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微尘众

[有关持戒] 太虚大师——瑜伽菩萨戒本讲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法相宗对色、心等五位法中的无记四种分类。《成唯识论》卷三,举出四种无记,即:

       一、【能变无记】,指【无记】之心、心所法

       二、【所变无记】,又作【所缘无记】。指【无记】之【色法种子】

       三、【分位无记】,指【名、句、文等】【无记性】之【不相应法】。

       四、【胜义无记】,指虚空非择灭,即拣别(真如、择灭等)之含摄【胜义善】。


补充内容 (2016-4-9 13:16):
——【无记】,就其【异熟】而言,【不为】其为【善或不善】,从而可以【平等取舍】事物。如一切常法器世间有情所具五种根识等。

点评

【无记】 (1)不能分类为善或恶者。三性之一。可分为有覆与无覆的二种。 【生命】本来即非善非恶之意。于佛教是谓生命原本具足【善恶】,不可能界定于【善或恶】的范畴。依外界的缘,而生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9 13:23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9 13:12
又,法相宗对色、心等五位法中的无记作四种分类。《成唯识论》卷三,举出四种无记,即:

       一、 ...

【无记】

       (1)不能分类为善或恶者。三性之一。可分为有覆无覆的二种。

       【生命】本来即非善非恶之意。于佛教是谓生命原本具足【善恶】,不可能界定于【善或恶】的范畴。依外界的缘,而生为【善或恶】。

       <总勘文抄>云:“背善云恶背恶云善。故,【心之外】无善无恶离此善恶,云【无记】也。【善、恶、无记】,【此外】无心,【心外】无法”(第五八八页)。

       (2)【无记答】之意。亦称【舍置记】。对于所问,尤其是无意义的论议,既不否定亦不肯定,不予作答

点评

《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云(大正27·263c)︰ ‘复次,佛记【善法】有【可爱果】,记【不善法】有【非爱果】,若法【无彼二果】可记,说为【无记】。 复次,由二事故善法可记:一由自性,二由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9 13:28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9 13:23
【无记】

       (1)不能分类为善或恶者。三性之一。可分为有覆与无覆的二种。

《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云(大正27·263c)︰

       ‘复次,佛【善法】【可爱果】,【不善法】有【非爱果】,若【无彼二果】可记,说为【无记】。

       复次,由二事故善法可记:一由自性,二由异熟不善亦尔

       【无记】虽有【自性】可记而无【异熟】,故名【无记】。

点评

此谓【善、不善法】可招【当来】之【异熟果】,故有【爱、非爱果】可记,而【非善不善之法】不招【异熟果】,故无当来之果【可记】,此法即名为【无记】。《俱舍论》卷十三亦谓(大正29·71b)︰‘诸有漏法若不能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9 13:31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9 13:28
《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云(大正27·263c)︰

       ‘复次,佛记【善法】有【可爱果】,记【不善法 ...

此谓【善、不善法】可招【当来】之【异熟果】,故【爱、非爱果】可记,而【非善不善之法】不招【异熟果】,故无当来之果【可记】,此法即名为【无记】。《俱舍论》卷十三亦谓(大正29·71b)︰‘诸有漏法不能记异熟果者,立【无记】名。’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异熟无记】

       【异熟】,为【果报】之异称

       【记】,即判断、断定之意。【无记】,指不可断定为善,亦不可断定为恶,而为非善非恶之性

       【异熟无记】,为【无覆无记】(无所谓染净无记性之一,乃由【前世业因所招感之【身心果报】,其性为【非善非恶】、不障圣道、不蔽心性之无记性。(参阅‘无记’5107)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覆无记】

【有覆无记】之对称。又作【无覆、净无记】。

       若以道德之性质为准则,一切诸法可大别为善、恶、无记等三大类。其中,无记系指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业或恶业之法,又可分为有覆与无覆两种。

       无覆无记,即指不覆障圣道的非善非恶之法。据俱舍论卷七、俱舍论光记卷七、法宗源卷本等所载,无覆无记可分为有为无为两类

       (一)【有为无记】,即【因缘】造作所生之无记法,更分为五种,即:(1)异熟无记(2)威仪无记(3)工巧无记(4)通果无记,又作变化无记,指天眼、天耳二种神通自在及其变化以色、香、味、触等四处为体,其性亦为无记。(5)自性无记,即前四种以外【其余一切无记性】之【有为法】皆称为【自性无记】。

       (二)【无为无记】,即非由【因缘】造作所生之无记法,亦称【胜义无记】,例如三无为中之非择灭无为虚空等,皆属于无为无记。

点评

俱舍论光记卷二,就‘十八界’所包含之法加以分别其中之无覆无记法,先就无记之眼等五根及香、味、触等共计八界而言,异熟无记遍通于此八界,威仪、工巧、通果等三种无记通于香、味、触等三界,自性无记通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9 13:52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9 13:49
【无覆无记】

【有覆无记】之对称。又作【无覆、净无记】。

       俱舍论光记卷二,就‘十八界’所包含之法加以分别其中之无覆无记法,先就无记之眼等五根及香、味、触等共计八界而言,异熟无记遍通于此八界,威仪、工巧、通果等三种无记通于香、味、触等三界,自性无记通于长养之五根及内外之香、味、触等八界。复就色、声二界而言,异熟无记仅通于色界,威仪、工巧、通果、自性等四无记通于色、声二界。又就眼识等‘七心界’而言,异熟、威仪、工巧等三无记遍通于七心界,通果无记通于眼识、耳识、意界、意识界。且于此六种无记中,胜义无记为无为法,自性无记为长养之五根及得与非得等法,皆不通于七心界,故若就‘唯心’与否而区别此六种无记法,则仅有异熟、威仪、工巧、通果等四项属之,称为‘四无记心’。

       于欲、色、无色等三界中,欲界之无覆无记具有四无记心,色界具有除工巧无记以外之其余三项,无色界则仅有异熟无记一种。又于四无记心中,异熟无记能攀缘六根、六境等十二处而起作用,威仪、工巧、通果等三无记能攀缘色、香、味、触等四处而起作用,而工巧无记中之语工巧无记及通果无记亦能攀缘声处而起作用,故亦遍通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五 不受重宝施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持种种众多上妙财利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恼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舍有情故。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或心狂乱;或观受已心生染着;或观后时彼定追悔;或复知彼于施迷乱;或知施主随舍随受,由是因缘定当贫匮;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盗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缘多生过患,或杀、或缚、或罚、或黜、或嫌、或责,违拒不受,皆【无违犯】。】




       信士布施供具珍宝,殷勤启请劝哀纳受,而菩萨以嗔恚怨恨之心而不领受者,是【染违犯】。


       若由怠惰无记而不受者,【非染违犯】。


       或知受已心生染着,妨碍精进;或知彼人心生迷惑,施后疑悔;或因受施彼即贫困;或知彼是不与取物;是三宝物;由是因缘,或招打骂、诃斥,拒不受者,不名犯戒


补充内容 (2016-4-10 09:41):
——【辛五 不受重宝施戒】

补充内容 (2016-4-10 09:45):
——观以上净戒律仪,若由嫌恨心、恚恼心,皆名【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皆【非染违犯】;若有其他合理因由,皆【无违犯】。南无阿弥陀佛

补充内容 (2016-4-10 09:46):
——辛五 不受重宝施戒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庚二 障法施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求法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嫉妒变异,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谓诸外道伺求过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于是法未善通利;或复见彼不生恭敬,无有羞愧,以恶威仪而来听受;或复知彼是钝根性,于广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当生邪见,增长邪执,衰损恼坏;或复知彼法至其手,转布非人而不施与,皆无违犯。】


       如有学者为法远来,而菩萨以嗔恨恚恼心故,不说一字一句,吝法施故,即是【染犯】。

       或因懒惰懈怠忘念无记失正念者,名【非染犯】。

       或有外道伺求过失;或于是法未深了解;或复因彼威仪缺废;或知彼是根性顽钝,闻胜深法则生狂怖邪见;或因伏彼刚强恶心令住善处;有是因缘不说法者,不名吝法


补充内容 (2016-4-10 12:33):
——【庚二 障法施戒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庚二 障法施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求法,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嫉妒变异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谓诸外道伺求过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于是法未善通利;或复见彼不生恭敬,无有羞愧,以恶威仪而来听受;或复知彼是钝根性,于广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当生邪见,增长邪执衰损恼坏;或复知彼法至其手,转布非人而不施与,皆无违犯。】


       如有学者为法远来,而菩萨以嗔恨恚恼心故,不说一字一句,吝法施故,即是【染犯】。

       或因懒惰懈怠忘念无记失正念者,名【非染犯】。

       或有外道伺求过失;或于是法未深了解;或复因彼威仪缺废;或知彼是根性顽钝,闻胜深法则生狂怖邪见;或因伏彼刚强恶心令住善处;有是因缘不说法者,不名吝法


补充内容 (2016-4-10 12:33):
——【庚二 障法施戒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庚三 障无畏施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暴恶犯戒有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由彼暴恶犯戒为缘方便弃舍,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弃舍,由忘念故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何以故?非诸菩萨于净持戒身语意业寂静现行诸有情所,起怜愍心,欲作饶益;如于暴恶犯戒有情,于诸苦因而现转者。


       无违犯者,谓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为将护多有情心;或护僧制,方便弃舍,不作饶益,皆无违犯。】





  对于暴恶犯戒之诸有情,菩萨以嗔恚心不为说法施以无畏犯菩萨戒


       或因怠惰无记非染违犯。菩萨于诸净身语意有情起怜悯心而不为暴恶犯戒有情说法者,则失大乘菩萨悲心摄授有情方便。或厌恶世而生远离之想,是不知释迦如来设教为化刚强暴恶之理也。然若为利彼一人故,致令众多有情失益,则可不为彼说法

  所以,此菩萨戒不同余戒之呆板,而是活泼圆融无碍之菩萨行


补充内容 (2016-4-10 15:07):
——【庚三 障无畏施戒

补充内容 (2016-4-10 15:17):
——是不知释迦如来设教为化刚强暴恶之理
发表于 2016-4-10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师兄修学菩萨戒本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谢谢师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0 16:3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悲观世音 发表于 2016-4-10 16:30
随喜赞叹师兄修学菩萨戒本
南无阿弥陀佛

谢谢师兄!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甲一 总劝勤学

    甲二 正说戒相

       乙一 说戒相

          丙一 四重戒

             丁一 标征名数
             丁二 正明四重
             丁三 释他胜名

                戊一 明犯过失
                戊二 明舍不舍
                戊三 示堪重受



补充内容 (2016-4-11 08:10):
——最初明四重戒

补充内容 (2016-4-11 08:18):
——次现诸轻戒——丙二 诸轻戒
             丁一 总令了知
             丁二 别显戒相

点评

己一 障布施度                    庚一 障财施戒                       辛一 悭心不供三宝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1 08:19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11 08:08
 甲一 总劝勤学

    甲二 正说戒相

                                                己一 障布施度
                   庚一 障财施戒
                      辛一 悭心不供三宝戒
                      辛二 贪名利戒
                      辛三 不敬有德同法戒
                      辛四 不应供受衬戒
                      辛五 不受重宝施戒
                   庚二 障法施戒
                   庚三 障无畏施戒


补充内容 (2016-4-11 08:21):
——诸轻戒中,首明【障布施度】,分三:障财施戒、障法施戒、障无畏施戒。

补充内容 (2016-4-11 08:30):
——【障财施戒】分五:【悭心不供三宝戒】、【贪名利戒】、【不敬有德同法戒】、【不应供受衬戒】、【不受重宝施戒】。

补充内容 (2016-4-11 08:32):
——下明障持戒度,先明遮罪,次明性戒。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己二 障持戒度

【庚一 遮罪
  

【辛一 与声闻共学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差别。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尚不弃舍将护他行,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学所学处,何况菩萨利他为胜?】


       【声闻戒】具于七众中之【苾刍戒】,与【菩萨戒有共不共。如声闻别解脱戒中【遮戒】,大乘有应该共守者,其事虽非罪恶而【佛制遮止】者,为避讥嫌摄化世间

       此在声闻且学,菩萨尤须学习令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长。否则,于菩萨戒即成【违犯】

       【薄伽梵】,乃译音,以含多义不翻,有尊贵义,或翻世尊

       此释【共学戒】。


补充内容 (2016-4-11 08:43):
——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

补充内容 (2016-4-11 08:44):
——诸声闻自利为胜,尚不弃舍将护他行,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学所学处,何况菩萨利他为胜

补充内容 (2016-4-11 08:45):
——虽非罪恶而【佛制遮止】者,为避讥嫌】,【摄化世间

补充内容 (2016-4-11 08:46):
——此在声闻且学菩萨尤须学习令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长否则于菩萨戒即成【违犯】。   

补充内容 (2016-4-11 08:46):
——此释【共学戒】。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二 与声闻不共学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

       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可名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

       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蓄种种憍世耶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如是等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

       安住净戒律仪菩萨,于利他中,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闻佛音声而悟道,故名【声闻】。

       有遮戒菩萨不应共学者,【佛制声闻(三衣一钵),不许(积蓄) 不得(储金银珠宝等物),然在菩萨则可多蓄多求。如长者等【能恣施】家,应可多施衣、具、钵等,以至珠宝珍奇财物,菩萨储蓄为利(其余僧众及贫困有情等)。盖【声闻】以【自利为本】,而【菩萨】以【利他为要】,无爱染心,故不名【犯】。

       我国于学佛人名居士者,本于维摩诘经之维摩诘居士,以其为在家人学佛之最高者,故沿习为定称。
       而印度则不然,【居士】指素封之家、自好之士之一种【阶级】,故不限于【学佛之士】。
       印度之婆罗门,即操民族及社会教化之权者,略如我国古来儒家

       【憍奢耶】,即蚕之茧丝抽茧丝所制之衣,曰【憍奢耶衣】。但印度之蚕丝,是蚕成蛾后之破茧,故非伤生所制。现今法国科学会,发明蚕蛾破茧飞去,然后制丝,并不减其精致华美,此今后【事蚕桑而持戒者】所应了知也。

       其余如文可知。

点评

【辛二 与声闻不共学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 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1 09:18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11 09:08
【辛二 与声闻不共学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 ...

辛二 与声闻不共学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

       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可名为妙;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

       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蓄种种憍世耶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如是等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

       安住净戒律仪菩萨,于利他中,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闻佛音声而悟道,故名【声闻】。

       有遮戒菩萨不应共学者,【佛制声闻(三衣一钵),不许(积蓄) ,不得(储金银珠宝等物),然在菩萨则可多蓄多求。如长者等【能恣施】家,应可多施衣、具、钵等,以至珠宝珍奇财物,菩萨储蓄,为(其余僧众及贫困有情等)。

盖【声闻】以【自利为本】,而【菩萨】以【利他为要】,无爱染心,故不名【犯】。

       我国于学佛人名居士者,本于维摩诘经之维摩诘居士,以其为在家人学佛之最高者,故沿习为定称。
       而印度则不然,【居士】指素封之家、自好之士之一种【阶级】,故不限于【学佛之士】。
       印度之【婆罗门,即操民族及社会教化之权者略如我国古来儒家

       【憍奢耶】,即蚕之茧丝抽茧丝所制之衣,曰【憍奢耶衣】。但印度之蚕丝,是蚕成蛾后之破茧,故【非伤生所制】。现今法国科学会,发明蚕蛾破茧飞去,然后制丝,并不减其精致华美,此今后【事蚕桑而持戒者】所应了知也。

       其余如文可知。



补充内容 (2016-4-11 09:19):
——【辛二 与声闻不共学戒

补充内容 (2016-4-11 09:21):
——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

补充内容 (2016-4-11 09:24):
——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可名为;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

补充内容 (2016-4-11 09:25):
——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

补充内容 (2016-4-11 09:27):
——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蓄种种憍世耶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

补充内容 (2016-4-11 09:28):
——如是等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

补充内容 (2016-4-11 09:29):
——安住净戒律仪菩萨,于利他中,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补充内容 (2016-4-11 09:31):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补充内容 (2016-4-11 09:32):
——【佛制】声闻(三衣一钵),不许(积蓄) ,不得(储金银珠宝等物)

补充内容 (2016-4-11 09:33):
——菩萨则可多蓄多求。如长者等【能恣施】家,应可多施衣、具、钵等,以至珠宝珍奇财物,菩萨储蓄,为利(其余僧众及贫困有情等)。

补充内容 (2016-4-11 09:34):
——【菩萨】以【利他为要】,无爱染心,故不名【】。      

补充内容 (2016-4-11 09:35):
——印度则不然,【居士】指素封之家、自好之士之一种【阶级】,故不限于【学佛之士】

补充内容 (2016-4-11 09:36):
——印度之【婆罗门】,即操民族及社会教化之权者,略如我国古来儒家

补充内容 (2016-4-11 09:39):
——憍 jiāo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庚二 别明性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此下有七条别明性戒亦与声闻不共
----------------------------------------------------------------------------------------------------------------------
辛一 杀生


谓如菩萨见恶劫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性戒】者,谓此法自性罪恶,必应戒除,故为外内小大之所共戒
       然大菩萨为利生故,毫不为自私自利,亦可权巧方便而开少分然须地上菩萨智慧力强,善思决择,乃能正行
       如有盗贼伤害有情,乃至声闻、菩萨、弑父、弑母、出佛身血,将造五无间业,菩萨见已起怜悯心,愿自堕那落迦(地狱)而不令彼无间业成。以大悲心无嗔恚意杀于彼生多功德

--------------------------------------------------------------------------------------------------------------------------------
辛二 不与取


【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又见众主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已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


  如有君主、官吏以及恶霸、土豪、暴虐无道,剥夺民财,妨害道路,掳掠行人,菩萨见已,痛念有情,吊民伐罪,孰曰不宜!或知彼是塔寺僧物,在家众物,夺为己有,姿意受用,菩萨方便,施以强力,取还原处,不名犯戒,反生功德

--------------------------------------------------------------------------------------------------------------------------
辛三 邪淫


【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女色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生多功德。】

【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


  此明在家菩萨男无妻、女无夫者,对于菩萨淫欲炽盛,求作不净之行,菩萨见已,生怜悯心调彼伏彼,安立善处摄为夫妇,生多功德。但此唯在家菩萨可作之,而出家菩萨欲作此饶益,应先白众退出家戒,还俗、方可摄受。否则,破坏佛制出家团体律仪故特不许
------------------------------------------------------------------------------------------------------------------

辛四 妄语


【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唯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语;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菩萨为诸有情脱离苦难,谓断手足、削耳鼻舌、剜眼等难。菩萨为自命难亦不妄语,今为利益有情,以大悲心非爱染意虽说妄语,不名犯戒

---------------------------------------------------------------------------------------------------------
辛五 两舌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令离恶友,舍相亲爱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菩萨见诸有情,为诸恶友之所引诱,不能远离,菩萨方便说离间语令离恶友而近善知识者,不名犯戒
-------------------------------------------------------------------------------------------------------

辛六 恶口】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恶语,猛利诃摈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以饶益心于诸有情出粗恶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如遇紧急关头,有诸有情须以呵骂令改过迁善者,菩萨当以猛利粗言,说其过咎而痛斥之,亦是方便饶益有情之一法。故言虽凶暴粗恶,不名犯戒

       如应诃斥而不诃斥之者,犯戒。
-----------------------------------------------------------------------------------------------

辛七 绮语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伎、吟咏、歌讽,或有信乐王、贼、饮食、淫荡、街衢、无义之论。菩萨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现前为作绮语相应种种倡伎、吟咏、歌讽、王、贼、饮食、淫、衢等论令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属方便奖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现行绮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或有喜谈伎女、优伶、淫坊街衢、歌笑讽咏之语,及闻帝王、官吏、盗贼、饮食之事。菩萨知彼,若正教之必不乐受方便随顺而说绮语,为利生故,不名犯戒


补充内容 (2016-4-12 07:49):
——【性戒】者,谓此法【自性】是【罪恶】,必应戒除,故为外内小大之所【共戒】。

补充内容 (2016-4-12 08:02):
——【囹圄】 língyǔ  监狱。同“囹圉”

补充内容 (2016-4-12 08:05):
——【】yuè ◎ 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补充内容 (2016-4-12 08:07):
——【】yì 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酷刑。


补充内容 (2016-4-12 08:09):
——【】èr ◎ 古代刑罚之一,割去耳朵。

补充内容 (2016-4-12 08:12):
——【义利】(术语)义与利相应,义必有利,故曰义利。佛地经论一曰:‘【义利。现益名义,当益名利。】’大日经疏七曰:‘于一一真言,皆具能成就一切义利。’

补充内容 (2016-4-12 08:14):
——如应诃斥而【不诃斥】之者,【犯戒】。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庚三 味邪命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生起诡诈虚谈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无有羞耻,坚持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


  【邪命法】,违反八正道中之【正命法】。

       【正命】者,正当之生活

       凡在家出家以及菩萨等,皆应有正当之生活,其正当之生活法,乃为【正命法】。

       若用(虚诞、欺诈)以取生活之所需,为【邪命】。

       故依【不实之现相】为方便,而作【假利求利】之【邪命法】,以认为资养生命之正当营业取着不舍而毫无羞耻者,是【染违犯】。

       若(为遣除邪命)令生正命,生起乐欲,发勤精进,修对治之方便而尚未遣除者,则【无违犯】。

       因无始来【邪命】之【恶习】深,时时现起,以障蔽抑遏其心,故一时不得自在断除;但菩萨修对治方便,力行其法,终可渐令伏灭,无有违犯


补充内容 (2016-4-12 08:31):
——若用(虚诞、欺诈)以取生活之所需,为【邪命】。   

补充内容 (2016-4-12 08:32):
——【邪命法】,违反八正道中之【正命法】。【正命】者,正当之生活。


补充内容 (2016-4-12 08:33):
——凡在家出家以及菩萨等,皆应有正当之生活,其【正当之生活法】,乃为【正命法】。

补充内容 (2016-4-12 08:35):
——故依(不实之现相)为方便,而作(假利求利)之【邪命法】,以(认为资养生命)之(正当营业),取着不舍而毫无羞耻者,是【染违犯】。

补充内容 (2016-4-12 09:01):
——【庚三 味邪命法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9 05: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