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72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6-9-27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定大明心性、大彻大悟。所以因果教育是圣贤、佛菩萨度化众生的下手方便,根本方便。
『人欲避凶趋吉,必迁善改过』,道理浅显易懂,可是里头的义是极深的。对一般凡人讲,大家都希望避凶趋吉,避免凶灾、趋向吉祥,就是得好报。那就告诉你,必须要迁善改过,把自己的过错改掉、努力的行善,你就能趋吉避凶。『其要』,要就是关键,关键怎么做?『当先治心』,因为心是行为的根本,修我们的心,自然就能修正我们的行为,连儒家《大学》也这么说,「修身在正其心」。可是我们的心,这个心是讲我们的妄想心,念念在相续的这个心,如果不经过修持,它就乱动,所以要治心,要对治它,起心动念歪了、邪了,要把它纠正过来。还要『检己三业』,三业是身、口、意的造作,我们要不断的检查,检自己的三业,不要检别人的三业。『勿令放逸』,我们的身口意不能放逸,『堕于邪网』,堕入邪见网或者邪行网中不能自拔,这就麻烦了。
应该『递相劝诫』,递就是交替,相是互相,跟一起志同道合的同修道友互相来劝诫,就像我们现在一起共修、一起学习《太上感应篇》,就是递相劝诫。要首先劝自己,然后顺便劝别人,有机会要跟大家说,甚至能够发心讲《感应篇》、讲《汇编》就更好。『心口相训』,先是对自己,自己劝自己,我的心跟我的口互相来劝诫。我的心对口说,『语』是当动词讲,对口说。『汝当说善』,我的心对我的口说,「你要讲善的言语,不要讲恶的言语」;『莫说非法』,不善的叫非法,具体而言就是《十善业道》里面谈到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就属于非法之语。妄语是骗人的话,两舌是毁谤中伤、挑拨离间的话,恶口是骂人的话、难听的话,绮语是花言巧语、虚伪不实的话,这些都不要讲,我的心要对我的口常常劝诫。『心复语身』,心要对我们的身体、四肢说,『汝行精进,莫行懈怠』,你要精进的修行,最起码不能杀生、偷盗、邪淫,要努力行善,不要懈怠、偷懒。这个心是主宰,心就好像皇帝一样,中医里面也讲,心是君也,五脏里面心是君,它统理身、口,要往善的方向走。
『一日一时,一刻一念,乃至剎那』,这是讲时间上,每天我都要对自己这样要求,就是自己的心要检点自己的口业、身业。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反省。实际上每天才反省一次不够,要每个时辰都得反省;一个时辰反省一次还是不够,功夫愈绵密愈好,乃至一刻一念。一刻就是一刻钟,古时候一刻钟跟我们现在一样,就是大概十五分钟。一刻钟就得检点一遍,这个功夫就绵密很多。用得纯熟了,每一念都能够检点,我刚起心动念,刚要发动身、口造业的时候,立刻就要检查我这个业是善还是不善,善的可以去做,不善的马上放下。乃至剎那,剎那的时间更短,经上讲,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弹指如果弹得快,一秒钟能弹四到五下,一下就是六十剎那,大概就是三百分之一秒,可能比你一个念头起来还要短。这个功夫就成片了,不善的念头就不起来,完全压住。压的时间久了,就得定、开智慧,这就是佛家讲的戒定慧三学。戒是戒自己的身、口、意,身不造杀、盗、淫,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造贪、瞋、痴。每天、每时、每刻都对治自己的身口意,时间久了就变得纯善,得定了;定久了就开智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作佛了。所以十善业道是作佛的根基,《感应篇》就是这样教我们的。这得要真正下功夫,不能有懈怠、放松,不能自恕,自己宽恕自己,「反正犯点小过错,就算了」,不行,不能自欺,对自己要负责任,因为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如是简默』,简是简静,默是沉默。真正用功的人,他的念头都在观察自己身口意的造作,全神贯注,没有功夫去看别人,更不会去讲人家的过失。改自己的毛病还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去说别人的过错、想人家的过错?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还看世间人的过失,甚至你还说人的过失,完全就不是修道人,那是假学佛的,不是真学佛。搞假的不行,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想往生极乐世界,你得干真的;干假的是自欺欺人,到最后往生不了,那你可不能怨阿弥陀佛。连鬼神你都骗不了,你看像文昌帝君讲王用予、俞麟、郁从周这几个人,他们的行为能骗得了世间人,骗不过天地鬼神,阿弥陀佛你更骗不了。所以不能搞假的,一定得干真的。这样绵密用功,自然能够心安静下来,就得定了。得定的人,话一定很少;很爱说话的人,那是心浮气躁。『自制我心』,自己降伏我的妄心,不让它起邪思。『自慎我口』,我的口业要谨慎,不随便讲话,更不能随便批评人。『自制我身』,对我的身业、我的一举一动都要去认真的检点、修正。这三句跟《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在因地上善护三业这个经文是一样的,所谓「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用经文解释这三句就很好。
『久久无间』,用功久了没有间断,就成片了,功夫成片就得三昧。『自然不以外境动心』,外面的这些境界不会干扰你,你的心能够内守、不浮动,就得定了。这是孟子说的,真学问在收心,把你放出去的心给收回来。『湛然无欲』,湛然是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当然就更不会有欲念。『全体是善』,心地变成纯净纯善。到了这种境界,『岂至减算而贫耗忧患乎?』《感应篇》讲「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就是讲那些造恶的凡人。你要认真修养自己的三业,到最后心地都纯净纯善了,鬼神岂能够还找到机会惩罚你?尊敬你都来不及,哪里还会减你的寿算?你还会有贫耗忧患这些苦恼吗?不会了。我们可能问,有的人心很善良、行为很善良,我们却看他很贫穷,好像也很多忧患。最明显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但后面有一句,孔子说他「回也不改其乐」,我们看他好像贫耗忧患,人家很快乐。《中庸》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