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力力熊

[心得体会] 怎么看待行善、信以及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6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非常赞叹楼主师兄的知见          

佛在入灭时,弟子们问佛:"世尊入灭后,我们将以何为师?后世修习众生,将以何为师?"佛说:"以戒为师,以苦为师."

末学想在这里和诸位师兄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不妥之处,敬请诸位师兄直言相教,感激不尽
读佛经,尤其是大乘佛经,首先应该分清几点:


1.哪些是佛在因地的愿心,佛最初是怎么发愿的,
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2.哪些是佛在因地以及登地菩萨以后的菩萨行,
释迦佛都是怎么一步一步持戒,苦行,忍行,布施
身体等等等,佛是怎么行的,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3。哪些是佛讲果地的境界的,这些其实我们不可
思议的,不是不能思议,而是没有到那个境界思议
也思议不到,妄拿佛说的果地的一些词汇术语境界
去与人辨别,无有意义!!!如同拾人牙慧,与自己
没有什么利益,好不好还要大妄语。

分清了这几点,总结一句话:
相信佛眼佛慧,以戒为师,以苦为师;
相信佛给末法时期专门开的良药,
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借助佛力得出轮回。

善意提醒:千万不要拾人牙慧,没有自己的
真修实修是抵不住生死业力牵引的。就像佛
对阿难尊者说的“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补充内容 (2016-3-16 10:1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补充内容 (2016-3-16 10:16):
是真修实证,没有自己的真修实证是抵不住生死业力的

补充内容 (2016-3-16 11:12):
再补充一点读诵大乘经典应注意的:
4.  行菩萨行应该持何种心态,这也是<<金刚经>>的主要话题,
也是其他大乘经典里需要注意的问题.  "心无所住",行了菩萨行了
做了好事了,也不要觉得自己有什么功德,   要无住.

补充内容 (2016-3-16 11:14):
对于持戒也是同样的心态, 戒是戒自己的,不要盯着别人看,而且自己持戒也要持得自在,不觉得有什么束缚
发表于 2016-3-16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的每一条戒律,都是有非常深的道理的,尤其是对于初修习的众生,这些戒律成就后,是对修行人的一个莫大的保湖

补充内容 (2016-3-16 10:24):
保护
发表于 2016-3-16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且不要说    善能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不要说佛十二类众生,若干种心,悉知悉见

就问问自己:怎么样的念头,或者乘何愿而来?
怎么样今生又得入娘胎,得此躯命?
大算什么时候离去?
又将去向何方世界?

都糊涂的话,那就四个字

老实念佛

补充内容 (2016-3-16 10:48):
以戒为师    以苦为师    老实念佛

十二个字更好
发表于 2016-3-16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糊涂的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3-16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戒为无上菩提本” 要想解脱就必须要持戒的。南无阿弥陀佛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3-16 11: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3-16 11: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3-16 09:05
我说你娘是哪里对不住你了?

非是我說,就沒有對不起你娘了。
大仙這麼不羈,稍說一條沒影兒的繩就杯弓蛇影了啊
好吧金剛經說“不取於法,如如不動”大仙會得可以瀟灑,若不會時還是要五戒十善
来自: 微社区
发表于 2016-3-16 12: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淡定 发表于 2016-3-16 09:49
**戒分为性戒和遮戒,性戒是通于社会的善行,而遮戒却超过了世间的善行,因为它更潜在,更深远。俗语说“ ...

**业由心造,行善和持戒的用心不同。行善事的心,既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或无记的。即使是善心,其心力也可能很微弱,在阿赖耶识里留下的印象很浅。而持戒则不同,当初受戒时,缘境广大,发心猛利,念念虔诚,则熏本藏识,成善种子,这就是戒体。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云: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又云: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问题就是知幻即离,能不能做到.而不是口上随着别人说. 这就如同禅宗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别说在死时能确保自己不随业力牵引,不随各种幻境枉入诸趣,梦里能不能做到觉知历历,醒着时,在人事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6 13:28
发表于 2016-3-16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力力熊 发表于 2016-3-16 13:04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云: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 ...

问题就是知幻即离,能不能做到.而不是口上随着别人说.  这就如同禅宗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别说在死时能确保自己不随业力牵引,不随各种幻境枉入诸趣,梦里能不能做到觉知历历,醒着时,在人事物上能不能做到?这是真功夫

补充内容 (2016-3-16 13:31):
没有此功夫的话,还得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点评

师兄说得对。 末学是跟佛之正法师兄讨论佛乘。末学起先请教了他对佛乘的看法。 他说”佛乘中一切皆幻化“,末学于是才引用上面那两段经文。意思是想说,我等学佛不必看轻芸芸众生,何况是持戒修善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6 13:45
发表于 2016-3-1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嘴上说是靠不住的,于人事物上,于各种幻化境前,能做到几分?

能做到十分,那毕竟是人天恭敬

若做不到,那这可就是吹大牛了.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寂O 发表于 2016-3-16 13:28
问题就是知幻即离,能不能做到.而不是口上随着别人说.  这就如同禅宗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能做 ...

师兄说得对。

末学是跟佛之正法师兄讨论佛乘。末学起先请教了他对佛乘的看法。
他说”佛乘中一切皆幻化“,末学于是才引用上面那两段经文。意思是想说,我等学佛不必看轻芸芸众生,何况是持戒修善者。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3-16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一个大家熟知的,又令人发笑,又令人自我警醒的故事吧

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相交莫逆,经常一起参禅论道。一日,苏东坡静坐之后,若有所悟,便撰诗一首,遣书童送给佛印禅师印证: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从书童手中接过诗作,莞尔一笑,拿笔批了两个大字,叫书童带了回去。苏东坡见书童归来,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的境界,急忙打开诗作,却赫然看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大字,不禁怒火中烧,立刻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已在岸边恭候多时。苏东坡见禅师,大声质问:“大和尚!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么可以恶语中伤?”

  禅师若无其事地反问:“我骂你什么了?”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看过,哈哈大笑:“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呆立半晌,终于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补充内容 (2016-3-16 14:26):
苏东坡是一个非常有修行的聪明人,  清醒着时,  尚且如此. 可见,定力不是那么容易的, 佛说的各种修证境界,不是亲证是体验不到的.  老实念佛
发表于 2016-3-16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来

还得是
老实念佛
勤修戒定慧
熄灭贪嗔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说口头禅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3-16 14: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3-16 15:2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之正法 发表于 2016-3-16 14:40
不要自称自己持戒,修善了。根本没入门。不是一个班级的,没法沟通。免谈

六祖开悟同修认,尚且持戒不淫行;
凡夫邪念不能忍,自大一点臭熏人。

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慢习丑态,引以为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6 15:45
发表于 2016-3-16 15: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辨思与迷信 发表于 2016-3-16 15:26
六祖开悟同修认,尚且持戒不淫行;
凡夫邪念不能忍,自大一点臭熏人。


慢习丑态,引以为戒。

点评

为什么看似消极地持戒却胜过了积极地行善呢?因为在最初受戒时,实际就已对一切众生行了三种布施,尽形寿不盗,就是对法界一切有情财施;尽形寿不杀,就是对法界一切有情无畏施;以此戒法自行化他,就是法施。而世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6 16:01
发表于 2016-3-16 16: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淡定 发表于 2016-3-16 15:45
慢习丑态,引以为戒。

为什么看似消极地持戒却胜过了积极地行善呢?因为在最初受戒时,实际就已对一切众生行了三种布施,尽形寿不盗,就是对法界一切有情财施;尽形寿不杀,就是对法界一切有情无畏施;以此戒法自行化他,就是法施。而世间的布施并不具足三施,且不遍于一切众生界,故其有限的功德无法与缘法界一切众生的持戒功德相比。归根结底,一切的功德果报,其实与所发的心量有关,而不即是实际的物质付出。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贫门无孝子”。这就是说心的付出才是真正的付出,不能仅仅通过行为大小判断功德的大小。

点评

持戒以相信因果为前提,这样就种下了解脱的因。虽然刚入佛门的人可能只是畏惧三恶道苦而持戒,但随着持戒的清净不犯,自能获得不悔的法喜,对因果的道理自然会逐渐明了。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信者持戒,而持戒反过来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6 22:02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3-16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3-16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03: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