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修 行 【大意】 从第三编开始到前节,说完了法藏比丘发愿的经过。以下将说明其修行。凡是要完成一件事,光是立志,不能奏功,必须继之以实践。同样地,欲得佛果,发愿(立志)与修行(实行)不得不具足。故法藏菩萨,发愿之后,开始修行。
此第二节分成两项:
第一项是「胜行段」正述法藏菩萨,完成了超过诸菩萨之修行。法藏菩萨为了圆满成就四十八愿与三誓愿,以一向专念之志,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之间,在「意业」上不起三毒烦恼,在「身业」上敬上慈下,在「口业」上用善语的情形。 第二项是「胜果段」叙述不可思议兆载永劫间的修行中,所受之殊胜的果报。例如:草木结实之前,先开花一样。菩萨开始修行,得到佛果的长时间中,及种种殊胜之身故。此一段,法藏菩萨亦有随意所愿,自在受人天身,得到无比殊胜的果报。 第一项 胜 行 阿难!法藏比丘,于彼佛所,诸天(1)、魔、梵(2)、龙、神(3)、八部(4)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5)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6),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7),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1) 诸天 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诸天人。
(2) 魔梵 魔是指支配欲界的第六天之魔王。梵是指支配三千大千世界之梵天王。
(3) 龙神 难陀(Nanda)、跋难陀(Upananda)等八大龙王。
(4) 八部 天(deva)、龙(naga)、夜叉(vaksa)、干闼婆(gandharva)、阿修罗(osura)、迦楼罗(garuda)、紧那罗(kimnara)、摩候罗伽(mahoraga)之称。守护佛教之诸神。
(5) 开廓 广大。
(6) 建立常然 所建立的净土,恒常不变。
(7) 兆载永劫 长久的时间。「兆载」是中国二十三数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垓、壤、秭、依、沟、涧、正、载」中的兆与载,表非常大的数目。 【文科】 此胜行段分为「总述」与「别述」二部分。这是总述,是叙述大体的修行状况。
【讲义】 阿难,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于无量诸天、魔王、梵天、龙神八部及其它一切大众目睹之中,发愿立下四十八愿与三誓愿,欲广度十方众生。而一向专心庄严自己的佛土,其所庄严的净土,广阔无限清净庄严。微妙之情形,无有比类。(其处常住之风,静静微吹,)法藏比丘所建立的清净庄严极乐国土,人不会衰老,花不会凋谢,无衰无变。故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行,积植菩萨无量功德。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1);不起欲想、瞋想、害想(2);不著色、声、香、味、触法(3),忍力(4)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5)。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6)之心。和颜爱语(7),先意承问(8)。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9),以惠利(10)群生。 (1) 欲觉、瞋觉、害觉 贪欲、瞋恚,及从瞋恚所起之害心。觉是思觉分别、清晰的思考。
(2) 欲想、瞋想、害想 能引起欲觉、瞋觉、害觉的心念。想是想像,对外界模糊的心情。 (3) 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产生的六境,不起执著。若对这些「境」执著,就会起「想」,由想生「觉」。
(4) 忍力 忍耐的能力。
(5) 染恚痴 贪欲、瞋恚、愚痴。
(6) 虚伪谄曲 不真实、不正直。
(7) 和颜爱语 和蔼的颜色,柔顺的言语。
(8) 先意承问 先于众生之意,承问其志,而满其所愿。众生未求之前,先看透其心,而完成其所需。
(9) 清白之法 清净洁白、无杂之法。
(10) 惠利 惠施利益。 【文科】 胜行段中,前面是总述,这里是详细的别述。首先举出有关「意业」之修行。
【讲义】 法藏菩萨心已无我故,对色、声、香、味、触、法等一切不起执著,因此没有贪瞋恼害之想念。就如所誓「假令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一般,堪忍之力坚强,不论何种剧苦,心都不动摇。少欲知足,面上常现满足之色,离三毒之烦恼,而不留残影。深入禅定,清净无为。智慧之光,无有障碍。真实亲切之心,常表于柔软之尊颜,以真实柔和之声,承受众生之志趣,虽然不求,不论何物都能施与。如此长久的修行之间,勇猛精进,从不倦怠,专求清净之白法(善事)惠施于一切众生。 恭敬三宝(1),奉事师长(2)。以大庄严(3),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4)之法。无作、无起(5),观法如化(6)。 (1)恭敬三宝 恭敬佛宝、法宝、僧宝。以此福庄严己身,恭敬三宝即修福庄严。
(2)奉事师长 侍候师父及长辈,以此智慧庄严己心。故奉事师长即行智庄严。
(3)大庄严 指恭敬三宝、奉事师长,福智二庄严。
(4)空、无相、无愿 三空门,也叫三三昧,三解脱。
(5)无作无起 于果无所求,于因无所发心,无所计度的意思。
(6)观法如化 观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没有实在之体性,如幻化一般。 【文科】 胜行段别述中,第二,叙述有关身业的修行。
【讲义】 恭敬三宝,得福德身;侍候师长,得智慧心,依此「福、智」二种庄严而种种修行,把全部功德,回向十方众生,而成就大功德,成就众生往生成佛之功德。常住于空、无相、无愿之三空门,自然而无所计度。观一切法皆,如幻化一般。 远离粗言(1),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1)粗言 两舌、恶口、妄语、绮语等不好的话。 【文科】 胜行段别述的结束。叙述有关口业的修行。
【讲义】 常护语言,远离恶言,不以语言害他人与自己。常修善语,自利利他。永劫修此口业,回施利益一切众生。 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1),教人令行。无央数劫(2),积功累德。 (1)六波罗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总称。
(2)无央数劫 不可计量之长时间。 【文科】 叙述自行化他二利之行,结束胜行段之全体。
【讲义】 法藏比丘于是如上所述,舍弃国家、王位、财宝、妻子。自修六波罗蜜之行,又教人修,于无量长之时间,积累功德。
【余义】 举要言之,法藏菩萨永劫的修行,不管是三学、六度或五念(净土宗所立,即一,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属礼拜门;二、口业执持彼佛名号,赞叹彼佛相好功德,属赞叹门;三、一心发愿,愿生彼国,属作愿门;四、观察彼佛菩萨,及依正庄严,属观察门;五、把功德回向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毕竟解脱,属回向门),无不是为了救度众生所付出的苦劳。这点不可忘记。 随其生处(1),在意所欲(2),无量宝藏(3),自然发应(4)。教化安立(5)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1) 生处 人间、天上等出生之所在。
(2) 在意所欲 随意自在满其所愿。
(3) 宝藏 法门之多比喻为宝藏。
(4) 发应 应意而发。
(5) 安立 安心立命。心安不动。 【文科】 胜果段分为总述与别述二段。这是总述,即大体上的叙述。
【讲义】 法藏菩萨在永劫的修行中,其所出生之处所,可随心所欲,有时人趣,有时天趣。无论他出生何处,无量的法门都会自然从心中涌出,并依其说法教化了无数众生,使其得以安心立命,令得无上的佛果。 或为长者(1)、居士(2)、豪姓(3)、尊贵(4);或为剎利国君(5)、转轮圣帝(6);或为六欲天主(7),乃至梵王(8)。常以四事(9),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1) 长者 梵语(sresthin)之意译。富贵有德之人。素封、富豪。
(2) 居士 不出家而在家修行佛道之人。
(3) 豪姓 婆罗门(brahmana)之意译。印度种族分婆罗门(僧族)、剎帝利(王族)、吠舍(工商业者)、首陀罗(百姓牧畜者)四姓。婆罗门是其中最高位的种族,握有婆罗门教全权,居于王位之上。
(4) 尊贵 大臣。
(5) 剎利国君 剎利是剎帝利(ksatriya)之略,译为田主。印度四姓之第二,武族或王族,即国君等。
(6) 转轮圣帝 斫迦罗伐辣底遏罗阇(cakravarti-raja)之意译。治须弥山四洲之王,转动轮宝威服一切的大王。不用武力,仅依正义治理全世界的圣王。
(7) 六欲天主 欲界六天之王。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之主。
(8) 梵王 色界初禅天王。
(9) 四事 供养佛的四种物品,叫四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的总称。依规定其它物不可供养。 【文科】 以下是胜果段第二,别述。又分为二,这是其初,叙述胜生(殊胜的生处)。
【讲义】 有时成为长者,有时成为居士,有时成为婆罗门,有时成为大臣,有时成为国王,有时成为转轮王,或时生为六欲天之主,时亦生为梵天王,经常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供养一切诸佛。其功德宏大,在这里是无法称说的。 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1)。身诸毛孔,出栴檀(2)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3)端正,相好(4)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5)、幢幡(6)、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1) 优钵罗华 (utpala),译作青莲华。
(2) 栴檀 (candana),为香木之名。
(3) 容色 姿形。
(4) 相好 好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相之小者叫好,大者叫相。
(5) 缯盖 各种绢伞。
(6) 幢幡 旗帜。 【文科】 胜果段第二,别述之终,叙述胜身。
【讲义】 他的口气像青莲华一样清香,从毛孔发散出栴檀的香气,无量世界,也因之遍满着非世可比的花香。容姿端正,相好特别优美。从手上变化出来无尽之宝藏,绫罗衣服,百味饮食,或者是珍妙华香,或者是绢伞,以至随风飘动的旗幡之类,及庄严身景的物品。如是等事,超过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随心所欲,出殊胜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