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李炳南教授论语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的微言大义是周濂溪教二程,二程教朱熹。他们只是懂一半佛学,但是私心作祟,说佛法的坏话,欺人实在是自欺而已。
「子绝四,」
  今天必须先讲考证,先说考异,因为讲不通,所以必须先校勘。考异说那一本书多一字,那一本书少一字,但是这也不可靠,只能守这个范围,考查此本与彼本那些不一样,所谓不出其位是也,考「异」而已。考证比考异多,可以发议论,他说「意必固我」,却没有注重「子绝四」这三个字,而且说「毋」字是虚字,这就不行。「子绝四,毋」这四个字都有关系,例如「子不语」、「子罕言」都有大关系。
「毋意,」
  先举经义述闻,少仪云:「毋测未至」,不叫你测度还没有来的事情。注解说:「测,意度也」,测是以意思推度。「毋意即毋测未至也」,毋意就是不要揣测未来的事。说文段注云:「意之训为测度,为记」,意是揣测事情,「训测度者,如论语毋意毋必」,毋意就是不要测度未来,那可以测度以前的事吗?允许研究现在的事吗?戴侗云:「心之起为意」,说文「意者,志也」,但是意与志是相同还是不同?常说「意见」、「意志」,但是也有说「志意」的。志从意来,先有心,心是如如不动,心一起便为意了,意起动往一处,不乱去,就是志,所以叫「志向」,孔子说:志于道。到志已经是第三步了,心一起乱跑就不是志,意要往一定的地方才是志。
  集解说:「以道为度,故不任意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故无专必。无可无不可,故无固行也。述古而不自作,处群萃而不自异,唯道是从,故不有其身也。」志于道,意往道上走,不能任意到处乱跑。
  朱注:「绝,无之尽者。」没有到极处。「毋,史记作『无』是也。」,「意,私意也。」那公意就不是意了吗?
  朱注:「必,期必也。」希望必得要做到。
  朱注:「固,执滞也。」那择善固执该如何说啊?
  朱注:「我,私己也。」处处为自己。
  别解一,论语意原云:「子之所绝者,非意必固我也,绝其毋也,禁止之心绝,则化矣。」程树德采取这个解释,集释说:「按此解最胜,恰合圣人地位。盖仅绝意必固我,此贤者能之,惟圣人乃能并绝其毋。姑以佛学明之,能不起念固是上乘工夫,然以念遣念之念亦念也,并此无之,乃为无上上乘。」意就是念头,一存这个心,这也是念头,空也必须空。
  这个说法极对,佛家的真理便是如此,所以要不思恶、思善,禅家的工夫是观心,观心的法子,心一起念头,观察自己所起的什么念头,心就定在所起的念头上,愈看就看没了,这个念头便消灭了,常常如此观心。照顾话头也是如此,因为观心观不去,所以改念话头,随便说一个话头,不许分别,心里口里不许断,这样念话头能证道吗?周利盘陀伽念「苕帚」二字就证道了。这就是以念遣念的法子,把万法归于一个话头,森罗万象统统归于「苕帚」上,那一归何处?真如佛性当中无一,是真空,有一就不空。以念遣念,这个念也要遣除。
  有人或许疑惑,那念佛又该如何?在此地所念不行,往生净土以后听闻众鸟演法,风树演法,所念的是音声定。你们所看的弥陀经为实报土,得了定,再进一步为寂光土,生寂光以前念三宝,未往生前念佛,往生以后也念佛。念佛有四种方法,实相念佛才上寂光土,那是念而无念,以念遣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现今的人是真正不识字,字明明摆着,却看而不认,这是不认。见而不见,那是瞎子。所以不可以无知而妄作。程树德氏采取多少注子以后,才注重这个「绝」字。
  集释发明,引用焦氏笔乘说:「意者,七情之根,情之浇,性之离也。故欲涤情归性,必先伐其意,意亡而必固我皆无所传,此圣人洗心退藏于密之学也。」第七识就是意根。前五识为第六所控制,而第六的根是第七识。要完全没有七情才归到性,这就是明心见性,以及所谓的「业尽情空」,情无,业也无了。想要如此,必须先伐除这个意,就是要不起念头,如果意亡了,那「必、固、我」便不会传转生起。
  心起谓之意。毋意,是不起念头。心、意、志三字有所区别。忆佛念佛,虽然心已经动了,但是有一个定向,这就是志。孔子「志于道」,又说:「默而识之」。集释注论语没了门,唯有出示佛学,所以说:「禁止之心亦绝,空亦空也。」
  这一章离佛学不能讲,所以下头依佛学来解释。但是吾若写成书,吾不用佛学。吾现今说二种,一是依儒经解释,一是依佛学解释。
「毋意」
  集解:「以道为度,故不任意也。」孔子「志于道」心定于道,所以「毋意」,心不任意跑。
「毋必」
  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专必也。」这是说外在的,行藏都归在对方,不如说内心。专必是一定执着这一条,不用第二条,中庸云:「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这是自己做主,在两端量量,采取当中的。
「毋固」
  孔子「无可无不可,故无固行也。」孔子采取中道。固是对某件事看对了,不一定要这种看法,孔子虽然讲究「主忠信」,又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是从」,若执着忠信就是「硁硁然小人哉」,孔子不固执。
「毋我」
  孔子「述古而不自作,处群萃而不自异,惟道是从,故不有其身也。」这也是说外在。易经本来没有字,只有画画,所说的文字都是注解,孔子系辞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万物的精华成为一种物体,如何成的?游魂变化的。游魂是什么?既是变来变去,何我之有!这都是孔子之言,都合乎佛学,只是言词不同而已。
「毋意」
  意就是情识,但不必说第七识,因为唯有大乘佛法才说八识,小乘只说六识。十善的「意三」便是指第六意识,这一章的「毋意」就是不起念头。
「毋必」
  必是偏见,是断见还是常见?是色还是空?非断非常就可以不偏见,毋必便是非断非常。必是偏见,这是见惑的边见。
「毋固」
  固是法执,因为下文有「我」,所以这个「固」是指法执。孔子对古人的书,如殷因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各代的兴革,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只讲其中的损益。麻冕改为纯丝,因为可以节俭的原故,孔子也是从众。孔子对忠信也不执着,例如「其父攘羊,其子证之」的直,孔夫子不赞成,而是要「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是没有法执。
「毋我」
  毋我,我就是我执。孔子不说我,因为我是游魂为变。孔子讲「仁」,都是依两方面。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我的道你得到了吗?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就是道,是道的用,而孔子所言的一以贯之,是道的全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是自行化他。既然人是游魂为变,魂会变形易貌,张三投胎为李四,张三的魂没了,成了李四的魂,那一个才是我?有人说「神我」,这也是邪见。
  诚者,毋自欺,如今的人都是自欺而已,各位工夫现今如何?明明要你们好好执持名号,你作了没有?不执持,如何得一心?又至心念一句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什么不说是断惑?罪业尽虚空遍法界,消也消不尽,修净土的人没有一人把业消尽。业尽情空,情空便是业尽了。若要消罪业,可以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日光太微弱,罪业如何消得尽?黄河到冬至时要封河,天天出太阳,冰仍结着,不用桥也能在冰上行车。日光能融化冰雪,但是冬日所消的冰很少,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业消不了,罪业还有,万般将不去,唯有业缠身,业不消也可以往生。若要消业往生,难矣哉!能够断惑往生更好,若断了无明,一往生就是生常寂光净土,像弥勒佛一下生,当天证道,当天成佛,那不是更好吗?但是在此之前,弥勒菩萨也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九.五】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367)
  论语一书,若按一本注解学,便是一偏之见,你们若不用心学,就会空过。讲佛经固然不容易,而儒经也是圣人之言,也是经,也不容易讲。儒、佛都证道,谈的性,没有两个性,只是认识深浅不一而已。圣人懂,到了门徒多是一偏之见,所以说的会有错误。学论语帮助你们,但吾觉得所帮助的太小了。如今政府提倡论语,虽然有人讲,至于讲的好坏对不对,听的人也听不懂。论语这部书有三百余家注解,太渊博了,论语一书也说文理,也说道理。讲道理的自古就很少,讲文理的也有对不对的差别。
  自宋儒改经,大学一般注解多是讲三纲,吾主二纲,都是胡言不对。大学都是经,宋儒所谓十传,并不是有十传。说前一章为经,后面为传,这也不对,大学都是经。大学章句若依十三经的注疏本,就可以知道。讲大学不懂道不行,如今讲论语,帮助同学的道,但是只讲道也会偏,圣人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离文理也没有道,所以必须为你们讲文理,要注重文理。你们若不用心,吾也用不上力,大儒还不认识字,何况是你们!朱子虽然注解错的多,吾也不能与他相比。
「子畏于匡,」
  「子畏于匡」,孔子在陈绝粮,在宋国的树下讲道演礼,桓魋派人把树砍去。这一章与在宋或许是一桩事,但是吾不敢改,也不敢说必然是如此。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匡,匡在那里?考据纷纭,我们可以不必问。鲁有阳货(阳虎)要见孔子,孔子不见,送孔子礼物,孔子打探他不在家时候去回拜,在路途上遇到阳虎。阳虎不是好人,曾经坐着由孔子的弟子颜克驾御的车,阳虎又貌似孔子,阳虎与匡地的人民结下怨仇,人民记恨阳虎。若干年后,孔子路过匡,御车就是当年为阳虎驾御的颜克。匡人听说是阳虎来了,便团团围住。孔子曾微服过宋,有注解说,孔子为什么能够离开宋国?有神话相传,这姑且不论,过宋那件事与这一章相似。
  畏,朱子注为「戒惧」。群经平议引,荀子赋篇:「孔子拘匡」,拘留,就是走不了的意思。所以史记孔子世家云:「匡人于是遂止孔子,拘焉五日。」孔子畏于匡,被拘留在匡。礼记檀弓篇云:「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郑注就是以「孔子畏于匡」做为证明,畏是拘囚的意思。
  自讲论语以来,看见古代大儒读错字、认错字的很多,他们这些大儒著书立说,尚且如此。你们文理不行,少著作,若帮助证道可以。你们必须求证道。孔子是证道的人,尚且述而不作,未证道者所注的经,都是见思惑说的话。汉儒虽不懂微言大义,但是注的不错,汉儒不像宋儒讲微言大义,其实程朱也是不懂微言大义。
  集解包咸曰:「匡人误围夫子。」误围就是拘留。被围困的时候,也没有饭吃,有性命的危险。孔圣人平时没有做坏事,却在陈绝粮、畏于匡、儿子、颜子都比他先死,孔子尚且如此。我们诸恶皆作,众善不行,戒守不好,具有无始的惑很多,念几句佛遭到困难,就以为佛不灵。再看调达以醉象害佛,以石伤佛足,出外讲经,受七日金枪马麦的苦,佛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不能因为遭遇少波折,就不能抗拒困难,而不能成功,所谓「不遭魔难,不成佛道。」孔子在陈被围,子路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为了安慰其余学生,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现今的小人,不到穷就滥了,有钱富有以后也滥。
「曰:文王既没,」
  「曰,文王既没」,文王已死若干年了,为什么称文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文王的学问道德好,文王轻易不用百姓,盖灵台时,百姓都乐意帮忙,没几天就建成了。埋死人的骨骸,开始于文王。
「文不在兹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文王有道统,使国泰民安,大家都得好处,这才是仁道。文王没后,他的政策陈布在方策,那文王以后,谁来承继?孔子删订六经,每次出去旅行都带着,所以孔子说:「文不在兹乎!」文武之道统,都在我身上。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再讲天命,孔子说:「天之将丧斯文也」,若天不要这些道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文王早死,后死者指孔子自己,因为别人没有担任这些事,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自己加上这些责任,担任文化的传承。孔子说,这些文化都在我身上,文王虽没了,文化却都还在,若天将丧亡这些文化,那这些文化就不会在我身上,我也见不到。文化既然是留在我身上,证明「天之未丧斯文也」,天没想不要文化,天命想要留着这些文化。「匡人其如予何」,匡人比天命还能吗?匡人能把我怎样?
  你们若真心求道,虽达不到孔子的程度,也要努力好自为之。孔子就希望你们都与他一样。所以颜子死时,孔子比丧子更伤心。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其实已经很渺茫了。
  你们必得认真学,少看现代的著作,有困难不能退转。不遭磨难不能成功,佛、孔子尚且遭难,何况我们?遭磨难,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九.六】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370)
「太宰问于子贡曰:」
  太宰,官名。春秋列国各国的官名不一定,宋、鲁、陈、吴都有太宰(宰相),经文并没有说出是那一国的太宰。很难考据,只说事就可以了。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太宰说,孔子是圣人吗?说到这便好了,下头再说:「何其多能」,孔子为何什么也会?这一句便糟了。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贡辩才无碍,子贡说:「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朱子注:「将,殆也。」这一章不是这个讲法。孔安国训「将」为大,将犹将帅也。尔雅说:「将,大也。」
  纵,任也。上天放任孔子成为大圣之德,并且还让他多能,周公就是多才多艺,所以这样说不算毛病。但是子贡的答复不是如此,圣有圣的道理,不必多才多艺。
  子贡说,固然天成就了孔子的大圣,而且又使多能,与周公之才之美差不多。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
  孔子听说之后,说:「太宰知我乎?」「乎」是疑惑之辞,表示孔子不赞成,为什么说我是圣人?就因为我多能的原故,所以我为圣人?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年轻时贫贱,所以会做一些鄙琐的事。「多能」,孔子说是鄙事,你们要注意「鄙」事的鄙。你们要齐家,要众生得好处,只会鄙事没有用。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说到多能上,君子多能吗?君子不多能也,君子不一定要会很多事才成为君子。有这个「乎」字,才有下文。孔子承认多能,但这是鄙事。君子多「乎」哉,也用「乎」字,这就是诗,就是禅语。
  孔子恐怕大家学多能,不关心国际民生。
  宋徽宗当皇帝时,才有水浒的宋江,占山为王。徽宗终日享福,什么都会,诗、文、书画都能,只是不能当国君而已。徽宗应该会的不会,不应该会的却会。现今的人什也会,只是不能做人而已。
  元、清都是外族,入主中原,都学中国文化,出了多少名人,都不反对中国文化,反对中国文化的只有中华民国,这是有历史以来奇异的事。但是现今的国史馆,一定不会记这一笔,将来的人便不再有人知道了,因为没有信史。
  李二曲、陈白沙、陆象山都是走学道的路。李二曲没有老师,也没有下场作官,都是自己拼命用功。诸位要「志于道」,道抓住了,其余的事不会,也没关系。

【九.七】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372)
  下面还有一段,原来是另一章,宋儒合为一章,不太妨碍,所以就会合一起讲。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琴牢曰,「曰」、「云」都是为了使文理清楚,所以用「云」,例如孔子曰、诗云、书云,于传有之等。
  孔子说,我不见用。试,用也。才做官时为试用,然后再实授实缺。孔子说,我一辈子没有人用我,所以学了一些艺术。
  我们都是普通人,也就是常人,才能不能比别人高,但是必须在其中学一条长处,供给社会,不能当寄生虫。若不是平常人,例如孔子、周公等圣人,孔子是圣人,也多能,周公也是圣人而多能,到孔子、周公就必得多艺。
  你们学佛还是门外汉,若断惑才入流亡所,入了圣流,外头的梦幻泡影一下断绝。如今你的心都被外境锁住了,还没有入门,何况是登堂入室。我们只到门口,看到堂内而已。想到这,你们必须赶紧用功,这一生不能断惑,这是一定的,但是生命在呼吸之间,命终便去六道往来,要谨慎。必得证到四果有无生法忍,三果也不行。如果证了罗汉,还须要普度众生,度众生的四摄法中有一条叫「同事摄」,若不多才多艺,如何能同事摄?所以什么都是佛法。佛是文武全才,能够掷象到城外,我连一根鸡毛也拽不过,但是能拽一只鸡了,这当中有典故。

【九.八】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373)
  子罕这一篇多是记孔子的动作,所以比其它的问答难讲,不知道他的用意是什么。
  你们听的时候必须学会把段落分清楚,古人不加标点,后人的标点,句法有很多错误。你们必须注重文理,论语正义讲的大意还不错,朱注是连经也改了。
  这一章所注的,吾不甚满意,前面一章说孔子博学多能,如今却说空空如也,顺不下来。儒佛都讲性,性有两种吗?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发明引焦氏笔乘说,孔子心里自己有所得,得什么?「见闻识知,泯绝无寄」。见闻识知这四个字,泯绝而无所寄托,才是「空空也」,这「空空如也」四个字为最高的境界。
  见,照见;闻,耳闻;「识知」为「觉知」,识是分别,觉是照。说「照」大家不懂,说「分别」大家容易瞭。觉,一般人有时会有错觉,佛学说要正觉,从这里举一反三,若没有错觉,如何有正觉?
  你们万不可买椟还珠,所以要知道事情都是很复杂,怕是买了假货,不认真货﹔对于真货,只买它的空盒子,而弃置其中的真东西。吾也常买假货,假的比真的还好看,因为真的只说一方面,假的各方面都说,而且弄上花。
  吾未见过「见闻识知」,只有见过「见闻觉知」。真如本性本无这些见闻觉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见闻觉知都是分别错觉。真如本性只有「照」字,比如:「照见五蕴皆空」,没有说:「分别五蕴皆空」。佛为无分别智,智有世智辩聪,为什么六度说般若而不说智慧?因为智慧中有邪智、邪慧,般若只有「照」,照即是寂,寂即是照,若寂而不照是死的,照而不寂就乱动。谁懂孔子?孔子已经博学多闻,却说「无知也」。这与「空空如也」,是一贯下来的,意思是说﹕「吾有见闻觉知乎?没有也。」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禅宗说,心即是性,唯识宗把性与心分开来说,说八识,不说八性。孔子说,我有见闻觉知吗?没有,为什么你没有呢?没有见闻觉知,那如何个办事法?这点一般人不懂。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有鄙夫问于我」,鄙夫,没有学问的人,所知不多,很陋的人,他来问我,问什么事呢?事情很多而且千变万化,所以只简单说:「问于我」而已。
  没有见闻觉知就是空空如也,讲空就不空了,讲一句也不空,所以一讲真如本性,便说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空是名相,心中有此「空」也就不空了,所以「空」不能讲,连空也空,所以说是:「空空如也」,空空如也这才是没有见闻觉知。
  孔子因为是「空空如也」,所以说是「无知也」。依文法,必得将「空空如也」安置在中间,不可直接说。「空空如也」,扣「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这一句。「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扣「有鄙夫问于我」这一句。这种文章,如今的大文豪不能知道。若文字倒置,义味便全没了。唉呀!不认字不懂文,如何讲经?
  孔子尚且述而不作,何况是我们!不可乱做乱看。
  自己用时,一方面「执其两端用其中」,与人来问,二方面要「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有什么不同?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叩,及也,到了,就是「叩问」的意思。两端,有利有弊,大小事都不简单,都有利害,孤阳不生,一元化讲不通,如喝茶也不简单,你为什么喝?便有个喝与不喝,茶也有许多讲究,二只是代表而已,其实是多端。大主要处在利弊二字,利有大小之别,害也有大小之别,大小事都有利有害,所以孔子必得问他所问的事的情形,问明白了,两边都给你说尽了,至于如何选择,主权在问的人。
  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而用其中」是舜的决断辞,不取空、有,取中道。孔子「而竭焉」,则是活动辞。舜是用中,孔子是竭,孔子与舜一样不一样?这一章句句都是精华。
  集解比宋儒好。
  为什么一章当中,又说「我」,又说「吾」?集释余论引四书纂笺云:「就己而言则曰吾,因人而言则曰我。」认字真不容易啊!
  解脱就是空,言语文字都是空,都是相,不是空是什么?

【九.九】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375)
  这一章书若不是教书可以不讲,因为他里面的考据很多,争执很多。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孔子也没有见过凤鸟、河图,这属于考据,暂且不问。
  凤鸟,从前古书多有记载,所谓:「圣人出,凤麟游」、「凤鸣歧山」,若没有凤,为什么要造凤这个字?伏羲见到河图洛书,孔子信而好古,若孔子不信,如何能为周易系辞?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河图洛书才有八卦,若八卦不以河图洛书为法则,那八卦从何而来?若没有河图洛书,那八卦便不值钱了。洋人不信,如今的人学洋人也不信。
「吾已矣夫。」
  孔子因为鲁国人西狩获麟,麒麟死了,孔子自知不久人世,决定春秋绝笔。信佛就必须信佛的话,信儒便必须信孔子之言。
  这一章经文,有注解说,是孔子说自己,在当时感叹自己的道不能弘传,天之将丧斯文也,绝不是孔子想当天子。另外还有一说,孔子感叹周家衰落,没有明王可以辅佐,道传不下去。这两种说法,吾不下决断。

【九.十】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375)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齐衰是凶礼的服制。披麻为斩衰,五服当中最重,齐衰也很重。孔子见到服齐衰的人,再见到冕衣裳的人。冕,丧服中也有冕,有注解说冕也是指丧服。有人反对,以为这一章是说三条不是说二条,以为冕衣裳者为朝服,吾采取这个解释。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或是穿官服的。这二条都是说穿的衣服,下一句「与瞽者」,不是说穿衣,所以用「与」,以及眼瞎的人。
「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若这三种人是年少的人,孔子必作,作是动作。
  过,你在他前面经过,或他从你前面经过,必定要疾行。
  作是当时或坐着、卧着必须站起来,站着也必须换地方,所以主人见到客人来必得要起立。士农工商,士无恒产而有恒心,商为四民之末,但是从前的商人规矩不得了。商人童叟无欺,照料客人,规矩不错,不管买卖成不成,进门便是客,今日的大总统也不如。你们今后好好学,从自身改造起。
  见丧服的,出自同情心。见服公服的,为国家尽义务,如同今日之下的尊重宪法。瞽者是生下五根不全,包括身上其它器官不完全的人,可怜他,虽然年纪比我们小,也必须动作,表示同情。
  「过之必趋」,从前走路有规矩,要学踱方步,学会各种步伐,才可以参加祭祀。在屋外,可以走方歩,手也可以翔举﹔但是在屋内,就要趋歩,手不可以翔举。趋不是快跑,是走碎步,怕妨碍人,赶快走过去,怕耽误他的时间。上次说抬轿子的人,他们也懂得要趋步赶快走过去。

【九.十一】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377)
  子罕篇中所说都是孔子本身的事,内容藏着很多事,不留心看不出来。
  「朝闻道,夕死可矣」,因为你们学佛不能入,所以讲论语,读过中国书的人比较容易领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不是就能进入。例如程朱离道就远矣,因为学佛的原故,但是他们的心不在佛上,通道不笃,所谓「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程朱在诚字上站不住,所以不行。学佛,信为道元功德母,仍要「信」,没有这个信,也白学佛了。但是一般人所信为何?不知道,学佛信佛,是信泥塑木雕的佛吗?你们若对这点能领略,那禅宗的语录便可以了解了。
  认字、句法,这一篇最多,前头也有,因为不大谈道,所以无伤大雅。若谈道,便须讲究,空过一字,差一些就不可以。这一章一字也不能空过,这点注意,后来就可以学着自己看经。
「颜渊喟然叹曰,」
  叹,赞叹,有赞美的意思,又有叹息的意思,一者赞叹孔子,再者叹息自己。
  你们用心求学,能超出古人的范围者,那是很难的。
  喟然,乃叹息的声音。这个功课完了以后,劝你们去研究诗,诗中,喜怒哀乐,各种万物,所发的音声都有不同,都有代表的字,有很多状声词。有耳不听,等同聋子,聋子不能接触声尘,不是更好吗?但是五根不全,不能证道,必得耳聪目明,而且又能照见六尘,但是要如何才能迥脱?要照中有寂。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仰,佛的肉髻有无见顶相,仰是比喻,为什么要抬头?颜子学孔子,跟孔子学,一学,看见孔子的高,好几次才可以说「弥」高,更高,无尽的意思。一上来是平视,再来是仰视,愈仰愈高,没有尽处。
  钻,深处也是如此,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例如茶碗各方面看都不一样,是实在,又是空空。
  颜渊学孔子,学孔子那一条?学孔子的学问,还是学孔子的为人?学饮食、起居、动作?终日在一起,观察便学得会,例如伶界大王谭鑫培。你们连佛的表面都学不来,何况学内容,如果不往生,要怨人吗?我们不学孔子,要学谁?谁也不学,魔来杀魔,佛来杀佛,有佛处快走过,无佛处不可住,所谓「愚人求佛不求心,知人求心不求佛」,颜子学自己,这点你们的程度还不够。孔子有本性,颜子也有本性,孔子早明心见性,你撇开自己的心性,自己不明心见性,要学孔子,要帮人明心见性,这不是胡说吗?颜子不学孔子,他是学道,学性。心即是佛,以心作佛,大家求心不行,所以说是断惑,这是方便话。断惑就不必明心,所谓「但去凡情,别无圣解」,再更方便的法子,就是以净业伏惑,纯粹带业,华严就是为这个而讲,若说消业,难道连真如也要消去吗?
  集解云:「言不穷尽」,穷这个字很好,穷究的意思,不可穷尽,就是穷究不完。又说:「恍惚不可为形象」,是求的人自己恍惚,不是圣人玩魔术。可以参考集释的(余论),程树德的按语说,二王都反对朱子一套,因为朱子不懂道也。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恂恂,恭顺貌。顺,随缘也。集解说:「循循,次序貌。诱,进也。」次序就是顺,乱了次序便不顺,有条有理,看走对几步,再用什么方法,引诱他往前走。
  孔子次次序序善巧方便的引诱人往里走,用什么引诱?颜子没有得道,孔子是已得道了,颜子跟孔子学道,还学得不彻底,只得一半,例如地上菩萨,只到十地还不行,还不及等觉,不像佛的究竟。颜子有如学到了八地,仰之弥高,像上阿里山,到了旅馆,还没有到顶,虽然到高处也还没到头,所以「钻之弥坚」,钻不完,有如钻喜马拉雅山一般。莲社是你们的母社,往后必须拿出实力来拥护。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你们志在得道,你若悟了道,什么也能干,真懂道以后,什么都自由,不妨碍你们干一切。行住坐卧,莫非是道,即使拿屠刀当屠夫,也不离道。
  文以载道,先找道的皮毛,要在文章上求,还必须去做。礼有一定的节度,过犹不及,礼是不过也不会不及,恰到好处。礼乐是配合的,乐也有一定的节度,该二拍子的,而打了一拍、三拍,都是乱了规矩。这是规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你们念佛不成功,因为不按节度,观察他屋子里的物品,今天置在此处,明日又变到彼处,就可以知道他的心所表现的就是如此,必得练习放在一定的地处,像从前的商店讲究「动物归原」。有人以为吾呆板,你们学吾呆板就可以了。这不是外表,求道与规矩、方法都是文,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到最终都是为了明心,这便是约礼。
「欲罢不能,」
  颜渊学到此处才觉得欲罢不能,得几分就得法乐,便喜欢,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时习以后有所得,有法乐,想放下也放不下,放不下就去干,有多少力量便将全力都尽上。
「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
  立是颜子的谦恭话。孔子三十而立,立是不摇动。五根五力,这是初步,颜子不止如此。卓尔,超超然,道得一些了,顺此往前进步,这才愈进愈高,愈钻愈坚。
「末由也已。」
  顺从往前走,「末由也矣」,也还没有得到究竟。
  (笔解)说:「此回首自谓,虽卓立,未能及夫子高远尔。」回首是已走了若干路,才说回首。这回首二字很好,韩昌黎比宋儒懂文。
  「可与立,未可与权」,颜渊知所立卓尔了,但还不可以行权。权,唯有圣人能办,才不会错了规矩。有人可以共学,有人不屑教诲。孔子说:「可以共学,未可以适道;可以适道,未可以立;可以立,未可以权。」立于道,有道的人并不呆板,必须善巧方便,有正智才有权智。佛经说权智的占十之七八,权很难办,不是我们所能做得到,我们只要依圣言就可以了。圣人才能行权,才能善巧方便,像「其父攘羊,其子证之」,孔子说这不对,应该要「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孔子随心所欲,与道合一,自然不踰矩,这才能用权。
  颜渊不仅不学夫子的人,也不学夫子的道,反身录云:「谓颜子从夫子学则可,谓为学夫子之道,非惟不知道,并不知颜子矣。夫道为人当由之道,存心尽性之谓也。」求人不如求己,求学为了求道,并不是为求名利,求他人求不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吃饭自己饱。
  文指什么?如何博文约礼?这一段要大大的研究。维摩诘经,菩萨责斥舍利弗,行住坐卧,莫非是定。孔子的语默动静,莫非是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禅家的干矢橛、麻三斤、庭前柏树子、吃茶去等,都是道。有一定的规矩,便是礼。所以反身录云:「莫不有当然之则焉,皆礼也」,心存乎道,到此就会明白。
  反身录云:「一一晰其当然之谓博」,所以一切一切都必须练习有次序,练久了之后,自然不会做出昧良心的事。不必三藏十二部、四库全书才是博。「随所博而反躬实践之谓约」,规矩就在你手里,事事让它合乎规矩。说话动静都有一定的规矩,你们要将心练成次序心,教学生就是教你自己,所以要拿出良心来教学生。一切都按规矩,规矩就是一,就是约。实践时,若身口意都收起来在一处,要如何乱?
  这一章「仰」「弥」「立」三字,如诗的眼睛。

【九.十二】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379)
  论语二十篇,集释注解的很多,所以每篇分上下而成四十篇,子罕篇上已经讲完了,今天说子罕篇的下篇。其实一章讲十遍也不为多,因为集释把每一章用十门来分开解释,很用苦心,每一门都重要。不仅要能够得一点文理上的学问,其中还有孔子的道,若只学文学,就不能学得很通。如果志于道,那文学也随着会学好,若只重文,道与文都学不好。
  这一篇若用心听,等于听佛经,宋儒开启儒佛的争端,各树门户,把儒佛分为二,宋儒有学问的人,去看佛经,佛经成了世间法,无学问的,只是学文字而已,可惜!
  这一篇说孔子的行为,注解注的很糟。你们没有学禅,也不懂净土宗的妙处,禅宗祖师懂。若懂佛家的禅,研究这一章的助力就很大,懂子罕篇,就可以读五灯会元。这一章有能讲的,有不能讲的,懂这一篇便懂得禅。有体有用,体一而用万。体,佛也讲不出来,全在自己悟。五灯会元多讲用,但是用也不能讲,因为一体万用的原故,所以有些用也不能讲。
「子疾病,」
  疾病这二字,不是重三迭五,疾是才刚生病的时候,渐渐重了为病。有由轻而重的病,有一得就是重病,例如霍乱。孔子原来是小病,后来病情渐渐重了。
「子路使门人为臣,」
  子路是大学长,要预备后事,古时「祭之以礼,葬之以礼」,什么身分用什么礼来祭祀,例如周成王赐鲁国用天子的礼祭周公,但是三家为大夫,也用祭天子的礼祭自己的祖先,所以孔子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用天子礼祭周公已经是不对了,何况是三家?合礼,天下就不乱,不合礼,天下便大乱。若论报恩,谁也有恩,所以不可以这么做。
  孔子做过鲁司寇大夫,退休了就一切依大夫礼,若中途辞官,便以士的礼祭祀。如今没有这等礼,所以不必详考。子路想用大夫的礼祭孔子,要有两个家臣。诸侯就有家臣,祭祀时家人作不了主,例如在曲阜的孔庙,祭庙时孔家人可以主祭。若是在山东省城的孔庙,孔家人便不能为主祭,因为那是公家,必须由有爵位的山东巡抚祭祀。祭周公可用家臣,但是三家为大夫,也有家臣,大夫也相沿有家臣。子路以为用士礼祭孔子,对不起老师,所以用大夫礼而用家臣。大夫用家臣已经错了,何况孔子并没有做完大夫的职位,应该用士礼。孔子没有家臣,便由学生当中选出两人做家臣,像今日的治丧委员会。其实公家才能如此然,否则各家有他们的孤哀子、比亡者辈分高的护丧者,何须用到你?
「病间,曰:」
  间,间断,指孔子病较好后。
「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
  「久矣哉」,照应「疾病」、「由之行诈也」。
  「由之行诈也」,听其它人说这件事,于是孔子责问子路。孔子说,仲由,你办假事,行诈,不依正正当当的走,我已经辞职了,可以用士人的礼为我办丧事。我没有家臣,却为我安置家臣,不是违背礼吗?你害我,用大夫礼其实就是用诸侯礼,我要欺骗谁,欺骗看出殡的人吗?还是欺骗天?其实是骗良知良能,欺骗心。
「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
  「且」,而且。与其让我死在假臣的手,我可宁可死在学生的手上,因为一辈子我都是规规矩矩,如今这么做值得吗?你以学生的身分为我办丧事,名正言顺,正确是对的。
「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且」又、再的意思。我纵使只出小殡,不能出大殡,或者穿衣等一律都不整齐,没人管,我还不至于死在道上,即使死在道上,也比不合礼强。这等事不必要好看,死了为什么要好看,难道是拿死人比赛吗?
  曾子为孔子的学生,临死时易箦,若死于不合礼上,死也不瞑目。黔娄活着的时候,鲁国齐国都请他去做官,他都不出去。死的时候,他的妻子不愿斜盖他的被子,虽然被子太短没法盖覆全身,也宁可把被子盖得端端正正。
  吾为你们讲艮挂,不要你们发展,只要保持常态就可以了。看历史,汉以后的大儒,即使是朱子等人,他们的学说也受到国家的禁止,因为遭妒忌,所以不看历史,便不知这些事。

【九.十三】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善贾者也。(381)
  子贡这一章,若懂诗、禅,吾不说你们也懂这一章,你们就当作诗禅来听。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而藏诸?」
  前面述而篇,有子贡问:「伯夷、叔齐何人也」章,现今是孔子辞职了,周游列国,什么事都不做时。子贡问:有一块好玉在此,把这块美玉放在柜中。韫、蕴两字相同。而藏起来。
「求善贾而沽诸?」
  贾,音假,有注读「沽」。商与贾不同,商者,商也,到处去买卖,贾者是坐在一处不动,人来买,或遇到识货的卖给他。沽,卖也。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善贾者也。」
  孔子说,我卖给他,我卖给他。重复两句,加重辞气。下面又加一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孔子点破,我待贾而沽者也。
  人有相当的能力后,有人遇得到赏识,有人不能遇到赏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原本是为个人,先将自己栽培好,有人来沽就卖出,否则永远放着。「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就怕自己没有东西卖。纵使卖不出去,也必须栽培好。
  卖出去,也有不好的,例如岳飞三十九岁时,直捣黄龙在眼前,宋朝眼看要灭掉金了,辛酉年三十九岁却被赐死,遭到如此后果,也太奇怪了。那些没出去,在家的人,反而比岳飞好。今年是辛酉年,你们今年可以为岳飞默悼。
  讲论语是世间法,世间法做好了,就露出世间法。

【九.十四】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382)
「子欲居九夷,」
  「九夷」,说法不一,有注解说是在中国以内,有人说在中国以外,在偏僻的地方。孔子不是发牢骚,大道在此地行不通,可以到他处。例如殷有三仁焉,三仁之一的箕子到韩国去开辟。孔子说可以到他处去,「欲」是意思中有这个意愿。
「或曰:陋,如之何?」
  「陋」,不是衣食陋,而是没有文化,没有礼义,不懂仁义礼智。台湾现今繁荣了,应当说那一边呢?
  「如之何」,那这地处怎么样?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道德学问的人去住,还有什么陋不陋的呢?朝鲜的文化是箕子开拓的。刘禹锡的陋室铭根据这一章,他只说:「何陋之有?」并没有明说:「君子居之」,说自己是君子,否则就成放肆了。你看人家的文章怎么样?
  诸位好好学,真正学好,各尽其道。有人来请你去讲,就依着这个讲。谢东闵副总统印论语,发到各寺庙讲。但是他们或许以为这是外道书,而把论语丢弃了。凡事,要各方面都顾到,知己还要知人。

【九.十五】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383)
  现今的国家无礼无乐。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说,我在卫国回到鲁国,然后乐才上轨道。如何上轨道?「雅颂各得其所」。
  初学先在句法、字句,看进眼里。进一步要在字句以外读书,必得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诗经有风雅颂,风是从各国采来的诗,原本不在数中,诗经大主意都在雅颂上。「各」为诗眼,指雅与颂。
  有注解说,这一章指音乐,其实有乐就有辞,例如吴季札观乐,都说诗经中的那一篇,吹打都有歌辞,否则乐岂只是八音等等吗?所以作诗,必得配上音韵。
  有注解说,只说诗章,那为什么又要提雅颂呢?
  应该是连乐器,连诗章,一起配起来,各得其所。
  诗不可以轻看,「雅是雅,颂是颂」。《诗辑》云:「风,优柔委曲,意在言外,风之体也。雅,明白正大,直言其事者,雅之体也。」颂是祭祀乐歌,用之于宗庙。集释的「按语」,说得很详细可以参考。这一章吾所讲的,就是依皇侃的疏。朱注,没有说出长短,但是也没有注明白。

【九.十六】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385)
  这一章没有恰当的注解,吾必须注一注,对错与否吾也不知道,但是要能讲下去,吾以孔子的事迹来证明。
  先讲「何有于我哉」,注中有四种说法,都讲不下来。例如「何陋之有」,何有中间的「陋」,意思就是不接受「陋」字。
  「于从政乎何有」与「何陋之有」,不同讲法,另外如「于从政乎何有」,这是孔子不肯定的话,不接受,也不拒绝。「何陋之有」是肯定辞,不接受的意思。所以「何有」,是不接受的辞语。
  「何有于我哉」,吾采取不接受的意思,指上面的四条,那一条我有呢?这是孔子不敢承当的话。
「子曰:出则事公卿,」
  「出则事公卿」,孔子见冕衣裳者与瞽者,孔子还必须起来,像皇帝过宰相的位子,要向位子敬礼,这是何等的恭敬!礼记及乡党篇,都有详细记载孔子的威仪。集注,说的很糟,说这四条「其事愈卑」,这四条怎么是小事?这是大事。
「入则事父兄,」
  「入则事父兄」,父孝兄敬是小事吗?有人问:「子奚不为政?」,孔子说: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奚其为为政?」在家孝父母友兄弟便是大事。
「丧事不敢不勉,」
  「丧事不敢不勉」,孔子说:「祭之以礼,葬之以礼」、「慎终追远」。孟子说,父母之丧是大事。
「不为酒困,」
  「不为酒困」,禹恶旨酒,书经五子之歌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所以不被酒困是大事。
「何有于我哉。」
  这四条,孔子不敢承当,是孔子的谦虚。

【九.十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86)
  此章绝不能讲,说的都是胡说,说这一章是诗,说是禅,都可以。诗,古人只讲表面,内容无法说。
「子在川上曰:」
  孔子在川上,川与河有差别,山间的水叫川,水长流不断,千字文说:「川流不息」。孔子在川上看水,只说两句。
「逝者如斯夫,」
  「逝者」,若说「逝者」是川水就是不通。以下的「如斯夫」,这是离川水说「逝者」,说世间一切的事物。如佛经所说「万法无常,成住坏空」,就跟这「逝者」一样。这像「指其掌」那一章,孔子指着这川水,万物的无常就像这川水一样。逝者,不是仅仅指人死而已,一切都有死,就像这个川水一样。
「不舍昼夜。」
  「不舍昼夜」,舍,说文:「止也。」死就因为不止,若止便不会死了。白天走,晚上也走,不住的走,万法无常,剎那不停留,这就是三心不可得。不舍昼夜,天天如此。
  临死也不可离道,离道就不能往生,孔子临死不许有家臣,曾子临终易箦,都不离道。
  (集注)说:「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这个可参考。「往者过,来者续」就是非断非常,这是佛法说的。「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这则是多说。这两句经文,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加注。一体万用,注了就糟糕。
  逝者,就跟这一样,没停止的时候,一体万用。孟子所说的就是有本有用,孟子说,「源泉混混」这是本,「不舍昼夜」这是用,实在说源水与流入海里的都是一样。「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不可离的就是体。

【九.十八】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387)
  先考据为什么孔子要说这个。这有根据,讲起来比较落实。孔子在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灵公惧怕她。某次灵公与南子同车,孔子坐在副车,南子想见孔子,南子是主,孔子是客,这很麻烦。灵公和南子坐前车,孔子坐在后车,同时出发,一起同行,孔子不以为然。孔子是出来办事的,跟他们一同去兜风,作什么?史记记载这段故事,说:「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不说:国君要恭敬有德的贤人,还是看重女色要紧?孔子不会如此粗野说话,孔子很有分寸。上学之后,说话要有分寸。孔子只说,吾未见能把好色之心换成好德之心的人。
  德与女色,那一条重要?德,指有道德贤能的人。这对普通人用不上,普通人好德有什么用?好色又怎么样?这是一般的说法,吾说吾的意思。
  子夏曰:贤贤易色。尊敬贤人,只要去好色的心而尊敬贤人,这是对国家有办政治的人说,国君就应该如此。普通人交朋友也必须结交贤友,若好女色就不行。
  「贤贤易色」那一章,说话的人是指第三者,而这一章孔子是当事者,所以改贤为「德」字,否则孔子指自己是贤人,便不妥当。什么人也有德,换了一个字,就不同了。这件事指灵公,孔子叹息这个国家无道。
  我们可引这一章为警戒,无友不如己者,人在社会是合群的动物,不论男女,品性不端的朋友不可以交,交久就受他熏染,没有好处。

【九.十九】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388)
  篑,考据很多,有的作匮,古字与今字等等不同,我们不讲这个。既然都是盛土的器物,不论从「竹」、从「匚」,或是现今用化学塑料物,不必太多考据,都是土笼的意思。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山是最高的,山也是土石的集合体,中庸说,山是一拳石之多,佛经说是和合相,二者意思相同。例如要堆成十丈的假山,一百篑土可成山,若只堆九十九篑便停止了,就不成功,还不够一丈。那是什么人使山不够一丈?是你自己。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又如平地,倒上一篑土,虽然很少,倒上一篑土,便已经不平了。一篑的高度,想使它继续再增高,也是你的力量。进是再加的意思,你去干就成了二篑土。
  这一章指不论什么事,全在自己干,不论大小事,若一天卖花生,一日赚二元,就多了二元,若不去赚,连一元也没有,这是劝学的意义。没有学问,像是平地,为什么不念一本书?念一本就比平地高,再念就更高了。有了学问,学无止境,到了圣人也还要学,成佛也得乘愿再来度生,也必须学,若到等觉就不学了,也不行。
  你们学三十年,有三篑土了,离一丈还很远,进步太慢了。跟我学,不如找比我高的,一日就可以学三篑土,进步慢,要怨你自己。有些地方三篑土也没有,或许有半筐,却撤了一地。两下比较,高下立见。时不再来,机不可失,时局不许可,纵使时局许可,寿命也不许。或许几辈子有警觉,但是也没把握,必须自己有把握,工夫到了便知有没有把握,工夫有或没有,譬如饮水,冷暖自知。

【九.二十】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389)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
  这一章争论很多。语,是说话的人,必须有听的对方。惰是,说者怠惰?还是听者怠惰?听者是颜子,但是说者或听者,是谁不惰?这有二说,一指孔子,一指颜子。
「其回也与!」
  集解,汉注比较好。颜渊了解,所以「语之而不惰」,其余的人不了解,所以有惰语的时候,有不愿说的时候。惰指说者,采取这个说法,采汉注,这与听的人有大关系。教的人以教学为他的兴趣,必得教人,这是儒家的话。依佛家说,学佛必得当菩萨,不要当罗汉,不度众生就不能成佛。例如你们听论语不受限制,但是必须能变变样,讲的人就高兴,如何高兴,或许看不出,吾讲论语所为何来?吾是个人的兴趣,所以教而不疲。你们若听课打瞌睡,教的人就无兴趣,若大家一步步进步,吾卖命也教。学习必得要求老师,书经说,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

【九.二十一】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390)
  止,有二种说法,一当止住,一当到极点,两者都可以通。
「子谓颜渊曰:」
  颜子的好处在那里?全部论语首字就是「学」,可见学的力量很大。因为生而知之者少,所以必须「学」,孔子一生提倡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除了颜回以外,没有这么好学的,其余的人虽学,却不如颜子的好学。
「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这一章是孔子对他人说,不是对颜回说。颜子这个人可惜了,我只见他步步往前进,没有见他有停止的时候。
  另一种说法,为什么颜回可惜呢?因为他往前进,却没有到达极点,不能与孔子平等。这种讲法也可以。
  你们学这一章书,要知道,干什么都必须干到底,你们做人不可失了人格,切莫有人样,而没有人的格局。大总统也必须如此,否则曹操为太上皇,王莽为新天子,这种背叛国君的人叫贼,人格不够不是人。假若一点坏事也不干,就能保住人格,这是世间法。若保住人格学佛,往生才有把握。

【九.二十二】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390)
  这一章不必特别指说是颜子。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苗,种五谷才刚冒出生的叫苗,长了谷穗为秀,农歌说:「六月六看谷秀」,秀,是长出开花有子了。
  「苗而不秀者」,冒苗却没长谷穗,有这种人。有矣夫,都是虚字。孔子说,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今的人上学,有人长出了苗,却不生出秀穗子。
「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还有长出秀,但种子不结实成熟,打不出粮食来。这两种学习都不成功,与前面那一章一样,做山少了一篑,便不成功。
  总之,你们干什么事总要自己要有把握,干到底,达到极顶,不要损失人格。如何不损失人格?要能不损害人,处处讲恕道。而学佛必得往生,末法唯有修净土法门可以成就。学佛必得求当生往生,不往生是没结果,所以学净土法门必得要有把握往生,若不能成就,便是「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要干什么?

【九.二十三】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391)
  「今」,有注解是指孔子,有的注解说不是指孔子,吾采取不是指孔子。因为若与孔子比较,就很难做人了,采取好讲合人情的。
「子曰:后生可畏,」
  二十岁以下为后生,二十岁以上是成人,三十就要办事了。「可畏」,不能小看他,别瞧不起他,他或许可以比我们好。为什么?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怎么知道他将来不如我这些人?所以不敢定说他不如我们。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所以心里必须谨慎,但是后面要加一个限度,若四十、五十岁,他的学问还没有成就,人们还不知道他,那就不须畏惧了,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大发展。集释考证,引大戴礼说:「三十四十之间而无艺,即无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则不闻矣。」
  三十要学,三十而壮,四十而强,还没有对社会有利益的事,到了五十而无善可闻,那再干好事的机会便少了。
  曲礼说,二十而冠,三十而壮,四十强而仕,五十而艾。艾是头发半白半青,人生到百年,五十已经活一半,不是老了吗?而且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五十,谁敢保险再活二十年?五十就可以开始养老,到六十岁退休。内经说,五十岁以后还有生孩子的便少了,所以谚语说:「四十无子晃一晃,五十无子无指望。」其实到六十二以前还可以有孩子,但是已经衰老了。女子到四十九岁「天癸」绝,男子到六十二才「天癸」绝。
  学问有二,道德与文学,尊德性是道德,而道问学是文学,若道德不成就无法往生,你们如今也有四十的人了,想想这一章经文。说句开心话,乱世劳苦,寿命比较长,活到七十不难,太平很幸福但是寿命反而短,乡下人寿命就比都市人长。道德、文学两大学问,道德很难,而中国的诗为文学之祖,方法很多,会一、二、三种不中用,必须全部方法知道十分之九才能讲诗,不懂这些方法,以为诗错了,那就是外行,一部分不知道也不能讲。黄庭坚改李白诗「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为「人家围橘柚,秋色老梧桐」,欧阳文忠想改〈题破山寺〉「曲径通幽处」而不能。其实,李白与常建都没有错。
  老来也还可以学,孔子家语说,老年而学,如秉烛夜行。佛经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所以要知道佛的学问,所谓「世间一切佛尽知」。高适四十岁而学诗,而成为唐诗的佼佼者。朝闻道,早上能伏住惑,夕死可矣,晚上就往生也可以。

【九.二十四】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392)
「子曰:法语之言,」
  法语,圣人说的话,能不听从吗?从前群言扰扰,折中于孔子。人们说话有争执,可以不打官司,到茶馆有「讲茶」的人,依四书圣人所言为标准判定,若他不愿听圣人的,我也不听。只有一面理的,就属父子争讼打官司,儿子这一面怎么样都是无理。刑法、民法也配合依礼而定,所以打官司,能拿出圣人说的都能赢。
「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法语之言,经典上的言语。顺从还无用处,必须改,不改便无用。过则勿惮改,不改没用处。今日之下,法语之言,人都不从,要打倒孔家店,以为孔子之言,并无特别,主张杀父共妻。这种前途令人堪忧,我们若不能改,那只好求共中不共,「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巽,顺巽,好听的话,人家说你好,或委婉劝你,迎合你说的,自己以为「这只是小毛病,没有关系。」你高兴,以为值得骄傲,这就倒霉。
  绎之为贵,如抽丝般的研究,人说你好,对吗?说你不好,是吗?退而省其私,三省吾身。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若说而不绎,光是高兴而不回来研究,以为自己好,从而不改,仍旧照样。「吾末如之何」,我就没办法了,说好也不听,说坏的也不听,这种人就永远堕落下去了。
  圣人也只说好坏两端而已,自己要知道抉择。

【九.二十五】
子曰:主忠信,毋有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394)
  这一章重复出现,已经讲过了。

【九.二十六】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95)
  此章不须要讲考据。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帅,元帅,统领三军的元帅。国家有战争,大皇帝治内,大元帅治外,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因为在内的指挥,不知道外头前线的情形。所以挂帅必须有相当能力,只要是对于百姓有利的,就可以办到。那岳武穆为何以十二面金牌调返,他却听命,为什么不直捣黄龙再回来?这件事很特别。若打完金人,迎回徽钦二宗,那高宗要如何?所以高宗坏透了。后人评论「莫须有」三字,真是冤。岳武穆是一片忠心,为了徽钦二宫。不看历史,不能办事,唐家的二皇:玄宗、肃宗,也是如此。
  三军不得了,想擒获三军的元帅,还是可以办得到。
「匹夫不可夺志也。」
  最无势力的是匹夫,匹,匹配,匹夫匹妇,孤家寡人,有什么力量?但是匹夫的志向大,就有大力量。匹夫若有了志向,要想改变他的志向,办不到。例如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禁将近三年,还是不投降。元人说,宋朝已经灭亡了,你还图什么,若肯投降就在这里做宰相,你还挑什么?文天祥说,我早挑好了,挑死。
  若不可夺志,没有不成功的,孔子三十而立,立是立住志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才不会迷惑,这与佛家的断惑有什么两样?成与不成,观这个志有没有,就可以知道了。书念好,至诚之道,可以先知。只要看人的志立了没有,便可以知道他有没有断惑。

【九.二十七】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395)
  我们注重其中的道理,若有争论的才考据文字。这一章的考据,要考据工业产品,如今可以不必考据了。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
  缊,是木棉还是草棉,可以不管,就是冬天的衣服。冬天,袍子不可少,袍内用乱丝,后来改为铺棉花,后来有人用丝的,是富有人家的衣服,轻而暖的袍为上品。冬天穿皮衣,最好的为狐皮,冬至前穿羊毛,冬至以后穿狐皮。貉似狐,喜好睡觉,貉皮更宝贵。皮若有花纹的,更为贵重。从前的袍子皮毛在外,后来用绸缎为衣面,反穿皮袄是不敬的。二品以上的官可以穿貂皮,要反穿,一看反穿貂皮,就知道是大官。从前读书人可以穿皮衣,工人商人都不敢穿紫毛狐皮,虽然是有钱的人穿了狐皮,有人问他,也只说是狗皮。衣是外表,如禽兽的毛,所以孔雀开屏便是炫耀自己,何况是人?这是普通人的常情。
  人心终日在吃穿上着想,台湾吃米饭,北方人吃五谷,穷人吃小米面,有钱人才吃麦,山东的二等饭是小米,第三等是吃高粱面,属于最下等。吾家平常有三种粮,头等为麦子作的面,其次磨的为二面,第三等的是小米面。平常吃小米面食,来了客人,便速速藏起来,换上头等、二等面,恐怕人笑话。城中吃高粱面的人很少,多是乡下人吃,这是在济南。穿也是如此,穷人要出门应酬必须向邻居借衣服。
  世人的心都在五欲六尘,若是心在道,就不注重无五欲六尘,例如黔娄的「宁可正之不足,不愿邪之有余」宁可盖正被子露出手足等等。正人君子尚且如此,何况是学佛人?就要不贪着五欲六尘,修行人不论在家出家,知道这一点来看人,就可以知道他将来会如何了。
「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子路性情刚强,一切都很认真。子路学道之后,一切不在乎,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穿破衣服与阔人在一起也不管,只论有没有道,心不在衣服上头。
  衣音「忆」,穿敝缊袍与穿狐貉者立,而不觉得羞耻的,莫不是仲由吗!由此可知子路办到,其它人办不到。但是如今也必须随缘,只要整齐就可以了,逢场作戏,不必过头。

【九.二十八】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397)
  后半段,有注解说连不起来,所以有人分为二章,依两章说好讲,两段合起来比较难讲。谁并在一起?或许不是朱子,因为朱子好改经文出了名,所以人们推论是他。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忮音「支」,也音读「机」,害也。求,贪也。「臧」,善也。不害不求,何用不臧,这样做什么事有什么不好的?意思是说没有不好的。
  不忮不求,有三种说法,都有道理,不须要争,都可以讲得通。集释,马融主张这是成语,不是孔子所作的诗,依这个来解释,就是说「……其由也与!诗云: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样就与上一段连上了。
  韩诗外传,以不贪求所以不害人,就是指一件事,人到无求品自高,指不忮不求的人,是说自己。集解所说的为二件事,也不害人,也不求人,说自己也说对方。郑康成也说成是一件事,只说对方。
「子路终身诵之。」
  「子路终身诵之」,可见这是成语,终身诵之便不容易,守住一个法门就不错了。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是道也」,是,此也,这个的意思。这两句诗的道理,是说在大道上这两句话算是小道理,终身学不求人不害人,只是好人而已,与道有什么关连?孔子之道是性命之道,是了生死之道,只有颜子、曾子得道。子路升堂而未入室,所以孔子说何足以臧,这是冀望子路往上学,不是说就不要「不忮不求」。
  子路不闻了生死之道,所以「敢问死」,孔子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事奉人的道理尚且不知道,如何来问事奉鬼神?子路虽求而未得。
  你们懂得执持名号,但是谁终生诵之?子路若得到一个法门,便终身诵之。你们不忮不求了吗?有没有动心?凡对人无利益的便是害人,不能管就不要管,否则就必须管到底,不可随便,所谓「为人谋而不忠乎!」
【九.二十九】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98)
  集解:「大寒之岁,凋木皆死,然后知松小凋伤。平岁则凋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台湾比长江南北热,大寒之后,「后凋」以后才凋落,各种植物凋落完后,松柏才凋落。十一月,桃杏花在落叶处蕴芽,冬至阳生春又来。而松年年长新叶,也是春天长新叶,如洛神赋云:「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陶渊明诗云:「松菊犹存」,洛神赋比喻女子,为什么用松菊赞美女子?赞美的意思我们想不到。赞美洛神,到秋天百花落了,唯独松菊荣耀。松在春天长出茂盛的新芽嫩叶,成为新松,这时松的旧叶才落掉,长新松才落旧松,不露根枝,所以没有秃松。
  平常时候其它树木也很茂盛,比喻太平的时节。今日不算是好时候,看这个时代就有好人、有坏人,今天这个屋子里的人就是好人。只要须要有人维持秩序,便不算好人,必须造次颠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谓「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昏乱有忠臣」,必须有百折不回的精神,才算是好人。
  这一节书,有注解说是孔子在陈绝粮,畏于匡,子路云:「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不受磨难不成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佛入涅盘,要降魔,魔女出现,佛降伏。不入生死,必须没有男女和合,其它人自古难过美人关,佛能降伏。自古以来,痛苦磨难容易过,富贵荣华的磨难最难,一般人过不了。
  必得历经岁寒,经过波折,还能不退才行,这是指逆境。若遇到顺境,也知道是波折,能推开,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贪就能灭。自古以来发达的人多是穷子弟,败家亡国多是浪荡子弟。佛家说:「三世怨」。内地俗谚说﹕「一辈子作官,三辈子打砖。」这可以悟一悟!孔子受一辈子波折,子见南子,美人关也过了。

【九.三十】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399)
  这是三达德,中庸有说,这三条,必须学。
「子曰:知者不惑,」
  有智慧辨别,就不迷惑,学孔子之道也是断惑,不惑不是断惑吗?
「仁者不忧」
  仁者不忧,凡忧都是患得患失,为自己打算,仁是大公无私,处处替公家做,有什么得失。例如楚人失弓,楚人说:「楚弓楚得」,孔子听闻了也说:「天下弓天下得」,孔子赞叹楚人,楚人心量虽小,只要扩大就是仁。
「勇者不惧」
  勤劳才能办出事,勤劳必须有勇气,无论遇到什么辛苦,也必须冲破,这就是不惧。办事不是一下就能成功,必须有勇气,只要无惧,有些事必定可以达成。
  终日迷惑颠倒、贪心,如何能不惑不忧?

【九.三十一】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400)
  这一章,有注解说要与后一章合起来,有人说要分开,我们阙疑就可以了,不要胡造谣言。汉儒注解是合为一段,到了宋朝苏东坡,才分二为章,朱子采取,清初毛西河又合为一章。我们采取分开来讲,比较好讲。
「子曰:可与共学,」
  人下生以后,什么都能办的人,那是生而知之者,这种人很少。孔圣人、尧、舜也都要上学,人人都必须上学。聪明者必须上学,不聪明者更需要上学,透一丝光明也好,人人都必须上学。「可」与共学,这句话其中含有深意,用「可」而不是用「必」。一开始上来求学叫「开蒙」,不能就讲道,含道的也不能讲,例如三字经开首为「人之初」,这绝不能讲,只教他念。「性本善」,性为何物,更不能讲,只要要他念「知某数,识某文」,学洒扫、应对,这等事学成,就会念礼记,因为礼记书中就是讲这等事,洒扫、剃头,皆有规矩,这是大学问。
  人人都来上学,有人就不行,不得不教,他也学不出来,所以「可与共学」就不错了,还有不屑的教诲。
「未可与适道;」
  可与共学了,要学六艺,重要在道上,执射乎,执御乎!六艺是道的皮毛,现今所学的都是艺,可与共学已不错,但还「未可与适道」。孔子是志道、据德、依仁、游艺。适是通到某处去,适道是往道上去,往道上走,怎么教也往道上走。
  道,指「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这极重要,没有闻道,就求死,这是白死。例如你们念佛,求一心不乱,预知时至,心佛双照,若还想在此受罪,念佛有什么用?若耽恋这里便是惑,就是缚。如今可与适道的有几人?现今的学佛者学道吗?学佛不是就适道了,所以俗话说:「一着袈裟,事更多。」
  你们学佛多年,吾讲经有六十余年,讲经不了生死,末法有教无行,知道有净土,若不修不往上走,这叫适道吗?象法有教有行,因为无戒还不能证道,所以有禅宗的教外别传,使人先证果再研教。今日之下更不能了,所以说是往生而不说证。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与适道,已进道了,已经进了门内,为内凡了,但是「未可与立」。在净土宗难讲,若依禅宗,四果之前还有三果,证四果,还没有立,落于涅盘坑。立是扎住根,树立住根,下不摇动,上头的菩提能增长,这才叫「可与立」了。站立得住,八风吹不动。
  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我们别说十五年,五十年还不行,吾学佛六十年还没有立。孔子四十而不惑,俱生的惑我不敢说,新增的惑孔子已经没有了,你们是日日增惑。要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我们是日日造新殃,孔子四十不惑,更不造新殃。五十而知天命,明心见性,其实孔子是乘愿再来,这不是当生办得到的事。
「可与立,未可与权。」
  可与立,未可与权。立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所说的,处处要依经典来,道就是从经典处来。经是言语文字的假相,由道而来,经典所说的都是道,立是对道立住。
  权,如佛的权智,若是实智就得依经规矩,权可以变化,如何变化?变经典?还是变大道?权是改经不依靠经,今人就是不依靠经,必须是到达佛、圣人的地位才认识权这个字,登地菩萨也够不上「权」字。没有权就走不通,所以必须逢场作戏。但是行权不容易,若你成了戏中人,就不是逢场作戏,在前台上唱得多好也必须不着相,不能动心,印不到心上去。
  权,我们又够不上,又不能不干,所以难。这个注解有若干种,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可违经不可违道,这也有人反对,以为违经就是违道。权必须智慧开了才能做,吾的见思惑没有断,所以不敢教你们。吾讲的不超出前人的范围,所以不敢著述,你们只要依法不依人便可以了。
  不得已要说,从前人称东西的锤就是权,视物品的轻重而移动锤,使枰平衡,天秤也是如此,这是比喻权如锤。意思是说,自己看着办,学问不到便无法看着办,说出来就不行,孟子书中有人问礼,男女受授不亲,那见到嫂嫂溺水,要伸出援手吗?孟子说,这是权,要通权达变。但是天地间的事情千变万化,见邻女不能援手吗?所以不能举例。
  通权达变全看自己的智慧,孔子时中,凡事不偏不倚,采取中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一般人是过与不及。佛家说,执着相,凡夫着有,学佛者着空,常、断都是邪见,必得空即是色,讲中道,这与孔子的中道相同。
  现今说法的人讲中道者有几人?若能讲中道,道就是中,孔子的中就是时,时中就是道,可以反经不能反道。为什么能违背经?净宗是从有门入,不敢违经,禅宗便是反经,无语言文字相。佛法都是在恭敬中求,但是禅宗说佛来杀佛,这不是反经吗?其实是反经不反道。道是心,口虽说这个,心中却没有这个,心中无色无空,不思善不思恶,寂而常照,净宗往生,最后的寂光也是如此。
  如今我们改经就不行,比如丹霞烧佛,当时是要度人悟道,你能这么做吗?你们如今尚且不能立,何况是行权?立就不增新惑,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沾五欲六尘了。
  你们学这一章,处处省察量一量自己的本事能力。所以达摩祖师说:「学我者入地狱,谤我者生天堂。」你真学达摩,就是真谤佛,这样可以吗?

【九.三十二】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401)
  一个字具有多种讲法,只是依从一种讲法,如何会对?学论语,要开智慧!法语之言,经典上的话,能不听从吗?只是听从,没有用,改之为贵,要在改自己的毛病。今日之下,人心一日比一日坏,要从尚且不从,如何会改?巽与之言,委曲婉转,能无悦乎,绎之为贵,必须想想,省察省察。今日的教育,只说好听话,决不出人才。
  这一节,汉宋注解算是不讲了。圣人的境界不懂,所以不讲,这还算有规矩。我们不是学文字,又不懂其中的意思,可以从缺。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引的四句古诗,到底是什么意义,不知道。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这二句是孔子说的,所以说说,意思是指学则会,不学则不会。

乡党第十
  乡党,本乡本土的意思,例如台中人,台中以内就是乡党,若住在民生路,那民生路便是你的乡党。若来了中正路的人及民生路的人,给人倒茶时,要先给中正路的,民生路的人在后,因为民生路是你的乡党。

【十.一】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403)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
  孔子对于乡党的人,说话动作一切,都是「恂恂如也」,极为温和,极为恭敬,为什么如此?温和到什么状况?恭敬到似乎不会说话,不敢说话。所谓「躁人之辞多」,还没跟你说便抢着说,这种人的前途不行,也不能长寿,必须镇静。
  在乡党为什么要如此恭敬?因为乡党是你下生的地处,是父母之邦,对父母恭敬,就必须恭敬这个地方,例如监狱中的教诲堂,典狱长经过必须鞠躬,若帝王经过宰相的座位,必须下辇致敬。
  对乡党能如此,就可以变样,凡事改之为贵。所以说父母的朋友为「父执」,是叔叔、伯伯、姑姑,这是真正的民族主义。左传齐家有报九世的仇人,不像洋人是杂种,所以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有血统的关系。
「其在宗庙朝廷,」
  但是这个人是不是很呆板?在宗庙朝廷又变了。
  宗,尊也。自己不做主,一切依从他人来办事,尊重的意思。庙,貌也,盖一座庙有如祖宗的容貌。从前文庙棂星门外有二块石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如今则是要打倒孔老二,这是犯上作乱。从前到人的庄头,必须下驴下车。乡人也会让路说﹕「客人,请喝水。」若到人家的庄头不下车、不下马,乡人就会讥笑说﹕「来了病人,失了腿。」若是大车经过,乡人就会拦住说﹕「恐怕的您的座车会震倒屋子。」只要待之以礼,人家便以礼往来。凡事敬人者人恒敬之,杀人者人恒杀之,一切灾祸都是自找的。
  廷,无堂只是平地。
「便便言,唯谨尔。」
  便便言,郑玄说:「便便,辩貌。」在宗庙朝廷,说话辩论必须清清楚楚,就不是像在乡党「似不能言」了。因为朝廷是议论公家的事,不能当老油条、骑墙派,那样会害了百姓,所以说:「乡愿,德之贼也。」
  从政要「上致君」,使国君成为尧舜,「下泽民」恩泽加于百姓,若巴结长官,压榨百姓,便是贼。虽然辩论得很清楚,仍然很谨慎,而不是高谈阔论。不恭敬长官,也是贼。
  你们要学历史,但是史书上记载的有好事、坏事。好人便往好处上学,坏人就偏往坏处上走,可悲啊!如今的时局很恶劣,大家要求「共中不共」。讲在我,听不听在你们!
  前一节是对乡党,往后必须照这个办。后一节,你们虽然没有在宗庙朝廷,但有公家开会的时候,例如在一个机关,理事的职员都必须尽该尽的义务,财团法人虽然是无薪却有名誉职,若以为没有待遇就不肯干,这便是没有人格,所以开会时必须全付精神注意,该说就必须言。但是今日是以表决为准,表决确定后便不许有争论。
  孔子的行为,立出规矩来,可与适道矣,但还不可以行权。没有到程度,依规矩就可以了。

【十.二】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404)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上朝的时候,在朝廷。从前的官制不同于今天,鲁是诸侯为君主,鲁君的下面还有卿、大夫、士。
  谈话的时候,与下大夫、上大夫谈话要不一样。卿以下有大夫,孔子曾为大夫,还没有到卿,卿是上大夫。今日虽然没有阶级,但是阶级却很严格,开会时它的权力在议会,例如立法院,平常人不能参加,但是从前只要到某个地位都可以参加朝会。
  侃侃有两种解释,集解说:「私乐之貌」,貌是样子。侃侃,集注说是刚直。
  誾誾,中正之貌。集注说,和悦而诤。
  这两种解释那一种为是?孔子与下大夫同事谈话,刚直,不客气吗?与上大夫说话温和,是巴结吗?后人采汉儒的注解,与同事说话时私乐。若作主的人为长官,孔子便谨慎说中正的话,不同流合污。
「君在,踧踖如也,」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现今的规矩好还是不好?不好要能改,有改的权力吗?所以说:「若居今之世,行古之道,灾及乎身」。
  踧踖,马融注,恭敬之貌。集注,恭敬不宁之貌。韩愈说:「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进而趑趄。」不可如此解释,这是老滑头,老油条,孔子不会如此,作「恭敬貌」就可以了。
「与与如也。」
  与与,有威仪而适中,不会不及,也不会紧张。
  公共团体开会,临时有主席,他便是这个会议的主人,必须恭敬他,并不是只恭敬这个人,而是恭敬公众,所以不可以自己逞能,要恭敬主席。吾对警察便非常恭敬,因为他出来执行任务,平时就另当别论了。
  中国讲究礼让,所以「子路率尔对曰」,孔子哂之。因为子路说的话没有让的原故。

【十.三】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躣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2 00: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