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项 菩 萨 众 又与大乘(1)众菩萨(2)俱,普贤(3)菩萨、妙德(4)菩萨、慈氏(5)菩萨等,此贤劫(6)中一切菩萨。又贤护(7)等十六正士(8),善思议(9)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10)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1)大乘 对小乘所说的名词,是得佛大涅槃的法门。这里为了表示下列菩萨都是具有自利利他圆满功德的人,所以特别加上大乘二字。因小乘人只是自利之人,而大乘人则是具有自利利他两利之人。
(2)菩萨 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略,译为大道心众生、大觉有情。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行,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人。他们要经过五十一段阶位,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后成佛。
(3)普贤 三曼多跋陀罗(Samantabhadra)的意译。释尊的右胁士。司慈悲,身如金色,右手持金刚杵,左手取金刚铃,乘坐六牙白象。又名普贤延命菩萨或延命菩萨。
(4)妙德 文殊师利(Manjusri)的意译。释尊的左胁士。司智慧,右手持剑,左手拿青莲华,骑狮子。
(5)慈氏 梅呾梨耶(Maitreya)的意译,指弥勒。原来是南印度婆罗门,后上升兜率天,现在住于兜率内院。释尊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将下降此娑婆世界,在龙华树下成道,三度集会众生,说法济度,称为龙华三会之晓。这位菩萨与阿难尊者一样,正是开演本经的对告众(听者)。
(6)贤劫 劫是劫波(Kalpa)之略,译为长时。人寿从八万四千岁起,每一百年减一岁,至人寿十岁时,再每一百年增长一岁,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这一减一增的时间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历「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过去的大劫名「庄严劫」,未来大劫名「星宿劫」,「贤劫」即现在的大劫。
(7)贤护 跋陀罗波罗(Bhadrapala)的意译。
(8)正士 也叫大士,就是菩萨的通称。
(9)善思议 菩萨之名。此菩萨以下之诸菩萨梵名不明。 【文科】 众成就第二,举出菩萨众,先列其名。
【讲义】 声闻众以外还有许多菩萨。主要的菩萨是普贤菩萨等十八位。这十八位菩萨有二类四种。二类是在家、出家。普贤菩萨等三名是出家菩萨,贤护以下十五位是在家菩萨。出家菩萨中,普贤、妙德二菩萨是净土成佛之菩萨,慈氏等一切菩萨是秽土成佛之菩萨。在家菩萨中,贤护菩萨等十六正士是此世界的菩萨,善思议以下菩萨是他方世界的菩萨。 皆遵普贤(1)大士之德。 (1)普贤 普是普遍,功德遍满十方的意思。贤是贤善、顺和的意思。有人普贤、行普贤之别。人普贤指普贤菩萨前文列名者。行普贤指与普贤菩萨所作大悲之行相同者。这里是指行普贤。 【文科】 从此以下是赞叹前列菩萨德行之文,分为总赞与别赞。此句是指菩萨德行之总赞。
【讲义】 若依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一但往生净土成佛者,必能起大悲心,教化他人。前列菩萨也一样,依这条誓愿,累积普贤大悲行。然而,寻根溯源,同样都是依阿弥陀佛之誓愿而成就。 具诸菩萨无量行愿(1),安住一切功德之法(2)。游步十方(3),行权方便(4)。 (1)行愿 菩萨所修的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修行,以及四弘誓愿、十大愿等誓愿。
(2)功德之法 心身领受功德利益之法。
(3)十方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
(4)行权方便 教化众生时,随应机类而权巧应用之方法。 【文科】 别赞分为因果二德之赞与二利行德之赞两种。因果二德之赞文,又分为因门(因地的修行)之赞,与果门(果地的正觉)之赞二部。这里是对因门的赞叹。
【讲义】 详述普贤之德前,先说菩萨因位修行之德。诸菩萨皆乘佛愿力,满足无量行愿,安住其身心于功德广大之大法,游步十方世界,自由自在,教化无量众生。 入佛法藏(1),究竟彼岸(2)。 (1)佛法藏 如来藏,即真如法性。真如法性,惟佛知之,所以称为佛法。包含一切功德,所以称为藏。
(2)彼岸 波罗(Para)之意译。涅槃的意思。超越生死海,到证悟之岸。 【文科】 以下是对菩萨果门的赞叹,这里先就其实德,即根本德加予赞叹。
【讲义】 前述是诸菩萨的因门,诸菩萨圆满俱备了修行与誓愿,遍行自利,利他功德。「因」既然如此,「果」自然也就不可思议。这里就其根本果德加以阐述,诸菩萨深深悟入宇宙真理,对涅槃彼岸,已彻底究明。 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1)。 (1)等觉 有:「等正觉」与「平等觉」二义。「等正觉」是与「正觉」(佛果)相等之意。指一生补处菩萨。「平等觉」是悟一切平等之理指如来的「正觉」,这里是后义。 【文科】 对菩萨果门的赞叹之中,以下很长地在赞叹权德,亦即枝末之德。在此先就大体加以总赞。
【讲义】 诸菩萨在世界到处现身,示现八相成佛,以救度众生。一切菩萨并不满足于自己一个人的觉悟,自身先得果之后,就一再重复示现其修行,引导有缘众生。以下将就其顺序加以叙述。 处兜率天(1),弘宣正法。舍彼天宫(2),降神(3)母胎。 (1)兜率天 兜率是都史多(Tusita)的音译。意译为知足。欲界六天的第四,位于须弥山顶,十二万由旬的地方。此天有三万二千法堂,菩萨在这里对聚集的诸天人说法。《方广大庄严经》之兜率天宫品有详细说明。
(2)天宫 兜率天的宫殿。
(3)神 识、心。 【文科】 赞叹菩萨果门之中,前面已经总赞过了,以下将就八相加以别赞。这里是八相之第一-受胎相。
【讲义】 诸菩萨得道之后,先住于兜率天。兜率天在欲界六天中间。所以前述悟道之诸菩萨,先在这里弘扬正法,等待下界的佛入涅磐时,就下降到那里,投宿母胎。如释尊投宿于中印度迦毗罗婆苏都(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adana)夫人-摩耶(Maya)的母胎,即属此例。
【余义】 以下是藉释尊一代教化(救度众生的情形)来赞叹诸菩萨的德行。这是对释尊出世本怀乃在于开说本经一事的一种暗示。不用说,诸菩萨的八相示现,本来互有差异,未必与释尊八相示现相同。不过在这里,为了表示听法的诸菩萨与说法的释尊,两者本意互相一致,都是在于弘扬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特别借着释尊的八相,来赞美诸菩萨之德。 从右胁生(1),现行七步(2),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3)。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4)。释梵(5)奉侍,天人归仰。 (1)从右胁生 马鸣菩萨《佛所行赞》开头说「优留(Aurva)王从股生,畀偷(Prthu)王从手生,曼陀(Mandhatr)王从顶生,伽叉(Kaksivat)王从腋生。菩萨也一样,从右胁生。」《南海寄归传》之「三」说,印度尊右,故说右胁。
(2)七步 嘉祥大师《无量寿经疏》说,七步用以说明超过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步比喻六道,七步表示超过了六道。
(3)六种震动 动、起、涌、震、吼、击六种。前三是形的变动。后三是音的变动。
(4)无上尊 无上尊贵的人。指佛。
(5)释梵 释是释罗(Sakra)之略,指忉利天之帝释。梵是梵贺磨(Brahman)之略,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王。 【文科】 八相之第二──降生相。
【讲义】 在胎内满十个月,四月八日,母亲摩耶夫人在蓝毘尼(Lummbini)花园休息,站在无忧树下时,太子堂堂降生,向十方各行七步。从身上放出光明,普照十方无量世界,让一切众生知道佛之出世。这个时候,大地起了六种震动。太子亲自以嘹亮的声音宣言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修行本起经》)。帝释、梵天,降伏奉侍,诸天人也闻声归伏。 示现(1)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2)之间。 (1)示现 方便的应现。本来是菩萨,何必再修行,只是如世人般,方便示现修行。
(2)色味 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略称。 【文科】 八相之第三──处宫相
【讲义】 本来就是菩萨,通达一切,权巧依着世间习俗,学习数学、文艺、弓术,又通达仙道秘术,贯通许多书籍,在宫后广场讲习武艺。及至长大,迎娶耶输陀罗(Yasodhara)为妃,学着世人,享受五欲之乐。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1)。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2),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3),剃除须发(4),端坐(5)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6)。 (1)非常 同无常。
(2)璎珞 挂在头、手、胸的珠玉宝饰。
(3)法服 袈裟、出家人所穿的衣服。
(4)须发 胡须与头发。
(5)端坐 端正地坐着。
(6)所应 顺应所宜,合于法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