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淫、杀、口过』,邪淫、杀生、口业,犯这些罪的,『丝粟有报』,丝就是一条丝,粟就是一粒米,这都是极小的东西,意思说犯这些罪,哪怕是极小的行为都有报应。『不待言矣』,这个不需要多说了,你是读书人,本来就应该知道,《尚书》里头就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淫杀二业,自爱者,犹知禁戒』,这个比较粗、比较明显,邪淫、杀生,只要是自爱的人都会禁戒,他不会犯。至于读书人的口头讪笑,读书人很爱发表评论,读的书多,言辞就多,口头上就造了口业,很容易嘲笑、挖苦别人,批评、毁谤、随意讥谈,随着自己的欢喜,肆无忌惮的来讥讽、抨击别人,或在人面前来批评、挖苦,或在人背后毁谤、中伤。『诛隐贼心』,这个隐是暗中,诛是诛伐,就是害别人,但是自己害人的心隐藏得很好,用言语来害人比用刀子害人要隐蔽,但是可能更厉害,习惯之后自己都不觉察了。怕就怕这一点,有错,你知道自己错了,还能改;如果都不觉察这是过失,这罪业一直在累积,最后就是无法弥补了。『究至言貌心胸』,最后到究竟,以至他的言语、容貌、心胸,『尽成轻薄』,变成尖酸刻薄的人,老爱批评人,最后就变成轻薄的人。『鬼神悉记』,他每一次犯口业都给记下来,就按照这种罪业来惩罚,所以凶神恶煞都跟着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我们自己的心总是跟人对立,不能够容忍人、宽恕人,没有慈悲的爱心,而常常是批评人、毁谤人,这叫害人之心,自然就感召喜欢害人的凶神恶煞。以至于『向来福泽胎元』,向来是过去的,可能是生生世世积下来的福报,先天的元气、福德之气,『顿易为贫穷躯壳』,易就是变,最后整个就变成了贫穷躯壳。那个身子本身是一个福德之身,因为轻薄口过就变成了贫穷、下劣、没有福报的躯壳,里头装的不是福德,全是罪业。『可惜可惧』,真是太可惜,让我们要真的生起畏惧,果报是不讲情面的。

  『汝当广劝世人』,这是帝君劝王用予,「今天我把你召来,跟你说的这番话,跟你说清楚这个因果报应,尤其是阴德之报和阴恶之报,你听清楚了,回去人间要广劝世人、教化大众」。『鉴兹为戒』,以俞麟还有郁从周,包括你自己的这些过失为戒,不可以蹈他们的覆辙,使这些读书人要考功名的时候可以顺顺利利。『毋烦吾签榜时,大费踌躇也』,不要累得我在签这些榜的时候,本来你命中该中的,我还要很犹豫不决、大费周折,该让你上榜还是不上榜?想得很多,浪费我的时间精力。意思说,是你自己德行不够,所以让神灵想帮都帮不上忙。

  【用予再拜而退。晨钟惊寤。鸡三唱矣。遂叩谢而援笔记之。及秋榜开时。周吉果冠一省。用予因布此告世云。】

  王用予听文昌帝君这一番教诲,很感谢,这是一般没有因缘得不到的教诲。『再拜而退』,退了之后梦就醒了,『晨钟』,早晨有钟声,因为他那天晚上住在文帝行宫,大概有钟,道家的庙早上可能要做早课,敲着钟就该起床了。惊醒,『寤』就是醒了,这时候鸡也啼了三次,就是该天亮了。他起来之后就向文昌帝君像前叩谢,于是提起笔把梦中所遭遇到的这些事、所听到的文昌帝君的教诲全部记录下来,记录下来怕别人不信,先收着。等到秋天乡试开榜之后,看到果然如梦中所听闻的,『周吉果冠一省』,在山西省他是第一名,中了解元,这是应验了,说明这个梦不是假的。于是王用予就把他所记录的东西公布于世,以告诫世人,因为这是文昌帝君叮嘱他的,他一定得做。这一段故事可以跟《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两篇文章互相来参看、互相的补充,两个文章是同类的,一个是遇灶神,一个是遇文昌帝君,都是讲内心隐讳的罪恶,外头的人看不见,但是因果报应绝不会有偏差。所以这一篇文章甚至可以单独流通,譬如说挂在网上,用白话文做一个解释,给大家以警策。下面又讲了一个故事:

  【宋光孝安禅师。定中见二僧相语。初有天神拥护。倾听久之。散去。俄而恶鬼唾骂。仍扫脚迹。盖二僧初论佛法。次叙间阔。末谈利养也。】

  这是讲在宋朝光孝寺,在广州,这是我家乡,我过去常常去的光孝寺。当时有一位『安禅师』,他入定,在定中见到有两个僧人,这两位僧人在那谈话。一开始有天神拥护他们,而且倾听,天神也来听他们谈话,听了很久,慢慢就散去,天神就走了。不久,『俄而』就是不久,恶鬼上来了,这些恶鬼对着他们唾弃,吐口水、骂他们。当然这两个僧人也没听到,这是不同维次空间里的生命,他们不知道,但是肯定有一种气场,这气场就不好了。而且恶鬼,这个『仍』是而且,扫了他们的脚迹,大概就是对他们的一种轻蔑。安禅师看到这一幕,是怎么回事?底下把原因说出来了。『盖二僧』,盖是提起这个原因,这两个僧人一开始在谈论佛法,所以天神来拥护。像我们这样在一起谈论佛法,我相信也是有天神拥护的。可是谈着谈着就开始,『次』就是其次,接着在那叙旧,『间阔』就是久别重逢,他们两个人可能很久没见面,阔别时间很长了,重新见面,开始谈久别之情,这是世情。谈世情的时候,天上神就没必要留在这,所以他们就散去了。结果谈着谈着,『末谈利养』,到最后谈起利养来了,说「你最近做经忏赚了多少钱?人家给你多少供养?你要准备在哪盖庙?」开始谈利养了。结果就招恶鬼上来,唾骂他们。你看这报应多么神速,真的是感召,那些天神、恶鬼都是自己感召的,像《感应篇》里讲,「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吉凶祸福都是自己招的。底下评论说:

  【夫谈及世事。尚被鬼神瞋责。况今人之身口意业。有不止此者。其为神瞋鬼责。又当如何。亦可畏已。】

  你看这两个僧人在谈世事,世间的这些事情、利养,一般凡人都会谈,我们都觉得没什么罪恶。他们尚且被鬼神瞋责,鬼神听到了都会瞋怒、苛责他们,为什么?因为出家人修道,道业未成,却谈世间名闻利养,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会被鬼神瞋责。『况今人之身口意业』,就是现在的人,不要说别人,就看自己,自己的身口意业还不止谈利养的问题,可能还会造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事情,可能满腔的贪瞋痴慢。『有不止此』,甚至会谋算、暗害别人。『其为神瞋鬼责』,遭到神的怒、鬼的责罚,又当如何?所以不能不生起畏惧,你果然知道头上三尺有神灵,你还敢造恶吗?敢造恶就是亵渎神灵。过去不知道就罢了,现在咱们学了《感应篇》,就没有理由不知道,现在如果还继续造恶,那对不起,这叫明知故犯,最招神瞋鬼责。我们再看《感应篇》下面一句: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算』,刚才我们有提到,是指寿命一百天。前面讲到鬼神依我们所犯罪恶的轻重来夺去我们的寿算,一直减除寿命,到最后福报尽了,就会出现『贫耗』,又『多逢忧患』。批注讲:

  【自此至算尽则死。皆实言夺算之事也。】

  从这里开始,到下面『算尽则死』这一句,都是讲鬼神夺算这些事情所获得的果报。算减则贫耗:

  【贫是无财。耗是家破。】

  多逢忧患:

  【多逢。言不善之人。处处遇之也。】

  不善的人处处会遇到忧患。

  【忧出于己。患生于外。】

  自己心里头生出来的叫『忧』,在外面遭到的不幸叫『患』,祸患,忧患都是因为恶业感召,换句话说,行善积德之人没有忧患。所以孔子讲,「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有仁慈心的人,也就是他行善积德都做得很好,自然就不会有忧患了;有忧患的人往往都是不仁的。倒过来就是这样讲,仁者不忧,忧者就不仁。智者,有智慧的人就不会迷惑,他深解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哪怕现在他自己遭遇到不幸,他也不忧,这就是不迷惑。为什么?该报的就报,这是我过去造作不善得到的苦报,我继续行善、努力行善,最后离苦得乐,这不迷惑。勇者,勇敢的人没有畏惧,而真正没畏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俯仰无愧,没有做亏心事。他能勇于改过自新,他就没有畏惧,不会惧怕有恶报。所以多逢忧患的人都是因为他自己恶业所感。

  【盖不善之人。其欺掩为神所窥。至于算减。故贫耗忧患接踵而至也。】

  这大概是因为不善之人欺掩,不善的人作了不善还欺骗别人、掩藏自己的罪恶,那就是大不善。本来人都有习气,造作了不善,勇于忏悔改过,这就是善。「倘揜饰,增一辜」,倘若自欺欺人、掩盖自己过失,那就是大恶了。以为自己能够欺骗别人、能掩藏自己的过错,但是神都看得很清楚,『为神所窥』。窥就是暗中看到,他自己不知道,神看得很清楚,于是根据他所造的恶行减除他的寿算,最后让他福报消完。『贫耗忧患接踵而至也』,接踵,踵是脚跟,接踵就是后面的人接着前面人的脚跟,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很密,贫耗忧患一个接一个就来了,他会有很多不幸的遭遇。再看下面的经文:

  【福善祸淫。造化之定理。人欲避凶趋吉。必迁善改过。其要当先治心。检己三业。勿令放逸。堕于邪网。应递相劝诫。心口相训。心语口言。汝当说善。莫说非法。心复语身。汝行精进。莫行懈怠。一日一时。一刻一念。乃至剎那。如是简默。自制我心。自慎我口。自治我身。久久无间。自然不以外境动心。湛然无欲。全体是善矣。岂至减算而贫耗忧患乎。】

  这一段也讲得很精彩。『福善祸淫』,行善的人必定得福,所以叫福善;祸淫,这个淫就代表重恶,所谓「万恶淫为首」,造重恶之人一定得祸殃。因果报应的道理是『造化之定理』,造化就是指大自然,大自然一定的道理、规律。自有天地以来,因果规律就已经有了,这个道理佛家讲得最明白。因果报应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因果?佛家大乘佛法里讲,宇宙的由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华严经》里讲到的道理。我们的真心本性能现宇宙万物;我们的识,就是我们的妄念,能够把心所现的境界变成跟自己念头相应的境界。譬如说你的念头是善,它就能够变成善境界,人道、天道,这是善道;如果我们的念头是恶,贪、瞋、痴的念头,就把心所现的境界变成了三恶道,地狱、畜生、饿鬼这三恶道。

  像现在量子力学家都已经发现了,原来整个宇宙万物,构成它的基本粒子,都源自于人的意识、念头,是念头的波动才引起物质的产生,所以物质分析到最后只是波动而已,那个波动就是念头在动。一念动,这宇宙万物就发生了,这一念灭了之后,宇宙万物就没有了;然后又一念发生,宇宙又出现了,念头随即又灭,宇宙就又灭了。这个念头是用极快的速度在那相续,《菩萨处胎经》里面就讲,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速度极快,就在这极快当中,念头的相续导致了宇宙的幻相在相续,实际上没有,只是念头。就像梦境一样,梦境实际上是没有的,是你念头变现的。一念接一念的相续相,造成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念头的相续就有因果的相续,当下这一念是因,它所现出的境界就是果,因果同时。这一念是善,马上现出善境界;这一念是恶,立刻现出恶境界,同时出现。如果你的善念在相续,那善境界就相续,所以我们就看到有人道、天道;甚至如果这念头是净念,念阿弥陀佛,你就看到极乐世界在相续,而实体全是空的,都是念头。所以,因果实际上是一个相续的相,福善祸淫当然就是自然的道理,如是因就如是果,如是念就产生如是的境界,造化之定理。如果念灭了,宇宙就灭了,天地就没有了,那你就等于回归常寂光,一念不生,本自清净。

  这道理很深,圣贤为我们大众讲这么深的道理,大众不容易理解,于是就讲因果报应的道理给我们,这是我们眼能见到、亲身能感受到的,从这里入手。我们深信因果,最后穷究根源,你就能豁然大悟,原来是一切唯心造。所以彻悟禅师说得好,「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佛菩萨善谈心性,肯定是从因果讲,因为心性就是因果,因果是相,心性是体,它们是一不是二。我们凡人能深信因果,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定大明心性、大彻大悟。所以因果教育是圣贤、佛菩萨度化众生的下手方便,根本方便。

  『人欲避凶趋吉,必迁善改过』,道理浅显易懂,可是里头的义是极深的。对一般凡人讲,大家都希望避凶趋吉,避免凶灾、趋向吉祥,就是得好报。那就告诉你,必须要迁善改过,把自己的过错改掉、努力的行善,你就能趋吉避凶。『其要』,要就是关键,关键怎么做?『当先治心』,因为心是行为的根本,修我们的心,自然就能修正我们的行为,连儒家《大学》也这么说,「修身在正其心」。可是我们的心,这个心是讲我们的妄想心,念念在相续的这个心,如果不经过修持,它就乱动,所以要治心,要对治它,起心动念歪了、邪了,要把它纠正过来。还要『检己三业』,三业是身、口、意的造作,我们要不断的检查,检自己的三业,不要检别人的三业。『勿令放逸』,我们的身口意不能放逸,『堕于邪网』,堕入邪见网或者邪行网中不能自拔,这就麻烦了。

  应该『递相劝诫』,递就是交替,相是互相,跟一起志同道合的同修道友互相来劝诫,就像我们现在一起共修、一起学习《太上感应篇》,就是递相劝诫。要首先劝自己,然后顺便劝别人,有机会要跟大家说,甚至能够发心讲《感应篇》、讲《汇编》就更好。『心口相训』,先是对自己,自己劝自己,我的心跟我的口互相来劝诫。我的心对口说,『语』是当动词讲,对口说。『汝当说善』,我的心对我的口说,「你要讲善的言语,不要讲恶的言语」;『莫说非法』,不善的叫非法,具体而言就是《十善业道》里面谈到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就属于非法之语。妄语是骗人的话,两舌是毁谤中伤、挑拨离间的话,恶口是骂人的话、难听的话,绮语是花言巧语、虚伪不实的话,这些都不要讲,我的心要对我的口常常劝诫。『心复语身』,心要对我们的身体、四肢说,『汝行精进,莫行懈怠』,你要精进的修行,最起码不能杀生、偷盗、邪淫,要努力行善,不要懈怠、偷懒。这个心是主宰,心就好像皇帝一样,中医里面也讲,心是君也,五脏里面心是君,它统理身、口,要往善的方向走。

  『一日一时,一刻一念,乃至剎那』,这是讲时间上,每天我都要对自己这样要求,就是自己的心要检点自己的口业、身业。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反省。实际上每天才反省一次不够,要每个时辰都得反省;一个时辰反省一次还是不够,功夫愈绵密愈好,乃至一刻一念。一刻就是一刻钟,古时候一刻钟跟我们现在一样,就是大概十五分钟。一刻钟就得检点一遍,这个功夫就绵密很多。用得纯熟了,每一念都能够检点,我刚起心动念,刚要发动身、口造业的时候,立刻就要检查我这个业是善还是不善,善的可以去做,不善的马上放下。乃至剎那,剎那的时间更短,经上讲,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弹指如果弹得快,一秒钟能弹四到五下,一下就是六十剎那,大概就是三百分之一秒,可能比你一个念头起来还要短。这个功夫就成片了,不善的念头就不起来,完全压住。压的时间久了,就得定、开智慧,这就是佛家讲的戒定慧三学。戒是戒自己的身、口、意,身不造杀、盗、淫,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造贪、瞋、痴。每天、每时、每刻都对治自己的身口意,时间久了就变得纯善,得定了;定久了就开智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作佛了。所以十善业道是作佛的根基,《感应篇》就是这样教我们的。这得要真正下功夫,不能有懈怠、放松,不能自恕,自己宽恕自己,「反正犯点小过错,就算了」,不行,不能自欺,对自己要负责任,因为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如是简默』,简是简静,默是沉默。真正用功的人,他的念头都在观察自己身口意的造作,全神贯注,没有功夫去看别人,更不会去讲人家的过失。改自己的毛病还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去说别人的过错、想人家的过错?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还看世间人的过失,甚至你还说人的过失,完全就不是修道人,那是假学佛的,不是真学佛。搞假的不行,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想往生极乐世界,你得干真的;干假的是自欺欺人,到最后往生不了,那你可不能怨阿弥陀佛。连鬼神你都骗不了,你看像文昌帝君讲王用予、俞麟、郁从周这几个人,他们的行为能骗得了世间人,骗不过天地鬼神,阿弥陀佛你更骗不了。所以不能搞假的,一定得干真的。这样绵密用功,自然能够心安静下来,就得定了。得定的人,话一定很少;很爱说话的人,那是心浮气躁。『自制我心』,自己降伏我的妄心,不让它起邪思。『自慎我口』,我的口业要谨慎,不随便讲话,更不能随便批评人。『自制我身』,对我的身业、我的一举一动都要去认真的检点、修正。这三句跟《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在因地上善护三业这个经文是一样的,所谓「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用经文解释这三句就很好。

  『久久无间』,用功久了没有间断,就成片了,功夫成片就得三昧。『自然不以外境动心』,外面的这些境界不会干扰你,你的心能够内守、不浮动,就得定了。这是孟子说的,真学问在收心,把你放出去的心给收回来。『湛然无欲』,湛然是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当然就更不会有欲念。『全体是善』,心地变成纯净纯善。到了这种境界,『岂至减算而贫耗忧患乎?』《感应篇》讲「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就是讲那些造恶的凡人。你要认真修养自己的三业,到最后心地都纯净纯善了,鬼神岂能够还找到机会惩罚你?尊敬你都来不及,哪里还会减你的寿算?你还会有贫耗忧患这些苦恼吗?不会了。我们可能问,有的人心很善良、行为很善良,我们却看他很贫穷,好像也很多忧患。最明显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但后面有一句,孔子说他「回也不改其乐」,我们看他好像贫耗忧患,人家很快乐。《中庸》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1 16: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