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戒律] 梵网经菩萨戒讲义---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2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09:32 编辑

发心度生的菩萨,假定不是这样,“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那就不像一个菩萨了。于中所说的非众生,究是指的什么?有说这是指的木石等。如有人大发脾气时,不但见到人打骂,就是对桌椅等,亦会漫骂与乱打。对木石等生嗔,徒然显示你的没有修养,自然对你是有相当的不利。于中,恶口骂辱,是属口业,刀杖手打,是属身业,后面的“意犹不息”,是属意业。
或菩萨以猛利的嗔恨心损恼有情,或有情以猛利的忿恨心触犯菩萨,后来有情想想,这是自己不对,于是“前人”就特别来到菩萨面前,请求悔过,“善言忏谢”,假定菩萨拒绝不接受,而且“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如是三业虔诚,求悔不解者,上违佛教,中失本心,下乖接引,恶业增而不损,圣道隔而不行,故曰是菩萨波罗夷罪”。菩萨生嗔,众生不但不接近你,而且会离佛法而去,所以菩萨对众生生嗔,是不可饶恕的罪恶。华严经说:“宁爱染无嗔”。当知爱虽也是不好的,但能与众生结亲近的缘,进而以佛法教导他,使他信受佛法;对众生发脾气,只有与之结远离的恶缘。
在这戒中,具有三聚净戒:不自嗔、不教人嗔,是摄律仪戒;常生慈悲心,是摄善法戒;常生孝顺心,是摄众生戒。生起嗔恚心,不但会劫去行者的所有功德法财,而且会伤害行者的法身慧命。
有些菩萨心中怀着高度的忿恨,就是别人诚心诚意的来向他忏谢,他还是对之嗔恨不已。如对方来向他忏谢,他立刻走到房子里去,把门关闭起来,不加以理睬。或者不客气的当面对来者说:我们没有和解的可能,我终生恨透了你,我见到你就讨厌,我不愿同你说话,你离开我远一点!这都是表示不接受。住戒菩萨,假定为其他的有情之所侵犯,后来诚意如法的向菩萨承认错误,这时菩萨,应该欢欢喜喜的,接受他的悔谢,使他不致为这不安。菩萨不能容忍对方对于自己原来的侵犯,当知这是有违菩萨利生本愿的。不但如此,一个住戒菩萨,如果你虽没有违害其他有情,但在别人看来以为你去违害他,照理你都应该向他表示深切的悔谢,以免误会而结成怨敌。
如果菩萨是要运用一种方便,调伏那个众生,使他安立善处,你不接受他的悔谢是不犯罪的。或者对方来向你悔谢时,内心中仍存有一种高傲的观念,你不接受他的悔谢,是不犯罪的。如果发现对方性好斗讼,向他悔谢,反而增加他的气焰,脾气发得更大,你不向他悔谢,是不犯过失的。或你知道他的个性很和忍,不存计较之心,你一向他悔谢,反增他的惭愧,这时你不向他悔谢,是不犯罪的。
发表于 2014-4-12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09:33 编辑

菩萨对诸众生,应该折伏的时候,亦可示现嗔恚。如性情暴恶的众生,如恶性邪见的徒众,不得不现出金刚怒目来。古德说:“外现威而心实慈,口呵斥而念至愍,正是大士调伏刚强众生之大用,岂与具三毒者而比耶”?所以佛法向有“金刚怒目,菩萨心肠”之说。
如知某个众生,不论怎样责罚,总是没有用的;或知某个众生,话都不能对他说,即使对他说什么,他也不会接受的;或知某个众生,如对他依法行事,他不但不接受,反而拿出粗言。诸此类,你可放任他们,因为不论什么教诫,一定要起作用才行,否则,不如不予教诫。看到当时的实际情形,不治罚,问题还不至于恶化,一治罚,反而兴起更大斗争。或者知道那个破戒犯规的有情,原本是个很本分的人,由于一时的错误,做出不如法的事,后来反省过来,并迅速的悔过。诸如此类,菩萨不去责罚,是不违犯菩萨戒的。
嗔恚的罪业,将来同样是要堕落三恶道中去受苦报的。如智度论说:“由嗔故,入八大地狱”。华严经亦说:“嗔恚罪,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下者饿鬼”。若从三恶趣中受报出来,得两种不理想的果报:一、常被他人寻求你的长短;二、恒被他人来恼害你的生活。不唯是这样的,凡是脾气大的,转生再为人时,相貌一定是长得很丑陋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09:35 编辑

第十谤三宝戒】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这是十重戒中的最后谤三宝戒,瑜伽菩萨戒本,叫做谤乱正法戒,三宝,不论从那方面说,都应加以承事奉顺,亲近供养,以期绍隆三宝,假定加以毁谤,断绝了一切三宝的种子,所以成为根本重罪。所谓谤,是乖背的意思,对于三宝,妄加非议,毫不合乎事实。
邪见,古德将之归纳,大约有四种:一、上品邪见,这是否定一切的道德行为,亦即是根本推翻善恶业的因果律;二、中品邪见,这是不承认三宝胜于外道的地方;三、下品邪见,就是修学大乘的菩萨,放弃自己所应学习的大乘本业,反而专心一意的学习小乘;四、杂类邪见,有的执大谤小,说学大乘法的菩萨,对于声闻乘相应的教法,菩萨是没有学习必要的。要知三世诸佛,无不宣说三乘教法的。所以发心的菩萨,应该学习声闻乘法,作为自己度生的方便。(另外)如果认为什么都对,神佛不分的杂信,亦即知见的颠倒,不得称为正信佛弟子。又有的人,自己知解不够,对于他说根本没有透彻了解,任凭自己所有的浅薄智慧,于中随意的加以去取,这不能不说犯有忽略罪。还有为了欲彰自己见解的高超,竭力排斥他人的思想理论,这就不免犯了骄慢的过失。菩萨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生死中不为生死所转,且逐渐的摆脱生死,在烦恼中滚来滚去,而能逐渐远离烦恼。菩萨以度生为己任,对于三宝应多方称扬赞叹,不应稍有不敬的毁谤。同道间,发现这种情形,应该对之谏劝,如果一再谏劝,到了三谏还是不止,就知他已邪毒穿心,没有办法可以挽救。三宝如日月,不是一指可以障蔽得了的;三宝之德,不是一言可以毁谤得了的。毁谤三宝,徒然为自己增加罪恶而已。
佛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利益众生的菩萨佛子,不论是“自谤三宝”或者是“教人谤三宝”,其过失都是极为重大的。怎样叫自谤三宝?如这样说,这世间根本没有一个一切智者可得的,一切智者就是佛,是我们所不能承认的,因为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佛的,像这就是毁谤佛宝。至于如来所说的法,不论是谤那种,都是叫做谤法。没有正确信解者,对于如来的甚深经典加以毁谤说:这不是佛说的,佛不会讲这样的话,像这样断定非法非律,就是毁谤法宝。大般若经第五百:“佛告善现:由四因缘,何等为四?一者为诸邪魔所诳惑故;二者于甚深法不信解故;三者不勤精进沉著五蕴,诸恶知识所摄受故;四者多怀嗔恚乐行恶法,喜自高举轻蔑他故。彼愚痴人,由具如是四缘,谤毁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讲到僧,邪见熏心的人说:在我们这个现实世间,我不承认有个真阿罗汉及菩萨。一般所谓菩萨,不过是相似菩萨,一般所谓罗汉,不过是假罗汉。像这样的说法,就是毁谤。

发表于 2014-4-12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10:05 编辑

菩萨以度生为己任,对于三宝应多方称扬赞叹,不应稍有不敬的毁谤。同道间,发现这种情形,应该对之谏劝,如果一再谏劝,到了三谏还是不止,就知他已邪毒穿心,没有办法可以挽救。三宝如日月,不是一指可以障蔽得了的;三宝之德,不是一言可以毁谤得了的。毁谤三宝,徒然为自己增加罪恶而已。
佛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利益众生的菩萨佛子,不论是“自谤三宝”或者是“教人谤三宝”,其过失都是极为重大的。怎样叫自谤三宝?如这样说,这世间根本没有一个一切智者可得的,一切智者就是佛,是我们所不能承认的,因为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佛的,像这就是毁谤佛宝。至于如来所说的法,不论是谤那种,都是叫做谤法。没有正确信解者,对于如来的甚深经典加以毁谤说:这不是佛说的,佛不会讲这样的话,像这样断定非法非律,就是毁谤法宝。大般若经第五百:“佛告善现:由四因缘,何等为四?一者为诸邪魔所诳惑故;二者于甚深法不信解故;三者不勤精进沉著五蕴,诸恶知识所摄受故;四者多怀嗔恚乐行恶法,喜自高举轻蔑他故。彼愚痴人,由具如是四缘,谤毁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讲到僧,邪见熏心的人说:在我们这个现实世间,我不承认有个真阿罗汉及菩萨。一般所谓菩萨,不过是相似菩萨,一般所谓罗汉,不过是假罗汉。像这样的说法,就是毁谤。
怎样叫做教人谤三宝呢?就是一类邪见之人,希望拉拢一些党羽。在他以为:单是个己毁谤三宝,力量未免太过微薄,于是到处煽动别人来谤,使世间的众生,皆堕入他的邪见网中无以自拔;或者将自己所要毁谤三宝的思想言论,传播到各个地方,使得一些对于佛法没有认识的浅见之流,心无定见的随而和之。
构成毁谤三宝的过失,亦具因、缘、法、业的四者。无始来具有邪见之心,好邪论议,现在动起一念邪见之心,欲兴毁谤,名为谤因;有此谤因,一旦遇有空隙,就作邪说方便,名为谤缘;巧词伪谤,著作邪书,惑乱人心,名为谤法;三事和合,造作成谤,名为谤业。于中所要特别指明的,就是谤因具有三毒:如以名利而谤的,就是贪心;以怨仇而谤的,就是嗔心;以无知而谤的,就是痴心。
然而一个真正的菩萨行者,“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凡是心外求法的,都归纳在外道之类;凡是不信大乘常住三宝,而去学习异道邪教,拨无善恶因果的人,都归纳在恶人之内。
进一步,佛为天人师,现在对佛不生信敬心;佛是大慈父,现在对佛不生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及“邪见人,谤”三宝者,根本就好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身中肉,所以是犯“菩萨波罗夷罪”。(补注:昙鸾法师云,“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其心自解,或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毁谤正法”;《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云,“不信世有佛,言佛非大道,是人是非人,自植众罪本”。)

点评

你的告诫不敢领教。你宣扬佛学真理,我欢迎。取闹就不奉陪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12 10:10
发表于 2014-4-12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10:06 编辑

此谤三宝戒,具足菩萨三聚净戒:自他不谤,为摄律仪戒;闻谤痛心,犹如矛刺,为摄善法戒;教生信心孝心,为摄众生戒。要想不破此戒,唯有信慧相导,于三宝境,深忍净信,宁可牺牲生命,终不生于一念疑。谤三宝或谤大乘法,所得的果报又是怎样?诸法无行经等说:过去有位威仪法师,因他一向所学习的是小乘法,不信大乘而生诽谤,于是堕入地狱中,后来虽得生而为人,仍然常盲无目。正因诽谤邪见的过重,所以必然是堕三恶道感受极重苦果的。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本经的十重戒,前已个别讲完,现才再来作一总结。“善学诸仁者”,这是举出学戒的人。怎样叫做善学诸戒?要能“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违本源心地,顺理而修”。诸仁者,如戒经中所称的诸大德。“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这是举出所学的法,应当好好的修学,于此十戒之中,非但“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
进一步说,若有犯者,未来苦报固不必说,且亦不得于现身中发菩提心。要知“持戒如平地,佛果如妙种,菩提心如芽,心地戒亏,虽有佛种,不生芽矣”,同时“亦失国王位”及“转轮王位”。就世间说,不论为小国王,不论为转轮王,以佛法说,依于尊贵而端严的心地戒之所招感的,“亦失比丘、比丘尼位”。还有菩萨的三十心,亦是由戒而得的,假定对于心地净戒有所违犯,自然“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的菩萨阶位。如果有所违犯,亦失去十地位的菩萨。“佛性常住妙果”,是指最高的无上佛果。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可见佛果亦由净戒而得。总说一句,犯了如上的十种重戒,一切悉皆失去,亦即世间出世间,大乘与小乘的殊胜利益,都没你份!还要“堕三恶道中”,经过二劫三劫,不但不闻父母名字,亦复不闻三宝名字。以是因缘,修学佛法的行人,对此十波罗提木叉,“不应一一犯”!最后,佛陀又苦口婆心的劝告说:“汝等一切菩萨,今学”菩萨行也好,“当学”菩萨行也好,“已学”菩萨行也好,对于“如是十戒,应当”善为修学,应当“敬心奉持”,一切佛菩萨,都由此十戒而得贤圣果的。此是略说,要知其详,于“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O

发表于 2014-4-12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10:08 编辑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第一不敬师友戒】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现在先讲第一不敬师友戒。当时佛这样说:若做一个佛子,于其欲受国王位的时候,或者受转轮王位的时候,或是文武百官的时候,应先受菩萨戒。
转轮王,是乘轮辅化的圣王,有德振四洲的金轮王,有德振三洲的银轮王,有德振二洲的铜轮王,有德振一洲的铁轮王。要做一个圣君贤臣,必要本身的行为很健全,所以应先受菩萨戒。
通常说,受持五戒,就可得二十五神的拥护,五戒尚且如此,菩萨戒得到诸神的拥护,自不待说。国王大臣,发心受此大戒,诸佛自然生大欢喜。因现生至德高隆,将来妙果成就。为什么国王、转轮王及百官要受菩萨戒?个人浅见,正因为菩萨戒的重要,对众生的教示作用甚大,所以特别指出在上位者须受此戒,同时彰显菩萨戒的慈悲根本。
既受了戒,当然就得戒体。假定没有师友的教诫,怎会受戒而得戒体?(故此)知恩报德,对师友生起孝顺心及恭敬心来。生育我们色身的父母,我们要对二老孝顺;替我们授戒的师长,称为法身父母,我们亦应如对父母一样的孝顺;善友,使我们的道业或慧业不断的增长,好像世俗家庭中的兄长一样,应当如兄长一样的加以恭敬。
为了礼貌上的表现,见上座、和尚、阿阇黎,乃至见“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亦各“应起承迎礼拜问讯”。
以戒律说,受戒二十年以上,方有资格称为上座;二十年以下称为中座,十年以下的称为下座。不过,上座亦可分为数种:一、生年上座,是指年纪老大;二、福德上座,不问年纪,如二十岁受戒后,到处得到信众拥戴,随处均可建大道场;三、智慧上座,同样不分年纪,当他二十岁受戒后,很快就精通三藏十二部,到处弘扬佛化;四、法性上座,这是指能证悟法性而得阿罗汉果的圣者。不论他是属于那种上座,只要见他来此,便应起来走到门口迎接,引进佛殿,上座礼佛后,便应向之礼拜,然后再对他问讯说:上座路上辛苦吗?四大轻安吗?像这样子,就是孝顺心、恭敬心。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演培法师讲解的菩萨戒非常精彩,十多年前后学读过。可惜11本经书都结缘出去了。
后学一直在网上搜不到。
最近,后学有机会去上海佛学书局请了回来,准备一段一段的打出来。供养同修学习。
佛告诉我们,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
巧的很,后学在网上搜到有师兄发出来了。这应该说是机缘成熟了。菩萨戒不是很容易听到的。
演培法师讲演的水平非常高,会让你法喜充满。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10:10 编辑

和尚为印度语,或云邬波驮耶,中国译为力生。有十戒和尚、具戒和尚、菩萨戒和尚。阿阇黎或名阿遮梨耶,译为轨范师,等于下文所要讲到的教诫法师。大德,泛指一般出家人,显示出家众是具大功德的。同学、同见、同行,指受菩萨戒的同修。
此中包含了三业虔诚:孝敬心,是意业的虔诚;承迎礼佛,是身业的虔诚;问讯,是口业的虔诚。假定做菩萨者,应当起孝顺心,反而生起骄心、慢心、痴心、嗔心;应当生起恭敬心,反而生起骄心;应当承迎礼拜,反而“不起承迎礼拜”;应当一一如法供养,反而“一一不如法供养”,这都不像是个菩萨的样子。
骄心,或说是对在上的不敬,或说自尊自大的自以为了不起;慢心,对于他人的藐视,或对于己相等的总以为自己比他高一筹。只要有丝毫的骄慢心存在,功德也不会生长起来。所谓“我慢高山,不出德水”。嗔心,就是对于师友的严格训导,感到极大的不满。骄心等四属于意业,不起承迎礼佛属于身业,亦不问讯起居属于口业。
师友之来应当怎样?内而“以自卖身”,外而牺牲国土城池,或是卖去亲切的男女,或是卖去贵重的七宝,或是卖去众多的百物,而供给前来的师友。卖身,如常啼菩萨在大雷音王佛时行菩萨道,为欲听到甚深般若,不惜牺牲生命去求,空中有佛对他说:现有昙无竭菩萨于此座上说般若,你如去听,就可得到你所求的**。常啼菩萨对空中的佛说:这当然是我所最愿意的,可是为了尊敬法,不能不有所供养,但我贫穷得一无所有,我今当卖身供养法师以求般若。正在这时,天帝变化为人来对常啼说:现在我要祠天,必须人心、人血、人髓。常啼听到这话,欢喜踊跃,立即剜心取血,破骨出髓,从而以所得的代价去供养昙无竭大士。再如佛陀在因地中行菩萨道,为了听闻大般涅盘经,每日割下自己身上的三两鲜肉,卖给需要人身鲜肉疗治疾病的病者,如是一月,然后将所得的代价,毫无保留的供养佛陀。今人不管怎样穷,总还不致要你卖身供养,问题是看我们对法有没有殷重的求得心。所以受戒的菩萨,不论在怎样的情形下,对法及说法者,都应予以最虔诚的恭敬尊重。古德又说:“不敬则永失法利,魔所摄持;敬则常遇善缘,成就佛法”。
这一条戒,如自己受到极重的疾病之所缠绕;或是自己的内心颠狂逆乱;或是自己正在睡眠中,不知师友的到来;或是自己正在为大众说法,或是自己在专心一意的听经闻法。由于以上种种因缘,你不起来承迎礼拜问讯如法供养,都不违犯的。
发表于 2014-4-12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10:11 编辑

【第二饮酒戒】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酒为什么不可饮?以佛法说,饮了会迷心乱意;以科学说,酒精的过量消耗,减低了蛋白质、维他命及矿物质的正常吸收,结果就形成严重的营养不良,极大多数使肝脏受损。
不说自己饮酒,会有这么多的过失,若以自己的身手过瓶杯酒器与人饮,感“五百世无手”的果报。这里说的“过酒器与人”,或是执酒器令相劝,如说,再来一杯,再来一壶。所谓五百世无手,是报感畜生中的,如水蛭、蚯蚓等的动物,皆是没有手的众生。
正法念处经中亦有这样的说:不管什么人,假定以酒给与会的僧众,给受戒的人,给寂静的人,给寂灭心的人,给得禅定的人,以浊乱他们的心志,那过失确是很大的,将来是要堕入叫唤地狱的。过酒器给人尚有这样大的果报,何况教人饮酒?所以说“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一切众生,是指鬼神畜生以及异类非人等。
这一条戒,在佛子中,不论在家出家,不论大乘小乘,都要同样的遵守,绝对不容有所例外的。不过如果身有重病,而且这病非酒不能治疗,得到医生的证明,是亦可以开许的。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杀生与食肉,有著密切的关系。杀生是直接的伤害生命,食肉是间接的伤害生命。楞伽经佛对大慧说:“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要使每个人养成慈悲心,得先从餐桌上不流血做起,否则,所谓养成慈悲心,是不可能做到的。
佛在这儿又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发菩提心的佛子,绝对不可存心故意的去食肉。有时误食不知是肉,是不构成什么过失的。
为什么禁止食肉?因为所有血肉之躯,有内在的灵觉之性,而且同样的具有贪生怕死的心意,所谓“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一个食肉者,就内而言“断大慈悲佛性种子”,就外而言,“一切众生见而舍去”。前者,如涅盘经内迦叶菩萨问佛:“云何如来不听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断大慈种”。照这说来,不但肉不可食,就是蚕口兽毛,亦所不忍。如鸯掘经说:“若丝绵绢帛,展转传来,离杀者手,施于比丘,亦不应受,受者非悲”。因而实在说来,学佛的弟子,不但不可食肉,就是穿著丝绢之类亦所不许。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28 20:51 编辑

后者,如楞伽经说:“猎师屠儿,捕鱼网鸟,诸恶人等,狗见惊吠,兽见奔走,空飞水陆,一切见之,咸作是念:此人气息,犹各罗刹,今来至此,必当杀我,为护命故,悉皆怖走”。
过去佛在祗洹精舍经行的时候,忽有一只鸽子为老鹰之所追逐,于是鸽子就投到舍利弗的身影中以求保护,可是仍然感到害怕,于是就再投到佛的身影中以求保护。舍利弗问佛道:我并无心杀害这只鸽子,为什么它在我的身影下还这样害怕?佛对舍利弗说:你的杀心虽没有,但是杀的习气未断。我们想一想:杀的习气未断,尚令众生恐怖,何况我们根本没有断除杀心?“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如果忘记以慈悲心去救度众生,反而去食众生肉,那是会得无量罪的。
楞严经中佛对阿难说:食肉之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大乘入楞伽经对这更详细的说:
“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食不食肉功德过失,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知其义已,为未来、现在报习所熏食肉众生而演说之,令舍肉味,求于法味,于一切众生起大慈心,更相亲爱如一子想,住菩萨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一切诸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愍,不应啖食!我今为汝说其少分。
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
大慧,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同于己身,念肉皆从有命中来,云何而食?
大慧,诸罗刹等闻我此说,尚应断肉,况乐法人!
大慧,菩萨摩诃萨,在在生处,观诸众生皆是亲属,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应食一切肉。
大慧,衢路市肆诸卖肉人,或将犬、马、人、牛等肉,为求利故而贩鬻之;如是杂秽,云何可食?
大慧,一切诸肉皆是精血污秽所成,求清净人云何取食?
大慧,食肉之人,众生见之悉皆惊怖,修慈心者云何食肉?
大慧,譬如猎师及旃陀罗,捕鱼、网鸟诸恶人等,狗见惊吠,兽见奔走,空飞水住一切众生,若有见之咸作是念:'此人气息犹如罗刹,今来至此,必当杀我。'为护命故悉皆走避。
食肉之人亦复如是,是故菩萨为修慈行,不应食肉。
大慧,夫食肉者,身体臭秽,恶名流布,贤圣善人不用亲狎,是故菩萨不应食肉。
大慧,夫血肉者,众仙所弃,群圣不食,是故菩萨不应食肉。
大慧,菩萨为护众生信心,令于佛法不生讥谤,以慈愍故不应食肉。
大慧,若我弟子食啖于肉,令诸世人悉怀讥谤,而作是言:'云何沙门修净行人,弃舍天仙所食之味,犹如恶兽食肉满腹游行世间,令诸众生悉怀惊怖,坏清净行,失沙门道?
是故当知,佛法之中无调伏行。'菩萨慈愍为护众生,令不生于如是之心,不应食肉。大慧,如烧人肉,其气臭秽,与烧余肉等无差别,云何于中有食不食?

发表于 2014-4-12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28 21:00 编辑

是故一切乐清净者,不应食肉。
大慧,诸善男女,冢间、树下、阿兰若处寂静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咒术,或求解脱,或趣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碍不得成就。是故菩萨欲利自他,不应食肉。
大慧,夫食肉者,见其形色则已生于贪滋味心;菩萨慈念一切众生犹如己身,云何见之而作食想?是故菩萨不应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诸天远离,口气常臭,睡梦不安,觉已忧悚,夜叉恶鬼夺其精气,心多惊怖,食不知足,增长疾病,易生疮癣,恒被诸虫之所唼食,不能于食深生厌离。
大慧,我常说言:'凡所食啖,作子肉想!'余食尚然,云何而听弟子食肉?
大慧,肉非美好,肉不清净,生诸罪恶,败诸功德,诸仙圣人之所弃舍,云何而许弟子食耶?
若言许食,此人谤我!”
有人又说:为什么小乘教中曾听许吃三净肉?当知这是佛陀的方便渐制。涅盘经中佛告迦叶:“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佛陀涅盘以后,不但其余的肉不许吃,就是三净肉也不准吃。
如说:“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
中国民间向有这样的传说:做人最要紧的是心好,心好强如吃斋。做人要心好,这话没说错,但要知食众生肉,那里可以说得上好心?莲池大师说:“戮其身而啖其肉,天下之言凶心、惨心、毒心、恶心孰为甚焉,好心当在何处?”
在中国佛教中有些邪见覆心的行者,大言不惭的,说我已明大事因缘,食肉有什么关系?当知,一个食肉无碍的大事已明者,不但食肉无碍,就是饮熔铜、吞热铁亦是无碍的。如果自觉饮熔铜、吞热铁难以做到,就不当随便的说食肉无碍。
如宋朝的济颠和尚,他饮酒食肉,但他后来从口吐出金来,这是真正的无碍,你能做到吗?又如志公禅师,最爱食的是鸽子,但他后来又从口中,吐出一只一只的活鸽,各自自由的飞去。
蛋可不可以吃?我肯定的回答说:不论什么蛋都不可吃。如显识论说:“一切卵不可食”。
明朝周思义有诗说:“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哀泣各分明,听者自不识。”
宋朝黄庭坚亦有诗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为我须,若教阎王断,自揣应何如”。
明朝愿云大师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所以古德有说:“世上欲无刀兵劫,须自众生不食肉。”近代科学家及医学家,证明蔬菜的营养并不减于肉食的营养,如黄豆、花生、菠菜、红萝卜等。
但在某种情况之下,如以鹿角虎骨等,制成药来治病,是亦开许的,不得算犯戒。
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吃肉身体多酸性,更容易得癌症。

发表于 2014-4-12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10:15 编辑

【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五辛,属于植物,并不伤害众生生命,学佛人为什么也不可食?这主要由于它的臭气难闻。楞严经中佛曾这样说:“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熟食为什么会发淫念?因为它是壮肝火的,所以淫念勃然而兴。生啖为什么会增恚?因为它是动肝气的,所以嗔恚自然而起。经说:“食五辛人,触秽三宝,死堕屎粪地狱,出作野狐猪狗等。若得人身,其体腥臭,人所恶贱”。食五辛的人,在其发心修三摩地时,由于他食五辛的关系,菩萨善神不来守护,魔王乘机而入,扰乱行者。
如果患有重病,医说要服葱蒜,佛亦特别开许,虽然如此,但还有个限制,就是食葱蒜的期间,不得入佛塔僧堂。假定因为痴狂,错乱的食葱蒜,不在违犯之例。
【第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一众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本戒中,做师长的,一定要举罪令悔,实是一个最为迫切的课题。
佛又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菩萨戒的佛子,见到一切众生,如果违“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八戒,就是八关斋戒,于五戒外,另加第六不歌舞倡伎香蔓涂身,第七不坐高广大床,第八不非时食。十戒,就是将上八关斋戒的第六条戒,分为不歌舞倡伎、不香蔓涂身两戒,再加第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一戒。八难,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佛前佛后、诸根不具、世智辩聪、北俱庐洲、生长寿天。如上所说的八难,是约他没有闲暇,依照佛法去修出世解脱行。吾人现在能够学佛,是即最为难得。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10:16 编辑

冥祥记中有这样一个事实说:有位名叫慧达的出家者,在地府中见到观世音菩萨,菩萨对慧达说:不论是出家的沙门,不论是在家的白衣,见到自己身上有过,或是发现过去罪业,如能于大众中,将之全部发露,精诚恳切忏悔,其罪是可消灭的。正因如此,所以度化众生的菩萨,于幽显中,在在教人悔罪,以期每个人都成为清净行者。
但是举罪令悔,在家二众,得举自类的罪过,不得举出家五众的罪过。善生经云:“若优婆塞见他四众毁所受戒,心生骄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得失意罪”。为他人举罪,四分律中这样的告诉我们:一、要以适当的时候,不可不是其时的举罪;二、要是真实有罪的,不可以不实罪加之于人;三、是要对他有益的,不是为了减损他的利益;四、态度要很柔软的,不可以粗犷的态度;五、完全出于慈悲心,不是以嗔恚心让他难堪的。同时要注意的,就是举他人过,不可于大众的面前,而应在大德僧前,请求大德允许他的忏悔。
众生有罪应为教诲,但在某种情况下,不令教诲,是没有什么不可的。摩诃僧祗律说:假定那人仗势国王、大臣、恶人的力量,或者引起夺命的因缘,当时你就应该作这样想:他造下了这样,必有他的果报,我还是洁身自爱的好,以免引火上身。瑜伽菩萨戒本亦有这样的说:一、假定知他根本不可与他谈话的,或知他的性情多嗔,由这种种因缘,不予诃责,不予治罚;二、诃责、治罚等,原希望他好的,大众和乐清净的,假定反而引起激烈的斗讼竞争,如是不予诃责;三、假定知道那个犯戒有情,禀性原是质直的,发现错误,自己深生羞耻,并立刻的发露忏悔,如是不予诃责等,是亦无所违犯的。
发表于 2014-4-12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10:18 编辑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瞋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经中常说:“诸佛所师,所谓法是”。据此可知,不但初发心的菩萨应尊重法,诸佛如来亦同样的尊重法。佛又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菩萨戒的佛子,见有大乘法师的来到,或见大乘同学、同见、同行的善友来到,应当如法的接待及请求说法。
大乘法师是具广大信解、发广大道心、趣广大道果而悲智双运的。所谓法师,就是他对大乘佛法的经律性相,有著透辟的了解。大乘同学,是指同一师所;大乘同见,是指思想是一致的;大乘同行,或说彼此本著所学的大乘法门,所了解的大乘思想理论,实践大乘的慈济之行。
如此有益于我的大乘师友,不论从远处近处,来入出家僧众所止住的僧坊,或者来入在家菩萨所止住的舍宅,或者是城邑,不管他们是从百里来的还是千里来者。当地菩萨,理当如法的起来致敬,即起迎来送去。迎来,即对师友来时欢迎;送去,即对师友去时的欢送。迎送之余,还要对于师友加以礼拜。师友在此安住下来弘法,应当对之如法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是明师友住此弘法期间,每天都应如是三时无所缺乏的供养。日日三时供养,不是普通饮食,而是用三两金以作尽世甘美的百味饮食供养。永嘉说:“得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也消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对于弘法的法师供养,在佛认为极端重要的,因为他是替佛宣扬的。所以经说:“若供养法师则为供养佛”。不说戒行清净法师,就是戒行不清净的法师,只要他能说法利人,亦当对他如法供养。摄论说:“若人戒足虽羸劣,而能说法利多人,如佛世尊应供养,受彼所说故相似。”除了饮食供养,还要以最好床座,供给大乘师友安止。在现世间弘扬佛法的法师,有时辛劳过度,这时就应广备医药为其调理。
除了以上所说的供事法师,犹恐师友还会感到有什么需要的东西,所以进一步的随其一切所须,尽情给与。一个弘法的法师,果以弘法为己任,最要的就是让他专心一意的去弘法,不要为日常生活所需而操心,是以真心护持佛法的,对于弘法法师,是要特别予以护持的。
弘法的法师到了你的地方,应当常请法师三时说法。常请,显示不是一朝一日的请,而是经常都如此请的。三时,就是每当到了请益之时,即当恭请法师说法开示。还要日日三时礼拜,还得不生嗔心,不起患恼之心。有些法师说法,规矩是很认真的,训诫是很严格的,稍为有点不如法,就不客气的指责,我们听法的人,不可因此而生嗔心。法师在此说法,时间虽然很久,但你可不能因供养的负担重,厌患自己的费财太多而生恼心,以为法师在此贪图供养,为什么还不离开这儿到别处去弘法?假定作这样想,过失是很大的。

点评

众善奉行 诸恶莫着做。是每一个学佛者应该奉行的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12 10:42
发表于 2014-4-12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10:19 编辑

常请说法,是口业的虔诚;三时礼拜,是身业的虔诚;不生嗔恼,是意业的虔诚。为什么要这样的为法?当知做个学佛的人,当视正法的法师为佛,精勤奉养,福慧双修。
佛在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遇到燃灯佛要到一个地方去说法,时佛为儒童菩萨,除以七枝青莲花供养燃灯佛,发现佛陀进城的路上,有些不净的污泥,立刻就将身上穿的鹿皮衣,铺在那个泥地上,可是不能铺满,于是伏在地上,散开自己头发,掩蔽那个污泥,让佛从上踏过。燃灯佛就为儒童授记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佛在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有次在云山修道,天帝为了试试他,特变化一个罗刹来到他的面前,为之口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修道的菩萨,恳切的请再为说后半偈。罗刹回答说:现在我腹饥饿,实在没有精神继续为说。菩萨问道:你需要吃怎样的饮食?罗刹答说:想吃生人血肉。菩萨毫不犹豫的说:愿为我说,我当舍身供养。罗刹即为说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菩萨得到完整的四句偈,就将偈语写在山石树木之间,然后登树投身岩下,期以亲自血肉供养罗刹。涅盘经云:佛言:为半偈舍身因缘,超十二劫,在弥勒前,成无上道。正因菩萨都是为法不惜身命,所以普贤对善财言:“我此法海中,无有一文一句,非是施舍而求得者。”圆觉经说:“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自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此修行,方入圆觉”。
由于特殊因缘,不请法师说法,是亦不犯罪的。如自己正在病中;又如本身力量不够,无法请师说法。或者知道某个说法者,不是说的如来正法;或者自己正在入定。如是不请,无所违犯。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10:20 编辑

【第七不往听法戒】
“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有讲法处,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谘问。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谘问者,犯轻垢罪。”
华严经中说:“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经中说多闻如数他宝,是指责以听闻为究竟的人,说他们只是一味的听闻,而不知如闻修持。经说:“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念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有经中说:若在百由旬内,其中充满熊熊大火,在大火的那边,如果有人说法,亦当从这大火中通过,去到那边听法。
佛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在一切处,就是不论什么地方,如有法师或律师,宣讲法毗尼经律,你这新学菩萨,就当设法去听。还有王宫、官宅、俗舍的大宅舍中,国王大臣、护法檀越请有法师护法之处,是新学菩萨应无犹疑的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
毗尼是印度话,中国有译为律,如世间的法律能公断一切;有译为灭,能够彻底灭除一切烦恼;有译调伏,能调身语意的三业。
不但大舍宅中有师说法,新学菩萨应往去听,至若在山岩,林间、树下,幽隐僧地、孤野坊中,亦即所谓僧众所住的寂静兰若,僧伽蓝处,如有说法师在说法的话,都应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经律,咨问法义者,犯轻垢罪。

发表于 2014-4-12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10:22 编辑

【第八心背大乘戒】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菩萨应以积极精神实践大乘,从事自利利他的悲智双运,如果反而习学邪小,大般若戒品说:“若菩萨设克伽沙劫受妙五欲,于菩萨戒犹不名犯,若起一念二乘之心,即名为犯。”涅盘经说:“菩萨怖二乘道,如惜命者怖畏舍身”。真正菩萨行者,时刻提心吊胆的有所怖畏,不要让自己走上二乘的途径。很可能的失去菩萨资格,而永无成佛的希望。
智度论对这亦有强调:“宁起恶赖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古德有说:“宁堕恶道得闻佛名,不愿依老得长时生天”。当知得闻佛名而堕入三恶道,还有出而发菩提心完成佛道的可能。
佛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菩萨戒的佛子,无疑应该是个大乘行者,可是现在他不但不安住大乘,反而心背大乘常住经律,并且妄言大乘非佛说。小乘学者看来,二乘法中,唯说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现在忽然听到心性清净、法性常住的道理,不期然的产生好像不是佛说的感觉,所以不肯信受。因此大乘经典之中,不得不一再的说明,小乘是佛的方便说,大乘才是佛的真实说,以坚定佛法行者。
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而反过来,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自然是要犯轻垢罪。因以此望之于大乘,由于与大乘理义的相互乖违,如果一味的去学习他,会堕入二乘的境地,不能增上菩萨道。
小乘佛法,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阶梯,所以学习声闻藏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的一向学习,反而把他应学习的菩萨藏舍弃不学。不过,菩萨行者,如欲纠正外道的错误思想,修学诸外道论,对菩萨戒是无所违犯。如菩萨善戒经说:“读世典文颂书疏不犯者,为彼邪见故,为知外典是虚妄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不为世人所轻慢故”。假定在学习中,为外道异论所惑,对之生起爱著心,以为这理论也不错,那就有所违犯。
发表于 2014-4-12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10:24 编辑

第九不看病戒】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瘥。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佛又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如果见到一切疾病之人,理当常应供养,供养到如佛无异。对于病人的瞻视调治,为什么要做到如佛无异?当知“佛以众生身为身,以众生病为病”,声闻律中:“佛告诸比丘:若有欲供养我者,当供养病人”。供养病人如供养佛一样,还有一层深意,即“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八福田是指:一、诸佛;二、圣人;三、父;四、母;五、和尚;六、阿者黎;七、众僧;八、病人。佛亦告诫我们说:“我灭度后,于诸病人,应好供养。”
看病既是最极殊胜的福田,做佛子的,若见到父母师僧,以及弟子的疾病,或是见到诸根不具的生理上有所缺陷,或是见到他们为一百种病之所苦恼,皆应对之如法供养,使令他们的病得以痊愈。佛在律中曾这样的指示我们说:“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想,和尚看弟子当如子想,应当共相瞻视,使得正法久住,增益广大。”众生的所以有病,多由杀业而来,但亦由对于父母师僧的轻慢,如舍利弗尊者,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多病的一个。有人问佛他为什么多病?佛告以由于他在过去多生之中,不断的轻慢父母师长所致。
然而菩萨,不但不本慈悲心这样去做,反而以嗔恨心嫌嫉病人,不去看视其病。不惟对父母师长如此,是要不得的,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亦同样的是犯轻垢罪。
唐时智崖禅师,在南京特别设置一个疠人坊,专门收患疠疫,或患恶疮的病人,除了给予他们尽心的照料,还抽暇为他们讲点佛法,还舐吮患者的脓血。于永徽年中,死在自己所设的疠所,死时颜貌如生,并于十余日中,放出特异的香气。
唐时还有一位智宽禅师,遇到病人,总喜欢去照顾,只要知道没有别人料理的病患,他就把病者用车马载来自己的房中,不分昼夜的亲自经理。设或病者是患疮疽的,脓于里面不能出来,就亲自用口为之吮出。
不过,如果自己有病,或是自无气力,或为精勤修习广大无上殊胜善品,或已先许余人为作供事,不能往看照应汤药,是不有所违犯的。
E
发表于 2014-4-12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4-4-12 10:41
你应该看看,本人所发帖子都是大乘经典,都是著名法师讲法。没有个人的凡夫知见。
你有质疑可以讨论。但应 ...

我问的问题不具体吗?就是问你第三条缘由。你知道答案吗?不知道何必要说懒得告诉我?
发表于 2014-4-12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学佛者还不明白善恶?应该没有大小乘和显密之分吧。
善是指善法。是佛陀经典,指导众生求解脱证涅槃的佛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5 21: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