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061|回复: 116

佛教的修行得正果一定要出家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0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一切善的,能由善因得善果的就是佛性。
佛祖曾说过:一滴水如何在太阳下不被晒干?融入大海而已。
因此,远离世人一切,是修不成正果的,许多世人之所以在苦海里受苦,是因为没有象佛一样正大光明一样有智慧,在处理自己的事不知对错,所以要学佛,不仅能得佛的庇护,还能修成智慧,因而种善因得善果,脱离苦海。你看,众多出家人不是还要世人供养吗?为何却要否定是世上一切呢?
出家修行是学佛的一种方式,在家修行也应是一种合理的方式吧?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2-10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修行,只是过程,结果必然是出家,因为必须出家后才能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2-10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死书好想不是这么说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月知我心 发表于 2015-2-11 11:02
师兄为啥这样开心?  学佛做人帖,你还没有回答我,视而不见,算慈悲吗?

师兄,真的是随意的,我已说过多次,我也不是某某,怎么你就是不信呢?我看你发的贴转的文章都是有智慧的,这件事怎么这样呢?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月知我心 发表于 2015-2-11 11:13
你在那贴说话前后都是矛盾的,难道大家看不出来吗?

你还是用你的智慧想一想,究竟有没有矛盾?
如我在说假话就不会上此论坛了。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2-11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家箴言》唐·慈恩法师

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离;三师七证定初机,剃发染衣发弘誓。
去贪嗔,除鄙吝,十二时中常谨慎;炼磨真性若虚空,自然战退魔军阵。
勤学习,寻师匠,说与同人堪倚仗;莫教心地乱如麻,百岁光阳等闲丧。
踵前贤,学先圣,尽假闻思修得证;行住坐卧要精专,念念无差始相应。
佛真经、十二部,纵横指示菩提路;不习不听不依行,问君何日心开悟?
速须救,似头燃,莫待明年与后年;一息不来即后世,谁能保得此身坚?
不蚕衣、不田食,织女耕夫汗血力!为成道业施将来,道业未成怎消得?
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湿回干养育成,要袭门风继先相。
一旦辞亲求剃落,八十九十求依托;若不超凡越圣流,向此因循全大错!
福田衣、降龙钵,受用一生求解脱;若因小利系心怀,彼岸涅槃争得达?
善男子:汝须知,遭逢难得似今时;既遇出家披缕褐,犹如浮木值盲龟。
大丈夫,须猛利,紧束身心莫容易;倘能行愿力相扶,决定龙华亲授记。

我个人的理解:成佛之路,无论曲直,无论出家、在家,请各位先修起来再说。到一定阶段和程度了,或出家,或继续在家,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需多作犹豫。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徒应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夫妇关系,继而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活动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国有句俗谚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说‘夫唱妇随,白首偕老’。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为基点。如果没有情,就像机器没有润滑的油,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损伤。佛法目的不外为教化世间凡夫,诱导凡夫将矛盾化为和谐。因此,佛法有两个不变的法门──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来指导慈悲、运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从混乱变为条理,从矛盾成为和谐。情感如果离开理性的智慧,就会泛滥成灾,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经,叫《六方礼经》,其中提到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有一种宗教信仰,教人专门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罗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诚地礼拜六个方位,便问他拜的是什么。那位青年说不出所以然,只回答这是父亲的意思,父亲在世时拜方位,他去世之后儿子也应照著拜。佛陀告诉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顺父母为东方,恭敬师长为南方,夫妇互相体谅为西方,爱护亲友为北方,体恤仆从部属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为上方;同时并说明了父母对儿女、师长对弟子、部属佣人对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门对俗人,各别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责任。像这些都属于感情的范围,是人间的伦理关系。能够善于处理感情问题而过正当的感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开始。

  《维摩诘所说经》的〈佛道品〉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与维摩诘的一段问话。

  菩萨问维摩诘说:‘你有父母妻子,也有亲戚等眷属,还有部属和朋友,这不是很累赘吗?’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答道:‘我的母亲是智慧,父亲是度众生的方法,妻子是从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和诚实;我有家,但它代表毕竟空;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就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这一品涵盖了在家人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人事物,维摩诘不但不因有这些累赘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来运用大慈悲。他虽然过著与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脱自在的内心世界。

  可见,佛教徒并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能够以理性的智慧来指导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过得非常丰富、顺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谓佛法的指导和智慧的原则,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而不是要我们放弃、排斥或厌恶感情。如果用情不当,会带来困扰;用情没有节制,也会造成灾难。例如:父母对子女固然要爱护,但是溺爱,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间应该相爱,可是婚外情或婚前复杂的感情生活,不仅会惹来家变的麻烦,也会给社会制造纠纷。另外,对亲戚朋友以及师生之间、主仆之间等等关系,也都要基于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则徒生困扰。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
  这些理论与一些人动不动就宣传信佛教最好就出家的的理论不一样,我却深为赞同。如佛不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只鼓励出家修行,我是不会认为这样就是智慧的。
发表于 2015-2-11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弥勒04 发表于 2015-2-11 12:58
佛教徒应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 ...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2-11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狗欣欣 发表于 2015-2-11 11:23
《出家箴言》唐·慈恩法师

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离;三师七证定初机,剃发染衣发弘誓。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2-11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要随缘精进 于 2015-2-11 19:38 编辑
未来弥勒04 发表于 2015-2-11 12:58
佛教徒应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 ...

我看这位维摩诘居士其实应该算作是出家人的。
摘自《维摩诘所说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污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维摩诘居士应该是希望有家室财产的人学习他的清净梵行,而不是希望人们去满足于有家庭财产。

这位维摩诘居士有家室与济公禅师的喝酒吃肉,有异曲同工之妙。维摩诘居士是位菩萨,果位应该不低于济公禅师。
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 如同进魔道。”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2-11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弥勒04 发表于 2015-2-11 12:58
佛教徒应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 ...

凡夫的特点则是随缘随变,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心也就跟着发生变化。而菩萨通达世间因缘,五欲尘劳如幻如化,所以才能在各种染污的因缘,心能不被染污,如如不动。菩萨是随缘不变。
菩萨应该是出家的高级阶段,凡夫出家算是远离污泥,菩萨是行于污泥而不染。
凡夫出家算是外出学习,菩萨入世算是学成归来。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2-11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月知我心 发表于 2015-2-11 19:39
圣严法师
所以,真正的大乘精神,虽由出家的大菩萨乃至佛陀来摄化,一般凡夫的出家人则不能充分表达出来, ...

圣严法师
...
当然,这里所说的理想居士,在历史的记载上,也是数得清的。至于一般的居士,确实不容易做到理想那样的境地。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大乘精神,虽由出家的大菩萨乃至佛陀来摄化,一般凡夫的出家人则不能充分表达出来,唯有发大心的在家居士,才是菩萨道的理想实行者。
~~~~~~~~~~~~~~~~~~~~~~~~~~~~~~~~~~~~~~~~~~~~~~~~~~~~~~`
佛祖慈悲
出家修行是一法,在家修行也是一法,对于学佛之人一味要求出家,则有失智慧与慈悲,那么多温暖的家将就此失去。
发表于 2015-2-11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要随缘精进 于 2015-2-11 20:32 编辑
未来弥勒04 发表于 2015-2-11 19:58
真正的大乘精神,虽由出家的大菩萨乃至佛陀来摄化,一般凡夫的出家人则不能充分表达出来,唯有发大心的在家 ...
著名歌手李娜出家后的开示你听过吗?--李娜:我不是出家,是回家。
摘自显密文库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61788
出家无家处处家──勉新出家菩萨
今天是地藏菩萨的圣诞,地藏菩萨发愿永远度脱广大无穷的众生,菩萨的愿力,是为众生而不为自度;而菩萨所以能成佛,也是由于度众生的缘故。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就是为了众生太苦,希望能于出家修行得道之后,来救济无量的众生。因此,凡是发心出家,都应该效法菩萨的度生大愿,续佛慧命,这也是我们选择今天这个日子来举行剃度典礼的重大意义。
「出家」听起来好像很简单,有人以为离开家就是出家了,由于夫妻吵架、家庭不和或是事业不顺,便离家出走!那是呕气、泄气。真正出家的意义是要出三界牢狱的家,出生死烦恼的家。三界本身就是在烦恼的生死里,出三界才真正是离开烦恼,这才是出家的目的。
常听到有些人说:「出家以后,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奉养父母了。」这是错误的观念。出家是割爱辞亲,并不是抛弃父母,只是从一个烦恼的、世俗的家庭,进入清净的、出世的修行环境。对一个在家人而言,他的一生就是结婚成家、创造事业,仅与少数的几个人发生关系,而且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非常的势利与现实。可是一旦出了家,便是发愿度所有的众生,他要跟一切众生结缘,将全部的生命和时间奉献来服务人群社会。
所以出家是离开了一个家族之家,而进入一个将一切众生视为眷属的法界之家,但仍然必须以今生的父母为主要度脱的对象。同时佛也规定:父母不同意,不得出家。出家后若父母无人抚养,虽沿门托钵,也得奉养父母;而且在家时如不孝顺父母,也不得出家。
当然,出家以后,就是做父母的已把自己的儿女布施给三宝、给一切众生了;从一个小的家庭布施出来,让自己的儿女变成一切众生所有的人,这是最难的事!一般人把钱财给人都舍不得,何况让亲生的骨肉出家!故释迦世尊出家,他的父王就是不赞成的。所以天底下能够同意而且很欢喜自己的儿女出家修道,这是多生多劫修来的智慧和福报的结果。可见,没有大善根的人,也不容易达成出家的目的。
另外,不要把出家看成是一桩很悲哀的事,很多人受了文学家笔下小说人物的影响,误认为只有对前途绝望了的人,才会看破红尘去出家。佛门之中的正常现象,绝对不是这个样子!出家人的责任比在俗时更大。一般人仅对一个家庭负责,至多也超不出对天下人负责,出家人则要照顾到一切众生。出家学佛就要发大菩提心,要发尽未来际广度众生的大愿。在家人无论如何都有很多的牵挂,出家人却是到处为家。出家无家,所以叫「出家」;寺院不是家,是修行的道场。出家是在道场里修行,同时以道场来接引有缘的人,帮助他们来修行,使得每一个进入道场共同修行的人,都能得到利益,这叫出家的菩萨。
同时,由于出家既不容易,一旦出家,就要发长远心,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头,要负常人负不起的重责,所谓「荷担如来家业」,即是出家的本分。有谓:「出家是大丈夫事。」大丈夫不同于英雄好汉,所谓英雄好汉,就是凭一时的意气行事,虽能慷慨赴死,却无法从容就义,故有「英雄气短」之叹。唯有大丈夫才能屈伸自如。出家人是能与君王并座不以为贵,纵与乞丐同行不以为贱。真人无位,大丈夫无一己之私,出家儿无自家的事!所以我常以地藏菩萨所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悲愿力,勉励发心出家的人。对于要求来出家的人,也必须审慎的观察、考验,且先跟他们讲:「你要抱着下地狱接受苦难的心理准备来出家,出家不是来享清福的,而是奉献出自己,来过艰苦的修行生活;受苦是消自己的业障,为度众生更要受苦。」可见,出家者对于他们个人、对于整个的佛教以及对于他们所有的亲友来说,都是一桩伟大事业的开始,我们应该为他们恭喜!
也许诸位想要知道,出家到底有多大的功德?据《出家功德经》云:「诸布施中,出家功德,最为殊胜。即使一日一夜受持出家净戒,命终生天,二十劫中不堕三涂,常生人间天上,最后发心,成辟支佛。」因此,若能劝人出家,或者助人达成出家因缘,此人常生天上人中,恒为王者。而「比丘」之名,又称「怖魔」,当一个人发心出家,天上的魔宫因此震动,因为从此少了一个魔子、魔民的候补者了!所以出家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同时,出家人一旦披上了如来的袈裟,就是人天的师范,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中,要做俗人的榜样,对自己的言行要特别注意,不能轻举妄动,否则不仅不能度人,反而让人对三宝退失信心、远离佛法了。
由一个俗人进入僧团,一切都得重新开始。在俗时的能力、智慧、学问、社会关系、工作经验,和所有的一切,一时间都得搁下。你好像是刚刚出生的婴儿,第一次到这世界上来投胎,重新牙牙学语,先在地上慢慢爬,然后方能站起来学习走路。所以,从初出家而到完成一个出家人的标准形象为止,至少要有十年的修学过程,这个阶段之中,有重重的波折,来自生理、心理和环境上的冲击与诱惑,渐渐地才能自主适应。通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造就一个普通的可用之才都不容易,何况是成为人天的师范呢!因此,诸位新出家者,需要以愿力来付出耐心、苦心和毅力,不要期待着成为名扬四海的高僧,唯求脚踏实地,做一个本分的出家人,尽心、尽力、尽责来学法、弘法,自度度人。学法是依教奉行,依律而住;弘法是以传播佛法、绍隆佛种为己任。
我是从来不愿意随便鼓励人出家的,而我对出家弟子的要求和选择也非常地严格,如果他们心不清净、动机不清净、背景不清净,我不要他出家。像失恋、失意的人要来出家,佛制并没有不许可,但我要好好地考察他一段时间,看这个人是不是有心归向佛道,否则当他进了佛门以后,很可能会兴风作浪、争名夺利,也可能吃佛饭、穿佛衣而不修佛法、不做佛事。出家本来为了断烦恼,结果反而增加烦恼,扰乱僧团,这是很可惜的。所以真心出家者,一出家就是重新做人。诸位!「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五日《人生》一四期)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2-11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正藏第 04 册 No. 0202 贤愚经(二三)◎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第二十二(丹本此品在第七卷三十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伽陀国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中。尔时世尊,赞叹出家,功德因缘其福甚多。若放男女,若放奴婢,若听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无量。布施之报,十世受福,六天人中,往返十到,犹故不如放人出家及自出家功德为胜。何以故?布施之报,福有限极;出家之福,无量无边。又持戒果报,五通神仙,受天福报,极至梵世;于佛法中,出家果报,不可思议,乃至涅槃,福故不尽。假使有人,起七宝塔,高至三十三天,所得功德,不如出家。何以故?七宝塔者,贪恶愚人,能坏破故;出家之法,无有毁坏,欲求善法,除佛法已,更无胜故。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治其目,一时明见。又有百人,罪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二人福,虽复无量,犹亦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福弘大。何以故?虽能施于二种人目,此人唯各获一世利,又肉眼性,性有败坏;听人出家,若自出家,展转示导众生永劫无上慧眼,慧眼之性,历劫无坏。何以故?福报人天之中,恣意受乐,无穷无尽,毕成佛道。所以者何?由出家法,灭魔眷属,增益佛种,摧灭恶法,长养善法,灭除罪垢,兴无上福业,是故佛说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若使有人为出家者作诸留难,令不从志,其罪甚重,如夜黑闇无所睹见,是人罪报,亦复如是,入深地狱黑闇无目。譬如大海,江河百流,悉投其中,此人罪报,亦复如是,一切诸恶,皆集其身。如须弥山劫火所烧,无有遗余,此人亦尔,地狱火烧,无有穷已。譬如迦留楼醯尼药,极为毒苦,若等斤两,比于石蜜,彼善恶报,亦复如是。听人出家,若自出家,功德最大,以出家人,以修多罗为水,洗结使之垢,能灭除生死之苦,为涅槃之因;以毗尼为足,践净戒之地,阿毗昙为目,视世善恶,恣意游步八正之路,至涅槃之妙城。以是义故,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胜。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2-1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弥勒04 发表于 2015-2-11 19:58
真正的大乘精神,虽由出家的大菩萨乃至佛陀来摄化,一般凡夫的出家人则不能充分表达出来,唯有发大心的在家 ...

《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不是一味要求出家,有缘的可以出家。
不要害怕,佛法讲随缘不强求,您害怕,就不要出家了。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出家才能普渡众生重新做人吗(要声明的是:我并不排斥一些有真心向佛的人的出家修行,但不希望一提到学佛就一定要出家)?是哪些人推翻了万恶无能的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现在14亿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吃的饱穿的暖,是出家人成就的还是有家室的人成就的呢?这些开国人物难道不是起到一定的普度众生的作用吗?当然这些人也可能是菩萨转世,但也验证了不出家也能普度众生的道理,无非就是方法不同罢了。
发表于 2015-2-11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月知我心 发表于 2015-2-11 21:25
各人因缘不同,哪有强求的道理?

”  一、大乘佛教的入世精神是重建人间佛教的内在依据。有人说中国佛 ...

空话、大话、官僚主义、纸上谈兵,你敢弄一个看看,正府立刻和谐了你。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17: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