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239|回复: 105

[戒律] 梵网经菩萨戒讲义---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2 09:04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大乘菩萨戒,以发菩提心为本,亦即与菩提心为其戒体(即:成佛利众是根)。菩萨以摄化众生为本,就要做众生的模范,设若本身的戒行不修,怎可获得众生的信任?所以以摄化众生为愿行,就得严格的持戒不犯。
2.    菩萨戒法,有三品受戒:上品从佛受(学佛行持);中品从佛弟子受(学古今大德行持);下品在佛像前受(祈求督促)。有二种受法:一自誓受,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二从师受,是法师师相授故,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3.    比丘戒法,依于佛制,有关五篇七聚的条文,未受具足戒的白衣,是绝对不许阅读和听闻的。比丘戒,通常说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略则三百四十八戒。详则,无量无边。
4.    受戒而引发内心中的防非止恶等的功能,决不限于条文的。如酒戒,没有说到香烟等;以及有害身心的物品、行为,也应禁止。
5.    菩萨应具有对佛深刻的信心,对佛信心不足,难受菩萨戒。但解法师语的各类众生,要是菩萨种姓(即无贪嗔痴),发菩提愿,有胜行心,方能感得菩萨净戒。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1.      梵网戒经是如何传来我国?有二个故事:据古诸德相传,梁真谛三藏将来我国弘法时,曾拟携带菩萨律藏同来,可是刚将菩萨律藏放在船上,船就要沉没,不论取出什么东西,船都不肯浮起来,及后取出律本,船就鼓浪前进。真谛见此,慨叹地说:菩萨戒律,原来是这样的与汉土无缘。另一故事,昙无懴三藏来中国,在西凉州弘法时,有沙门法进等,曾求昙无懴传授菩萨戒,并祈请翻译菩萨戒本以供遵守。不论法进等怎样苦苦相求,始终不为他们传授。法进等没有办法,乃以最极至诚恳切的心,在佛像前立誓邀期苦节求戒。由于精诚所至,刚刚满了七日,就梦见弥勒菩萨亲为他们授戒,并授给他们菩萨戒本。翌日,法进等特去见昙无懴,昙无懴看到他们的相貌,知是大乘法器,不待法进等的请求,自动译出戒本一卷。说来不可思议,昙无懴所译戒本,竟与法进等在梦中所诵的文义相同,这就是藏经中的《菩萨地持经》。
2.      梵网之义。梵网,是众生的本源,为诸佛的慧命。本源自性清净,所以名之为梵;慧命遍传尘刹,所以称之为网。在家二众所守持的五戒,不得名为梵行,因为他们还未绝对的远离男女关系,未离情欲非修梵行。行者果能严持净戒,是即为修梵行。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花台藏世界,东方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下卷经文究从什么地方开始,从现存藏经中所有古德注疏看,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如唐胜庄所撰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宋慧因所撰梵网经菩萨戒注、明寂光所撰梵网经直解等,是从“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开始;明智旭所撰佛说梵网经合注第二卷,是从本段开始;隋智者大师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唐法藏所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等,是从“我今卢舍那”等颂文开始。
本经上卷,主要说明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于十方千百亿世界,宣说菩萨心地法门。因此,“尔时”二字,是指千百亿释迦于千百亿世界,说完心地法门之时。
莲花台藏世界,就是华严经的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在大香水海中,此香水海有一花台,状如莲花,所以叫莲花台藏世界。显示十方法界无不包含于莲花台藏世界中。华藏世界,一共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海,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是属于二十重华藏世界海的第十三重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身的补处菩萨,为什么不住欲界其他五天而独住兜率陀天呢?因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诸天,整日沉醉于享受五欲,根本不知道亦不曾想到出离;至于化乐天及他化自在天,更是如此。所以最后身菩萨不住此诸天。
魔在印度叫魔罗,中国译为杀者,谓其能杀众生的慧命,使众生不能得到身心自在。(故此,凡扰乱身心清净,使我们不想远尘离垢的,皆是魔障。)
为了下生能顺利度生,作五事观察:一、观察人间的众生根基,是否成熟;二、观察自己下生人间成佛的时机,是否已到;三、观察人间的国土,究竟该应生哪一国。选择国土下生,是以是否为中心做标准;四、观察人间受生的种姓,以哪一种姓较为高贵殊胜。因为世间众生的观点,种姓高贵的,易为人们所接受;五、观察世间男女,究竟谁够资格堪作自己的父母。
依经典说,不但释迦牟尼,是降生在人间的南阎浮提,所有世界成佛的诸佛,都在南阎浮提降生。诸佛为什么皆出南阎浮提而成佛?原因有三:一、梵行胜;二、忆念胜。忆念,就是对曾经验过的事,能常常保持于心念中,所以对于历史文化,也就能够保存下来;三、精进胜。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迦夷罗国,亦即通常所说的迦毗罗卫国。迦夷罗译为黄发,有两种说法:一、相传过去久远之前,有一黄色仙人,于此修行办道;二、在一般所说的五种颜色中,黄色亦是代表中道。
“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七岁出家之说,古德有云:七岁出家,应颠倒过来说为“出家七岁”,意即出家七年以后而成正觉。
五住烦恼,就是见一切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无明住地。“坐金刚花光王座”,据经中说,这在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之西约百余里的地方,其间有一大树,本名毕钵罗树,后来由于佛在这树下证觉无上菩提,所以就被人们称为菩提树。佛在树下成等正觉所坐的金刚花光王座,不特释尊在此世界成佛是坐此座,就是贤劫千佛成佛,都是坐此座而入金刚定,放大光明,以成无上觉的。古德说:“金刚利而坚,千光明而广,王乃尊贵之义。”如以佛法说:金刚喻定,花光喻慧,而得究竟自由自在,是名为王。
“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 摩醯首罗是印度话,中国译为大自在,或译威德,或译三目。辅行记说:“色界天王,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三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即统诸大梵天王之主。”实际此天是住在色界第四禅舍念清净地,亦名有顶天,亦名色究竟天。经说法云地菩萨,多寄住在这里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法华经寿量品说:“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不断往来娑婆世界的,是如来的应身,至于如来的法身,根本没有生灭,没有去来。华严经说:“如来应身,为众生故,示现其身。”为众生示现其身的如来,亦还是由于众生的缘感,才能见到佛的出现世间,一旦到了机感的缘尽,自然又见佛离开这个世间。是则佛的出世与灭度,问题不在佛的本身,而全在于我们众生。众生所以有时见佛出世,有时见佛灭度,关键全在业障的轻重:业障轻的就见佛在这个世间,业障重的就不见佛陀住世。不但释迦佛是这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这样。
“为此娑婆世界”的众生说法度化。娑婆是印度话,中国译为堪忍。这个世界的众生,能够忍受贪嗔痴三毒的毒害。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经说一戒,后又说多戒?(盖一多不二,分而千万,实是一心地妙戒。)戒为一切众生本有“佛性种子”,以究竟大乘说,佛性原是一切众生所本具的,但要戒才能发生,所以称为种子。涅盘经说:“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
我们既有佛性,为什么不成佛?具有佛性是一回事,成不成佛又是一回事。完全是由无明不觉而来,虚妄分别心的主体是阿赖耶识,而阿赖耶识之所以生起,是依如来藏而来。起信论说:“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接着,依此赖耶识心,有意的生起,依心及意而有意识的生起。论中同时还说:“以依阿赖耶识说有无明”。
“如是十波罗提本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以什么方法才可使众生悟佛性戒?没有其他的特别方法,唯有宣说种种的戒法,使之得以一一摄持,才能令诸众生,转迷成悟,超凡入圣,以致完成无上佛果。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波罗提木叉是印度话,中国向来译为别别解脱。世人不知佛制戒的意义,误会佛教的戒法,是束缚吾人的,殊不知如来所制的戒法,是使我们获得解脱。所谓别别解脱:如持不杀生戒,那你在杀生这事上就得解脱;如持不偷盗戒,那你在偷盗这事上就得解脱;如持不淫欲戒,那你在淫欲这事上就得解脱;守持其他诸戒,亦复可得解脱。所以戒不是别别束缚,而是别别解脱。梵网经讲十根本重戒,名为十波罗提木叉。
佛为出家众制半月诵戒法,而佛亦半月半月的自诵。中国律宗初祖道宣律师,于每半月诵戒,除为大众公开诵一次,自己还要诵十次。这都是显示诸佛如来、诸大菩萨、诸大祖师,对于戒的尊重谨慎。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有法、报、应三身。天台家说:毗卢遮那代表法身佛;卢舍那代表报身佛;释迦牟尼代表应身佛。卢舍那是印度话,中国译为净满。净是显示到了佛果地位,所有一切的罪恶,所有种种的虚妄,都已扫荡得干干净净;满是显示到了佛果地位,所有一切的善法,所有种种的功德,都已修集得圆圆满满。亦有译为光明遍照。古德这样说:净满是从自受用身得名的,光明遍照,是从他受用身得名的。
“我今卢舍那”,今,指正当说的时候,简别不是过去、未来,而是指当前的现在。(当应包括如今闻戒的一众有缘。)
莲花台,台是高显的意思,这是表示舍那所要说的心地妙戒,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及得上它。所以有说:“一切众律中,戒经最为上。”再者,台是居于正中的,中则可以含摄十方,以示舍那如来为千佛之主,而心地妙戒则为众戒的根本。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甘露门即开”,这是举喻,中国向来传说有一种仙丹妙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印度向有甘露之说,好像中国的仙丹,称为不死之药。有说甘露是神灵之精,其凝如脂,其美如饴,鲜洁润泽。有说天上有丹叫做甘露。由于印度向有甘露的传说,所以佛说法时,常举这做譬喻,或喻诸法实相,或喻究竟涅盘,或喻所说教法。现本经中,则以甘露譬喻心地妙戒。被认为不死的妙药甘露,当食可以充饥,当饮可以解渴,当药可以疗病,古德将之配合大乘菩萨三聚净戒来说明。甘露当作饭吃,这喻三聚净戒中的摄善法戒,意说菩萨行者,如能确切的受持摄善法戒,积极的实践一切善法,则诸善法功德就充满生命内在;甘露当作茶饮,这喻三聚净戒中的饶益有情戒,意说菩萨行者,发现众生在这世间,为种种热恼之所逼迫,乃本饶益有情戒的精神,一刻而不或忘的去度化众生,使众生除热恼得清凉;甘露是灵丹妙药,能治百病,这喻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意说菩萨行者,果能认真的严持摄律仪戒,自然就断一切恶而不再去造罪。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时千百亿,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
是时千百亿,诵我本师卢舍那佛所诵之戒,千释迢、千百亿释迦,皆以卢舍那佛为本师,显示戒授有师而心不忘根本。
戒如明日,能够消除一切罪雾;戒如明月,明月代表清凉、安宁、幽静,以示果能持戒,身心便得清凉。如人犯了戒,虽不一定被人知道,但自心知道自己错,一想起来,脸上就感到热烘烘的,内心亦如炎日煎逼那样的热恼不堪。所以经律常说:犯戒就得热恼,持戒就得清凉。
戒如璎珞珠,此喻众生能够严持净戒,就会富有善法而不致于贫穷孤露。
还有一种解说:戒如明日月,日月代表光明,显示智慧庄严;戒如璎珞珠,璎珞代表富有,显示福德庄严。本此可知,若能持戒,便得福慧二严。佛法行者,不但要修福德,亦要修学智慧,但这不要外求,只要能够持戒,就得福慧二严,到了福慧圆满,自然就得成佛。
中国古代向有“日月丽天”这么一句话,就是太阳与月亮,使得一切人们,无不对之瞻仰。此喻修学佛法的行人,果能严持净戒,使诸戒德在身,世人没有不敬崇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
佛法戒藏,属于大乘毗尼。毗尼两字,是印度话,中国译作善寿,意谓毗尼是佛法的寿命,毗尼一日住在世间,佛法也就一日住在世间;亦有译为善性,是即显示毗尼的自性是本善的,只要能够如法受持,就可增进学者善行。亦有译为善住,即毗尼能够住世,正法也就可以住世。
大众不但要至心的谛听,还要真心的谛信,如果只听不信,听了就算了,那是没有用的。不但确信自己由持戒而得成佛,而且确信舍那的成佛,亦是由于持戒而来。
为了坚定大众的信心,释尊进一步的对大众说:只要受持此戒,决定得成佛果。我还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们:现在我授你们此戒,可以保证你们得到解脱,你们现在受持此戒,必能到达解脱之处。
“真是诸佛子”。佛子说为三种:一、凡夫位上修行,未曾悟入佛道,未能绍隆佛种,名外佛子;二、二乘行者禀受如来的小乘教法,名庶佛子;三、菩萨行者禀受如来的大乘教法,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生于法身,名真佛子。本句,就是指的第三类。
法藏戒本疏卷一,对佛子还有这样的分别:一、楞伽经说:“八地菩萨名最胜子”;二、佛性论说:初地名为佛子;三、璎珞经说:“十住即名佛子”;四、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入于大乘,就有资格称为佛子。
据梁真谛所译的摄论说:一以方便为父,二以般若为母,三以禅定为胎,四以慈悲为养育,五以信乐大乘为种子。具备这五个条件,才得成为真佛子。
“大众皆恭敬”。恭敬二字:恭是约外在的形仪严肃说,而敬是约内在的心意虔诚说。如是内外精诚,就是所谓至心。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成佛不久,立即制戒,可看出戒是入道的要著,不容稍缓。
本经提出戒的纲领,就是孝顺,亦即将孝与戒打成一片,以明戒法就是孝道的真谛,唯有行孝才是真实的守持戒法,亦唯如法持戒才是切实的尽到孝道。对于父母如不行孝,不论就世法、出世法说,是都禽兽不如!
师即本师和尚,或即三师七证,我们对于师长,应该善事奉养,孝顺不违,以报恩德于万一!做个三宝弟子,对于恩深似海的三宝,应该善事恭敬奉养,尊重孝顺不逆,方能酬报深恩于万一!

盂兰盆疏说:“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佛为扩大我们的心胸,乃一再的特别开示说:“一切众生皆是父母”。我们对于众年,如行不杀不盗,当知就是持戒,我们对于众生,一一看成父母,恭敬尊重不怠,当知就是孝顺。所以孝顺所在,就是戒行具足。
我国所说孝顺父母的三句话:一、“不辱其亲”,是说一个做人子女的人,在这世间的所作所为,不要令父母感到耻辱。乐正子说:“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口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怎样才能做到这点?这唯有遵守菩萨的摄律仪戒。(也即持戒)
二、“显扬父母”,是说一个做人子女的人,在这世间的所行所为,能显扬自己的父母,使父母感到光彩。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怎样才能显扬父母?这唯有遵守菩萨的摄善法戒。(也即修善)
三、“锡类不匮”,是说一个做人子女的人,不但自己要孝顺父母,还要一切人皆孝顺父母。古人解释这句话说:“锡,赐也;匮,乏也。谓言自行孝道,欲赐一切众生皆行孝道,无有乏也。”怎样才能做到自他皆行孝道?这唯有遵守菩萨戒的摄众生戒。就是化度众生,令诸众生皆能走上佛道,不但孝顺现生的父母,还使多生的父母皆得解脱。(也即弘法利生,广明戒律)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孝顺不但名戒,“亦名制止”。制是严制,就是严制三业的不作诸恶;止是禁止,就是禁止妄念的不乱生起。遗教经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十六大国王”,据长阿含经说是:史伽国、摩竭提国、迦尸国、拘萨罗国、跋祗国、末罗国、支提国、跋沙国、尼楼国、般者罗国、阿湿波国、婆蹉国、苏罗国、乾陀罗国、剑浮沙国、阿盘提国。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
一切发心菩萨,是指初发大乘心的菩萨。
十发趣,如本经卷上说:“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如是十发趣,就是通常所说的十住。

十长养,如本经卷上说:“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如是十长养,就是通常所说的十行。
十金刚,如本经卷上说:“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八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如是十金刚,就是通常所说的十回向。
十地,如本经卷上说:“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八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焰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八佛界地。”谓入十地的菩萨。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一旦受了佛戒,都成最上法器,个个第一清净。受戒前,先行痛切忏悔,洗涤身心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受戒定要读诵,诵戒才能知道,什么是持,什么是犯,什么是重,什么是轻,知道持犯重轻,就可善为护持。如受戒而不诵戒,怎能明白开遮?开遮分不清楚,有时犯戒还不知道,岂不就要造成很大过失?现前失去大乘的名位,菩萨的资格也就不保。佛果是由佛种子结成,而成佛的真种则是此戒,所以不受此戒便罢,如果受了此戒,就一定要读诵。
戒体,特别是心地妙戒,根本没有什么相貌可为指出,不过从持犯者的身心表现怎样,亦可看出戒的相貌怎样,所以持戒者有持戒者的相貌,犯戒者有犯戒者的相貌。楞严经说:“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听闻此戒的菩萨,应该生起孝顺心,敬心奉持。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1 21:52 编辑

【第一杀戒】
“佛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杀因杀缘,既是因缘和合而杀,必然自性本空,了知杀性本空,应无杀生之罪!”这是误解空的邪说,绝对不可取信的。真正善解空的,必然不去杀生,去造杀生罪的。假定认为没有罪而去行杀,这是佛法竭力破斥的邪见,不特不可说无罪,而且罪更重于其他,这是学佛法者所应特别注意的!
瑜伽论说:“若有问言:菩萨以何为体?应正答言大悲为体”。所以真正菩萨,尚须为物舍身,怎会杀害众生?因此,特以戒杀列为第一。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众生有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有可度的众生,才有救度的菩萨,众生是成就菩萨大行的恩人,应时刻的思念报众生恩。如持不杀生戒,非特与众生结下深厚的善缘,而且施与众生的广大无畏。涅盘经说:“一切畏刀杖,莫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自杀、教人杀,及后咒杀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1 22:02 编辑

方便杀,是巧设特殊的方便,致令对方的生命断绝。如束缚捉系,或指示道路,或令前人予以捕获,然后结束他的生命。
赞叹杀,从旁以花言巧语种种赞誉,起杀心成就杀事;在厌世而想死的人面前,称赞他的种种美德,为什么生存在这世间活受罪?为什么不快快的去死?如果对方因此而死,是即构成杀生罪,而这亦是心口所造成的杀业。
见作随喜,见到他人行杀,认为杀得很对,私心随喜不已,这是由意地造成的杀业。
乃至,是未尽之辞。致人死地的方法是很多的,他如或坠胎杀,按腹杀等。
杀因,指由无始来的烦恼冲动,忽然掀起一念杀的动意,名为杀因;杀缘,指杀心的相续不断,以多种方便助成杀事。其它的杀法,杀业,略去。因可通于过去,缘、法只是现在,业则兼于未来。如是展转相资,致令于当来世,彼此互相杀害,所以众生生死,也就轮回不绝!
以三障来说:最初生起的一念杀心,是烦恼障;完成杀害生命的事业,名为业障;由此招感未来三恶道的苦报,是为报障。可见众生的三障轮转,完全由于最初的一念不善杀心而有。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所说杀生罪的成立,主要的是看你的动机如何。如果你没有欲杀的动机,纵然误杀他人致死,最多不过充分的负起不注意的责任,但不可说负有完全意义的杀生罪。反之,如你具有欲杀的动机,你也得负起杀生的重罪。
慈心是缘怨对的众生而起的;悲心是缘苦难的众生而起的;孝心是缘上位的众生而起的。如以一切众生皆为父母来说,缘于每一众生,都是具此三心。
“是菩萨波罗夷罪”,中国有多种翻译:一翻捐弃,就是修学的菩萨行者,因犯了此戒,一切功德悉皆捐弃;二翻弃罪,就是犯了此罪,不得入于清净众中;三翻堕落,就是犯了此罪,将来一定堕落三恶道中去;四翻断头法,如断多罗树心,不可复生;五翻他胜处法,受菩萨戒,本来是要以智慧摧伏烦恼的,可是现在由破此戒,不特不能破除烦恼,反而为烦恼之所胜伏,一切毁犯皆从此生,所以名为他胜处法。发心菩萨,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经常要与魔军进行战斗,本来是可战胜魔军的,但因现在破了此戒,不特不能战胜魔军,反为魔军之所战胜。
综上所说:不得故杀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是菩萨的摄律仪戒;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是菩萨的摄善法戒;方便救护一切众生,是菩萨的摄众生戒。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杀生罪的构成,需要四个条件:一、杀生:谓所杀的对象,的确是属众生,大要可分三品。上品杀生,指佛、圣人、父母、师长;中品,指人类及天上的众生;下品,指阿罗汉、鬼、神、畜生等的众生。二、众生想:谓所杀的众生,当你去杀他时,的确是把他当作众生看的。如见绳误以为是蛇,虽然没有伤害到众生的生命,但仍犯轻垢罪;实在是个众生,但当时你心中,绝对没有把他当作众生想,如夜行见蛇,可是你把蛇当成是条绳子,随手好玩的抽刀砍断蛇命,蛇虽被杀死,不犯杀生戒。三、杀心,谓有杀害众生的动机。四、命断:谓要杀害的某个众生,生命的确为你之所结束。(倘若)痴狂心乱等,不特不结根本重罪,连轻垢罪亦不犯。
国内作奸犯科的罪人,或国外侵略者的入侵,或暴力集团的残杀无辜,为了维持国内的安宁,为了保卫国土的完整,为了救护善良的人民,那末,宁可杀这恶人,宁可自己坠地狱,不能让他作恶而自害害他。这样,应以慈悲心杀这恶人,这不是杀。瑜伽论菩萨戒本:“谓如菩萨见恶劫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业思惟,于彼众生,或于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悯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杀,生多功德。”莲池大师说:“断死必为流涕,三覆然后行刑,是乃即杀成慈,虽杀非杀,法既不废,恩亦无伤,国政佛心,两无碍矣!”
F

发表于 2014-4-11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4-14 09:00 编辑

【第二盗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佛法将命分为两种:一是内命,指这现实的生命体;一是外命,指所有的衣食财物。杀生是解决众生的内命,偷盗是夺取众生的外命。智论十三说:“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若劫若夺取,即为劫夺命。”
什么叫做盗?一、劫取,就是明目张胆的,硬行的将之抢夺过来;二、偷取,就是在物主不留意时,将之悄悄的偷取过来;三、吓取,就是用别人的隐私,以此作为威胁手段,向对方索取财物;四、骗取,就是用种种的欺诈方法,将别人的钱财骗取过来。弘一律师说:“据我思之……又五戒中最为难持的,莫如盗戒”。一般认为不易犯的盗戒,律师却认为最难持的一戒,足以证明人人都可能犯过这戒的。
佛在经中曾经这样说过:“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偷,必落邪道。”正因如此,所以做人,特别是个行菩萨道的人,必须戒除偷盗,不得少有违反,不然的话,绝对不能走上菩萨大道,实行度化众生的工作。教人盗,就是以口告诉别人,说那里有什么东西,你替我把它取来,虽不是亲手自取,但同样是犯盗戒。还有,口头上虽没有教人去盗取什么,但指手划脚的,从形相上暗示令知,使得他人将东西偷来,亦是属于教人盗。
方便盗,就是本来没有心去偷的,但因某个东西自然现在眼前,既然没有人看见,就不妨方便的,将它收藏起来,或假设种种的方便,或运用种种的善巧,使得对方不知觉的堕在你的圈套中,将诸财物自然而然的给你,表面是他给你的,而实是用手段得来的,同样是方便盗。
盗因,谓由无始以来熏以所成的贼贪种子;盗缘,谓由种种的珍贵宝物,或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呈现在自己的面前,诱发自己去盗取它;盗法,偷盗方法;盗业,已成事实。如以三障来说:因贼贪种子而生起的一念盗心,是烦恼障;完成偷盗财物的事业,名为业障;未来三恶道的苦果,是为报障。
“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鬼神物,是指神庙鬼祠中的供具等物;劫贼物,就是劫盗所劫得的财物。因为是劫盗所得,业属劫盗,纵是我之财物,同属不与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6 02: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