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了凡四训》上有讲。

  【宋卫仲达。初为馆职。被摄至冥。核善恶二录。恶录盈庭。善录只一小轴。冥官色变。索秤称之。小轴反压起恶录。官喜曰。君可出矣。】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是讲宋朝有这么一个官员叫卫仲达,『初为馆职』,这个官不大,做个小官,大概是当一个秘书,政府里的秘书工作,那时候很年轻,三十多岁。『被摄至冥』,这个魂魄就被小鬼抓到了阴曹地府、冥间地府,判官要审判他,阎王爷、判官专门是审判人的,把他的善恶录拿出来核查。一个人造作了善、恶,鬼神都有记录,阎王爷那里都有档案,档案很齐全,比我们现在计算机还要完整,他绝对不会漏掉,也不会出差错。核查他的善恶两个录,两种本子,发现恶录盈庭,记载他的恶的那个本子很多很多,把整个庭院都布满了,不是一本、两本,肯定是好几百本。『善录只一小轴』,就是一个小本子记的,过去是用竹简写字,所以用轴把它卷起来,一小轴。『冥官色变』,这个大概是判官,判官脸色很不好看,生气了,「这是个恶人,你看那个恶录这么多,善录只有这么一点点,不成比例」。命小鬼索秤称之,拿秤来称一下,看哪个重,善录重还是恶录重?结果小轴反压起恶录,记录善的那小轴竟然还比那恶的所有的本子加在一起还重,那天平上善的压起那个恶的。这个判官才转怒为喜,『喜曰,君可出矣』,好,可以放你走了。这时候卫仲达就说:

  【仲达曰。某未四十。安得如许恶状。】

  我还没到四十岁,怎么会得这么多的恶录?就是记录我恶的那个状子这么多?

  【官曰。】

  这个冥官就说了:

  【但一念不正。鬼神无不知。知即书之。不待为也。】

  只要一念不正,有邪思、邪念,鬼神没有不知道的,这是把真实话跟他讲了,鬼神知道之后马上把他的恶念给记录下来。还不等你去犯那个恶,就已经被记录了。我们看到这句话,会不会毛骨悚然、寒毛直竖?真的我自己都是寒毛直竖,我们相信他绝不骗人,真的天地鬼神就在头顶,天天监察我们。过去卫仲达犯了这么多恶,他没到四十。我今年四十了,那我想我的恶录也很多很多,只要有一念私心,肯定就造恶,这时候必须要痛改前非。所以小朋友从小就能听到这种圣贤教诲好,自然就不敢造恶、不敢起坏念头,有机会能够学到这种圣贤教诲,终身都受益。我们很可惜就是小的时候没学这些,没有,我出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候别说《太上感应篇》,《弟子规》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了,纯粹就是靠家里父母、老人身教的影响,圣贤书是没有机会读了。假如从小学因果,父母能带着我们读《感应篇》,扎这个因果的根,知道『一念不正,鬼神无不知,知即书之,不待为也』,知道这样还敢造?孩子自然从小就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敢起恶念头、不敢得罪天地鬼神。天地鬼神绝对是真的,你看历史上这么多的记录,如果是假的,早就被推翻了。所以卫仲达这时候就问了:

  【曰。小轴中何事。】

  看到记录自己善的有一小轴,那小轴里记的是什么事?

  【官曰。朝廷尝大兴工役。修三山石桥。君力谏之。此疏稿也。】

  这冥官告诉他,有一次朝廷要大兴土木工程,修『三山石桥』,劳民伤财。『君』就是对卫仲达的尊称,说「您力谏之」,你奋力写了一个疏稿劝谏皇上不要去大兴土木,这就是你的疏稿。

  【曰。】

  这时卫仲达又说了:

  【谏之未从。善力何能至此。】

  我当时是劝谏了,是有这么回事,但是皇上没听从,我这善力怎么能这么大?你看把所有的恶的那些记录都压过去了。

  【官曰。】

  冥官就说了:

  【公用念甚真。言可训世。向使听从。功德何量。乘此度世何难。奈恶念太多。善力减半。不可复望大拜。后果官止吏部尚书。】

  卫仲达问,「我这么一点点善,还没有成就,居然有这么大的力量?」冥官就给他回答,回答得特别好,说「公」,这对他也是尊称,『公用念甚真』,你当时写这个劝谏的疏稿,那个念头是很真的、真诚,不为自己,只考虑天下万民,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不会想「我这个劝谏给皇上,皇上要是不高兴了,我会不会得罪皇上?」没有想这些,没有私心,所以用念甚真。人有真诚心,那写出来的文稿就『言可训世』,你的那个语言、文字可以做为教导世人的好文章。所以最重要是要无我,特别是从事圣贤教育、弘法利生的人,最重要是要无我、无私,你有私心,你绝对不可能明白圣贤教诲,你更不可能给世人纯真无妄的教诲。所以自己要真修,要养大公无私的心,处处为别人着想,不要为自己着想,有好的东西首先想到给别人,不要想到先自己自利,养成这个善心了,自然就有机会做大功德。所以卫仲达当时就这么一个念头,发起这一念真心来,大公无私写了这篇文稿,递上去给皇上,可是皇上没听。『向使听从』,向使就是假使,皇上听从了你的劝谏,『功德何量?』功德还有限量吗?无量无边。当然你即使现在这个善念没有成就,但是你发的是真心,你的功德也是很大的,所以能盖过所有的恶。

  『乘此度世何难?』乘此就是借着这种善念,你可以度世,救度世间愚痴颠倒的人们,这都不难。换句话说,你能成圣人,这都不难,难就难在你这个念头不能保持。奈何恶念太多,起了这个善念,没多久就忘失掉,恶念就起来了,自己私心杂念又起来了,善力就减半了。所以你的命运就不可能很好,本来你可以做宰相,但是这里说『不可复望大拜』,大拜就是拜相,就是做到总理这样的高位,你现在没有了,不要再望了。『后』,后来,果然『官止吏部尚书』,吏部也是很重要的部门,专门主官员的升降、任免,就像我们现在中国讲组织部,尚书就是部长,这个官很大,但是比总理要低,宰相是总理。底下有句感叹说:

  【呜呼。仲达之恶。空有其念。尚损作相之现福。仲达之善。空有其言。即压盈庭之恶录。况实作善恶者乎。可见一念起处。即祸福之门也。】

  这是画龙点睛。『呜呼』是慨叹,卫仲达的恶只是『空有其念』,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是念头而已,他没做什么坏事,尚且损他作宰相的现生的福报;卫仲达的善『空有其言』,劝谏也没有落实,皇上没听他的,即能够压盈庭之恶录,充满庭院的那个恶录都敌不过他那一念善,更何况实际上作善、作恶?这个例子很说明问题。所以可见得『一念起处,即祸福之门』,原来祸福真的就是唯心,你这一念善就招来福,一念恶就招来祸,祸福之门就是你的念头,怎么能够不谨慎?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一集)  2013/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11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三十二页,最后一行。

  【宋廖德明。朱晦庵弟子。少时梦怀刺谒一庙。门者索刺。出袖中。乃宣教郎廖某。遂觉。后登第。果以宣教郎宰闽。德明思前梦。恐官止此。不欲行。乃质诸晦庵。公指案上物曰。人与器不同。如笔止能为笔。剑不能为琴。故成毁久速。有一定之数。人则不然。固有朝跖而暮舜者。其吉凶祸福亦随之而变。难以一定言。今子赴官。但当充广德性。力行好事。前梦不足芥蔕。德明如其言。后官果至正郎。】

  这一段还是在解释「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是举出宋朝『廖德明』先生的故事,廖德明是朱熹的弟子,也考取了进士。朱熹我们知道,他是南宋时期理学家、大儒,四书就是他汇编的。所以这里讲他是『朱晦庵弟子』,「朱晦庵」就是朱熹朱夫子。廖德明年少的时候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怀刺』,「怀」就是身上怀着,「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名片,古时候叫名刺。古时候的名片都是刺在竹简这一类的材料上面的,现在名片就印在纸片上,所以这个刺就是过去讲的名片。『谒』就是拜访,去拜访一个庙,庙门口有一个守门的,就问他索要名片,『索刺』就是向他索要名片,就是看你是什么人、什么身分。廖德明先生就出名刺给他看,『出袖中』,从袖子里面。古人的袖子比较大,像我们这个衣服是明朝的服装,袖子就比较小了;汉朝时候的袖子很大,像我们现在穿的海青,大袖子,里头可以装东西。他就从袖里头拿出名片,这是在梦中,这名片上竟然写的是『宣教郎廖某』,这是他的身分。「宣教郎」是宋朝时候的一个官职名,是一个很小的官,相当于现在我们讲副县长,这是一个很小的官,「廖某」就是他自己本人。『遂觉』,他梦醒了,记得这个梦。后来他果然考试进士及第,『登第』就是考上进士了。『果以宣教郎宰闽』,「果」是果然,这个梦应验了,他以宣教郎这么一个官职去主宰福建的一个小县城,「宰」就是主宰、治理,「闽」就是福建的简称,在福建里头有一个小县给他去做副县长。

  『德明思前梦』,他想起以前做的这个梦,真应验了,心里就担心,「可能我这个官只能到宣教郎这么一个地步了,这梦里已经预兆」,『恐官止此』,就止在这个宣教郎上面了。于是『不欲行』,就有点灰心,不想继续修德,不想继续在学问上用功,反正已经有命数定了,他也就不再想去争什么了。这个很有点像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了凡先生也是这样,所谓「进退有命,迟速有时」,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他就没有那种进取心了。于是有一次『乃质诸晦庵』,「质」就是问,我们讲质问,就是向他请问,向晦庵先生(就是朱熹),这个「诸」当「之于」讲,质之于晦庵,就是把这个事向朱熹朱夫子请教。『公』是指朱熹朱夫子,他指着案上的一件物,桌面上摆的一个物品,可能是茶杯之类的,就跟廖德明讲,『人与器不同』,我们当人不是一件器具、不是一件物。『如笔止能为笔』,他指着一只笔,这个笔只能做笔,它不能够做纸、不能当其它的器物,也就是说这器只能有一样用途;剑就『不能为琴』,这个剑只能做剑的用途,琴是琴的用途,它不能够互相代替,这是器。『故成毁久速,有一定之数』,所以这件物品什么时候形成、被制造出来,什么时候被毁坏,它的寿命长久或者短暂都「有一定之数」,它自己不能够改变,这个就是器。

  孔子在《论语》里面讲过一句话,叫做「君子不器」,这个器就是器具那个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只做一件器物,就是晦庵先生这里讲的笔只能为笔、剑不能为琴;君子如果像一个器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且「成毁久速」也有一定之数,这就不是君子。君子不器就是他不像器一样,只能作一样用途,而且命运规定死了。君子他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而且他不管做什么都能够成功,都能做出好样子来,他不是一件器,他可以做任何的用途。为什么?因为君子他心有自己的主宰,做什么他都专注,都能做好,而且他能够断恶修善、改造命运。这是朱熹先生点化廖德明,说人不能够学那个器,说『人则不然』,不能像器那个样子。固就是固然,『固有朝跖而暮舜者』,「跖」就是盗跖,这盗跖在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春秋时期的,他的原名叫展雄,又名柳下跖,就是柳下惠的弟弟。柳下惠是个贤人,可是他弟弟却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他当时率领九千人横行天下,侵犯诸侯、烧杀淫掠,做了很多这些坏事,而且不顾父母兄弟、不祭祖先,令万民受苦。孔子据说曾经去见过这位盗跖,这个盗就是大盗,劝他要回头,结果反而被他骂,孔子游说他没能成功,而且险些给他杀害,所以这个人是个大恶人。这里用他来比喻,早上做一个大恶人,「朝」就是早上,做一个大恶人,而「暮」,到晚上可以做像舜一样的大圣人。舜我们都知道,二十四孝之首,尧舜禹汤,上古时代的大圣人。可见得转恶为善全操在自己,关键就是觉悟,觉悟了之后,可能原来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念头一转就变成圣人了。

  佛法里也这么说,成佛就在你一念间,所以经上有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就是放下恶业,把恶业都放下了,你立地能成佛。这个意思跟「朝跖而暮舜」是一样的,因为「人之初,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性本善」。所以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你想成大圣大贤、成佛、成菩萨,还是做一个恶人,全是自己掌握。你自己的心怎么取向,『其吉凶祸福亦随之而变』,你的心取向哪里,取向圣贤还是取向恶道?吉凶祸福就随着这个心而变,如果一念回心,断恶修善,祸就转为福、凶就转成吉。所以『难以一定言』,就不能够说死的,圣贤的教诲不是宿命论,宿命论是一成不变,而真实的情况,命运念念都在改。大乘佛法就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你看弥勒菩萨说宇宙怎么出现的?一弹指就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形是指物质世界,识是指精神世界,所以形和识就包含整个宇宙,万事万物怎么出现的?念头出现的。而且念头非常快,一弹指就有三十二亿百千念,也就是三百二十兆,念念都创造出宇宙。所以我们将来的命运念念都在改,这个念的速度快到一弹指三百二十兆,这么快速,所以哪能说一定?真正你把念头改了,前一念是恶,后一念是善,那么恶道就变成善道了;前一念是染,后一念是净,凡夫就成了佛。

  所以晦庵先生这里劝廖德明,『今子赴官』,「今」就是现在,「子」是您,对您的尊称叫子,今是今天、现在。您要去上任了,考上进士,要去当宣教郎,你不要灰心,说「这个官太小了,以后可能升不了」,不能这么想。『但当充广德性』,只要你能够扩充推广你的道德品行,『力行好事』,多修善、多积福,你就能改造命运,你原来命中可能只有宣教郎,但是你改了之后,你可以做更大的官。所以『前梦不足芥蔕』,「芥蔕」就是介意,以前你做那个梦不足以介意,就是心里面老是觉得有点不爽、不快,纠结,不需要。『德明如其言』,廖德明听了晦庵先生这么说,于是就依教奉行,「如其言」,依照他所说的话去做,就是「充广德性,力行好事」,改造命运。当然改造命运的目的不是说只是为了升官改造命运,我有这样的福报,我是为了更好的利益众生,这就对了;如果只是为功名富贵,那个心量就太小了。能不能得到?你能得到,但是得到的太有限了。如果你不为自己,你只是为了万民,当官有这么一个机会,「我可以利益大众」,你要这样想,那真的叫充广德性。所以后来廖德明的官果然做到了『正郎』。「正郎」是指国家一个部里面的一个副职,部长叫尚书,副部长叫侍郎,侍郎底下就是正郎,也就是一个部里头的一个司、一个局的局长,现在我们讲司局级干部。比他过去梦里面做的副县长级(副县长大概也就是副处长,现在他做到了局长),这个官就做大很多,可见得祸福自己求之。再看下面一段:

  【毕昶家富。惟以智术欺人。苛刻立业。生二子。有卖产于彼者。阳拒之曰。我不欲也。既又使人阴钩之。及至。又曰。实不欲也。其人无奈。则得减价以就。及成契。又曰。我银不便。期某日来取。及取时。或以色银。或以米谷凑与之。原数并不得全。平生事事如此。后长子以人命系狱。破产死。次子以淫赌流落。丐食他方。毕昶竟至嗣绝。】

  这是讲了一个反面的案例。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叫『毕昶』,这个人家里很富裕,可是为富不仁,他常『以智术欺人』,成天到晚就想着怎么谋人的财产、怎么欺骗人,这个「智术」不是好的这种智术,是那种阴险狡猾的诡计、权术,用这些来欺诈人。『苛刻立业』,他虽然家里很富裕,他的经营手法非常苛刻,甚至是阴险。要知道,他这个福报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不是靠今生用什么手段赚来的,不学因果不知道这个事情,学了因果之后心才能坦然,不用那些阴险手段,他命中该富还是一样富,何必用阴险的手段把自己命中的福报给折了?这个毕昶就是这样,所以你看他生二子,他有两个儿子,本来家产可以传后,但是他以这个智术欺人,对人很狡诈,最后绝嗣。有一次,有一个卖家产的人,大概是因为家里有急难,急需钱财,被迫要卖家财,要卖给他。结果毕昶『阳拒之』,「阳」就是表面,表面上拒绝,就跟他说,『我不欲也』,我不想要你的家产,我不想买。结果『既又使人阴钩之』,背地里又派人去暗暗的勾引他、劝他,「其实毕昶是想买的,你还是要卖给他,你把价格降低一点就行」。『及至』,结果那个人因为急着要卖家产,他又来到毕昶家要卖,毕昶『又曰,实不欲也』,我实在不想要。你看来回搞这个诈术。『其人无奈』,人家急,无可奈何,『则得减价以就』,只好把价格降得很低很低卖给他。

  『及成契』,「契」是合同、契约,买卖合同订了,这不能反悔了,毕昶『又曰』,又说,『我银不便,期某日来取』,我现在正好这银两周转不开、不方便,还暂时付不了你款,希望你过几天某日你再来取。你看拖延付款。『及取时』,到了那一天,卖家产的那个人又来了,然后『或以色银,或以米谷凑与之』,他还不是给人全额,他这个银两用那些「色银」,就是成色不足的银两。换句话说,这个银两本身就已经凑不上数了,而且他还甚至以那些米、谷这些拉拉杂杂的东西凑足那个价值,一起来还给他,『原数并不得全』,所以卖的这个价值根本就没有如数的去付款。这是举出这么一个例子来讲他的为人,可真的是阴险狡诈。平生『事事如此』,这个人他一生就干这种事,跟人做买卖就是怎么去谋人家的、诈人家的。『后』,后来,『长子以人命系狱』,所以人算不如天算,他机关算尽,太聪明了,结果报应在他儿子上,他的那个长子因为害了人命,所以进了牢狱。『破产死』,大概他为了赎这个大儿子,把自己的这些家产被迫都要卖掉,搞得自己破产,但是这个长子还是死了。『次子以淫赌流落』,这也是个败家子,吃喝嫖赌,结果把家产都败完了,流落他方,变成乞丐,都不知去向。所以毕昶到晚年『竟至嗣绝』,断子绝孙了,这个「嗣」就是后嗣,香火都断了。这个例子就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存心不善,天责、天罚。《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庆余殃是子孙享的。他谋人财产,临时赚了这个钱财,其实不是他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把自己的福都折尽了,子孙的福也折尽了,所以子孙变成余殃,受灾殃。

  《感应篇》上就有几条讲他的那种恶行,譬如说「减人自益」,把人家的钱财减掉,自己从中渔利,损人利己。又有「包贮险心」,心里包藏着那种险恶,阴险刻薄害人的心。还有「口是心非」,这是嘴里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嘴里说「我不想买」,其实他自己心地里就想谋取。「贪冒于财」,贪财,这是根本的原因。还有「取非义之财」,取的不义之财,所以到最后就是自己遭了殃。还有「以伪杂真」,用色银、用米谷来凑足那些银两。「采取奸利」、「贪婪无厌」,这都是《感应篇》上讲的。又说到「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这是横取人财,用种种的手段把人家的财物谋取来,谋取来的时候实际上自己的家人、福报给折掉了。渐至死丧,真的,你看他的两个儿子,死的死、流落的流落,即使是「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这肯定的,所以何必起这些歹念?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作善必定得福,作恶必定得祸。我们再看下面,下面这一大段的文字就是从《了凡四训》里面第一篇「立命之学」选取的。《了凡四训》是一篇非常好的因果教材,过去我们师父上人讲过二十个小时,我也讲过十个小时,我是非常简略的跟大家学了一遍。四篇当中最精彩的就是第一篇「立命之学」,这是告诉我们「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们这里也重新来学一遍,也非常的好。

  【明袁了凡自作立命篇云。余童年丧父。母命弃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这是讲明朝『袁了凡』先生,他是江苏苏州吴江人,他过去在世的时候作了家训,第一篇就是『立命篇』,立命之学,给他儿子的,教他儿子怎么改造命运。他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把他这个改造命运的心得写出来,非常精彩,流传千古好文章。这是记录他的一生,等于是他自己的一个自传一样,现身说法。

  他说『余』,就是我,『童年丧父』,童年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跟母亲在一起相依为命。母亲命我『弃业学医』,这里汇编者稍微在文字上作了一点点删节,原文这里是「命弃举业学医」,把这个举字给删掉了,意思没有改,弃业就是放弃学业,不要想着去考功名了,学医术。『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因为做官不容易,而且还未必一定有做官的命,倒不如学医,学医自己可以懂得养生,也可以帮助别人治病救人。『且习一艺以成名』,你能够专精在一门上,这个「一艺」就是讲医术(因为儒家讲六艺,就是你的一门技术),你能够专精在一门上,你在这一门上也能成名,贵在专精。所以他母亲希望他放弃考功名当官的念头来学医。你能够认真的学,学一门你能成为一个专家、成为一个名家,也能立身扬名,这是古人都希望能够光耀门楣。『尔父夙心也』,这是你父亲的夙愿,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希望将来你能够成人成名,「夙心」就是很久以来的愿望。下面说: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矣。何不读书。】

  后来了凡先生在『慈云寺』,慈云寺在苏州,就是在他的家乡有这么一所寺院。在那里遇到一位老者、一位老人家,气宇非凡。你看『修髯伟貌』,「修」是修长,「髯」就是两颊的长须,古人的须都很长,看起来也很有风度,「伟貌」,伟是很高大、庄严,相貌堂堂。一看不是一般人,『飘飘若仙』,像神仙一样的一位道人,肯定是一个高人。所以了凡先生见到这位老人就肃然起敬,『敬礼之』,跟他作礼,很恭敬。于是这老人就开始对他开示了,『语余曰』,这个「语」念去声,第四声,就是当动词讲,对他说。就是对我说,「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仕路」就是官场,你属于官场中人,意思说你命中是有官的,有官运的,可以当个官的。『明年即进学矣,何不读书?』你明年就能够去当童生,就是你能够去考秀才了,你为什么不去读书?古人所谓「学而优则仕」,读书都是读四书五经,儒家的经典。书读得好,考试能考上,就能够当官,这是为什么很多人要去读书,就是为了能够当官。当了官他的奉禄由国家来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当公务员,待遇就很不错,而且受人尊重,还能够做好事。因为当官有权力,做好事容易,所以读书人都想能够当官。下面:

  【余告以故。】

  了凡先生就把原委告诉这位老人家说,「我自己父亲早逝,母亲不希望我去考功名,希望我学医,所以我就没去读世间的考功名的书」。下面老者就继续对他说: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正传。数该传汝。】

  这位老人家就跟他做自我介绍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孔先生说,「我得了『邵子皇极正传』」,「邵子」是北宋时期的易学大家,是一位很有学问、很有道德的贤者,他着了《皇极经世》这本着作,就是这里讲的「皇极正传」,可以说是能够预卜吉凶祸福。人有吉凶祸福,国家也有国家的命运,都能够算得出来。这是邵康节,很有名的一位大家。他说,「按这个数来讲应该传给你」。这孔先生很会算,就算到今天会遇到一个袁了凡,就应该把邵康节的《皇极经世》这本书传给他。结果了凡先生听了就很高兴,因为是很年轻,也不敢马上答应,所以:

  【余即引之归。】

  把他请到家里。

  【告母。】

  把这个事情跟母亲报告,这很孝顺的一个孩子。

  【试其数。纤悉皆验。】

  母亲就让这位孔先生先试一试,给他们算算,算算家里的情况,因为她不认识,也不知道这个人说自己得了邵子皇极正传到底是真是假?试一试,结果很准。『纤悉皆验』,「纤」就是很微细的,「悉」就是都,很微细的那些细节都能算得很应验,这不能不相信,确实是个高人。

  【余遂起读书之念。】

  所以了凡先生说,我于是就相信了孔先生的话,就起了读书的念头。这是他是仕路中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就想考功名了。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孔先生于是就为了凡先生起数,就开始给他算了,算他这一生的吉凶祸福,算得很细很细,这真是高深的数学,他是可以算出来的。佛家里不用算命算卦的这个方法,它是用禅定,禅定的方法比算的要更准,因为你入定之后,你直接能观出来,这叫现量境界,绝对不会有差错;算是用比量,就是用你的推断,用这种算术、数学的方法来推,万一算错,那就没办法了,高人就能算得很准确,但是他不是看出来的。结果孔先生给他算,说明年第二年他会考三次考试,『县考童生当十四名』,这是明清时代考秀才得考三次,第一次叫县考,在县里头考。「童生」就是还没有考上秀才之前都叫童生,就是预考的学员,等考过了就能叫秀才,或者叫进学,进学也是秀才的意思。第一次考十四名,第二次『府考』第『七十一名』,第三次『提学考』是『第九名』,这「提学考」又叫院试。所以县考、府考、院考,三处考试孔先生都给他算出要考第几名。结果『明年赴考』,第二年了凡先生去考试,果然『三处名数皆合』,一点都不差。这孔先生真是很厉害,你看算得这么细。

  【复为余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孔先生不仅为他算第二年流年的命运,还给他算『终身休咎』,「休咎」就是祸福,他这一生祸福穷通,都给他预卜。跟他讲,『某年』,就是哪一年,你会考第几名,考了秀才之后准备考举人,考上举人之前得考好几个试,该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这个「廪」就是生活费,考上秀才之后再往上一个资格就叫廪生,廪生就可以享受国家补助生活费,这叫补廪,因为它有一定名额,有空缺才能补上去,所以叫补廪。『某年当贡』,这个「贡」就是贡生,就是考上秀才之后,优秀的人、优秀的秀才就可以入国家办的大学,叫国子监,就可以到那里去读书,当然生活费更是国家补助。但是他还没有考上举人,可以说是举人的副榜,还差一步,还是属于秀才身分。『贡后某年』,当了贡生之后哪一年就会选上『四川一大尹』,他就有官可以当了,官很小,在四川省,「大尹」就是一个县里头的行政长官,县长这么一个小官。『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他官运很短,当这么个小芝麻官也就当了三年半,就要告老还乡,退休了。『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你看年、月、日、时都算得很准,『当终于正寝』,寿命就到了,寿终正寝。他一生没有真正的功名,秀才不能算功名,举人、进士这才是功名,他最高的,我们说学历,就是当了贡生。『惜无子』,可惜你没有儿女,也就是没有后代。『余备录而谨记之』,了凡先生他就细细的、完整的把孔先生给他算的这个终身休咎写下来、记录下来。这也是很难得的,遇到这么个高人给他来算。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就是从认识孔先生之后,这命运都算得很准了,凡遇到考试该考第几名,『名数先后』,哪一年考什么试、考第几名,全都是给算定了。『皆不出孔公所悬定』,「悬定」就是预料,孔先生全给他算得非常准,一点都不差。这里有个小插曲: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始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这个小插曲就更说明问题了。『独算』就是唯独有一次他算得好像是有点不准,实际上到最后还是准,算什么?算我『食廪米』,就是当了廪生,享受国家的津贴,总共要享受多少待遇。古时候不是用钱来算的,是用米来算,总共他可以享用『九十一石五斗』这么多米就可以出贡了,也就是他可以当上贡生、可以入国子监,就是国家立的大学读书。等到他『食米七十余石』,到七十几石的时候,这待遇拿到七十几石米,竟然有屠宗师『批准补贡』。『屠宗师』,是有这么一位领导,姓屠,宗师是提督学政,是个官名,主管学位、学制,也就是一个教育官员,批准了凡先生可以补贡、可以当贡生。这算不准了,本来应该是九十一石五斗补贡的,结果现在七十几石就补贡,所以『余窃疑之』,他就有怀疑了,是不是孔先生算的不准了?『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署印」是一位代理的官,当时可能提督学政由这位杨公杨先生代理,看到了凡的这个档案他觉得不能够补贡,就驳回去了。结果他的档案就被搁置,不能够按照原来屠宗师的那个批准来补贡了。『直至丁卯年』,到了丁卯年的时候才『准贡』,就是才又获得批准当贡生。『连前食米计之』,合在一起再算一算,总共得到国家给他廪生的待遇多少?『实九十一石五斗也』。真的被孔公算得很准,中间这么个小插曲,一来一回到最后还是按他命中所得的九十一石五斗这么多米。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

  所以了凡先生这时候不能不信了,完全相信。就是这么个小插曲,让他刚起个怀疑,最后发现来回都一样,还是命中该得多少就得多少,所以『益信』,「益」就是更加,本来原来就信命,现在更加信了。『进退有命,迟速有时』,「进退」就是他升降,该什么时候考上第几名,什么时候做什么官、得多少俸禄、吃多少米,都有命,高人就能给他算出来。「迟速」,什么时候该得,到哪个时节因缘就有什么样的运程,都有时节,急不来。所以他就:

  【澹然无求矣。】

  明白这个道理,一无所求了。『澹然』是他心地就放下了,不再打妄想,真的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了。为什么?求也没用,求得来的还是你命中该有的,何必要求?不求,不求它还会来,该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该得多少就得多少,一点差错都没有。了凡先生也算不简单,他就是信命,就是信这么一个命运,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都能做到「澹然无求」。所以了凡先生,我们师父上人讲,说他是标准凡夫,他是个凡夫,他不会改造命运,但是他能澹然无求,这就已经了不起了。现在的人是一天到晚在那妄求,打妄想、在竞争,用种种手段去谋夺,实在讲他是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命里该有他就有,命里没有的强求不得。了凡先生,下面我们看这篇文章说: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后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了凡先生一无所求,他就没有什么进取心,也没想着「我要怎么修身立德、改造命运」,他没这个念头,因为他就是信命,孔先生给他算的绝对不会差。所以当了贡生以后,要到京城里面去读国立大学,就是国子监,在那里面读书,『燕都』就是燕京,就是北京,明朝时候的首都。『留京一年』,在京城里面待了一年,就是在国子监里面本来是读书的,结果他也不读书,『终日静坐不阅文』,他一天到晚在那静坐,什么都不想,也不读书,文字都不看。这是非常少有,他知道这已经到头了,他命里最高只能当个贡生,他当不上举人,他看书也没用,看书干嘛?所以「终日静坐」,也很难得,这样的心就很清净、很安定。要知道,到无私无虑的时候往往佛菩萨、圣贤就能够加持得上,这时候会出现转机,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希望能改造命运,成就自己的德行事业,需要心静得下来,了凡先生就达到这样的一个状况。就像《大学》里面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他知止,什么都不想了,也不再想功名利禄的事情,一无所求心就定了。定久了就很安静,心里没有妄念,这样就安了。「安而后能虑」,虑就会忽然遇到一个机缘让他开智慧,「虑而后能得」,他就能够有所建树,有大成就,在德行上、学问上会有大成就、会有大突破。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他把放出去的那个乱心收回来,心静了。

  结果就遇到这么个因缘,『后归游南雍』,从北京(就是燕都)回来老家(他老家是在江苏),就是南下。结果经过了「南雍」,就是南京,雍也是国子监。当时明朝南北两地都设立了国子监,就是大学,有两家国立大学。他从北方燕京下到南京,准备要入国子监读书。『未入监』,还没有进去读书之前,他就趁着这个空档时间,去参访一下高僧,所以拜访『云谷禅师于栖霞山中』,「云谷禅师」是明朝时候的高僧,当时非常有名气,这是一位开悟的大德。在记载里面,憨山大师对云谷禅师有一个传记,写了一个传,憨山大师我们知道也是一个大德,开悟的大德,憨山大师是蕅益大师的老师。云谷禅师幼年就出家,就有这个出世志,要了生死,出家之后修行非常用功。有一次在他的老师法舟济禅师座下学法,禅师就教他参话头,参禅,结果他参得非常用功,真的叫废寝忘餐,心非常专注。有一天吃饭的时候他还在参,功夫成片不间断,结果把饭都吃完了自己还不晓得,太专注参那个话头了。结果吃着吃着,一失手把那个钵掉到地上,「旷当」一下子就让他忽然大悟,结果他的老师法舟济禅师就给他印可,开悟了。然后他就读《宗镜录》,这是净土宗六祖永明大师的作品,《宗镜录》古德称为小藏经。他对于里头讲的一切道理全都悟通了,而且自此以后他读所有的经典全部能贯通,这是大悟了。大悟之后修行就更加精进,每天日夜念观世音菩萨十万声,礼拜经行终身都没有懈怠。

  后来就到了南京栖霞山上,搭了个茅蓬在那里静修,这是荒山野岭上面静修。这位大师一生不倒单,四十年肋骨不沾席,就不躺下来,都是坐着,持戒很精严。有修学的人上山来拜访他,他不跟人讲话,一般是扔你个蒲团就跟你对坐。然后走的时候才叮嘱他不要空过时日,让他反观自己本来面目,就是让他自己去用功。了凡先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上栖霞山慕名去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照例也不跟他说话,给他个蒲团就跟他对坐,所以『对坐一室』,在一个禅室里头非常安静,『凡三昼夜』,「凡」就是共,共三天三夜没合眼。云谷禅师功力很深,他是不倒单,就不用睡觉的,用功用得很得力。这个不倒单不能硬学,功夫到了,自然就能够不用睡觉;如果我们烦恼习气没断,就学着人家不倒单,实际上坐在那睡觉。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他也学不倒单,结果盘腿坐在那,那个头一直耷到膝盖上了,坐着睡觉还不如躺着睡,还舒服一点,干嘛自己糟践自己?所以这是不能硬学,学个形式反而把自己身体给糟蹋了。人家云谷禅师那不是睡觉,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叫「常惺惺」,永远都保持觉悟、觉醒,正念不会失去,在禅定当中把精神就养好,身体体力就恢复了,叫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这是用功得力才可以这样做。了凡先生竟然也能跟云谷禅师一样,不倒单三天三夜,而且他也不睡觉,功夫也是了不起,所以云谷禅师就问他: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

  云谷禅师也觉得好奇,来参学的人也很少有这样的功夫,三天三夜竟然坐着不打瞌睡,就问他,『凡人』,一般凡夫之所以不能『作圣者』(这「圣者」就是佛、菩萨、阿罗汉,这都属于圣者),就是因为他妄念太多了,妄念缠缚,挣脱不出来。我们自己想想,自己不就是这样吗?一天到晚你不打妄念都不行,整个就是被妄念缠住了。往往静坐的时候、念佛的时候你就能发觉,平常不发觉是因为你粗心大意,等到你念佛,心一静下来,你发现那个妄念纷飞,心定不下来。为什么人要睡觉?就是因为妄念太多了,耗神,中医上讲「多思伤神,多欲伤精,多言伤气」,我们的精气神就是这样被耗废掉了,妄念这害处很大。所以云谷禅师就跟他讲,你跟我坐三日,打坐三天三夜不见你起一个妄念,这也是很了不得。了凡先生神很够,他不用打瞌睡,为什么?这个确实云谷禅师也想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了凡先生说了: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了凡先生说的是老实话,他也没有做什么故作玄虚,老老实实的跟云谷禅师汇报,说「我『为孔先生算定』」,过去遇到的孔先生给我把这终身的命运都算定了。『荣辱死生,皆有定数』,「荣」就是升迁、顺利了,「辱」就是倒霉、不顺了,什么时候该死,这都有定数,你看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就得死,一生没一样事不是定下来的。所以『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真的再想什么都是白想,不用去想了,想也没用,想是白想,耗费精神而已,什么时候该来它就会来,你妄想没办法阻止它来。了凡先生他就不想了,不想当然他也就养精神了,所以他能够三天三夜不合眼、不打瞌睡,这也是有功夫。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

  云谷禅师听到了凡先生说为什么他能够三天三夜不起妄念,云谷禅师就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个豪杰,你有什么大能耐,功夫很高,原来你还是个凡夫」。结果了凡先生听到云谷禅师这么说,心里就不解了,就问,『问其故』,「你为什么这么说?」云谷就说,『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凡人不能到无心的境界,这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心,所谓妄想、分别、执着不起来了,这叫无心。初级的功夫是得定,妄想、分别、执着它没有根断,但是它起不来了,这可以叫三昧。三昧时间久了,自然就断了,断了之后,这些阴阳五行,你算的那命运就没办法束缚他,为什么?他无我,你有我才会有命运,无我谁有命运?所以你没有办法超出「我」这个执着,就会被阴阳所束缚,你就会有命数。『安得无数』,「安」就是反问词「怎」,怎得无数,怎么能够没有命数?这是一语道破命运的根源,原来凡人有命运就是因为有我;如果无我,根本谈不上什么命运。像佛菩萨,他的命运是什么命运?完全是跟众生的缘分,哪里有缘他就到哪里度众生,缘分终结、终止了他就离开了,他自己没有命运,完全是跟众生的缘来决定他的去来,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凡人没到这个地步,当然就有命数,有命数就能算得出来。所以下面说:

  【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不是凡夫。】

  云谷禅师这里讲的都是真理,说『但惟凡人有数』,只有凡人才有命数,佛菩萨无我,谈不上什么命数。凡人里面有善人、有恶人,『极善之人』、『极恶之人』那个数也是不定的。极善的人善到极点了,纯善无恶,这个命数就没有办法拘束他,为什么?命运给他全改了。虽然还是有命运,但是原来算得不准了,因为他念念都在改,念念都在修善,又没有恶,愈改愈好,所以那个命运也就不能有定数。那么「极恶之人」,造了大恶的人,而且念念还在造恶,那数也『拘他不定』,他的命运愈来愈糟,最后死无葬身之地,本来他命运可能可以活得很长久,结果后来死得很早。就像希特勒,这人大福报,如果他的福报省着点用,他肯定很长寿,日子肯定过得很好,但是他发动战争、杀人如麻,结果你看最后自己自杀,死于非命,那个命数也就不准了,造的恶太多,把前生的那些福报全都糟蹋完了。所以这两种人,极恶、极善这两种人就没办法算了。他说,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了,没有曾经『转动一毫』,这命运一点都没改,『岂不是凡夫?』你完全被命运束缚,你自己不能够转动命运,你完全被命运所转,你这不是凡夫吗?圣贤不会的,圣贤是掌握命运、控制命运、改造命运。这个话了凡先生从来没听过,就起了疑惑,所以就问: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了凡先生问,那么这样说命数可以改变吗?这个「逃」是逃避,换句话说,我本来五十三岁得死,难道我可以逃过这一劫,我可以延寿吗?我命中本来无子,我现在可以有子吗?我命中没有举人、进士,我能考上吗?这就是『数可逃乎』。我们看云谷禅师怎么回答,下面这一段非常精彩:

  【曰。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诳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云谷禅师给他讲『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这两句可以说这一篇文章的眼目,最重要的两句。立命之学就教你这两句,你的命运是你自己来创作的,你的福报自己去求,你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没有上帝主宰你,没有阎罗王主宰你,全是你自己主宰自己。你的命运、你的福报,你的心来主宰的,你的念头主宰的,念头决定了行为,行为就有善恶,善恶就招来祸福,那就有命运,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所以不就是「命自我作,福自己求」吗?然后云谷禅师又引用儒家『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诗」就是《诗经》,「书」是《书经》,六经之中的两部,古时候的读书人都读。六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就是讲音乐的,失传了,只剩五经,只有《诗》、《书》、《礼》、《易》、《春秋》。四书加上这五经,过去读书人必读的,你要不读你怎么考试?古时候考功名就是考四书五经。所以云谷禅师这里也跟了凡先生讲儒家的这两部经,可见得云谷禅师儒释道都通。古时候的出家人很有学问,儒释道没有不通的,所以世间人当然就会非常的敬佩、敬仰,人家真有学问,真有学问不出来考功名、不出来做官,隐居山林来修行、来求开悟、求了生死,能够将来度众生,这个德行真是太崇高了,所以读书人没有不尊重出家人的,佛法过去就能兴旺。我们现在真正像这样的出家人就太少了,儒家的书也没读过,佛经也没念几本,所以人家问起来就一问三不知,甚至什么是佛教都没讲清楚,那人家怎么能服,怎么能看得起佛教?所以出家,学很重要,不仅要学,还要修,这才能够兴教。

  我自己现在走的出家的道路,很惭愧读的书不多,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虽然也讲了几部儒家的经典,像《大学》、《论语》、《孝经》这些,但是根柢太浅了。佛家的经典学得也很少,现在一门深入《无量寿经》,先求开悟,开悟之后读其它经典就像云谷禅师一样,一读就通,只能走这条道路。另外一个,实修上首先就是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师父上人也特别的强调戒律,而且要真正把佛法兴旺起来,必须自己带头持戒。我自己出家以后在经教上用功用得多,戒律上就疏忽,没有认真的去学戒。所以这几天台湾果清律师来拜访我们师父上人,这是跟师父上人已经认识四十多年了。过去李师公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办学,果清律师当时还没出家就跟李老学习。当时李老办学的时候也请我们师父上人来讲《金刚经》,所以果清律师还听过我们师父上人的课,是我们师父上人的一个学生,年龄差距二十一岁。果清律师今年六十六,戒行非常的好,师父上人对他非常赞叹,说他是国宝,真的在当今时代再找出一位能够像他这样精严持戒的恐怕都很难。他的行持跟蕅益大师、弘一大师没有两样,完全按照佛制来持这个比丘戒,很认真,三十多年如一日,他出家三十多年,现在也是饮誉海内外。戒律也是至少三年才能学成,学成之后样样都能如法如律,那你讲经才可能被人能够接受、能够信服。这是什么?为度众生之必须。如果为度自己,一部经、一句佛号足矣,这往生西方够了,但是师父讲,你要兴旺佛法,不够。出家人要做出家人的好样子,那什么是好样子?戒律是好样子。在家人做在家人的好样子,五戒十善都能做到,《弟子规》、《感应篇》都能落实,这就是好样子。

  所以谈起古时候的出家人,真的叫人天师表,像云谷禅师,那是戒行高远,过中不食、夜不倒单,这种行持谁不敬佩?而且他还通儒,跟了凡先生就讲儒。《诗》、《书》你都很熟的,我就跟你讲《诗》、讲《书》,《诗》、《书》里所称的「的为明训」。像《书经》里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行善就有善报,行不善就有恶报,所以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这的为明训,的的确确是明明白白的教诲,儒家讲的跟佛家讲的没两样。云谷禅师是一位通家,所以讲儒也是等于讲佛,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讲完儒之后就讲佛,『我教典中说』,「我教」就是指佛教,云谷禅师讲自己的本行,佛法的经典里面说,『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你求什么得什么。「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佛讲的,不会说错,不会假的。『夫诳语乃释迦大戒』,释迦牟尼佛把这个妄语做为四大根本重戒之一,所谓杀盗淫妄,这个「诳语」就是妄语,欺骗人这是大戒。所以『诸佛菩萨』岂能『诳语欺人』?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不会有错的。或者换句话说,你可以说自己的命运可以改的,福也可以自己求的。了凡先生听了之后又有疑问: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了凡读孟子的书(《孟子》,四书之一),就读到孟子曾经说过,『求则得之』,你所求的你能得到,为什么?因为『求在我者也』,对自己来求的,不是向外求,这孟子讲的,对自己求就能得。他下面说,『道德仁义,可以力求』,这是求自己,求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仁义的人,这不用求人。所以这就可以「求则得之」,你要真想做个有道德的人,你就能做到,不管你是富贵还是贫贱,你都能做到道德仁义,因为求自己,不求人,所以这可以力求,努力能求到。你看富贵的,孔老夫子学生里头像子贡,这是富人,家财万贯,他能够求得道德仁义;贫贱的像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他乐在其中,安贫乐道,他也得到道德仁义。所以贫富贵贱的人都能够得道德仁义,因为他是求自己,这个容易理解。所以了凡先生在这里就向云谷请问,孟子讲的求则得之,是对自己求,「求在我」;『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功名富贵是向外求,得靠人,不是说我自己想得功名富贵就能得功名富贵的。下面云谷禅师的回答非常的深刻: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返躬内省。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云谷禅师这里开示了凡先生说,你刚才举的孟子的话没讲错,孟子没错,可是你自己『错解了』。就是你以为道德仁义你可以自己求得,功名富贵就求不得,你这有内有外,道德仁义跟功名富贵给对立起来,你错解了。功名富贵是福,福是由你的德感召的,有德就会有福,你为什么要对立起来?所以『汝不见六祖说』,你应该读过《六祖坛经》。过去读书人真的没有不读《金刚经》、《六祖坛经》的,儒家的人都读佛经,佛门高僧大德没有不读儒书的,儒释道就是一家,所以一讲《六祖坛经》大家都知道,读过。《六祖坛经》里讲过『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是指你的心,就一方寸大小,像你拳头那么大,握起拳头,那个心脏就是这么大,一切的福田都不离开你那个心,就是不离开你的念头,是你念头感召的。所以『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从你自己内心去求,「觅」是寻觅,你的福从你内心去求,「感无不通」,有感就有应。但是你要用真诚心去感,至诚感通;你不用诚心去感,就是你不是真正断恶修善、老实真干,你就不通,那你就没得,你所得到的功名富贵也是你命中该得的,你没有改造命运。这个「通」通到哪?通到自性,那就彻底通。所谓自性之中本具万法、能生万法,这也是六祖说的,六祖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开悟的时候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他听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开悟了,说出这五句话做为他的心得报告,五祖就给他印证,「你开悟了,你成佛了」。

  悟到了心性,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性虽然本来清净,没有办法用六根可以缘到,不生不灭、没有动摇、没有来去,但是它能生万法,整个宇宙都是心性所现,那么你的命运当然也在其中。所以你能求,求什么?求明心见性,那就完全通了。可是现在虽然没求明心见性,你要顺着自性来求,这是善,善也有善报,也能够改造命运。所以『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不是光得道德仁义,也能『得功名富贵』。「求在我」,往内求,往心性中求。道德仁义是心性中本有的,功名富贵也是心性中本有的,它能生万法,这叫『内外双得』,得了道德仁义也得到功名富贵,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你求它,你能够长养你的德行,所以得到功名富贵,同时德行修养也向上提升,这不双赢、双得吗?若不能够『返躬内省』,你不是往内求,反省自己过错、断恶修善,而只是『向外』去『驰求』、去攀缘,那『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你用种种手段,这个「道」就是方法,你用种种方法去求,其实求也没真正求到,得到的还是你的命中该得的。你没有真正向内求,你是「向外驰求」,变成『内外双失』,内失去了道德仁义,外其实也失了功名富贵。特别是如果你用不如法的手段来求,把道德损了,还把富贵给折了、福报给折了,「内外双失」,没有一点益处。所以如理如法的求,你才能真正求到,命中本来没有的也能求到;不如理不如法,内外双失。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这里。这个开示非常的精彩,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一起学习。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二集)  2013/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12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三十七页,倒数第二行,从中间看起。

  【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这是我们昨天讲到了凡先生跟云谷禅师在栖霞山,对坐三天三夜不打一个妄想,令云谷禅师觉得很赞叹,因为很少人能有这样的功夫,居然坐禅坐三天三夜不起妄想,所以云谷禅师就问他用什么功夫。了凡先生跟他说老实话,说「我也没什么功夫,只是我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了,荣辱死生皆有定数,所以也没什么妄想可打了」。深信命运他也能够不打妄想,这也很难得,所谓顺时听天、听天由命,人就很老实,没有妄念。没有妄念,佛菩萨就很容易帮得上忙,一定是你自己心清净了,佛菩萨就容易加持。所以云谷禅师就点化他说,「我原来以为你是个英雄好汉,是一个有功夫的圣贤,你却还是个凡夫,为什么?你看你的命运给算定了,居然也不能改造一下,那不就是凡夫吗?」然后跟他讲,「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这个深刻的道理让了凡先生明白了,这可以说是改造命运的一个起点了,起点就是觉悟,觉悟了才能够改造命运。所以善知识的恩德就是让他能够觉悟,而至于改造命运是他自己的事情,这就是命自我作,福自己求,别人帮不上忙。这里云谷大师又继续启发了凡,就问他,「孔公(就是孔先生)算你的命运,这一生是什么样的?你给我细细说来」。

  【余以实告。】

  了凡先生说,我就如实的向云谷大师汇报。把他这一生什么样的命运都讲出来了,也就是他一生没有功名,只得个秀才,最高能够做到贡生,当不上举人;一生没有儿女;也会短命。一五一十如实相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云谷禅师的教学是启发式,没有直接把道理告诉你,让你自己去悟。他问,你自己好好想想,『自揣』(这个「揣」就是揣摩一下,也就是思考一下),你自己思考思考,你应不应该得到『科第』?「科」是讲中举人,「及第」就是中进士,这是古时候的学位,就像现在的硕士、博士,进士是最高学位。你自己想想,你能不能拿到这些学位,你应不应该有儿女?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了凡先生于是就回光返照,自己反省,追忆自己这半生的行为,反省检点,『良久』是想了很长时间,然后回答云谷禅师说,『不应也』,我不应该得科第,我不应该有儿女。为什么?底下他自己就说出来了,真的他反省得很深刻。而我们听了了凡先生这种反省,最重要的我们自己也要回光返照,想想自己应不应该有福报?假如命运不怎么样,自己想想为什么会这样?不能怨天尤人,因为全是自作自受。他讲: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到这里是一段。他这反省确实太好了,我们听他讲,自己也对照自己。他说,『科第中人』,就是有功名富贵的人、世间有福报的人,有福禄。『类有福相』,这类人都有福相,确实有福报的人都是有福相的。这里不是让你去看相,看相都是表层,因为命运按理来讲是时时刻刻都在改,而根据什么来改?就根据你的心改。你现在是什么心,就会有什么相,就会有什么样的福。你按照这个因果来看,你不需要去学看相,看看人的气质,看看人家的言行、语态,你就知道他有没有福。但是最关键的不是看别人,是看自己,看别人看得再精明,对你没什么利益,要看自己。了凡先生难得,他看自己,他说,『余福薄』,我没有福相,我的福很薄。何以见得?这底下说的都是福薄之相。先天的福固然会有,那是跟你前生造作有关,可是你这生如果努力的修福,你就能够得福报,所以后面所讲的才是关键。那福薄表现在哪?『不能积功累行』,就是不能够努力的修积功德、修积善行,用这个「积」、「累」,说明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要日积月累,天天都得干,不能有懈怠,更不能够退心,这个「功」、「行」才能够不断的累积起来。就像聚沙成塔,慢慢就能累得很高了,功德很大、德行很高,这才能够承受福报。这里讲『以基厚福』,「基」就是作福的根基,就像建房子,房子得有地基才能稳固;如果地基很浅,房子就不能建高。所以,要得到厚福,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要有很深的根基,那就是德,德不深,福就不能够厚。

  底下也讲,这都是讲德,我们也反省反省自己的德怎么样?这里说,『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兼」就是还有,不仅自己不能积功累行,还加上不耐烦,事情多了就会烦躁,人没有耐心、心浮气躁,这就没有厚福。你看要做大事的人、能建立丰功伟业的人,都很能耐烦做事,再多的工作、再繁重的劳务,他都能够承受,我们讲承受量很大。这就是他福报大,也就是说他的心量大,量大福大;如果心量不大,他就不能耐烦。从这里就能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福报,能耐烦的人福报就大。「不能容人」,这也是量太小,不能包容别人,当别人有一点毛病习气的时候,我自己就受不了、就要排斥,把人赶走,或者是批评,这些都是肚量太小了。跟人起对立、起冲突、起矛盾,自己不能包容,也就不能容福了,就像一个容器,这容器很浅、很小,它装东西就装不了。所以,所谓有容乃大,你能够包容人、包容事,能耐烦就是包容事、包容物,这样你就有福报。所以为人不能够尖酸刻薄,不能够总看人的缺点、毛病,不能够老批评人,心里批评都不对,更何况还要挂在嘴上?我们批评人的时候,人家听了多难过,想想自己如果被别人批评、被别人骂,是不是也很难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恕之道,仁者爱人,恕者就是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常常都能够换位思考,想别人,从别人的角度来想,「如果别人这么对我,我能不能受得了?」换位思考,你自然就能培养爱心,肚量就愈来愈大,就愈来愈包容,愈包容你的福就愈大。可能你未必很有才智、很有能力,但是你能包容,你就能成就大业。

  你看三国时代刘备怎么起家?他其实本事并不算很大,文他也没有很多的韬略,武他也不是很能够打仗,但是他就是能容人。所以文有诸葛亮,武有张飞、关公、赵云这些大将替他卖命,对他非常尊重,就是因为他能容。每个人都有缺点,譬如说像张飞,莽撞,有时候很无礼;关公很有个性,关羽关云长,很有个性的人。你要是不能够跟他兼容,那他就不可能为你卖命。所以刘备是福报大,他能做帝王,大家都俯首称臣。所以佛家特别讲究要能容,你到寺院里面,一进门,天王殿,正对着就是弥勒菩萨像。中国弥勒菩萨造像是布袋和尚的像,大肚子、笑呵呵,两边对联写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很多寺院都有这副对联。能够容纳天下难容的事,他能忍辱;笑呵呵,没有烦恼。那些烦恼的人就是不耐烦剧,可笑之人,这叫自寻烦恼,就是你自己不肯容,你就自寻烦恼。跟人起对立,实际上就是跟自己起对立,不知道人我一体。所以弥勒菩萨福德无边,大慈菩萨,福报最大的就是他,为什么?就是因为能容。肚子大就是表示他肚量大,对人都笑呵呵,绝不对立。你要修成他那种相,这就是福相。

  下面说,『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这些我们知识分子比较容易犯,包括我自己。我想想了凡先生,他的毛病全是我身上的毛病。我也不是很耐烦,现在还好一些,十年前的我,那真的是跟了凡先生当时一模一样,甚至还有过之,不能耐烦、不能容人,很容易跟人生气、起烦恼。而且「时或以才智盖人」,时是时常,或是有时,就是经常凭自己的一点才智去压制别人,有点才华、有点小聪明智慧,就会挖苦人、嘲笑人、评判人,甚至是障碍人、压制人、逞能,这都是薄福之相。厚福的人即使有才智,都收敛,所谓是韬光养晦,不露出来,养自己的谦德。谦能受福,愈谦虚的人福报愈大,所谓「谦受益,满招损」,满是什么?他以才智盖人,傲慢,有一点才华就看不起人。「直心直行」,这个直是贬义的,跟《维摩诘经》里讲的「直心是道场」那个直是完全不同。《维摩诘经》讲直心是道场,是讲真诚心,没有虚伪、没有妄念,这样的真诚的心地是直心、是菩提心。这里直心直行是讲什么?为人鲁莽,直来直去,不懂得审时度势、不懂人情事理、不知道察言观色、不懂得进退,就是这种人。直心直行,想了就说,想起来就做,根本不考虑这事情该不该做、这个话该不该说,很放肆、很随意。可能这话一说出来,人家听了心里就会很难过,伤人了。轻言妄谈、随便讲话、口没遮拦,所以说的话刺伤了别人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无意当中就结下了怨,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你讲这句话,他心里就觉得很生气、很怨恨,外表未必会表现出来,但是那个怨恨的根就种下去了,将来有一天他找到机会就会报复。有时候轻言妄谈、随便说话可能把人家的隐私给揭发了,人家就会把你看成眼中钉、肉中刺,就要把你拔掉,历史上很多这样的例子。

  你看《三国演义》里面就讲到杨修之死,我以前读《三国演义》就觉得很感叹,杨修是曹操底下的一个官,官并不大,人很聪明。结果曹操有一次打仗,打了好几个月打不下来,心里就想退兵,但是又不好说出来,因为怕动摇军心。他在反反复覆思考的时候,有人来问曹操,「今天晚上军营里面用什么暗号?」他看到自己盘中,他吃饭的时候吃的那个鸡肋骨,他就随口说了「鸡肋」做这个代号。结果就传下去了,杨修一听,鸡肋,就跟大家讲,「我们准备打包、装行李,我们快要走了,要退兵了」,他听出来了。为什么?因为鸡肋那个肋骨的地方只有骨头,没什么肉,丢了很可惜,吃下去又没什么肉,没什么肉感,这叫进退两难,杨修听出曹操这个意思来了,所以就跟大家讲「我们要准备退兵了」,你看轻言妄谈。结果曹操当时巡军营,看到很多人正在打包准备走,心里一惊,就问,「谁让他们走的,谁让他们打包?」传出来就是杨修。结果唤杨修过来问,「你为什么这样说话,动摇军心?」杨修说,「你不是叫我们准备打包吗?你鸡肋就是这个意思」。说得没错,但是曹操很不欢喜,曹操是个多疑之人,他很不愿意自己私下里的想法被人揭穿,所以后来就把杨修给杀了。杨修之死说明什么?直心直行、轻言妄谈,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给自己带来祸患。

  『凡此皆薄福之相也』,所以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多次劝我们要慎言,讲话一定要注意,不能够乱说、不能够多说,言语愈少愈好,说话少自然就少说错话,有时候一句错话可能都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祸害。特别是大人物不能乱说话,招来很多毁谤、陷害,往往都是说错话导致的。一言说出口,可能终身都会被这几个说错的话折磨,人家就拿这个话做为把柄来攻击。这一点,师父,还有我的剃度恩师畅怀老法师,都多次提醒我,因为我这个人就容易犯那个轻言妄谈的毛病。特别是现在我们讲经弘法都录像了,要是说错一句话就录上来了,终身都得负责任,而且影响面是全世界,真是太可怕了。如果说错了意思,那因果也背得很大,古人有所谓「下错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真的有这么一个例子,讲错一个字,结果果报是堕了五百世的畜生道做狐狸。不仅是语言,文字也一样,文字也不可以随便,就是要认真、要负责、要非常慎重。所以我们将来要弘法,不仅是我自己注意,我们大家都得注意,大家如果听到我讲的哪句话错了,或者是写的这些文章里的哪个字错了,或者表达不好,赶紧得提醒我,我现在是练讲,得赶紧改,讲得不妥的地方现在可以剪掉,这样的话将来才少祸害。了凡先生自己反省有这么多的过失,都是薄福的相,所以『岂宜科第哉』,岂能得到科第?「宜」就是应该,怎么可能应该得科第、得功名?所以他自己也就服气了,确实他没有这个福。底下又讲到他一生无子的相: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又多言耗气。喜饮烁精。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皆宜无子。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这里也讲了他好几种过失,说他为什么不应该有儿女。世间人多半成家都希望有儿女,能够养儿防老,将来留有后代继承家道、家业,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想法。特别是古代,非常注重香火的维系,这是对祖宗要有个交待。甚至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后代看得很重。当然这个后不是说你能生他,生出来了,这叫有后,不能这么讲;如果生出他来,你没把他教好,也是无后,甚至你惯坏他,他成了一个败家子,那还不如无后。无后还没人去给你败家;你生个败家子,把家都败光,把自己气死了。所以《无量寿经》上讲「譬如怨家,不如无子」,生了个怨家出来还不如无子。所以教育他很重要,即使前生有怨,你好好教育、用圣贤教育,也能让他回心转意,不会起坏念头。了凡先生确实很希望得儿女,但是反省反省自己,也觉得不应该得。他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这是通过自然现象来讲一番道理。你看大地,污秽的地方往往生物多,虫蚁,种种的这些小生灵、小动物,往往就是从那个秽土里面生长的,秽土就是养分多。乃至以前我跟我爷爷住农村的时候,我爷爷种菜,每天把尿桶(厕所里的那个装大小便的桶)担到菜地里面去淋菜。过去都是用这做肥料,它可以生长蔬菜,长得很好,天然肥料。那个土就得这样的臭秽,它才能够让蔬菜长得好。所以能够包容污秽,你才能够生养。『水之清者常无鱼』,水里头很清的,清澈见底的,一般很少鱼在那里生长,这是自然现象。往往水比较污浊的、看不见底的,里头很多鱼,泥鳅什么都有,这个我们是常见的,不难懂。

  意思是什么?自己能够包容,你就有这个福报生育儿女。了凡先生说,『余好洁』,他太爱清洁了,有洁癖,一点污秽都不能容。这是从生活上来讲,他要求干净要求到极点,这东西摆错个地方、地上有一点尘土,他受不了,甚至都会生气,还会骂人,这个修养很差;另外一种,对于人事物来讲,见到人有毛病、有缺点,他也不能包容,不允许看到一点点不如法的现象,或者不顺心的现象,有时候不一定是不如法,是自己不顺心、看不过眼,就生气、对立、排斥,都属于好洁这类。所以古人讲要难得胡涂,别太精明,太精明了看到别人全是错,损自己的福、折自己的寿,何苦来?真正修道的人,关键在于不见世间过,世间人都有过错,不要去看、不要放在心上,只看自己的毛病、改自己的毛病就好,旁边的人即使再恶劣,也能相处。这是好洁、洁癖,他第一个缺点。

  第二个说『和气能育万物』,这是讲天地之间万物生长要靠一番和气。你看四季里面,万物生于春天,春生万物。现在已经立春了,天气开始暖和,在南方看得不明显,如果在北方你就看得到,过了立春之后,天气回暖,树梢上就开始长新芽,天地间和气出来了;秋冬的时候那是杀气,秋风扫落叶,这就是万物凋零。所以我们待人要用春天的和气,如春风一样,让人觉得很暖和、很舒服、很滋润;别像秋风一样,让人觉得太厉害,让人觉得受不了,肃杀之气,这就不能容万物、不能养万物。

  了凡自己说他『余善怒』,说「我很喜欢发脾气」。为什么发脾气?就是不能容人、不能够容不顺心的事,常常骂人、发脾气,动不动就发粗、用狠,这种气息当然就不可能生养儿女。所以没有儿女,这是福很薄,福都被这样一种善怒、瞋恚的业习给折损掉。不仅儿女如此,譬如说你要做一番事业,做事业得要有一个团队、要有个班底,要有人来帮助你。如果你常常发脾气,一不顺心就狠狠的批评人,那都把人给批评走了,到最后你只是孤家寡人一个,谁都不敢来帮你,你老生气、老骂人。做事肯定会有做得不圆满的时候,人也是人无完人,你要吹毛求疵、要求太过分,那就没有人来帮你了。所以责人不能太过,自责可以过分一点,那没有关系,责人要轻,自责要重。特别不能够要求人十全十美;如果你要求人十全十美,那你会发现你身旁没有一个人可用,因为没有这样的人。你只用人的优点、长处就好,人家的缺点、短处你不必放在心上、不要去计较,慢慢人气就聚集,这就是你的德感召的。所以《大学》里头讲,「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你有德行,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德行最重要的就是包容、和爱,对人和气、对人有爱心,这就是德,就会有人来,人愈来愈多。就像孟尝君底下有三千食客,各有各的长处,当然也各有各的短处,孟尝君就用他们的长处,短处都能包容,所以有这么多人帮他,他能成就事业。有德就会有人,有人就有土,自然土地资源都会聚积,钱财都会来,你资源充足了,你可以干出大事业,这就是人的福报。所以能不能成就大事,看你有多少福,不是看你有多少才智。

  底下又说,『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爱能生养万物,所以爱是「生生之本」,就是生养万物之根本。天有好生之德,天的德就是爱,这个爱是大爱,爱万物,施予万物阳光雨露、平等爱心,所以能够生养万物。我们自己要是也有这样的爱心,你一定是能够有很多的人聚集到你身旁。如果你成家、结婚、生子,你一定有很多儿女,所谓子孙满堂,你有爱心,这是你的厚德;如果你做老师,你一定有很多学生,所谓桃李满天下;如果你是个老板,经营事业,你一定有很多员工,大企业,这都是德自然感召。「忍」,这个忍就是指残忍,不是忍耐的那个忍,这个忍是反面词,贬义的,残忍、狠心、见死都不救,这就是忍,是不育之根本。一个人心地残忍,他不可能有儿女,即使有儿女都会夭折,因果不饶人。了凡是知识分子,所以他『矜惜名节』,很爱惜自己的名节,所谓很矜持。我们前面有说到,那个矜持和诚敬表面上有时看不出来,但实际上不同。矜持是造作,它不是从天性爱心中生出来的,它是从自私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待人接物的时候就会很造作,见到人需要帮忙他也不肯伸出援手。爱惜自己的名节太过分了就『常不能舍己救人』。有时候救别人,你也得把自己的名节都放下,所谓代人受过,人家的过错你要拉到自己身上,可能你这么一个举动救了他一命,或者是救了他的名誉,你这是舍己救人,而对方可能表面上不好说什么,但是内心对你是感恩戴德,而且将来有机会他一定会报答。

  过去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君,他有一次招待群臣来喝酒,让大家畅怀痛饮,很高兴。结果有一个武将喝醉了,就对国君的夫人,一个爱妃,有非礼的行为。当时这个爱妃就很生气,立即去报告,而且她把这个武将的帽子那条绳给拉断了,拿这个做证据,跟国君报告,让国君去惩罚他。结果国君并没有惩罚,而是跟大家讲,「今天晚上大家就得一直饮到喝醉为止,如果不能喝到把大家的帽子的绳都拉掉,不让大家走」。这么一说,大家就把帽子那个绳全部拉掉,然后就开怀畅饮。那个武将心里明白,国君是等于救他。如果他当时爱惜自己的妃子,而大怒要去惩治这个武将,那就等于是把自己的一个爱将给折了。他这么一个举动,对方是感恩戴德。所以有一次这国君领兵打仗,结果打败了,正在非常危急的时候,有一员武将就冲锋陷阵、非常勇猛,把这国君给救出来。这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武将就是当年国君给他下台的这位武将。所以能够这样的包容,就能够换得人心。除非是在大的原则上要坚持;有一些对自己有点小伤害的事情,我们尽量的通融,给人改过的机会。至于有伤害到名节的事情,也要尽量去救助别人,不要伸手就能做到的事而不去做,或者能够担当起来的你不能担当,让别人终身受辱,这就属于「矜惜名节」之过。所以古德常讲,罪尽量归己,功尽量推给别人,过归于己、功推给别人,这就属于培养福报、积累厚德。

  底下又说『多言耗气』,这是讲话很多,知识分子比较容易犯,尤其是读书读得多,又有点小聪明,又喜欢好为人师,这就很喜欢讲话,讲话就耗气。精气神是连在一起的,哪一个伤了,另外两个也跟着伤,所以古人教我们怎么养精气神?少欲养精,少言养气,少思养神。了凡先生喜欢讲话,耗气耗得多,而且他还喜欢喝酒。『烁精』这个「烁」是损伤,损伤了精神,再加上『好彻夜长坐』,这是损神。喜饮是多欲,有喝酒的欲望,伤精;多言,伤气;「好彻夜长坐」,这就是伤神,晚上不睡觉。我听到有人说,美名其曰早起早睡。早起是几点钟起?大概是能够七、八点钟起。早睡?大概是二、三点钟睡。早上起来、早上睡觉,这样的意思。晚上不睡觉,长夜坐在那里干什么?想东想西,打妄想,最伤神。『不知葆元毓神』,保自己的元气、养自己的神,「毓」就是和养育那个育字是相通的。所以当然会没有儿女,你精气神都耗散掉,身体就不行了,你自然就感召不了儿女。说了这几条,都是没有儿女的原因,吃什么补品都补不过来,因为你漏洞太多了,那个营养补充全给漏掉了;不如把漏掉的补上,自然你就能够改变你的状况。

  这是讲到没有科第、不能生子的原因。从这两方面讲,其它就可以类推,『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了凡先生也真了不起,他能够发露忏悔,自己有过错不隐瞒,全都讲出来。过恶很多很多,数都数不清,能够忏悔就能够改过,能够改过就能够得福报、消业障。所以改造命运,首先第一个得忏悔改过自新;如果不肯改过、不肯忏悔,那些道理听了也是白听,没有效果,所以一定要真干。有过错不要怕讲出来、不要怕承认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最大的善就是你能够改过自新。所以知识分子,尤其是面子问题放不下、好面子,为了这个面子真的是受不少罪,所以谚语有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面子值几个钱?为了这个面子把自己的一生福报给断送了,划不来。了凡先生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被面子给耽误了,他能够发露忏悔、能坦诚的认错,这就能够改造命运。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讲了一段话,特别好,我把它做为我自己的座右铭,他说「天赐之福,先开其慧,天降之罚,先夺其魄」。上天要降福给你的时候,他先会开你的智慧,没有给你福,他先要开你智慧;智慧没开,你福承受不了。那反之,天降给一个人惩罚之前,先夺其魄,把他魂魄给夺了,也就是他没有智慧,他懵了、胡涂,这就是他将要有恶报。

  什么是慧,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被夺魄?下面说「惭愧、奋发、改过,皆天开其慧者也;悠忽、昏惰、自欺、饰非,皆天夺其魄者也」。跟大家慢慢解释,天要开我们的智慧是什么样子的?有三种相,第一惭愧,你能生惭愧心,这就是开智慧;没有惭愧心的人,这种人没有智慧,完全是被恶念、被傲慢、被自欺给缠缚住,就没有惭愧心。第二是奋发,惭愧之后他就要想着改过自新,就奋发起来、不甘堕落,这就是第二个开其慧的样子。第三是改过,真干、有过必改,绝不能够姑息纵容自己的过错。有这三条,惭愧、奋发、改过,这是天开你的智慧,你开了这个智慧,马上就会有福报。反过来,有四个方面看一个人的魂魄被天给夺走了,哪四方面?悠忽,这第一个,就是懈怠、懒散,不肯认真来改过自新,不肯努力的学习圣道,荒废时日,悠哉游哉的过日子,轻忽懈怠,这就是悠忽。第二个昏惰,人昏头昏脑、懒惰,什么都不想干,不能奋发,这就是第二个,整个就是堕在无明当中。第三是自欺,什么叫自欺?明知自己有过错,不肯改,这叫自欺,害了自己,没有害别人,害自己而已。第四是饰非,掩饰自己的过错,文过饰非,非就是过错,有过错不肯改,还要掩饰,「倘掩饰,增一辜」,过上又加过、罪上又加罪,当然他就会有灾殃。这四条是天夺其魄者也,第一悠忽,第二昏惰,第三自欺,第四饰非。了凡先生在这里给我们示现的是什么?惭愧、奋发、改过。所以智慧开了,福报就会来。下面: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这一段话讲得很精彩,我们先看前半部。云谷禅师在这里就给他教诲了,看到这个人可以教,因为他肯忏悔,他愿意改过,必然能够老实、听话、真干,所以不教他就对不起他。老师观人,看学生可不可教,就是看学生肯不肯回头,肯不肯认错、忏悔、痛改前非,能不能够接受自己是一个这里讲的「过恶尚多,不能悉数」之人。夏莲居老居士讲,灼然见得自己满身不是处,便是功夫下手处,才是功夫能得力的起点。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还不错,自我感觉很良好,「我没什么过恶,我挺不错的,你看别人都比不上我」,这种人没办法了,悠忽、昏惰、自欺、饰非都占了。老师就不会教他,教他没用,教他会顶嘴、会对立,甚至会怨恨老师。所以了凡在这里忏悔这么真诚,感得云谷禅师真诚的把这些圣贤教诲和盘托出。『岂惟科第哉』,「岂惟」就是何止,何止是讲科第、功名这种福相。下面说『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这是讲富贵的人、大富人家,有千金之产,我们现在话讲亿万富翁,世间这样的人定是千金人物。意思是说,他有这样的德,才有这样的富贵;如果没有这样的德,即使有这种富贵,也不会很长久。这是前生余福,福很快享尽了,他就穷困潦倒,甚至家破人亡,很多这样的人。这种人就不是「千金人物」,所以享不起「千金之产」,没有厚德,福报太大就把他压死了。我们也看到不少,你看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都非常呵护。我听说有这么一家,父母是富翁,孩子满月的时候,给这个儿女召开一个很大型的宴会,请了很多的名流、歌手来给他开演唱会。一个月大的孩子他能享受什么?你把福报全给他折掉了,不如把这些钱布施出去,供养穷苦、支持教育、弘扬正法,给这个孩子修福,他才能成千金人物。所以父母要积德,儿女才会好。

  『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这是富贵等级不同,每个人德行就有不一样,所以感得的福报也就不一样。一定是你有多高的德,就有多大的福,前世有多布施,这一生福报就大,布施就是你的德、你的爱心。应饿死的人,『定是饿死人物』,「饿死人物」是什么?刻薄人,福很薄,所以最后福很快享尽,就会饿死了。那不能说,我看某人是很刻薄的人,为什么他现在还有百金、千金之产?你不能看得太短浅,你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看他是什么结果。你知道吗?历史上皇帝都有饿死的,不乏其人。皇帝在位的时候会很风光,应有尽有,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全是他的,为什么最后被饿死?自己的几个儿子争权,他自己病得没人看,就会饿死。生前没积德,没有真正为人民做好事,只想着自己享受,把福都享完了,最后落得个饿死的下场。所以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老天爷只不过是根据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德,这种「材」就是你的材料、你的质地,质地就是讲你的德行,「而笃」,笃是讲很切实、很确凿的给你安排,绝对不会错。所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你该有多少福,天就给你多少福,不会多一分,也不会少一分,这叫「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就是没有人为刻意,纤毫,一点意思都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全是你自作自受,跟老天爷没什么关系。你是修善积德,自然感得的就是福报;造恶的,自然感得的就是灾殃。这是讲到人福祸全在你自己来掌控,你的命运全靠你自己来创造。下面云谷禅师继续说: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刚才是讲功名富贵因材而笃,全是靠你自己修积多少福,就会有多少福报。那『生子』也是如此,你有『百世之德』,就是你的德行能够影响到百世之后的子孙,你就会有百世的子孙来保你的家业。历史上谁能做到?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确确实实百世之德,所以他有百世的子孙保他这个孔家。你看现在孔家,孔老夫子的第八十几代孙都出世了。我记得有个这样的孙,第八十世的孙,在美国出世,还特别得到美国政府的照顾,享老祖宗的福。孔老夫子在每一个朝代都受到帝王的尊重,都有奉祀。这是因为孔老夫子的德太厚了,一生不为自己想,只为天下万民着想,自己生活非常的俭朴,到处奔波,推行圣贤之道,希望能够恢复周公之治,很可惜没有一个国君用他,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没有办法施展;如果他能够施展,那他创造的福就更大。他只是怀着一颗济世救民的心,有这种心,福就非常的大。福田靠心耕,你那个心就是福田,它能长福,你的心有多大、多真诚,福就会有多厚。这是讲百世之德的人。『有十世之德』的人就会『有十世子孙保之』,这是祖上有德,他的家业长久。一般我们听古谚语讲「富不过三代」,为什么?祖宗积的福不够厚。第一代辛辛苦苦创业,勤俭努力。第二代还能够跟着第一代创业走过来,所以也知道父母的辛苦,虽然自己没有那么辛苦,但是他能看到,所以他也懂得珍惜,还能够保这个家业。到第三代不行了,祖辈的创业艰难完全不知道,生下来就享福,享福就不珍惜,慢慢就养成了奢侈的恶习,最后把家给败了,所以富不过三代。能够有十世的子孙都能够昌盛,这个德就很厚了,而且家教要非常严谨,子孙绝对不能够溺爱、不能娇惯。

  像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讲的怎么教养儿女,欣猒居士把这些教诲会集成一册,叫《天下太平之根本》,这本小册子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指南。子孙从小要有严格的家规来管制,家规愈严,孩子愈象样,不要怕严格,愈严格对他愈好,古语有所谓「棒头出孝子」,孝子是怎么出来的?打出来的、骂出来的。「筷头出逆子」,老拿筷子给他夹菜,夹到最后变成个忤逆之子,他不会给你夹菜,他认为你夹菜给他是理所当然的,长大之后你给他钱是理所当然,他不懂得回报,只懂得索取,出个逆子。所以子孙的教育非常重要。你看满清入关之后,清朝的皇帝家规非常的严格,尤其是前面几代皇帝,他们知道,如果子孙不好好教,不认真的管教,这个政权就会被颠覆。清朝也有十世的子孙保之,一个朝代。『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这都是跟他的德有关的,所以真正要对子孙好,不是给他积财,要给他积德。积德给子孙,子孙能长久;积财富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花得上。要想到,如果子孙有福,你不用给钱给他,他自己就会有钱;子孙要是没福,你给他钱他也会败掉,何必要给钱?不如拿这钱多给他做好事,给他积点阴德。『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这是像了凡先生这样的一个情况,没有儿女,「斩焉无后」,后代给斩掉了,为什么?「德至薄也」,德太薄了,所以就无后。这是云谷禅师直指人心的教诲,看到了凡先生那么真诚,这样发露忏悔,就不跟他讲客气话了。这听起来一般人也很难接受,冲着我来讲的,德至薄也。所以老师能够直指人心的来教导你,这是你的福报,你能够接受,你就能够改造命运,而且不仅能够得福报,还能得智慧,还能够转凡成圣。下面说: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登科第。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夫骨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这些开示都非常好。云谷禅师是一位开悟的大德,所以讲的话真是句句到位,听起来人都觉得如醍醐灌顶。他说,「你今天既然知道你的过错(『非』就是过错),能够忏悔了」。忏悔最重要的是后不再造,不是老说,老说自己有什么过错,不叫忏悔,说一次就行,老说老说,变成嘴上功夫了,不仅没忏悔,反而是造罪业,为什么?自欺欺人,还欺骗佛菩萨,你没有真改,你改过才是忏悔。所以要『将向来不登科第,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向来」是过去,你有生以来到今天,就是刚才你讲的那些过失,你不能够登科第,你没有办法考得功名,你又不能够有儿女,这些薄福之相,尽情的改刷,「尽情」就是尽心尽力去改过自新,洗刷你的心、洗刷你的言行,身口意都洗刷干净。『务要积德』,这个「务」字是一定,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包荒』,「包」是包容,「荒」是荒秽,就是那些肮脏的人事物。人的缺点、毛病你要能包容,事情的不圆满你也要包容,物品的不如意你也要包容,这叫包荒。肚量要宽大,不要计较,太多的计较就没有福报。所以一个人,你看孩子如果他挑食,挑东西、挑三拣四,一看这个孩子将来没福报,老人家以前都对我们这么讲;不挑食的,给他什么他就吃什么,一天到晚都很欢喜,这种人福报大。老人家就会看,三岁定八十,七岁定终身,从小养成了这个习惯,就可以看出他一生有多少福报。不挑挑拣拣、不计较,这人福报大。所以孩子为什么从小不能惯他?就是因为不能损他的福。

  『务要和爱』,一定要和,一团和气,一定要有爱心。跟任何人都不能对立,都应该关怀、帮助、照顾,如同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儿女一样的去爱别人,甚至如爱自己一样爱别人,你看《圣经》里面有讲,爱人如己,这就是福报的源泉。『务要惜精神』,一定要珍惜、爱惜自己的精神,不要再彻夜长坐了,不要再多言耗气、喜饮烁精,损伤你的精神体力,特别是不要老是打妄想,不要老在那忧虑、筹划、预期,想很多,这些全是妄想,没有用,浪费精神。多读圣贤书多好,多听听光盘多好,听圣贤教诲的光盘,多念念阿弥陀佛多好,爱惜精神。这就能够帮助你积福,你想得功名富贵,想生育儿女,都能得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过去的你死了,过去的你很多毛病、很多过恶,种种过恶就如同昨天死了一样,今天我要重新做人,这就彻底忏悔。忏悔不是老想着我自己过去做了什么恶业,心里老在那纠结、后悔,甚至常常自责,不肯宽恕自己,还要自己惩罚自己,活得很痛苦,这不叫忏悔,哪怕是做了天大的罪业,也不需要这样。知道自己过错,以后不要再犯,就是忏悔。就像昨天的我已经死了,我重新出生、重新来人间,我要怎么过日子?过去那些过恶不仅身不再犯,口也不说,连意也不想,身口意都不再接触恶业,远离恶业、还归清净,这叫真忏悔。所以忏悔偈里面讲,「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了,妄念打掉,罪也没了。把罪给忘了,以后不再犯就行了。「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本空,全是你妄念出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有妄念就有造作,有造作就会犯恶业,你现在根本上把妄念给断掉,那以后不会再犯恶业,心也死了,这个心是妄心,妄心死了,罪也空了,你回归纯善纯净的本性,这是彻底忏悔罪业。

  有一生造恶,最后临终悔悟,能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都能够带业往生。这个带业是带过去的业,过去造作当然会有恶业,但是它不会起现行,它对你不起作用,这叫带业往生,临终十念都能往生佛国作阿惟越致菩萨。所以有什么罪业忏不了?只要你肯忏就能忏得了。这里讲的「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死了你还想它干什么?甚至你在临终的时候,应该讲从前种种譬如刚才死,刚才已经死了。『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现在出生的是完美的佛,你念阿弥陀佛就回归到佛性,你就成佛了。净土法门叫至圆至顿,至圆满顿超,从十恶不赦的凡夫能顿超到成佛,就是看你能不能够放得下、撇得开,不要被罪业所缠,现在就把它忘记、把它丢掉,从内心、记忆里面洗刷掉,从今以后一心做个好人,一心念阿弥陀佛。『此义理再生之身也』,就是你得到重生了,这个「义理」就是合乎道义、伦理,意思就是说纯善的行为,佛法里讲符合自性性德的行为。过去违背性德,造了很多恶,现在一心悔过自新,完全按义理来生活,完全随顺性德生活,这叫「义理再生之身」,你做了个新人。基督教里讲做义人,以前是不义,现在是做义人。义理再生之身,意思是说复活了,过去的那个我死了,现在我复活了,我得到重生。

  下面说:『夫骨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夫」是语气助词,「骨肉之身」,我们现在身体是骨肉构成的,它「尚然有数」,它有命数。人有寿命,你这身体到了八十、九十,可能寿数就到了,它有个数能够算出来。「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这个义理之身就是我们再得的一个生命,我们今后完全按照义理而行,遵守道义、遵守伦理、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这是得到义理之身。换句话说,这个命运已经改了,原来那个身的命运现在已经不能束缚你,因为你的身已经改成义理之身了。意思说你所有的行为都能改,还是你这副骨肉之身,但是就可以叫义理之身了。岂不能格天,格是感格,感格上天、感动上天,令上天降福给你。下面说: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这个字原文是「不可活」,它改了,改也可以,那个意思没有错。『太甲』是《尚书》里头的一篇讲到的,《尚书》是记录上古时代(夏、商、周三代)的这些历史,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最早的史书。太甲就是商王商汤的孙子,我们知道汤王是一位圣君,当年伊尹来辅佐他,伊尹是一位贤臣,辅佐汤王得到天下。后来到了太甲的时候,就是汤王的孙子,结果伊尹辅政。太甲因为没有创业,没有经过创业艰难,自然他就会比较喜欢享受,他就不能够像自己祖父那样去励精图治,吃喝玩乐去了,所以他当了天子就不能坚守他祖父遗留下来的家风。伊尹当时就当机立断,把太甲放逐了,把他关起来,流放、关起来,不让他继续统理国政。伊尹自己等于是代理太甲来统理天下,但是伊尹并没有想要谋夺天下,只是让太甲能够悔过自新。三年之后,太甲终于忏悔,于是伊尹又把太甲接回来,还是让他当天子,自己重新做他的辅臣。这也是一位很贤德的大臣,他没有任何私心,就是为了帮助天子。「太甲曰」这段话是他自己悔悟之后说出来的,他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天作之孽,也就是天降下的祸,本来要遭殃的,还可以避开,还可以改变。因为灾殃都是人恶念感召的,把恶念、恶行给改了,天就不会降祸殃。就像去年二O一二,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灾难年,可能在冬至那一天会有毁灭性的大灾难,所以大家都在那祈祷、念佛,认真修行改过,平安度过,没事。天作孽,犹可违,明明马雅人预言这是世界末日,都能改造。可是自作孽就不可活了,这里讲『不可逭』,「逭」就是逃避的意思,自己要是作孽,你没办法了,你就逃避不了灾殃、天罚。

  有的人在那说,这二O一二灾难已经过了,其实根本没灾难,都是骗人的,咱们继续造恶,继续为所欲为、吃喝嫖赌,没关系,根本不用怕因果,那都是假的。这叫自作孽,那对不起了,真的有一天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后悔莫及。所以太甲在这里是讲出他觉悟之后的话,自己不能造孽了,自己不造孽,即使原来可能命运不好,也能够改。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有祸能转成福报;可是换句话,命好心不好,福变成祸殃了。这是云谷禅师这些开示,比较长,还没有讲完,下一次我们再跟大家一起来学习。

  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13/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13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三十九页倒数第二行,从第三个字开始看起。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如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也。犹可得而违。汝今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这一段仍然是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的开示,从这里可以看到云谷禅师真的是贯通儒释道,是一位大通家。他对了凡先生不讲佛法,而专用儒家的道理跟他讲,他听起来就非常的亲切。因为了凡是学儒的,他是读四书五经,所以这些《书经》、《诗经》上的话他听起来很熟悉。前面讲《书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这是引用《书经》上讲的,天命即使是不好,仍然也是可以改变的,而如果自己作恶,必定感得恶报,那是逃避不了的,这个逭就是逃避。这里又引《诗经.大雅.文王》,说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就是常,经常的常,所以永言就是常言,我们一般讲「常言道」,这是属于真理,所以永恒不变的。配命这个命就是天命,所谓配天命而行,这里是讲文王,他配天命而行,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说他一举一动都符合上天的常道,也就是佛家讲的符合自性性德。这样的话他必定能够感得福报,自求多福,福靠自己求,怎么求?断恶修善就是求福之道。你看我们新年快到了,一般世间人都会祝福新年,所谓如意吉祥,能够身体健康、万事顺意,这个是口头上的祝福,能不能够落实?要知道福报是果,得修因才可以。所以我们师父上人给人新年的祝福,他是按因果来讲,他祝福人「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你看把因果就讲得很清楚。你想岁岁平安,那就诸恶不作,凡是恶都得把它断掉,你就得平安,你还作恶,你怎么能得平安?众善奉行,自然年年如意,你福报就愈来愈大,所以自求多福。

  可见得儒家《书经》、《诗经》这些经典完全也是讲因果的道理。印光大师讲,世出世间圣人教化众生,根本皆在因果;如果离开了因果,圣贤就很难教化众生,尤其是现在传统文化在我们中国衰落了两百年,到现在人们都对伦理道德弃之如敝履,所以才会感召这么多的天灾人祸。我们希望挽救世道人心,正如印光大师说的,一定要提倡因果教育、讲因果报应,讲伦理道德都不管用了。现在人就不讲伦理道德,他不信,他觉得这个没用,讲伦理道德吃亏。人家不讲道德,你讲道德,那你就吃亏了。但是讲因果他就能够生起畏惧。你遵守伦理道德就有善报,你不遵守伦理道德就会有恶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个道理跟他讲清楚了,他就能够回头。所以因果这味药比伦理道德药效要好,可以说对现代人这个重病管用。云谷禅师这里就对了凡先生说,『如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这就是他所谓命运不好,没有功名富贵,甚至没有儿女,『此天作之孽』,这是天给你的恶报。但是前面也说过,「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老天爷很公平,他不会有意去亏待人,也不会有意去给某人加福,完全是按他自己造作的善恶给他报应。所谓天作之孽完全是以你自己造作的善恶感召的,或者是前生、或者是今生。前生造的,这一生就会有很多毛病习气,所以是连带的;这一生的毛病习气,这是前面上一次我们学到的,了凡先生自己忏悔了,为什么没有科第、为什么不能够有儿女,他自己已经反省出来了,全是因为自己有不善,所以要改是可以能够改变命运的,『犹可得而违』,这个违就是改变。

  『汝今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你自己为自己造福,怎么造?力行善事,多积阴德,这个力就是奋力。要知道行善在这个社会里不容易,所谓好事多磨,你要成就善事,必须发起真诚心,而且奋力而为,勇猛精进、不退缩、不避难,踏踏实实做下去,才可能把善事做得圆满;如果心不真、力不及,不肯努力,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障碍就退心,就不能叫力行善事,也就是不能够使善事圆满了,所以这个力字是关键点。多积阴德,这个阴德的阴字也是一个关键点,德有阳德、有阴德,阳德是做了好事,名声出去了,大家都知道、都赞叹你,结果果报马上就现了,别人的赞叹也是你的福报,你就享受了,所以后头就没有果报了。甚至,如果是别人赞叹你赞叹得太过了,你享了虚名,名不符实,还可能将来会有灾祸。所以我们不要求阳德,做了好事不求人知道、不求人赞叹,甚至人家不理解、误会了,还毁谤我、讥笑我,我甘心承受,不怕受委屈,这个阴德才积得多。阴德是别人不知道,甚至别人还误会你,你所积的这个阴德将来享受不尽,过去的罪业因为人家对你误会,委屈你、讥毁你,你这个罪业就报掉了。

  我今天得到师父上人这份墨宝,感觉到对我很大鼓励,这是师父老人家恭书觉仁老和尚的语句,「现在受委屈,消灭三途苦。忍辱得解脱,速成无上觉」,这是老人家过去写的,正好用它来诠释积阴德。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你要真正为众生做好事,众生未必理解,而如果你做好事的时候,冒犯了某些人的利益,他可能就会毁谤,甚至障碍,让你受尽屈辱,好事。现在受委屈,消灭三途苦,把过去所犯的罪业都消了,以后不用堕三途,三途的苦,你看受点委屈就报掉了,多好。感恩别人,人家造三途业,让你消三途苦,你看这上哪找,你还能够去怨恨别人吗?感恩都来不急。忍辱得解脱,忍辱,你心里就没有烦恼,当下就解脱,所以能忍自安,不仅得解脱,还得福报。人家来障碍你、毁辱你,把你的罪业消了,好像现在暂时受了一些障碍,实际上你从长远来看,那个是好事,帮你提升,你做好事做不成,可能后头能成更大的好事。像我们师父上人一生也是受尽了委屈、受尽了屈辱,每一次到大的转折点上,师父都是向上提升,速成无上觉,无上觉就是成佛。成佛必须得修忍辱行,就像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作忍辱仙人,受歌利王割截身体,快速的成佛,他本来成佛排在弥勒菩萨之后,属于贤劫第五尊佛,现在提前了,他提到第四位,弥勒菩萨变成第五位,速度加快了,为什么?因为他能修忍辱、修苦行。所以对一切障缘、逆缘,我们都心存感恩,绝不对立、绝不抱怨,业障尽消,这积累的阴德才大。所以此自己所作之福,自己修这个福报,别人帮不了你,都是自己作自己受。『安得而不受享乎?』你一定能够享受得到。下面说: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汝信得及否。】

  云谷禅师这些开示极其精辟,句句都是格言,所以这一段真的我们要把它背起来,终身来奉行。这里讲『易为君子谋』,易是《易经》,儒家十三经之一,整个儒家的这些教诲都是《易经》展开的,所以《易》可以说是儒之根本,它是个源头。《易经》里贯穿的什么道理?不外乎是因果。学《易》,这里讲能够『趋吉避凶』,所以《易经》为君子而谋划,换句话说,君子学《易》就知道怎么趋吉避凶,趋就是向着吉去走,所以能够得到吉祥、规避凶险。后世学《易》为了算命算卦,也想趋吉避凶,但是学偏了。譬如说看风水的,觉得这风水不好,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改风水;觉得自己名字不好,改个名字;甚至觉得自己面相不好,去整容,做整容手术,把鼻子架高点,眼皮割开,变成双眼皮。能改吗,这能趋吉避凶吗?这就变成迷信了。真正趋吉避凶之道是从自己心行上改,就是《感应篇》这头两句话讲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你想趋吉避凶,那就要自己断恶修善。而学《易》是帮助你认识自己有什么恶,如果有恶、有过错、有毛病,马上要改,这就能避凶;看看有哪些善我还没有去修,赶紧去修,这就趋吉了,命运就随着你修正你的言行、你的心地改了,愈改愈好。所以《易经》这个易字有改变的意思,不断的在改,它不是个定数。底下说『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如果说天命是恒常不变的,这叫宿命论,人一出生,八字能算出来,是不是一成不变?不是的。如果说一成不变,你就拼命去造恶,最后这个命运就会变得很不好。

  了凡在这里给我们说的这个立命之学,正是讲到「命自我造,福自己求」。《易经》实际上也是讲趋吉避凶,正是讲到天命无常,不是长久不变的,如果说长久不变,那吉怎么能趋,凶怎么能避?这个话就是废话了。所以圣贤之道不是宿命论,完全是可以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控自己的命运。《易经》『开章第一义』,开宗明义就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两句出自于孔子之笔,孔子批注《易经》,开头就说这两句话,这两句话贯穿着《易经》全部,就是讲因果。这里积善之家,一家人积善,积善的人自己当然会有福报,而家的后代儿孙也会有余庆,庆就是福报,意思是余福,享祖宗的余福。讲到余字就很有意思了,不是说修善的人本人没有福,事实上他自己有福,他这个福是本福,他自己享,除了本福以外还有余福,子孙享。他本福什么时候享?如果说人只有一世,那讲本福、余福就没有什么意思。人不止一世,人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不断的轮回。所以修善的人,他的本福将来在人天善道享,而他现世的子孙享他的余福,这个说法就能说得通。实际上这家的子孙有福,也不是说他的祖上把福真的给了他,全是感召。因为这家祖上修的福大,所以感得来的这些子孙也是福报大的人,福报小的进不到这个家门,必定是同类福报的人才感召到一起来。

  《易经》上也是这么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的人,福报智慧都相当的,就走到一起来了,福报差距很大不可能在一起。所以我们希望自己将来儿孙有福,自己要多修福,你感召的就是有福的儿孙。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反过来,造作不善的人、家,人有本殃,本殃是自己将来在三恶道里要受的祸、受的苦,那么他这个家里的儿孙将来也有余殃、余祸。一样的道理,也不是说他自己本人的祸殃加到儿孙上,而是他因为造作不善,所以感召得那些没有福报的儿孙、没有德行的儿孙,我们说败家子,都上他家里来了。这些感应的道理、因果报应,『汝信得及否?』你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深信不疑?能够信就有福了,为什么?你就能够依教奉行,你就肯断恶修善,所以信心很重要。《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道的源头、功德的母亲,也就是它能生道、生功德,长养善根,也就是能长养福报。我们自己问问,「我信得及否?」下面: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

  这就是了凡先生真信,信云谷大师的教诲,云谷大师的教诲完全是佛知佛见,是圣贤的道理、真理。能够听到这些道理、能够相信,这就是大善根,有福。遇到了就有福,又能相信,那更有福,相信了之后能依教奉行,那是福上加福。了凡先生『拜而受教』,接受了,拜是他礼拜,表恭敬、尊师重道,尊师重道他才肯去行道;如果他不能尊师重道,听了也是白听,没有那个恭敬心,什么都得不到,所以福德、智慧都要从恭敬心中来求。了凡先生听云谷大师一番教导,佩服、感恩,立刻礼拜、接受教诲,马上付诸行动,『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这就是觉悟的样子,能忏悔、能认错了,就能改过自新,这是改造命运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人谁没有过错,谁没造过罪业?肯定都有,只要你没成佛,就会有罪业,连普贤菩萨都忏悔自己的罪业,说自己无始劫来的罪业如果有形相、有体相,尽虚空都容纳不下,这么多,何况我们凡人?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四条就是忏悔业障,真诚的忏悔,把往日所造的罪过、毛病、习气在佛前尽情的发露,尽情是真诚,一丝毫都不留,毫无保留的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之后要改过。忏悔是后不再造,如果你还造,那就不是忏悔,你在佛前发露叫欺骗佛,不仅没有功德,还有罪业。所以要真干,真干你这命运才能真改,你不是真的,你搞假的,只是坑害了自己而已。《楞严经》上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心地上的念头不是真的、不诚,你就不会得到真实的果报,那叫自欺欺人。所以了凡先生可贵之处就是真诚、老实、听话、真干。过去没听过这个道理,那情有可原,现在把道理听明白了,还不肯忏悔,还不肯改过自新,那叫自暴自弃。所以了凡在这:

  【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了凡先生是个读书人,读书人都有读书人的习气,喜欢写文章,所以他发露忏悔之后写了个发愿文,『为疏一通』,这疏就是疏文。疏文给谁的?给祖宗的、给天地鬼神的,这叫疏,就是下对上的报告,写了这么一卷,把自己的过错尽情发露,然后发愿改过自新。『求登科』,登科就是中举人,因为他命中没有举人,只能够最高做到秀才贡生,贡生是秀才最高的,还没能够中举。他求先中举,能够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对得起祖宗。求,得拿出行动来,不是口头上求,所以他誓行善事三千条,在佛前发誓,就是发愿,做三千件善事。这个也不容易,每天做一件,十年才能做完,这个三千件要坚持下来也不是普通的事情。了凡先生很真诚,发愿去做,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写到疏文里头来请天地祖宗做证明,做三千件善事来报答天地祖宗之恩德,这是个孝子。古人敬天地、敬祖宗,你看他第一个念头就想到『天地祖宗之德』,这德有根,不忘本;如果忘本,这德就没有根了,没有根他不可能有成就,而且那个德都是假的,不是实德。既然了凡先生发愿真干,云谷禅师也就认真的教导他。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所以老师要教学生,主要是看学生是不是肯真学,是不是老实、听话、真干,老实的人就没有二心、没有妄念、没有自己的意思,一定听话。老师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老师最喜欢这样的学生;如果自己意思很强、主见很强,老师也就不会教了,「你听你自己的就好,不用听我的了」。所以你看了凡先生听了云谷禅师教诲,能信其言,拜而受教,而且马上真干。这样的学生云谷禅师非常的欢喜,不认真教他就对不起他,你看对他是教得很仔细,手把手的教。云谷出功过格给他看,功过格就是《感应篇》做成表格的样子。在「无量寿经专修网」有个净土扎根班,有不少人报名参加,一起来共修,学《无量寿经》,用功过格、用《感应篇》来扎根,我们一起扎三年,这个功过格在网上可以下载。这是我以前在华严讲堂,就是庐江实际禅寺华严讲堂,我做出来给我们的学员用来扎根的,有《弟子规》功过格,有《十善业道》功过格,有《感应篇》功过格,两个单张,三个根全在里头。一个礼拜一个表格,从周一到周日,字虽然小一点,但是只要你读熟了就很容易,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给你打勾打叉。哪一条我今天犯了,打叉,做到了打勾。《感应篇》前面讲的是善,后一半部分讲的是恶,你自己认认真真的做,就是学了凡先生。这是云谷大师教他的,明清时代的修行人都用功过格修行。莲池大师,我们净土宗第八祖,也是用功过格,他的功过格叫「自知录」。这样的大德都要用功过格,看起来好像一板一眼的,给初学者用,实际上你做起来真管用、真有效。

  过去师父上人让我在实际禅寺带华严班,我们有十几位同学,出家在家的都有,师父让我做教务,带着他们一起扎根,以后都发愿要学《华严经》的,叫华严班。那是二OO八年,我们在那里一年的学习,我们就用这个功过格天天干,真的感觉到进步很大,只要你是认真的;如果你不认真,那就没办法。只要是认真,一条一条对照反省,你进步会很快,如是做三年,天天干,你的根一定扎得很稳,念佛求往生决定有把握。我们这个《感应篇》的讲座每周一次,我们不着急,慢慢讲,重在落实。礼拜天我们播一次,礼拜一到礼拜六就给你做功过格,每天读《感应篇》、读三个根,《弟子规》功过格也有,一百一十三条,还有十善业十条,都要认认真真的去做。你这样断恶修善,你回向任何事情都能够满愿,连求生净土这样的大事都能满你的愿。云谷禅师这里教导了凡用功过格来修,『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我们这个表格就很方便,大概他当时不是个表格,就是自己记录。用《感应篇》这样做也可以,就等于做日记一样,每天都读《感应篇》,然后反省我哪条没做好,我就写下来,最好旁边再把今天犯的那个事简单记录一下,行的善事也可以记录,看看今天,一、二、三……做了哪几条善事,跟《感应篇》哪些句子相应,跟《弟子规》哪个句子相应,自己写下来,这就更详细。云谷禅师教了凡那么做,逐日是每天都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善事你记数有多少件,如果是造了恶,那就抵消,譬如说你这一天做了十桩善事,但是干了五桩坏事,那就退掉五桩,剩下就是五条善事。

  『且教持准提咒』,还教他念准提咒,这是密咒,准提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在佛门里念准提咒念得很多,像一般在丛林寺院午餐结斋的时候都要念。念咒的功德很大,为什么功德大?因为念咒不容易起妄念,咒的那些字没有什么意思,就是发音,是鬼神的语言,多半是鬼神语言,鬼神能听明白,人听不懂。你就这么念,鬼神受益,自己不懂意思也就不要想什么意思了,就这么念,没有妄想,容易得清净心,得清净心就有效果、就能应验,这里说『以期必验』,期是希望,希望必定能够灵验。怎么灵验?念咒念到一个妄想都没有,清净心现前,这就灵验了。跟念佛一样,念佛也是念到清净心,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念佛就灵,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就能见佛、就能成佛。念准提咒道理是一样,云谷大师给他说怎么才叫灵验,底下说:

  【语余曰。】

  『语』就是对他讲,这是去声,作动词。

  【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云谷禅师这里开示了凡先生说,『符箓家有云』,这个符箓就是道家画的符,可以驱邪、可以治病。画符要会画的才行,如果不会画,『不会书符,被鬼神笑』,很多符都是给鬼神看的,鬼神知道意思,甚至可能他就是通鬼神的。换句话说,鬼神附体,用你的手给你画出来的,这种都有。所以会书符的,就是会画符的,鬼神都会敬佩;不会画的,鬼神笑话。这里头有『秘传』,有一个秘密,是什么?『只是不动念也』,画的时候念头不动,就这个秘传。所以『执笔书符』,把笔拿起来,先把万缘放下,念头全放下,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挂,心地清净。『从此念头不动处』,现在心很清净,一个念头都不生,然后下一点,开始画,这一笔点下去,叫『混沌开基』。混沌是古时候传说宇宙还没有形成之前的那个状态,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就是混沌开基,开创天地了。这个意思是当你念头不动的时候,你已经回到了宇宙的本来,回归到自己本来面目,你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宇宙的本来面目,佛家讲这就是自性。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真能成佛。这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文殊般若经》上讲,念一佛功德与十方诸佛功德无二,你念这句阿弥陀佛,就念一句,这个功德已经跟十方诸佛功德无二无别,换句话说,你念这句佛的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你才会得十方诸佛功德,念佛时就是成佛时。但是这个念佛是排除所有妄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就是念阿弥陀佛,净念相继就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这个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当下就是,圆圆满满,你肯不肯干,能不能直下承当?念佛念到这个地位就是念佛三昧。云谷禅师又说: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个开示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对我们念佛人。这里云谷禅师教了凡是持准提咒,我们持名念佛完全是一样的道理。『汝未能无心』,这是对了凡先生讲,「你还没有到达无心的境界」,无心就是没有妄念,一念不生就叫无心。「你还不行,你还有很多妄念。虽然你的妄念比一般人少,因为你信命,所以你的妄念少很多,但是还没有到无心。你细细一观察,念头还是很多」。云谷禅师怎么知道他念头多?因为他有疑,疑没有断。所以他即使跟云谷禅师对坐三天三夜,云谷笑他,「我以为你是豪杰,现在看来你还是个凡夫」,他就生起疑了,念头马上就起来,他不能到无心,贪瞋痴慢疑他没断,他只是暂时伏住,能伏住三天三夜,但是一搅合它又起来了,云谷禅师一考验他,他就动心了,疑心就起来了。所以他就问题很多,就开始问,云谷禅师给他回答,帮助他断疑生信,断他的妄想,他疑不断,那妄想就不能断。所以我们学佛,这听经闻法就很重要,不要以为我现在功夫很不错,你看我念佛念得都没妄念了,那未必是没有妄念,就像了凡先生,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那也不能叫断妄想,暂时伏住而已,他贪瞋痴慢疑没有现出来,遇到境界它就会现出来。学习经教帮助你根除,这个重要,根除是转烦恼为菩提,听经闻法觉悟了,就转烦恼,那才能真正到无心。云谷禅师教他持准提咒,用持咒的方法来断烦恼,这也是一种方法,密宗用这个方法。显教就用读经,读经该怎么读?也是一样,读的时候专注的读,不要去想,不用去想经里什么意思,读得清清楚楚,不要读错,这就是修定。念佛也是一样,专注在佛号上,排除所有的妄念。

  这里教他持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初学的人一般都要记数,记数是一种善巧方便,帮助你专注,你能够用功。无记无数,如果是老修,这个方法好;初学的人很容易就变成轻忽懈怠,就不认真了。印光大师教我们念佛也要记数,用最简单的记数法,十念,从一数到十就行了,不用记很多,每一次就是从一数到十,念完了再从一数到十。我感觉用三三四的节奏念这十念法最容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又是三,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句,总共十句,很有节奏感,一点不会乱。这也是无记无数,记而无记、无记而记,你不用刻意的去数,自然就知道是十句,然后十句十句这么念,循环的念,不令间断。『持得纯熟』,这句佛号一直念,念得熟了,那个妄想自然就不起来,只有佛号,这句佛号听得很清楚,一点不含糊、不乱。『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这个就是功夫成片的境界,不用刻意的去持名,这个佛号就不间断。其实这个境界并不难达到,每个人都可以,只要你真用功,三个月到半年你一定能做得到,就看你肯不肯干。从早到晚只要想起来就念佛,这十句佛号就是这么念,忘掉了没关系,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念,让念的数量愈来愈多,忘掉的时间愈来愈少。只要你念得愈熟,你持名的这个时段就会愈长,长到最后念习惯了,这嘴皮子就老动,可以不出声,金刚持,甚至嘴皮子都不动,那个佛号老是听得到,连晚上睡觉那佛号都不间断,你睡你的,那佛号还是照念,睡梦中醒来之后那佛号还是这么接着,完全能做得到。

  于持中不持,不持中持,这个不持是不刻意去持,仍然在持,持名念佛到这里就是功夫成片,也叫念佛三昧;如果念准提咒,就念得到准提三昧;你要是读经,读经就比较难,譬如读《阿弥陀经》,你得背《阿弥陀经》,要背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这也是可以叫三昧;如果读《华严经》,华严三昧;读《法华经》,法华三昧。但是相对来讲,这是古德讲的,读经不如持咒,持咒不如念佛,这是难易程度上讲,你读经能读到念头不动不容易,它长;持咒短,短就容易;念佛最短,只有四个字,四个字里头一般来讲不会有妄念,十句佛号里面也很少有妄念。你就从这里开始,先十句没有妄念,紧接着再十句也没有妄念,看你能拉多长,最后能够接到百句、千句、万句都没有妄念,接近得三昧了;再用功努力下去,你也不用刻意,就让它自然的念,到最后你二十四小时就连成片,念佛三昧得到了;再继续努力念下去,这时候功夫就很容易用,你一点不难了,因为它已经形成习惯,只是早晚问题,你就这么一直念下去,就得事一心不乱,相当于证得阿罗汉果,六种神通现前;然后再这么念下去,还是不间断的念,一直念到理一心不乱,你就成佛了。念佛成佛,净土法门就是这么殊胜,方便、简易、直捷,贵在真干。所以『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这个灵验就是你求什么得什么,自性的德能都现前了,这时候就是念佛三昧,求往生得往生,求成佛得成佛,这成佛都能得,其它的叫鸡毛蒜皮。下面继续看,上面讲到的是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的教诲,这些教诲非常的精彩,真的是殊胜稀有,我们要像了凡先生现场聆听云谷大师教诲那样,拜而受教。了凡先生这里讲: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欲不落凡夫窠臼也。】

  了凡先生原来的号是『学海』。古人有名、有字、还有号,名是父母取的,字是同学、朋友取的,送给你的。学海这个号是自己封的,这是自己的志向,他很希望博学,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那天起听了云谷大师的教诲之后,觉悟了,不能老学,老学就学呆了,只是增长知识,不是智能。现在他悟了,所以改号了凡,了凡就是不想再做凡夫了。『盖悟立命之说』,这个盖是语气助词,引出下文,这上下文有这么一个连接。他悟明了立命之学,改造命运的道理和方法他懂了。所以『欲不落凡夫窠臼』,就不想再落入凡夫的窠臼,窠就是鸟巢,臼就是以前人舂米用的器具,底下凹进去,用石头做的,这叫臼,窠臼就是一个坑,表示他属于凡夫的这么一个陷阱里头,现在不想再落入凡夫这个陷阱里面了,他要学作圣贤、要改造命运,觉悟开始了,悟后起修,底下说的就是他怎么修行。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到这里,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四集)  2013/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14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四十二页,第一行的最后两个字看起。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励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这里讲《感应篇》的第一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引用的是《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我们学到这儿,就知道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受到点化,明白了「命自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就发愿改过自新、改造命运,不愿再做凡夫了,发心要成圣成贤,所以改过非常的可贵。这里了凡先生为我们分享他改过的心得体会,他说『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他在云谷禅师的禅堂里面静坐了三天三夜,到达无思无虑的地步,然后接受云谷禅师教诲就开悟了。这个悟是小悟,不是大悟,他悟到原来命运是可以改造的,这个不算什么很高深的境界,是最基本的因果,「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个道理。这些道理他以前肯定也听过,但是没有悟就没真明白,真明白了他一定会断恶修善,一定会改造命运。到了这一天,在云谷座下才算真正觉悟。所以发愿改过,首先把自己的过失全部发露忏悔出来。前面我们读到他讲了好多条,真诚心就出来了,然后改过,就是对治习气,虽然知道那是不好的,但是它还会起来,这叫习气。譬如说瞋怒、发脾气,明知发脾气不对,他还会发脾气;明知说人的是非不对,还会说人是非,这就是习气。改过首先要有畏惧之心,知道这个过如果不改会形成大恶,虽然我们在私底下造作的这些恶,人不知道,但是有天地鬼神知道,敬畏的心就生起来了。

  所以终日兢兢,这个兢兢就是战战兢兢、畏惧的样子,一天到晚都知道有鬼神在旁边,这是真的。我学《了凡四训》、学《感应篇》,可以说最大的受益就是,真正承认、明白鬼神就在我们旁边,真的是头上三尺有神灵,这可不是打妄语,也不是开玩笑,也不是故意吓唬我们,完全是事实。你能相信有鬼神,敬畏心就出来了,这也就是一个大的进步。很多学佛的人学了好多年都不相信有鬼神,佛讲有六道,他不相信,他只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人道他相信,有人;畜生道他也相信,他能见到;其它的道,天道、鬼神道他不相信,地狱道他也不相信。不信轮回、不信因果,你说怎么能学佛?所以继续造恶,肆无忌惮。如果你能承认真的旁边就有鬼神看着,承认佛讲的话,天人都有天眼通、他心通,都能知道我们所作所为、一切的想法,你自然就战战兢兢,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自然就有了,学因果就有这个好处。这样便觉得与前日不同了,前日是放肆,放任自流、随随便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怕得罪天地鬼神。现在不同了,『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励景象』,战战兢兢是很谨慎的样子,惕是警惕,励是策励,不敢懈怠、不敢轻忽,这种景象、气氛出来,这个人就不一样了。你真正相信有因果、有天地鬼神,你就变样了,你自然就会收敛、警觉,就能够防范恶行、恶念。『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暗室就是只有你一个人,私居独处的时候,没有人在旁边,你能不能慎独?就是独处的时候还是这样的谨慎小心,不敢作恶。

  什么是恶?身造杀、盗、淫,这是恶,身的三恶;口造的是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造的是贪、瞋、痴,这就是十恶。一般在众人面前、光天化日之下不敢造恶,但是在暗室屋漏中,偷偷的时候,这就难保了,尤其是念头里面的罪恶,那些染污的念头全翻腾起来。不要以为这些念头神不知鬼不觉,其实鬼神都知道,他们有报得的他心通,他看得很清楚,我们如果不能收敛,鬼神都会生气。特别是学佛的人,你皈依了,你跟着善知识听经闻法也有一段时间,怎么还不肯改习气?怎么还在善知识面前一套,自己背地里又一套?天地鬼神都能察觉到,他们能不震怒吗?你是搞假的,你是欺诳善知识、欺诳佛菩萨、欺诳天地鬼神,鬼神最痛恨的就是这种人,伪君子比小人更可恶。小人至少不会表面一套、背地一套,他就是这么差,那还算是一个诚实的人;伪君子狡诈、虚伪、谄曲、自欺欺人,鬼神就不会饶他,所以暗地里的报应就特别的重,遭的报应是天谴,所以怎能够不生恐惧心、敬畏心?『遇人憎我毁我』,这是难免的,尤其是现代社会,你干坏事,大家都会推着你干,帮助你成就你的这个坏事;你要做好事、做好人就很不容易,大家不是笑话你、侮辱你,就是毁谤你、障碍你,你做的好事愈大,障碍就愈多,他会用种种的手段、编造种种毁谤的言语让你退心。这是末法时代法弱魔强,魔就是专门搅乱人家的好事,所以好事多磨。

  尤其是你要弘扬正法、要续佛慧命,魔是最害怕你干这个事情,因为你弘扬正法,人家觉悟,都出三界,他的人就没有了,他要控制、要占有,所以不容你在这里教化众生,要把你踢出去,甚至要把你置之于死地。面对这种情形,那就是真实考验,你能不能够恬然容受?恬然是很安然、泰然,你不生烦恼,容是能包容,受是忍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5 20: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