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极乐之风

[佛力超胜] 无量寿经讲话(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9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4-20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4-24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诸佛赞劝

【大意】 念佛往生与诸行往生已经说完;这里换一个题目,叙述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之德,与劝说众生往生。分为二项:
  第一项是长行 长行就是字数不定的散文,分为两段。第一段叙述诸佛称赞,第二段「东方恒沙」以下叙述菩萨之往诣。其中含有劝导的意思,就是说连十方诸佛都要去安乐国了,何况是凡夫更应该祈愿往生。                                                   第二项是偈颂 偈颂是字数一定的韵文,这是把前面长行的意思,加以偈颂重复一遍。同样分成菩萨往诣与诸佛称赞二段。
  从东方诸佛国的菩萨到南、西、北、四维、上下诸佛国菩萨,都前往安乐国礼拜阿弥陀佛并作种种供养,还聆听阿弥陀佛说法;这就是诸菩萨往诣相。
  这个时候,诸佛叙述信阿弥陀佛的广大利益,劝诸菩萨要信仰,接着说明信仰的困难,劝菩萨要精进求道。这就是诸佛称赞相。

第一项 长  行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1)。于彼东方恒沙佛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2)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听受经法,宣布道化(3)。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1) 称叹 称许赞叹。
  (2) 往诣 前往参诣。
  (3) 道化 佛道的教化。

【文科】 长行分成二段。前段是诸佛称赞,后段自「东方恒河」以下是菩萨往诣。大意中已说明。
【讲义】 释尊告诉阿难:无量寿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真是无极。所以十方世界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如来,无不称扬赞叹南无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东方恒沙数诸佛国,无量无边的诸菩萨众,都来到安乐国礼拜供养无量寿佛,连对净土的菩萨、声闻大众,也同样礼拜供养。他们又听闻甚深的经法,受之于心,并反复地向十方教化。南西北三方,及四维、上下佛国的菩萨也跟他们一样,往诣安乐国,恭敬礼拜无量寿佛,闻法利生。

第二项 偈  颂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东方诸佛国,其数如恒沙。彼土菩萨众,往觐(1)无量觉(2)。
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
一切诸菩萨,各赍(3)天妙华(4),宝香无价衣(5),供养无量觉。
咸然(6)奏天乐,畅发(7)和雅(8)音,歌叹(9)最胜尊,供养无量觉。
究达(10)神通慧,游入深法门(11),具足功德藏(12),妙智无等伦(13)。
慧日(14)朗世间,消除生死云。恭敬绕三匝,稽首无上尊。
见彼严净土,微妙难思议,因发无量心,愿我国亦然。

(1) 觐   jinx (与“进”同音)。

(2)无量觉 阿弥陀译为无量,佛译为觉。

(3)赍  ji(与“积”同音)。
  (4) 天妙华 天是最胜的意思。最胜美妙的花。
  (5) 无价衣 无法估量价值的衣服。
  (6) 咸然 都是一样。
  (7) 畅发 发出流畅的声音。
  (8) 和雅 和谐优雅。
  (9) 歌叹 以歌唱来赞叹。
  (10) 究达 究竟通达,任何地方都无不到达。
   (11) 游入深法门 游入是证悟,深法门是甚深法门,真理。了悟真理。
  (12) 功德藏 功德之藏。一切福德。
  (13 ) 等伦 相等之辈。
  (14) 慧日 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暗。

【文科】 以下是偈颂,与前项长行一样,分成菩萨往诣与诸佛称赞两段,惟次序相反。菩萨往诣又与长行一样,分成往觐供养与听受经法二段,此段是往觐供养。
【讲义】 这个时候世尊说了偈颂:
  东方恒河沙数佛国的菩萨众,还有南、西、北、四维上下恒河沙数佛国的菩萨众,都到阿弥陀佛的安乐世界,礼拜本师法王阿弥陀佛如来。一切菩萨众,他们奉献天妙华、宝香、以及无价的宝衣,供养无量寿佛。他们又一起演奏天乐,发出流畅和雅的声音,以歌颂赞叹表达最崇高的敬意,供养无量寿佛。他们的赞词说:得到通达三世十方的神通、智慧,了悟真如法性的道理,俱备一切福德,以无伦比的智慧光明,消除世间生死的乌云。然后他们恭恭敬敬地绕着佛身三周,跪伏在无上尊的面前,竭诚尽心地祈愿道:如今拜见过了佛清净庄严的国土,真是微妙不可思议。我们也要发起无上道心,希望我们的国土也像佛的净土一样。
  神力无极阿弥陀  无量诸佛咸称赞
  东方恒沙数佛国  无数菩萨都来到
  其它九方诸佛国  菩萨往觐尽相同
  释迦如来说偈颂  赞叹功德无限量 (《净土和赞》)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时无量尊,动容发欣笑(1),口出无数光,遍照十方国。
回光围绕身,三匝从顶入(2)。一切天人众,踊跃皆欢喜。
大士(3)观世音(4),整服稽首问,白佛何缘笑,唯然愿说意。
梵声(5)犹雷震,八音(6)畅妙响,当授菩萨记(7),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8),吾悉知彼愿。志求严净土,受决(9)当作佛。
觉了(10)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剎(11)。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剎。

**  (1) 欣笑 欢喜而笑。
  (2) 顶入 头顶。
  (3) 大士 菩萨。
  (4) 观世音 梵名阿缚庐枳低湿伐罗(Avalokitesvara),直译为观自在。观世音是意译,意思是他会观(闻)称其名号的众生声音,前往救助。他是阿弥陀佛的左胁士,代表佛的慈悲,与代表智慧的右胁士大势至菩萨相对。
  (5) 梵声 清净的声音。
  (6) 八音 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惠音、不世音(令闻者起敬的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等八音。
  (7)  佛所授的将来必成佛的印记。
  (8) 正士 与大士同。菩萨。
  (9) 受决 决是决定,决定何时成佛。从决定一方的佛来说是授记,从被决定一方的菩萨来说是受决,意思相同。
  (10) 觉了 觉悟。
  (11)  国土。

**【文科】 菩萨往诣二段中的后段,就是菩萨听受经法,即从阿弥陀佛听受佛法。
【讲义】 无量寿佛看到十方佛国的菩萨众,都来参诣,并且心中发愿,非常高兴,脸上浮现微笑,口中放出无数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并且围绕身体三周,从头顶进入体内。一切天人众看到这种光景,也欢喜得手舞足蹈起来。观世音菩萨整理好服装,鞠躬,请问佛道:「佛啊!你为什么微笑。请您告诉我们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以雷一般响的清净声音,八音流畅地说:「我现在想为来参拜的菩萨们授记,你们要听清楚。我对十方来集的菩萨们的愿望了解得很清楚,他们追求想获得清净庄严的国土。现在他们受记别,不久将成佛,从而得到所求清净国土。一切诸法本来如梦如幻如响,没有真正的本性。因此也没有什么可厌的秽土,也没有什么可求的净剎。然而明知这个道理,却能观察到不离无相之有相的道理,而辨别出净土、秽土的区别,满足了想于秽土之外拥有净土这种妙愿,那么他就必能造出一个像安乐国这样的国土。又一切诸法是如电如影,其理是不可得的。因此,没有什么可修的行,也没有什么可愿的佛果。然而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却又能观到不离平等的差别之理;极尽菩萨的修行,因而俱备诸功德的根本,也一定能够受记别成佛。又一切诸法的本性是空、无我。因此没有什么可求的果报,可期的净土。但如果明知这个道理,而又能知有一个不离真谛的俗谛,专心去求清净的佛土,就必能拥有像安乐世界这样的佛剎。」

**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1)佛。闻法乐受行(2),疾得清净处(3)。
至彼严净国,便速得神通,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4)。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菩萨兴至愿,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名显满十方。
奉事亿如来,飞化遍诸剎,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

**  (1) 安养 安乐世界。
  (2) 受行 受持奉行,受教不忘不背。
  (3) 清净处 净土。
  (4) 等觉 等正觉。

**【文科】 以下是两段偈颂中,诸佛称赞的一段。又再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举出得益赞劝,第二段是举出难信赞劝。这是其中的第一段,即诸佛列举利益之广大以赞叹阿弥陀佛,同时劝菩萨往生。
【讲义】 十方诸佛,各自让自己国土上的菩萨,拜见安乐世界的佛,并劝他们说:听无量寿佛说法,要信乐不忘,依教去修行,尽早拥有自己的净土。如果往诣无量寿佛的清净国,就能很快的得到神通,从无量寿佛得到受记成就佛果。佛的本愿力是让闻信名号,愿往生的十方众生,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都能够往生安乐国。而且又依自然法尔的道理,使人现在立刻得到不退转。菩萨啊!如果往诣净土,则“我”也就能拥有像无量寿佛那样的国土,并且发至极之愿普度一切众生,因而声名远播十方。还有往诣净土,就能奉侍上亿的如来,化身飞遍十方世界,去供养佛菩萨,欢欢喜喜地去,自自在在地回到安乐国,所以要赶快发愿前往彼国。
【余义】 (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一句,自古以来,特别受到尊重,甚至于被称为「破地狱文」。根据法然上人的《和语灯》说:从前中国的玄通律师,在旅途中借宿野寺时,听到有人称念此段文,听了之后就忘了。玄通后来破戒堕落地狱,及至见到阎罗王时,忽然想起此文而念了出来,阎王倾冠说,这是西方极乐弥陀如来总功德之文,而对之礼拜。这则故事是否真实,无法知道,不过从这里可以了解,这段文字自古以来,极受净土往生者的注意。我们读到这段文章,也必须在精神上加以体味,它实在是我们的破地狱文。
  (二) 亲鸾大师在《尊号真像铭文》中,就这一偈加以批注:

**其佛本愿力:就是弥陀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闻是信如来所誓的名号。欲往生是叫人要想往生安乐净土。
皆悉到彼国:信名号愿往生的人,一人不漏地都会达到净土。
自致不退转:自是自动的意思,自动不是众生自己的意思,而是被动地被导至不退转位,也就是自然的意思。致是至、到达的意思。信如来本愿名号之人,自然令其达到不退转位。不退是必然成佛这种身份地位的决定,也就是必至正定聚位的意思。

**若人无善心(1),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2)。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3),谦敬(4)闻奉行(5),踊跃大欢喜。
憍慢(6)弊(7)懈怠(8),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9)。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10)人。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假使一切人,具足(11)皆得道,净慧(12)知本空(13),亿劫思佛智。
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佛慧无边际,如是致清净。
寿命甚难得,佛世亦难值,人有信慧难,若闻精进求。
闻法能不忘(14),见敬得大庆(15),则我善亲友,是故当发意(16)。
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17)。

**(1) 善本 善根,即产生诸善法的根本。称、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2) 正法 名号。
  (3) 此事 阿弥陀佛本愿。
  (4) 谦敬 谦恭尊敬。
  (5) 奉行 不忘记不违背。
  (6) 憍慢 自傲,对他人也傲。  

**(7)  弊恶,难于入耳之事。
  (8) 懈怠 玩忽不奉教。
  (9) 圣心 大圣之心、佛心。
  (10) 开导 教导、引导。
  (11) 具足 没有一个不足。
  (12) 净慧 佛的智慧。
  (13) 本空 本来皆空。一切万有皆因缘所成,其本性是空的。
  (14) 闻法能不忘 闻法而信,忆念相续不忘。
  (15) 见敬得大庆 见是见闻,闻信名号的道理,得是获得信心。得到信仰而敬法生欢喜心。
  (16) 发意 发心,同发菩提心。
  (17) 生死流 生老病死四流之略。将众生牵流不止故名流。

**【文科】 诸佛称赞的后段,举出难信劝精进。这一段本来是释尊自己在劝信,这里把释尊视为诸佛之一,而把这一段编进诸佛称赞段。
【讲义】 人没有善本,就不能在此世听闻此经。守清净戒律(布施、忍辱等)者,方能获得听闻这部经法。

**在前世拜过诸佛世尊的人,在此世他就能信无量寿佛本愿,谦卑敬法,闻而不忘,信而不背,能高兴的手舞足蹈。若憍慢、弊、懈怠的人就难于相信此法。前世拜见过诸佛的人,就会身心豫悦求佛闻法。
  如果心中有疑,即使是声闻、菩萨圣众,也无法想象佛的心,就像生来就盲的人,而想去引导别人走路一样。如来的智慧似大海,广大无边,深奥无底,是声闻、菩萨二乘所不能臆测的,唯有佛与佛才能明白。纵使世界的众生一人不缺地全部皆得佛道,都能以无漏智去了解世界本空的道理,再花上亿劫的时间,合力去想象猜测,竭尽全力去研究,直至命终之时,他们还是无法了解无际无边的佛智;可见如来的智慧又深又广,达到了清净的觉悟境界。
  寿命难得,有幸而获得寿命难,若能遇上佛在世,那就更难了。即使遇到佛在世,能有信心的智慧,那更是难上加难的事。如果有幸而一度闻教,就要不懈怠地去追求。闻法而信,相续不忘,既恭敬又大欢喜,那就是我最亲善的朋友了。所以要发起他力大菩提心,进入智慧之信心海。即使充满大千世界的火,也要冲过去听闻佛名,这样的人必定会不退转。精进励求,必定成佛,广渡众生出生死之流,而得到自利利他,圆满的大利益。
【余义】 这里说到了宿世善根,意在此世能够闻到阿弥陀佛名,乃是宿善所致。
  惠空讲师在《丛林集》卷六(宿善遇法)中说:
  「摄受之初是宿善,摄受之终是往生。这是一向之所谈,所以宿善及现今之信知,同样都是佛愿摄取众生之恩。所以宿善与深信意义并不相违。」
  若作议论,则问题无限。不过这只是已得他力信仰的人的体味。得到难得信仰之人,把过去看成是如来的恩惠而欢喜吟味,这种感觉,是知者知之,对不知者恐怕是难以理解的事。


发表于 2015-5-9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5-12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众生往生之果

**第一节 一生补处之德

**【大意】 开说众生往生之果一章分成五节。
第一、叙述一生补处之德。
第二、称赞供养诸佛之德。
第三、闻法供养之德。
第四、称赞说法自在之德。
第五、举出自利利他之德。

**  第一、叙述一生补处之德一节分成二段。先举出一生补处之德,希望还相回向者除外。接着称赞往生者之德,举出观音、大势至是最初往生的菩萨,而对其他往生者也称赞道,他们就像二菩萨一样具备三十二相,而神通自在,化他自在。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文科】 这一段说明一生补处,分成正说与叹德二部分。这里是正说。
【讲义】 释尊告阿难说:前面已经说过,众生往生之因,有念佛与诸行两种。我与十方诸佛都劝一切众生往生。现在开始,要叙述众生往生之果。
阿难!彼国菩萨,即往生者都该究竟一生补处位。不过由于个人的希望,要以弘誓愿之功德庄严己身,去度脱一切众生者,随时都能够依还相回向,再去其它世界。

**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1),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
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2)。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3),智慧成满,深入诸法(4),究畅要妙(5),神通无碍,诸根(6)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7)。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  (1) 一寻 两手左右平伸的长度。
  (2) 大势至 梵名摩诃萨多摩钵罗钵多(Maha-sthama-prapta),也译成大精进或得大势。智慧的大势扩展到每一个地方的意思。阿弥陀佛的右胁士代表智慧。以智慧之光照亮救助众生的菩萨。
  (3) 三十二相 菩萨所具备的三十二种身体特征。
  (4) 深入诸法 深悟一切万有的真理。
  (5) 究畅要妙 对经典肝要微妙的地方研究得非常透彻。
  (6) 诸根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7) 二忍 音响忍、柔顺忍。

**【文科】 藉一生补处称赞往生者之德的一段。即叹德的一段。
【讲义】 阿难啊!那安乐国中的声闻(不是真的声闻,只是依其它世界的习惯这样称呼),身光有一寻长。又菩萨的光明能照到百由寻。菩萨之中有二位最尊第一的菩萨。他们威神不可思议的光明,能广照三千大千世界,一点都无阻碍。
  阿难尊者问起那二位菩萨的名字。释尊回答说:那二位菩萨一位叫观世音,一位叫大势至。这二位菩萨是在此娑婆世界修行,命终后往生安乐国的。
  阿难!光明之德已经说过了,接着来说相好。如果有众生,往生了安乐国,他们都会具备三十二相好,没有什么欠缺的。他们充满智慧,证入一切诸法真性,体会一切经典的精要微妙处,有十足的神通力,六根也都很灵明犀利。即使根性比较钝的,也能得音响忍与柔顺忍,至于根性聪利的,则能得到无法测计深广的无生法忍。

**  还有安乐世界的菩萨,至成佛过程中,绝不堕入恶趣,神通自在,对前世的事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不过那些依照自己的愿望,往生他方五浊恶世,为了救济众生,现出与该国众生相同形状的,就如我(释尊)住在这娑婆世界者,自然不在此限。他们能自在地生于恶趣,从地狱的火焰中,随心救出罪人。

**第二节 供养诸佛之德

**【大意】 这一节叙述净土往生人,自在供养诸佛之德。往生人暂时前往十方诸佛国,尽情供养诸佛菩萨,随着天乐赞叹其德,闻经法后,立即返回本国。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所念,华、香、妓乐,衣、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1)诸佛及菩萨、声闻之众。在虚空中,化成华盖(2)。光色昱烁(3),香气普熏。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其诸菩萨,佥然(4)欣悦(5),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欢喜无量。供养佛已,未食之前,忽然(6)轻举(7),还其本国。

**(1) 奉散 献上洒散。
  (2) 华盖 花伞。
  (3) 昱烁 昱是发出光辉,烁是火光。形容光辉灿烂的样子。 

**(4) 佥然 佥是皆同。大家同样。

**(5) 欣悦 欢喜。
  (6) 忽然 很快,一下子。
  (7) 轻举 以神通力轻轻举起来。

**【文科】 叙述众生往生之果的第二节,说明往生者供养诸佛。
【讲义】 释尊又告阿难:往生安乐国的菩萨,从本师无量寿佛得到威神功德,在吃顿饭这样短的时间内,能前往十方无量世界,礼拜供养诸佛世尊。这个时候,他们心中想要的东西,诸如华、香、伎乐、缯盖、幢幡以及其它无数的供养品,都按照菩萨的愿望,自然地显现在菩萨面前。这些东西都很珍贵奇妙殊胜,是这个世上所见不到的。菩萨们亲手拿起这些东西,献给诸佛菩萨及声闻大众。散开的花在空中变成华盖,形成六种金色闪闪发光,怡人的香气飘浮天地间。花朵小的周四百里,大的能覆盖三千大千世界。它们按照落地的顺序,慢慢消逝,最后露出一尘不染的琉璃大地。供养后,一起参诣的菩萨,大家都喜形于色,或和着空中奏出的美妙音乐,唱出优美的歌声称颂佛德,或听闻经法,享受无穷的喜悦。菩萨供养诸佛毕,轻轻地飞起来,在中饭之前就已回到净土。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闻法供养之德

**【大意】 前节所说的是往生净土的人,到别的佛国去供养诸佛,或听诸佛说法。这一节要说的是在自己的国土,即在安乐国听闻本师阿弥陀佛说法,自然界与天人供养佛的情形。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天人,颁宣(1)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道教(2),演畅(3)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
即时四方自然风起,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赍天上百千华香,万种妓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普散华香,奏诸音乐。前后来往,更相开避(4)。当斯之时,熙怡(5)快乐,不可胜言!

**  (1) 颁宣 颁布。
  (2) 道教 指三乘教。
  (3) 演畅 畅谈。
  (4) 开避 互相让路。
  (5) 熙怡 喜悦。心中柔软高兴。

**【文科】 叙述净土往生者,听闻本师阿弥陀佛的说法,接着说明自然界以及天人供养佛的情况。
【讲义】 释尊又对阿难尊者说:无量寿佛要为诸声闻菩萨等大众说法时,就把大众集合在七宝讲堂,广说三乘之教与微妙之法。听到的人各个都欢喜并了悟于心,而得佛道之真。
  这个时候从四方自然吹起风来,吹向七宝树,树被吹动,奏出五种微妙的音乐。无数的妙华从天上降了下来,花朵随风飘舞,散落各地。这种自然的供养,是连续不断的。
  一切天人也从天上带着许多华香伎乐,集合到净土来,为了供养无量寿佛,以及菩萨声闻大众,遍散华香于各地,奏出种种音乐,前后左右行走,互相让路。
  这个时候,国中天人,心中喜悦,大家快乐欢喜。就是以无碍大辩才,也说不出他们高兴的心情。

**第四节 说法自在之德

**【大意】 从诸佛与本师阿弥陀佛听法的往生人,还得自己去说法,去救度别人。他们说法一板一眼都按照本师阿弥陀佛的意旨,一点也没有差错。往生人了悟诸法平等的道理,所以一切不加以差别,一味以怜悯众生的大慈悲心与法的爱乐心,自在地说法。这一节就在叙述这活动的情形。

**佛语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1)。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2),无染著心(3)。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4)。无彼无我(5),无竞无讼(6)。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7)之心,柔润调伏(8),无忿恨(9)心;离盖(10)清净,无厌怠心(11);等心、胜心、深心、定心(12),爱法、乐法、喜法之心(13);灭诸烦恼,离恶趣心

**(1) 无违无失 没有误谬,也不忘失。
(2) 我所心 认为是属于自己的这种心。
(3) 染著心 爱著心,爱惜执著的心。
(4) 适莫适是亲,莫是疏。亲疏相隔的心。
(5) 无彼无我无分彼此,无我他彼此之分隔。
(6) 无竞无讼 不竞胜败,不争是非。
(7) 饶益 利益。
(8) 调伏 调御制伏,抑压刚强的心。
(9) 忿恨 怨怒。
(10) 离盖 盖是盖覆,盖覆菩提心的障碍。离去这种障碍就是离盖。
(11) 厌怠心 对救济众生的事疲倦。
(12) 等心、胜心、深心、定心 平等救度众生的心,不起下劣之想的心,慈悲甚深的心,不动摇的心。
(13) 爱法、乐法、喜法之心 爱乐欢喜佛法的心。

**【文科】 叙述往生净土的菩萨说法与心情。
【讲义】 释尊又对阿难尊者说:往生安乐国的诸菩萨,常常在适合说教的地方讲述正法。他们说法都能契合无量寿佛的智慧,不会错误也不会遗忘。
  这些菩萨对国土上的宫殿、楼阁、树林等等都不会去区别是自己的或是别人的。所以也就没有执著的心。往返进止,起居动静,一切都不牵挂,随意自在。也不对众生分别亲疏,没有彼此,不与别人竞争,也不争论是非。他们把一切众生看成是独子加予怜爱,以大慈悲的心垂爱他们,利益他们;心地柔软,从不暴躁,也不会生气发怒。离了障覆的心是清净的,济度众生从不厌倦。他们充满了平等心、最胜心、慈悲甚深的心、禅定不动心,且又爱乐大法充满欢喜心,一点都没有烦恼或者处在恶趣时候的心。

**第五节 自利利他之德

**【大意】 众生往生果德的最后,叙述自利利他二德,分成四项。
  第一项 正说自利利他之德。先说二利行之德:往生彼国的人,自行进入深禅定,神通智慧灵敏,对别人平等说法,为众生除去烦恼。接着说明二利行德的圆满:往生彼国的人,知尽一切诸法,切断迷界因果,对他人则以大悲引导他们达到涅槃之岸。
  第二项 以比喻称赞自利利他之德。
  第三项 藉二利之德,举出说法之德,即彼国菩萨享受法乐,一点都不厌倦;亲近众生常加引导,不分亲疏,以所俱种种力量从事说法。
  第四项 结叹。彼国菩萨经常供养、赞叹诸佛,俱足种种三昧。上述种种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如果详加说明,花上百千万劫,恐怕也无法说尽。


发表于 2015-5-24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5-24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项 正  说

**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得深禅定(1),诸通明慧(2)。游志七觉(3),修心佛法。肉眼(4)清彻,靡不分了。天眼(4)通达,无量无限。法眼(4)观察,究竟诸道。慧眼(4)见真,能度彼岸(5)。佛眼(4)具足,觉了法性。
以无碍智(6),为人演说。等观三界(7),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来生(8),解法如如(9)。善知集灭音声(10)方便,不欣世语(11),乐在正论。

**  (1) 深禅定 很深的禅定。
  (2) 通明慧 六神通与三明、三慧。三明是宿住智证明(知过去),死生智证明(知未来),漏尽智证明(知现在),与六神通的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相同。三慧是闻慧(听来的智慧)、思慧(思考得来的智慧)、修慧(修行得来的智慧)。
  (3)七觉 七觉支,修行时有七种真伪善恶需要辨别。
    a择法觉支 辨别法的真伪。
    b精进觉支 依正法勇猛精进。
    c喜觉支 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d除觉支 除去身心粗重烦恼。除伪恶。
    e舍觉支 舍去被外界所迷的心。
    f定觉支 入禅定而不起妄念。
    g念觉支 思想周到不起不平衡。
  (4) 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五眼。看形色的眼睛、看十方三世的眼睛、看差别法的眼睛、看平等理的眼睛,成佛之后前面四眼完全齐备的眼睛。
  (5) 彼岸 涅槃。这里表示事情办完。
  (6) 无碍智 佛所有的无碍自在的理解力(智解)与表现力(辩才)。有四种,皆从智慧中来,所以叫做四无碍智、四无碍解、四无碍辩。
  (7)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迷界的总称。
  (8) 从如来生 从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事物真实之本体)衍生出来。「如来」的语源。本师阿弥陀如来是从真如来生的,所以他的净土、菩萨也是从真如生出来的。
  (9) 如如 如是真如,从开悟的眼光来看,一切万有一一都是真如,所以说是如如。
  (10) 集灭音声 音声是教的意思。集善灭恶之教。
  (11) 世语 浮世上难听的话。对修道无利益的世间俗论。

**【文科】 往生者自利利他之德分四项叙述。这是第一项,即赞叹二利之德。本项又分成二段。第一段是叹二利行德,第二段叹二利圆满。这是第一段,赞叹自利利他行之德。
【讲义】 往生安乐国的人,都圆满了一切菩萨所修之行,完全具备了无量功德,在自利之德方面,菩萨们都进入深禅定,得到三明、三慧、六神通,体味七觉之法,修心佛法。他们用以看形色的肉眼非常清彻,没有什么看不清楚的东西,他们的天眼通达十方三世,做种种无量之活动,其力量无有限制。他们的法眼能观察一切相,穷究三乘之教。他们的慧眼能看到平等的真理,完全洞悉其中奥义,而他们的佛眼完全了悟诸法的本性。
  在利他之德方面,净土的菩萨以无碍的智慧为人演说佛法。他们虽然看到三界,了悟一切都是空的,没有实体的,所以虽然了悟上无佛果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但他们不偏于空理,还是要上求佛法,下以辩才除却众生的烦恼。他们本来就是从真如法性来的,所以内悟如如之理,外知有关善恶教法的方便,他们不喜欢世上无益的俗论,喜爱正论,而自在地做利他的事。

**修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灭(1)。生身烦恼,二余(2)俱尽。闻甚深法,心不疑惧(3),常能修行。
其大悲者,深远微妙,靡不覆载(4)。究竟一乘(5),至于彼岸。决断疑网(6),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该罗无外(7)。

**  (1) 寂灭 无生无灭寂净的境界。
  (2) 生身烦恼二余生身是迷妄生死之果的身体,烦恼是生果之因。这个因果叫做二余。
  (3) 疑惧 怀疑恐惧。
  (4) 覆载天覆一切万物,地无所不载。
  (5) 一乘誓愿一佛乘。本愿名号。
  (6) 疑网 疑虑缠心,使心不得自在,就像网子一般。
  (7) 该罗无外 全部网罗无遗。

**【文科】 正说二利中,前面说过二利之德,接着赞叹二利之圆满。
【讲义】 说到自利圆满相,菩萨都行一切善根,崇尚佛道。他们了悟诸法是寂灭空无的,同时又把生死烦恼二根断除。听到甚深的佛法,心中不会产生怀疑恐惧,经常布施佛的大悲。再就利他圆满来说,菩萨的大悲深远而微妙,就像天地覆载万物一样,对众生一无分别。他们对无量寿佛的本愿名号道理,了解得非常透彻,同时弘扬于一切众生,把他们引导到涅槃彼岸。无论怎么顽强的疑虑,都能切除。宣说佛法的智慧,从心中不断地涌出,把佛的教法,说得毫无遗漏。


发表于 2015-6-14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项 譬  喻
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1)。慧光明净,超逾(2)日月。清白之法(3),具足圆满。犹如雪山(4),照诸功德,等一净故。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犹如净水,洗除尘劳(5)诸垢染故。犹如火王(6),烧灭一切烦恼薪故。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碍故。犹如虚空,于一切有(7),无所著故。犹如莲华,于诸世间,无染污故。犹如大乘(8),运载群萌,出生死故。犹如重云,震大法雷,觉未觉故。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如金刚山(9),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如梵天王(10),于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类树(11),普覆一切故。如优昙钵华(12),希有难遇故。如金翅鸟(13),威伏外道故。如众游禽(14),无所藏积故。犹如牛王,无能胜故。犹如象王(15),善调伏故。如师子王(15),无所畏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1) 山王 须弥山。
(2) 超逾 超越。
(3) 清白之法 清净洁白的东西。
(4) 雪山 位于印度北方的山。指喜马拉雅山(Himalaya)。
(5) 尘劳 烦恼。
(6) 火王 炽盛的火。
(7) 一切有 一切东西。
(8) 大乘 不是与小乘相对的大乘。这里是指大的乘物。
(9) 金刚山 铁围山。
(10) 梵天王 三界之主,住于大梵天的高阁。
(11) 尼拘类树 (Nyagrodha)译为无节、纵横。叶像柿叶,果像枇杷的树。
(12) 优昙钵华 灵瑞华。
(13) 金翅鸟 八部众中的迦楼罗。(Garuda)食龙的鸟类之王,像鹫一样是想象中的大怪鸟。
(14) 游禽 小鸟。
(15) 牛王、象王、师子王 牛、象、狮子中之力大者。
【文科】 前面说过菩萨二利之德,现在再用比喻来加强说明。其中从开头到「无污染故」为止,是比喻自利之德,「犹如大乘」以下,是比喻利他之德。
【讲义】 那些往生净土的菩萨,智慧深广就像大海;禅定不动,就像须弥山一样。而且智慧之光,明亮超过日月。清净善法,具足圆满。菩萨的心真是像终年积雪,不知污秽的雪山,平等照耀一切功德,毫无污垢。菩萨的心像大地般,一切东西不加以分别而能容纳驮载,没有净秽好恶的差别。菩萨的心又像冲洗污物的净水般,把烦恼的种种污染洗除。菩萨的心又好比炽火燃烧生木般,把一切烦恼的柴薪烧尽。菩萨的心又像大风,在世界各地毫无阻挡地吹倒一切障碍物,把任何无明一扫而空。菩萨的心像虚空,毫无嫌厌地容纳一切的东西,丝毫不执著。菩萨的心又像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莲一般,对世俗的事物不爱执,也不被污染。
  以上是以比喻来形容自利之德;至于利他之德,也与自利之德一样的广大。菩萨像大车载运重物般,能把一切有生之群,从生死海中救运出来。菩萨像引发雷电的乌云一样,击出大法的雷声,唤醒众生的迷梦。菩萨像大雨般,能于顷刻之间,湿润大地草木,普降甘露之法,苏醒众生的心。菩萨像永劫屹立的金刚铁围山般,不为诸魔界外道所动。菩萨像大梵天王一样,是一切善事的上首。菩萨像高高庇覆着丛林的尼拘类树一般,以慈悲庇荫一切众生。菩萨像三千年开一次的灵瑞华,非常希有难逢。菩萨有大威力,像鸟中之王的金翅鸟一样,以威光降伏一切外道。菩萨像应着当时需要喙食,不事贮藏的小鸟一样,远离名利,知足,不做多余的积蓄。菩萨像牛王一样无能胜,像象王一样能令降伏,像狮子一样无所畏惧。菩萨像虚空般广大,以大悲心平等利益众生。



第三项 说法之德
摧灭嫉心(1),不忌胜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2)。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暗(3)。修六和敬(4),常行法施(5)。志勇精进,心不退弱(6)。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常为师导(7),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余欣戚(8)。拔诸欲刺(9),以安群生。功慧(10)殊胜,莫不尊敬。灭三垢(11)障,游诸神通。因力(12)、缘力(13)、意力(14)、愿力(15)、方便之力(16),常力(17)、善力(18)、定力、慧力、多闻之力(19),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诸通明力(20),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1) 嫉心 妒嫉的心。
  (2) 厌足 嫌太多。
  (3) 痴闇 愚痴昏暗。无明。
  (4) 六和敬 和敬是与别人相处和睦,尊敬别人。1.同戒和敬 和别人持同样的戒。2.同见和敬 与别人持同样的正见。3.同行和敬 与别人修同样的正行。4.身慈和敬。5.口慈和敬。6.意慈和敬  在身、口、意三业上行大慈,柔和待人,和同敬爱别人。
  (5) 法施 为别人讲解佛法。
  (6) 退弱 软弱退缩。
  (7) 导师 引导人的老师。
  (8) 欣戚 欢喜与忧戚。
  (9) 欲刺 贪欲好比披在身上的针。
  (10) 功慧 功德与智慧。
  (11) 三垢 贪、瞋、痴三毒烦恼。
  (12) 因力 过去宿因的力量。
  (13) 缘力 善知识的力量。
  (14) 意力 思惟的力量。
  (15) 愿力 菩提心的力量。
  (16) 方便之力 依愿得佛果方便修行的力量。
  (17) 常力 经常修行的力量。
  (18) 善力 行善的力量。
  (19) 多闻之力 多听教而得来的力量。
  (20) 正念、正观、诸通明力 正确思惟教义的力量、观察真理的力量、六神通力、三明之力量。

【文科】 往生菩萨自利利他之德已称赞过了。接着就利他之中的说法之德,特别加以叙述。
【讲义】 安乐国的菩萨,已经把嫉妒别人的心,摧毁得一干二净。因为嫉妒是说法的大碍。菩萨专心一意求法,从不厌足。随时为别人讲解佛法,绝不厌烦。敲响法鼓,树立法幢。以智慧的光明,照亮扫荡世人愚痴的黑暗。以六和敬与人亲和,在大法的施与上,勇往迈进,一步也不退缩。菩萨是世间的明灯,让人收获福果的田园。菩萨是大家的导师,从来不分爱憎。他们只会思惟正道,无喜无愁。为一切众生,拔除贪欲之刺,以安其心。功德智慧具足,世人莫不尊敬。消灭自己与别人的三毒垢障,为了说法利生,以神通遍游诸多世界。自己宿因的力量,引导别人的力量,从这二者所得来的思惟的力量,求菩提的力量,从菩提心发出的修行力量,不断精进的力量,行善的力量,禅定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多闻的力量,六度的力量,正念的力量,六通的力量,三明的力量,依法指导众生的力量。这种种力量,他们都无不一一充分具备,所以能自在说法,救度别人。


发表于 2015-6-26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项 结  叹
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称叹。究竟菩萨诸波罗蜜,修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不灭(1)、诸三昧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
阿难!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我但为汝略言之耳,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1) 不生不灭 观真如实相之理是不变、不动、不生、不灭的三昧。
【文科】 就往生菩萨自利利他之德与往生果全体,加以总结、赞叹。众生往生之果的说教到此终了。
【讲义】 还有安乐国的菩萨,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其所具足的是无人可相比的。这些菩萨恭敬并供养无数的诸佛,同时也为诸佛所赞许。他们穷究行尽一切波罗蜜行,修成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不生不灭三昧等一切禅定,远远超越声闻缘觉那样以自我了脱为本的三昧。
    阿难啊!往生彼国的菩萨,成就了如上所说的无量功德。上面所说的只是其中的大略而已。如果要加以细说,恐怕花上百千万劫,还是无法说尽。

第五章 释尊的劝诫
第一节 大悲摄化
【大意】 如来净土之因果与众生往生之因果,已经全部说完。这第五章换一个题目,唤出弥勒菩萨等,进行诫恶劝信。本章分成二节。
  这是第一节。叙述释尊以大悲摄护化益众生欲罢不能的心情。再分成三项:
  第一项是总诫:「安乐国的庄严与往生者的功德,就像上面所说的那么好,怎么能不向往。要好好努力去求。要断绝邪恶的五恶趣,往生彼国。易往而无人是对世事执著所致。要往前看,不要误了一大事。」即一般概述。
  第二项是三毒诫:(1) 人因贪欲,为求财而苦。有财也苦,无财也苦。(2) 人因瞋恚,此世小小的结怨,世世累积变大,以致经常与仇敌同处而受苦。(3) 人因迷于愚痴烦恼,不信因果,持邪见,不觉无常,失佛道,为恩爱所缚,不断造恶,因而受苦。(4) 释尊告诫说:「弥勒啊!你要仔细地想,要远离众恶,愿生安乐国才好。」弥勒菩萨听过后,叙述了自己的领解并向佛谢恩。然后释尊称赞弥勒真与假之行,劝他厌恶生死,灭疑往生,这是本项大意。
  第三项是五恶诫:在前项中,弥勒菩萨告白要闻信此经,并誓愿遵守念佛行者应守之道。释尊开说本经的本意到此已经满足了。但是释尊还是不放心,为那容易背道的众生之未来担心。所以又提出五恶诫。因为五恶是使人违背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原因。释尊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信者,在生活上不致产生错误的想法。
  首先(1) 叙述五恶归五常的纲要。接着举出(2) 无道,不守仁者。(3) 违背义理,没有实意者。(4) 不守礼义、淫乱者。(5) 无智却自负者。(6) 举出不思恩不信教的人,现在、未来该受的痛苦报应。(7) 最后再说五恶之过,叫人要厌弃之;又开说善行,劝人勤守。总之,就像父母松手让孩子走路时,心里忐忑不安一样,释尊对入灭后未来众生放不下心,这就是释尊关怀的心声。

第一项 总  诫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1),著于无上下(2),洞达(3)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4),往生安乐国,横(5)截五恶道(6),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7),自然之所牵(8)。何不弃世事(9),勤行求道德(10),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 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力为善”是为善的意思。“念道之自然”是信阿弥陀佛本愿大道的他力自然,一点也没有凡夫的计度之意。
  (2) 无上下 上自菩萨下至十恶凡夫,丝毫没有区别。
  (3) 洞达 开朗豁达。
  (4) 超绝去 超越生死海,断除迷妄系缚,离去娑婆世界。
  (5) 横 自力修行而开悟称为竖,依他力截断迷妄系缚谓之横。
  (6) 五恶道 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上是因迷赴趣之处,称为恶趣。
  (7) 其国不逆违 任何事物只要是他力信心,阿弥陀佛的净土都会毫无逆违地加以吸引过来。
  (8) 自然之所牵 有他力自然所牵引,与信力自然所牵引两种解释。总之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所牵引的意思。
  (9) 弃世事 把世间事抛诸脑后。莲如上人《御一代记》说「佛法是要向世间乞假去听闻的。」「佛法是从舍身追求的心念中,获得信心。」就是这个意思。
  (10) 道德 可解释为他力大道的功德,也可解释为世上普通人伦道德。两种解释都包括在内的看法似乎比较妥当。

【文科】 释尊讲述大悲摄化。这是其中开头总诫。
【讲义】 释尊对将会继他之后成佛的弥勒菩萨以及诸天人民说:就像刚才说过的,无量寿国的声闻、菩萨众的功德与智慧是说不完的。国土微妙安乐也已如上面所述。当我们想到人与国土都那样美好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领受阿弥陀佛所完成的善行,信受弥陀本愿念佛的他力自然救度,而求取成为无上下差别平等佛果,洞达无边际,见佛闻法,随意自在。大家应该提起精神,努力去追求。大家必定能得到超越生死苦海,断除迷妄的羁绊,离去苦恼的世界,往生安乐国土。由于阿弥陀佛如来无碍光的力量,五恶趣之因就会切除,恶趣之门自然关闭,从而升至无上涅槃。安养净土是易往而无人的,实际上,只要是依弥陀本愿他力信心的救度,无论是谁,都会不逆不违地被弥陀本愿力自然、信心自然所牵引而轻易前往。只是一切众生为三毒烦恼所执,以致沉沦五恶之海,不信他力的道理,所以才会有所谓易往而无人的说法。为什么不把世事摆在一边,努力去追求本愿大道的功德?难道不知获得永劫不朽生命,即可体味无量寿之乐吗?                                     【余义】 (一) 直到现在释尊说法一直都以阿难为对告众,即说话的对象。这里为什么突然叫出弥勒菩萨,而从此以他为对告众呢?自古以来,被提出来的理由有三:
  (1) 阿难尊者是人,入灭的时期已近,寿命有限了。而弥勒菩萨是在兜率天、长久以来哀怜着娑婆世界的菩萨。释尊有鉴于此,特别叫出弥勒菩萨来,以便将此经留传给末代众生。
  (2) 三世诸佛一般都是念弥陀三昧成佛的。弥勒菩萨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在娑婆世界成佛时,势必同样也要念弥陀三昧。而且那时他说法的根本意趣,也会与释尊本怀一样,宣说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释尊要把此经咐嘱给将要继承自己本怀的弥勒菩萨。
  (3) 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上自最高菩萨,下至底下的凡夫都可往生的地方。为了表示这个事实,所以才请出位阶最高的等觉弥勒菩萨来。
  既然有此三义,为何当初不就以弥勒菩萨为对告众,而以阿难尊者为对告众?理由是这样的:阿难尊者是看到释尊五种瑞相,第一个提出问题请示释尊的人,释尊为了说明现出瑞相的原因,就开说了如来净土的因果与众生往生的因果。现在众生往生因果已经说完,将要换一个章节,所以这个时候,对告众由阿难尊者换成弥勒菩萨。
  (二)「易往而无人」五字是通读此经的人所不能忽视的重要文字。《大经》一部,从横的方向来看,上卷开说如来净土因果,下卷叙述众生往生因果;但从竖的来看时,上卷及下卷一直到说完众生往生之果的「不能穷尽」的地方(前节终)是叙述「易往」之旨;而此章之下可说是叙述「无人」之意。
  他力的法门,大小圣人都乘如来弘誓往生。因此,每一个人都可很容易地往生。然而何故这里却说「易往而无人」?这是一个疑问。本章以下的说法,就在于解决这个问题。根据这里的说法,如来本愿实在是一个很容易的愿,只要信了就可往生。可是,众生不顺应本愿的真意,才造成易往的净土却无人前往的结果。                                 就这一段加以深切体会,我们也可以了解,人道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就佛之大悲来说,佛特别哀怜违背人道的人。但是从众生的立场讲,当然要尽量谨守。以为违反了人道就得不到救度而悲观退缩,这是不懂得佛的大悲。然而以为反正什么样的人都会救,而故意去为非作歹的人,同样也不懂佛心。谨守人道,同时信仰连那违反人道的人都要救的佛的慈悲,这样人道与信仰才能一致,佛心与众生心也才能一致,顾虑心与蛮横心也才能消除,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他力念佛行者。如果误解了这一点,则免不了悲观退缩,信不了佛的救度,或者由于蛮横心作祟,更加违反人道。必须特别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项 三毒之诫
一、贪欲之苦

然世人薄俗(1),共诤不急之事。
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2),以自给济(3)。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4)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

  (1) 薄俗 薄情的风俗。
  (2) 营务 勤务经营。生活上的工作。
  (3) 给济 供给济计。设法养活。
  (4) 屏营 忙碌得喘不过气来。

【文科】 前面教人抛弃世事,努力求法。下面说明世事何以令人厌恶。其中先说三毒,再说五恶。本项劝诫三毒中贪欲苦。这一段叙述其中求财苦。
【讲义】 把世事摆在一边去求道,必能得到长生不死之宝,快乐无量。然而此世人情薄似纸,只知竞争不当急的五欲上的满足。对这个极为险恶痛苦的世间,不生厌离,而只为养肉身,勤职务,忙碌于无常的生计。尊卑、贫富、男女、老幼一样,都在为财产操烦。有财产的惟恐失去,没有财产的希望拥有,有与无同样烦恼。他们疯狂地苦心焦虑,瞻前顾后,完全被欲心所驱使,终日奔波,没有一刻安宁。

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1),奴婢、钱财、衣食、什物(2),复共忧之。重思累息(3),忧念愁怖。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忧毒忪忪(4),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5)。或坐摧碎(6),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与痛共居。
(1) 六畜 牛、马、犬、羊、豚、鸡。取牛马为代表称牛马六畜。
  (2) 什物 什是器。器具。
  (3) 息 叹息。
  (4) 忪忪 恐惧慌乱的样子。  

(5) 纵舍 放弃。放心。
  (6) 摧碎 为水火所摧毁打碎。

【文科】 叙述贪欲之苦,第二举出并劝戒有财之苦。
【讲义】 无钱求财固然痛苦,有了财也成为痛苦之因。有了田地就会生出有关田地的苦恼,有了房子也会带来房子的苦恼,牛马六畜、佣人、金钱、衣食、器具,无一不是让人操心的原因。牵肠挂肚,不断叹息,忧念愁怖,无时或已。一场水灾火难,或者突然盗贼、怨家、债主光顾,再多的财产也禁不起焚毁、漂流、劫夺而磨灭消失。因此忧心如焚,就像喝毒酒一样时时刻刻提心吊胆。愤怒与苦恼交错,盘结心中,从不离去,心里充满了紧张压力,无法轻松下来。有时候,不但是财产遭殃,就连生命也会被水火摧残击碎,此时财产身体都得丢弃。面临死时,曾经相依为命的妻子、财宝,一物不随身。此种痛苦,再怎样尊贵富豪也不能逃。忧愁恐惧纷至沓来,勤苦奔波精疲力竭,如同在寒冰热火中,与痛苦同居。

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1)。适欲具有,便复糜散(2)。如是忧苦,当复求索(3)。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1) 齐等 并齐相等。
  (2) 糜散 糜是碎。破碎散落。
  (3) 求索 追求索寻。

【文科】 叙述贪欲之苦中,第三,举出无财之苦并劝诫世人。
【讲义】 生计无着,常感拮据的人,心中总是不足。没有田地想要田地,没有房子想要房子,没有牛马六畜、奴婢、财产、衣食、什物,每一项都想要去拥有。有了一项想另外一项,得到这个就想要那个,什么都想要齐全。等到什么都齐全了,又不能永久保持,马上又散失掉了。于是又开始烦恼谋求,虽然再度追求,却不能随心而得,徒然空烦恼弄得身心疲惫坐立不安。不时地忧,不时地苦,如同抱冰吞饮,热渴地过日子。有时甚至于心力枯竭招致短命折寿。一生之中从来不曾行善,不守道德。一旦死了,只得单独一人远赴三途黑暗。这个时候,受一生所积恶业牵引,自然是要堕落恶趣,但是善恶生处的情形,没有人知道。

二、瞋恚之苦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1),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2)。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3)
  (1) 家室 家族。
  (2) 憎嫉 憎恨妒嫉。
  (3) 违戾 违背反对。

【文科】 开始叙述瞋恚之苦,首先劝诫莫起瞋恚。
【讲义】 世上的人,父子、兄弟、夫妇以及内亲外戚都该互相敬爱,不要互相憎恨嫉妒,在衣食住上,要互通有无,共助不足。不存多余之贪,不怀吝啬之情,口气表情要经常保持和蔼,不要相违背表现乖戾。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1)。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即时,应急相破,然含毒蓄怒,结愤精神,自然克识(2),不得相离,皆当对生,更相报复。
  (1) 恚怒 生气发怒。
  (2) 克识 铭刻在心不会忘记。

【文科】 第二叙述瞋恚之苦,先举出怨憎之苦。
【讲义】 如果不把瞋恚压住,从这里就会衍生种种的苦来。因一时相争而发怒,在此世微小的憎恨或嫉妒,不断累积,后世逐渐加剧,最后终会变成大怨大敌。因为此世之事,虽然互相侵害,赖有法律人情种种制约,一时不至爆发开来变成大事,但是在精神心理上的毒素怒火,会在无形当中累积凝结,刻骨铭心,变成摆脱不掉的东西,这样的情形在生生世世的过程当中,互相激荡循环,最后就会结成大怨大敌。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1)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2)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3)冥冥(4),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今得相值。
  (1) 当行 业行相当的果报到来。
  (2) 殃福 祸与福。
  (3) 窈窈 深远。
  (4) 冥冥 黑暗。

【文科】 前面说过怨憎会苦,接着说爱别离苦。
【讲义】 如前所述,怨憎会苦,其实也就是瞋恚之苦。相反的,相爱的人之间,也有别离的痛苦。世人在爱欲广海当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去。死了之后,依照一生行为的果报,转生痛苦的地方或快乐地方。这个时候,自己的责任,就得自己担待,谁都代替不了。行善的人出生于幸福的地方,行恶的人出生到多灾多难的地方,这是在未死之前就预先定好了的。我们就是这样,各走各的路,走向该去的地方。地方既然不同,相隔又是那么遥远,再次的相见相爱是绝对不可能了。善恶报应是自然的力量,大家都得跟随着行业的足迹,分别受生。这是因果业报使然,人力是无可奈何的。行方遥远,路途黑暗,一别就是永离。一生的行为不同,死后的去处随之有别,没有相见相会之期。即使天成为地,地成为天,相爱的人,死别之后,要想重逢已经不能了。

何不弃众事,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欲何乐乎?
【文科】 结束瞋恚之苦,劝说应持的态度。
【讲义】 「前面所述是令人厌恶的世间实情,为什么不丢弃世间众事,乘着身心强健的时候,尽力修善,认真祈愿脱离迷妄的世界。在净土可获得极长的生命,为何不去求道?此世的未来还有什么值得期待?有何快乐可言?」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愚痴之苦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不信之。谓之不然,终无有是。
【文科】 愚痴之苦,第一,不信因果。
【讲义】 这样的世人,愚痴不信三世因果之理。即不信善因就有善报,佛道之因就有佛道的果报。不信人死了还会转世再生,施惠就会得福。他们不信善恶因果,认为没有那回事,永远不承认这个道理。

但坐此故,且自见之。更相瞻视(1),先后同然。转相承受(2),父余教令,先人(3)祖父,素不为善,不识道德。身愚神暗,心塞意闭。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自不能见,无有语者。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无一怪也。
  (1) 瞻视 观看。
  (2) 承受 传承接受。
  (3) 先人 父亲。

【文科】 愚痴之苦,第二,叙述子孙代代转相承受邪见。
【讲义】 世人就是这样不信因果。不但如此,还自以为是,子孙代代互相学习,以致祖先后代相同见识,都不信因果。更糟的是代代将这邪见转相传授。因此祖先祖父从来都不为善,也不守道德。身体愚鲁,精神昏暗,心胸狭窄,想法闭塞,所以没有能力辨别生死善恶的道理,也没有人可以讲示因果大道给他听。吉凶祸福,都是依照因果道理,各人自己招来的,大家都不知道,竞相造业,对自己的邪见,一点都不以为怪。

生死常道,转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1),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教语开导,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止!
  (1) 颠倒上下 颠倒是不照顺序,如子比父先死。上下是按照顺序,如父比子先死。
【文科】 愚痴之苦,第三,不悟无常的道理。
【讲义】 世人不但不信因果沈迷邪见,而且不能了悟世间无常。生死是恒常之道,生生世世相传相继,有的子比父先死,父哭子,有的父比子先死,子哭父;兄弟夫妇先先后后,互相哭泣。逆缘、顺缘,纷至沓来,生死无常是一切无常的根本。这都是从前世的业力约束继承而来,生命是不能常保的。这种无常的道理,即使有人讲解开导,也很少有人相信,所以只得永远生死流转下去了。 

如此之人,蒙冥抵突(1),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痴惑于爱欲。不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狼于财色,坐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已,哀哉甚可伤!
  (1) 蒙冥抵突  蒙冥是昏暗,抵突是冲撞。因为愚痴所以昏黑,抵触冲撞道理。
【文科】 愚痴之苦,第四,因三毒失去佛道。
【讲义】 这样的人,愚痴昏暗,处处抵触违反道理,不信佛之经法,没有远虑,只会贪眼前快乐,痴迷困惑于爱欲。不知道德,沈溺在瞋恚的大海而目暗,贪图于财欲色欲如狼般,因此得不到出离之道,死了之后当然又要回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去,不断地流转。真是可哀可悲。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爱思慕,忧念结缚。心意痛著(1),迭相顾恋(2),穷日卒岁(3),无有解已。教语道德,心不开明。思想恩好,不离情欲。昏蒙闭塞(4),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正,专精(5)行道,决断世事,便旋(6)至竟,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
(1) 痛著 疼痛。
  (2) 顾恋 互相恋慕。

(3) 卒  zu(与“足”同音)。
  (3) 昏蒙闭塞 昏庸不开通。
  (4) 专精 专一精进。
  (5) 便旋 徘徊。彷徨。

【文科】 举出愚痴之苦,第五,叙述恩爱阻碍修道。
【讲义】 如上所说,贪、瞋、痴三毒是修道得道的阻碍。另外特别注意的就是恩爱对修道的妨碍。有时一家人中,父子、兄弟、夫妇的一方死了。一死一生之间相互悲恸,互相哀愍。他们为恩爱所结,为思慕所缚。以忧痛的心,互相顾恋不已。朝朝暮暮年复一年,无法消解。佛的教语世间道德,都无法使他心胸开阔,所思所想的,不外乎是恩爱相好,永远离不了情欲。眼睛昏黑,心胸闭塞,整个人都被愚惑覆盖起来。不能深思熟虑,不能自正其心。不能集中精神行道,了断世事。一生之间,彷徨徘徊。忘记自己的老死,不能修道得道,徒然过了愚痴的一生。

总猥愦扰(1),皆贪爱欲。惑道者众,悟之者少。世间匆匆(2),无可聊赖(3)。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4),各怀杀毒。恶气窈冥(5),为妄兴事。违逆天地,不从人心。自然非恶,先随与之,恣听所为,待其罪极,其寿未终尽,便顿夺之。下入恶道,累世勤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1) 总猥愦扰 总是一切,猥是浑浊,愦是烦闷,扰是乱。
  (2) 匆匆 匆忙。
  (3) 聊赖 依靠。
  (4) 匆务 忙碌的工作。
  (5) 窈冥 冥冥窈窈。

【文科】 愚痴之苦,第六,举出造恶受苦。
【讲义】 世事浑浊,人心烦闷不定,大家沉迷于妻子爱欲。惑道的人多如恒沙,悟道之人寥如晨星。世间一般人焦急不安,谁也不能依靠。无论尊卑上下、贫富、贵贱都一样,只是耽于俗务,因为贪欲愤恨愚痴,而各怀毒害之心。杀气阴森,为非作歹。违背天地自然的道理,也不顺从人心。自然是会惩治为恶的,先随其意地给与,让人恣意而为,等到一旦坏事做尽,时机一到,即使寿命未尽,也会突如其来地夺其生命。打入恶道,让人生生世世遭受劳苦,犹如车轮在恶道中辗转来回,经过数千亿劫,还解脱不了。永劫的在黑火锐刀受苦,这种遭遇痛不可言,世间之可悲可怜的,不正是这种轮回的痛苦吗?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遇佛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1)经戒,在人后也。傥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
  (1) 亏负 亏待辜负。
【文科】 释尊已经说完三毒,接着他以大悲劝人应该要依法修行,获得信心,便能得到净土的长生。分成四段,这是第一段释尊劝人厌世,祈愿来生。
【讲义】 释尊又对弥勒菩萨天人等说:我已经为你们说了世间三毒。世人就是这样,被三毒烦恼所困,因而不能得道。大家应该好好的思量,远离众恶,选择善行,努力遵守实行。爱欲荣华,不是可以长久保持的,大家应该放弃,其中没有快乐可言。大家既然机逢佛世,应该勤勉精进入道。如果有了真实心,愿往生安乐国,就能得到信心的智慧,得到无量的功德。大家不要随心所欲,以致于辜负了经戒,落在人后,如果有什么疑问,经法不了解的地方,可以通通提出来问,我会替大家讲解。

弥勒菩萨长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说快善。听佛经语,贯心思之,世人实尔,如佛所言。今佛慈愍(1),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闻佛所说,莫不欢喜。诸天人民蠕动之类(2),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语教诫,甚深甚善!智慧明见,八方上下、去来今(3)事,莫不究畅。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4)所致。恩德普覆,福禄(5)巍巍。光明彻照,达空无极,开入泥洹(6),教授典揽(7),威制(8)消化,感动十方,无穷无极。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佛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1) 慈愍 慈爱悲愍。
  (2) 蠕动之类 蠕是无足而动。如蚯蚓之类,靠着身体伸屈而行之蠕动类。
  (3) 去来今 过去、未来、现在。
  (4) 谦苦 谦让勤苦,卑屈从事。
  (5) 福禄 幸福俸禄,无形有形之福德。
  (6) 泥洹 涅槃。
  (7) 典揽 经典。
  (8) 威制 以威光制伏。

【文科】 第二段,弥勒菩萨叙述领解。
【讲义】 于是弥勒菩萨于大众中走了出来,代表大众跪在释尊前面说道:世尊威神尊贵庄严,所说之法,契合我们的根机。听了释尊的话,用心去想想,世人也真是薄情,为三毒所苦,确是俨然的事实,所说的话,一点也没错。世尊怜悯我们,为我们指出了南无阿弥陀佛他力的坦然大道。使怀疑佛智无眼之人张开了眼睛,不知佛恩无耳之人,耳朵灵敏了,大家都得到了永劫不退的度脱。对释尊的说法,我们没有一个不闻信,没有一个不欢喜。世尊也替一切天人,一切人民,包括地上蠕动之类解脱了烦脑之苦,大家都蒙受了慈恩。世尊的教诫,非常的深,非常的宝贵。世尊智慧明彻,十方三世无不穷极究竟。今日我们得到了度脱,都是世尊前世卑躬修行所带来的恩惠。这个恩惠,普遍于天地之间,功德利益,巍巍尊贵,光明照亮了十方世界每一个角落。世尊究尽诸法皆空之理,广渡众生令入涅槃。有时垂下摄受之玉手教授经典,有时展现折服的神威,制伏邪见,消除群魔。恩德无尽地感动十方。就像日光盖蔽星光一样,佛为大法王尊贵超胜所有圣者,普为天人之导师,随应心愿,皆令得道。我们现在遇到了难逢的世尊,闻到了难得闻到的无量寿佛名号,信心欢喜,心情开朗,忧云一扫而空。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弥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天下久久,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无所挂碍(1)。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执持纲维(2),昭然分明。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3),永劫以来,展转五道,忧畏(4)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
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5)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净,洗除心垢。言行忠信(6),表里相应(7)。人能自度,转相拯济(8)。精明(9)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10)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11),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12),次于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13),自为过咎(14),生彼边地(15)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1) 挂碍 拘执妨碍,失去自由。
  (2) 执持纲维 持执大纲而不失。法门虽然多得无尽,阿弥陀佛本愿之生起本末的教理是大纲。
  (3) 四众 四部众,也叫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在家男信者)、优婆夷(在家女信者)合称。
  (4) 忧畏 忧愁畏惧。
  (5) 恶露 不净。露是露出。恶表露而呈不净。
  (6) 忠信 真诚无虚伪。
  (7) 表里相应 心与行、口与心一致。
  (8) 拯济 救助。
  (9) 精明 专精明了。无二心,以明白之心从事。
  (10) 须臾 很短的时间。
  (11) 合明 互相照耀。
  (12) 无为自然 涅槃的状态,寂静不动,无计度。
  (13) 中悔 做到途中,忽然改变心意,认为前此修行没有价值。中折。
  (14) 过咎 过错罪咎。
  (15) 边地 极乐边僻之地。

【文科】 释尊允准了弥勒菩萨所述,更进一步劝往生。
【讲义】 释尊又告弥勒菩萨说:你说得很对。敬爱佛的人就是行了大善的人。因为值佛是天下长久以来希有之事,而现今已逢到了,这实在就是大善。我在此世成佛,说经法,宣说道教,切断一切疑网。拔弃爱欲之根本,杜塞了罪恶之源。而且到世界任何地方教化众生,无不自在。本经典所说信心的智慧是一切佛道的肝要。本经撷取了一切教法大网,昭然明白。现在我把此经开示与人、天、地狱、饿鬼、畜生等五恶趣,救度至今未受教法度脱者,同时明白正确地划出了生死与涅槃之分界——即清楚指出,生死之迷与涅槃之悟的分界,在于不了解佛智与明信佛智之间。
  弥勒!你从无始以来修菩萨行,救度众生,已经很久。跟随你得佛道入涅槃者,也已经多得不知其数。
  你与十方诸天、人民、四部弟子们,自永劫往古以来,轮回五道之间,受忧受苦,不能详说。而且不但是以前,即在今世,生死之流也还相续不断。而今你遇到了佛,闻到了经法,更且又能闻信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想来真是令人高兴之极。我现在为了你,有无限的喜悦。
  你要厌弃生、老、病、死苦界。此世充满了丑恶、不净,一点快乐都没有。所以要自己保持身心端正,更加修善,谨慎清净身体,要洗除心垢。言行无假,表里一致。自利并且救人,信心之智慧明朗,祈愿后世安乐,笃厚报谢,累积善本。一生的精励是短暂的,后生才是永生乐果。由于短暂一生的勤苦,死后却能往生无量寿佛国。那里无限涅槃的快乐与菩提功德,互相辉映而明朗,永断生死根本,无贪、恚、愚痴、苦恼之患,又想寿命长就长,短就短,欲寿一劫、百劫、千万亿劫,随意自在,都可以得到。无为自然,如同涅槃之道。所以你们要各自发愿、精进听闻,不要生疑、中途放弃、自作过咎,以致于虽然往生安乐净土,却不能进入都中,而禁闭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之间,不能见佛,反而得到种种厄事。

弥勒白言:受佛重诲(1),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1) 重诲 叮咛教诲。
【文科】 弥勒菩萨的答谢。
【讲义】 弥勒菩萨禀报释尊说道:我们既已受到世尊恳切的教诲,一定会专精修学,遵行所教,不敢生出丝毫的怀疑。

第三项 五恶之诫
一、总 诫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1),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2)、五痛(3)、五烧(4)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5),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佛言:何等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1) 伦匹 伦比匹配。
  (2) 五恶 五常的反面。
  (3) 五痛 五恶之人所受的华报。华报是现世所受之报。与来世所受的果报是相对语,像结果之前的华。这里说到五痛,但一一举出五痛的内容,是引用五恶的「五」字而已。
  (4) 五烧 五恶的人所受的果报。
  (5) 五善 仁、义、礼、智、信五常。

【文科】 释尊可怜未来众生容易背道,在这里特别提谕五恶五善,教训念佛行者应守王法仁义之道。分成七段,这是第一段。
【讲义】 释尊告弥勒说:你们如果能在这世上,端正自心不作恶事,那就是最高的功德了。这样的人是十方世界没人比得上的。因为诸佛国中,天人之类,自然地为善而不作恶,容易导入佛道。我现在在此世作佛,处在五恶、五痛、五烧蔓延的众生中过日,最为辛苦。我要教化群生,让他们舍去五恶,免去五痛,脱离五烧,转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保持五善,得到福德,以及获得度世、长寿、泥洹之道;也就是使他们能在未来离开迷妄成为无量寿之身,而得到涅槃妙果。
  佛说:什么是五恶、五痛、五烧?什么是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得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是什么呢?现在就来加以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15-8-12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第一恶
佛言: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1)。残害杀戮(2),迭相吞噬(3)。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4),自然趣向。神明(5)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6)、孤独、聋、盲、喑(7)哑、愚痴、弊恶(8),至有尪狂(9)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1) 克贼 克是杀,贼是害。杀害。
  (2) 残害杀戮 残是伤,戮是杀。伤害杀死。
  (3) 吞噬 吞、咬。
  (4) 殃罚 殃是祸。灾祸。
  (5) 神明 神。神随处都明白,所以叫神明。
  (6) 乞丐 请愿。乞食。

(7) 喑   yin (与“殷”同音)。
  (8) 弊恶 顽固,邪恶。
  (9) 尪狂 弱质的人与狂人。
  (10) 不逮 逮是及。赶不上人世间的蠢才。

【文科】 叙述第一恶,不仁。分成四段,这里举出第一恶。
【讲义】 释尊说:其中第一恶就是不仁。从诸天、人民以至蠕动之类,凡是有生命的,作恶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所谓弱肉强食,强的制伏弱的互相残杀,像狼一样的吞食,像虎一样咽。不知修善,作恶叛逆,不守道德。这样的行径自然会受到惩罚,堕落恶道受苦。天地神明都看得清楚,记得分明,不放过犯恶的人。因此也会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哑巴、愚痴、顽劣、尪狂、不逮等等不幸。世间尊贵、豪富、高才、明达都是前世慈孝积德,得到好报而来的。

世有常道(1),王法(2)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免出。世间有此目前现事。
  (1) 常道 恒常不变的道理。王法。
  (2) 王法 国家的法律。

【文科】 第一恶中第二,痛,即现世报应。
【讲义】 世间有常道,有法律所定的牢狱,违反的人一定会有所牵涉。然而不仁者不觉得可怕,作恶造罪,自然就会受到惩罚系狱。一旦事至,想逃也无路可遁。作恶的人,不只在未来,而且近在现世,显现在目前所能见到的事实。

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1),转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极刑。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转贸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当独值向,相从共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已。殃恶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
是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1) 幽冥 黑暗的地方。
【文科】 第一恶中第三,烧,即未来的报应。结尾。
【讲义】 作恶不但现世要受牢狱之苦,寿命结束之后所受的痛苦更加深酷,更加激烈。落入黑暗的三恶道,改变人身受鬼畜之形,遭受水火之苦,一如世上法律所定,刑罚极重。恶业的力量自然牵引三恶道中无量苦恼。还要一再变身易形,六道轮回之中转来移去,所受寿命有时长有时短。灵魂精识,像水一样流转。转生时孑然孤独,遇有同伴,则都是前世怨仇,冤冤相报,没有停止。像这样怨憎会苦生生世世相续不断;祸恶之因未尽之前,虽想逃离,绝对摆脱不了。大家浮沉于三恶苦坑,没有逃出解脱的途径。这种痛苦是言语无法形容的。这种报应是天地之间自然而行。善恶报应或许未必即时来临,但是天地理法无可遁逃迟早要来。
  这就是一大恶、一痛、一烧。那种痛苦好比烈火烧身,难以言诠。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一大善也。」
【文科】 第一恶第四段。前段说恶完毕,反举善行,以劝众生。
【讲义】 在这五浊之世,造恶众生中,如果有人一心制伏恶意,作人端正,行为谨慎,自己修行种种善法,不作恶业,那么此人自己就能度过生死海,脱离迷妄,获得福德,度过此世出生于安乐国,得涅槃之道。这就是一大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16: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