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道海

[心得体会] 大乘小乘的全面综合比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6-11-30 09:2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憍陈如比丘 当见无量佛 过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觉
常放大光明 具足诸神 ...

我的问题是阿弥陀佛入涅槃是他自己的意愿,还是有什么其他因素。

你认为你转帖的经文回答了我的问题吗?

回答不了就简单点,告诉我你不知道就行了。

点评

从佛经自己得出结论,凡夫岂可自己随意下结论?为何观世音菩萨是过去正法明如来,文殊菩萨龙种上尊王佛为何还再行菩萨道?自己去看看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是怎么讲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 10:07
发表于 2016-12-2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海 发表于 2016-12-2 08:30
我的问题是阿弥陀佛入涅槃是他自己的意愿,还是有什么其他因素。

你认为你转帖的经文回答了我的问题吗 ...

从佛经自己得出结论,凡夫岂可自己随意下结论?为何观世音菩萨是过去正法明如来,文殊菩萨龙种上尊王佛为何还再行菩萨道?自己去看看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是怎么讲的。
发表于 2016-12-2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颂合能润 L2 颂合所润
今L1


贵贱上下 持戒毁戒 威仪具足 及不具足
正见邪见 利根钝根 等雨法雨 而无懈倦
贵贱上下:贵,是尊贵;贱,是卑贱。上,在上位的,就是一些个做官的;下,就是一般老百姓、一般的人。在上的就是“贵”,在下的就是“贱”。持戒毁戒:或者就是出家人严守戒律,或者是犯戒律的这一类众生。持戒,就是严净毗尼的;犯毁戒,就是不守戒律的。
威仪具足,及不具足:出家人,有的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威仪,三千威仪,有威可畏,有仪可法;这就是行有行的威仪,坐有坐的威仪,站有站的威仪,住有住的威仪,行住坐卧这四大威仪都非常圆满,所以这叫具足。或者不具足威仪,行也不像个行的相,坐也不像个坐的相,住也不像住的相,卧也不像卧的相,这叫不具足。
正见邪见:正见,是正知正见;邪见,是邪知邪见。正知正见,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正当的,也不去看;听见有人讲一些个不合乎礼、不正当的话,也不去听;不合乎礼的话、不正当的话,也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事情,一定不要去做;这就是正见。你若是不合乎礼,你就去看;不合乎礼,你就去听;不合乎礼,你就去说;不合乎礼,你就去做;这就是邪见。
利根钝根:利,是聪明的人,他闻法就开悟了;钝,是愚痴的人,他听了很多次讲经说法后,还不知道什么叫佛法。他也不修布施、也不持戒、也不忍辱、也不精进、也没有禅定、也没有智慧,这钝根的人,就对于佛法不能领受。
可是以上所说这种种的根性,等雨法雨:佛一点也不分别。等,是平等。雨,上边这个雨,就是下雨,龙所下的雨;下边这个雨,是法雨,是所雨的雨。佛像大云普降雨,一切众生都得到法雨这种的滋润了。而无懈倦:佛为众生说法,没有懒惰的时候、没有觉得疲倦的时候;为弘扬佛法,是不惜身命,身心性命也都不要了,所以这是佛为法,永远也没有懈倦。
**L2 颂合所润(分二)
M1 颂欢喜善利现世安隐合普洽喻 M2 颂后生善处乃至渐得入道合生长敷实喻
今M1


一切众生 闻我法者 随力所受 住于诸地
或处人天 转轮圣王 释梵诸王 是小药草
一切众生:就包括飞、潜、动、植、胎、卵、湿、化。飞,是能飞的众生;潜,是潜在水里的众生;动,一切的动物,包括人在内;植,就是植物、一切的花草树木;胎,由胎生的众生;卵,由卵生的众生;湿,由湿生的众生;化,由化生的众生。以上这种种的众生,闻我法者:若听闻佛法的人,随力所受,住于诸地:随他自己的力量,所接受的好处,各住其地,各在他本位上。
或处人天:或者居住在人间,或者在天上;或者做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四种。金轮王,王于四天下,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都在他管理之下。金轮王有七种的宝贝,是遂心如意,变化无穷的。金轮王所治理的国家,都持五戒、行十善。银轮王管三天下,管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他不管北俱卢洲。铜轮王管二天下,就是管东胜神洲、南赡部洲;铁轮王管一天下,就是管南赡部洲。现在我们是在南赡部洲,若是所有的国家聚合到一起,选举出一位领袖,这可以说是铁轮王。在轮王这个位置上,若是再一修行,可以成佛的。释迦牟尼佛今生如果不去修行的话,也就会成为金轮王。
释梵诸王:释,是帝释;梵,是梵王、大梵天王。帝释王和大梵天王,这叫诸王。是小药草:转轮圣王和释梵诸王,这就属于小药草。
发表于 2016-12-2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无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独处山林 常行禅定 得缘觉证 是中药草
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能知道无漏法,及能得到涅槃;起六神通:他得到六种神通,就是得到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及得三明:又得到这三明,就是得到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独处山林,常行禅定:他自己在深山穹谷修行,独善其身,和世界人不来往;他也常常地修习禅定的苦行。天上人常常在禅定里,人间人若常常修禅定,也就是等于在天上一样。得缘觉证,是中药草:得缘觉的果位;这是二乘人,就是属于中药草。
求世尊处 我当作佛 行精进定 是上药草
求世尊处:若有人求佛法,来到世尊的地方。我当作佛:他知道自己一心修行将来作佛。行精进定:这个“定”,前边讲的是禅定;禅定,不是精进,现在是修精进定。是上药草:这一类的众生都属于上等药草。
又诸佛子 专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
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又者,有一类的佛子,他专心来修行佛道,常行慈悲:他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都行慈悲法。自知作佛,决定无疑:他知道自己将来一定作佛的;决定没有疑问的,没有丝毫可怀疑的。是名小树:这都是小树,也就是属于通教的菩萨。
安住神通 转不退轮 度无量亿 百千众生
如是菩萨 名为大树
安住神通,转不退轮:能安住于大神通力,转不退法轮。转不退法轮,就是讲经说法,永远都不退休、不休息,度无量亿百千众生:他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像这一类的菩萨,他常转不退法轮,存心教化众生,不怕辛苦、不怕艰难,这比喻为大树。
佛平等说 如一味雨 随众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禀各异 佛以此喻 方便开示
种种言辞 演说一法 于佛智慧 如海一滴
佛平等说,如一味雨:佛对这所有一切众生,就是平等说法,就像大云下一味雨是一样的;以这一乘法而教化众生皆成佛道。随众生性,所受不同:但是随每一个众生他自己这种本有的性,随众生的根机不同,所接受的好处也是不同;大草、小草、中草各得其长,大树、小树也各得其长。大树,就是别教的大菩萨。如彼草木,所禀各异:也就好像药草、丛林、大树及小树的性不同,各人所禀受、得到的益处不同。
佛以此喻,方便开示:所以佛用这一个比喻,以权巧方便法来开示众生,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以种种的言辞,演说一乘的妙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以佛的智慧方面来讲,这就好像大海中一滴水似的。所以佛的智慧是无量无边的,所说出来的法,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那样。
**M2 颂后生善处乃至渐得入道合生长敷实喻

我雨法雨 充满世间 一味之法 随力修行
如彼丛林 药草诸树 随其大小 渐增茂好
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诸世间 普得具足
渐次修行 皆得道果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佛说,我下这种的法雨遍满所有世界,普润一切的众生。一味之法,随力修行:这一乘的妙法,随众生自己的力量去修行;如彼丛林,药草诸树:就好像一切的药草、树木,及丛林,随其大小,渐增茂好:随它的大小和所得的雨量,渐渐增长茂盛;大树得大的茂盛,小树就得小的茂盛。诸佛之法,常以一味:诸佛所说的妙法,常以一乘妙味,令诸世间,普得具足:佛所说的一乘妙法,使令世间上所有的众生,一起都得到圆满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一点一点的修行,将来都能成道证果。
声闻缘觉 处于山林 住最后身 闻法得果
是名药草 各得增长
声闻缘觉,处于山林:还有证声闻果的,有证缘觉果的,处在深山丛林里边,住最后身,闻法得果:证四果阿罗汉,这叫最后身;因为分段生死已了,再不受生死,这就是最后的身体。他们听闻佛所说的法而证得道果,是名药草,各得增长:这譬喻他们是药草,各得他本身应得增长的雨
发表于 2016-12-2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诸菩萨 智慧坚固 了达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
若诸菩萨,智慧坚固:若所有一切的菩萨,他们有大智慧,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他们明了通达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发心求得最上一乘,是名小树,而得增长:这是比喻小树,是属于通教菩萨;也得到增长了。
复有住禅 得神通力 闻诸法空 心大欢喜
放无数光 度诸众生 是名大树 而得增长
复有住禅,得神通力:还有一些在禅定之中,得到六神通,闻诸法空,心大欢喜:他们一听到诸法空相,心里生出非常欢喜的心;放无数光,度诸众生:他们能以放无数的光明,来救度一切众生。是名大树,而得增长:这比喻为大树,是属于大乘的别教菩萨;而得到增长。
**J2 颂合差而无差

如是迦叶 佛所说法 譬如大云 以一味雨
润于人华 各得成实 迦叶当知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
今为汝等 说最实事 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
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 渐渐修学 悉当成佛
如是迦叶:像前边所说的三草二木,迦叶!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佛所说的法,也就比喻为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佛以一乘的妙法,来教化众生,普润于一切人都好像花一样,将来都得到成佛。
迦叶当知:迦叶!你应该知道,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佛以诸多的因缘、种种的譬喻,来开示众生成佛之道;是我方便,诸佛亦然:这是我释迦牟尼佛的一种方便,十方诸佛也是这样教化众生。
今为汝等,说最实事:现在,我为你们这一切的众生,说这个真实不虚的法,说这个实智、实教的道理。诸声闻众皆非灭度:这所有的二乘人,以前我说他们得到涅槃,他们没有得到真正的涅槃;只得到有余的涅槃,而没有得到无余涅槃。灭度,就是涅槃。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你们声闻人现在所行的道,也是行的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一点点地向前去修行,一步一步地向前去修行,一天一天地向前去修行,将来完全得成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6-12-2 10:12
若诸菩萨 智慧坚固 了达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若诸菩萨,智慧坚固:若所有一切 ...

根据《般若菠萝蜜多心经》: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需成佛即能究竟涅槃。

点评

就算究竟涅槃了,为何观世音菩萨还要修一恒河沙大劫才能成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 10:3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6-12-2 10:07
从佛经自己得出结论,凡夫岂可自己随意下结论?为何观世音菩萨是过去正法明如来,文殊菩萨龙种上尊王佛为 ...

“为何观世音菩萨是过去正法明如来,文殊菩萨龙种上尊王佛为何还再行菩萨道?”

这不是恰恰证明了我主贴所说的:成佛与涅槃其实是两回事,成佛只是得涅槃不一定入涅槃,成佛后若再来入生死轮回又可能受无数亿苦。

阿弥陀佛入涅槃,就是说,他准备永不再来了。

点评

娑婆世界是秽土,释迦牟尼佛的大愿是秽土成佛。阿弥陀佛是净土成佛,极乐世界没有诸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 10:37
发表于 2016-12-2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海 发表于 2016-12-2 10:24
根据《般若菠萝蜜多心经》: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

就算究竟涅槃了,为何观世音菩萨还要修一恒河沙大劫才能成佛?
发表于 2016-12-2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海 发表于 2016-12-2 10:28
“为何观世音菩萨是过去正法明如来,文殊菩萨龙种上尊王佛为何还再行菩萨道?”

这不是恰恰证明了我主 ...

娑婆世界是秽土,释迦牟尼佛的大愿是秽土成佛。阿弥陀佛是净土成佛,极乐世界没有诸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发表于 2016-12-2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自在文明请香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小乘修法上的不同之比较
小乘求涅槃,要彻底戒淫、彻底无情爱心、一切无执着、不执假为真
大乘:
1:既要戒淫,又不能彻底戒淫,不然根本就不会再来人间投胎;
2:要有情爱心,菩萨又称“觉有情”,若一个人无情爱心,这人就不会太关心任何其他人,会倾向于趋入涅槃,而入涅槃就谈不上行大乘了。
五祖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行菩萨道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把一切众生都当做父母配偶子女等你对之情爱最深重的人。
由于往往不彻底戒淫、有很强的情爱心,所以大乘菩萨往往是在家人形象,小乘人则通常是出家僧形象。
3:要有一些很强很强的执着,比如上面的情爱心,比如执着于过去说过的某些话,等等。因为若不是有很强的情爱、或很强的誓愿,很多人会根本就吃不了行大乘中所可能遭受的无数亿苦而放弃了。
而这些执着都会既障碍涅槃、又障碍得佛菩提;
4:要在一定程度上执假为真。因为如果你认为整个三界、自我和其他一切众生都是幻象,都是一堆电磁波之类,那么你当然不可能对一堆电磁波有什么情爱心,由此当然也谈不上慈悲利益行大乘之类话题。
由于要执假为真,加上又往往不求彻底戒淫、情爱心深重,所以大乘人某种程度上更接近魔(参见《楞严经》,魔王的特点就是堕“真非真执”),小乘求涅槃的倒是与魔彻底无调和之处。
所以行大乘的确比行小乘难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如果若要我教一个人行小乘,那很简单,就是彻底戒淫、彻底无情爱心、一切无执着、不执假为真;若要教一个人行大乘……我根本没法教。

点评

大乘佛教也是要断淫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首要断淫,不断淫犹如煮沙成饭,此非饭本,纵经尘劫,只名热沙。断淫,断性亦无,根尘不偶,是名干慧地。发菩提心,才是十信位。一万大劫入初住位。谁说大乘不断淫欲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6 18:56
发表于 2016-12-6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藏教和通教,认为涅槃是到极点了,不是化城。别教的菩萨,认为这种境界也不是到极点,也不是化城;这是菩萨的境界。圆教,佛的境界,就说这种境界不是到极点了,而是一种变化城,这叫非极非化,这是圆教。非极是化,是圆教的意思;非极非化,也是圆教的意思;是极是化,也是圆教的意思;是极非化,也是圆教的意思。这圆教怎么叫“圆教”?就是你怎么讲都可以,它圆融无碍的;就像水似的,“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在哪一个地方有缝,就往哪个地方钻。圆教是圆融无碍的,就是儒教所谓左右逢源,你怎么讲、怎么对;左右都是源头、都到这个源头,左边也有水的来源,右边也有水的来源。这若详细讲,叫约教;以约教讲起来,太多了!不过我先给你们念念这个意思,提一提这个名,然后慢慢地研究,你们去发掘你们自己的智慧。这是“化城”大概的意思。
什么叫“约教”?讲经有“因缘、约教、本迹、观心”这四种讲法。在佛一生所说的法,分为五时八教;现在讲了四时,没有说华严时,八教也只说了四教。佛最初说的三藏教,就是阿含;然后说方等,这是通教;再说般若,这是别教,最后说法华涅槃,这是圆教。那么佛就“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弹偏,弹就是批评他不对;说你这是偏空!这叫弹偏,批评他不合乎中道。斥小,斥是喝斥,就是有一点骂的意思;说你们这些个小乘,是焦芽败种,太没有用了!叹大,说大乘才是最妙的佛法,啊!这大乘法真不可思议,无上甚深微妙法啊!褒圆,褒是褒奖;就是说它最好了,再没有这么好的了!圆教是最妙的,所以叫《妙法莲华经》;在《妙法莲华经》所说的道理,都是圆融无碍的,都是不可思议的道理。
有的人就说,这一品很多地方都讲的因缘、讲的过去的事情,为什么不用“宿世品”,怎么就用一个“化城”呢?这化城,是权法;经,是实法、是实智。所说实智的道理,为什么把实智不要了,用这权的名──用这“化城”来名这一品呢?不错,这一品在前边所说的,都是过去、宿世的因缘,不知道有多少劫以前的事情;而后边,就举出这么一个“化城”来作比喻。因为举出这个化城正是显这实智,这叫“动执开权”。动执,以前二乘人都不动、都入定了,在那地方,一天到晚都要得到涅槃、要在涅槃上;就常常在那个地方,生安稳想、生灭度想:“我现在所作巳办,大事已毕,不受后有了!我没有什么问题了!没有麻烦了!”在涅槃这儿,就住下来了,不往前再去修行、不往前再研究了,这叫执,是个执着;他执着什么上呢?这二乘人,就执着涅槃上了!所以现在动执,给他活动了。开权,把权法给开开了,说你那个不对啊!所以这斥小,就是说他的不对,你还要再往前去修行!那么现在就给他动执开权了!所以这品的名字,叫〈化城喻品〉。我们对佛法,一切时、一切处,听了之后,不要生一种执着,要把执着没有了!---宣化上人

点评

这里似乎把藏传当佛教对待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6 17:22
发表于 2016-12-6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6-12-6 10:04
藏教和通教,认为涅槃是到极点了,不是化城。别教的菩萨,认为这种境界也不是到极点,也不是化城;这是菩萨 ...

这里似乎把藏传当佛教对待了。。。?

点评

藏教,为天台大师智顗所立‘化法四教’之一。全称三藏教。即小乘教之别称。藏教不是指“藏传”,“藏传”是伪“佛教”,冒牌包装的假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6 17:43
这里的藏教指的是修苦集灭道,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证阿罗汉为究竟的小乘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6 17:42
发表于 2016-12-6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悠悠龙儿 发表于 2016-12-6 17:22
这里似乎把藏传当佛教对待了。。。?

这里的藏教指的是修苦集灭道,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证阿罗汉为究竟的小乘法。

点评

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6 18:45
发表于 2016-12-6 17: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悠悠龙儿 发表于 2016-12-6 17:22
这里似乎把藏传当佛教对待了。。。?

藏教,为天台大师智顗所立‘化法四教’之一。全称三藏教。即小乘教之别称。藏教不是指“藏传”,“藏传”是伪“佛教”,冒牌包装的假货。
发表于 2016-12-6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6-12-6 17:42
这里的藏教指的是修苦集灭道,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证阿罗汉为究竟的小乘法。

哦。
发表于 2016-12-6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海 发表于 2016-12-4 09:13
大乘小乘修法上的不同之比较
小乘求涅槃,要彻底戒淫、彻底无情爱心、一切无执着、不执假为真
大乘:

大乘佛教也是要断淫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首要断淫,不断淫犹如煮沙成饭,此非饭本,纵经尘劫,只名热沙。断淫,断性亦无,根尘不偶,是名干慧地。发菩提心,才是十信位。一万大劫入初住位。谁说大乘不断淫欲哉。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6-12-6 18:56
大乘佛教也是要断淫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首要断淫,不断淫犹如煮沙成饭,此非饭本,纵经尘劫,只名热沙 ...

但在投胎的时候又会起淫心。
所以矛盾啊。
发表于 2016-12-7 12: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低位次菩萨无明没有破尽,是有情。高位次菩萨是乘愿再来。并非淫欲心。
发表于 2016-12-7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三藏教的人,他对这个涅槃,生一种的安稳的想:“入涅槃是最好了!这个地方什么麻烦也没有了,什么烦恼也没有了,什么是非也没有了!”所以二乘这三藏教的人,就对“涅槃”是特别有好感。他对涅槃也生一种灭度想:“我证得涅槃,就不生不灭了!”他看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他说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这就是牢狱;生死,这就是我的仇敌。所以他要快一点入涅槃。藏教的人是这样子,通教也是一样的。
通教也是二乘人,也是对于“涅槃”生有一种安稳的想;说是得到涅槃是最好的,对这个三界,他都没有兴趣了,所以要做独觉,又做自了汉。好像有的人,看见所有的人都不好,就觉得我自己好;所以要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住,那是最妙了,有人,就很多麻烦。
菩萨不是这样子,“你越不好吗?我越接近你多一点!不能离开你,专门度不信佛的人!你不信佛吗?我用种种的感应、感化的力量来感动你,令你发菩提心!”这是菩萨的境界。所以菩萨和二乘人完全不同的,就好像父亲找儿子,遇到一条很危险的路,这是往危险的城市;他一只脚就到这个城的里边,另一只脚在城的外边。他这时候也知道这城里边最危险了!可是他想起他的儿子,也不管自己危险,所以就到危险的城市。这是比方佛和菩萨到险城里边,发誓度众生。
菩萨他发愿“伏余习”,他还有这么一点点的余习没有断;所以他说:“我不断了!我去到险城里边去,到那个生死里边去,不证得这真空的理体。”所以这叫“伏余入生”,伏他这个余习,来再到这生死里边来,这是菩萨发心。
前边所讲的是藏教和通教,现在讲别教。藏教是阿含时,通教是方等时,别教是般若时,圆教就是法华涅槃时。别教也有个城,叫“不道城”;这不道城如化,好像化了是的。他用这个城来防备危险。菩萨在这城门来回这么走,把这当作一个方便城,断除见惑和思惑。虽然断除见惑、思惑,他还不说这种的境界是到了最高的境界,所以叫“不道城”。好像二乘,他就说他所得的涅槃是究竟的;其实不究竟!菩萨是净佛国土、游戏人间、教化众生,所以他知道这不是究竟法。在圆教的意思,他知道没有贼;没有贼,所以也不要有城;不要有城,所以这个城,就叫“化城”。这〈化城喻品〉就是根据圆教的道理而立名,所以这一品的题目叫〈化城喻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9 00: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