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403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1-3-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1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4.为何要说少善不生?
按说前面既然劝众生发愿往生,接下来就该说明如何能够往生,但世尊在这之间却说了不能往生的状况,这有什么必要呢?
根据上下文意,这一段文至少有如下几点含义:
(1)反显极乐境界之高。
(2)反显唯有称名才是上善。
(3)折服众生骄慢,建立机法深信。本经所劝的对象乃是五浊恶世的众生,最多只有些许人天之善,如不特别说明,听到前面世尊劝愿生极乐,便会愚昧骄慢地妄图靠少许人天之善达成往生,这当然不可能。经由世尊说明,方能死尽偷心;而顺着世尊的引导,才能将眼光转向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
(4)正直舍方便。前此《大经》及《观经》都有劝众生修善回向求生极乐,但这只是诱导众生的方便,本经为净土三经的结经,必须显明真实,所以世尊才会明白地说出少善福不能往生。
5.为什么少善福不能往生?
不如实修行,与涅槃界不相应故。亦如同平民不可能列于公卿之侧,乞丐不可能餐于豪门之席。
《往生论注》言:
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观经疏》言:
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何以故?
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
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法事赞》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6.诸行回向能否往生?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解释少善福就是“随缘杂善”,也就是各随己缘所作的种种善法修行,所谓三学六度、八万四千法门通通包含在内,故也称“诸行”“万行”。如果比对《观经》,少善福就是《观经》里的定散二善。
可是在《观经》里,修行定散二善,回向都能够往生,而这里又说是少善福,不能往生。到底诸行回向能不能往生呢?
此有三种说法:
(1)能往生
如《观经》九品。善导大师言:
1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2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3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
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
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
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
(2)难往生
1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2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3)不能往生
1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2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3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4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直接依靠自己所修善行欲往生,不具三心(不至心),故不能往生。《大经》说为“骄慢弊懈怠”。释为“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与涅槃界不相应故。
具三心回向,则得往生。《观经》言“具三心者,必得往生”,释判九品皆三心以为正因,然此有与夺二意:与之而言,诸行往生;夺而言之,念佛往生。因三心即真实归命阿弥陀佛愿往生之心——能归即南无,所归即阿弥陀佛,全体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故言:定散唯标念佛往生,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大愿业力等。
问:何以一种往生,或说诸行往生,或说念佛往生?
答:如上存与夺意故。譬如有人以自力办事不成,后托王名,事乃得成。仍其人经办故,可说其人成事;托王名故,可说由王事成。
问:何存与夺意?
答:与者,诱进意,引导诸行回向者具三心归投弥陀故;夺者,显真意,为令归入念佛,一向专称故。
问:何以同样一行,具三心回向即得往生,不具三心即不得生?
答:三心即是念佛心故,故能总揽名号万德以成己行。释言“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问:虽是念佛心,未专修念佛,所回只是点滴杂毒之善,何以能生极乐涅槃界?
答:原虽些微杂毒之善,归入名号功德大宝海故,如滴水入海,即转清净,同海深广。也如上喻,自力虽微,投王力故,即是王力,岂能小视。又,既托王命,则任何人皆可成事,故虽有微善回向,无不往生。
《往生论注》言: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
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
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
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问:不具点滴福善,直尔回愿往生,能否往生?
答:同得往生。九品中前六品为大、小、世善之人,夹善回愿,一一皆得往生;下三品为无善恶人,直尔回愿,皆得往生。
问:既一一福善回愿皆得往生,何故说诸行回向难得往生?
答:此是释家巧言,双显与夺意。难生,意在不能生,故夺意为强,为令专念故;然未全废止,故有与意,使进步有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