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59|回复: 12

[善导大师] 一个失败的修行者的归宿——净土宗的“弘愿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1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无知的净土法门行者

**1998年,我为加拿大东莲觉苑编写佛门网站、 介绍中国佛教十大宗派时, 有机会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净土宗。其实,那时候我已了解净土宗既权巧方便,又真实圆顿,境界甚深微妙,希有殊胜,深远广大,不只念佛那么简单!

**经此一事,我再次较深入、全面地研究净土宗,不单只流于学术研究,更有一种投归的意向。有时,我觉得对净土法门的理解太简单了,——一味念佛吗?日念夜念吗?但自己似乎尚未有这种“愚夫愚妇”般的热忱。又觉得这样念佛有点盲目,太宗教化了。有时,我又觉得净土宗的理论极复杂,涵盖全部大乘佛教的思想,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禅宗等都可阐释净土的理念,各宗的祖师都称要“导归极乐”。在解脱生死的问题上,我还有选择吗?

**作为一个失败的“修行者”,在别无他选的情况下,我最终选取和锁定了净土宗为我的归宿,并自称是修净土法门的佛弟子;可是,对于净土宗的修持,我仍茫无头绪,枉论付诸行动。究竟要怎么样修净土法门呢?


**研究净土宗时,我的“死穴”所在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有言:“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虽然最终选取了净土宗为我的归宿,但我的“所知障”又故态复萌,自以为是,不但没有奉行净土法门的行持——念佛,而且继续不断“深入经藏”,企图研究净土宗的奥义,希望找到一套与净土宗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据,给自己念佛时多一点动力,否则自己或许时念佛,时又不念佛,若存若亡。

**在摸索期间,我遇上因缘,受了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等,希望有些“突破”。有时,我还兼习坐禅,学唱华严字母。总之,持戒修福,修诸功德,,却偏偏较少念佛。就算念佛,亦较多诵《阿弥陀经》《往生咒》等,把佛号放在较轻的位置。

**回想起来,我虽说舍易信难行、自力解脱的圣道门,但自力心仍很重;又认为愈难愈有功德,念佛号不如持咒,持咒不如诵经,殊不知这样背离易行难信、他力救度的净土门愈远。结果呢,我除了修净土门,还要修圣道门,两者兼修。明明净土宗是“易行道”,变成易上加难,甚至比“难行道”更难,这似乎有违弥陀接引十方众生的本怀,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对头。

**例如,当我读《阿弥陀经》中“一心不乱”这一句,即想到禅定功夫,反问自己是否做到了“理一心,事一心”;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就反问自己是否做得不够多、不够难、不够苦,为何修净土者有那么多门坎。

**如此种种,反而令我疑惑起来,心想:“究竟仗他力、易行的净土宗,是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我渐渐地觉得,有必要再深入,更全面地认识净土宗;不能太杂乱,应集中以净土宗的“三经一论”为主,以净土宗祖师大德的注疏为辅,再以其他专修净土宗的法师的批注、论述等,配合净土宗历史的发展作为参考。


**净土法门三种修法

**净土宗的正依经典是“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是世亲菩萨造《往生论》。把一代佛法分成难行道与易行道的是龙树菩萨。佛法传到中国来,先后出现了几位弘扬净土法门的大德,如东晋的慧远大师,后魏的昙鸾大师,唐代的慈愍大师(慧日大师),代表三种不同的修持方法。

**慧远大师修持及弘传“观佛”,即念佛三昧,推行“观想念佛”之净土教法。他临终示往生净土相,被追认为中国净土宗初祖。

**昙鸾大师专修净业,于世亲菩萨主张的“五念门”中,力倡“持名念佛”方法。他又以大乘的“实相”及“缘起”两大思想,解释净土教各种论说,为净土宗日后的开宗立教打下理论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昙鸾大师精研净土,注释世亲菩萨的《往生论》,名为《往生论注》,引出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所云二种菩萨道: (1)难行道,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2)易行道,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他主张净土法门必须专持佛名,全仗佛力,全信佛智,求生净土。他作结《往生论注》时云:“愚哉! 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慈愍大师的净土思想倾向禅净融合,影响后世盛行的“禅净双修”法门。慈愍大师主张禅、教、律、净四行并修而着重于净土。他的思想一方面反映当时禅宗的崛起,另一方面表现净土法门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流行。

**除了禅宗外,净土法门也与天台宗,乃至其他各宗各派结合,净土可说是“百搭”的法门。因此,当时出现了大量以不同宗派诠释净土经典的注疏,以及相关仪轨,包括拜忏、放生等等,夹杂在净土法门内。


**净土法门有两门

**唐朝的善导大师虽被后人奉为中国净土宗的第二位祖师,实质上他才是中国净土宗的宗祖,是祖师中的祖师。他的著作《观经四帖疏》是楷定古今的立宗典籍,有云:“今乘二尊教 广开净土门。”“二尊”是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善导大师依教开宗,成为净土宗的创宗祖师。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云:“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娑婆化主是娑婆化土的教主,即释迦牟尼佛;安乐能人是安乐报土的能者,即阿弥陀佛。前者开净土之要门,后者开净土之弘愿门。

**何谓要门?何谓弘愿门?《观经四帖疏》云:“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善导大师将释迦牟尼佛在《观经》中宣说的要门归纳为定善 (修定求慧) 和散善 (修善求福) 两门;二种行门都以自力所修之功德回向,求愿往生净土。这是净土宗之要门,其至要之处在于“回斯二行”。

**《观经四帖疏》又云:“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至于净土宗之弘愿门,如《无量寿经》所言:一切善恶凡夫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大业、大力为增上缘,得生净土。


**要门和弘愿门

**学佛多年,我常以自己的角度去看经典,如今才懂得要从佛的角度去想。净土宗是彻头彻尾佛力救度的法门。我总在想:“怎么样做才能使弥陀接引我到彼国?”,而不从阿弥陀佛的立场去想 ——佛怎么样做才使众生“来生我国”?殊不知极乐是无为涅盘界,是佛的境界,无论九界众生怎么样修,若他们没有佛力为增上缘,一概无由得生。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说明他是为十方众生而成佛,并成就极乐净土,主动、平等、无条件地救度一切善恶凡夫。弘愿门是阿弥陀佛显彰的别意,与释迦牟尼佛所开净土之要门不同:弘愿门者仗佛力 (他力) 而得生,而要门是仗自力所修之功德回向,求愿往生。善导大师这样解释《观经》付嘱文“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专志倡导净土宗的弘愿门,特别是我等末法恶世的生死凡夫,舍此其谁!弘愿门立于阿弥陀佛的本愿 ——第十八愿,以信方便,愿生者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必得往生。弘愿门强调专修,以称名正行为正定之业,行者不问罪福多少,不问时节久近,“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反过来看净土宗的要门,若我等在念佛之余,还以自力修杂行,企图继续以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求愿往生,善导大师言:“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往生机率极微。


**小结

**在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中,我触及人生的根本大事——生死问题,而进入宗教的领域,寻求终极的解脱生死之道;在林林总总的宗教中,我选取人类历史上最具圆满智慧的释迦牟尼佛为我的导师,而舍去其他宗教;在八万四千法门中,我遇上大乘菩萨教,而选取了八大宗派中的易行难信之净土宗,而舍去其他易信难行的教派;最意想不到的是:净土宗也有两门,我最后选取易中之易的弘愿门——全仗他力,而舍易中之难的要门——自他二力:这样经历了半个世纪,我终于找到了真实的归宿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3-12 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后选取易中之易的弘愿门——全仗他力,而舍易中之难的要门——自他二力

拣去自力,全仗他力,等于是啃老族奢望一輩子饭来张口,茶来伸手。
真相信有那等好事?啥都不做,唯随缘造业,混吃等死,然后顷刻见佛?
发表于 2016-3-1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3-12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3-12 04:51
拣去自力,全仗他力,等于是啃老族奢望一輩子饭来张口,茶来伸手。
真相信有那等好事?啥都不做,唯随缘 ...

师兄,您不是随顺空观的吗?为什么说到佛时,又要分彼此了呢?空还有二?
我等不仗佛力,还仗何力?
师兄,请莫疑惑,佛与佛性无二无别。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3-12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蕅益大师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上·复朱德大居士书)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便不能往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复何希净居士书)


净土法门,以信愿为导。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此一着要紧之极、故为道破)!但肯以光所说以上之事,实力行去,则与观经净业正因相应,与佛本愿相应。固不必疑豫其难得往生也。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诚中居士书)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 印光大师文钞 (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发表于 2016-3-12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安法师开示:

“功夫成片才能往生”的观念很害人:某比丘尼闭关多年不得功夫成片,绝望想自杀!凡是修念佛法门的,一定要以决志求生净土为根本。念佛不能去求得开悟、得神通、得人天福报,甚至到阴间多块元宝,这些都搞错了。很多人念佛求开悟,或者求功夫成片,求一心不乱,这些都不正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去年有几个闭关的比丘尼,她们听说念佛一定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于是她们几个人就发心闭关三年,一定要功夫成片。这些比丘尼道心非常坚固,也能吃苦。大概是念了一年多,每天烦烦恼恼,妄念不断,每天在恐惧当中度过。“哎呀,你看我怎么越念越多的妄念呢?越念越不安呢?功夫成片在哪里呀?什么时候才能得功夫成片啊?”烦恼得不得了。其中有一个比丘尼,由于一心不乱遥遥无期,她都绝望了,准备摸电门自杀。她们来东林寺请我开示,能不能救救她们,真是太苦了。这就是知见没有过关!净土五经没有深入,祖师的著作没有去看,随便听了句话就作为最高原则(佛经上哪有“功夫成片”这个词啊!连“一心不乱”也是指一心持名念佛,而不是往生的必要条件)。

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不管有没有功夫成片,都能往生,散乱心念佛也能往生。以决志求生净土为根本,这才是最直捷、最精确、最纯粹的发愿目标,不需要设定任何的中间环节。在这个基础之上,自念自听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这就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念念都是愿力的相续,念念都是往生的正因,念念都是万德的接纳。念佛时间久了,罪业自然而然就消减了,功夫自然而然就渐成片段了,心地自然而然就愈加清净了。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但大家也不要理解成要反对功夫成片。具足信愿持名,而后功夫成片,增高往生品位,是值得赞叹的。

所以一定要注意,这些都是现实修行当中出现的问题。我在新加坡居士林第一次讲《净土资粮——信愿行》的时候,特别点出念佛以求往生为根本,不是求开悟的,不是求清净心的。当时有很多人听了都很吃惊,实际上这都是祖师说过的话,不是我的创造,我只是“述而不作”,把佛言祖语如实表述出来而已。
推荐视频,大安法师《五濁惡世非念佛法門必不能度》,讲解的很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0rON_wk-c

《无条件的救度》 第02讲(净宗法师 主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Ujs8sVEGxE&index=2&list=PLq8pRvuaLB98OgVgVfkNk76KbfR1g1Ec-
发表于 2016-3-12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力力熊 发表于 2016-3-12 22:46
师兄,您不是随顺空观的吗?为什么说到佛时,又要分彼此了呢?空还有二?
我等不仗佛力,还仗何力?
师 ...

空当然有二!
你有你的空,我有我的空。
你的户头空了也许还能到处串门子蹭饭,
我户头空了不定就要上吊抹脖子!
佛力若可全恃,喻如户头空了,银行也敢全无抵押担保就贷款给我。奈何世间实无此理!
全赖佛接,不假毫善,应不待释迦托胎,娑婆早空矣!
发表于 2016-3-13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念佛?谁往生?》

http://www.shixiu.org/thread-131035-1-1.html
发表于 2016-3-13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弥陀我慈父 发表于 2016-3-12 23:03
“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蕅益大师

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印光大师
发表于 2016-3-13 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藏檀 发表于 2016-3-13 00:12
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 ...


印光大师是势至临凡,来宾蕅益大师请一边儿晾着!
发表于 2016-3-13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大师、蕅益大师所说并不矛盾。
蕅益大师所在的年代和印光大师所处的年代不同,面对的人根基不同,都是对机所说。
发表于 2016-3-13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3-12 23:49
空当然有二!
你有你的空,我有我的空。
你的户头空了也许还能到处串门子蹭饭,

师兄,末学理解,学佛人的银行只有一个户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银行取用,得先进银行,这个进来的门,是指,是导,当然也有你的我的。末学是这么理解的,法门不空,是用,千江有水千江月,江月非空。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3-13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

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岂,难道)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

(中略)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9 13: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