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智,亦无得。】(破菩萨乘) 解: 一、智:音译为若那、阇那,又作智慧,即对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够断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舍者,称为智。 瑜伽八十三卷三页云:“所言智者,谓出世间加行妙慧”。如对其作严密之区别,智乃包摄于慧(梵语“般若”)之作用中,但一般多将“智”与“慧”视为同义,或合称为智慧。在俱舍七十五法及唯识百法中,智、见、忍三者同为慧之作用,对“见”释为推求、推度,“忍”为认可、忍可而未断其疑可言,“智”则是更进一步,无疑地了知决断。佛教经论中,对智所作之分类极多,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八举出正智、邪智二种,正智即由佛之正教如理作意所生之智,邪智即由外道邪教非理作意所生之智。佛教教义中,以获得正智为首要之务,视其为悟界之真因。 在大小二乘修道共通之戒定慧三无漏学中,戒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使三昧之定境现前,由定则可发得无漏圣智之慧,故以智为究竟。观四谛或十二因缘之理,皆为智;修六度万行,亦以般若波罗蜜之智为究竟;而至佛果所得之菩提、涅槃中,菩提即指究竟之智,涅槃为其所证之理,故大小乘对智之论述极为广泛。 大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二、无智:没有(得到)智慧。 三、得:一切法造作成就而不失,称为得;反之,一切法不能成就,称为非得。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属于不相应法行法。 得与非得有表里关系,得仅与摄于有情自身中之有为法(即“自相续”之有情法),及择灭、非择灭两种无为法有关,与“他相续”、“虚空”无关。就“自相续”而言,若与之呈现积极关系,即令之(法)合、令之持,称为得;若与之呈现消极关系,即令之离、令之失,则称为非得。 得有“获”与“成就”,非得有“不获”与“不成就”等之别。获,即指未得或已失而今得;得,则是“未来生相位”将入“现在位”作用之别名;成就,即指得而至今相续不失;得,则是入现在位之际的别名。以此类推,不获与不成就亦具同义。 凡有为法之得可分三种,即:(一)法前得,又作前生得,即在法之前而起之得,譬如牛拉车,故又称牛王引前得;(二)法后得,又作随后得,即在法之后而起之得,譬如小牛跟随在母牛后,故又称犊子随后得;(三)法俱得,又作俱生得,即得、法两者俱起之得,譬如形与影相随不离,故又称如影随形得。这是从三际上讲,得的三种相。 又择灭、非择灭等无为法,乃非前、后、俱得,即所得之法与时间无关,为非前、非后、非俱,而与上记有为法之三种得合为四种得。 四、无得:没有得到什么。 小结: 菩萨,前文已释,全称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的意思,有自觉觉他义,从凡夫初发心到圆满成就佛道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称为菩萨六度。有关六度的关系,大智度论云:“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又云:“五波罗蜜亦如是,离般若波罗蜜,如盲无导,不能趣道,不能得一切种智。” 菩萨六度万行,上求菩提,以般若波罗蜜为根本,最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成佛道,但心经这里却说:[无智,亦无得]。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漫长地勤苦修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得到,连智慧也无得。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 无智者,即无有智慧。如金刚经云:[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所谓智,所谓般若,不过是一种名言施设,安立假名罢了。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只不过给它命名为般若波罗蜜,所以叫做般若波罗蜜,实无般若波罗蜜。若求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了不可得。一切的修行都是为了得到象佛一样圆满无上的智慧,若般若波罗蜜不可得,还有什么可得呢?一切法皆不可得。 无得者,即无所得。因为有得必有失,便是生灭法,得失皆虚妄。真如自性离生灭、有无、得失等种种分别。智慧非从外而得,一切法本来不生,是寂灭相,实无一法可得。正如六祖坛经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自具足,无所谓智慧不智慧,无所谓得与不得,因而从根本上断除了我们众生自无始以来的种种贪爱、执着、分别。无所得,正是从般若空性上讲的,是诸佛亲证的诸法实相。 观世音菩萨这里是告诉我们:菩萨六度万行亦是空,不可得。菩萨乘与缘觉、声闻乘一样,也不过是一种度众生的方便罢了。从发心上讲,并无菩萨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金刚经)从过程来看,[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金刚经)从结果来说,[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所以菩萨无论从初发心还是历经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来讲,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四相而修行,且最后所证得的般若空性也实无一法可得。 菩萨乘,又名大乘,佛乘。菩萨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以达到佛地的教法。乘,是运载义,前文已释。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合称三乘。声闻乘为小乘,缘觉乘为中乘,菩萨乘为大乘,一般将声闻、缘觉并称小乘。 三乘皆是接引众生的方便。在《妙法莲华经》中,佛分别以羊车、鹿车和白牛车比喻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 [为求羊车出于火宅],[是名声闻乘]; [为求鹿车出于火宅],[是名辟支佛乘]; [为求牛车出于火宅],[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 三乘之中,以佛乘为真实。诸佛示现世间说法普度众生,皆是为了令众生圆成佛道,而非取小果。正如佛在法华经中所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一乘法就是佛乘,也就是大乘,无上乘,无等等乘。[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这才是佛的真实用意所在。 比如五百由旬有珍宝处,但恶道险难,佛知道有的众生心性怯弱下劣,于是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等大家到了化城稍作休息之后,佛又灭掉化城,策励大家继续前进,直达珍宝处。所谓化城借指小乘人的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珍宝处借指诸佛究竟涅槃。 法华经有偈云: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 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白话译: 没有(得到)智慧,也没有得到任何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