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道海

[心得体会] 大乘小乘的全面综合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6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M3 等赐诸子大车喻 分三
N1 标章 N2 广明车等 N3 广明心等
今N1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叫一声,舍利弗!尔时长者:在这一班小孩子向长者要车的时候,长者──就是佛,各赐诸子:诸子,就是比喻一切众生;因为这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所以叫诸子。这一切众生和佛都是平等的,心也是平等的;所以这就是譬喻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诸子”就是譬喻众生;众生佛性既然是相同,所以统统是佛子。等一大车:因为佛的心没有偏爱,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相待,非常慈悲,所以就给等一大车。这个“车”也可以读“居”音。等,是平等。
等一大车,这是比方大乘佛法是平等而没有差别的;所以才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譬喻大乘的摩诃衍教。摩诃衍,就是大乘法;这大乘法,可是真实的佛法,和以前那三种的权法,是不同的。可是在以前,所学的权法,也完全都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法;因为虽然是权法,这个“权”是为“实”而设的,这个“性”是相同的。所以赏赐这大乘的佛法,叫“各赐诸子,等一大车”;每一个众生,都给他这个大车。可是,虽然给他这种大乘的佛法、真实的妙理,但是这所有的众生,每个人在往昔都有他这种的习气、都有他这种学习的功业在这儿。
什么叫以前所学习的功业?譬如,修苦、集、灭、道四谛法,这都是以前小乘人所习学的;十二因缘法,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也是在以前所修习的。又有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波罗蜜,也是以前所修习的。所以这叫“谛、缘、度”──谛是四谛,缘是十二因缘,度是六度。还有修慈悲喜舍,还有色法、心法,还有逆法、顺法,还有依报的法、正报的法,还有修行事的法、修行理的法,还有因果等法,还有自法(自己的法)、他法(他人的法)。还有明白法和糊涂法,明白法就是解,糊涂法就是迷;一迷了,就会糊涂了、就会颠倒了!还有……,那个法就多了,又有大法、小法,又有修福的法,又有修慧的法。
怎么叫修福的法?你处处要吃亏,不占便宜;就是要利人,而不要利益自己。总要去帮助人,不要叫人帮助自己;你帮助人,帮助得时间久了,你自然就有福了。你看有的人,一点福报都没有,如果有两毛钱在他手里,他不是生病,再不就出其他的祸患,这就是没有福。为什么没有福呢?就因为不修福。
修福,不单是说帮助人是修福的地方,乃至于不妨碍人,不令其他人对自己不满意。这在事上,在一切事的时候,令其他人都没有不满意的地方,要帮助人;在理上,就是在心里面,也要不妨碍其他的人。你妨碍其他的人,你就会折福。“折”就是布施,就是把你的福都舍出去了。说福舍出去,那也等于布施。不错,等于布施;可是你舍出去你的福,对方也没有接受到你布施的福,这是两无益处。
举一个例子来讲,好像我们出入,关这个门。这人人都是用功的人,在这儿或者参禅打坐,或者学习经典,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你出去,把这个门用力一甩,这个门“呯──”一响,令打坐的,心里往起一蹦,想入定即刻也入不了了,被你这一声响,把他就给震得出定了。那个学佛法的人,或者翻译经典的,学得注目凝神;你这么一甩门,门这么样一响,你把翻译经典这个人的精神,也都给打散了。这个地方就是折福!
这是举出一种,其余的,凡是你对人有妨碍的,令人不满意的,这都叫折福。
再举出一个例子来讲,好像你们都皈依三宝,拜我这么一个愚痴的人做师父。怎么说我这个人是愚痴呢?因为常常会生烦恼;一生烦恼,这就是愚痴的表现。怎么会生烦恼呢?就因为或者你们某一个人不听教。皈依的时候,你说依教奉行;皈依之后,你就是违教而不行──违背我所教的,而不遵从这个教化。你这拜师父做什么?这我不是和你们开玩笑的,不是说和你们这儿来玩一玩哪!你想要学佛法,必须要认真去学习佛法,不是马马虎虎地,就可以学到佛法了。你看中国玄奘法师到印度去取经,受了千魔万考,受了多少辛苦,才得到佛法!我们现在这很容易的,就有经听,就可以学佛法,和大家共同研究佛法;若再不认真去学习,那真可以说是没有德行、前生没有善根。因为你不认真学习,令我这一个愚痴的师父,也就有了烦恼了。
所以在去年,我记得对我两个皈依弟子讲:“你要好好学佛法!如果你再不认真学佛法,会给我很多的麻烦;如果你常常给师父添麻烦,这就是不单没有护师父的法,而且还变成破法了!破法,将来的因果是说不完的,那么多的危险!”所以你如果或者给道场添麻烦,给三宝添麻烦,这都是折福的地方。折福,就是自己没有福了;福没有,那对于修道上就绝对不会成功的。
修慧,就要恭敬经典;不是说我就看经典,那就开了智慧。天台的祖师智者大师,他只听见《楞严经》的经名,每天就向西叩头顶礼,拜这一部《楞严经》;拜了十八年,可是他也没有看过这一部《楞严经》。
在中国,智者大师是看《法华经》开悟的,还有其他很多的法师都拜《华严经》、拜《法华经》、拜《楞严经》,一个字叩一个头,一个字叩一个头。在中国古来,用的铜钱有个窟窿,他把铜钱拴上一条绳,放到经上;叩一个头,把铜钱拉过来一个字,这么一个字一个字拜,一个字叩一个头。一生都这样拜经的都有。总之,必须要恭敬!拜经也能开智慧,看经也能开智慧。
不过,我再要告诉你们各位最要紧、最要紧的话,你们不要当耳边风,听了不记得。什么呢?就是:若你知道,就要去行;不是单看经,说是我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就算了!不是的!要实实在在去做。经上所教你的,要去一切的毛病,你一定要把你这毛病都去了;你若不去毛病,那就不要学佛法!佛法就是要吃亏,要去毛病的;你想要学佛法,毛病又不去,那是办不到的!所以这一点,各位居士要特别注意、要特别留心,我不是和你们讲笑话。你若不去毛病,还明知故犯,那就不要学佛法!那简直就是一个道混子。不要做一个道混子!做道混子,那将来一定是堕地狱的。还有我们修道,每一个人要自己管着自己,把自己习气毛病尽量要改变。
我对于你们各位居士,无论哪一位,都是平等相待。我也不是求全责备,一定要你们即刻就好;我希望你们慢慢地往好了改变,把所有的毛病都去了,不要尽令我忧愁。你们要知道,我对你们每一个人,都特别关心,特别爱护;如果你们哪一个人有毛病,比我自己有毛病,我觉得都更加忧愁。为什么?我希望我每一个弟子,和你们每一位居士,都比我好得多;都在这个西方,开辟佛教,作佛教一个模范,作佛教的一个先进者。不要把自己看得轻了!
这个法说起来很多很多,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法,所以才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只要你明白了,就是佛法;你不明白的时候,也是佛法,不过你没有明白它。我们现在得到佛法一点点的意思,就要往前去,实实在在地去做,不可以马虎的。那么这一些个声闻──这一班小孩子,都有他旧日所习的道法;可是都是权教,而不是实教的,现在就开示这个真实。所以今天我对你们所说的法,也是真实的。无论任何人,不怕有过,就怕过不改;你有过若不改,那不单我没有办法,就释迦牟尼佛也救不了你了!因为旧日所学的法道不同,所以这才说一个“各”;虽然不同,但是现在平等平等,都给你们摩诃衍这个大法。摩诃衍这种大乘的法,就是“一摄一切,遍具遍入”。
什么叫一摄一切?这一个大乘法,就摄一切法。遍具,什么都具足;遍入,哪一个众生都可以得到这种法。所以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大车,也就是大乘,也就是真实的智慧。所以佛才叫一声舍利弗,说是当尔之时,这个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这譬喻:每一个众生都平等赐给他大乘法,不偏不倚;没有说是这个众生我给他大乘,那个众生我就不给他,一齐都赐与了。所以这《法华经》是开权显实,讲大乘的妙理。
发表于 2016-10-26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化上人

颂叹三车希有

告诸子等 我有种种 珍玩之具 妙宝好车
羊车鹿车 大牛之车 今在门外 汝等出来
吾为汝等 造作此车 随意所乐 可以游戏
这十二句偈颂,是说的劝转、示转、证转,这三转四谛法轮。由“告诸子等,我有种种珍玩之具,妙宝好车”这四句,是劝转。“羊车鹿车,大牛之车,今在门外。”这是示转。“汝等出来”,这一句是劝转。
“吾为汝等,造作此车”,这个是表示佛已经证得佛果了!“随意所乐,可以游戏”,这是表示的证转。
告诸子等:佛就告诉所有的众生,所有这一些个小孩子,我有种种:你们现在玩得这么样子好玩,我现在有的东西,比你们所玩的更好玩!你们快来啦!珍玩之具:我有最名贵、最好玩的东西。妙宝好车:什么好玩东西呢?我有最好的车。羊车鹿车:有的用羊来驾车,有的用鹿来驾车,你看多好啊!你们根本以前就没得到过。大牛之车:又有这大白牛车。今在门外:现在正在门外边。汝等出来:你们快点出来!不要在那地方,你们那里没有什么好玩的。出来!我这个车是最好玩的。吾为汝等,造作此车:我为你们这一些个小孩子,给你们造的这个羊车、鹿车、大白牛车,造出这么多的车来。随意所乐,可以游戏:你们欢喜怎么样就怎么样子,能遂心如意。这是最好玩的了!可以坐到这个车上,到什么地方去都可以了!

适子所愿

诸子闻说 如此诸车 即时奔竞 驰走而出
到于空地 离诸苦难
诸子闻说:这一切的小孩子、这一切的众生,都听见了;小孩子就是众生,以后讲小孩子,就是说的众生。“闻说”这一句,就表示闻慧──闻的智慧。如此诸车:这么好的一个大乘法。这是如此好车,就是这一个大乘法是真好的,最好玩了,最可以游戏。因为小孩子就欢喜玩,你若有好东西给他玩,他就不哭了。即时奔竞:即刻就都往外跑,要得到这个车。“奔竞”就是表示思慧和修慧──思的智慧和修行的智慧。奔是奔跑,竞就是竞争。奔竞,就是譬喻思的智慧和修行的智慧。这叫闻、思、修三慧。驰走而出:就是精进;各人都精进修行闻、思、修这种的方法。
到于空地:到空地。“空地”就是譬喻证得无学位了;证得四果阿罗汉,这叫无学位。离诸苦难:离开这一切的苦难了。到了无学位,才能了生脱死;这分段的生死是了了,可是变易生死还没有了。“到于空地”就是离开这一切的苦难,就表示证得四果无学位了。

颂等赐大车喻 

长者见子 得出火宅 住于四衢 坐师子座
而自庆言 我今快乐 此诸子等 生育甚难
愚小无知 而入险宅 多诸毒虫 魑魅可畏
大火猛焰 四面俱起 而此诸子 贪着嬉戏
我已救之 令得脱难 是故诸人 我今快乐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长者,就是说“佛”;见着所有的小孩子,都出离三界了。住于四衢,坐师子座:出了这火宅,就住在四衢道中,所以释迦牟尼佛就坐在师子之座。而自庆言:自己庆贺自己,就说我今快乐:我现在非常地快乐。
此诸子等:所有的这些小孩子!所有的众生等!生育甚难:生长他们、养育他们,很不容易的,很困难的。愚小无知:他们既愚痴而又幼小,所以就没有知识。而入险宅:而进到这危险的房子里边。多诸毒虫:这房子里很多的毒虫。魑魅可畏:魑魅魍魉这些妖魔鬼怪,非常可怕,可怕得很。大火猛焰,四面俱起:加上又有大火,有这猛焰在四面都烧起来了。而此诸子,贪着嬉戏:而这一些小孩子贪着好玩,在这儿玩得什么都忘了,所以非常危险。我已救之,令得脱难:可是我现在 已经把他们救出来,使令这些小孩子都离开苦难。是故诸人,我今快乐:因为这样,在所有的人里边比较起来,我是个最快乐的。我们依照文字讲,就是这样讲法。
现在再把它详细讲一讲。“长者见子”,这位长者就是譬喻“佛”,见着这一切的众生。“得出火宅”,跑出去这三界火宅了。“住于四衢”,什么叫四衢?前边已经讲过,这譬喻的四谛。现在这些个五道的众生──“三十子”和“五百人”──既然出离三界火宅到无学的位子上,那么对这四谛法是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对苦、集、灭、道这四谛,他们非常的明了了,所以这叫做住于四衢。
“坐师子座”,在以前,长者站在门外边,他没有坐着,现在是坐师子座。以前为什么他站在门外边?因为这所有的众生没得度,所以他就在门外边站着。这表示他有所忧愁,有所顾虑,有所畏惧。忧愁一切众生在这火宅里头,非常危险。他顾虑的什么?也就是放不下众生,想要不度他,又舍不得。因为佛是个大慈悲父,一切众生都是佛的儿子,所以他想要不度众生,又舍不了众生;就有所顾虑。
那有所畏惧,畏惧这所有的众生在三界里边,如果不救度他们,将来是都会堕落的。现在见着他所有的这些小孩子,都免除这种灾难,到火宅之外了,也没有忧虑了,也没有顾虑了,也没有畏惧了,所以现在就坐师子座上。在前边所讲的〈方便品〉里边,有这么一句经文,说“今我喜无畏”,现在我是最欢喜的,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就是这个“坐”的意思。
又有一个意思,在以前,没有遇着大乘的机──没有遇着大乘根性的众生,所以佛立着;现在教化小乘的众生,已经圆满了,这个工作已经完了,就将要救度大乘众生了,所以佛才坐,坐师子座了。为什么“而自庆言”?因为他得到所应化的机缘,也就是得到所应度的这一些众生。佛所应度的众生已经要得度了,所以佛就“而自庆言”,非常快乐,说“我今快乐”,我现在是特别快乐。为什么?就是因为大乘的众生都成熟了。
“此诸子等”,这一些小孩子,“生育甚难”,我们人生个儿子、生个女,你把他养大了,是不是也很难呢?这也就比方佛教化众生,要教化出来一个众生,是不容易的。不要说佛教化众生不容易,你们想一想,我们现在在这儿学佛法,我天天给你们讲经,令你们明白佛法,令你们得到佛法的滋润;这种的工作,你说容易不容易呢?这种的工作,也是不容易!最初,你们一点佛法也都不明白,现在经过一年,将要够一年的生育、长养,对于佛法稍微有点认识;但是认识,还是将信将疑,有的时候就生了一种疑惑;有的时候,又生了一种信心。你说是不是很难的?
佛教化众生,怎么说“生育甚难”?怎么叫生?在前边不讲有二万亿佛吗?释迦牟尼佛在二万亿佛那时候,他就以大乘的法来教化众生,所以这叫“生”。这小孩子大乘的根性,在二万亿佛那时候,已经下了种子了,已经生长出来了,所以这叫生。你看!难不难?在二万亿佛那时候,就费了几多心血来教化众生!
你不要以为讲经说法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我告诉你们,讲经不可以往错了讲;若讲错了经,也会堕地狱的。不是说随便的,我愿意讲什么就讲什么,不可以的;讲错了,你这说法的人,要负责任,要负因果的。
所以你讲经讲错了,你瞎人天的眼目;就是你讲的道理不清楚,把人给耽误了。本来人家想要成佛去,你这么样子讲经,把人讲到地狱里去了;把人家讲到地狱去不要紧,这个堕地狱的人也不能饶过你。到阎罗王那儿,阎罗王问:“你到这儿来干什么?你为什么到这儿来了?”他说:“我听经听的,教我不必修行,吃迷幻药就可以得到空理了;所以我也就不必修行了!到现在,我才知道错了!那么我这个错,是他教我错的,所以你要把他也捉到地狱里来!”阎罗王一听这个人的控诉,很有理由的,所以把这个讲经的也抓去,圈到地狱里。所以你说难不难?这很难的!
可是在二万亿佛以前那时候,释迦牟尼佛就以大乘的佛法,来教化这一些个众生。这样长远的时间,也就有少数成熟了,所以这叫“育”。这费了多少的时间,经过多长的时间,才教化出来这么一些个众生?
这时间太久了。在这长远的时间,释迦牟尼佛费了几多精神,受了几多辛苦,才能栽培出来大乘的种子、大乘的根性、大乘的机缘;费了很多辛苦,这是很不容易的。就好像种一棵树似的,用水来浇它,用土来培养它,又要上肥料。一棵树尚且要费这么多的功夫,或者你种一棵花,也要用很多的功去栽培、灌溉。好像今天所教的中国话“红莲华栽满池塘里”,你知道栽满池塘这么多的红莲华,要费多少功?佛教化众生出来,离苦得乐,你知道他要费了多少功?所以说生育甚难。
“愚小无知”,愚,是愚痴;小,就是很幼稚的。“愚小”这也有个比方,就比方善根微弱,善根还没有栽培得很深,还很浅。没有什么善根,善根很微薄的,也就是薄德少福,没有多大的德行,所以这叫愚小。怎么又叫无知?就是被妄惑所覆。妄是虚妄,惑是疑惑,覆是遮盖;就是被这种不正确的迷惑所遮盖着。因为有这种虚妄的迷惑来遮盖着他自性,所以叫无知,没有知识。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就生出五浊来;由生出五浊,所以就要受果报;因为要受果报,所以就有危险。“而入险宅”,入险宅,就是受果报。
“多诸毒虫,魑魅可畏”,这就是总说这三界的“利使”和“钝使”这个相,说这个三界是非常危险的,有这些毒的东西在里头。“大火猛焰,四面俱起”,大火猛焰,就比喻在三界火宅里,到处有八苦和四倒。四倒,就是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这四种的颠倒想。

发表于 2016-10-26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此诸子,贪着嬉戏”,诸子,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的就起见惑、有的就起爱惑;着到见上,就叫“嬉”,着到爱上,就叫“戏”。所以起见爱这种的惑,自己不能摆脱;就是执着这种的见,执着这种的爱,而不能离开,所以这叫贪着嬉戏。“我已救之,令得脱难”,一切众生在这三界里头,着住到这见和爱上,可是我现在已把他们救出来,得脱离这种苦难了,这就是我所以生欢喜的一种原因。“是故诸人,我今快乐”,所以在一切人里边,我是一个最快乐的了。
发表于 2016-10-26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迦陵金刚涂毒鼓 发表于 2016-10-26 11:38
得了,出家师父在此靠边,让你宣法得了!

以戒为师嘛!在《优婆塞戒经》中有如言戒:僧若不听。说法赞 ...

佛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好不?
发表于 2016-10-26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演培法师**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这大龙王的头顶上,戴著一顶很大的如意妙宝王冠,由于有这如意妙宝王冠,戴在大龙王的头上,于是使得任何怨敌,都不敢来侵犯他,更不要说想恐怖他。这譬喻是说: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在其顶上戴有一颗菩提心及大悲心的妙宝王冠,由于有了这颗王冠戴在头上,不但一切恶趣的有情,没有办法来侵怖菩萨,就是天魔外道等,要想来侵犯菩萨,也是无能为力的。发菩提心是怎样尊贵,于此可见。经中又举喻说:世人所认为最珍贵的宝物,莫过于金刚宝,一颗完整无缺的金刚宝,固然是价值连城,没有办法算得出,即使将这金刚宝打破,成为残缺不全的,而它在众宝中仍然超胜其他的一切珍宝,一切珍宝与之比较,仍然不及它的珍贵和有价值。不唯如此,就是金刚宝的名称,亦不会因它的残缺而丧失掉,金刚宝还是叫做金刚宝。如果拿这破碎的金刚宝,去救济无数有所缺乏的贫人,同样会发生救济的作用。

**  这是以金刚宝譬喻菩萨所发的菩提心,以完整无缺的金刚宝,譬喻广大圆满的菩提心。菩萨发了广大圆满的菩提心,在一切众生界中,固然是最崇高最伟大的,即使佛法行者仅有少分菩提心,而他所具有的功德庄严,仍然超过一切声闻、一切缘觉所有的功德庄严。同时,也不因菩提心仅有少分,而丧失掉他菩萨的资格,菩萨还是叫做菩萨。且此具有少分菩提心的菩萨,同样可以去救济缺乏佛法圣财的贫穷众生,使诸没有佛法圣财的贫穷众生,因菩萨的度化而得到佛法的圣财,逐渐走上佛法的解脱之道,终于获得身心自在解脱。菩提心的价值尊贵,从这譬喻中,更得到证明。

**  经中复举喻说:如有一人提一盏灯,走到暗室里去,而那暗室里的黑暗,不是一年两年才有的,已是几百几千年所充满的黑暗,虽然如此,但当这一盏灯提进去时,由灯所放射出的光明,立刻驱除了这千百年来所有的黑暗。当知这提灯的人,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所提的一盏灯,就是菩萨所持的一切智心大光明炬,暗室中的黑暗,就是众生内心中的无明黑暗。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持著一切智心的大光明炬,入于众生的心意暗室中去,使得众生不可说百千劫已来,所积集的一切烦恼障,一切业障以及无明黑暗,悉皆消除得干干净净。由此可知发菩提心,在佛法的修学上,是珍贵到怎样的程度了。

发表于 2016-10-26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佛法说,一个人在世间上,不论做了什么好事,必然有他所得功德,而发菩提心同样有他所应有的功德。发菩提心所获得的功德,好似虚空一样,广大无比,殊胜庄严,究竟广大殊胜到怎样,要从功德的校量中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印度的恒河,是有很多的沙的,假定以一粒沙即是一佛世界,如是有像恒河中这么多沙的佛世界,设若有人将这么多的佛世界堆满了七宝,用以供养诸佛世尊,诸位可以想像得到,其人所得的功德,真是大得无可形容。但佛告诉我们,如果另外有这么一个人,能至诚恳切的合起掌来,一念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这发菩提心的人所得功德,远超过上面以恒河沙数佛刹七宝供养诸佛的功德,还要来得大。因此,我们亦可了解发菩提心的功德,是怎样的广大殊胜了。

  经中为什么要这样的说明菩提心的尊贵、殊胜以及广大功德?当知十方诸佛,不论是过去已成佛的,现在正成佛的,没有不是由发菩提心而来,发菩提心而得成佛,则发菩提心尊贵、殊胜以及广大功德,自就不难明白。诸位不妨自问一下: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希望自己将来成佛?假如是的,那你就得发菩提心,如不发菩提心而希望成佛,那是绝对做不到的。其次,请再自问一下:发菩提心的目的是为成佛,然为什么定要成佛?成佛,固然会得相好庄严,圆满一切功德,但这并不是主要的目的。成佛的真正最大目的,还是为的度化众生。如经上说:‘为利众生愿成佛\’。在无尽意经中,佛陀开示我们说:‘若不为度众生,我即不发是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不但是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佛,而更重要的还是当下就能去度化众生,深入社会,接近人群,随分随力的以佛法开导群迷。以一句惯说的话来讲:发菩提心有两大目标:向上,成佛是我们的目标;向下,度生是我们的目标。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此意。

发表于 2016-10-26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菩提心为入大乘的不二法门

  佛法有大小乘的差别,这是谁都知道的,不用说,入小乘有入小乘的门路,入大乘有入大乘的门路。入小乘的唯一门路,是所发的厌离心。没有发厌离心,绝对不会走上声闻的解脱道。而入大乘的不二法门,则是现在所说的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菩提心,自亦不会走上菩萨的菩提道。且这菩提心,不论什么时候在身心中生起,纵然其他的功德还没有发生,而你已经进入大乘之门。不过话说回来,发起的菩提心,如一旦退失了,那你在佛法中,纵然具有通达空性等的种种功德,仍然是堕入于声闻等地,丧失了你做大乘行者的资格。所以是不是已入于大乘之门,完全看你菩提心的有无而作决定的。

  关于这个,佛在华严经中,曾经这样说过:‘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种子是就因说,从世间看,是怎样的种子,就结怎样的果。种子是有各各不同的,如麦种子、谷种子、豆种子等,是为各自不同的不共因,因为这些不论与怎样的缘合,谷种子终不能为麦种子的因,麦种子终不能为谷种子的因。可是水土空气温度肥料等,则为一切的共因,因为这些与谷种子合,就成为谷苗的因,与麦种子合,就成为麦苗的因,它们是不简别什么物件的,与怎样的种子结合,就助长怎样东西的生长。当知现在所讲的无上菩提心,就是佛苗因中的不共因,如谷麦等的各各不同的种子,为成佛的主要因素。宝性论说:‘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信解大乘而所发的菩提心,犹如为父的种子,通达诸法无我的殊胜慧,犹如慈爱的母亲。为种子的父亲,设若是属于汉族的,那他所生的子女,必然是属于汉人,绝对不会生为藏人或蒙族人,所以父是子姓的决定之因;至于母亲,不论你是藏人还是蒙族人,如与汉族的男子结合,就生出汉人,如与蒙族的男子结合,就生出蒙人,所以母是生子的共因。本此应知:通达无我的般若慧,是三乘圣者的共母,诸佛固然依于般若波罗密,声闻缘觉同样是依于般若波罗密。如龙猛菩萨赞慧度说:‘诸佛辟支佛,并诸声闻人,解脱唯依慧,决定无有余’。所以唯依般若慧不能判别大小乘,要以菩提心及广大行,才能显示大乘的不同于小乘。如是证诸法空性的般若慧,尚且不是大乘不共之道,除此般若慧的诸余道品,自更不必说了。所以要想入于大乘之门,非以菩提心为教授不可,除此,更无余门可入大乘。

  再总结的以喻说:如世间的生男育女,必须具有父母双亲,无父固然不生,无母更不要说。大乘佛法的道支圆满,则须以方便为父,以智慧为母。方便之父是什么?发菩提心;智慧之母是什么?证空性慧。一个佛法行者,如果自认是大乘的话,必须发菩提心,没有不发菩提心,而得称为大乘的。什么时候菩提心在你的身心中生起,什么时候就安立你为大乘行人。中国佛法的修学者,总认自己是学大乘的,但菩提心的是否生起,还得要问问自己。

发表于 2016-10-2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淡定 发表于 2016-10-26 11:05
关键是,留下“法”了吗?尤其像《金刚经》与《楞严经》等?


唉,你不读经喜欢看电视剧,我和你对话不对机啊。
人家不仅仅是演程居士说的护佛塔庙,人家也是保护了那群打砸的人啊,让他们的罪业能减轻一些,法师以自己的行为远种菩提,也是度他们啊。
以你的逻辑《法华经》里药王菩萨燃身供佛没有留下佛经,又该如何下结论?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诃般若波罗蜜 发表于 2016-10-26 10:49
你就没解如来真实义。妙法莲华经开权显实,现真实相,说真实义。

何为“真实相”?

我早说了:你虽取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实未真懂“摩诃般若波罗蜜”。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悠悠龙儿 发表于 2016-10-26 10:37
佛对机说法,对大乘人会说小乘是羊车,叫他们不要退大乘心,并非真的否定小乘。末学个人理解。

如果行大乘真的是坐“大白牛车”那当然不错。

但事实上,与其说行大乘的人是坐“大白牛车”的人,不如说是拉“大白牛车”的牛。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诃般若波罗蜜 发表于 2016-10-26 12:59
二、菩提心为入大乘的不二法门  佛法有大小乘的差别,这是谁都知道的,不用说,入小乘有入小乘的门路,入大乘 ...

大乘小乘的实质区别不是“菩提”而是“涅槃”。

得涅槃即入涅槃永不再来就是小乘,为度别人得涅槃也不入涅槃再来入生死轮回就是大乘。

点评

无二亦无三,只有一佛乘。小乘涅槃非究竟,是一座化城。只有成佛才是究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8 09:38
顶礼师父! 是这样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8 08:57
发表于 2016-10-28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海 发表于 2016-10-28 07:49
大乘小乘的实质区别不是“菩提”而是“涅槃”。

得涅槃即入涅槃永不再来就是小乘,为度别人得涅槃也不 ...


顶礼师父!
是这样的。看看地藏菩萨发的大愿就知道了,大乘不是高人一等来享受的,是要吃更多的苦,行难行事。
发表于 2016-10-28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哪里是贴几篇经文那么简单啊,唉。

点评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初信到十信,要一万大劫。十信到初地一大阿僧其劫。初地到七地一大阿僧其劫。七地到成佛一大阿僧其劫。佛道旷远,因此要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十大愿就是如此。本焕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8 09:46
发表于 2016-10-28 09: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海 发表于 2016-10-28 07:49
大乘小乘的实质区别不是“菩提”而是“涅槃”。

得涅槃即入涅槃永不再来就是小乘,为度别人得涅槃也不 ...

无二亦无三,只有一佛乘。小乘涅槃非究竟,是一座化城。只有成佛才是究竟。
发表于 2016-10-28 09: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悠悠龙儿 发表于 2016-10-28 09:05
大乘哪里是贴几篇经文那么简单啊,唉。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初信到十信,要一万大劫。十信到初地一大阿僧其劫。初地到七地一大阿僧其劫。七地到成佛一大阿僧其劫。佛道旷远,因此要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十大愿就是如此。本焕老和尚就是修十大愿王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感觉苦一是心态有问题,发心不正。二是福报小,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点评

哦,那现在请师兄出钱长期供养寺庙师兄可愿意?不是一曝十寒式的做法,而是常态,拿出自己收入的一部分长期供养直至此生终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8 09:50
发表于 2016-10-28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诃般若波罗蜜 发表于 2016-10-28 09:46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初信到十信,要一万大劫。十信到初地一大阿僧其劫。初地到七地 ...

哦,那现在请师兄出钱长期供养寺庙师兄可愿意?不是一曝十寒式的做法,而是常态,拿出自己收入的一部分长期供养直至此生终了。

点评

我只看见金刚经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让我供养和尚要看是什么样的和尚,宣化上人这样的没的说。你说是和尚行菩萨道,还是我行菩萨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8 10:29
发表于 2016-10-28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庙里长期做义工的也是菩萨行,放弃了自己的部分世俗利益为三宝服务,为众生服务。
发表于 2016-10-2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我们这个庙里的几位常住义工身体都很棒的,年纪都是70多了,但是干事很利索,脑筋也好。
发表于 2016-10-28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在话,现在要我一天到晚在庙里住着我还吃不消,我还会着急自己的世俗事情要做,所以很敬佩这些义工,以前才开始不了解情况,看到有的义工偶尔说高话了我还有看法,觉得做义工还脾气大不应该,现在才知道被义工批评其实还是我自己的问题,自己做的不到位。
发表于 2016-10-2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自在文明请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 09: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