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01|回复: 5

五停心观--功德及过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1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hzhfjfj 于 2015-5-21 22:01 编辑

**五停心观——修禅定的入门基础
**
**    壹.五停心观的定义
    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大乘佛法以成佛为目标,因此以念佛观代替界分别观,五种观法合起来又称为五门禅。
    就声闻法而言,五停心观是进入圣贤位前所必须修行的初阶法门;就大乘佛教而言,五停心观是修习禅波罗蜜前所不可缺少的方便法门。所以,五停心观在修行上的次第而言,处于基础门槛的地位,学佛者不可不知。
    贰.五停心观的内容
    一、不净观
    不净观是指观想自他肉体的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的观法。《法华经》譬喻品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众生因为贪爱,在我、我所有上产生执着爱染,生起种种痛苦,所以学佛修道,想要获得圆满幸福的人生,首先必须止息心中的贪欲。
    诸经中以不净观对治多贪众生的方法很多,可归纳为下列几点:
    1.以观自身污秽,对治己贪:为了这付臭皮囊,我们往往用尽各种方法去妆扮它。下列五种观法,是用来减少我们对于自己身体的过份贪爱。
    (1)种子不净:肉身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内有烦恼业因的不净种子,外有父精母血的不净种子。
    (2)住处不净:在母胎中,十月不净。
    (3)自体不净:观想自己的身体是由四大不净所成,依《大明三藏法数》卷四十八说:人的身体与体内各有十二种不净物。
    a.身体:有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等十二种不净物。
    b.体内:有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等十二种不净物。
    (4)外相不净:有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等十二种不净物。
    (5)究竟不净:死亡后弃置冢间坏烂,永久不净。
    2.以观他身污秽,对治淫贪:观想他身不净,而止息对于他人的淫欲贪爱。《俱舍论》及《瑜伽师地论》将这种贪爱分为下列四种:
    (1)显色贪:显色,指青、黄、赤、白等色。显色贪,是见到对方朱唇皓齿、皮肤白晰、脸颊红润等颜色而生起的贪爱。
    (2)形色贪:形色,指长、短、方、圆、高、下等色。形色贪,是见到对方高大英俊、千娇百媚等形色而生起的贪爱。
    (3)妙触贪:由于对方体态柔软轻盈、肌肤光泽细滑等感触而生起的贪着。
    (4)供奉贪:由于对方的趋承服事等,生起贪着,又名承事贪。对治淫欲贪爱的方法,不外观想死尸的膨胀、青瘀、脓烂、坏散、血涂、虫聚、仅余白骨、火烧成灰、鸟兽噉食等相。当我们想到对方也是如此,就能伏灭心中的淫欲贪爱。
    3.观世间一切不净,而息止对于一切五尘境界、资生之物等所起的贪爱。又可细分为下列诸项:
    (1)以苦恼不净与下劣不净对治与境相应而起的贪爱:苦恼不净,观想我们的苦恼是心与境相触而产生的感受。下劣不净,观想三界中,欲界是最下劣鄙秽者。观想这两种不净,可以止息由心与境相应而生起的贪爱。
    (2)以观待不净对治与色相应而起的贪爱:观待不净,由观想较高的境界来对治于较低的境界,例如观想无色界种种殊胜,就不会对色界诸法产生贪爱;观想涅盘寂静,就不会对诸天享乐产生贪爱。以这种对待的观法,就能对治由心与色相应而生起的贪爱。
    (3)以烦恼不净与速坏不净对治萨迦耶贪:烦恼不净,观想三界充满烦恼,有如火宅。速坏不净,观想万法由四大五蕴而成,所以无常无我。这两种观法能破除执着我、我所而起的贪爱。
    二、慈悲观
    慈悲观又作慈心观、慈愍观,是多瞋众生观想由予乐拔苦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瞋恚的观法。
    1.以生缘慈来止息违理瞋:有些人常常无端发怒,恼害众生,这种瞋相称为违理瞋恚或邪瞋。对治之道,应先取至亲的人得到快乐的样子作为观想对象,然后再慢慢扩及怨憎的人,乃至一切众生。
    2.以法缘慈来止息顺理瞋:在我们被他人恼害的时候,或因自己行善持戒,而对于作恶犯戒的人,往往生起瞋心,这种瞋相称为顺理瞋恚。
    对治之道,应该观想众生都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有法,因此无一众生可得,既然如此,又那里有持戒毁犯、善恶是非等事呢?所以应该本着慈心爱念,把自己的禅悦法喜,与对方一齐分享。这样一来,一切是非善恶之心不起,瞋心自然就能消除。
    3.以无缘慈来止息诤论瞋:有些人以为自己所得的法才是对的,别人所说所行都是错的,因此与人诤论时,见他人有违己意,就产生瞋心,是名诤论瞋。
    对治之道,应修无缘慈,泯除分别妄想,于一切法,不忆不念,因此打从心里就没有计执诤论,又那里来的瞋恚呢?所以,就能等视一切众生,以无缘大慈覆护一切众生。
    三、缘起观
    缘起观又作因缘观,是观想十二缘起,以对治愚痴的观法。观察「痴」这个字,可以了解痴是表示知见上有了毛病,因此,愚痴是指迷于真理所产生的邪见惑障。可从下列三种缘起观来对治:
    1.以观三世十二因缘,对治断常痴:有些人认为我及诸法是断灭或常住,如此念念不断,叫作断常痴。对治之道,应观三世十二因缘法中,属于过去和未来的因缘各有二支,属于现在的因缘有八支,因此三世相因,不常不断。
    2.以观果报十二因缘,对治计有无痴:有些人妄起分别,认为我与诸法是实有或实无,并且于此生起执着,是为有无痴。
    对治之道,应观果报十二因缘,观想我人从无明到老死,由因缘所生,没有自性,所以不能说是有,也不能说是无。了解非空非有的实相,就能破空有二观。
    3.以观一念十二因缘,对治世性痴:有些人见细微之性能生万法,因而计执有四大五蕴和假名众生及世界。如此念念相续,以世智辩聪能问能说,起贡高之心,诤竞是非,与真实之道渐行渐远,乃至思惟剖析刹那分别的心理,这种执计世间的痴相,称为世性痴。
    对治之道,应深观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缘,得知宇宙万相一多相入相即,非一非异,以此破除相待假有的妄取相。
    四、念佛观
    念佛观是念佛的应身、报身、法身,以对治恶业障的观法。我们过去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恶业,未来都会招感恶报,如果在未受报的中间,想要修德行善,因为善与恶违,恶业往往会在此时升起,障碍善道。解决之道,可从下列三种念佛观来对治:
    1.以观应身佛相好光明,对治沈昏蔽塞障:在修行时,有些人容易惛沈闇睡,障碍修行。对治之道,应该在应身佛三十二相好中随取一相,或先取佛眉间白毫放光相,一心观想,再次第遍观其它诸相。
    2.以观报身佛功德巍巍,对治恶念思惟障:有些人虽然不会惛沈闇睡,但是常常心生恶念,欲作十恶、四重、五逆、毁戒等事,无时暂停,是名恶念思惟障。
    对治之道,应该念报身佛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等圆照法界,常寂不动,普现色身利益,一切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因为心中常思佛陀殊胜善法,因而生起悔心,自惭形秽,就能灭除一切恶念。
    3.以观法身佛空寂无为,对治境界逼迫障:有些人在修行时,虽然没有上述两项业障,但是却时时身感病痛,或在修定时,常见魔扰;在睡眠时,常梦恶相,使心中产生逼迫苦恼的感觉,是名境界逼迫障。
    对治之道,应念法身佛法性平等,不生不灭,空寂无为。既是无为,人、我二法缘起性空,别无作者、受者,又那里来的烦恼对境呢?
    五、数息观
    数息,梵语anapna,华译安那般那,或阿那般那,略称安般。ana,原是遣来的意思,转指入息;apana,原是遣去的意思,转指出息。所以,数息观又称安那般那念,指以计算自己的出息、入息,对治散乱的寻伺,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数息观有六种因相,即数、随、止、观、还、净,这六因具足,才算是圆满,因此又称为六妙门。
    1.数:计算入息或出息的次数,以收摄心于一境中,使身心都能止息。数息的方法是从一到十,反复地数,不增不减,因为如果少于十,则易引起急促;如果多于十,又恐怕引起散乱。同时,还要远离三种过失:
    (1)减数失:减少数目,以二息为一息,乃至以十息为九息的过失。
    (2)增数失:增加数目,以一息为二息,乃至以九息为十息的过失。
    (3)杂乱失:以入息为出息,或以出息为入息的过失。
    在持息上,应该避免两种过失:
    (1)忆念持息太紧,容易造成身分支节颤抖等过患。
    (2)忆念持息太缓,容易引起身支懈怠,心中惛昧等过患。
    调和的方法,是在正修观时,忆念上放宽身心,心息相依,不加强力,任运记数,则身心自然安稳明静。
    2.随:久而久之,心定下来了,就不必再数出入息,只要心系于息,随着息风出入。
    3.止:修息渐成,心自然就会止息动乱。
    4.观:观出入息之所依身,为五蕴和合而有,破种种我执妄见。
    5.还:收心还照,知能观的心非实,则我执自亡,无漏的方便智自然流露出来。
    6.净:心无住着,泯然清净,真实无漏智因此而发,自然断惑证真。
    参.结语
    《心地观经》说:「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诸法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心受大苦故。」恶行因烦恼而起,烦恼由妄心所造,因此,学佛修行,就是要正本清源,以各种方法将虚妄的心识清除净尽。
    然而,药之良窳(yǔ恶劣),贵在应病予药;修行也是如此,种种法门,各有千秋,重在运用得当。当我们使用五停心观时,除了一一对治不同的心病以外,还需要懂得灵活运用,对多种病况应该采取兼治之法,病症改变时,必须改转另外一种方法治疗。
    例如贪爱和瞋恚都很重的人,应兼修不净与慈心二观,否则只用一种观法,仅能偏治一病,往往使得另一边的过失更加严重,徒劳无功。贪心重的人修习不净观成熟后,往往厌恶外境,因而生起瞋心,这时,就要转修慈心观,才能对症下药,否则,过犹不及,反而增加瞋病,就得不偿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宇 发表于 2015-5-22 07:26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5-22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听说天台的五停心观,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内容。现在终于知道了。
感谢师兄的帖子。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5-22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停者止也。谓修此五法。止其五种过失之心也。
——天台四教仪

点评

是的,不过同时也要知道它们的过失,用错的会有不好的后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2 12:29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宛然 发表于 2015-5-22 12:17
停者止也。谓修此五法。止其五种过失之心也。
——天台四教仪

是的,不过同时也要知道它们的过失,用错的会有不好的后果

点评

嗯,有道理,感谢提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22 17:09
发表于 2015-5-22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hzhfjfj 发表于 2015-5-22 12:29
是的,不过同时也要知道它们的过失,用错的会有不好的后果

嗯,有道理,感谢提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14: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