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352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11-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4-4-22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的摘录不针对任何人。
人的嫉妒心,使人的心量变得狭小了-见不得别人的美,也看
不惯别人的好;甚至不愿知道别人在行善助人、在回馈奉献、
在服务牺牲。这种心理十分微妙,有时连自己都难以察觉,就
是发觉了,对它的来龙去脉,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更甭论会
了解它的庐山真面目。
你我的左右,偶尔也会有少数这类的「酸葡萄」。你在讲经说
法,他就批评你:未能深入发挥,功力不够;你在著书写作,
他就指责你:文笔太差,全是老生常谈;你在出钱出力,他就
冷言冷语:好出锋头,动机可疑;你在潜心修行,他就存心挖
苦:根机浅薄,能搞出什么名堂?如果你反过来问他:「那你
天天在做些什么?」
以下就是他的回答:「我做的善事多如牛毛,满天星斗也难以
比拟;但是我为人群做事,从不欲人知,所以别人不会知道我
在做些什么。」
觉得他的回答十分可笑是吗?我们当然不必反驳他;也不必自
作辩解。因为你愈反驳他,他愈会气极败坏地反击你;而你愈
作自我辩解,他愈会恼羞成怒地毁谤你。那么做一个虔诚而纯
正的佛教徒,遇到此类的骚扰攻击,又将如何自处呢?
首先引用《孟子》上的一段话,提供你来做参考。孟子说:「
有人对你极端无礼,你就该自我反省-到底有那些地方得罪他
了?如果没有,可是他还是对你蛮横如故,这时,你还是须要
再反省-我真的是对不起他吗?如果答案仍然是否定的,那么
你就可以确定对方是个蛮不讲理的,是个莫名其妙的人,-这
种人就跟禽兽一般无二了。试问:对无知的禽兽,你还需要跟
他理论、计较吗?」
学佛以前,我常拿孟子的这番话来安慰自己,来抚平一颗自以
为受委屈的心。学佛以后,却从来不忍再加引用,因为私下觉
得它太直接、太锐利,容易伤人,也欠厚道。因,平日遭受屈
辱时,就会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从佛典中去寻找慰藉了。
佛陀说:「恶人看不惯你行善,故意前来扰乱,不必动怒,也
不必指责他,因为他自己终究会遭受恶报。」记住啊!这看似
消极的抵制,却绝对不是畏缩懦弱。然而,什么样的人才信得
过佛的这番话?只有坚信「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人,才能
心甘情愿地忍。这容易不容易呢?十分不容易啊!因为没有大
智慧,又如何在复杂的困果中,抽丝剥茧,使得真相大白,当
下大悟?又如何咽得下那股怨气?
佛陀又说:「恶人想要伤害贤人,就好像抬头对天吐痰,天如
何受辱?臭痰依旧□落在恶人的脸上;又好像逆著风向,丢掷
手中的尘土,一瞬间,灰尘迎风扬起,却全都落在恶人的身上
。」想过没?那恶人的自唾自坌,只是自作自受,并非贤者的
报复啊!
佛典中把「破和合僧」-破坏佛教弘法利生的团体,使之丧失
它接引众生、弘扬佛法的功能,列为「五无间罪」-五种未来
必堕无间地狱的罪行之一。这并不是佛门的制戒立律太严苛,
而是恶人蓄意地造谣、诋毁、攻击,破坏出家师父或在家居士
的弘法,等于是断绝了佛教欣欣向荣的生机;也等于是斩尽了
众生解脱的善根慧命。因此它的果报才会如此地严酷可怕。不
过,因果报应是自然法则,并非佛教的蓄意惩罚。
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陀又举了一段相关的譬喻,来说明佛
弟子应该默默忍受恶人的毁谤,不必跟他计较一时的是非长短
:
某恶人听说释迦佛严守戒律,待人慈悲,努力在行善救人;他
就无缘无故生气地跑来骂佛。佛却一点儿也不恼怒,半句话也
不说。
等恶人骂完了,佛才问他:「平常你送礼到客人家,如果他不
接受,怎办?」「他不领情,那就拉倒!我自己带回去。」恶
人回答。
「那就对了,现在你带著『骂』的礼物来,我不想接受,所以
也请你自己再带回。」说得那恶人既惭愧又懊恼,整个脸儿都
红了。
想过没?如果别人骂你,你立即加以回骂,表面上看,你是不
吃眼前亏;但是,再冷静地想一想,这下你是否已经接受他的
「骂」了?换句话说:你是不是已被他的「骂」所伤害、所激
怒了?
最后引用唐朝「寒山、拾得」两位大士(菩萨)的一段精彩对
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当然也期望著你能言下顿悟。---摘录于贝叶系列《节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