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zzd68828cn

楞嚴經宗要──卷五, 一心三藏,真空妙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4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6-10-14 17:06
师兄这么说,也就清楚的标明了师兄的看法,比前面的更加鲜明直接;
也清楚的把咱们的分歧点说明了:
我 ...

无为法无实无虚,真空妙有,遍满法界。怎能以简单的一个本体表现它。
发表于 2016-10-14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6-10-14 17:46
无为法无实无虚,真空妙有,遍满法界。怎能以简单的一个本体表现它。

这个讨论,我的水平只能到此暂停一下了!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有新的体会再分享出来的。

谢谢师兄!

点评

都是凡夫的知见,哪有水平之分。师兄不要太在意。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4 18:45
发表于 2016-10-14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6-10-14 18:05
这个讨论,我的水平只能到此暂停一下了!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有新的体会再分享出来的。

谢谢师兄!

都是凡夫的知见,哪有水平之分。师兄不要太在意。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10-14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6-10-14 18:45
都是凡夫的知见,哪有水平之分。师兄不要太在意。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10-14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0-14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师兄们的讨论,很有启发。恰好学到如何悟入无分别智,如何证得真如。且不论证得后如何,证得前是不能有相的,既使连真如相、能证真如的能证智相都要远离。只有远离一切相,包括真如相、智相,才能悟入无分别智,证得真如。

       以下摘自辨法法性论的解说,其中含有原颂文,细心能够看出来。

2.12622 悟入无分别智离相

       第二能悟入,离相亦四种:
       谓由离所治,能治、及真如,并能证智相。
       此四如次第,即所永远离,粗、中、与微细,及常随逐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都是要离的,能离一切相,才能得无分别智;
       因为有了相,即有分别,所以要离一切相。
       泛说离一切相,而在修行的过程中,次第“离相”,也以“四种”相来说:
       第一、所治相;二、能治相;三、真如相;四、能证智相。

一、“所治”相:

       智慧所对治的,是烦恼,烦恼是所对治相。
       然以唯识观来说,虚妄分别现能取、所取二相,是错乱杂染的因,这是要离去的。
       修唯识观时,观唯识所现的所取境,是离识无所得的;
       所取相为智慧所对治,修习到所取了不可得,是为第一离所治相。

二、“能治”相:

       有所治,就有能对治的。
       通泛的说,修三十七菩提分,六波罗蜜多等,都是能对治烦恼,都可说是能治的。

       然约唯识观行说,上观所取相不可得,离心以外的所取相是所治相。
       这是观为唯心所现,能除心外所有的执著。
       观唯心所现,不离能取,就是以有识为能治。
       然所治的所取相不可得,能治的能取相也就不能成立,所以要进一步离去能治的能取相。

三、“真如”相:

       真如是无相可得的,

       然从唯识观行的过程来说,
       修到所取相不可得,能取相也不可得时,有二取都不可得相现前。

       无二无差别,是真如相;
       一切法不可得是空性相。

       有此空相、真如相,还不能证入真如,
       这种似现的真如相,也是要远离的,这是离真如相。

四、“能证智相”:

       修观时,总有一能观相;
       到观心现起二取不可得──真如相时,就有一能证真如智相,也就是自觉得能证真如。
       这也是相,是无分别智所远离的。

       将四相综合起来:
       所治、能治、真如、能证智,是修唯识观行,到达无分别智现前所应远离的。

       先要离所治相,观唯识所现,识外所有一切相不可得,对治所取相──心外所有一切相。

       一切不离能取心识,是能对治所取相的;如离去了所取相,这能治的能取心相也不可得,名为离能治相。

       所取相、能取相都不现前时,有真如相现前,空相现前,这真如相也是要离去的,因为真如是没有一切相的。

       所证的真如相既不可得,那能证的智慧相也不可得,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修唯识观,对于这四种相,要一层一层的次第远离,四相都远离了,那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
       颂文承上说:“此四如次第”这四相──所治,能治,真如,能证智,如四相的次第,就是“所永远离”的“粗、中、与微细,及常随逐相”。

       这四种相,是修行者所应该永远远离的。
       其中,所治相是粗的,识外的一切所取相,是最先远离的。

       能治相,是能取相,比较上要细一点,也就是次一层远离的,所以是中。

       能取、所取相不可得,真如相是最微细的,也是最后远离的。

       所治相是粗,能治相是中,真如相是微细,而能证智相是常随逐相,
       因为只要修唯识观,无论是离所治相,离能治相,离真如相,总有一离相观智的自觉。
       离相观智的自觉,是与观行不相离的,所以说是常随逐;这也还是相,
       直到有证有得的证智相也离了,才是无分别智现前。

       四相彻底永离,是无分别智离相的全部意义。

发表于 2016-10-14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说从般若、如来藏如何看待以上讨论的观点,按唯识的观点:遍计所执无,虚妄分别有而非真,圆成实性有。因此,从唯识观出发,末学是赞成真如法性有的。
  

点评

唯识说虚妄分别是有,能取、所取的空性是有,所以或称有宗。 这如弥勒菩萨《辨中边论颂》说: ‘虚妄分别有’,先肯定虚妄分别是有的; ‘于此二都无’,于虚妄分别所现的二取,是不可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4 23:15
发表于 2016-10-14 23:1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6-10-14 14:27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静涅槃:师兄否认了“寂静涅槃”!当然不符合三法印了!

诸法实相。这是实相印 ...

我没有否定寂静涅槃,是有礼老师您忽略了真空妙有的真空。有礼老师只顾强调一切法究竟坚固,一切法皆是实相,强调了实相的有,却有意淡化忽略了这个实相的性是真空。空不空才是般若中道。真空妙有才是真如本性。真空是寂静涅槃,是诸法无我,是不变,妙有是随缘,是诸行无常,能现万法。不变随缘,真空能化妙有的万法,随缘不变,妙有的万法本质就是不变的真空。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依此能得无上正等正觉。

点评

贪欲是二执的根源还是二执是贪欲的根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5 21:13
发表于 2016-10-14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10-14 22:32
不说从般若、如来藏如何看待以上讨论的观点,按唯识的观点:遍计所执无,虚妄分别有而非真,圆成实 ...

唯识虚妄分别能取、所取空性,所以或称有宗

       这如弥勒菩萨《辨中边论颂》说:
       ‘虚妄分别有’,先肯定虚妄分别是有的;
       ‘于此二都无’,于虚妄分别所现的二取,是不可得的;
       ‘此中唯有空’,此虚妄分别心中,唯有空性;
       ‘于彼亦有此’,于彼空性中,众生位上,是有虚妄分别的。

        虚妄分别空性,是唯识宗根本见解

       说空性,就是说真如法性涅槃可证得的。
       说虚妄分别心,所以生死灭除以后可以得到解脱
       这样,‘故知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一切法不只是空的,也不只是不空的,这就是中道。
       ‘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虚妄分别是;能取、所取是及有故虚妄分别心中有空性空性中有虚妄分别。这样,才契合于佛说的中道

点评

“唯识说虚妄分别是有,能取、所取的空性是有,所以或称有宗。“万法唯识说识有相空,法相说相有性空,万法性空,没有一个本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5 08:24
发表于 2016-10-15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10-14 23:15
唯识说虚妄分别是有,能取、所取的空性是有,所以或称有宗。

       这如弥勒菩萨《辨中边论颂》说:
...

“唯识说虚妄分别是有,能取、所取的空性是有,所以或称有宗。“万法唯识说识有相空,法相说相有性空,万法性空,没有一个本体。

补充内容 (2016-10-15 08:43):
法相讲三性,唯识讲四智 。大讲色心二法,没有讲有一个本体。

点评

是的。不是没有,但没有立本体。末学也倾向于不立本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5 09:21
发表于 2016-10-15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16-10-14 23:10
我没有否定寂静涅槃,是有礼老师您忽略了真空妙有的真空。有礼老师只顾强调一切法究竟坚固,一切法皆是实 ...

师兄此贴,简单明了,义理完整清晰!好!
发表于 2016-10-15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10-14 23:15
唯识说虚妄分别是有,能取、所取的空性是有,所以或称有宗。

       这如弥勒菩萨《辨中边论颂》说:
...

这个分享很好!126楼难懂,很多名词都不熟悉。
这个贴讲的很好,收获大!

点评

随喜师兄! 看来讨论交流,分享学习,是能促进理解的。我也很有收获,昨晚仔细读了几遍,结合几位师兄的论点,加深了对唯识观的理解。 这个帖子是专修唯识的,但里面讲的法义却是能共通的。我倾向于从有的一方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5 09:29
发表于 2016-10-15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6-10-15 08:24
“唯识说虚妄分别是有,能取、所取的空性是有,所以或称有宗。“万法唯识说识有相空,法相说相有性空,万 ...

是的。不是没有,但没有立本体。末学也倾向于不立本体。



补充内容 (2016-10-15 10:22):
       有法师明确说佛法确实不立本体,也不是先有一个本体,而后生起万法。不过,那段文字我粘在别的帖子里了,没有粘到这里。觉的大家展开讨论,效果更好一些。
发表于 2016-10-15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6-10-15 09:04
这个分享很好!126楼难懂,很多名词都不熟悉。
这个贴讲的很好,收获大!
:xianhu ...

随喜师兄!
看来讨论交流,分享学习,是能促进理解的。我也很有收获,昨晚仔细读了几遍,结合几位师兄的论点,加深了对唯识观的理解。

这个帖子是专修唯识的,但里面讲的法义却是能共通的。我倾向于从有的一方面悟入,如果一切都空,很难把握住其中的精义,反而可能偏了。
发表于 2016-10-15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10-15 09:29
随喜师兄!
看来讨论交流,分享学习,是能促进理解的。我也很有收获,昨晚仔细读了几遍,结合几位师兄的 ...

我也正好借师兄的分享学学唯识!

点评

随喜师兄多闻精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5 09:40
发表于 2016-10-15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6-10-15 09:30
我也正好借师兄的分享学学唯识!

随喜师兄多闻精进!

发表于 2016-10-15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夫执有生死,声缘乘执有涅槃,菩萨不住生死涅槃。今天刚好学到这里,分享一下:

三、“无住”
   菩萨无分别智,是无住的,无所住著

   安住,有定住不动的意思。

   众生有所住的,住于生死,住在生死中,安定的,牢靠的住在生死中不能出离生死

   凡夫住生死二乘住涅槃住涅槃,就落在涅槃中


   凡夫住生死声闻、缘觉住涅槃住著住著局限定了



   住涅槃有什么不好?

   住涅槃,就远离生死不能化度众生

   如自己的生活好了,沉醉在舒服享受中,就忽略了别人的苦难一样

   声闻、缘觉住在涅槃,依大乘法说,想发愿回心向大,也是很不容易的

   但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与涅槃,无二无分别,所以都无所住(或称为无住涅槃)。


   菩萨的无分别智,离生死而证涅槃;虽契入涅槃,而悲愿熏心,不离生死,历劫化度众生



   小乘与大乘无分别智,是这样的不同
发表于 2016-10-15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16-10-14 23:10
我没有否定寂静涅槃,是有礼老师您忽略了真空妙有的真空。有礼老师只顾强调一切法究竟坚固,一切法皆是实 ...
宝大德懂的真多,一口好名相令我等无限敬仰。事关生死这么关键的问题,宝大德怎么能就此打住?打住的话宝大德岂不变成宝公公?在次肯请宝大德慈悲开示,我等理解的二种根本之一:贪欲心(攀缘)是我们凡夫产生我执法执的根源,我们凡夫因我执法执而颠倒迷惑。以至于生死流转,六道轮回。我们的这种解读为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你认为正确的解读是什么?(请勿说高深名相,我等初学听不懂。)

贪欲是二执的根源还是二执是贪欲的根源?
发表于 2016-10-15 23: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威德 发表于 2016-10-15 21:13
贪欲是二执的根源还是二执是贪欲的根源?

净界法师开示:

攀缘心,在《楞严经》讲到两个内涵:
第一个,是业力的问题。你一旦动攀缘心,一定会带动生死业力。所以一个人攀缘心愈重,生死业力就愈重,他会循业发现。当你起攀缘心的时候,就会随顺你的业力──有些人你很喜欢、有些人你不喜欢。这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宿业所变现的景象你没办法改变。所以你一旦动攀缘心,一定会启动你过去的业力,生命就变成二分法。如果你是安住在真如,生命就没有好坏,它只是个影像而已。但是你开始仁者心动,这个世界就跟着动了,生死业力、宇宙万法也就开始动了,生命就变成了二分法,有好的、有坏的──有些东西你会起贪欲去追求,有些东西你会起瞋心去排斥,这是业力的问题。
第二个,你会产生错误的想象。业力给你的种种景象跟感受,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是你会生起颠倒想,认为应该去追求,这个对生命是好的。然后过去的宿业,一旦跟颠倒想结合起来,你就造罪了。
怎么办呢?《楞严经》是怎么去对治攀缘心?《楞严经》是认为:业力所变现的这一部分,我们没办法改变;哪些人会对你比较好、哪些人会讨厌你,这一部分你没办法改变。释迦牟尼佛身为佛陀,祂也不可能事事如意,所以祂的家族要被灭亡的时候,佛陀也没办法改变,祂用神通力阻止琉璃王不要去杀害祂的家族,也没有办法,这是业力。
但是佛为法王,于法自在,祂不起颠倒想,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在消除业力这一块,而是消除你的颠倒想。《楞严经》提出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身,意思是说:当我们今天遇到人事的问题时,是先启动慧身──不迷。你要先观照这个景象是本来没有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虽然这个人跟你讲一些不好听的话,但是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上等人直接从不迷下手,从生死业力中通过去,这个业就消了没了。
但是,要像上等人不迷,不容易,完全靠智慧化解问题的人不多,那怎么办呢?不取。你要我不迷惑我做不到,我明明看他骂我是真的,那就不要取──不要住在上面。就算这个影像是真的,但我不住,即 便你骂我是如此的真实、你伤害我也是如此的真实,我可以选择不要把心住在上面,我可以去念佛、去想一些未来光明的事情,透过无住启发定身──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如果你的智慧、禅定都薄弱,智慧的观照也薄弱、禅定的安住力也薄弱,你又取着了,那么最后的底线就是戒身了──不动,不要乱动!虽然我现在心里很气,但是我先不动,靠持戒的功德来收摄自己的烦恼。所以《楞严经》是先启动慧身─不迷,如果这个防线被破坏了,就用定身─不取,不取又被烦恼破坏了,就用戒身─不动。所以持戒是整个身口意的最低防线,如果连不动也被破坏了,那就失败了!这是《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善根人直接从不迷下手,观想这个东西是我过去欠你的,还你就算了;禅定的人是这个境我不住,就像有人骂佛陀,佛陀说你端东西给我吃,端不端你决定,吃不吃我决定,我可以不住、不取;第三个我要求自己不要乱动。《楞严经》就是以戒定慧三身,来对治攀缘心,
发表于 2016-10-15 23: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10-15 09:21
是的。不是没有,但没有立本体。末学也倾向于不立本体。


唯识学与佛性论对真如的定义是有差异的。
在唯识学中,心是主体,是有为法,是事;真如是本体,是无为法,是理。在佛性论中,心是主体与本体的和体,心成了真如心,心有不变与随缘二义,这和唯识学是截然不同的观念。唯识学认为,一切诸法都是缘起而有,万法唯识变现,唯识缘起。由于识体是有为法,所以它可以缘起诸法。无为是有为之性理,故无为法不为缘起因。佛性论则从内在相关性讲理与事。把真如归为空,不空,空不空如来藏(真空妙有),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点评

师兄对唯识的说法,还是值得商榷的。末学愚鲁,不知如何说,就不多说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6 00: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6: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