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微尘众

[有关持戒] 太虚大师——瑜伽菩萨戒本讲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丙二 【诸轻戒】

    丁一 【总令了知】


【如是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有违犯及无违犯,是染非染软中上品应当了知!】

   
    若诸菩萨受持此戒,信解奉行,于每日作诸事宜,或犯非犯,是染非染总应了知

    【染】,谓染污,即是根本烦恼

    【非染】者,或【软下品缠】,或是【无记】,皆应熟习了知勿令懈废

    善思分别善非善可作不可作,以熟习了知能作修行之标准乃得不易毁犯也。


补充内容 (2016-4-6 13:53):
      【染】,谓染污,即是根本烦恼


补充内容 (2016-4-6 13:55):
      【非染】者,或【软下品缠】,或是【无记】。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丁二 别显戒相  戊一 障六度摄善  己一 障布施度
  

庚一 障财施
  

       辛一 悭心不供三宝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日日中,若于如来、或为如来造制多所;若于正法、或为正法造经卷所,谓诸菩萨素呾缆藏、摩呾理迦;若于僧伽、谓十方界已入大地诸菩萨众: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下至以身一拜礼敬,下至以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下至以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违越。若不恭敬懒惰懈怠而违犯者,是染违犯。若误失念而违犯者,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谓心狂乱。若已证入净意乐地,常无违犯;由得清净意乐菩萨,譬如已得证净苾刍,恒时法尔于佛法僧以胜供具承事供养。】

  
       凡佛弟子,皆以【皈敬三宝】为首菩萨亦应六时礼拜赞叹三宝功德。如不创修塔寺,印造经论,恭敬供养菩萨圣僧身不礼拜,口不赞叹,意不观想三业懈怠空过时日,成【染违犯】

       或因忘念无记而然,【非染违犯】。其或公务纷烦,暂时无暇,可以无犯

       至于净意菩萨,则如证性比丘法尔契戒,所以无犯

       梵语【制多】,此云佛殿

       梵语【僧伽】,此云,此中谓大乘菩萨众

       佛为初地以上菩萨说法,示现他受用身净土,故初地以上之菩萨正性身生生世世生如来家荷担正法,故名大乘菩萨圣僧

       此正明敬供大乘三宝也。



补充内容 (2016-4-6 14:27):
      先明四重戒,次说诸轻戒

补充内容 (2016-4-6 14:28):
      四重戒,贪、悭、忿、邪见痴

补充内容 (2016-4-6 14:33):
      【贪】,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性【悭】财法;长养【忿】缠,不受不忍谏谢,结怨不舍;【邪见痴】,谤菩萨藏,堕像似法。

补充内容 (2016-4-6 14:41):
      须日日,供养、礼拜佛法僧或其处,颂赞、随念三宝真实功德;若空度日夜,犯【悭心不供三宝戒】;

补充内容 (2016-4-6 14:42):
      若不恭敬、懒惰、懈怠违犯者,是【染违犯】。

补充内容 (2016-4-6 14:44):
      若误失念而违犯者,【非染违犯】。

补充内容 (2016-4-6 14:45):
      无违犯者,谓【心狂乱】。

补充内容 (2016-4-7 07:53):
      悭心不供三宝戒
 楼主| 发表于 2016-4-7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二 贪名利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其大欲而无喜足,于诸利养及以恭敬生着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谓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摄彼对治,虽勤遮遏而为猛利性惑所蔽,数起现行。】


       利养恭敬,珍奇异宝,深生贪着,过分贪求,毫无餍足之心者,犯菩萨戒。或为方便调伏他人,去彼所爱,令发道心;或为烦恼之所迷惑,虽精进勇猛修对治之行,而诸烦恼犹现起者,不名犯戒。


补充内容 (2016-4-7 08:07):
      有其大欲无喜足于诸【利养及以恭敬】生着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补充内容 (2016-4-7 08:08):
      ——有大欲无喜足,生著不舍——

补充内容 (2016-4-7 08:14):
     【无违犯】者,谓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摄彼对治,虽勤遮遏而【猛利性惑】所蔽数起现行

补充内容 (2016-4-7 08:17):
      或为方便调伏他人,去彼所爱,令发道心;或为烦恼之所迷惑,虽精进勇猛修对治之行,而诸烦恼犹现起者,不名犯戒


补充内容 (2016-4-7 08:18):
——【贪名利戒】——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三 不敬有德同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耆长,有德可敬同法者来,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起承迎,不推胜座;若有他来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称正理发言酬对,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非憍慢制,无嫌恨心,无恚恼心,但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谓遭病重;或心狂乱;或自睡眠他生觉想而来亲附、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或自为他宣说诸法论义决择;或复与余谈论庆慰;或他说法论义决择属耳而听;或有违犯说正法者,为欲将护说法者心;或欲方便调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护僧制;或为将护多有情心而不酬对,皆无违犯。】



         不尊年高有德及酬对求法者,以嗔恼心、恣憍、慢意──【憍】是【小随烦恼】,谓耽着【自法】,称扬己能。【慢】是【根本烦恼】,谓自恃自傲,蔑视于人──名【染违犯】。

        若无嗔恚嫌恨,但因【放逸、懈怠与无记心】,【非染违犯】。

        或因病重、心狂、睡眠、昏瞆,或彼问时正为他人说法,或因调彼、伏彼而不酬答等,皆【无违犯】。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三 不敬有德同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耆长,有德可敬同法者来,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起承迎,不推胜座;若有他来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称正理发言酬对,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非憍慢制,无嫌恨心,无恚恼心,但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谓遭病重;或心狂乱;或自睡眠他生觉想而来亲附、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或自为他宣说诸法论义决择;或复与余谈论庆慰;或他说法论义决择属耳而听;或有违犯说正法者,为欲将护说法者心;或欲方便调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护僧制;或为将护多有情心而不酬对,皆无违犯。】



         不尊【年高有德】及酬对【求法者】,以嗔恼心、恣憍、慢意──【憍】是【小随烦恼】,谓耽着【自法】,称扬己能。【慢】是【根本烦恼】,谓自恃自傲,蔑视于人──名【染违犯】。

        若无【嗔恚、嫌恨】,但因【放逸、懈怠与无记心】——名【非染违犯】。

        或因【病重、心狂、睡眠、昏瞆】,或彼问时正为他人说法,或因调彼、伏彼而不酬答等,皆【无违犯】。


补充内容 (2016-4-8 07:46):
——【】qí: 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老。~年。 ~绅。        (耆宿(sù ),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


补充内容 (2016-4-8 07:48):
——【】jiāo , 持矜。古同骄傲的“”。


补充内容 (2016-4-8 07:54):
——若无【嗔恚、嫌恨】,但因【放逸、懈怠与无记心】,名【非染违犯】—【非骄慢制,无嫌恨心,无恚恼心】,但由【懒惰、懈怠、妄念、无记之心】—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补充内容 (2016-4-8 07:55):
——【非骄慢制,无嫌恨心,无恚恼心】,但由【懒惰、懈怠、妄念、无记之心】—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补充内容 (2016-4-8 08:05):
——【属耳】—【】通“”,关注

补充内容 (2016-4-8 08:07):
——【】是【小随烦恼】,谓耽着自法】,称扬己能

补充内容 (2016-4-8 08:12):
——【】是【根本烦恼】,谓自恃自傲,蔑视于人

补充内容 (2016-4-8 14:11):
——【辛三 不敬有德同法戒

点评

——《法相辞典》 【心狂乱】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八页云:云何心狂乱? 答:谓由四缘,【势力】所逼,令【心狂乱】。 一、由【非人】现恶色像,遇已【惊恐】,令心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8 08:57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8 07:41
【辛三 不敬有德同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耆长,有德可敬同法者来,憍慢所制,怀嫌恨 ...

——《法相辞典》

心狂乱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八页云:云何心狂乱?

       答:谓由四缘,【势力】所逼令【心狂乱】

       一、由【非人】现恶色像遇已【惊恐】令心狂乱

       谓有非人,变作象马驼牛羊等可畏色相,来现其前;心便狂乱。

       问:彼曾不见象马等耶?何故今时、见便惊恐?

       答:彼虽曾见;而今【非时、非处、非道、忽然见故】。

       言【非时】者,谓于夜分,见象马等;便作是念:何故今时有象马等来至我所;定是非人来相逼害。由此惊恐,心便狂乱。

       言【非处】者,谓于堂阁房阁等处,见象马等;便作是念:何缘此处有象马等、来现我前;定是非人来相逼害。由此惊恐,心便狂乱。

       言【非道】者,谓于冢间、非象马等尝所行路、见象马等;便作是念:何缘于此有象马等;定是非人来相逼害。由此惊恐,心便狂乱。

       二、由【非人】忿打支节,【苦受】所逼,令心狂乱。

       谓于大众游止处所,以【轻慢心】,弃诸便秽;或于诸佛、独觉、声闻精舍等中,行不净行善神忿恚,打触支节人有支节如芥子许。若打触时;心便狂乱。

       三、由【大种】乖违,令心狂乱。

       谓有多食胡桃麻子苣藤等时,发热风等;【大种】乖反,心便狂乱。

       四、由【先业异熟】,令心狂乱。

       谓有先时欢喜踊跃传惊怖事令他忧恼或作坑阱,陷坠众生或纵猛火、焚烧山泽或以强力、逼他饮酒或以倒想、解释契经。如是等业,令心狂乱。

       然此狂乱,【非异熟果】。但从【恶业、异熟】所生以【恶业】不招【意地】异熟故。

       有说:狂乱由五种缘。前四、如前。【愁忧第五。谓因【丧失所爱子等】,愁毒缠心,遂发狂乱。如彼广说。】

二解


       发智论十二卷十五页云:云何心狂乱?

答:谓由【四缘】势力所逼,令心狂乱。

       一、由【非人现恶色像】;遇已,惊恐;令心狂乱。
       二、由【非人忿打支节】,苦受所逼,令心狂乱。
       三、由【大种乖违】,令心狂乱。
       四、由【先业异熟】,令心狂乱。

点评

@a167294385 师兄帮我看看这个帖子, “由【先业异熟】,令心狂乱。谓有先时欢喜踊跃,传惊怖事,令他忧恼;或作坑阱,陷坠众生;或纵猛火、焚烧山泽;或以强力、逼他饮酒;或以倒想、解释契经。如是等业,令心狂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8 09:04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8 08:57
——《法相辞典》

【心狂乱】

@a167294385 师兄帮我看看这个帖子, “由【先业异熟】,令心狂乱。谓有先时欢喜踊跃,传惊怖事,令他忧恼;或作坑阱,陷坠众生;或纵猛火、焚烧山泽;或以强力、逼他饮酒;或以倒想、解释契经。如是等业,令心狂乱。”

——“然此狂乱,【非异熟果】。但从【恶业、异熟】所生。以【恶业】不招【意地】异熟故。”

为何说“【恶业】不招【意地】异熟”?

点评

心狂乱就是疯颠,精神病。 由意业本性本来不住,只受习气影响,而不能决定。恶业只是把这种恐怖痛苦,四大不和的境况牵引到面前,疯与不疯是自己决定的。不能接受这种状态,从而选择逃避。这是大部分精神疾病的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8 10:50
发表于 2016-4-8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8 09:04
@a167294385 师兄帮我看看这个帖子, “由【先业异熟】,令心狂乱。谓有先时欢喜踊跃,传惊怖事,令他忧 ...

心狂乱就是疯颠,精神病。

由意业本性本来不住,只受习气影响,而不能决定。恶业只是把这种恐怖痛苦,四大不和的境况牵引到面前,疯与不疯是自己决定的。不能接受这种状态,从而选择逃避。这是大部分精神疾病的原因。

持戒也是如此,当这个境界状况现前时依戒是善,不依是恶。善恶在对境当下是不定的。未来也是不定的,选善未来得好报,还恶未来得恶报。而过去的体现一切在这对境上,现在是不住的,善恶的选择都是可以的。由要选择的对境与能选择的都是幻化。所以三世虚幻,时间是虚幻的。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 谢师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8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6-4-8 10:50
心狂乱就是疯颠,精神病。

由意业本性本来不住,只受习气影响,而不能决定。恶业只是把这种恐怖痛苦, ...

南无阿弥陀佛  谢师兄

补充内容 (2016-4-8 10:59):
      南无阿弥陀佛  善恶、因果、业力、因缘、缘起,看似简单,好像入门基础知识一样,实际上深邃难知。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4-8 11: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8 09:04
@a167294385 师兄帮我看看这个帖子, “由【先业异熟】,令心狂乱。谓有先时欢喜踊跃,传惊怖事,令他忧 ...

         看到师兄的提问,先抢答一下,如有谬误,请a师兄指正.
   
何说“【恶业】不招【意地】异熟”?
结合上下文,此处恶业是指先业异熟所引发的狂乱。此先业异熟及其引发的狂乱无覆无记。因无记故不招异熟。此处意地应指十七地中的第二地(阿籁耶)。
来自: 微社区

点评

上文说狂乱非异熟果,也就是恶业不是狂乱的生因。而是狂乱的缘。四缘中应该是所缘缘与增上缘。狂乱的因应该是意。 引用的那段文字,是小乘的。意地应包含六七八识。 不知师兄怎么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8 12:11
发表于 2016-4-8 12: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路上_UZzYb 发表于 2016-4-8 11:53
看到师兄的提问,先抢答一下,如有谬误,请a师兄指正.
   
何说“【恶业】不招【意地】异熟” ...

上文说狂乱非异熟果,也就是恶业不是狂乱的生因。而是狂乱的缘。四缘中应该是所缘缘与增上缘。狂乱的因应该是意。

引用的那段文字,是小乘的。意地应包含六七八识。
不知师兄怎么看?
发表于 2016-4-8 12: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6-4-8 12:11
上文说狂乱非异熟果,也就是恶业不是狂乱的生因。而是狂乱的缘。四缘中应该是所缘缘与增上缘。狂乱的因应 ...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狂乱不是异熟果,但为异熟果(先业异熟)所生,异熟果有覆无记,(我上一个的回答有误)所生的狂乱也是有覆无记。因为无记,所以不招意地异熟。

师兄说的意地是指6.7.8识是对的,是我狭隘了。
来自: 微社区

点评

“意地应指十七地中的第二地(阿籁耶)”——师兄看的什么书?【意地】具体怎么解释?什么是【十七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8 14:15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路上_UZzYb 发表于 2016-4-8 12:42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狂乱不是异熟果,但为异熟果(先业异熟)所生,异熟果有覆无记,(我上一个的回答有误 ...



“意地应指十七地中的第二地(阿籁耶)”——师兄看的什么书?【意地】具体怎么解释?什么是【十七地】?

补充内容 (2016-4-8 14:25):
      赞叹师兄学习《瑜伽师地论》,100卷,师兄一定坚持学完。到时候我也要学。

点评

十七地是十七个修行次第,我看的是王海林先生的瑜伽师地论白话本  发表于 2016-4-8 14:21
瑜伽师地论  发表于 2016-4-8 14:17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辛四 不应供受(衤亲)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衣服等诸资生具,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或有疾病;或无气力;或心狂乱;或处悬远;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余先请,或为无间修诸善法,欲护善品令无暂废;或为引摄未曾有义;或为所闻法义无退,如为所闻法义无退,论义决择当知亦尔;或复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或为护他多嫌恨心;或护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请,皆无违犯。】


       若人迎请大乘菩萨,奉施衣服资生之具,菩萨怀嗔恚心,不受其请,以无慈愍心摄授四众,故犯菩萨戒


       或因懒惰、懈怠、失念、无记所致,犯而非染。而我国向以懒散为高者,又恶知其为犯戒乎!


       若因道路悬远,或余先请,或修善法不能暂舍,或诈来请,或因僧制所限,或为护多有情不令嗔恚,不受其请,则无违犯


补充内容 (2016-4-9 09:55):
——【辛四 不应供受(衤亲)戒】,前面目录页中,标为【辛四 不应供受衬戒



补充内容 (2016-4-9 09:59):
——【衬】, chèn〈动〉 施舍、布施。如:衬钱(做佛事时施舍给和尚的钱);衬施(施舍财物给僧道。亦指所施舍的财物)

补充内容 (2016-4-9 11:26):
——【不应供受衬戒

补充内容 (2016-4-9 11:45):
——唯识六曰:‘【失念】,所缘境不能明记为【】,【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

点评

【无记】 ——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 ——或谓【无记】者,因不能招感【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9 12:32
【失念】 ——又作【忘念】。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百法之一。为【念】之对称。 ——指对于【所缘境】及【诸善法】,不能明白记忆之精神作用。 ——唯识宗将其视为二十随烦恼中八大随烦恼之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9 11:36
【忘念】 瑜伽六十二卷二页云:云何【忘念】?谓于久远(所作所说),不能【随念】;不令【随忆】;不守【根门】;不【正知】住。 集论一卷九页云:何等【忘念】?谓【诸烦恼相应念】为【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9 11:04
【懈怠】 又作【怠】。【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 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9 10:22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9 09:52
【辛四 不应供受(衤亲)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 ...

【懈怠】

       又作【怠】。【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
       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积极【行恶】之含义。
       成唯识论卷六(大三一·三四中):‘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策勤者】,亦名【懈怠】。’

       据菩萨本行经卷上载,【懈怠】为众行之累居家而懈怠者,则衣食匮乏,产业不举出家而懈怠者,则不能出离生死



       俱舍宗视【懈怠】为遍通于一切【污心】不善心有覆无记心所起心所(即大烦恼地法)之一;


       唯识宗则以此为【二十随烦恼】之一。


       二宗俱以【懈怠】有其【别体】,为【勤】(即精进所对治


[俱舍论卷四、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六下、释氏要览卷中]


补充内容 (2016-4-9 10:25):
——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能障精进,增染】为【】。

补充内容 (2016-4-9 10:26):
——二宗俱以【懈怠有其别体】,为【】(即精进所对治


补充内容 (2016-4-9 10:27):
——【污心】,【不善心】与【有覆无记心】。

补充内容 (2016-4-9 10:28):
——【懈怠】,又作【怠】,为【】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

补充内容 (2016-4-9 10:30):
——【懈怠】,谓不积极修善行】,并有积极行恶】。

补充内容 (2016-4-9 10:31):
——【懈怠】,滋长【染】,故【于诸染事策勤者】,亦名【懈怠】。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9 09:52
【辛四 不应供受(衤亲)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 ...

【忘念】

       瑜伽六十二卷二页云:云何【忘念】?谓于久远(所作所说),不能【随念】;不令【随忆】;不守【根门】;不【正知

       集论一卷九页云:何等【忘念】?谓【诸烦恼相应念】为【】;【散乱所依】为

       大毗婆沙论十二卷十页云:又以受意为因力劣念便忘失。应知此中前生心聚,以【意】声说;后生心聚,以【念】声说。受意言如前释。由【前受意】为因【力劣】,于彼【所缘】,不生【后念】。中间虽忆,而后复忘
       【忘】者,谓心狂乱苦受所逼

       尊者世友说曰:由三因缘念便忘失。( 一、不善取前相故。二、异分相续现行故。三、失念故。)

       复作是说:由八因缘念便忘失
       一者,生时,【生苦】所逼故;念便忘失。
       二者,死时,【死苦】所逼故。
       三者,【余语】,多现行故。
       四者,钝根依余智故。
       五者,生【非爱趣】,苦受所逼故。
       六者,五根于境,驰散,不息;多【放逸】故
       七者,重【烦恼障】数现行故。
       八者,不数修【定】,心散乱故;念便忘失。

问:何等智所更、念有忘失?闻所成耶?思所成耶?修所成耶?生得等耶?
       有说:闻思所成、及生得等所更,念有忘失。非修所成。定力所持,无忘失故
       有说:修所成所更亦有忘失。身羸弱故。谓有得定身羸弱者,心亦羸弱;故彼所更,亦有忘失。

问:何处有忘念耶?
       答:在欲界非【色、无色界】。于五趣中,皆有【忘念】。
       有说:地狱无有【忘念】。以恒忘故

问:何等补特伽罗、有忘念耶?
       答:异生、圣者皆有【忘念】。
       【圣者】中,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皆有【忘念】。唯除【世尊】。以【佛】成就【无忘失法】故。

云何知然?
       答:经为量故。如说:舍利子!假使诸苾刍众,以床座舁我,行经百年;欲令如来无上慧辩;有少退失,无有是处。故知佛具【无忘失法】。


补充内容 (2016-4-9 11:06):
——于久远(所作所说),不能【随念】;不令【随忆】;不守【根门】;不【正知】住。


补充内容 (2016-4-9 11:07):
——何等【忘念】?谓【诸烦恼相应念】为【】;【散乱所依】为【】。

补充内容 (2016-4-9 11:09):
——【】者,谓心狂乱,【苦受】所逼

补充内容 (2016-4-9 11:10):
——由【三因缘】,便忘失。( 一、不善取前相故。二、【异分】【相续】【现行】故。三、【失念】故。)


补充内容 (2016-4-9 11:16):
八因缘】,念便忘失。(【生苦】、【死苦】、【余语】、【钝根,依余智】、非爱趣】、【放逸】、重【烦恼障】不数修【定】。

补充内容 (2016-4-9 11:17):
——五根于境,驰散,不息;多【放逸】故。

补充内容 (2016-4-9 11:19):
——何处有【忘念】耶?—在欲界,非【色、无色界】。于五趣中,皆有【忘念】—有说:【地狱】无有【忘念】,以【恒忘】故。

补充内容 (2016-4-9 11:22):
——【圣者】中,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皆有【忘念】。唯除【世尊】。以【佛】成就【无忘失法】故。

点评

为何说:“【地狱】无有【忘念】,以【恒忘】故。”? 为何地狱众生【恒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9 11:21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9 11:04
【忘念】

       瑜伽六十二卷二页云:云何【忘念】?谓于久远(所作所说),不能【随念】;不令【随忆 ...

为何说:“【地狱】无有【忘念】,以【恒忘】故。”

为何地狱众生【恒忘】?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说:“【地狱】无有【忘念】,以【恒忘】故。”?

为何地狱众生【恒忘】?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9 09:52
【辛四 不应供受(衤亲)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 ...

【失念】

——又作【忘念】。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百法之一。为【】之对称

——指对于【所缘境】及【诸善法】,不能明白记忆精神作用

——唯识宗将其视为二十随烦恼八大随烦恼之一。关于其【体】则有三说

       1、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所说,为【体】,依此之故而为【念之一分

       2、为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所说,以【痴之等流】为【体】,依此之故而为【痴】之一分

       3、并取前述之二种,以【念与痴】之一分为【体】

[成唯识论卷六、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五蕴论](参阅‘随烦恼’6353)


补充内容 (2016-4-9 11:37):
——【心所】—【心之作用】。

补充内容 (2016-4-9 11:38):
——【失念】,又作【忘念】。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为【念】之【对称】

补充内容 (2016-4-9 11:40):
——【失念、忘念】,指对于【所缘境】及【诸善法】,不能明白记忆之【精神作用】。


补充内容 (2016-4-9 11:41):
——以【】为【体】,依此之故而为【念】之一分

补充内容 (2016-4-9 11:41):
——以【痴之等流】为【体】,依此之故而为【痴】之一分

补充内容 (2016-4-9 11:42):
——念与痴之一分为【体】。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9 09:52
【辛四 不应供受(衤亲)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 ...

【无记】


——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

——或谓【无记】者,因不能招感【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是故称为【无记】;但此种解释仅适用于【有漏法】,并非一般【通说】。

——成为无记之法,称【无记法】;对此,成为【善或不善之法】,称【有记法】。

——【无记】分为【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

       1、【有覆无记】,以其无记,故不引生【异熟果】,但能【圣道蔽心性】,故为不净】者,例如上二界之烦恼,及欲界之烦恼身见、边见俱属此。

       2、【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即【纯粹之无记】,绝不覆【圣道】,蔽【心性】,故不属【不净】。

——欲界之【无覆无记心】分为

       (1)【异熟无记】,即指【异熟生心】、【报生心】。依前世【业因】,招感【果报】之心

       (2)【威仪无记】,又作【威仪路无记】。即【威仪心威仪路心】引起【行住坐卧威仪动作】或【缘此动作之心

       (3)【工巧无记】,又作【工巧处无记】。即指【工巧心】、【工巧处心】。为【身语工巧(工作、绘画、诗歌等)】或【缘此之心】。

       (4)【通果无记】,又作【变化无记】。即指【能变化心变化心通果心】。起【入定得神通自在作用之心

      以上【四无记】更加【自性无记】(如山河大地之色香味触)与【胜义无记】(虚空非择灭二无为法),【有覆无记】,合谓【七无记】。

——同时,唯识宗将所有之【无记法】分为如下【四无记】:【能变无记心、心所)】、【所变无记色法与种子)】、【分位无记不相应行法)】与【胜义无记】等。成实论卷八称【隐没无记性烦恼】为【无记】。

——此外,对于外道之十四难(即问难),释尊认为无回答之意义,故不答以【是或非】,此谓【十四无记】、【十四不可记】;相当于【四记答】中之【舍置记】。十四问难如下:

       1、世界(及我)有常时间之无限)? 2、无常时间之有限)?3、亦常亦无常?4、非常非无常

       5、有边空间之有限)?6、无边空间之无限)?7、亦有边亦无边?8、非有边非无边

       9、如来(此际意指众生)死后有?10、?11、亦有亦无?12、非有非无

       13、【命与身】为同一?14、

       以上若除去3、4、7、8,亦称作【四类十问】。


补充内容 (2016-4-9 12:35):
——或谓【无记】者,因不能招感【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是故称为【无记】;但此种解释仅适用于【有漏法】,并非一般【通说】。


补充内容 (2016-4-9 12:39):
——【有覆无记】,以其无记,故不引生【异熟果】,但能【圣道、心性】,故为【不净】者,例如上二界之烦恼,及欲界之烦恼身见边见俱属此。

补充内容 (2016-4-9 12:41):
——【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即【纯粹之无记】,绝不覆【圣道】、【心性】,故不属【不净】。


补充内容 (2016-4-9 12:46):
——欲界之【无覆无记心】分为四:【异熟无记】、【威仪无记】、【工巧无记】、【通果无记】。

补充内容 (2016-4-9 12:47):
——【无覆无记】之(1)【异熟无记】,即指【异熟生心】、【报生心】,依前世【业因】,招感【果报】之心。


补充内容 (2016-4-9 12:50):
——【七无记】,有覆无记四无记自性无记胜义无记

补充内容 (2016-4-9 12:51):
——【自性无记】(如山河大地之色香味触

补充内容 (2016-4-9 12:52):
——【胜义无记】(虚空及非择灭二无为法

补充内容 (2016-4-9 12:55):
——四句,有、无、双亦、双非。

补充内容 (2016-4-9 12:58):
——大乘义章七曰:‘解有二种:一【果】分别,中容之业不能记得苦乐两报,故名【无记】。二就【说】分别,中容之业如来不记为善为恶,故名【无记】。’

点评

【无覆无记】 【有覆无记】之对称。又作【无覆、净无记】。 若以道德之性质为准则,一切诸法可大别为善、恶、无记等三大类。其中,无记系指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业或恶业之法,又可分为有覆与无覆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9 13:49
【异熟无记】 【异熟】,为【果报】之异称。 【记】,即判断、断定之意。【无记】,指不可断定为善,亦不可断定为恶,而为非善非恶之性。 【异熟无记】,为【无覆无记】(无所谓染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9 13:40
又,法相宗对色、心等五位法中的无记作四种分类。《成唯识论》卷三,举出四种无记,即: 一、【能变无记】,指【无记】之心、心所法。 二、【所变无记】,又作【所缘无记】。指【无记】之【色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9 13: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8 20: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