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藏檀

[心经] 浅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0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引用,建议说明原创者。

点评

没看完仁者怎么知道人家没说明原创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0 15:24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和 发表于 2016-3-20 14:45
如引用,建议说明原创者。

没看完仁者怎么知道人家没说明原创者?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基本的名相需要引用到佛学辞典,毕竟这是大家公认的,别连这个都不知道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苦、集、灭、道。】(破声闻乘)

解:
一、苦:指苦谛。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这是现代汉语对苦的定义。
在佛法中,逼恼身心谓之苦。佛地经云:[逼恼身心名苦。]身心不自在,受到种种逼迫和烦恼缠缚,这就是苦的意思。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苦,前文已释。
苦是一种果报,一种结果,一种事实真相。生死是苦,轮回是苦。那么其原因是什么?是集。集是苦之因。
二、集:指集谛。集,是聚合的意思,有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集谛即见思二惑。
一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之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二思惑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迷而不觉,是名思惑。烦恼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这根本指的就是见惑与思惑。集是苦之因,苦是集之果。为什么我们会轮回受苦呢?烦恼未断故。
三、灭:指灭谛。灭,原意为火熄。梵语涅槃,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解脱等,新译为圆寂。这里单译灭为正翻,其余为义翻。
涅槃经四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所以灭乃是灭尽烦恼的意思,而非断灭见。大乘义章十八曰:“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这个解释就十分清楚明了。《增壹阿含》卷二十三云︰“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灭最为乐。”又《法华经》卷一云︰“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此谓诸法本来即是寂灭相,非离生死之外而别有涅槃之境。)
灭是一种结果,道是其因。
四、道:指道谛。道本意是路、途径的意思。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道略讲就是戒、定、慧,广论则是三十七道品,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为七科。
道能断生死,能通向涅槃。道是灭之因,灭是道之果。
小结:
苦集灭道就是佛所说的四谛,又称四圣谛、四真谛,是圣者如实所见之真理。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大毗婆沙论》云:“实义是谛义、真义、如义、不颠倒义、无虚诳义”。此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唯为圣智所知,非凡夫所知,故云圣谛。圣谛是指圣者所知一切寂静之境界,系佛教之根本大义,故又称第一义谛、真谛,乃属出离世间法中之究竟深义。
本师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证道之后,即至鹿野苑为五比丘始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是为佛初转法轮。依之而修行称为声闻众,声闻众是从佛修行的人。四圣谛是声闻乘的修法。法华经譬喻品曰:“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四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有关四圣谛之间的因果关系,图示如下: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间的因果
圣─┤
谛 │灭 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 谛(悟的因,即乐因)┘──出世间的因果
佛先讲世间因果,欲令众生知苦,生起出离心,唯知苦才能了苦。苦谛讲苦果,集谛讲苦因。如是果,如是因;如是因,如是果。
后讲出世间因果,欲令众生离苦得乐,到达涅槃的彼岸。灭谛讲出世之果,道谛讲出世之因。知苦,观集;修道,入灭,这就是佛为我们众生讲四圣谛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佛正是我们众生的指路人。
顺观(生观)十二因缘,也就是流转门,对应于苦、集二谛;逆观(灭观)十二因缘,也就是还灭门,对应于灭、道二谛。这是四谛与十二因缘的关系。
十二因缘空,四谛亦空。没有苦,也没有苦的生起;没有涅槃,也没有通向涅槃之路。种种法门皆是方便。因众生妄生计度,分别执着,所以佛才讲苦集灭道法门度脱声闻众。[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金刚经)
一切法本来不生,了不可得。
白话译:
没有苦谛,也没有集谛;没有灭谛,也没有道谛。

点评

入门后继续精进。声闻乘也有俗谛,胜义谛,第一义谛。而且很适合现代人修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0 16:39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智,亦无得。】(破菩萨乘)
解:
一、智:音译为若那、阇那,又作智慧,即对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够断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舍者,称为智。
瑜伽八十三卷三页云:“所言智者,谓出世间加行妙慧”。如对其作严密之区别,智乃包摄于慧(梵语“般若”)之作用中,但一般多将“智”与“慧”视为同义,或合称为智慧。在俱舍七十五法及唯识百法中,智、见、忍三者同为慧之作用,对“见”释为推求、推度,“忍”为认可、忍可而未断其疑可言,“智”则是更进一步,无疑地了知决断。佛教经论中,对智所作之分类极多,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八举出正智、邪智二种,正智即由佛之正教如理作意所生之智,邪智即由外道邪教非理作意所生之智。佛教教义中,以获得正智为首要之务,视其为悟界之真因。
在大小二乘修道共通之戒定慧三无漏学中,戒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使三昧之定境现前,由定则可发得无漏圣智之慧,故以智为究竟。观四谛或十二因缘之理,皆为智;修六度万行,亦以般若波罗蜜之智为究竟;而至佛果所得之菩提、涅槃中,菩提即指究竟之智,涅槃为其所证之理,故大小乘对智之论述极为广泛。
大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二、无智:没有(得到)智慧。
三、得:一切法造作成就而不失,称为得;反之,一切法不能成就,称为非得。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属于不相应法行法。
得与非得有表里关系,得仅与摄于有情自身中之有为法(即“自相续”之有情法),及择灭、非择灭两种无为法有关,与“他相续”、“虚空”无关。就“自相续”而言,若与之呈现积极关系,即令之(法)合、令之持,称为得;若与之呈现消极关系,即令之离、令之失,则称为非得。
得有“获”与“成就”,非得有“不获”与“不成就”等之别。获,即指未得或已失而今得;得,则是“未来生相位”将入“现在位”作用之别名;成就,即指得而至今相续不失;得,则是入现在位之际的别名。以此类推,不获与不成就亦具同义。
凡有为法之得可分三种,即:(一)法前得,又作前生得,即在法之前而起之得,譬如牛拉车,故又称牛王引前得;(二)法后得,又作随后得,即在法之后而起之得,譬如小牛跟随在母牛后,故又称犊子随后得;(三)法俱得,又作俱生得,即得、法两者俱起之得,譬如形与影相随不离,故又称如影随形得。这是从三际上讲,得的三种相。
又择灭、非择灭等无为法,乃非前、后、俱得,即所得之法与时间无关,为非前、非后、非俱,而与上记有为法之三种得合为四种得。
四、无得:没有得到什么。
小结:
菩萨,前文已释,全称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的意思,有自觉觉他义,从凡夫初发心到圆满成就佛道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称为菩萨六度。有关六度的关系,大智度论云:“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又云:“五波罗蜜亦如是,离般若波罗蜜,如盲无导,不能趣道,不能得一切种智。”
菩萨六度万行,上求菩提,以般若波罗蜜为根本,最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成佛道,但心经这里却说:[无智,亦无得]。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漫长地勤苦修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得到,连智慧也无得。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
无智者,即无有智慧。如金刚经云:[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所谓智,所谓般若,不过是一种名言施设,安立假名罢了。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只不过给它命名为般若波罗蜜,所以叫做般若波罗蜜,实无般若波罗蜜。若求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了不可得。一切的修行都是为了得到象佛一样圆满无上的智慧,若般若波罗蜜不可得,还有什么可得呢?一切法皆不可得。
无得者,即无所得。因为有得必有失,便是生灭法,得失皆虚妄。真如自性离生灭、有无、得失等种种分别。智慧非从外而得,一切法本来不生,是寂灭相,实无一法可得。正如六祖坛经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自具足,无所谓智慧不智慧,无所谓得与不得,因而从根本上断除了我们众生自无始以来的种种贪爱、执着、分别。无所得,正是从般若空性上讲的,是诸佛亲证的诸法实相。
观世音菩萨这里是告诉我们:菩萨六度万行亦是空,不可得。菩萨乘与缘觉、声闻乘一样,也不过是一种度众生的方便罢了。从发心上讲,并无菩萨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金刚经)从过程来看,[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金刚经)从结果来说,[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所以菩萨无论从初发心还是历经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来讲,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四相而修行,且最后所证得的般若空性也实无一法可得。
菩萨乘,又名大乘,佛乘。菩萨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以达到佛地的教法。乘,是运载义,前文已释。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合称三乘。声闻乘为小乘,缘觉乘为中乘,菩萨乘为大乘,一般将声闻、缘觉并称小乘。
三乘皆是接引众生的方便。在《妙法莲华经》中,佛分别以羊车、鹿车和白牛车比喻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
[为求羊车出于火宅],[是名声闻乘];
[为求鹿车出于火宅],[是名辟支佛乘];
[为求牛车出于火宅],[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
三乘之中,以佛乘为真实。诸佛示现世间说法普度众生,皆是为了令众生圆成佛道,而非取小果。正如佛在法华经中所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一乘法就是佛乘,也就是大乘,无上乘,无等等乘。[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这才是佛的真实用意所在。
比如五百由旬有珍宝处,但恶道险难,佛知道有的众生心性怯弱下劣,于是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等大家到了化城稍作休息之后,佛又灭掉化城,策励大家继续前进,直达珍宝处。所谓化城借指小乘人的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珍宝处借指诸佛究竟涅槃。
法华经有偈云: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
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白话译:
没有(得到)智慧,也没有得到任何其它。

点评

进入了高级班。从唯识和般若解释实相。所以还要先学一点唯识和般若的知识才能读懂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0 17:08
发表于 2016-3-20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藏檀 发表于 2016-3-20 11:14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破缘觉乘)
解:一、无明:谓暗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 ...

学心经,用心经进入实修,这里就是入门处。
发表于 2016-3-20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藏檀 发表于 2016-3-20 15:37
【无苦、集、灭、道。】(破声闻乘)
解:一、苦:指苦谛。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这是现代汉语对苦的定义。 ...

入门后继续精进。声闻乘也有俗谛,胜义谛,第一义谛。而且很适合现代人修习。

点评

虽然我不修小乘,但很喜欢小乘。懂些小乘的道理是很有必要的。 还有大念住经我很喜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0 16:42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6-3-20 16:39
入门后继续精进。声闻乘也有俗谛,胜义谛,第一义谛。而且很适合现代人修习。

虽然我不修小乘,但很喜欢小乘。懂些小乘的道理是很有必要的。

还有大念住经我很喜欢。
发表于 2016-3-20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藏檀 发表于 2016-3-20 15:38
【无智,亦无得。】(破菩萨乘)解:一、智:音译为若那、阇那,又作智慧,即对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够断定是 ...

进入了高级班。从唯识和般若解释实相。所以还要先学一点唯识和般若的知识才能读懂 。

点评

虽修学净土,但常诵金刚经和心经,并作为晚课。 我承认从这两部经受益匪浅,懂得了很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0 19:45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6-3-20 17:08
进入了高级班。从唯识和般若解释实相。所以还要先学一点唯识和般若的知识才能读懂 。

虽修学净土,但常诵金刚经和心经,并作为晚课。

我承认从这两部经受益匪浅,懂得了很多。

点评

净土与禅宗能直趣解脱。而不迷不狂就需要广读经典。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1 07:34
发表于 2016-3-21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藏檀 发表于 2016-3-20 19:45
虽修学净土,但常诵金刚经和心经,并作为晚课。

我承认从这两部经受益匪浅,懂得了很多。

净土与禅宗能直趣解脱。而不迷不狂就需要广读经典。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3-21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和 发表于 2016-3-20 14:45
如引用,建议说明原创者。

楼主就是原创者啦!
你没看到头一层就给盖了俩大红字:原创!
不过我挺好奇,这大红章要找谁申请呀?

点评

根本不用申请啊,您自己写一个就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1 16:34
发表于 2016-3-21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3-21 09:32
楼主就是原创者啦!
你没看到头一层就给盖了俩大红字:原创!
不过我挺好奇,这大红章要找谁申请呀?

还真是。
发表于 2016-3-21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藏檀 发表于 2016-3-20 14:35
这怎么听起来象外道法?还灵魂离体?

什么外道不外道的,是事实就行。释迦摩尼在世时搞个人崇拜,把其他修瑜伽的都得罪了。现代人还想继续搞门户之见?

点评

师兄,您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要清楚,所谓”个人崇拜“,是本师搞出来的,还是后世人不明真相信口开河。末学希望您认真读一部大乘经典,希望您明白,我执在我心,而不在佛心。为什么?佛是觉者,而我是迷者。 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1 22:32
说外道法还不信。 好吧,好吧,当我没说。 祝您早日成就,了生死出三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1 16:35
 楼主| 发表于 2016-3-21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3-21 09:32
楼主就是原创者啦!
你没看到头一层就给盖了俩大红字:原创!
不过我挺好奇,这大红章要找谁申请呀?

根本不用申请啊,您自己写一个就是。
 楼主| 发表于 2016-3-21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静无染 发表于 2016-3-21 10:15
什么外道不外道的,是事实就行。释迦摩尼在世时搞个人崇拜,把其他修瑜伽的都得罪了。现代人还想继续搞门 ...

说外道法还不信。

好吧,好吧,当我没说。

祝您早日成就,了生死出三界。

点评

我早在1988年11月就知道我不会死了,或者说我本来就没有生死之说。不过是投胎做人,看到人会死而产生的错觉,以为身体就是我,所以身体死了我就死了。经过7年8个月的修行,当全身经络大通后,在熟睡时我离开了肉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2 10:59
 楼主| 发表于 2016-3-2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解:
一、以:因为。
二、无所得:即前经文中[无智,亦无得]之“无得”。已释。大智度论云:“无所得即是得。以是得无所得。”
二、故:缘故,……的原因。前文已释。
三:依:依止,依凭。依赖止住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经中“菩提萨埵”为能依,“般若波罗蜜多”为所依,二者相对而存立。
四、心:佛经中,心、意、识常相提并论,这里的“心”指第八识阿赖耶。(意指第七识末那,识指前六识。)除题目外,这是经中第一次出现“心”,也是唯一的一次。
般若波罗蜜,讲的是心解脱。
五、挂碍:乾隆大藏经中作“罣礙”(guà ài)。(礙是碍的繁体字)罣,碍也。(《集韵》)碍,妨害,限阻。罣同“挂”,繁体字为“掛”。又挂同罫,与絓通。罫,本义是方的网眼,喻为绊住,阻碍。絓(guà),也有绊住的意思,如“车絓于木而止。”可见这几个“挂”字在古文中是通用的,发音也是一样,所以“挂碍”的意思就是绊住、阻碍。
六、恐怖:恐,《说文》惧也。惧是害怕的意思。怖,《玉篇》惶也。惶,《说文》恐也。怖也是恐,都是惧的意思。恐怖就是害怕畏惧。
经中说恐怖有五种:(一)恶名畏;(二)不活畏;(三)死畏;(四)恶道畏;(五)大众威德畏。
七、远离:可解释为远远地离开,即超越修行中的诸多障碍之意。瑜伽八十三卷十三页云:“言远离者:谓诸染污无记作意、不现行故。”经中的远离是建立在般若空性的证悟之上。
八、颠倒: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因无明使然而倒见事相。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宗镜录七十八曰:“颠倒是烦恼根本。”颠倒之见,略称为“倒见”或“倒”,用于指称妄想、虚妄。
《往生论注》卷上云:“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世间种种,若恶若善,如不求出离生死,皆为颠倒。
九、梦想:无论梦中之想念,还是理想亦或空想,皆可理解为妄想。妄想者,谓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
十、涅槃:即前经文中[苦集灭道]中的灭谛。灭,原意为火熄,借指灭尽烦恼,永断生死。涅槃经四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灭非断灭,断灭见是邪见的一种。《法华经》卷一云︰“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大乘义章十八曰:“外国涅槃,此翻为灭。(中略)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梵语涅槃,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解脱等,新译为圆寂。
涅槃有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的不同。
[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法华经中,化城借指小乘人的两种涅槃,即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断一切之烦恼而绝未来生死之因者,尚余今生之果报身体,谓之有余涅槃;如今生之果报亦尽而归于寂灭,谓之无余涅槃。
十一、究竟涅槃:即大般涅槃。究竟,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佛证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究竟涅槃与与大般涅槃同,译言大灭度,为佛之涅槃。菩萨圆证无上菩提,成就佛道,也即是下面经文中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小结:
心经开头观世音菩萨基于[诸法空相]这样的如实知见,先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进而破缘觉乘、声闻乘及菩萨乘,并最终得出[无智,亦无得]这样的结论,理所必然。[无所得]是说明上求佛道的菩萨终于彻悟一切法本来不生的诸法实相,从而心如虚空,无粘无缚,解脱自在。
般若波罗蜜译为智慧到彼岸,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菩萨自觉觉他,自度度人,历三大阿僧祗劫五十二个阶位,终于觉行圆满,究竟成佛。
白话译:
因为无所得的缘故,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中再无任何的绊阻障碍。因为没有任何阻碍的缘故,所以勇猛无畏不再有任何畏惧害怕,远离一切的颠倒与梦想,终致成就佛道,入于常乐我净的大涅槃。

 楼主| 发表于 2016-3-2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nòu)多罗三藐(miǎo)三菩提。】

解:
一、三世:又名三际,即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二、诸:众,许多。
三、佛:梵语佛陀的简称,译为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佛地论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 大智度论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大乘义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云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这就是说,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菩萨自觉觉他但觉行还未圆满,佛则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四智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五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诸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的佛。三世是从时间上讲,十方是从空间上讲。十方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共十方。有时也作六方。
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译过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阿,无;耨多罗,上;三,正;藐,等;菩提,觉。梵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旧翻为无上正等觉,又云萨般若。旧译一切种智,是佛智之别号。大智度论四十六曰:“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种智,名萨般若。”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二十四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自性空,非佛所作,非大菩萨所作,非阿罗汉辟支佛所作。常寂灭相,无戏论语言。”
小结:
这一段经文由上一段经文而来,二者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祗劫五十二个阶位的六度万行,最后功德圆满,成就佛道,无一菩萨不是这样去修,无一佛不是这样成就。由一菩萨的修行而知百千万亿菩萨的修行,由一佛之成就而知百千万亿佛之成就——十方三世诸佛无不如是成就。般若是诸佛之母。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换言之,一切众生皆依般若波罗蜜而渡过生死苦海,到达彼岸成就佛道。整部心经的落脚点在哪里?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佛是由菩萨修来,而菩萨则自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始。可知,无众生则无佛,非离众生别有佛在。
金刚经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者,则非得,是名得。大智度论:“须菩提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不以二法亦不以不二法。云何当得一切种智。须菩提。无所得即是得。以是得无所得。”
白话译:
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因依止般若波罗蜜的缘故,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楼主| 发表于 2016-3-21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解:
一、故:因此,所以。“故”用在句首和句尾的意思并不一样。
二、知:晓得,明了,了了自觉。
三、咒:又作神咒、禁咒、密咒、真言,指不能言说的具有特殊灵力之密语,原作“祝”。由梵语或巴利语译为汉字“咒”有不止一种情况:《翻译名义大集》将dha^ra^N!i^ (陀罗尼)译为总持咒,vidya^译为明咒,mantra(漫怛罗)译作密咒,以示区别,但古来多混用。据现存梵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咒”字的梵语为“mantra”,因此心经中的咒为密咒。咒有善咒、恶咒之别,如为人咒病或为防护己身者,即为善咒;咒诅他人令罹灾害者即为恶咒。佛陀禁止习此等咒术以自活,但允许为护身而持咒。《四分律》卷三十云︰“若学咒腹中虫病,若治宿食不消;若学书、学诵,若学世论为伏外道故;若学咒除毒,为自护,不以为活命,无犯。”
四、大神咒:具大神力之密咒。
五、大明咒:放大光明破众生昏暗之密咒。法藏疏曰:“鉴照不昧名为明咒。”
六、无上咒:谓无有过于此咒者。善见律一曰:“无上者。诸法无能胜也。”华严大疏钞十三曰:“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
七、无等等咒:此咒独绝无伦,无有与之相等者。贤首心经略疏曰:“独绝无伦,名无等等。”
八、除:《玉篇》去也,就是去掉的意思。
九、真实:法离迷情,绝虚妄,云真实。大乘义章二曰:“法绝情妄为真实。”
十、不虚:虚,不真实;不虚,即真实的同义语。真实为顺说,不虚为反说。
小结:
众生经过如理如法修行,终于越过生死苦海,到达常乐我净的涅槃彼岸,这即是诸佛之所愿,诸佛示现世间说法普度众生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即在于此,也正是本经的意旨所在。心经到此就讲完了,圆满了。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能除一切苦”,这个道理“真实不虚”,这是整部心经最终所得出的结论,而正与一开始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首尾遥相呼应,因此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白话译:
所以我们这就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具有大神力的咒语,是放大光明能破众生昏昧的咒语,是没有能超过其上的咒语,是超绝无伦没有与之相等的咒语,能去除众生所有的困苦,真实而不虚妄。

 楼主| 发表于 2016-3-21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解:
一、揭谛:去。
二、波罗:彼岸。前文已释。
三、僧:众义。
四、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大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
五、萨婆诃:又作苏波诃、苏婆诃、娑婆诃、莎缚诃、娑嚩贺、娑诃、莎诃等,咒之结句,速疾成就义。仁王经仪轨下曰:“娑缚贺,此云成就义,亦云吉祥义,亦云圆寂义,亦云息灾增益义,亦云无住义。今依无住义,即是无住涅槃。”
小结:
最后说咒,说般若波罗蜜多密咒。咒语一般不译,如果要译成汉语就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速疾成就无上正觉。
白话译:
因此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就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参考资料:《佛学大辞典》、《三藏法数》、《法相辞典》、《佛学次第统编》及《佛光大辞典》等。感恩。
                                               惭愧佛弟子:藏檀
二O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点评

感恩师兄解释佛法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1 22: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8 17: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