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什么是五戒 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有其组成的人员,也必有其组织的规章;组织的健全与否,但看其规章的内容而定。此一组织是否有其卓越的成绩表现,也由其规章中所含的理想而定。一切的社会组织,都是依其各各的理想,而制定规章,再由规章产生力量。不过规章的能否产生力量,尚视其组成人员的能否一致对其规章的拥护与遵守。 学校有校规,政党有党章,学生有自治公约,训练机构有学员守则,政党有其党员守则,军人除了军法军纪之外,尚有军人守则,童子军也有童子军的信条。再推至国际间的各种公约规章乃至联合国的宪章,都属同一性质的分门别类。其目的不外说明组成分子的权利义务与共同理想的追求。 但是世界上的任何公约、任何规章,不会永久存在,也不会永久不变的,唯有宗教徒的戒律是例外的。戒律的性质,虽然也跟一切社会组织的规章公约或守则相似,不过,一个宗教的能否相传不衰,而且越传越广,也要看其戒律的内容而定了。有史以来的人类世界,不知已有过多少宗教,而到目前为止,世所公认的宗教,却寥寥可数。因为戒律的功用,不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够增进人类大众乃至一切众生的幸福,否则的话,便会受到自然的淘汰! 虽然,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其它的宗教能够适用戒律的涵义而如佛教的内容者,我们却又不能否认他们之有部分戒律的作用。 本来,戒律两字是中国字,戒律两字的意义,也是各有所指,戒是有所不为,律是有所当为;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如此;戒是各人的持守,律是团体的活动。所以在梵文中,戒叫作尸罗(īla),律叫作毘奈耶(vinaya),不过,有时也可将戒律二义通用的,故也不必硬把戒律二字的定义分割开来。 现在我们所要讲的是戒字。 戒字的涵义,《说文解字》说是「警也」,是警觉的意思,不能做的、做不得的事,就不要去做,就是戒,故也实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限制。比如通常说的戒赌、戒烟、戒酒等等,便是一种约束的行为。 我们既已知道戒不是佛教专有的东西,其它的宗教,同样各有各的戒规或诫命。不过佛教的戒与其它宗教的戒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我们应当明白一个原则,凡为有益于人类的任何高级宗教,它就不能违反人类的道德基准。因此所制的戒律,也不会相差太远,虽然佛教的戒律,由于层层的发挥,而超出一切宗教之上。 我们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但是五戒的戒目,并没有什么稀奇突出之处。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体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诫的后五诫,也是如此,现在分别列举如下: 1. 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 《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非梵行(不淫)、不贪瞋。 3. 《包达耶那法典》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忍耐、不贪。 4. 《钱多佉耶奥义书》的五戒:苦行、慈善、正行、不杀生、实语。 5. 耆那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淫、离欲。 6. 瑜伽派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贪。 7. 基督教的后五诫:勿杀、勿盗、勿淫、勿妄证、勿贪他人之所有。 由上面的比较可以知道,佛教五戒的特色是不饮酒,其它各宗教没有戒酒的。因为佛教是重于智慧的,饮酒能使人昏迷沈醉(酒的害处,后面详说),所以不许饮酒。至于其它各宗教所标的贪欲贪瞋,那不是行为,而是心理现象,佛教的五戒之中,实已包摄无余(详于后面五戒摄十善)。 还有一点,中国古来,多有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同源之说,最早是见于后汉的《牟子理惑论》中,故将佛教的五戒,配于儒教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但是五戒与五常的配法,向来各有不同: 1. 天台《仁王经疏》中是这样的: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智、不邪淫配义、不饮酒配礼、不妄语配信。 2. 《摩诃止观》卷六的配法又是两样的: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义、不邪淫配礼、不饮酒配智、不妄语配信。 3. 通常的配法是如此的: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义、不邪淫配礼、不妄语配信、不饮酒配智。 但此以佛教五戒配合儒教五常的方法,只能说明人间的道德标准,有一相近相接的趋势,却不能说是绝对贴切的。别的不说,光以不饮酒一戒而言,虽然含有礼与智的精神,但是儒教的礼与智,绝不等于佛教的不饮酒戒,因为实际上儒教并不戒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