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菩提心海

[善导思想传承]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2-3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经文: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这段经文属化前序,含时、主、处、众四种成就。分四个层次予以展开。其一,释解“一时”。正明缘起本经教化之时。释尊将要说法,首先得寄托于时间与地点,兹以众生由迷转悟,必要藉助顺逆善恶之因缘,释尊教化主因顺可济度之机,等待因缘生起。特定时空特定机缘,是兴起教法之要素。又言“一时”,不是具体指某个时辰。或就昼夜十二时辰,或一年十二月,春夏秋冬四时等,皆是释迦如来应众生能感之机,予以慈悲摄受教化之时。佛五眼圆明,二六时中观照众生,只要众生机缘成熟,便不失时机地予以度化。

  言处成就者,如来随顺众生方便,随宜说法,或在山林寂静处,或在王宫聚落繁华处,或在旷野坟墓处,或在人天混杂处,或在声闻菩萨圣者处,或在天龙八部人天王等处,或在纯粹凡夫若多若少处,或在纯一圣者若多若少处,随其时间与地点的不同,如来佛眼等观,不前不后,不失时机,随顺各类众生的机缘,授与相适宜的教法,令其得到破惑证真之解脱利益。斯乃生佛感应道交之胜事。犹如洪钟虽可传响(类似如来功德),必待扣方能鸣响(表众生能感之机)。释尊具同体大慈悲心,然必须等待众生恭请才宣说,此乃法尔自然之仪式。从师资道合机教相投角度说,故名“一时”。

  又言“一时”者,正是摩竭陀国阿阇世王子正起逆罪(囚父杀母)之时际。当时释迦如来正在耆阇崛山,独与声闻菩萨二众弟子,讲经说法,此即是从王宫政变之际来观佛在灵山的情形,故曰“一时”。

  又言“一时”者。释尊与声闻菩萨二部弟子,于一时中,正在彼耆阇崛山中说法时,即闻阿阇世,陡然发动政变,囚禁父王,将弑生母韦提希夫人之恶逆事,非同寻常,震动僧团及国际(因与提婆达多相关故)。此事不能不引起释尊的高度关注,此即以佛的立场来观照宫廷恶逆之事,故曰“一时”。此“一时”,如长风散云,显露一轮慧日,朗照无明长夜,昭示一番全新之境,义蕴奇妙,深固幽远。

  其二,言“佛”者,此即标定本经教化主,即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非他方世界之佛,亦标显此观佛三昧与念佛三昧,乃释尊金口所宣,能取信于众生,故言主成就。

  其三,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正明释迦如来游行施化之处。通常释尊游化处有二,一者,游行王城聚落,为教化世俗众生。二者,游行或耆阇崛山或竹林精舍等处,为教化出家僧众。于中可界定二种住。就在家众而言,身处世俗尘网,贪恋求取五欲的享受,世俗业心相续是常态。纵然偶发清净道心,犹如水面画画,转瞬即逝,每常退转,心不清净。然释尊于此众生不舍悲心,随在家人种种机缘,讲经说法,令其普得法益。又因佛示现出家比丘形仪,与世俗人形态衣饰及生活方式不同,无由长久共住,只是随缘暂住,此明境界住。

  然就出家人而言,剃除须发,毁形割爱,为法忘躯,背尘合觉,其修道之心,犹如金刚般坚固,誓证人法二空智慧,希求大乘佛果,亦发自利利他之广大心。若非远离尘嚣,依止阿兰若(寂静处),息心修道,此如来藏心何由悟证。佛为度化出家僧众故,住彼依止处。此即名为依止住。

  其四,言“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是明佛徒众,六证信中称众成就。就弟子众中,分声闻众与菩萨众二类。就声闻众中,称为大比丘众,寓含九种特质:一者,释尊现比丘相,为僧众之一,故名为“与”。二者总大,比丘于七众弟子中,总摄纲维,统理大众故。三者相大,现具戒比丘相故。四者众大,一切众中为上,以六和敬为原则,僧团和合故。五者耆年大,一千二百五十人,均年长故。六者数大,常随众动辄千人以上故。七者尊宿大,德高戒腊长,为众所尊故。八者内有实德大,戒定慧三学功德甚深故。九者果证大,断见思惑,证人我空,长揖三界,不受后有,三明六通,自在无碍故。

  问曰:一切佛经之首,皆有此等具德声闻,作为开头,这有何种缘由呢?
  答曰:此中确有别意(特别的意蕴),别意何指呢?兹因此等声闻弟子,进入僧团以前,大多是外道徒众。如《贤愚经》(卷二)大意云:优楼频螺迦叶,于火龙窟率领五百弟子,修习邪法(事火)。伽耶迦叶于象头山,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那提迦叶,于希连河亦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总数有一千。此三人乃兄弟,佛以善巧方便,摄取教化,悉得阿罗汉果。另有二百五十者,即是舍利弗、大目犍连各领一百弟子,修习外道邪法。亦受佛教化,皆得阿罗汉道果,耶舍长者子及同学五十人,亦从佛出家。此等四众,合为一处,多达“千二百五十人”故。

  问曰:此声闻众中,亦有原非外道者,如憍陈如等鹿野苑五比丘,何故也标举于总数中呢?
  答曰:如经中说,此诸外道,常随世尊,不相舍离。然结集三藏者,不取之外的圣德者,故有相异之名。然常随众中,原是外道者占多数,非外道者人数少。

  又问曰:未知此等外道,常随佛后,有何深意呢?
  答曰:能释其意有二,一者就佛边来释解,二者就外道边来释解。就佛边释解者。此诸曾修外道邪法的弟子,邪风久扇,非是这一生之浸润,虽然改邪归正,修行佛法,然习气犹在。释尊慧眼了知觉察,不令其到外边行化,深恐其邪见之毒损害其他众生正见根芽,令众生恶业增长,此世后生,不能获得解脱之果实。为此因缘,摄受此辈徒众在自己身旁,不允许其游化他方作利益众生的事。此即就佛之护念边释解竟。
  次就外道边释解。投奔释尊座下作弟子的优楼频螺迦叶等,意地常自思惟,旷劫以来,长久沉沦生死,循环六道,无休无止,苦不堪言。无明愚痴,滞固于邪见稠林,不遇明师,永流于生死苦海。但以宿世微善,幸逢佛陀出世,得佛法雨滋润,幡然觉悟,反邪归正,得证道果。寻思佛之恩德,即粉身碎骨,亦难报佛恩于万一。唯由衷长随佛陀左右,瞻礼灵仪,奉事执劳,用报佛恩。此即就外道边释解竟。

  又问曰:此等尊宿,为何名为众所知识呢?
  答曰:德高望重曰尊,年长兼戒腊多曰宿。一切若凡若圣,人人知其有过人的内在德能,亦人人识其各具性格特点之德相,故名众所知识。亦可理解为众中知识,堪为大众作导师。

  上来所述,虽有九句内涵不同,总解声闻众法义竟。

  次诠解菩萨众。就此菩萨众中,即有七因素。一者标相,乃发大乘心的菩萨眷属。二者标数,多达三万二千。三者标位,悉是发菩提心的因位菩萨。四者标果,当获一生补处乃至佛果。五者标德,与会菩萨众悉具自行化他之妙德(具见下文)。六者,别显文殊师利法王子作为上首的高德之位,亦显文殊之智足以开启净土信门。七者总结与会诸菩萨之德。

  导祖援引《无量寿经》中赞叹与会的贤劫诸菩萨德行的经文,用以赞誉此《观经》法会的菩萨们。经云,参与法会的此等菩萨众,具足菩萨无量行愿,遵修普贤之德,安住一切功德之法。神通自在,游步十方无量世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意鉴群生机,身现种种像,口说无数法。悉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离二种生死苦海,究竟抵达菩提涅槃之彼岸。于十方恒河沙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世界。大地为之六种震动(动、起、涌、震、吼、击)。此诸菩萨,称合佛心,随顺众生机缘,作种种微妙开示,常转大乘无诟法轮。扣响法鼓,策励精进;手执法剑,断除烦惑;震起法雷,激扬善根;普洒法雨,滋润心田。广作法布施,恒常以法音,觉悟世间众生。摧破邪见之网,截断见惑之流,遣散思惑尘劳,破坏贪欲深堑,显明本具的清白性德,广宣流布佛法,为诸众生作三界险道之大导师。悲愍哀伤轮回众生,未曾有骄慢放恣之态。证得心佛众生之平等法,具足无量百千三昧。于一念顷,无不周遍十方无量刹土。荷负群生,珍爱慈视,等同一子。自行六度万行,悉皆究竟圆满。悉皆获得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开显朗彻。其自觉觉他之功德,不可思议。如是诸大菩萨众参与此法会。足证净土念佛法门,能摄上根利智菩萨,疾速圆满自行化他之菩萨道,成就佛果。

  上来虽有七句不同,总解菩萨众之义讫。

  综上所述,释尊于化前序,为声闻菩萨二众说化前教,具时、主、处、众四种成就。广演通途种种法门,成熟福慧,为净土法门的兴起,作好了充足准备。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旨哉斯言,冀诸净业同仁于此善思念之。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2-4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讲

  诸位大德比丘、 诸位居士同修:

  请看经文: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从这段经文开始叙述《观经》的发起序。这个发起序以禁父缘为由头,情节跌宕,引人入胜。禁父缘以七个结构段加以展开。

  一者总明起化处。“王舍大城”,即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王舍城名称的来历,据《大智度论》多达五种说法。这里选择其中一种云:往古以前,老百姓只要在城中造房舍,就会被天火所烧,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若是国王家舍宅宫殿,悉无火灾。后时老百姓便共聚向国王禀奏说:臣等造房宅,多次被天火所烧,但是国王舍宅悉无火灾,不知这里面有何缘由?国王仁慈地告敕禀奏人:“从今以后,卿等(对臣民的尊称)建造舍宅之时,但说我今日是为国王造舍宅。”那些禀奏人各自恭奉国王的教敕,回到原地重新建造房舍,由国王福德力故,便不再被天火所焚烧了。因此世代相传,故名王舍。此王舍城极大,有九亿人口(十万为亿),乃释尊成道之国。佛为报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此城富庶繁华,大智多闻人多住于此,故称为“王舍大城”。

  所云王舍大城作为《观经》教法的起化处,含摄两个层面的意思。一者是阿阇世王子因受恶友教唆,陡然生起恶逆之心,即有囚禁父母之事件发生。韦提希夫人因被囚禁,生起深切的厌离娑婆之心,激活愿生净土的恳切之心。这起发生在摩竭陀国的宫廷政变乃是这部《观经》肇启教化的逆增上缘。二者释迦如来二六时中都在观照众生,不失时机地赴应韦提希夫人悲恸恳求,现身王宫,佛身放光,光明变化成光台,于光台中影现他方种种净刹,尤其影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灵仪。韦提希夫人当即选定求生安乐世界,又进而恳切地请求往生极乐世界的行法。由此释尊首先宣示净业三福之正因(即散善显行缘)。然后应韦提希之“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别请,宣说定善之十三观(即定善示观缘)。最后更彰显九品往生的利益,俾令一切众生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成办横超三界之大事。为此因缘,故称为起化处。
 楼主| 发表于 2017-2-4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结构段是述说阿阇世王子信受恶友提婆达多之教,发动了禁父囚母的恶逆政变。阿阇世是摩竭陀国统治者频婆娑罗王与韦提希夫人所生的儿子,也是摩竭陀国的王位继承人。身为太子,王位迟早将归自己,为什么还要恶逆篡位自立呢?这里有提婆达多的挑拨,也是往昔复杂业缘所致。阿阇世,这是梵文的正音,翻译中文名未生怨,又名折指。

  问曰:有何原由名未生怨,及名折指呢?答曰:此皆标举出昔日因缘,是故有此名称。这个因缘故事是这样的:原本频婆娑罗王,多年以来,未生儿子。没有王位继承人,无论对个人还是于国家,可是件甚为焦虑的事情。频婆娑罗王到处求神,还是没有消息。一日,忽然有一占相师,向国王进言:“臣悬知山中有一仙人,不久后将命终,命终之后,必定将与国王作儿子。”频婆娑罗王闻奏,心生大欢喜,并急迫地问相师:“此仙人何时舍命?”相师回答:“更经三年,始可命终。”国王说:“我今年老,国家没继承人来主持祭祀,如何还能等待三年之久呢?”于是国王派遣朝廷使者入山中,寻找到仙人住所,向仙人转述国王恭请因缘:“大王没有儿子,朝政与祭祀缺继承人。处处求神,很久都不可得。幸亏有相师瞻仰大仙尊容,料知不久将舍命与国王作儿子。现在恭请希望大仙,垂恩早赴。”仙人回报使者言:“我还有三年始可命终,国王敕令我提前投胎,这件事情是不可以的。”仙人没有同意,一则人希望长寿,二则谁也没有权利强使他人提前结束生命。是故,仙人不答应国王的往请,亦是合情合理的。

  使者奉仙人之教,回来向国王汇报,转述仙人之意。国王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是一国之主,国境之内所有人物悉皆归属于我。我今日屈国王之尊,以礼节往请,仙人乃不尊承我的意旨,这怎么能行呢。”于是国王再敕令使者:“爱卿重往山中去请,如果仙人还不答应,当即将他杀掉。既命终已,可不前来与我作儿子嘛。”使者禀受国王的敕令,又到仙人住所,直接转达国王的意旨。仙人虽然听说使者宣说国王之意,内心还是不愿意接受。使者奉敕,即欲杀仙人,仙人知道在劫难逃,便瞋恨地对使者说:“您可转告国王,我的寿命还未尽,国王以心口遣人杀我。我若与国王作儿子的话,还将以心口遣人杀国王。”仙人说完这个话已,即接受死亡。

  仙人死亡之后,神识即投到王宫受生。就在仙人受死的那天晚上,韦提希夫人觉有身孕了。韦提希夫人赶紧告知国王,国王听说夫人怀孕了,极为欢喜。天刚破晓,即唤相师来观夫人,看所怀的是男是女。相师谛观已,禀告国王言:“怀上的是男非女,然此儿对国王有损害。”频婆娑罗王听到相师的预测,故作镇定说:“我的国土,悉皆舍给他去治理。纵然此子有损于我,我亦无畏。”然国王内心知道此仙人投生的因缘,听到相师的话,未免忧喜交集。喜悦的是终于生了一个王位继承人,忧的是这个儿子可能会危及自己的生命。一日国王告知夫人事情真相,以及心中的忧虑,说:“吾共夫人私密商量这件事。相师说这个儿子对我有损害,干脆我们提前杜绝后患。夫人等到分娩之日,在高楼上,当着天井中生之;不要令人用手承接,婴儿从天井高处坠落于地,自然会殒命,这样即解决日后的忧患,杀婴的名声也不会披露。”夫人当即赞同了国王的计谋。等到孩子满月出生时,夫人便如前商量好的计谋,当天井生之,婴儿即从高处坠落地上,然出乎意料的是此男婴并没有断命,只是损伤了小手指。是故外人同声唱言,此男孩为折指太子。

  言“未生怨”者,即意谓未出生前,便与父母有冤仇。本来此事不发露,父子天伦之亲情亦可保持正常的伦理关系。然由于提婆达多生起对佛的恶意与嫉妒心后,对阿阇世太子披露出这一往昔的恶缘,用以挑拨父子间的关系,从而间接地达到破僧的目的,因频婆娑罗王是佛的大护法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2-4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婆达多为何生起对佛的嫉妒,而起害佛破僧的恶缘呢?此事说来话长。提婆达多(简称提婆,此翻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生皆惊热故),是释尊的堂弟,乃甘露饭王的儿子,与阿难为亲兄弟。释尊成佛之后,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当时,由于释尊德业的感召,有一批释迦王族青年随佛出家修行。阿难、阿那律及提婆达多等人,便是在这一风潮之下出家为僧的。出家后的提婆达多,在修行上颇为用功,然经历十二年的苦修,并未证入阿罗汉果,这是由于他内心深处还潜伏着厚重的贪瞋痴的种子,性情恶劣,为人凶猛(曾击杀两位尼师),虽复出家修法,恒常嫉妒佛的名闻利养。频婆娑罗王是佛的大护法(蒙佛化导,已得初果),所以常常用五百辆车载上金银七宝,种种名衣上服,种种百味果食,配上香花伎乐庄严,国王大臣百姓百千万众赞叹围绕着供车,恭敬地护送到佛的法会,恭敬布施于佛与众僧。当时提婆达多常见如此盛大的供养场面,嫉妒之心更加炽盛。他自己也渴望能获得这份供养的荣耀。

  于是提婆达多即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讨教神通之道。舍利弗是具足六通的阿罗汉,深知提婆达多存心不良,便对他说:“拥有神通又有什么用呢?重要的是该对苦、空、无常、无我的如实观照,这才是能使自己解脱的不二法门。”提婆达多向舍利弗讨教不遂心,更向大目犍连尊者边求,所得到的回答与舍利弗无异,乃至向五百弟子等讨教,悉无人教他神通之道,皆遣他学四念处。提婆达多向舍利弗、大目犍连等阿罗汉求教未达目的以后,遂转而向阿难学神通之道,口气强硬地对阿难说:“汝是我的小弟,我欲学神通,你要一一次第地教给我!”阿难当时虽得初果,未证他心通,所以不知道兄长私密学神通是为了与佛去分庭抗礼,争夺利养,分裂僧团。阿难不知道兄长的求教动机,便唤提婆达多向寂静处,便将所听闻到的神通修习法一五一十地教给提婆达多。

  此神通修习法分六个步骤,运用观想的力量。第一步骤,跏趺正坐,凝定心性。先教将心举身似动想,观想身体慢慢在动,离开地面,作一分、一寸想,进而作离地一尺、一丈想,举身至屋顶作空无碍想,身体直过房舍上升到虚空中想,尔后,摄身下降至本坐处想。第二步骤,身心互置,前面是将心举身,此则将身举心。心最初离地一分、一寸等,进而离地一尺、一丈,透过屋顶,直入虚空已,再摄心回到本坐想。如是以心举身,以身举心,循环观想娴熟。第三步骤是身心同时上举离地,还如前面所述之法,一分、一寸等,周而复始。第四步骤即观想身与心,入一切有质碍的色境中,作无有质碍想(即作空想)。第五步骤观想一切山河大地等色境,入到自己身体中,如虚空无有障碍,不见任何色相(即将外境色法观空)。第六步骤观想自身,或大身遍满虚空,在空中,或坐或卧,逍遥自在,伸手可以捉动日月。或作小身想,身体入到微尘中,身体没有缩小,微尘没有放大,而相容无碍。阿难尊者性格温和,当时就把这修习神通法次第地教给了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得到了阿难所教的神通修习法之后,即在山林旷野间努力修习,七日七夜一心专注,便由四禅生起神通力,能够自在地变化飞行,往来于天上人间。提婆达多出身王族,深知要获得名闻利养,结合政治势力是一条快速的捷径。于是他得神通已,便向阿阇世太子宫殿前,在虚空中,现大神变,身体上部出火,身体下部出水,或左边出水,右边出火,或现大身,或现小身,或坐卧空中,随意自在。一般人对神通力量悉是惊奇而仰慕的,阿阇世太子亦复如是。太子见到提婆达多种种神变已,便向左右曰:“此是何人?”左右回答太子:“此是尊者提婆达多。”太子闻已,心大欢喜,遂即举手唤言:“尊者何不下来?”提婆既见太子呼唤他下来,便化作婴儿,直接投向太子的膝盖上。太子当即抱起婴儿,发出抚弄婴儿的呜呜声,又吐唾液入婴儿口中,婴儿遂将唾液咽之,甘之如饴。谁料,提婆咽唾液后,当即还复其本身(咽唾啖食,是欲界系,故退禅定,还复本身。若至圣位——阿罗汉,便不会退失)。

  提婆表现神通,也确实达到预期目标,使太子觉到提婆的神通超过释尊。提婆既见太子对自己心生敬重,即说频婆娑罗王供养佛的因缘,每常以五百乘车,载满色色供品,向佛所,奉佛及僧。太子闻已,即对提婆说:“弟子亦能备具种种供具,色色各五百车,供养尊者及施众僧,一定超过父王的供养。”提婆达多闻言,大喜道:“太子,此意大善。”提婆达多终于如愿地获得了阿阇世太子的信服与供养。提婆达多自从大得供养后,贡高我慢心日渐高涨,譬如以木杖,打恶狗的鼻子,转而增长狗的恶习。此亦如是,太子今将利养之杖,打提婆贪心狗鼻,转而令其恶行增盛,声势上日渐提升。在僧团方面也获得一批僧众的响应,其中有四位伴党——俱伽梨、乾陀骠、迦留罗提舍与三闻达多,是其核心助手。经过伴党的鼓动,有些新戒比丘脱离释尊而归向提婆达多的阵营。事态发展,终使释尊仍然住世时的僧团破裂为二。

  依照佛典记载“破僧事”略有二种。一者破羯摩僧。在同一界内的僧众,原本应该共同参与僧团的各项僧事活动(如布萨等),但因细故分裂成两个互不参与各自活动的团体,两部僧各各别住。这种别僧还是在“尊重释尊及释尊所说法”的前提下分裂,对佛教而言,危害性较小。二者破法轮僧。这种破僧的特质就是“立异师异道”。比如提婆达多自命为“新佛”,而不服从释尊教导;他的徒众对他的敬仰尤甚于释尊。这就是“异师”。在修行方法方面,他主张实践五法(即①尽形寿应为住兰若者,至村落者罪。②尽形寿应为乞食者,受请食者罪。③尽形寿应为著粪扫衣者,受居士衣者罪。④尽形寿应为树下住者,住屋者罪。⑤尽形寿不食鱼肉,食鱼肉者罪),并认为释尊的八正道不如他所主张的五法,这便是“异道”。他以这样的“异师异道”方式鼓动僧众。而经过表决之后,使僧团分裂成两个互不统属的修行集团。这便是破法轮僧。这是两种破僧类型中较严重的一种。提婆达多即为此破僧的主持人。

  提婆达多第一件逆伦行为便是向释尊索取僧团领导权。有一次佛正在普为凡圣大众说法之时,提婆达多即来法会中,向佛直接索取言:“僧团徒众,并诸法藏,尽付属我。世尊年将老迈,宜可退休将养。”与会一切大众,听到提婆达多的傲慢之语,愕尔迭互相看,甚生惊怪。因为释尊在僧团的权威地位是建立在弟子们的衷心敬仰之上,怎么能像世俗一样争夺权力呢?

  尔时世尊,即对大众,直捷回答提婆说:“僧团中人才济济,像舍利弗具大智慧,目犍连具大神通,这两位卓越的大法将,我都没有将僧团领导权交付给他们,难道我会交付给你这位‘食唾痴人’(指提婆化成婴儿食太子唾液事)吗?”

  当时提婆达多,闻佛在大众法会上对他的呵责,认为是对他的极大毁辱,犹如毒箭入心,更加发起愚痴狂妄之意。藉此因缘,即向太子所,共同讨论恶计。太子即见提婆,恭敬承问言:“尊者今日颜色憔悴,不同往昔容貌。”提婆答曰:“我今憔悴,正是为太子所致。”太子又敬心询问:“尊者为我而憔悴,有何意也?”提婆即答云:“太子知不,世尊年老,无力领导僧团,当可除之,我自作佛。父王年老,亦可除之,太子自坐正位。新王、新佛治化,岂不快乎。”太子听了提婆一席话,极大瞋怒,劝谏提婆:“勿作是说。”提婆进而挑拨言:“太子莫瞋,父王于太子,全无恩德。初欲生太子时,父王即遣夫人,在百尺楼上,当天井中生,即望堕地令死。正是由于太子福德力故,命根不断,只是损伤小指。汝若不信,可自己看小指,足以为验证。”太子既闻提婆此语,更重审言:“这事是真实的吗?”提婆答言:“此事若不真实,我何故无中生有说假话呢。”兹因提婆恶心挑拨故,太子便信用提婆恶见之计。故经道:“随顺调达恶友之教。”

  提婆的恶见之计的核心便是害佛自代及唆使阿阇世弑父篡位。在害佛事件方面,佛典多有记载,兹引四则。①恶象害佛。阿阇世王圈养一头大象,名叫“护财”,凶暴不堪,常常伤及人命。提婆在征得阿阇世之许可后,即命驯象师在释尊入城接受供斋时,放出恶象以谋杀释尊。当时由于释尊神通力使然,令恶象变成不伤人的驯象。②壮汉杀佛。提婆又以重金雇一壮汉去谋刺释尊。当时正在经行的释尊乃以慈心三昧力招呼壮汉,壮汉情不自禁地丢弃手中兵器,向佛行礼,忏悔,并成为皈依释尊的佛弟子。③推石压佛,提婆雇佣四位刺客守候在耆阇崛山上的石窟附近,图谋释尊出石窟经行时,推大石头害佛。当石头往下滚动时,所迸出的碎片击伤了释尊的脚,因而流血。这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出佛身血”事件。④爪毒伤佛。提婆害佛行动未遂颇为懊恼。此时有释迦族劝他向佛忏悔,提婆灵机一动,乃在自己的十只手指甲内暗藏剧毒,然后前往拜谒释尊,向佛祈求饶恕。当时释尊知道他不轨企图,因此默然不语。这时提婆看到释尊以沉默来拒绝他的求饶,心大瞋怒,陡然地伸出十指,要以毒爪伤害释尊,不料指甲非但没有抓伤释尊,反而在急促动作之际,擦伤自己的皮肉,指甲内的剧毒渗入自己擦伤的皮肉之内,毒杀了自己。就在这时候,地下突然有大火生起,围绕提婆全身燃烧起来,提婆在此紧急之际,乃向阿难呼救:“阿难,我被火烧着了,我被火烧着了。”阿难立刻高声向提婆喊道:“快点皈依佛陀!至心诚心地皈依佛陀!”在此剧火焚身之际,提婆终于从内心发出诚挚的悔意,并激发出“南无佛陀”的念头。只是口中只念出“南无”二字,即直入地狱之中,结束了这一生的性命。提婆的一生,也真的成为一偈“名闻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的注脚。阿难曾向释尊请示提婆未来的归趣。释尊开示,提婆堕入阿鼻地狱,长达一大劫。地狱命终转生于四天王天,次第转生于忉利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等处,生在天界的时间总共六十劫。在最后一生,他剃除须发,出家修行,终于证得辟支佛果,法号就叫“南无”。若据《法华经》所载,提婆乃是大权示现的菩萨,曾作释迦之师,传授《法华经》大乘之法。可见,诸佛菩萨教化我等众生之善巧方便不可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17-2-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结构段正明父王频婆娑罗为儿子阿阇世所幽禁。阿阇世王子信用提婆达多恶见之计,顿然舍弃父子之亲情,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派兵拘执父王,秘密地关在有七重把守的密室内,严加看守,不准百官群臣前往探视奉承。这一逆伦禁父事件,违背了父母生育之大恩。其忤逆不孝之恶名亦远播各国。然毕竟政变成功,阿阇世太子正式成为了摩竭陀国的国王。身为摩竭陀国新王的阿阇世,自然加大了对提婆达多的支持。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大量的供应,而且鼓励臣属及人民信仰提婆达多,下令“国人不得奉佛,众僧分卫(托钵),不得施与”。这些举措对提婆达多破僧杀佛事件起着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见,政治与宗教的联盟,使用不当,是会造成巨大的罪恶,由此而导致惨烈的果报。于兹吾人当怵惕于心,引以为鉴。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2-5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讲

  诸位大德比丘、 诸位居士同修:

  请看经文:

  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

  这段经文含摄父被子禁与夫人奉食二层意思。首先看第三结构段,从“收执父王”下至“一不得往”以来,正面阐明父王为其儿子所幽禁的情景。

  承前所述,阿阇世王子听信提婆达多的挑拨之语,接受了提婆达多提出的新王新佛之歹恶计谋,即顿然舍去父子深重情感,视父王为怨敌,秘密调遣卫队,逮捕父王,严加紧闭,重兵把守。这桩宫廷政变针对的是自己的父亲,又是以禁饮食之谋害生命为目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是一起异乎寻常的背逆大事件。

  父母之恩厚重,世常称之为罔极之恩,《诗经》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谓慈哀的父母呀,生育吾人是多么的辛劳,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从年少到成人,念念操心关爱子女。子女欲报父母之恩德,却发现父母之恩就像那无际的天空,永远也无法报答的。然阿阇世王子不仅不报答父母的恩德,反起恶逆之罪,这样的忤逆,路人都会侧目,愤愤不平呀。

  阿阇王将父王逮捕以后,严加囚禁守护,隔断一切大臣的承奉,唯恐君臣合谋,令自己的地位不稳。为此,遂将父王囚禁在七重宫室之内,每重宫门都有重兵把守,内外之人严禁交通。由此,频婆娑罗王便命若悬丝了。

  第四结构段正面阐明韦提希夫人秘密地奉上饮食给国王的情形。国太夫人,母仪天下,贤慧仁爱,即阿阇世王子的生母。韦提希是王后的名字,素来恭敬大王。韦提希夫人亲身遭逢宫廷政变,见到夫王被儿子囚禁,卫兵七重把守,难得进入,音信不通,饮食不继,国王的生命危在旦夕。韦提希情急生智,想出了一个送饮食救夫王的方法,当即付诸行动。即香汤沐浴,令身体清净无垢,然后用酥蜜涂在身上。酥蜜有黏性,然后用小麦粉安在酥蜜之上,妥帖之后,即穿上干净的衣服覆盖住蜜麦粉。

  又取璎珞孔,一头以蜡堵塞严密,从另一头孔中灌盛葡萄浆,灌满后还以蜡塞严。身上的璎珞,一一如是灌满塞严。夫人身装庄严既竟,从容徐步进入宫内,与夫王相见,将随身带入的饮食奉上夫王。

  导祖在此施设了一个问答。问曰:诸朝臣奉阿阇世之敕令,不许晋见频婆娑罗王,而韦提希夫人入宫进见,把守卫兵却不拦阻,放令得入宫内,此是何意呢?
  答曰:朝中诸大臣,身怀异计,又非老国王亲眷。君臣相见,恐不测萌生异谋,致使太子严加制约,不许入宫见王。而韦提希夫人身为弱质女人,心无政治谋略心计,又况与国王宿世业缘深重,久作夫妻,虽男女体位不同,然同心同质,如是夫妻见面,致使卫兵不加设防,无须挂虑。由此韦提希夫人得以顺利地与夫王相见。(或卫兵虽知夫人进宫见王,有救王之意,然由同情恻隐心故,心照不宣,放行。俟时再想开脱责任的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2-5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经文:

  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这段经文展开第五个结构段。从“尔时大王食麨”下,至“授我八戒”以来,正面阐明频婆娑罗王因被儿子囚禁恭请戒法的情形。韦提希夫人进宫见到夫王,即刻卸衣,小心刮取身上的酥麨,搓成粉团,递给丈夫。频婆娑罗王得到饮食得以保存性命,恢复体力。夫王食麦既竟,韦提希又于宫内,求得净水,与夫王漱口。净口之后,频婆娑罗王生起修道之心。作为佛的护法,国王亦曾受过三皈五戒,并已证得初果。现今突遭无妄之灾,出离的道念就更为恳切猛利。不可虚度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虽被囚禁,怎能让心念无所寄托呢。于是他便虔诚恭敬,合掌面向耆阇崛山,至诚顶礼释迦牟尼如来,请求释尊慈悲加持护佑。顶礼表明身业的恭敬,亦通意业的诚敬。“而作是言”以下,正明口业恭请,亦通有意业之虔敬。

  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者,内含二意。大目犍连在俗世未出家之时,是国王的旁支亲戚。既得出家,即是同门之师,有此双重情谊,故大目犍连平素往来宫阁,都无障碍。然在俗间可作亲属,出家即为师友了。为之国王遂称大目犍连为亲友。言“愿兴慈悲,授我八戒”者,表明频婆娑罗王恭敬戒法,情深意切,谦恭抑己,推重他人,内心窃思:如果我没有遭遇这样幽闭厄难,便可像平素一样恭请佛与僧众到王宫来应供。现在既然被囚禁了,也没有原由致请佛陀屈尊来宫廷了,只是请佛派大目犍连来宫内为我授八戒,我就心满意足了。

  导祖施设两个问答,说明频婆娑罗王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唯请目连授八戒之义。其一问曰:父王向耆阇崛山遥敬,首先顶礼世尊,及其表明求受八戒心愿,即请目连尊者前来授受,这有何种意况呢?
  回答:一切凡夫和圣人当中,极为尊贵的无过于佛,所以至心有所愿求,即先要顶礼佛陀。而所请求的是授八关斋戒的小缘,是以唯请大目犍连前来授戒即可。然频婆娑罗王的意思,贵在求得八关斋戒法,用以受持,就能满足当下的心愿。何敢劳烦世尊大驾屈临?这里包含着国王对世尊的深切尊重之意。

  其二又问:释迦如来宣说的戒法,乃有无量种类,父王只是请授八关斋戒,不请其他的戒法,这有何意呢?
  回答:其他的戒法,诸如五戒、十善,稍显宽缓,时节亦长远,须终身受持。如是恐畏受持中间,懈怠放逸,失掉持戒正念,导致造业流转生死之恶果。而八关斋戒是佛慈悲为在家人施设的出世间的戒法。因为广大居士,由于家庭事业的拖累,虽有向往出世之心,但真正能走上出家修道者却甚少。由此,释尊开出这个方便法门,使那些向往出世生活又无法达到目的人,也有机会来过过出世的生活,种植出世的善根。八关斋戒的重心,是在设法关闭众生的生死大门。我等众生生死轮回的主要关键,端在淫欲与饮食二大祸源。淫为生死根本,食为生死助缘。若能超越淫欲与生死之外,必能解脱三界系缚。为了超越生死,所以戒淫,为了抑制淫欲,所以持斋(即过午不食)。出世的生活,端从戒淫与持斋做起。八关戒斋,相近于沙弥十戒的分日受持。八关戒斋是一日一夜受持,通常在六斋日(阴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天)受持。今日受了,到明日天明,就可不再受此戒斋的限制。如果下次要受,必须重新再受,不像五戒是终身受持,菩萨戒要尽未来际受持。然此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的受持,是要向佛陀看齐,完全要以出世离欲的身心来自期自处。凡是一念淫意现前,或者回忆过去的淫境,或者想象未来的淫乐,便算斋不清净。故云“此戒持心,极细极急”。

  倘能发菩提心,受持八关斋戒,尚能回向往生西方,何况生天。若不如法,则有名无实,反招后果。

  《百缘经》及《贤愚经》记载:在迦叶佛时代,有两个梵志,发心受八关斋戒。一人在受持八关斋戒中途,被妻子所劝,过午之后竟饭。另一梵志如理如法,八关斋戒受持下来。破八关斋戒的梵志堕到龙身。清净奉持八关斋戒的梵志生到天上,天福享尽,投生人间又作国王。国王有一大花园。守花园的园监,在水池边拾得一个美果,世所罕见,遂供养给国王。国王食后,觉得非常甘美,国王便敕令园监每天送一果子,否则将处以极刑。园监大为恐慌,呼天诉怨。水池中有龙王,闻声化作人形,以金盘盛上果子,安慰园监说:“汝无须忧惧,可将此果献给国王,愿向国王提一要求:往昔迦叶佛涅槃后,我与大王同受八关斋戒。大王受斋如法,过午不食,故今转世为国王。我被人劝,过午竟食,以此堕于龙中。我今还欲得此八关戒斋,广行劝化。国王若速将此戒法送来,我当拥护汝国。不然,吾当使汝国土淹没。”而于此时,正值无佛法之际,何处觅寻此八关斋戒法呢?为此,国王甚为愁忧。时有大臣之父,对儿子说:“吾家堂柱,常放光明,可剖开柱子,看看里面有什么。”儿子遵父之言,剖柱得获两部卷经,一是《十二因缘经》,一是《八关斋文》,赶紧呈献于国王。国王大欢喜,即速送与龙王。龙王遂与五百龙子,共修八关斋戒法,其后命终皆生忉利天上。可见,持犯八关斋戒,损益如是,可不慎哉。

  为什么八关斋戒持心极细极急呢?八关斋戒受持的时间,相较于其他戒法,稍为短促,唯限一日一夜。不得过这个期限。若有能力受,一日过已,次第更受,如是随力多少,不计日数。云何知道持此八关斋戒用心行细呢?如戒文中具显,求戒者可向出家五众求授(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应先教受三皈法,次应教行忏悔法。然后教受斋戒法。第一云:佛子,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诸佛不杀生,能持不?答言:能持。第二云:佛子,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诸佛不偷盗,能持不?答言:能持。第三云:佛子,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诸佛不行淫,能持不?答言:能持。第四云:佛子,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诸佛不妄语,能持不?答言:能持。第五云:佛子,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诸佛不饮酒,能持不?答言:能持。(一至五戒,除第三淫戒之外,完全与五戒相同。)第六又云:佛子,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诸佛不著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能持不?答言:能持。(求出世解脱者,理应摒弃梳妆打扮及世间娱乐,守护清净心。)第七云:佛子,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诸佛不坐卧高广大床,能持不?答言:能持。(床足高一尺六寸,坐时脚不挂空,过此量者,即名为高;但可容身转侧,过此即名为广。既高且广,即名为大。唯有淡泊了物质享受,才能勇猛于道业的精进。)第八云:佛子,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诸佛不非时食,能持不?答言:能持。(此是八关斋戒非常要紧的一条,过中午不食称为持斋,持斋不同于吃素。持斋虽非戒,却是八戒之体。

  综上所述,八关斋戒是以淫戒与持斋为重心施设的。八关斋戒的前五戒,除了将第三戒的“不邪淫”改为“不淫”,其余则与五戒一样,可见其重点是在于戒淫,故与五戒不同。至于第六条“不著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以及第七条“不坐卧高广大床”目的也是为了间接的戒淫。著花、涂香、唱歌、跳舞等,都是放纵导欲的媒介,故仍属戒淫的范围,至于第八条“不非时食”,更是为了制断淫欲的助缘。中午后不吃食品,身心都很轻爽,也会减少杂想妄念。

  正因为八关斋戒,重在戒淫与节食,所以持了八关斋戒,就是种植了出世之因的功德。并且此等诸戒,皆引诸佛为期证。何以故?诸佛福慧圆满,烦恼习气俱尽;除佛已还,烦恼恶习等还在,是故不引声闻菩萨等为期证。由是得知,此八关斋戒用心起行,极细极急。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诸经广说。佛说:有八种胜法(指八关斋戒),若人一日一夜,具持不犯,所得功德,超过人、天、二乘境界。又《佛说斋经》云:“奉持八戒,习五思念(即六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优婆塞经》云:“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又云:“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菩萨处胎经》云:“八关斋者,诸佛之母。”《观经》中品中生章云:以清净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得中品中生的品位。持八关斋戒有如是等甚深利益,致使父王,祈佛遣目连尊者,日日受之。此亦昭示,佛正法期,具持戒得解脱之特质。是故频婆娑罗王首先殷重恭请戒法,以资道业。
 楼主| 发表于 2017-2-5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经文: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这一段经文是禁父缘的第六、第七两个结构段。从“时目犍连”下至“为王说法”以来,阐明父王因向佛致请,得蒙大目犍连尊者授受八关斋戒之圣法。此亦说明大目犍连是证果阿罗汉,具足六种神通,天眼见请仪,天耳闻请声,宿命鉴昔因缘,以他心通,于灵鹫山,遥知频婆娑罗王请佛之意,蒙佛派遣,即发神足通,从空中飞翔,弹指间,即到达频婆娑罗王被囚禁的处所。又恐他人不识神通之相,故以快速飞翔的雄鹰来比况。这个比喻只能比喻目犍连尊者神足通之少分,实则大目犍连神通之力,不可思议,能于一念之顷,绕一四天下(即四大部洲)百千之匝,岂得与鹰的速度相比类呢?如是相似相近而又不可等量齐观的比较,乃有众多,于兹不可具足援引,如《贤愚经》中详细界说。

  经文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者,表明父王由于有夫人提供饮食,生命得以延续。大目犍连日日飞过来,为他授八关斋戒。

  问曰:八关斋戒既然具有甚深殊胜功德,一经授受即得圆满具足,何须日日求受八关斋戒呢?回答:高山不会拒绝尘土,令其更高峻;大海不会拒绝水流,令其更深广;刀不会拒绝磨石,令其更犀利;太阳不会拒绝热能,令其更明亮;人不会拒绝善业的增上,令其更完美;罪业不能拒绝恳切的忏悔,令其瓦解清除;贤人不会拒绝德业的累积,令其更洞达;佛不会拒绝慧解的增进,令其更圣明。然频婆娑罗王窃念既被儿子囚禁,失去人身自由,也不能自在地进出修诸善业了。念念之中,恐畏被人杀害。为此,昼夜至诚渴仰依凭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希望自己修行的善业得以增长,用作来生修道进业的资粮。

  经言“世尊亦遣富楼那为王说法”者,表明世尊深重的慈悲,愍念国王忽然遭遇被囚禁的辛劳,恐怕国王生起深重的忧愁,与身心的憔悴,因而忘失修道解脱的正念。然佛的诸大弟子中,富楼那尊者,最能说法(称为说法第一),能以种种善巧方便,开悟启发人心。为此因缘,释迦如来发遣富楼那,与大目犍连一道,前往王宫囚禁处,为国王说法,俾以甘露法雨滋润国王心田,生起法喜,除遣被囚禁的忧愁烦恼。

  从“如是时间”下至“颜色和悦”以来,乃为第七结构段,正明父王因得饮食,又闻说法,多日不死。此正明韦提希夫人日日以探视为名,进宫为夫王奉食,得以消除饥渴;大目犍连与富楼那二位尊者,又以佛法及八关斋戒法内资心神。饮食能延续身命,妙法开启国王心慧,持戒能滋养精神。由是国王虽处禁闭,实则并无身心痛苦之感受,亦渐忘失忧愁烦恼,日日是好日,致使颜色和悦。烦恼即菩提,一场世间难以忍受的忤逆政变,转成国王化解怨恨,精进修道,得解脱利益之逆增上缘。佛法于世间众生之真实大利,诚为不可思议。

  上来虽有七结构段所述法义不同,详尽广明禁父缘内涵竟。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讲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看经文: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这段经文是化前序的第三大结构。在这“禁母缘”结构段中,分八段展开。八段意蕴如何?一者问父音信;二者门家以事具答;三者世王瞋怒;四者二臣切谏不听;五者世王生怖;六者二臣重谏;七者受谏放母;八者世王余瞋禁母。此段经文含三段。

  首先看第一段“问父音信”。从“时阿阇世”下到“犹存在耶”以来,正面阐明阿阇世王前来探问父王的音信。此段经文表明阿阇世王敕令囚禁父王,时日既多,而且严禁大臣等众进入(但他没有想到其母亲会进入),水与饮食悉皆禁绝,屈指估算,已经二七日有余,快到三七日了。一般情况下,人的生命自应会终结,他想父王一定会命终。阿阇世王作是念想已,便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来到到囚禁父王的宫殿门口,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阿阇世王的这一问语内含巧饰之意,导祖施设一问答予以细察。问曰:若人饱食一顿饭,一般可维持七日的生命,父王断食已经三七二十一日了,以正常情形来判断,父王生命中断确然无疑。在此情形下,阿阇世何以不直截了当地问:“门家,父王今者已经死了吗?”为什么还用带有疑问的口吻问:“父王犹存在耶?”这一问话有何深意呢?
  答曰:此是阿阇世王意密巧饰之问。他现在是国王的身份、万民之主,言谈举止不可任性草率,须时刻注意塑造亲民能干的国王形象。而父王既是天性至情相亲的父子关系,从伦理亲情角度,不能直接问是否死亡,若一时失口,表达希望父王死去的意思,便会成为社会人群讥嫌过失的把柄。阿阇世只是在内心标定死亡的意思,口头上却用“在否”来表达,意图就是为了在社会大众面前,息灭其恶逆杀父的恶声。这亦是古今中外篡逆者惯用的权术。

  第二段门家以事具答。从“时守门人白言”下至“不可禁制”以来,正面阐明守门卫士回应阿阇世王的委婉问话,以现前真实情事不加隐瞒地予以回答。前文已叙说阿阇世王密问守门卫士:“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此段经文叙说守门卫士实情奉答:大王,国太夫人,身上用蜜粘涂麨粉,璎珞中盛着葡萄浆,日日进入宫中,奉持给老国王。老国王即得饮食,便能延续生命。是故,虽然经过了二十一日,老国王的生命还存在,这是夫人有意要这样做,不是我看守的过失。巧舌如簧的卫兵便非常轻巧地推脱了责任。

  于此回答,导祖又施设一问题加以深度探究。问曰:夫人给夫王奉上饮食,是在身上涂麦粉,在衣服底下秘密地覆盖好,出入往还,没有人看见,何以门家向阿阇世王的回答,就能清楚明白地将夫人奉食之事,详细说明出来呢?
  答曰:一切私密之事,不可能长久地包得住,纵然用尽诸多巧计,将其隐藏得很坚固,然事情终究会彰显暴露。从事相上来看:父王既被囚禁在宫内,没有任何人进去,只有国太夫人日日进出,如果不是她悄悄挟带饮食的话,国王的生命怎么能延续这么久呢?以此来推断,国太夫人身上必定密带饮食。但门家没有接到阿阇世王的指令,亦不敢对国太夫人加以检查,或出于对老国王的恻隐之心,便开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拖延。经文云夫人“密以上王”,只是门家述说夫人之意,夫人认为自己做得很秘密,外人一概不知,不期然门家早已窥破隐情,只是不说破,听之任之罢了。今日事情已到了水落石出的时节,门家职责所在,没有任何理由再隐瞒了,是以据实向阿阇世王一一禀告,用以推卸责任。意谓国太夫人天天悄悄送饮食,我们没有接到指令,不敢阻挡。现今国王问话,正好请示对此事情如何处置。

  门家又进而向阿阇世王禀白:沙门目连及富楼那神通广大,腾空进入宫内,不经过门家把守的路径,日日往返为老国王说法。门家于时谦恭地禀告阿阇世王:大王当知,国太夫人悄悄进奉饮食,虽然我们有所发觉,然先前未曾接到国王您的敕令,所以不敢阻拦约束。又大目犍连与富楼那二圣有神通,从空中而来,我们也没有能力制止。是故,老国王得饮食与法喜,生命犹存,且活得滋润,实在不是我等门家之责,恳请国王鉴谅。

  第三段世王瞋怒。从“时阿阇世闻此语”下至“欲害其母”以来,正面阐明阿阇世王知道父王未死,瞋怒勃发。本来阿阇世王要怪罪门家失职的,然听门家一番申辩已,即于国太夫人生起了强盛的恶怒之心,口里发出恶毒的言辞,由此生起身口意三业忤逆与三业的歹恶。骂父母为贼,这是口业逆。骂目连、富楼那二圣为“沙门恶人”这是口业恶。执剑欲杀母亲,这是身业逆。身口七支行为,以心意为主宰,即名意业逆。又作杀母之前方便为恶心,后正行害母之事为逆行。

  阿阇世王盛怒之下,口出恶毒言辞讥骂“我母是贼,与贼为伴”。骂母为贼,贼之伴,是何意呢?推寻阿阇世王的本意,实在是对父王怀有极深之怨恨,内心巴不得父王早死。然母亲却私下为其奉上饮食,故令父王多日不死,事出意料,情不自禁骂言,我母是贼,是贼(指父王)之伴党。

  阿阇世王瞋怒母亲送食于父王,又听门家禀告目犍连与富楼那与父王有来往,如油浇火,致使他的瞋恨心更为炽盛,愤怒斥责沙门恶人用惑人的幻术与邪咒法术,而令恶王(骂父为恶王)多日不死。阿阇世王瞋心炽盛,即执利剑,欲对母亲作杀害之恶逆行为。

  于此经文,导祖作了感叹性诠释:“何其痛哉!撮头拟剑,身命顿在须臾。慈母合掌,曲身低头,就儿之手。夫人尔时热汗遍流,心神闷绝。呜呼哀哉!恍惚之间,逢斯苦难。”意谓:阿阇世王执剑害母之恶逆,是何其痛心之事呀!阿阇世王以手撮住母亲头颅,剑出拟刺,国太夫人身命顿然在瞬间。此刻,慈母合掌,弯曲身体,低下头颅,无助地被儿子的手撮持。夫人尔时,惊惧异常,热汗便流,全身心神不知所措,惊吓昏晕过去。呜呼哀哉!事态猝然恶化,无由申辩,恍惚如在恶梦中,遭逢此身首将两分之苦难。此种解释,颇有将剧情推向高潮的韵致。

  然印祖在校对此段疏文时,经过反复思惟,对照经文上下文语境,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于此将印祖夹注抄录如下:“印光曰:即执利剑,欲害其母。推期情理,囚父之宫,去母住处,必定遥远。阇王一闻门家之言,即时怒气勃发,即拔身所佩剑,口出恶言,高声大叫,疾向母所,欲断其命。正奔驰间,二臣闻知,恐有不测,立即佩剑来谏。遂得尚未见母,中道而止。如此大怒,若得见母,当即劈头一剑,顿令身首两分。何暇以手撮头,方才拟剑。倘利剑一拟,岂容中止。而二臣得以从容作礼而谏也。当知决定尚未见母。纵见,亦尚未临身。以王宫广大,不能一踏即至。若是平民,则已危矣。疏谓撮头拟剑,及曲身低头就儿之手者,恐未细详其致也。”文句直白易解,印祖的诠释,似更切近经文之意。印祖对导祖疏文有过三次的校对,对导祖的文意多加赞誉,唯此段略有不同见解。以印祖为人之慎重,如无相当把握,不会率尔浪言。是故,吾人宜于印祖文意多加嘱意。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经文: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此段经文含摄四段,第四段为切谏不听。即从“时有一臣,名曰月光”下至“却行而退”以来,正面阐明阿阇世王拿着宝剑奔跑欲杀母亲之时,两位大臣挺身而出,苦切劝谏,而阿阇世王拒不接受。此处表明这两位大臣,乃是国家之辅相(即宰相级别的人物),是国家立政之纲纪,德高望重,万国扬名,其法度言行成为八方民众效仿的榜样。这二位大臣忽然见到阿阇世王勃然欲作恶逆,手执利剑将要杀害其母亲,不忍心于朝廷内发生这样的恶逆之事。遂与耆婆大臣一道,敢于冒犯君王威严,陈设谏言。言“时有一臣”者,正面陈述当阿阇世王欲杀母之时,大臣是表彰月光乃朝中重臣之地位。言“聪明多智”,是彰显月光大臣的德能。言“及与耆婆”者,耆婆既任大臣又精通医术(出生时,一手持药囊,一手把针筒),亦是父王之子,是频婆娑罗与奈女所生的儿子。忽而目睹家兄于母勃起恶逆,遂与月光大臣共同直谏。

  言“为王做礼”者,臣下凡欲咨议劝谏大人之国家礼法,要须先向君王礼拜,以表身业的恭敬。今此二臣亦遵循国家礼法,在直谏之前,先向阿阇世王顶礼,冀以此身业恭敬,觉动阿阇世王的良心,伏住瞋心。二大臣拱手曲躬,表达最大限度的诚敬后,方才趁此表达劝谏之本意。

  又“白言大王”者,此明月光大臣正欲陈设谏辞,冀望阿阇世王能开阔心怀,听进谏言,理解臣下设谏之心意,为此因缘,故须首向国王禀白。

  言“臣闻《毗陀论经》说”者,此明月光大臣广引古今书史、历代帝王之文记,作为自己劝谏的依据。古人云:“言不关典,君子所惭”(意为立言若不引经据典,便是君主惭颜的事情),今日既谏之事非常重大,岂可虚言妄说所能达到目的。《毗陀论经》又称《韦陀》,是古印度非常权威的一部经典,成书的时代都非常久远,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就有梨俱韦陀出现,以后次第地有三韦陀出现,《韦陀》号称天神启示之书。又于公元前四百年左右,衍生出《奥义书》,其中轮回、业力、解脱、涅槃、持戒、禁欲等观念,与佛教甚为相近。

  月光大臣精通古老典籍,便开口据典而说。自从人类劫初以来,这是表达时间的悠久。有很多邪恶的国王,此是总标这些国王是非礼、残暴、恶逆之人,为篡夺王位非分贪求,篡夺父王权位;于父王起恶心,阴谋策动宫廷政变,逮捕父王,为了自己权位稳固,不让父亲久留世间而杀死父亲,人数达一万八千人之多。现在你阿阇世王杀父,与《韦陀》所记载的杀父篡位,同类无别。

  言“未曾闻有无道害母”者,此明自古至今,杀害父亲篡夺国位,历史典籍多有记录谈说。但为贪国位而杀害母亲的,却没有一例的记载。若论劫初以来,恶王贪求国位,只是杀父亲,从来不会残杀慈母。月光大臣引古代事例,来对比阿阇世王今日所为的怪异,大王(指阿阇世王)贪图国王的权位而杀害父亲,父王有国位可贪,这种行为类同于古代所记载的那些杀父之恶王。而母亲无国位可贪求,却横加忤逆杀害,你这种害母行为却与往昔记载完全不一样了。大王今日作出杀母的行为,即是玷污刹帝利种姓的恶劣行径。印度古代有四个种姓,婆罗门(精神贵族)、刹帝利(王公大臣)、吠舍(工商业阶层)、旃陀罗(屠刽等下贱阶层)。《韦陀》比喻四个种姓都是从大梵王生出来的,由梵王的口出生婆罗门,由梵王的两肩出生刹帝利,由梵王的肋出生吠舍,由梵王的足出生旃陀罗,四个部位生出的阶层便天生具有贫富贵贱的差异。而刹帝利是四姓中的高贵种姓,是做国王的种子,权位代代相承,与市民小卒不可相提并论。

  月光大臣见到阿阇世王起恶心欲害母亲,这种恶行损害侮辱作为同属刹帝利种族的宗亲,恶逆之声流布国内外。作为刹帝利种姓望族,出了这种恶行,令我们深感羞耻惭愧,无地自容。

  大王若作此恶逆之事,便已取消自己高贵的种姓,当下即是旃陀罗了。旃陀罗乃是四种姓最下贱的,以屠杀为业,为社会所轻贱。此类贱人,性怀凶恶,不解不信仁义道德,虽然披着人皮,行为与禽兽没有两样(古人云:禽兽知母不知父,杀父者,即是禽兽之同类;杀母者,直是不若禽兽也。)现在大王居上等种姓,身为万民之主,今日你竟起恶心残害加到慈母身上。慈母对你有昊天之恩德,你不仅不报恩,还要加害慈母,这与旃陀罗没有两样,也就不宜再住此地了。

  二臣申言“不宜住此”者,即有二重含义。

  一者国王今日杀母造作逆恶,令教化的风范与礼仪荡然无存,行为与旃陀罗无异,我国神州、通都大邑,岂能遣旃陀罗做国主呢?此谓要将阿阇世王驱出宫庭,并逐出王城之意。
  国君治理一方,教化黎民百姓是有道德义务的。若残暴如夏桀,商纣王相类的暴君,便即一夫,而非君了。孟子与齐宣王讨论到周武王灭纣时言:“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与此相类。

  二者国王虽在国君权位,然所作所为,损辱了我同祖的血缘宗亲,我等不如远走他国,永远隐居于不闻逆恶之声的善地,故云“不宜住此”也。也类似于暴君当政,政治否塞时,贤仕大臣纷纷去国,国家也就空虚了。

  当时月光和耆婆二位大臣陈说了直率的谏语,苦切而极严厉,并广引古今典故史实,作为论据,希望阿阇世王明晓作君作子之道理,调伏瞋心,不要造下杀母之惨剧。

  言“以手按剑”者,言二大臣设谏毕,自己手按住鞘中剑柄,徐徐却行而退。问曰:二大臣的谏辞如是率直严厉、抗礼、不留情面,此时君与臣之道义已不复存在,二大臣为何不转身直接而走,还要“却行而退”呢?答曰:二大臣谏辞粗砺,虽忤逆了阿阇世王的尊严,然动机只是希望国王息灭害母之心。又恐怕阿阇世王瞋恨毒心未得消除,执剑危及自己,是以二大臣按剑以自防卫,注目于王,却行而退。以此震慑阿阇世王,不敢轻举妄动。

  第五段为世王生怖。从“时阿阇世惊怖”下至“汝不为我耶”以来,正面阐明阿阇世王心生恐怖,此时的阿阇世王头脑略为冷静些了。既见二大臣谏辞苦切粗砺,犯颜不给情面,又睹二臣按剑而去。深恐二臣背叛自己,拥戴父王,废黜自己,致使阿阇世心情极为不安,故称惶惧(惊惶恐惧)。心中暗忖:二臣既然弃舍于我,不知将会扶立谁作国王?心中疑惑,不能自决,遂本能地口中发问,审验之。故云:“耆婆,汝不为我耶?”耆婆是阿阇世王的弟弟,古人云:“家有衰祸,非亲不救。”汝既是我的弟弟,难道也同月光一样,弃舍我,另立国君吗?此时的阿阇世王,显现其怯弱可怜的面目。

  第六段为二臣重谏。从“耆婆白言”下至“慎莫害母”以来,正明二大臣第二次直谏。此经文显明耆婆大臣据实回答大王,若欲还得我等为朝廷辅相的话,愿大王不要杀害母亲。此严正直谏竟。

  第七段为受谏放母。从“王闻此语”下至“止不害母”以来,正面阐明阿阇世王接受二大臣的直谏,中止杀母行为。此明阿阇世王既得耆婆重谏已,心生悔恨,向二大臣忏悔自己前面所造的恶业,即向二大臣求哀乞命。放过母亲脱于死难,手中之剑,还归本匣。

  第八段为余瞋禁母。从“敕语内宫”下至“不令复出”以来,表明阿阇世王瞋恨之余习,囚禁母亲。阿阇世王虽受二大臣直谏,然心中还怀有对母的余瞋。是故下令不让其母在外自由活动,敕语内宫女官,将其母闭置深宫,不再让母出来与父王相见。

  上来八段叙述次第,犹如戏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堪为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经文。由此构成禁母缘的重大历史情景与发起序的楔子。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弥陀接引.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看经文: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
    这段经文为发起序七大结构段中的第四结构段—厌苦缘。就此厌苦缘中又分四个层次展开。
    此段经文含第一和第二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夫人被禁”,从“时韦提希”下至“愁忧憔悴”以来,正面阐明韦提希夫人为儿子所幽禁。此事说明夫人虽然幸免于死难(因二位大臣苦谏故),阿阇世王余瞋未息,更将母亲囚闭于深宫,把守戒备极为牢固,令夫人插翅难飞,无由得出宫门。夫人此时唯有念念充满忧愁苦恼,身心自然忧戚困顿,情不自禁地哀叹曰:“祸哉今日苦!遇值阇王唤,利刃中间结,复置深宫难。”其悲伤绝望之情溢于言表,此时的韦提希夫人似乎觉得全世界的痛苦悉皆冲她一人压顶而来。
        导祖进而施设一问答,诠显夫人愁忧之深意。问曰:韦提希夫人既得免于死难,理宜庆幸快乐,为何反而更愁忧呢?
        答曰:夫人被幽禁已,其愁忧憔悴中,内涵三种不同的义蕴。一者说明夫人自己既被儿子幽闭深宫,更不会有人进奉饮食于频婆娑罗王,夫王又听闻我遭遇被囚之难,转而更愁忧我的处境。现今既无饮食,又加上内心愁忧,那夫王的生命,必定维持时间不久。夫人思念于此,倍感愁忧憔悴。二者说明夫人自忖己身既被囚禁之难,失去人身自由,不得前往佛所礼敬供养,不知何时更见释迦如来之慈颜及诸弟子。介于目前之危境,不禁更添忧思。三者说明夫人奉阿阇世王敕令,被禁于深宫,内宫卫兵把守得水泄不通,夫人命若悬丝,朝不保夕,每日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不忧愁重重?有如上三义深切逼迫身心,憔悴困顿,悲哀无助,自是难免了。
        第二层次是“夫人请佛”。从“遥向耆阇崛山”下至“未举头顷”以来,正面阐明夫人因被幽禁,绝望无助之际,内心生起恳切求见佛陀,以冀陈述自己厌此恶界求生乐土的渴望。此明夫人既处于被囚禁之境,自身失去自由,而不能象平素那样觐见佛陀。此时,唯有单方面起心面向耆阇崛山,遥相顶礼世尊,殷切祈愿佛大慈大悲,鉴察了知弟子愁忧之心意。
        言“如来在昔之时”以下,经文表述,有二义,一者说明父王未被阿阇世王囚禁时,或可父王及我身亲到佛边,觐见供养。或可如来及诸比丘弟子亲受王恭敬,来宫应供。然现今我及王身俱被囚禁,与佛相见的因缘断绝。王及夫人觐佛供养之志为此情,佛大悲应请之心名彼情。现双方俱不遂其志,故云彼此情乖。二者说明父王被囚禁以来,仰蒙世尊多次派遣阿难来慰问我。云何慰问?佛慈心覆护,以见父王被囚禁,恐夫人溺于忧愁烦恼,无以自拔,以是因缘,故遣阿难前来慰问,安抚忧思。
        言“世尊威重,无由得见”者,此明夫人有自知之明,内怀卑下谦敬之心,深知作为女身,恶露不净,业障苦重。经典常云:女人有五障:“不得作如来至正等正觉;不得作转轮圣王;不得作第七梵天王;不得作天帝释;不得作魔天王。”(《佛说大爱道比丘尼经》)秽质女身,福田浅薄。佛之威德高厚,女人无由轻易接触,是故夫人谦卑祈愿佛陀,派遣尊者目犍连与阿难与我相见,于愿足矣。
        问曰:如来既是化导众生的教主,应不失时宜,救助有缘众生。夫人不再三殷勤致意恭请,而只是求佛遣唤目犍连等前来相见,此中有何深意呢?
        答曰:化导众生之佛事繁多浩大,在夫人心目中,佛的威德尊严,现今我被幽禁之难,于我故属重大灾难,然在佛边仍属小缘小事,故不敢轻率请佛而来。然但得见阿难,请阿难尊者做传语者,向佛禀告我的愿求,佛由此了知我的心意,复使阿难传述佛的教语,开示教授于我,由此义故,祈愿见阿难尊者。
        言“作是语已”者,总说前文义蕴竟。言“悲泣雨泪”者,此明韦提希夫人思惟自己业障深重,如此苦境乃自作自受。然自力怯弱,难以解脱,特请佛垂慈哀愍,予以拯拔。为此致敬情深,愁泪满目。彼时只是渴仰佛的庄严形相,数数遥加顶礼,五体投地,叩头于地面,停留须臾,未及举头之际。此身体姿态说明夫人极为深切的哀敬之情。
        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第三层次是“世尊降临”。从“尔时世尊”下至“天华持用供养”以来,正明世尊与诸众生,二六时中,以圆明佛眼观照众生,如母忆子,哀怜系念,如有众生得度因缘成熟,佛即不失时机地予以救度。彼时,世尊虽在耆阇崛山为比丘众说法,然已然了知夫人恳切致请之意。虽夫人只是谦卑致请目连与阿难,然此广开净土之要门,非佛亲自前往金口亲宣不可。是故世尊自来赴请,大悲哀愍众生,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于此可见一斑。
        言“敕大目连等从空而来”者,此明回应夫人之致请,前面经文已表述夫人恳请世尊派遣目连尊者、阿难,与己相见,佛恒顺夫人之心意,遣二尊者先行,二尊者乃以神通从空中飞往宫内。
        言“佛从耆山没”者,此明夫人被幽禁的宫内,警备森严,佛若如平日现身步行前往,恐为阿阇世王知闻,更生种种留难。以是因缘,佛以神通方便,一念间,于耆阇崛山没,即于夫人被禁的宫内出现。
        言“时韦提礼已举头”者,此明夫人遥向耆阇崛山世尊致敬之时。言“见佛世尊”者,此明释尊于宫中已然出现,致使夫人举头即见。初时夫人只是遥敬世尊,现抬头即亲眼目睹佛陀,真是惊奇异常,悲喜交集。
    言“释迦牟尼佛”者,此明标定本师别号,以袪夫人疑虑,因夫人意未请佛,不请而释尊出现,故疑是他方世界佛,或阿弥陀佛亲自现身。兹因诸佛名号相通,身相光明平等,故宜标定所现之佛为释迦牟尼。使夫人无由疑惑也。言“身紫金色”者,彰显释尊身相庄严,呈紫磨真金色,显常住不变之相。言“坐百宝华”者,佛坐百宝莲华,超胜天上人间华台,示入念佛三昧,绝百非证百法明门之威德。言“目连侍左等”者,说明此经王宫一会,唯目连尊者与阿难尊者,在佛左右侍立,更无他人在场。
    言“释梵护世”者,此明欲界及色界诸天王众等,以天眼观见释迦文佛于耆阇崛山隐没,显现于王宫,如是奇特因缘,必说奇特之法,我等天人因韦提希致请故,得听未闻之法,得获无上法益,何幸如之!是故诸天各乘本念,迅飞至摩羯陀国王宫,临住虚空,天耳邀餐妙味法音,雨种种华香,用作供养。
        案《瑜伽师地论》云:由七因缘,释梵诸天来至佛所。一为供养故;二为听法故;三为决疑故;四为翼从故;五为饶益他故;六为敬重佛教故;七为欲起会故。可见王宫一会,世间人少,天人却甚多,足徵此观经发起因缘之奇特。
        言“释”者,即释提桓因,忉利天主,俗称玉皇大帝。言“梵”者,即色界大梵天。言“护世”者,即护持世界之四大天王。乃帝释之外将。须弥山半山腰有一山,名由犍陀罗。此山有四大山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四大部洲)。东方持国天王(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增长善根),西方广目天王(以净天眼常观拥护),北方多闻天王(又称毘沙门,福德之名闻四方,四天王之首领)。言“诸天”者,即是色界欲界等天众。既见天王来向佛边,彼诸天众亦各随从本天王而来,恭敬供养,闻法获益。
        请看经文: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第四层次是“夫人见佛”。从“时韦提希见世尊”下至“与提婆共为眷属”以来,正面阐明夫人举头见佛,如同孤苦孩童猝见慈父。哀伤叹息,无以言表,怨恨情结甚深。言“自绝璎珞”者,此明夫人以种种璎珞庄严身体,虽处幽禁状况,还不忘梳妆打扮,足证女人爱染情重,不易觸除。夫人忽见释迦如来,自顾女人情态,深觉惭愧,便顿然将身上璎珞亲手撤除。
问曰:“自绝”有何深意呢?
答曰:韦提希乃国太夫人,一国之内,乃是贵中之贵,尊中之尊,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悉有众多宫女殷勤周全供给服务。每日所穿的各色衣服,皆是旁人小心侍候穿戴。今既见佛莅临王宫,羞耻惭愧之心深切。故不依钩饰连带次序,顿然自己拽断种种璎珞,弃置于地。如此“自绝”举动,亦有自绝意地贪欲以求佛心之义,故云“自绝”。
言“举身投地”者,此明夫人自从遭遇儿子恶逆事件以来,内心感愤纠结,怨恨之苦难以忍受。今见佛慈容,内心怨苦喷涌,身体不由得从跪坐踊身而站立,从站立踊身投地,如大山崩,此乃怨恨忧思积压极深,爆发出来,更不能做到如平素那样从容礼佛之威仪了。言“号泣向佛”者,此明夫人婉转于佛前,苦痛情深,号淘大哭。
言“白佛”以下,此明夫人于佛前,婉转涕哭,由号哭趋入抽泣,时间长久,渐渐平静下来,觉照心恢复,才开始端正身体威仪,恭敬合掌向佛禀白:“我自一生以来,未曾造作大的罪业,未审宿世业力因缘,有何等的灾殃祸咎,而与此儿(指阿阇世王)共为母子?”由此发问,表明夫人既自忖业障深重,不识宿世因果,今日被儿子迫害,似乎是横来之祸,无妄之灾,祈愿佛陀慈悲开示,指点我解怨释结,超生脱死之径路。
言“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以下,此明夫人,向佛陈白申述:我是凡夫,罪业烦惑不尽,遂致有此恶报,被恶子伤害,是事甘心领受。而世尊旷劫以来修行道业,烦恼业习俱尽,无量智慧朗然辉曜。福报智慧圆满,果号佛陀。未审有何等因缘,乃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夫人如是责问,意蕴有二:一者说明夫人深切怨恨儿子无端对父母痴狂生起恶逆之心,危及父母生命。二者又恨提婆达多,教唆我子阿阇世,策划新王新佛之恶计。若不是因为提婆处心积虑的挑拨,我儿总不会自行生起囚父禁母之恶意。为此因缘,故生起这二问。
又夫人向佛云:“与提婆眷属”者,即有二层意思。一者在家眷属,二者出家眷属。言在家眷属者,佛的伯叔,共有四人。佛是白净王儿;金毗是白饭王儿;提婆是斛饭王儿;释摩男是甘露王儿。这些就佛而言,是为在家外眷属。言出家眷属者,与佛作弟子,如难陀,阿难,提婆等。故名内眷属也。提婆达多出身释迦王族,又随佛出家修道,故与释尊关系密切。致使夫人有此责问。
就彼时韦提希夫人之心情,深怨恶子阿阇世与恶人提婆达多。然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殊不知,正是此二人的恶行,成为她往生极乐世界的逆增上缘。阿阇世王因害父已,心生悔热,遍体生疮,无能医治。耆婆劝王向佛忏悔灭罪,阇王深自鄙悼,不敢见佛。尔时其父频婆娑罗王,虽逢子弑,因闻佛法,已得道果,亦于空中劝王,往至佛所,求哀忏悔。释尊为阿阇世王,入月爱三昧,放大光明,往照王身,身疮即愈,热郁除灭。阿阇世王感戴佛恩,即向佛所,殷勤供养,至心忏悔,得免堕地狱之苦,闻佛说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获无根之信。
而提婆达多于小乘经典,多以恶人面目出现。然在大乘经典中,对提婆达多另有评说。佛菩萨度化众生方便善巧智,不可思议。即如提婆因害佛生身堕地狱。《报恩经》云:尔时,如来即遣阿难往到地狱,问讯提婆达多,苦可忍不?尔时,阿难受如来教,至地狱门外,问牛头阿旁言:“为我唤提婆达多。”牛头阿旁言:“汝问何佛提婆达多?过去诸佛皆有提婆达多。”阿难言:“我唤释迦牟尼佛提婆达多。”尔时,阿旁即语提婆达多:“阿难在外,欲得相见。”提婆达多即言:“善来阿难,如来犹能怜念于我耶?”阿难言:“如来遣我问讯,苦痛可堪忍不?”提婆达多言:“我处阿鼻地狱,犹如比丘入三禅乐。”佛言菩萨摩诃萨,修大方便,引接众生,具受生死无量大苦,不以为患。若有人言,提婆达多实是恶人,入阿鼻狱者,无有是处。
又《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释尊云: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又曰: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具足十号。
证知:顺以逆成,善因恶济。阿阇世王与提婆达多示现恶逆,成就频婆娑罗王证得三果,韦提希夫人上品往生极乐净土,可不谓真善知识乎。
上来虽有夫人被禁、夫人请佛、世尊降临、夫人见佛之四层句义不同,然整合广明厌苦缘深义竟。
南无阿弥陀佛!


补充内容 (2017-2-7 15:32):
这层楼的帖子没有编辑不小心按错了键发上来了。如果管理员看到本层楼请帮忙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讲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看经文: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

  这段经文为发起序七大结构段中的第四结构段—厌苦缘。就此厌苦缘中又分四个层次展开。

  此段经文含第一和第二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夫人被禁”,从“时韦提希”下至“愁忧憔悴”以来,正面阐明韦提希夫人为儿子所幽禁。此事说明夫人虽然幸免于死难(因二位大臣苦谏故),阿阇世王余瞋未息,更将母亲囚闭于深宫,把守戒备极为牢固,令夫人插翅难飞,无由得出宫门。夫人此时唯有念念充满忧愁苦恼,身心自然忧戚困顿,情不自禁地哀叹曰:“祸哉今日苦!遇值阇王唤,利刃中间结,复置深宫难。”其悲伤绝望之情溢于言表,此时的韦提希夫人似乎觉得全世界的痛苦悉皆冲她一人压顶而来。

  导祖进而施设一问答,诠显夫人愁忧之深意。问曰:韦提希夫人既得免于死难,理宜庆幸快乐,为何反而更愁忧呢?
  答曰:夫人被幽禁已,其愁忧憔悴中,内涵三种不同的义蕴。一者说明夫人自己既被儿子幽闭深宫,更不会有人进奉饮食于频婆娑罗王,夫王又听闻我遭遇被囚之难,转而更愁忧我的处境。现今既无饮食,又加上内心愁忧,那夫王的生命,必定维持时间不久。夫人思念于此,倍感愁忧憔悴。二者说明夫人自忖己身既被囚禁之难,失去人身自由,不得前往佛所礼敬供养,不知何时更见释迦如来之慈颜及诸弟子。介于目前之危境,不禁更添忧思。三者说明夫人奉阿阇世王敕令,被禁于深宫,内宫卫兵把守得水泄不通,夫人命若悬丝,朝不保夕,每日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不忧愁重重?有如上三义深切逼迫身心,憔悴困顿,悲哀无助,自是难免了。

  第二层次是“夫人请佛”。从“遥向耆阇崛山”下至“未举头顷”以来,正面阐明夫人因被幽禁,绝望无助之际,内心生起恳切求见佛陀,以冀陈述自己厌此恶界求生乐土的渴望。此明夫人既处于被囚禁之境,自身失去自由,而不能象平素那样觐见佛陀。此时,唯有单方面起心面向耆阇崛山,遥相顶礼世尊,殷切祈愿佛大慈大悲,鉴察了知弟子愁忧之心意。

  言“如来在昔之时”以下,经文表述,有二义,一者说明父王未被阿阇世王囚禁时,或可父王及我身亲到佛边,觐见供养。或可如来及诸比丘弟子亲受王恭敬,来宫应供。然现今我及王身俱被囚禁,与佛相见的因缘断绝。王及夫人觐佛供养之志为此情,佛大悲应请之心名彼情。现双方俱不遂其志,故云彼此情乖。二者说明父王被囚禁以来,仰蒙世尊多次派遣阿难来慰问我。云何慰问?佛慈心覆护,以见父王被囚禁,恐夫人溺于忧愁烦恼,无以自拔,以是因缘,故遣阿难前来慰问,安抚忧思。

  言“世尊威重,无由得见”者,此明夫人有自知之明,内怀卑下谦敬之心,深知作为女身,恶露不净,业障苦重。经典常云:女人有五障:“不得作如来至正等正觉;不得作转轮圣王;不得作第七梵天王;不得作天帝释;不得作魔天王。”(《佛说大爱道比丘尼经》)秽质女身,福田浅薄。佛之威德高厚,女人无由轻易接触,是故夫人谦卑祈愿佛陀,派遣尊者目犍连与阿难与我相见,于愿足矣。

  问曰:如来既是化导众生的教主,应不失时宜,救助有缘众生。夫人不再三殷勤致意恭请,而只是求佛遣唤目犍连等前来相见,此中有何深意呢?
  答曰:化导众生之佛事繁多浩大,在夫人心目中,佛的威德尊严,现今我被幽禁之难,于我故属重大灾难,然在佛边仍属小缘小事,故不敢轻率请佛而来。然但得见阿难,请阿难尊者做传语者,向佛禀告我的愿求,佛由此了知我的心意,复使阿难传述佛的教语,开示教授于我,由此义故,祈愿见阿难尊者。

  言“作是语已”者,总说前文义蕴竟。言“悲泣雨泪”者,此明韦提希夫人思惟自己业障深重,如此苦境乃自作自受。然自力怯弱,难以解脱,特请佛垂慈哀愍,予以拯拔。为此致敬情深,愁泪满目。彼时只是渴仰佛的庄严形相,数数遥加顶礼,五体投地,叩头于地面,停留须臾,未及举头之际。此身体姿态说明夫人极为深切的哀敬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第三层次是“世尊降临”。从“尔时世尊”下至“天华持用供养”以来,正明世尊与诸众生,二六时中,以圆明佛眼观照众生,如母忆子,哀怜系念,如有众生得度因缘成熟,佛即不失时机地予以救度。彼时,世尊虽在耆阇崛山为比丘众说法,然已然了知夫人恳切致请之意。虽夫人只是谦卑致请目连与阿难,然此广开净土之要门,非佛亲自前往金口亲宣不可。是故世尊自来赴请,大悲哀愍众生,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于此可见一斑。

  言“敕大目连等从空而来”者,此明回应夫人之致请,前面经文已表述夫人恳请世尊派遣目连尊者、阿难,与己相见,佛恒顺夫人之心意,遣二尊者先行,二尊者乃以神通从空中飞往宫内。

  言“佛从耆山没”者,此明夫人被幽禁的宫内,警备森严,佛若如平日现身步行前往,恐为阿阇世王知闻,更生种种留难。以是因缘,佛以神通方便,一念间,于耆阇崛山没,即于夫人被禁的宫内出现。

  言“时韦提礼已举头”者,此明夫人遥向耆阇崛山世尊致敬之时。言“见佛世尊”者,此明释尊于宫中已然出现,致使夫人举头即见。初时夫人只是遥敬世尊,现抬头即亲眼目睹佛陀,真是惊奇异常,悲喜交集。

  言“释迦牟尼佛”者,此明标定本师别号,以袪夫人疑虑,因夫人意未请佛,不请而释尊出现,故疑是他方世界佛,或阿弥陀佛亲自现身。兹因诸佛名号相通,身相光明平等,故宜标定所现之佛为释迦牟尼。使夫人无由疑惑也。言“身紫金色”者,彰显释尊身相庄严,呈紫磨真金色,显常住不变之相。言“坐百宝华”者,佛坐百宝莲华,超胜天上人间华台,示入念佛三昧,绝百非证百法明门之威德。言“目连侍左等”者,说明此经王宫一会,唯目连尊者与阿难尊者,在佛左右侍立,更无他人在场。

  言“释梵护世”者,此明欲界及色界诸天王众等,以天眼观见释迦文佛于耆阇崛山隐没,显现于王宫,如是奇特因缘,必说奇特之法,我等天人因韦提希致请故,得听未闻之法,得获无上法益,何幸如之!是故诸天各乘本念,迅飞至摩羯陀国王宫,临住虚空,天耳邀餐妙味法音,雨种种华香,用作供养。

  案《瑜伽师地论》云:由七因缘,释梵诸天来至佛所。一为供养故;二为听法故;三为决疑故;四为翼从故;五为饶益他故;六为敬重佛教故;七为欲起会故。可见王宫一会,世间人少,天人却甚多,足徵此观经发起因缘之奇特。

  言“释”者,即释提桓因,忉利天主,俗称玉皇大帝。言“梵”者,即色界大梵天。言“护世”者,即护持世界之四大天王。乃帝释之外将。须弥山半山腰有一山,名由犍陀罗。此山有四大山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四大部洲)。东方持国天王(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增长善根),西方广目天王(以净天眼常观拥护),北方多闻天王(又称毘沙门,福德之名闻四方,四天王之首领)。言“诸天”者,即是色界欲界等天众。既见天王来向佛边,彼诸天众亦各随从本天王而来,恭敬供养,闻法获益。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经文: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第四层次是“夫人见佛”。从“时韦提希见世尊”下至“与提婆共为眷属”以来,正面阐明夫人举头见佛,如同孤苦孩童猝见慈父。哀伤叹息,无以言表,怨恨情结甚深。言“自绝璎珞”者,此明夫人以种种璎珞庄严身体,虽处幽禁状况,还不忘梳妆打扮,足证女人爱染情重,不易觸除。夫人忽见释迦如来,自顾女人情态,深觉惭愧,便顿然将身上璎珞亲手撤除。

  问曰:“自绝”有何深意呢?
  答曰:韦提希乃国太夫人,一国之内,乃是贵中之贵,尊中之尊,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悉有众多宫女殷勤周全供给服务。每日所穿的各色衣服,皆是旁人小心侍候穿戴。今既见佛莅临王宫,羞耻惭愧之心深切。故不依钩饰连带次序,顿然自己拽断种种璎珞,弃置于地。如此“自绝”举动,亦有自绝意地贪欲以求佛心之义,故云“自绝”。

  言“举身投地”者,此明夫人自从遭遇儿子恶逆事件以来,内心感愤纠结,怨恨之苦难以忍受。今见佛慈容,内心怨苦喷涌,身体不由得从跪坐踊身而站立,从站立踊身投地,如大山崩,此乃怨恨忧思积压极深,爆发出来,更不能做到如平素那样从容礼佛之威仪了。言“号泣向佛”者,此明夫人婉转于佛前,苦痛情深,号淘大哭。

  言“白佛”以下,此明夫人于佛前,婉转涕哭,由号哭趋入抽泣,时间长久,渐渐平静下来,觉照心恢复,才开始端正身体威仪,恭敬合掌向佛禀白:“我自一生以来,未曾造作大的罪业,未审宿世业力因缘,有何等的灾殃祸咎,而与此儿(指阿阇世王)共为母子?”由此发问,表明夫人既自忖业障深重,不识宿世因果,今日被儿子迫害,似乎是横来之祸,无妄之灾,祈愿佛陀慈悲开示,指点我解怨释结,超生脱死之径路。

  言“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以下,此明夫人,向佛陈白申述:我是凡夫,罪业烦惑不尽,遂致有此恶报,被恶子伤害,是事甘心领受。而世尊旷劫以来修行道业,烦恼业习俱尽,无量智慧朗然辉曜。福报智慧圆满,果号佛陀。未审有何等因缘,乃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夫人如是责问,意蕴有二:一者说明夫人深切怨恨儿子无端对父母痴狂生起恶逆之心,危及父母生命。二者又恨提婆达多,教唆我子阿阇世,策划新王新佛之恶计。若不是因为提婆处心积虑的挑拨,我儿总不会自行生起囚父禁母之恶意。为此因缘,故生起这二问。

  又夫人向佛云:“与提婆眷属”者,即有二层意思。一者在家眷属,二者出家眷属。言在家眷属者,佛的伯叔,共有四人。佛是白净王儿;金毗是白饭王儿;提婆是斛饭王儿;释摩男是甘露王儿。这些就佛而言,是为在家外眷属。言出家眷属者,与佛作弟子,如难陀,阿难,提婆等。故名内眷属也。提婆达多出身释迦王族,又随佛出家修道,故与释尊关系密切。致使夫人有此责问。

  就彼时韦提希夫人之心情,深怨恶子阿阇世与恶人提婆达多。然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殊不知,正是此二人的恶行,成为她往生极乐世界的逆增上缘。阿阇世王因害父已,心生悔热,遍体生疮,无能医治。耆婆劝王向佛忏悔灭罪,阇王深自鄙悼,不敢见佛。尔时其父频婆娑罗王,虽逢子弑,因闻佛法,已得道果,亦于空中劝王,往至佛所,求哀忏悔。释尊为阿阇世王,入月爱三昧,放大光明,往照王身,身疮即愈,热郁除灭。阿阇世王感戴佛恩,即向佛所,殷勤供养,至心忏悔,得免堕地狱之苦,闻佛说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获无根之信。

  而提婆达多于小乘经典,多以恶人面目出现。然在大乘经典中,对提婆达多另有评说。佛菩萨度化众生方便善巧智,不可思议。即如提婆因害佛生身堕地狱。《报恩经》云:尔时,如来即遣阿难往到地狱,问讯提婆达多,苦可忍不?尔时,阿难受如来教,至地狱门外,问牛头阿旁言:“为我唤提婆达多。”牛头阿旁言:“汝问何佛提婆达多?过去诸佛皆有提婆达多。”阿难言:“我唤释迦牟尼佛提婆达多。”尔时,阿旁即语提婆达多:“阿难在外,欲得相见。”提婆达多即言:“善来阿难,如来犹能怜念于我耶?”阿难言:“如来遣我问讯,苦痛可堪忍不?”提婆达多言:“我处阿鼻地狱,犹如比丘入三禅乐。”佛言菩萨摩诃萨,修大方便,引接众生,具受生死无量大苦,不以为患。若有人言,提婆达多实是恶人,入阿鼻狱者,无有是处。

  又《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释尊云: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又曰: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具足十号。

  证知:顺以逆成,善因恶济。阿阇世王与提婆达多示现恶逆,成就频婆娑罗王证得三果,韦提希夫人上品往生极乐净土,可不谓真善知识乎。

  上来虽有夫人被禁、夫人请佛、世尊降临、夫人见佛之四层句义不同,然整合广明厌苦缘深义竟。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讲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看经文: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此段经文为本经发起序第五结构段——欣净缘。欣净缘由八个层次展开,一者通请所求;二者所厌之境;三者夫人忏悔;四者通请去行;五者光台现国;六者感荷佛恩;七者别选所求;八者别请去行。

  此段经文含摄前四个层次。从“唯愿世尊为我广说”,下至“浊恶世也”以来,为第一个层次,正面阐明韦提希夫人通请所求(于十方净土作通请所求),为此特别标举此娑婆苦难世界,为所厌之境。这是接续前文第四结构段厌苦缘而来,厌离苦界与欣求乐土乃一体两面,相得益彰。

  韦提希于被囚禁的深宫中,礼佛祈求,抬头即见释尊,号泣宣洩郁怨之余,便具仪向佛恭敬请法。唯愿世尊,为我广为详说他方世界无忧恼处(界外净土),我当志心往生,不再留恋此阎浮提五浊恶世。此通请所求表明,韦提希夫人遭遇家庭突变,儿子忤逆;夫王被囚禁,饮食断绝,命在旦夕;自己亦被幽禁深宫,失去自由。昔日恩爱转身忽为怨仇,往昔作为国太夫人,光耀快乐,忽然面对被幽禁的孤苦与屈辱。这一变故令夫人顿然觉悟世间法的无常苦空,如梦如幻,不仅人道如此,六道众生悉皆无有常住法,受业力牵引,的确无有真乐可言。“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所感的依报环境,亦是火宅炎炎,无有安心之地。此前常常闻佛宣说他方净土种种庄严、涅槃常乐、无为自然,可作究竟栖神之所,然由业障故,对净土未曾措心。今日遭逢大苦,方对净土油生信乐。至诚发愿,愿舍此污秽业报身,往生净土,证彼涅槃无为之妙乐(即大乘佛果)。经典常云:娑婆众生,当以苦难为师。对富贵学道难之夫人来说,儿子忤逆之苦,恰正激发了她厌舍娑婆求生净土之菩提种子。

  从“此浊恶处”下至“不见恶人”以来为第二层次。正面表明韦提希夫人标举所厌之境,明确指出南阎浮提总体的浊恶。即谓五浊恶世(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及十恶属正报众生的浊恶,劫浊及所居处属依报的浊恶。)无论正报与依报,无有一处可值贪恋。这些由业识心所显现的幻相,如空中华、水中月,本无所有。然愚痴之人,迷惑颠倒,于此五欲六尘,妄见真实,执著贪恋,造作种种恶业,招致长劫轮回之苦。

  言“地狱等”以下,六道众生中,唯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恶果最为严重。所谓地狱的火焰烧烤,饿鬼的饥渴难耐,畜生的愚笨被宰。这三恶道的苦果悉由十恶因所招致。言“盈满”者,意指此三恶道之苦聚,非但独指阎浮提一处,乃娑婆世界百亿四天下,百亿阎浮提中,亦皆普遍具有无量三恶道的众生。故言“盈满”。言“多不善聚”者,总明三界皆苦,悉宜厌舍。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六道(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不同,种种类别的众生,多如恒河沙,随其心业的不同,呈现种种差别之相,或美或丑、或善或恶、或贵或贱、或苦或乐、或长寿或短命、或智或愚、或一足二足、或无足多足等等。经云:“业能庄识,世世处处各趣,随缘受果报,对面不相知。”意谓:善恶业力能庄严神识,此相似相续之神识受业力牵引,各各趣向相应的世界投生,随其善恶业缘遭受苦乐之果报,自作自受,各不相代。转生他道,改头换面,纵然至亲眷属,对面不相知。

  言“愿我未来”者以下经文,表明夫人真心彻骨地厌舍此剧苦之娑婆恶世,欣乐无为清净业处,永归涅槃之常乐。然无为之境(又谓第一义谛妙境界相),不可轻心率尔契入;苦恼之娑婆秽土,无由骤然即得脱离。自然不是自己发起犹若金刚之志,便能永绝生死轮回之根本。此桩大事因缘,若不亲从慈尊禀受净土特别法门,何能免除永劫轮回之长叹。由此可证知韦提希确是净土善根深厚者。否则,何能出言吐气便与他力济度相耦合呢。

  言“愿我未来不闻恶声恶人”者,此表明夫人自己向佛祈愿,如阿阇世王杀父囚母,提婆达多害佛破僧,以及他们所造恶行播散于外的恶声,愿我尽未来际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六根清净,恒常怡乐。但阿阇世王即是自己的亲生之子,不惟不思报答父母之恩,反而尚于父母生起杀戮之恶逆心。亲生儿子尚且如此,何况疏阔之人而不相害。由此残酷的宫廷政变,致令夫人如梦惊醒,彻底觉悟。于此世间,不简亲疏一切人等,总皆顿然厌舍。离此业缘之人际关系,求生无忧恼处,与彼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从“今向世尊”下至“忏悔”以来,为第三层次“夫人忏悔”。正面阐明夫人意地之中,自认他方净土,微妙庄严,须有深厚善行,方克生彼。思惟自己,旷劫以来,造作诸多恶业,深恐往昔业障不能忏除净尽,恐障碍往生。是以至诚恳切,五体投地,求佛哀愍,听己忏悔。此亦是夫人自己的知见,殊不知净土念佛往生之胜妙处,乃在带业往生,业障的深浅,并非往生之障碍,狐疑才是障碍往生的根源。信愿乃是成办往生大事之关键。

  从“唯愿佛日”下至“清净业处”以来,为第四层次“通请去行”。正面阐明夫人上文既已向佛通请往生之处,现今即通请得以往生之行业。对秽质女人如韦提希辈,能信他方世界存在无忧恼的净土,已属不易。然对凡胎肉眼来说,全然不知他方无量净土中,哪个净土最值得求生。故夫人只能笼统通请,请佛明示往生净土的修行方法。这里夫人赞誉世尊为“佛日”,乃是比喻与法义双标,譬如世间日轮跃出,一切黑暗尽除。以此比况佛的智慧光辉,自然朗照众生无明长夜,令众生破迷生信,离苦得乐。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者,正面阐明夫人既已启心厌舍秽土,欣乐净土,然在夫人意地中,认为一定得修殊妙之行,方能往生。是故恳请世尊教授如何安住心性,注想净境,最终成就往生诸佛纯净无漏业所感之刹土,即云“清净业处”。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此段经文为欣净缘第五层次“光台现国”。从“尔时世尊放眉间光”下至“令韦提希见”以来,正面阐明释尊普广显现他方净土,用以酬答韦提希前面通请所求。释尊二六时中,观察众生,有一众生根机成熟,便不失时机地予以化度。世尊于韦提希被幽之宫,见夫人广求净土,释迦如来即心怀愉悦,放眉间光(如来眉间有一毫毛,白如珂雪,其长一丈五尺,五寸之围,其间空中如琉璃筒,宛转右旋),其光呈真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以光明收摄他方刹土,还来佛顶上,化作金台,状如须弥山形。“如”的意思乃“似”,似须弥山。此须弥山腰细上阔,十方诸佛清净妙好国土,皆于此光台中显现(如彩色屏幕电视),他方诸佛净土,种种不同,庄严有异。或有国土,七宝合成(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复有国土,纯是莲华遍饰;复有国土,如自在天之宫殿;复有国土,如玻璃镜之明莹;十方无量净刹,一一皆于光台中显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庄严焕灿,佛神力加持韦提希,令其尽皆了了分明,清晰观见。

  此段经文所述之境界,神妙莫测,光台现国亦表广狭相容自在之玄门,圣人以神道设教,释尊为启净土之要门,现神妙之境,为帮助学人了解其中意密,导祖进而施设问答予以诠显。

  问曰:韦提希上文通请,为我广说无忧恼之处(意指他方净土),佛今为何不为夫人广说净刹庄严,乃为金台中普现他方净土相状,这里有何深意呢?
  答曰:此光台显现他方净国正是彰显释迦如来意密。然韦提希前面发言通请所求,即是广开净土要门之由序。若佛为夫人总括详说他方净土庄严,恐夫人未能亲眼目睹,内心难免疑惑,佛深知此土众生信实难信虚。所谓“眼见为实”,为此将他方无量净妙刹土,一一显现在夫人眼前,对自己所要求生的净土,信心满满。净土数量众多,亦提供随心自选的空间。此乃释尊深知此土众生根机欲乐所施设的善巧方便。诚如《无量寿经》中,释尊为令与会大众深信极乐净土之真实存在,加持阿难尊者及与会大众亲眼目睹阿弥陀佛及净土庄严,大众一见,顿然发起求愿往生之坚固心。二经意蕴大略相同。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经文: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这段经文含摄后三个层次。从“时韦提白佛”下至“皆有光明”以来,为第六层次“感荷佛恩”。正面阐明韦提希夫人得佛加持,总见十方诸佛净刹,种种庄严,并悉精萃华丽。然夫人内心考量,他方种种净土庄严,若与极乐世界庄严相比,全非比况,故云:我今愿乐往生安乐国。对秽质女身之韦提希而言,以父母所生眼,见到十方无量净土,尤其目睹极乐世界无尽庄严,内心涌现特别的欣慕,这些全由释尊慈悲加持所致。故夫人对佛的感恩之忱,至深且广。

  问曰:十方诸佛,断尽一切烦惑,无二无别,菩萨行满,福智佛果圆成,亦应平等无二。为何在诸佛所成的净土中,还有优劣的差异呢?
  答曰:佛为法王,智慧深广,神通自在。即佛土之优劣差异,实非具足烦恼之凡夫所能了知。然诸佛度化众生方便智不可思议,随众生根机,亦现或隐或显之善巧,意在令众生得到化导的利益。或可十方诸佛隐蔽自己净土的优胜,用以独显西方净土为殊胜,令众生措心有地。此主伴隐显圆融俱德,乃净土法门特质之一。《阿弥陀经》中,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净土及名号功德,证信劝勉座下弟子及十方众生求生彼土,即为一证。

  从“我今乐生极乐”以下,为第七层次“别选所求”。正面阐明夫人特别甄选所求净土。在十方无量净土中,为何韦提希特别选择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往生的刹土呢?韦提希作为此阎浮提众生的代表,亦表征了弥陀净土与此土众生的独特因缘。于此,导祖将别选极乐净土之因概述为三,其一,阿弥陀佛别愿缘起之胜妙报土,此明阿弥陀佛因地思惟五大劫,称性启发四十八愿,一一愿皆发起增上胜妙之因,依妙因起于胜行,依无央数劫六度万行之行业,感得无量光寿之胜果(行愿圆满,法藏菩萨自致阿弥陀佛)。依究竟佛果感得相好光明之胜报,依万德圆成之正报感得极乐世界无尽之依报庄严。以此依正二报庄严,可作十方众生栖神安乐之庇所。其二,悲智双行,普摄群生。阿弥陀佛依安乐彰显化度众生之悲心,依于悲心化导,显开智慧辩才之门。然对苦难众生悲心无尽故,智慧辩才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种种甘露佛法,即如极乐净土有无量莲华,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以此法雨滋润,普摄十方九法界众生。其三,极乐净土为究竟导归之妙刹。诸大乘经典,劝勉往生极乐净土弥多。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阿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勉往生。即如《华严经》,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速登圆满大乘佛果。释尊宣说《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时,十方无量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由此指赞,西天东土,历代祖师,古圣先贤,士农工商诸众生等,如水投海,人人趋向。有此三种殊胜因缘,致使释迦如来密遣韦提希,别选西方净土,作为求愿往生之处。证知,韦提希夫人正确的选择,实由释尊加持故,究其本,亦是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无作妙用故(第十七,诸佛咨嗟称叹愿)。

  从“唯愿世尊”以下,为第八层次“别请去行”。此明韦提希既蒙释尊冥加,选得极乐净土为往生之处。接下来,自然向佛别求往生极乐之行业。以便专精励己,注心思惟观察,决定获致往生极乐之胜益。

  言“教我思惟”者,即是观修禅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极乐净国依报与正报四种庄严。即正报有二种庄严,阿弥陀佛庄严与观音势至圣众庄严。依报有二种庄严,即如玄义分所述,假依报庄严,如日想、水想、冰想等。真依报庄严,即从地想观、宝树观乃至宝楼观,即是彼国真实无漏清净境相。

  言“教我正受”者,此明因前观修,思想渐渐微细,觉想俱亡,唯有湛寂定心,与前净境契合,名为正受,又云三昧、三摩地。此修观功夫境界,于此略作料简,至下注释十六观门时,更当广为详辨。

  上来虽有八个层次叙述不同,广说详明欣净缘竟。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讲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这是发起序中七大结构段的第六大结构段——散善显行缘。就此散善显行缘中,又有五个层次。其一,光益父王;其二,答前所求;其三,举机劝修;其四,劝修三福;其五,引圣励凡。


  这段经文,即第一层次。

  从“尔时世尊,即便微笑”下至“成阿那含”以来,正面阐明释尊慈光利益频婆娑罗王的情形。此段经文阐明释迦如来以见于韦提希夫人别选极乐净土作为愿生之所,更请成办往生之行。称合佛普度众生出离生死之本心,又特别彰显阿弥陀佛悲愿接引众生往生净土之本怀。因夫人之二请,释尊广开净土之门。由释尊称性广说念佛往生一法故,不仅韦提希直接得以往生,乃至未来一切有善根的众生,闻到此念佛法门,悉皆蒙佛愿力,往生彼土。有如是胜妙利益故,释尊心怀愉悦,即便微笑也。

  言“有五色光,从佛口出”者,此表明十方一切诸佛,心业与口业法尔自然之常威仪法。佛于全身各部位所放之光,必定能利益众生。其五色光者,《观佛相海经》云:诸佛常法,凡笑必有五色光从口而出(五色表破五阴苦而成五分法身乐。超五浊而得五清,即超劫浊得清净海会、超见浊得无量光、超烦恼浊得常寂光、超众生浊得莲华化生、超命浊得无量寿)。

  言“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者,正面阐明释尊口中放五色光,并不普照其他地方,唯注照频婆娑罗王顶。在佛本意,国王正被囚禁,又无人送食,命在旦夕。故于广开净土法门前,先予国王以解脱之益。然佛放光无论从何部位发出,必皆能利益众生。若佛足下放光,即能普照利益地狱道众生;若佛光从膝盖部位放出,即可注照利益畜生道众生;若佛光从阴藏部位放出,即可注照利益鬼神道众生;若佛光从脐门发出,即可注照利益修罗道众生;若佛光从心胸部位发出,即可注照利益人道众生;若佛光从口中发出,即可注照利益二乘之人(声闻与缘觉);若佛光从眉间发出,即可注照利益大乘之人。今明佛光从佛口中发出,直接注照国王头顶者,即授其小乘果位。若佛光从眉间放出,即从佛顶入者,即是授菩萨成佛之记。佛光照益众生之法义,广多无量,于此略举,未尽具体详细述说。

  言“尔时大王,虽在幽闭”以下,正面阐明父王蒙释尊放光注照加持头顶,心眼豁然得以开敞。宫墙障隔虽然有多重,然佛的无碍光,超越一切有形障碍物,令佛与父王法尔自然地相见,如对目前。父王因佛光强缘加被,得以觐见佛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按自身道力,无能而见佛身),感激莫名,向佛至诚恭敬顶礼,拌命皈依。即速疾超证第三果(即阿那含,离开欲界,生到无色界的五不还天。父王作为佛的大护法,原已证到初果,现今蒙佛光加被,即证第三果,故云超证)。


补充内容 (2017-2-9 16:41):
五不还天应为色界。疑原文文字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这段经文含摄二个层次,从“尔时世尊”下至“广说众譬”以来,即第二层次——正面阐明回答前文夫人别选所求净土之行。此段经文表明释迦如来从耆阇崛山隐没,于王宫出现,至此经文讫,释尊一直默然而坐,始终未曾言说。于其中间,夫人忏悔、礼拜请法、释尊放光、光台显现他方净国等情节,乃是阿难随从佛陀,于王宫目睹如是情节因缘,王宫一会说法事了还山,传向耆阇崛大众,说出如上种种事相,始有此文句。亦非是光台现国时,佛有言说也。应知。

  言“尔时世尊,告韦提希”以下,正明释尊告命夫人,许可宣说。释尊先以启发性问语起兴,汝今日是否了知,阿弥陀佛去此不远(离此娑婆秽土不远),此正明标举净境以住心,即有三层含义:一、表明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距离不远,从此娑婆世界往西超过十万亿刹土,即是阿弥陀佛的极乐国。自凡夫立场看,实为遥远,自佛眼所观,实若比邻(同在华藏世界第十三层,毗邻相接)。二、表明极乐净土距离虽然遥远,然临命终时,蒙佛接引,一念间即可到达,因极乐净土亦在众生一念心性之内故。三、表明韦提希夫人等与会众生,及未来世有缘众生(即信愿具足者),摄心或观极乐依正庄严,或系念佛号,定心与净境相应,行人法尔自然常见阿弥陀佛。有如是三层含义,故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言“汝当系念”以下,正明凡夫烦惑业障深重,心多散乱动荡,若不顿舍对五欲六尘之攀缘,极乐净境无由得以显现。此句经文即是正面教诲行人安心系缘极乐依正庄严,或观想或系念,以为住心之行法。若果依此行法修持,名为净业成就之相。

  言“我今为汝”以下,此名众生根机因缘千差万别,不可仅随韦提希之请法,偏说定善之门(摄生未广故)。释尊更观现前及未来世众生根机,自开净业三福之行(随自意说)。

  言“亦令未来世”下至“极乐国土”以来,即第三层次——举机劝修。标举未来世一切凡夫,有净土善根,欲修净业者,以定散二门普摄,令其成就往生西方极乐国土。此亦表明韦提希夫人上文二次向佛所请之法,利益众生弥足深广。惠及未来世一切有缘众生,勤修净业三福,回向往生,亦可到达极乐净土,何幸如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 13: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