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xvxin00

[其它] 有一个关于自己的问题,想知道。希望有明士解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2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众师兄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讨论比较踊跃,是不同的法系造成的说法不同。
从楞严经二十五圣证圆通来看,修证其实并不复杂,法法圆通。
观照,关注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证得空性。
四川有位大德惟贤法师,走路在一个小桥上时,忽然感觉身心皆空,也是一瞬间的事情。
禅宗有句话叫,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二十五圣证圆通有个脚被毒刺所伤,观照脚痛证圆通。
个人愚见,楼主师兄继续加功修行,此境界还会出现的。

点评

多谢居士的针对性引导,关注身体任何部位都会证得空性........俺回去练练,解脱了啦就好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11:33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8-5-12 11:22
这个帖子众师兄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讨论比较踊跃,是不同的法系造成的说法不同。
从楞严经二十五圣证圆通来 ...

   多谢居士的针对性引导,关注身体任何部位都会证得空性........俺回去练练,解脱了啦就好了。

点评

没有谁缠住你的,是自己的习气。当然贪欲是主要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14:59
请记住:有正念才能解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13:10
发表于 2018-5-12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18-5-11 08:59
个人愚见:唯识四分中,识的自证分与证自证分,是内证智,是权智,属于的范畴了。
根本智是性智,八识转 ...

师兄对于识与智的区别还不很明了。
识与智都能了了而知。
识是有能取所取,而智无能取所取。
辨法法性论中极明了。
从缘知唯识,观识不得境。由境无得故,亦不得唯识。由此无得故,入二取无别。二别无所得,即无分别智,无境无所得,以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

如是智虽无所得,而亦不住空。能显一切相,了知一切。虽了知一切而无能观所观。
  如经言:
  十方所有诸如来,  了达诸法无有余,
 虽知一切皆空寂,  而不于空起心念。
 以一庄严严一切,  亦不于法生分别,
 如是开悟诸群生,  一切无性无所观。
又如:
菩萨了一切法、法界无二故。菩萨如是以善方便入深法界,住于无相,以清净相庄严其身,了法无性而能分别一切法相,不取众生而能了知众生之数,不着世界而现身佛刹,不分别法而善入佛法,深达义理而广演言教,了一切法离欲真际而不断菩萨道、不退菩萨行,常勤修习无尽之行,自在入于清净法界。

转识成智的过程也可以由《辨法法性论》中知,不是层层剥开以求真实,如枣中有核。剥开枣肉便见核,见真种子。唯识四分不可理解为一层包一层的关系。
而是如矿与金的关系。金遍矿中,而矿非金。依火炼矿成金。得金而不复矿。然金非新生本在矿中故。后虽不复矿,然矿非断灭。如是转识成智。



点评

感恩师兄提点。 这下我清晰了很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17:11
标记一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12:16
你是谁呀?不明觉厉的样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12:12
发表于 2018-5-12 12: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8-5-12 11:48
师兄对于识与智的区别还不很明了。
识与智都能了了而知。
识是有能取所取,而智无能取所取。

你是谁呀?不明觉厉的样子
发表于 2018-5-12 12: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8-5-12 11:48
师兄对于识与智的区别还不很明了。
识与智都能了了而知。
识是有能取所取,而智无能取所取。

标记一下
发表于 2018-5-12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xvxin00 发表于 2018-5-12 11:33
多谢居士的针对性引导,关注身体任何部位都会证得空性........俺回去练练,解脱了啦就好了。

请记住:有正念才能解脱。

点评

你做不了自己的主,你的正念如隔日疟,三天一发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15:02
发表于 2018-5-12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8-5-12 11:48
师兄对于识与智的区别还不很明了。
识与智都能了了而知。
识是有能取所取,而智无能取所取。
唯识四分不可理解为一层包一层的关系

不确定染心那路理解算不算一层包一层,但反正他是把一个识体给拆开来分配任务了。
一直没注意他曾否引用什么教证当依据,只见他相关论述始终显得信心满满,似乎也并非全出于一己臆测,八成还是来自其师承的独门传授。

点评

我并没有把自证分看作是与见分和相分相同的一个心识之成分,自证分是对见分的证知,与见分是对相分的证知是不同的。前者是对象性的(或者说,意向性的),后者是非对象性的(或者说,非意向性的)。 如果在一个行为中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3 14:11
唯识有个说法:四分三类,唯识学半。 但这些理论无法从经论中找到进一步的文本依据。唯识四分说是玄奘法师一脉对唯识学理论所做的独具慧眼的疏理和概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3 10:27
发表于 2018-5-12 14:5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xvxin00 发表于 2018-5-12 11:33
多谢居士的针对性引导,关注身体任何部位都会证得空性........俺回去练练,解脱了啦就好了。

没有谁缠住你的,是自己的习气。当然贪欲是主要的。
发表于 2018-5-12 15:0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雷神 发表于 2018-5-12 13:10
请记住:有正念才能解脱。

你做不了自己的主,你的正念如隔日疟,三天一发作。

点评

您的正念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15:05
发表于 2018-5-1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8-5-12 15:02
你做不了自己的主,你的正念如隔日疟,三天一发作。

您的正念呢??????????????

点评

即使正念如日月光明,也有阴天下雨,夜三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15:17
发表于 2018-5-12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雷神 发表于 2018-5-12 15:05
您的正念呢??????????????

即使正念如日月光明,也有阴天下雨,夜三时。

点评

你确实如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15:44
发表于 2018-5-12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8-5-12 15:17
即使正念如日月光明,也有阴天下雨,夜三时。

你确实如此,,,,,,,,,,,,,,,,,,

点评

好歹我还有菩提心在。你没有菩提心,也没有证须陀洹,你自己说你是圣人还是凡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15:57
发表于 2018-5-12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雷神 发表于 2018-5-12 15:44
你确实如此,,,,,,,,,,,,,,,,,,

好歹我还有菩提心在。你没有菩提心,也没有证须陀洹,你自己说你是圣人还是凡夫?

点评

我已经无数次说自己是凡夫了。 师兄也无数次自赞自夸了。 我确实不如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18:22
发表于 2018-5-12 17: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8-5-12 11:48
师兄对于识与智的区别还不很明了。
识与智都能了了而知。
识是有能取所取,而智无能取所取。

感恩师兄提点。
这下我清晰了很多。

点评

另外跟大仙一起, 想听听师兄对四分唯识的看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20:01
发表于 2018-5-12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8-5-12 15:57
好歹我还有菩提心在。你没有菩提心,也没有证须陀洹,你自己说你是圣人还是凡夫?

我已经无数次说自己是凡夫了。
师兄也无数次自赞自夸了。
我确实不如你。

点评

你把大乘佛法,大乘菩萨都否了。有这样的凡夫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19:44
发表于 2018-5-12 19: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雷神 发表于 2018-5-12 18:22
我已经无数次说自己是凡夫了。
师兄也无数次自赞自夸了。
我确实不如你。

你把大乘佛法,大乘菩萨都否了。有这样的凡夫吗?

点评

您肯定不会这么做,因为您是圣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20:00
发表于 2018-5-12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8-5-12 19:44
你把大乘佛法,大乘菩萨都否了。有这样的凡夫吗?

您肯定不会这么做,因为您是圣人。

点评

鄙人不是圣人,可以向圣人,佛菩萨道学习。而不是把圣人,佛菩萨道推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22:51
发表于 2018-5-12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18-5-12 17:11
感恩师兄提点。
这下我清晰了很多。

另外跟大仙一起,
想听听师兄对四分唯识的看法。

点评

第六识的自证分: 前五识的见分所指向的对象都是实在的事物,即“性境”。而第六识的见分所指向的对象则包括所有三类: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即是说,第六识不仅可以指向一切实在的对象,而且可以指向虚构的对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3 12:37
重点说说对自证分的认识 1.前五识的自证分: 前五识是向成所做智的转变。前五识的发生,需要有各种条件的支持。这些条件一共可以归为九种,而其中的“染净依”是第七识。前五识能够发生,须以第七识为前提。第七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3 12:14
1.唯识“四分说”的施设,是解释唯识学中“唯有识”的理念,以及解答“若唯有识,如何内识能自见内识?”这样的疑问,这是四大论师提出各自主张的原因和目的。 2.心识要素,唯识四分,曰见分,曰相分,曰自证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3 10:21
发表于 2018-5-12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雷神 发表于 2018-5-12 20:00
您肯定不会这么做,因为您是圣人。

鄙人不是圣人,可以向圣人,佛菩萨道学习。而不是把圣人,佛菩萨道推翻。

点评

知非即舍,你懂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2 23:24
发表于 2018-5-12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回忆过去劫,当普光佛住世时,我发心跟他出家,勤修苦行。常于一切往来必经之要路,和水陆交通之津口,田地险窄的地方,凡有不合理想,或妨碍损坏车马之处,我都把它填平。或者筑一条桥梁,或者背负沙土,来修补要道,让来往的人都得到方便。
  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我这样勤苦工作,经过无量佛出现于世,都不生退心。有时遇著老弱众生,在热闹市场中(阛即市垣,阓即市门),正需要人来代搬东西,我会自动替他搬运,送至其家,放下东西便离开,而不要他的分文。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毗舍浮佛,译作“遍一切自在佛”,是庄严劫之末,最后一位佛。彼佛住世的时候,世多饥荒,饥民要移地逃荒。我为他们,背负人或背负物,无论远近,我只取一钱,人秋代价。有时看见牛车,陷入泥泞中,不能移动。我有神力,乃为他们推动车轮,拔去他们的苦恼。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有一次,因王设斋请佛,我就站在路旁平坦之处,等候佛来。毗舍佛见到我,便为我摩顶,对我说:“当平心地。心地平,则世界一切地皆平啊!”心地即性地。
  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我听后即心眼开明,看见自身的大微尘和能造世界所有的微尘,并没有差别。微尘是内外地大的色法和自性——即如来藏性的心法、色法和心所法,只是一体,成为性色真空。内外不相抵触,不相摩擦;如空合空,似水投水,两不相碍。乃至外地大之刀枪,和内地大之肉身,亦不会抵触损害。这境界就如六祖大师伸头,刺客三挥利刃,亦不能斩害。亦正是:“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的无碍自在解脱。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我因明白内外二尘,都同一自性,并没有能生和所生,因此就悟入无生法忍,成就阿罗汉果位。现在再回小乘心,入大乘菩萨位了。假如我知道有佛,要宣讲妙莲花,即楞严经,为一切众生,开示佛之知见地,即根中不生灭性,一乘寂灭场地,为诸佛之因地心,依此进修,可得果地觉。我就会先为证明,和大众来修,作为他们的首座。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佛问修证圆通原因,我是以观察内身和外界二尘,平等没有差别,都是属于如来藏性,全相即性。万法唯心,只因有妄相,才发为微尘。现既悟相妄性真,则尘相消除,真性显现,智光亦能圆明,而成无上觉道。故认为专心观察地大,最为第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0 10: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