,是多善根、多福德。
       2自余杂善思得畔际,算得头数,故名少善根,是可思议。
        念佛功德广大无边,非心所思,非口所议,是故经云“不可思议”。
        故知念佛一法是多善根,非余善根所能及也。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4.为何要说少善不生?
    按说前面既然劝众生发愿往生,接下来就该说明如何能够往生,但世尊在这之间却说了不能往生的状况,这有什么必要呢?
    根据上下文意,这一段文至少有如下几点含义:
(1)反显极乐境界之高。
(2)反显唯有称名才是上善。
(3)折服众生骄慢,建立机法深信。本经所劝的对象乃是五浊恶世的众生,最多只有些许人天之善,如不特别说明,听到前面世尊劝愿生极乐,便会愚昧骄慢地妄图靠少许人天之善达成往生,这当然不可能。经由世尊说明,方能死尽偷心;而顺着世尊的引导,才能将眼光转向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
(4)正直舍方便。前此《大经》及《观经》都有劝众生修善回向求生极乐,但这只是诱导众生的方便,本经为净土三经的结经,必须显明真实,所以世尊才会明白地说出少善福不能往生。

  5.为什么少善福不能往生?
    不如实修行,与涅槃界不相应故。亦如同平民不可能列于公卿之侧,乞丐不可能餐于豪门之席。
    《往生论注》言:
        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观经疏》言:
        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何以故?
        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
        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法事赞》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6.诸行回向能否往生?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解释少善福就是“随缘杂善”,也就是各随己缘所作的种种善法修行,所谓三学六度、八万四千法门通通包含在内,故也称“诸行”“万行”。如果比对《观经》,少善福就是《观经》里的定散二善。
    可是在《观经》里,修行定散二善,回向都能够往生,而这里又说是少善福,不能往生。到底诸行回向能不能往生呢?
    此有三种说法:
(1)能往生
    如《观经》九品。善导大师言:
       1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2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3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
        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
        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
        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
(2)难往生
       1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2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3)不能往生
       1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2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3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4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直接依靠自己所修善行欲往生,不具三心(不至心),故不能往生。《大经》说为“骄慢弊懈怠”。释为“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与涅槃界不相应故。
    具三心回向,则得往生。《观经》言“具三心者,必得往生”,释判九品皆三心以为正因,然此有与夺二意:与之而言,诸行往生;夺而言之,念佛往生。因三心即真实归命阿弥陀佛愿往生之心——能归即南无,所归即阿弥陀佛,全体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故言:定散唯标念佛往生,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大愿业力等。
    问:何以一种往生,或说诸行往生,或说念佛往生?
    答:如上存与夺意故。譬如有人以自力办事不成,后托王名,事乃得成。仍其人经办故,可说其人成事;托王名故,可说由王事成。
    问:何存与夺意?
    答:与者,诱进意,引导诸行回向者具三心归投弥陀故;夺者,显真意,为令归入念佛,一向专称故。
    问:何以同样一行,具三心回向即得往生,不具三心即不得生?
    答:三心即是念佛心故,故能总揽名号万德以成己行。释言“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问:虽是念佛心,未专修念佛,所回只是点滴杂毒之善,何以能生极乐涅槃界?
    答:原虽些微杂毒之善,归入名号功德大宝海故,如滴水入海,即转清净,同海深广。也如上喻,自力虽微,投王力故,即是王力,岂能小视。又,既托王命,则任何人皆可成事,故虽有微善回向,无不往生。
    《往生论注》言: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
        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
        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
        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问:不具点滴福善,直尔回愿往生,能否往生?
    答:同得往生。九品中前六品为大、小、世善之人,夹善回愿,一一皆得往生;下三品为无善恶人,直尔回愿,皆得往生。
    问:既一一福善回愿皆得往生,何故说诸行回向难得往生?
    答:此是释家巧言,双显与夺意。难生,意在不能生,故夺意为强,为令专念故;然未全废止,故有与意,使进步有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1: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