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刘克雄教授主讲汉字入门三十二集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尧舜的舜。「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然后又说,「羽」,项羽的羽,「亦重瞳子」,项羽也是有两个眼仁。所以他底下说,「羽岂其苗裔邪」,这样说来项羽岂不是舜的后代吗?如果给汉武帝看到怎么样?干脆宰了他算了,这样发牢骚。懂这意思吗?「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也就是说项羽是大圣人的后代,这个汉代的天下本来就应该给项羽,你这个刘邦是什么狗屎运,竟然你得了天下。所以他是满腔的怨恨,司马迁。所以他《史记》着完了以后不敢发表,发表会怎么样?像刚才这个问题,他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他《史记》作完以后说,「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先藏起来再说。这是司马迁《史记》之所以孔子称世家、项羽称本纪,现在明白吗?

  我读《孔子世家》读到后面,说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重复的淘汰掉,「取可施于礼义」的,很纯正的,「三百五篇」,三百零五篇,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三百零五篇,这司马迁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他说古代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去其重」,把重复的删汰掉,还有「取其可施于礼义」,那些不可施于礼义,所谓的靡靡之音的也把它淘汰掉。所以《论语》里面我们读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都很纯正。《史记》是这么记载,孔子之前《诗经》有三千多篇,孔子去了百分之九十,剩三百零五篇,对吧?我们读他的书,了解到古代诗有三千多篇。被删汰掉的,称它为佚诗,没有收到三百篇里面的,被孔子删汰掉的,称它为佚诗。

  因为读到《孔子世家》,刚才我念的,孔子对古代的诗删汰了百分之多少?九十左右。这样的话,留下来的佚诗,应该还有很多才对。可是我们读后来的典籍里面,引诗,一段理论,后面说「诗曰」,这叫引诗。读后代典籍的引诗,应该有很多佚诗,应该有很多不在现在这本《诗经》里面的。可是我们读古代典籍,竟然很少发现佚诗,所以我就有个,刚才说怎么样?可以打个问号。司马迁你有没有搞错?三千多篇。古代有三千多篇,孔子就去掉百分之九十,你有没有搞错?不然为什么现在佚诗那么少?这个可以打个问号的。

  因为孔子删的诗是孔子以前流到孔子手上的,司马迁说有三千多,请问你,你怎么知道?你怎么会知道有三千多篇?你是汉代的人,所以可以打个问号。这个问号一打,你就麻烦了,我花了三个月,整整一个暑假才把它搞清楚。怎么搞?各位同学想一想,你如果有了这个疑问,像刚才我说的疑问,要如何来澄清它?第一个,靠近孔子年代的典籍,我们说先秦诸子,对吧?靠近孔子时代的典籍,然后我们读先秦的诸子,看看里面引的诗,诗曰,它引的诗,拿来对照现在的三百篇《诗经》,然后看到它比例,合乎《诗经》的多,还是佚诗多,来澄清我们的问题,是吗?

  接下来碰到一个问题,要从先秦诸子比较靠近孔夫子那个年代的典籍里面来看它引诗。第一个,你要确定先秦诸子是哪几家,哪些算先秦诸子,你要有个根据,把《汉书.艺文志》打开,先秦诸子有这么多家。这些家里面,开始要找它的版本,譬如墨家,《墨子》这本书,哪一个版本是好?当然是愈早的、愈近古的愈好。开始有版本的问题,又开始有校雠的问题,种种问题都来了。找到这些你认为是比较合适的版本,开始要翻了。从开始慢慢的翻、翻,要仔细的翻,不能遗漏,碰到「诗曰」,赶快抄下来。这样子,把先秦诸子整个从头看一遍,摘录出来引诗。

  我觉得好像我很用功,很高兴,拿去给我的老师看,希望能得他夸奖一下。结果他一看,他说《庄子》你怎么没有引?吓我一跳,《庄子》我也算熟悉的,可是想偷懒,就没有从头一页一页去翻。我说,我对照过,好像没有引诗。他说怎么没有?「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怎么没有?吓一跳,老师真是火眼金睛,又被他找到问题了。战战兢兢回来,又从头把《庄子》翻一遍,有,「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就引这么一首,一次,整本重翻一次,就有这么一次引诗。

  好,把先秦诸子的引诗统统摘录出来,然后排比对照。如果按照司马迁那个说法,孔子删诗去掉百分之九十,对照先秦诸子引的诗,应该有百分之九十是佚诗,对吗?然后合乎三百篇只有百分之十,这才合乎司马迁的计数。等我做完,排比一个表格出来,不对,佚诗在先秦诸子引诗里面只占百分之二十不到,反过来,百分之将近八十出头的,是跟三百篇一样。这也就是说明一件事情,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孔子删汰那么多,不对,有证据吗?在这,先秦诸子引诗,最靠近孔子时代,这是铁的证据。所以我的结论是,司马迁说到孔子删诗的问题,「古者诗三千余篇」,孔子去掉多少?我的结论是孔子确曾删诗,他确实删过诗,古代的诗,但是数目不是那么多,应该是「古者诗三百余篇」,不是三千余篇,他只去掉十分之一多一点。这是从先秦诸子引诗里做出的排比,你才敢下这么一个结论。

  明白,对古籍经典如果有怀疑,可以打问号。但是你要很确实的去找证据,才能够来解答你的疑问。我是提出这么一个例子,从先秦诸子引诗论司马迁孔子删诗之说,我只是自己打一个疑问,结果我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个问题找到答案。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台湾的《孔孟月刊》这期刊里面,因为长,分两期。这是说明给同学们一个例子,做学问是要求真,而可以允许我们提出疑问。我先举出段玉裁对《说文》的疑问,他说这个「家」,许慎说是「从豭省声」,他说很可疑。

  那天好像有个同学,在下课之后提到一个问题,对许慎《说文》有些是不是也有点疑问的?我说当然有,原因我们现在说明一下。许慎用来做根据的是李斯留下来的什么东西?小篆。小篆跟甲骨文我们现在对照一下,有很多笔画变化了。所以许慎他来不及看到甲骨文,他只能根据小篆的笔画来做《说解》,里面就有一些是要更正的,可以更正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你需要有什么资料?甲骨文或者钟鼎金文,而且不光是孤证,要多方面来证明。许慎这个《说解》是只根据小篆,是不正确的。我们这书里面后面就有一些,是允许我们这样去订正它。因为他当时所能看到的山川鼎彝也是极有限的钟鼎文,所谓的古文、籀文。我们《说文》里面有一些古文、籀文,那就是大篆。

  接下来同学们看六书以及举例。前面我们讲的是绪论,如果还有些疑问,同学们多读几遍绪论,如果再发现疑问,你再提出来。树师妳帮助我读一下「象形」这一部分:

  学生读诵:象形

  《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象形,就是按照物体的轮廓,用线条画出物体的形状来,例如「日」、「月」等。象形文字是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来,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将图画简单化、通俗化,往往就跟原物不大相似了。以万字为例,《说文》:「万,虫也,从厹,象形。」万的甲骨文是「 」,画的就是一只蝎子。因其产子极多,每胎百数十只,且小蝎子出生后,自动攀附在母蝎身上,密密麻麻,若不可胜数,古人因假借数目极多,为千万的万字。现在用的万,已经看不出来万的本义。但是推溯到最初造字的时候,一定和原物相像。

  人看物的位置,不外「仰观」、「俯察」、「迎视」、「随视」及「侧视」五种方法。在造字的时候,由于人和物所取角度不同,所以要注意到造字时取象的位置,如「日」、「月」、「云」、「雨」,便是由「仰观」画成的象形字;「田」、「水」、「川」「井」,便是由「俯察」画成的字;「山」、「木」、「口」、「大」,便是由「迎视」画成的象形字;「牛」、「羊」、「矢」、「燕」,便是由「随视」画成的象形字;「人」、「鸟」、「马」、「象」,便是由「侧视」画成的象形字。这些表明象形字画物的不同角度。至于变横为直的象形字,也不出这五种方法之外。例如「车」、「龟」都应横看,车由「随视」画成,「龟」由「侧视」画成。

  上举各例,可说纯粹随看原形画下来的,形体上没有什么增省,我们称之为「纯体象形」,亦称为「正例」,象形除纯体外,还包括变例的象形。变例有二:

  1、增体象形。就是单单象形不能明白表示它是什么东西,必须增加其它不成文的形体来补足。例如「果」字,形为不成文的「田」,「木」是已成文的象形字,两者结合,成为果字。又如「石」字,形为不成文的「〇」,「厂(ㄏㄢˇ)」是已成文的象形字,两者结合,成为石字。表示在形体外有所增加。

  2、省体象形。表示在形体之内有所省减,如「鸟」是已成文的象形字,省去「丶」,变成「乌」,表示全身乌黑,连眼睛也看不到的乌鸦。

  胡朴安统计《说文》中象形文字,得三百六十四;除去不纯粹的,还余二百四十二;再除去重复的,和由一个形体而演化的,只得一百几十个,占现在的文字,不到百分之一。

  教授:好了。这里说到象形,就是按照物体的形状,用线条弯弯曲曲画出来。它与图画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它不是图画。图画比较尊重画出来的物体跟原物的比例大小。文字,象形文字,它对这方面就可以不注意。譬如梅花鹿的鹿,如果是图画,四个脚、头上的角,都要整体画得跟鹿相近、相像;至于把它变成文字,只用线条大体上表现出来就可以。这是文字、图画。这里又提到我们看物体不外几种,一个是仰观,一个是俯察,还有迎视,正面看,从后面随视,种种方法,这是象形的方法,还有侧视这些。至于后面提到一个字,提到增体和省体。增体:

  板书:

  告诉我这是什么字?木。树木的根,树木的干,树木的枝叶,是一个已成文的象形字。

  板书:

  什么字?水果的果,树上长的一个果实,现在楷书写成什么?

  板书:果

  树上的这个,写成像个田,树会长田吗?不可以,只可能田会长树。所以这叫增体象形,由原来的木又增加了一体不成文的,它不成文字,我们说它是个符号,这叫增体。还有所谓的省体:

  板书:

  什么字?

  板书:鸟

  鸟,嘴巴、头、羽毛、身体、脚。把这点去掉,这个鸟很奇怪,看不到牠的眼睛,全身黑的,乌鸦,乌字。这是把原来有的笔画省去,所谓省体象形。我们今天早上上到这,下课。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主讲  (第四集)  2015/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181-0004

  教授:还记得早上我们唱的歌吗?

  学生:记得。

  教授:喜欢听吗?

  学生:喜欢。

  教授:喜欢唱。白香山的诗,让我们读了以后很欢喜。现在同学们翻开第十八页,我们讲象形的例字。树师妳帮我「万」这个字念一遍:

  学生读诵:万是蝎子的象形。甲文、金文像蝎形,上部是两个「钳子」,中间是蝎身,下为蝎尾。蝎子每胎产子数十甚至百余只,幼蝎出生后,自动攀附在母蝎身上,尤以背上最多。密密麻麻,若不可胜数。古人见之,就假借为数不胜数的「万」,代表数目十千。久借不还,只好另造「虿」字,还其蝎子本义。小篆是从甲文、金文演变而来,隶书、楷书,是从小篆字形讹变而来。已看不出蝎子的形状,简体的「万」字,则是从唐人开始的。

  备注:《说文》:「虫也。从厹(ㄖㄡˊ),象形。」按:许慎据篆文笔划说从「厹(ㄖㄡˊ)」,不确。

  典籍所见:(1)数目。《孟子.梁惠王》:「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2)多。《荀子.富国》:「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3)极也。《汉书.黥(ㄑㄧㄥˊ)布传》:「我之取天下可以万全。」

  常用词:千山万水,万象更新,万古长青。

  教授:大家看看甲文的样子,像什么?像会螫人的蝎子,前面两个钳子,中间是身体,后面是牠的尾,非常的形象。所以象形字,我们现在能看到甲文,我们就能够比许慎东汉时候更能够正确认识。许慎他是根据小篆「万」字的写法。你看小篆,上面还可以看出是钳子,当中这个蝎子的身体,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后面小篆已经变得很难认识了。所以许慎根据小篆,他说这个「万」,他说是「虫也」,这个没有错。然后下面那一个部分,他说是从「厹」,从「厹」是不对的,因为它本身,从甲文、从金文我们看出来,它不是从「厹」。所以像这种地方,我们就可以更正许慎的《说解》。我们能理解,因为他来不及看到甲骨文,他能看到的金文也很有限,所以他根据小篆说是从「厹」。我们由于有甲文和金文的对照,我们可以确认它不是从「厹」。所以在按语里面,我说许慎据篆文说从「厹」是不确。

  这个「万」字,在典籍里面我们选了几个例子,像《孟子.梁惠王》里面:「万取千焉」;第二个是《荀子》:「古有万国」,万当多;在《汉书》,这个万字,我们看到举了一个例子,「我之取天下可以万全」,当做极为可能的意思。

  后面的常用词,是我们选几个我们最常用的,它说「千山万水」,说「万象更新」、「万古长青」。这些常用词,当然各位同学也可以自己再补、再加。对这个字,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厹」是什么意思?

  教授:「厹」,请你翻开《说文》。找到了吗?

  学生:找到了。

  教授:几页?

  学生:七百四十六页。

  教授: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个版本,台湾「艺文印书馆」,对,就这个版本,翻开七百四十六页。部首,它本身是个部首,「兽足蹂地也,象形」,它还是个形声字,它是「九声」。中间那一部分是兽足,兽的脚在地上走的样子,外面「九」是它的声符,读它为「厹」,注音都有,ㄖㄡˊ。所以刚才这位同学问「厹」是什么,现在弄清楚了。

  因此再回头看这个「万」字,它是蝎子的象形,它弯弯的尾巴,到小篆变化成那个样子,像「厹」那个样子,所以许慎就说它从厹。像这种情况,今天早上我说,我们可以提出疑问,然后我们找到了证据,我们可以大胆的更正它。记得吗?我们还说过段玉裁「哭」那个字,是吧?他提出来许慎里面「从某省声」,他说都很可疑,是吗?他还举出「从豭省声」的。所以「万」这个字,有甲文、有金文来对照小篆,我们就可以确定许慎说「万」下面那部分是从厹,那是不确的,清楚吧?顺便同学们看看这里,我要求同学们要圈点《说文》,可一遍、二遍,要几遍?五遍。

  教授:树师,妳搞了几遍?

  树师:刚二遍。

  教授:二遍,二遍就不容易了。我们研究文字学,没有《说文解字》没有办法,靠计算机好像不行。还有问题吗?这个字。

  学生读诵:龟是乌龟的象形。

  甲文①与金文龟字,为俯视,像龟的头、甲及四足、短尾之形;甲文②与小篆,均为侧视,上像龟的头, 右为龟甲,左为龟足,下为龟尾。

  备注:段注:「左象足。右象背甲。曳者象尾。」

  典籍所见:(1)皴(ㄘㄨㄣ)裂。《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2)用龟甲占卜。《左传.僖公四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常用词:龟年鹤寿,龟甲,乌龟。

  教授:这个字非常形象,乌龟这个龟字,甲文有多种写法,这里我们选了两个。一个是俯视,记得早上我们讲象形,有几个角度看东西,俯视,第一个甲文以及金文都是俯视看的乌龟的样子。我选的第二个甲文跟我们的小篆,它就是侧视,侧面看。假如我们这边手上有一只乌龟就很方便,我俯视,头、身体、尾巴、四个脚;我侧视,是这样,脚在这,牠的背弯弯的,下次上课我们带个乌龟来。

  同学翻开《说文》「龟」。谁先翻到就告诉我第几页?是六八五页。我要大家翻开《说文》,就想让你看一看,许慎怎么说,大家一起读好吗?

  学生读诵:「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龟头与它头同。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为雄。象足甲尾之形。凡龟之属皆从龟。龟,古文龟。」

  教授:好了,这是许慎对「龟」这个字的解释。里面有个解释很可爱,他说:「外骨内肉」,这种说解实在是很可爱。他说解的第一个字,「龟」怎么样?「旧也」。同学们你自己看看这底下段注,段注里面有没有说到这个字:

  板书:「久也」。

  有吗?找到了。然后许慎说:「龟,旧也。」底下段注怎么说?「此以迭韵为训」,是吗?这到底什么意思?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个疑惑,什么叫以迭韵为训?《说文》,许慎的说解很多是:

  板书:声训。

  以前称声训,实际上是音训。所谓音训,是用字音相同的字来做解释,训当解释。用同音的字来批注,这叫声训。刚才我们已经修正一下,它应该叫音训,用同音的字来批注。万一没有完全相同的字音,那么就用双声的字来批注,或者用迭韵的字来批注。也就是韵相同叫迭韵,声相同叫双声。「龟,旧也」,龟跟旧,声不同,韵相同,所以叫迭韵为训。明白吗?彻底弄清楚。

  还有疑惑是吧?我们这里是来说,《说文解字》里面,许慎绝大部分是用音训,训就是解释,用字音相同的字,或者是字音相近的字来解释他要解释的那个字。像我们这个「龟」字,乌龟的龟,他就用一个字音相近的新旧的「旧」来批注「龟」。你说奇怪,这个「旧」跟「龟」声音上有什么关系?如果同学们有能够懂闽南语的、懂客家语的,就比较容易理解。旧跟龟在保存中原古音最多的闽南语里面,旧读ㄍㄨ,开吉师读得很标准。乌龟的龟,ㄍㄨ。听懂了吗?ㄍㄨ,ㄍㄨ也,龟,旧也,用声音相近的字来批注。我说声音相近有同音,如果找不到同音用双声,否则到韵相同的,叫迭韵。

  既然龟,刚才我们说保存中原古音较多的闽南语里面读它为ㄍㄨ,声符「ㄍ」,现在变成「ㄐ」。旧的声符是ㄐ,原来读ㄍㄨ,为什么变成ㄐㄧㄡ?这个问题是声韵学上的问题。ㄍ和ㄐ它容易变化,ㄍ是舌根音,ㄐ是齿音,它容易从ㄍ变成ㄐ。很多古音读ㄍ的,现在今音(北方音)变成ㄐ的,这种现象很多,以后碰到你都能印证ㄍ、ㄐ的变化。

  学生:舅舅,ㄐㄧㄡ。

  教授:对,开吉师马上想到,妈妈的兄弟,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妈妈的哥哥、妈妈的弟弟我们叫什么?

  学生:舅舅。

  教授:以前不叫舅舅,叫阿ㄍㄨ,ㄍㄨ,就是这个ㄍㄨ,阿ㄍㄨ。所以懂闽南语或者懂客家语,学文字学还很多方便。这是我们说到ㄍ、ㄐ的变化,许多许多。

  我想起《庄子》的「秋水篇」里面,有一则很好玩的故事,我是希望这则故事大家能够熟读,最好还能背下来。大家抄下来,短短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二大夫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年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教授:有同学在会心的微笑,这一则故事我不必解释也都很清楚。好,还想要解释一下,好的。这是在《庄子》的「秋水篇」,秋天的水,秋水,是《庄子》的一个篇名,里面有这么一小段。

  庄子在濮水这里钓鱼,楚王早听说庄子是个贤者,就派两个大夫「往先焉」,这个先,先去跟他说说情,说什么?「愿以境内累矣」。楚王让二大夫告诉庄子,想要把境内,我们楚国的国家,整个累矣,交给你,拖累你,请你当宰相的意思,明白吗?

  庄子什么反应?楚王要把宰相位置让给他,他是什么反应?他照样还是在那钓鱼,然后头也不回,就告诉这两个使者(两个大夫),他说我听说过我们楚国有一个神龟,那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我们王用锦缎把牠盖起,放在一个盒子,笥是竹编的一个盒子,很宝贵牠。巾笥,巾是布巾、锦缎一类,把牠盖起,因为牠是神龟。以巾笥而藏之,牠是神龟,很贵重。藏哪里?藏之庙堂之上,来供奉牠,这个神龟。

  庄子问这二大夫说,你知道这个事吗?二大夫当然知道,是从楚王那里派来的。庄子说,这个神龟牠是宁愿死了以后,把牠的外骨(内肉外骨)留下来而很显贵,让国王来膜拜?还是牠宁可不被宰,拖着尾巴在泥巴里面爬?他把这问题问这两个大夫。这两个大夫一想,我如果是那个神龟,被杀还是不好的,还是在地上爬好。所以他回答说,二大夫回答说:「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说:「往矣」,你回去吧,「吾将曳尾于涂中。」简单的故事,附带同学们也看到,用简单的字句、很精练的语言,写这么一段富有寓意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学习如何用精练的语言。

  我们老法师也常常说到,文言文是多么样的宝贵,这要多练习。平常你可以用一句、二句试着看,用文言一、二句写你的日记,或者写你有感有发,试试看用文言。开始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写不好,慢慢、慢慢,古人说写文章要锻炼字句,字句都要锻炼。文言不是普通说话一样,它是要精练,像这个值得我们学习,才多少字,这个小黑板我就能把它写下来,没有多少字,这么丰富的内容。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

  学生:好。

  学生读诵: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二大夫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年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教授:这段故事要给我背得,好吗?

  学生:好。

  教授:谁明天就能背有奖,好吗?

  学生:好。

  教授:刚才我说到,我们是希望弘扬传统文化,既然为弘扬传统文化,要多读文言文,也就是古文,而还希望你们要求自己能动手写文言文。将来你们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散发到全国,甚至散发到全世界,去弘扬我们中华了不起的传统文化。你本身就是一个榜样,对文言文不但能读、能诵,还能动笔、还能写,从怎么样开始?从写一、二句开始。写日记,每天记一、二句,不要求多,慢慢锻炼自己,习惯用文言来写。文言它是一种很精练的语言,需要千锤百炼,不像口语白话。

  板书:宅边小院记。小院有金桂滴露,春兰吐蕊,天女花暴日,蜂鸟采蜜频。

  同学们看看,这篇很简短的《宅边小院记》。记房子旁边的小院,这是我记我曾经在巴西住过的房子的一个小院。所以这里面会有蜂鸟,南美的蜂鸟;天女花,也是一种那边特有的花。我记我宅边那个小院,只用四个句子:「小院有金桂滴露,春兰吐蕊,天女花暴日,蜂鸟采蜜频。」只用四个句子,把我小院的热热闹闹写完。你看,秋天有金桂滴露,可见桂花有多香,小院里有多么幽香。桂花品种有一种是叫金桂的,有银桂、金桂,还有丹桂,听说吗?红色的。我那是金桂。春天,这是秋天,春兰吐蕊,春天的时候兰花开出它的花蕊,还有巴西那里特有的天女花,在阳光下开得那样烂漫,「天女花暴日」,在阳光下。还有特有的「蜂鸟采蜜频」,频,经常来。蜂鸟,牠翅膀振动得很快,这是一朵花,牠振动,牠可以停在空中,然后用牠的嘴、用牠长长的舌头吸里面的花蜜,牠是停在空中。牠还可以倒飞,世界上只有蜂鸟能够倒飞,别的鸟不会。我看得很清楚,因为牠常常来。「蜂鸟采蜜频」,常常来。再从头读一次看看,有什么?「金桂滴露,春兰吐蕊,天女花暴日,蜂鸟采蜜频」,只用四个句子,把院子里面一院的幽香,蜂鸟采蜜那么热热闹闹,四个句子写完。这是小院它热闹的情况,用最简单、最精练的字句。

  还特别注意到,中国人对桂有特别一种感情,读书人对兰有特殊的一个感情,因为什么?黑板太小了,我用念的。中国读书人对兰花有一种特别感情,原因是他们喜欢画兰花,而题兰花的句子也都是非常精练。我记得有一个人题兰花,说「兰生幽谷」,记下来,「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我用红笔写了:

  板书: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深山里面的幽谷里面的兰花,不会因为没有人赏识它,它就不吐它的芬芳。说我们一个君子人,要学习幽兰一样,不因为没有人赏识,你就放弃进德修业。所以说中国读书人对兰花一种特别的感情。因此,如果你去拜访一个朋友,走进他的院子或走进他的客厅,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他有一盆兰花,你不要忘记赞美一句,怎么样赞美?老兄,你真是一个:

  板书:知兰之士。

  你的朋友一定很受用,你赞赏他能够知道「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记得要怎么赞美吗?「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朋友他养有一盆兰,要晓得,「老兄,你真是位知兰之士」。赞美他,让他很高兴。

  小院用四个句子,很简单,把它热热闹闹,有金桂滴露,有春兰吐蕊,有天女花暴日,还有什么?蜂鸟采蜜频。这个小院多可爱,是吧?还有,接下来写什么?不能再写小院,都被你写完了,四个句写完了。要写小院里面这个人:

  板书:闲窗日永,茶香幽发,有小小黄禽偷眼,最爱五湖梅花。

  这么样可爱、温馨的一个院子,这个人他还晓得享受这分悠闲。「闲窗日永」,你心情闲了,其它的那些杂的事务你都能放下。一个人最怕不放下,你能把杂事放下,你心就闲。闲了你就可以享受很多悠闲的时光,坐在窗前,一扇大的玻璃窗,品他的茶。沏什么?乌龙茶,一股茶香,用这个字来形容,「幽发」,茶香一阵一阵。你看到这里真想去跟他一起品尝,喝一口,是吧?他坐在闲窗才会觉得日永,「永」当长的意思。杂务能够放下,心情才能闲暇,然后才能体会到时光原来不是那么紧凑,时光还满长的。

  「闲窗日永,茶香幽发」。你说这个人真会享受,坐在窗前外面是那样热闹,「金桂滴露,春兰吐蕊」,还有蜂鸟。坐在窗前享受他的,大概是乌龙还是铁观音一类。他窗前有一棵桃树,常常他在喝茶的时候,桃树树枝上来一只小小的黄鸟,往里面望,从窗外桃树往里面看。看什么?偷眼,这是偷看,不知道牠看什么。原来牠不是偷看,因为这个人在喝茶,旁边还放他最喜爱的两首音乐,叫五湖游、梅花操。五湖游,游玩的游,旅游的游;梅花操。

  我想开吉师会知道。台湾的南管有这两个曲子:五湖游、梅花操。福建的南音在泉州、在厦门,闽南,他们从中原带来的原来中原的古乐,现在称为南音。又带到台湾,台湾改一个字,叫南管。用的琵琶横抱,不像我们电视上看到的,琵琶是直抱的,他的琵琶是横抱的。我弹过,我现在还很会弹。

  有一次有个先生,他是什么国乐会的会长,他弹古筝。他有一次问我:「刘先生,琵琶人家都是直抱,你为什么横抱?」把我问住了。我说:「为什么是直抱?为什么要直抱?」他说:「《琵琶行》不是说吗?『犹抱琵琶半遮面』,你不直抱怎么半遮面?」我说:「原来你认为这样,所以琵琶一定要直抱。」他姓梁,我说:「梁先生,请问你,『犹抱琵琶半遮面』,前一句是什么?」他说:「我不记得了」。我说:「我告诉你,前一句是什么?不知道,回去翻开《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形容什么?白乐天在江头送客,夜晚听到邻船有弹琵琶的声音,觉得像是京城长安来的声音,所以特别请她过来我们这弹一曲。千呼万唤,这位琵琶女才含羞带怯,犹抱琵琶半遮面走出来的样子。何以证明她只是走出来?下面两句说什么?『转轴』,琵琶调弦那个轴,『转轴拨弦』,嘣嘣叮咚,『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还没开始弹,她坐下来,琵琶不再直抱了,转轴拨弦。」

  梁先生这下他反过来问我:「那你怎么证明你那个横抱是古代琵琶?」这下真是把我问住了,我真是一时回答不出来。我又花了很长的时间,跑去哪里?台北故宫博物院。我想我要证明古代琵琶应该是直抱还是横抱,古代画家画的演奏琵琶是最标准吧。敦煌有,但是我不能跑到敦煌,太远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那么大的展厅,看了一遍,只找到一张,唐伯虎的一张画,画的琵琶女弹的琵琶是横抱,很优美。

  但是只有一张,不足为证。我就找到故宫博物院当时书画处的处长李先生,李霖灿先生,他曾经在我们东吴大学讲艺术史,所以熟悉。我就找他,我说:「李先生,我想找古画里面有音乐,尤其是有琵琶演奏的画面,怎么我找了半天,只有一张唐伯虎的画?」他笑一笑,他说:「你知道吗?我们这个展厅太小了」。其实展厅不小。他说:「我们藏的画,藏在后山的山洞里有多少?如果展厅的画每三个月能够换一次的话,那这批下来的换回去,要等多少时间才能重新再挂起来?」知道是什么?三十年。这批画现在先收起了,放在仓库,后山的山洞里藏起。如果三个月轮换一次,这批画要等三十年才能够有机会再挂上,可见藏画有多少!

  我说:「那完了,糟了,我想要找的古画,你总不能到山洞里面翻箱倒柜打开给我看。」他说:「不要紧的,我们早就摄影好了,有照片。」他就带我到他们资料室。我就找出来,从唐宋元明清所有古画里面有琵琶演奏场面,只有横抱,叮当叮当,没有直抱。我就把那些照片复印一份,然后打电话给那位先生。我说:「我现在才能回答你原来你问那个问题,琵琶为什么是要横抱。」由五湖游、梅花操说到琵琶去了。保存在闽南,现在如果各位有机会到闽南的泉州或是厦门,你可以找到一个地方听他们演奏,用的琵琶就是横抱。

  除了刚才我说的从古画里面证明历来琵琶都是横抱之外,还有其它证明吗?有。早上我说过日本崇拜唐代文化,把唐代所有的文化搬到日本,连同音乐。武则天皇帝,当时是皇后吧,曾经送一套整套的乐器给日本,现在这套乐器还有完整挂在日本的正仓院。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去旅游,也可以去参观,正仓院上面挂的琵琶、小瑟,还有吹的叫什么?知道吗?竹管吹的是什么?直的,这样吹的,不是这样的,叫什么?洞箫,古代称尺八,它是一尺八寸长,叫尺八。从唐代传到日本,日本人现在对这管洞箫他依然叫尺八。这个尺八既然是从唐代时传到闽南,那闽南现在这个洞箫叫什么?尺八,还是尺八。这些都是证明闽南保留的音乐它不是地方小调,它是唐代古乐的活的化石,明白吧?是多么样的宝贵。它有一套乐谱,大谱里面有两个曲子,一个叫「五湖游」,一个叫「梅花操」,我喜欢听,我也喜欢弹。

  所以「闲窗日永,茶香幽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窗外桃树上面树枝上的小鸟黄色的肚皮,所以我称牠小小黄禽,偷眼,干什么你?牠原来不是偷看,牠来听,听什么?「最爱五湖梅花」。前四句写小院的热闹,后四句写这个人他跟这个小小黄禽变成了好朋友,牠天天来偷听,偷眼听五湖梅花。总共八个句子,四个句子写情景,四个句子写这个人,总共只用八个句子,一个句子也就四、五个字,这就是怎么样锻炼字句,把它写得精简。早上好像是跟同学们介绍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是早上介绍的吗?还是昨天。

  同学们:昨天。

  教授:你们从计算机下载下来,相信你读一次、二次,你就会爱不释手,更希望你熟读,更希望你能背诵,是那样美好的东西。「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多美!虽然是小品文,可以看它为散文的诗歌,王维的。他学佛,「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就是王维的。因为他学佛,所以他诗的境界都有禅境,非常的好,尤其是他的五绝,二十个字一首诗。五绝里面尤其是他的《辋川集》二十首,同学们可以下载,《辋川集》。辋川是原来宋之问的别墅,后来他得到这个别墅,叫辋川,它这里面有二十个景点,它每一个景点都有一首诗来描写它,叫《辋川集》。他的好友,那位裴迪也用二十首和他这个《辋川集》,王维作一首,他和他一首,可以下载《辋川集》。

  这我举一个例子给同学们看,慢慢练习用精简的字句,写一句或者二句,或者写一小段,你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希望是用文言。你这样锻炼自己,久而久之,你就会写得像这样比较漂亮一点,是吧。

  刚才我们说这个乌龟的龟字,怎么一扯扯到了什么?庄子钓于濮水,说到楚有神龟,说牠不愿意被宰了供奉,说牠愿意在泥巴里面爬。怎么会说到这个?说庄子那一段很精简,好短,这个小黑板都写得下来,写的那很富有意义的故事。因此就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慢慢的锻炼自己。这个乌龟竟然能说这么多东西出来,还想听吗?

  学生:想。

  教授:还想听。我就想起一个人,他叫李龟年,知道是谁吗?不知道?有谁知道李龟年?对了,杜甫有一首诗《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君就指李龟年。同学们可以在网上下载杜甫这首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写的什么东西?他碰到这个君就指的李龟年这个人。他是何许人物?你如果去西安旅游,你可能会去参观一下华清池,看过吗?杨贵妃洗澡那个华清池,原来是那么一个大浴缸。西安,唐代的首都。杨贵妃那个时候她喜欢牡丹花,唐明皇喜爱音乐,他养有一班戏子。我们现在说梨园子弟,是从他出来的,唐明皇喜爱音乐。李龟年何许人?就是,简单说,像宫廷里面的乐队长一样。今天他拿一个大盘子,上面一块一块小纸牌,上面写着音乐的名字,是五湖游、梅花操,或者浪淘沙、风入松,一首一首歌名,整齐的摆在一个大盘子,呈给唐明皇,今天皇上你想听哪一个?皇上看了,这个把它拈出来,他下来就指挥那个乐队。

  李龟年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安禄山史思明造反,唐明皇本来想把贵妃一起带到四川。后来到了马嵬坡这里,他的将士对杨贵妃惹来的祸患非常气愤,不肯走,无论如何不走。唐明皇没有办法,就忍心的让贵妃一死,将士才护送他到四川去。这在白乐天写的《长恨歌」》里面有。安史在天宝时造反,唐明皇就跑到四川去了,原来在长安宫廷里面这些人,到处四散,这位原来在皇帝面前的红人李龟年,现在流落到江南。杜甫也流落到外面来,因此他碰到了李龟年,就无限的感慨,说以前在长安时候,「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听你指挥乐队;现在我们两个一起流落到江南来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字面上写得美,「落花时节」,实际上是无限感慨,从唐代开元天宝盛世,自从安史乱后,国势就日下,从盛唐进到中唐,慢慢到晚唐,疾似下坡车,一天不如一天,一直到最后灭亡。这是说到乌龟,还想起一个跟乌龟有关系的叫谁?李龟年,他原来是宫廷里面一个指挥乐队的人物。

  好,不要再说太多故事。现在我们看典籍所见里面,我引了一个《庄子.逍遥游》里面说到「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这个龟怎么解释?什么叫不龟手?乌龟壳不是好像裂纹一样吗?所以这个龟手就是裂开的意思。宋人,有人他有个秘方,他擦擦手,冬天在水里面泡,他也不怕,也不会开裂,叫「不龟手之药」。

  有人听到,这家人有这么一个神秘的东西,就想买他这个秘方。秘方不是随便可以卖的,他们世世代代就靠着这个不龟手的药,冬天漂染布匹,手也不怕,就是他们世代靠这个吃饭的。有人想要花钱买他这个秘方,而且出很多的钱。这家人就聚族而谋,我们家族靠这个不龟手的药吃饭,现在卖了,以后子孙怎么办?不卖,有人出这个价钱,是让人家不能不动心,几百两黄金,买你一个秘方。所以聚族而谋,最后决定卖了。我们几辈子祖宗到我们现在,算算你赚的钱也不过一两、二两黄金,现在一下有人给我们几百两黄金,还是卖了。所以就把这个秘方卖给那个人。那个人买去干嘛?有人知道吗?有人点头,这位同学说我听听看:

  同学:献给皇上,然后军队使用上这种不皲手了。

  教授:没错,证明你读过这个《逍遥游》。后来,越和吴打仗,那个地方很多水路,常常是水仗,他就把这个秘方献给吴王,吴王的士兵拿来擦手以后,在水上划船就不怕水,所以就很勇敢,打了大胜仗。吴王一下很高兴,把这个献秘方的人就封他为某某公、某某侯。所以庄子就说了,有这个秘方的人,世世代代在那里漂染,他用一个形容词叫洴澼絖,就噼噼啪啪,漂染的声音,几代下来不过也只得几两黄金。现在虽然得了那么多的黄金,比起那个家伙能够裂土分封,又差了好远。所以能善用这个秘方,跟你不善用,天差地别。这也是一则寓言,「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欲知其详,你回去翻《逍遥游》好吗?

  好,乌龟这个字我们就讲到这。下一个字,这里我们书上来不及印出来,甲文这个「它」有几种写法,看看黑板像什么?甲文除了有这样写的,大同小异的好多种;还有一种写法,这是什么?看上面这里,我们讲过的,记得这个脚丫子吗?记得吗?就是脚丫子、脚印。甲文「它」有加个脚印的,意思是什么?是告诉我们,这个「它」很可怕,你要注意你的脚不要踩到牠,所以加个脚印。我们书上只印出一个金文,也已经变形了,这个「它」很肥了。

  先不看书,看我。我要问你们,你、我、它,为什么用这个字?第三人称。再看我们课本,备注看到吗?「上古艹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古时候不像现在现代化这么舒适的房子,草居、洞穴这些地方,住在野地。所以最怕什么?碰到蛇。所以早上碰了面,相问:你还好吧?没有碰到那个「它」吧?叫「无它乎」。

  除了「无它乎」,还有一个问法,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无恙乎」。什么是无恙?「无它」我们现在知道了,你没碰到那个讨厌的东西吧?无恙呢?「恙」,在《白虎通》里面解释,也是一种虫,会咬人的。「无恙乎」,你没有碰到那个恙虫吧?一样是跟我们现在说的「你好吗」,英文怎么说?我忘记了,告诉我。

  学生:How are you。

  教授:还有一个,How are you之外还有一个,How do you do,是吧?

  学生:是。

  教授:你好吗?你没碰到它吧?你没碰到恙虫吧?这是古人问好,「无它乎」、「无恙乎」。典籍里面我们看到有用「无恙乎」的吗?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这个下载出来,也希望你熟读。

  板书:与陈伯之书。

  作者丘迟,迟到的迟,丘迟。陈伯之是一位很勇武的将领,但是这个人书读得很少,所以他没有原则,他看到哪一边比较强大,他就倒向哪一边。当时是南北朝时候,南北朝,魏晋后面的南北朝。他本来是南朝的一个将领,忽然带着他的兵投靠到北方去。丘迟,作者是他的朋友,就写这封信给他,里面有重要的几个句子,说道:老兄,你江南的家乡现在的情况是如何。他一开始:「陈将军足下,无恙」,就用无恙,你没碰到恙虫吧?就是你好的意思。然后写现在江南景色,说:

  板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用这四个句子,告诉陈伯之,你家乡江南现在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

  学生:好。

  教授:这是「艹」,现在写的这个字,「草」。一起来:

  学生读诵: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教授:这个字(长),刚才同学读的是ㄓㄤˇ,暮春三月它才长吗?要读它ㄔㄤˊ,好吗?再来一次:

  学生读诵: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教授:美不美,漂亮吗?江南暮春的景色,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美不美!正因为这四个句子,打动了那一位叛国的将领,回头回到家里来。这四个句子打动他,发现文字的效用有如此。再读一次:

  学生读诵: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教授:希望各位也把它下载,也好好熟读这篇好文章,好吗?

  学生:好。

  教授:好了,我们今天讲到这儿。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主讲  (第五集)  2015/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181-0005

  教授:同学们翻到二十页,甲文「它」。看到上面有个脚印吗?特别标明「它」这种虫是很可怕的,千万不要踩到牠。

  昨天留下一个问题。我们称第三人称为什么称它?它就是「它(ㄊㄨㄛ)」,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说文》里面,它说「上古艹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这个「它」是很可怕的,所以古人忌讳直接称蛇,这个它。所以他不直接说牠,说那个那个,那个那个它。所以那个那个久而久之就变成什么?第三人称「它」,那个,明白。接下来,树师妳帮我念下一个字「虫」。

  学生读诵:虫,甲文金文小篆,ㄏㄨㄟˇ,是蝮蛇的象形。甲文、金文像蛇弯曲爬行的样子,小篆是从甲文、金文演变而来。

  备注:《说文》:「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ㄅㄛˋ)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飞,或毛或,或介或鳞,以虫为象。」

  段注:「按以为象,言以为象形也。从虫之字多左形右声,左皆用虫为象形也。」(按:虫是蠕动虫类的总名,而虫单指蝮蛇,二字义各别,今简体字以虫(ㄏㄨㄟˇ)代替虫。)

  虫是部首字,在部首中,虫多表示虫类,如蚌、蛇、蝇等。(按:段注:(ㄎㄨㄣ)下曰:「虫可读作虫。」二虫为,表示虫多;三虫为虫,表示更多的虫。段玉裁:凡三从其文者,皆有盛有多义。析言之,虫为单个,为较多,虫为最多。)

  教授:这里面段注说得很清楚,有一样告诉我们说,《说文解字》里面,「凡三从其文者」都表示多和盛的意思。所谓「三从其文」,譬如这个「虫」字,把它三个重迭起来,代表很多的虫,两个读它为(ㄎㄨㄣ),单个读它为虫(ㄏㄨㄟˇ),但是段玉裁注说,也可以读它为ㄔㄨㄥˊ。所以你分析来看这三个字,这个是读它(虫)为ㄏㄨㄟˇ、读它()为ㄎㄨㄣ,读它(虫)为ㄔㄨㄥˊ。「三从其文者」,就是三个初文重迭:

  板书:

  譬如屮(ㄔㄜˋ),一株小草。

  板书:

  两株小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草字。

  板书:

  很多小草,「卉」;还有更多的吗?有。

  板书:

  多吗?这就是草莽的「莽」字,一大片。所以段玉裁告诉我们说,这个虫,两个多一点,三个更多;他又告诉我们,「凡三从其文者」,就是重迭三个文的,都有多和盛的意思。譬如中国人起名字往往说,这个小孩缺金,因此他的名字就怎么样?

  板书:鑫。

  很多金。这个虫,有什么问题没有?接下来,我们继续看下一个字,树师同学妳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申,甲文 金文 小篆,ㄕㄣ,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闪电屈折激射的象形。

  备注:「」(申)本是闪电,就是后来的「电」字,古人见雷雨闪电非常可怖,借「」(申)为神明。后因「申」被借为地支名,因此,累增偏旁「雨」,写作「电」,以还其本义,累增偏旁「示」,写作「神」,还其借义,小篆是从甲文、金文讹变而来,隶书、楷书是由小篆演变而来。

  典籍所见:(1)重、再。《仪礼.士昏礼》:「申之以父母之命。」(2)约束。《汉书.元帝纪》:「公卿其明察申敕之。」

  常用词:三令五申,申辩,申明

  板书:

  教授:甲文「申」,雷雨中闪电的样子,这是电光,旁边还有激射出来的枝枝,这是闪电。古人科学常识不够,雷雨交加,电光闪闪,就觉得非常可怖、害怕,就以为是神明。象形的方法,就是画一个闪电的样子。然后金文也差不多是这样:

  板书:

  也是一个闪电。

  板书:

  小篆把主要这道电光变成一直,旁边那些激射出来的电光变成比较规整。然后再到楷书:

  板书:申

  就变成这样了。这是申,本身是闪电。然后,被借为甲乙丙丁、天干地支的「申」。被借走以后,后人要还其本义。

  板书:电

  电,底下是「申」,电光,加个雨字头,下雨的时候雷雨交加的闪电。古人又以为「申」是天神,是很厉害的,所以他就加一个示字边,我们现在写作什么?

  板书:神

  同学们,把「示」这个部首《说文》翻开,找到吗?

  学生:找到了。

  教授:树师妳读一遍,《说文》。

  学生读诵: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

  教授:好。许慎对这个「示」的解释,这是什么字?

  板书:二

  学生:上。

  教授:上,很高兴,你不会误认它是二,上。

  板书:

  这三垂,《说文》,许慎告诉我们是日月星。上天垂示现象让我们看,我们现在写作哪一个?

  板书:示

  示,写作偏旁就变成这样:

  板书:礻

  示。这是上,上天。日月星辰,显示现象给我们看。所以这个示都是有关神事的事情。它的部首底下有几个字,帮我读一遍好吗?「示」后面的部首几个字?

  学生读诵:示下的部首有,祜、礼、禧、禛、禄、禠、祯、祥、祉、福、佑、祺。

  教授:好了,可以了。这个部首里面都是有什么?跟神有关系。有福气的福,还有什么?祥瑞的祥。这是示,许慎部首里面的说解,让我们明白它是有关神事。这是在小篆。在甲文里面有这样写的:

  板书:

  教授:古文字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他们有认为它是神主。知道什么是神主吗?

  学生:牌位。

  教授:一个牌子,是吧?是个神主,用来祭拜用的。这是古文字,研究甲骨文的学者,有这样认定的。我们可以认识,可以了解一下。《说文》刚才我们说的,也都是有关神事。接下来,看下面一个字。树师妳念一遍「云」。

  学生读诵:云。云是天空中云层的象形。甲文与《说文》的古文「」同。上像云气重迭形,下像云气下垂。

  备注:《说文》:「山川气也。从雨,云象回转之形。云,古文省雨。」

  段注:「古文只作云。小篆加雨于上。遂为半体会意,半体象形之字矣。云象回转形,此释下古文云为象形也。」

  典籍所见:(1)水气。《易经.略例》:「云者龙。」(2)比喻多。《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3)云气。《易.干》:「云行雨施,品物流行。」(4)说。《史记.孔子世家赞》:《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按:云:王分切,十三部;曰:王伐切,十五部。两者双声可以通假。)

  常用词:拨云见日,观者如云,人云亦云,叱咤风云。

  教授:段注说「古文只作云,小篆加雨于上」,这是说《说文》里面,许慎是有个雨字头的「云」。

  板书:云

  许慎用这个字。后面,他说是古文「」。

  板书:

  所谓古文,就是小篆以前的大篆。古文,籀文,这都是小篆以前。而这个古文「」,上面这部分,像云气重迭,一层一层的云气;下面这一部分,像云气回转。这本身是一个象形文字。后来因为云跟雨往往是互相关联的,所以又加雨字头「云」。这个都没有问题,比较有问题的是什么?后面说的,我们书上后面说的,典籍所见第四项。我们找到《史记.孔子世家赞》,他说:《诗》云。「诗」我们知道是《诗经》,「云」是什么?如果按本意来讲那就讲不通的,天上的「云」吗?不是的,这里当「说」、当「曰」。

  板书:、曰

  曰,说。「云」跟「曰」怎么可以互相假借?司马迁《孔子世家》,如果这《诗》这样说,《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很容易了解是吗?他来一个「《诗》云」。那我们就要知道这「云」在这里到底当什么样的解释?它一定是「曰」字的假借字。所以我特别注上「云」跟「曰」的反切,看到后面有个按语,「云是王分切,十三部;曰:王伐切,十五部。」这个同学们一定不容易理解,什么叫做王分切?什么叫十三部?十三部是段玉裁把古韵分成十七部,第一部、第二部、第三、第四、第五……一共十七,云这个字,段玉裁归在第十三部。同学翻到后面,《说文》的后面,有个「六书音韵表」。在第几页,树师:

  树师:八百二十七页。

  教授:翻到八百二十七页,「古十七部谐声表」看到吗?八百二十七页。然后他说「王分切,十三部」,我们找到十三部,在八百六十一页,找到吗?八六一,这十三部。十三部里面再翻过来,八六二页,右上角看到一个「云」字吗?八百三十四页,同学们翻开,看到十三部吗?十三部上半页中间看到一个云声吗?王分切那个分找到没有?就在十三部的前面一点。在书上都找到了吗?需要会找,以后会常常用到。

  这里我们先明白「王分切」,我们课本刚才读的按语,「王分切,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部」。现在来解释什么是十三部,就是在刚才各位同学要你们翻的《说文解字》后面,段玉裁把古韵分成十七部,这两个字「云」跟「分」都同在十三部,同在一部。表示分跟云这两个字是迭韵,同一个韵的、同一个部的叫迭韵。

  板书:云:王分切,十三部。

  「云」,段注:「王分切,十三部」。刚才我们翻到十三部,找到了「分」,找到了「云」,都同在十三部里面,同一个部,我们就称它这两个字叫迭韵。我们再看这个「曰」,我的按语里面曰是「王伐切,十五部」。

  板书:曰:王伐切,十五部。

  同学们再翻开刚才段注的第十五部,妳翻一下,多少页?

  学生:八百三十六页。

  教授:在里面找找看,能找到这个「伐」跟「曰」吗?找到吗?这两个字都在第几部?

  学生:十五部。

  教授:每个人都要自己会找。「伐」跟「曰」都在十五部。「伐」跟「曰」这两个字,既是同一个十五部,它们两个字也是迭韵,韵相同叫迭韵。如何确定它是韵相同,不是用现在的话读一读看一样不一样,是要这样子查出来,明白吗?

  好,我们现在要说明的是「云」跟「曰」,它这两个字怎么可以通假?现在查出来这两个字它的反切、它的韵部不一样,一个十三,一个十五,表示「云」跟「曰」这两个字不是迭韵,现在明白吗?要彻底明白。「云」跟「曰」如何确定它不是迭韵?就像刚才那样查一查,有没有在同一部?结果不一样,一个十三部,一个十五部,所以确定这两个字它不是迭韵。那就看看它是不是双声?反切的上一个字,「王分切」,反切的上一个字「王」,下一个字是「分」,王分切反切的下字是要来看它是不是迭韵,反切的上一个字是要来看它是不是双声。

  板书:双声

  这两个字如果声纽相同。

  板书:声纽

  我们叫它双声。什么叫声纽相同?同学们翻开我们书的三百九十一页,有一个表格,切与反切,《切语上字表》。这个表格是清代学者陈澧,他根据《广韵》反切的上字。现在听懂我说的什么叫反切上字吗?还听不懂。刚才说的,反切的上一个字,明白了吗?清代学者陈澧根据《广韵》这本书,所有的反切,他把它系联整理,分出四十个声纽。他分出四十声纽,后来季刚先生又把「明、微」分成两个,所以我们表上是四十一声纽。表上最上面那一格「声类」,看到吗?「影、喻、为、晓、匣、见、溪、羣、疑、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日、照、穿、神、审、禅……」,这总共多少?四十一个声纽。一个纽底下有一群字,看到吗?这一群字同属于上面那个声纽。以后我说到反切上字同一个声纽,你就要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个表里面,这一群字最上面那个代表的叫声纽,拿最上面的那个字来代表这一群字,同是双声的,称它为声纽。同学们找找看,反切,我们这里黑板上反切的上字,我们要查这个「王」,在哪一个声纽?板书:云:王分切,十三部;曰:王伐切,十五部。两者双声可以通假。

  学生:为。

  教授:真好,妳查到了。这是「云」,看到黑板,云这个字的反切,「王分切」,我们查到反切上字,属于「为」纽。说到现在明白吗?现在我们要查另外一个字「曰」,它反切上字属于哪一个纽?告诉我,看这,属于哪一个纽?

  学生:为。

  教授:这个查都不必查,同样是「王」字,反切上字一样。所以这两个字证明什么?「云」跟「曰」是双声。到此都明白吗?这都非常重要,因为以后我们要提到双声、迭韵、同音。两个字如果双声,或者两个字是迭韵,最好是两个字又双声又迭韵,那表示什么?同音。最好是两个字同音,如果不同音,它是双声也可以,是迭韵也可以通假,可以假借,可以代换,明白。

  至于你要问,为什么两个字同音就可以通假?那也是声韵学上的问题。说到声与义同源,我记得前面我们说过,我们的先民老祖先,还没有语言之前是什么?只有几个简单的声音。几个简单声音,我们现在能够明白的,大的声音绝对不是代表小的意思;反过来,小的声音也不可能代表大的意思。就这个原则,叫「声义同源」。字音,这个声指字音,跟字义是同源的。因此,这两个字既然同音,或者双声,或者迭韵,它就可以通假。到此明白吗?所以这个「云」跟「曰」,它可以互相假借。

  《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他把本来应该说「诗曰」,《诗经》说,他用了一个「云」字,「诗云」,借用这个「云」来代替「曰」,这叫通假。条件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同音,或者双声,或者迭韵。到此明白吗?

  学生:老师,请问什么时候用云,什么时候用曰?

  教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艰难,什么时候用「云」,什么时候用「曰」?真正说话是「曰」;「云」是用来,有时候有人用它假借,通假。习惯我们听过用云的,有「人云亦云」是吗?如果我们把它改成「人曰亦曰」可以吗?勇敢决定,当然可以「人曰亦曰」,只是习惯现在大家都说「人云亦云」,是吧。现在把《说文》,「曰」字查出来,就比较容易回答开吉师所问的这个问题。有人谁先翻到,告诉我第几页?二百零四页,同学们都找到这个「曰」字吗?

  板书:

  红的这一部分跟白的这一部分是分开的,白的这一部分就是口,嘴巴,口;红的这部分,代表讲话的时候出来的气,在冬天讲话你就看到。「曰」就是说话的时候口气出来,所以「曰」本身就是说话。所以,许慎说「词也」,言词。「意内而言外」,叫词,《段注》,看到吗?你内心的意思用言语表达出来叫词。很高兴,他注的跟我们刚才说的竟然一样,他注什么?再往下看,「云」跟「曰」,《段注》竟然也说出来了,说它两个字怎么样?「双声」。看到吗?竟然我们比他先查到,双声。以后你看《段注》,看到双声你就明白了,看到迭韵你也就明白了,是吧。这是我们说「云」跟「曰」,两字因为双声可以通假。

  本来该用「曰」,那么司马迁不知道为什么?有几种可能,有说他忘记了这个字,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个同音字,这也叫假借,同音,因为同音是可以通假的。这是说司马迁《孔子世家》,「诗曰」,明明白白用「曰」就好了,他用个假借字「诗云」,害我们查了个半天,终于找到为什么用「诗云」,假借,双声假借。

  现在我们就可以回答刚才开吉师问的问题:什么时候用「曰」,什么时候用「云」?应该用「曰」为主,它本身是讲话;而「云」,本来是天上的云,所以只是因为同音,可以假借。清楚吗?下一个字,树师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雨」是下雨的象形。甲文、金文雨字,都像雨从天而降之形,小篆是从甲文、金文演变而来。

  备注:典籍所见:(1)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2)降落。《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3)比喻众多。《诗经.齐风》:「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雨是部首字,凡由雨组成的字,多与雨的形态有关,如霆、雪、霾、雾等。

  常用词:未雨绸缪,狂风骤雨,挥汗如雨,风调雨顺。

  板书:  

  教授:甲文,你看到上面那一横代表的是天,当中好多小点,就是下雨的雨点。它演变到金文,这很容易看出来,同样的是这个意思。再由金文演变到小篆,也是从最早的甲文演变而来。甲文这样,演变当中的金文,再演变到小篆,由它到我们现在写的什么?

  板书:雨

  这很容易了,这是它演变的过程。对这个字,同学们有没有问题?

  学生:备注第三的意思。

  教授:典籍所见第三,是吗?比喻众多。这是出自于《诗经》,「齐子归止」,这「归」,女嫁曰归,女子长大嫁到夫家叫归;「其从如雨」,「从」是跟从,「雨」表示很多,跟从陪她去的人很多,其从如雨。还有问题吗?同学们。

  学生:老师,请问一下,刚才那个云字,为什么都是用的王字分切,或者是曰是王伐切,为什么取这个王字?

  教授:哪一个字?

  学生:前面那个云字。

  教授:云。

  学生:对。

  教授:云如何?

  学生:为什么那个云是王分切,然后曰是王伐切,为什么说的王字?它有没有什么道理吗?

  教授:妳问的反切,反切用的字,是吧?

  学生:对。

  教授:一个王伐切,一个王分切,妳问的什么问题?

  学生:为什么用个王字,跟那个字有关系吗?为什么不取其它的字,为什么一定要取这个王字?

  教授:那妳告诉我要用什么字?妳觉得用什么字好?

  学生:就是不懂为什么它一定要取这个王?在字形上跟王字好像也没关系,音上也没关系,为什么要取这个王字?

  教授:这是反切用的上下字,为什么用那些字,是吧?刚才我们翻开一个四十一声纽表,有个声纽,底下有一群字,是吧?这群字都同一个声符。所以我们再翻到后面的那个表,你把「为」纽底下那群字,「为」底下有一大群字,是吧?除了王,还有从开始「于、羽、雨、云、云、王、韦、永……」这群字,它的声符在古音都一样。再看到这页最后的那个见纽底下,看到「居、九、俱、举、规、吉纪、几、古、公……」,这群字它的声符都一样,所以取一个「见」,看见的「见」,代表这一群,我们称它为见纽。实际上是什么?看黑板:

  板书:见、居、九、规、古、公

  教授:我们说「见」,还有「居、九」,还有「规」,一群,「古、公」,都属于见这个纽。四十一个声纽的见纽,它有一群字,同学们现在不明白是为什么用这群字来注音,是吗?你再细看一下,注音符号ㄍㄨ(第三声),声调暂时不管,古是ㄍㄨ,是吧?公呢?ㄍㄨㄥ,它的声符都是什么?红字的ㄍ,这一群字在古音它都是ㄍ。开吉师一定知道,闽南音里面保存中古音。现在这个变成了ㄐ,是吧?昨天我们说过ㄍ会变ㄐ,古音这个还读ㄍ。见,就是看见,见、居、九、规、古、公,都是ㄍ这个声符。所以四十一声纽底下那一群字,如果把它换成这个ㄍ,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明白吗?可是古人那时没有注音符号,他就找声符一样的来注音,这些现在读起来有的不一定是ㄍ,是吧?但是古时它都一样的,是把属于同样的声符用来注音。王分切那个「王」,也代表声符,也可以找一个注音符号,它就是一个注音符号,为什么用「王」,还有底下一群,是吧?这同样跟这个是一个意思,我举这个例子是比较清楚,现在明白吗?

  再回到我们刚才例字,好吗?哪一个字了?「气」下一个字,树师请帮读一下:

  学生读诵:气 ㄑㄧ。气是天上云气层层迭迭的象形。

  备注:《说文》:「云气也,象形。」

  段注:「气气古今字。自以气为云气字。乃又作饩为廪(ㄌㄧㄣ)气字矣。气本云气。引伸为凡气之偁。象云起之皃。」

  典籍所见:(1)正气。《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如《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这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如何培养?简单的说,要以「忠恕」为行为的轨范,以忠恕修己,以忠恕待人,天天有恒行善,不做亏心事,久而久之,自然能培养出一股无形的浩然正气,俯仰无愧于天地,半夜何怕鬼敲门,你我每个人都能自我渐进培养这种至大、至刚,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

  教授:好,先暂时到这,看黑板。

  板书:气

  「气」,代表天上一层一层的云气,这样写。

  板书:气

  后来都用这个字(气)来代替。这个字(气)实际上是饩廪的气。由于它(气)被借为云气的「气」,现在我们说「天地有正气」,都是写这个(气),是吧?所以后人旁边又加一个食物的食,饩廪的饩,来还给这个气,它被借走了。然后,天地有正气应该是用这个「气」。

  这里我们说到,《孟子》里面说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听起来好像很玄妙,是吧?你怎么养你的浩然之气?实际上非常简单,要把它弄清楚,它很简单。这种浩然正气是慢慢培养,《孟子》里面还提到一个例子,说一个农夫怕他的秧苗长得太慢,一棵一棵把它拔高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吗?揠苗助长。养气不可以揠苗助长,只要日常慢慢的。

  刚才我们说它不是玄虚的,它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这里书上,我简单的说,孔夫子他的学术中心思想是仁,曾子的解释是忠恕,忠恕两个字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这怎么样解释呢?非常简单。「忠」是尽你的心力,把你分内的事负责做好。所以朱熹注这个「忠」,是「尽己之谓忠」。尽自己的心力,把你分内的事负责做好,「忠」。「恕」,孔夫子在《论语》里面说得清清楚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引申为什么?宽恕,包容。

  做人的基本:忠恕。我们修养自己就用「忠恕」两个字。我分内的事我要尽我的心力,我要负责做好,不管各行各业。譬如我是个教书的,我一定尽我的心力,把我要教的课程把它做好,这是尽到所谓的忠,尽自己心力。恕是什么?对待朋友,对待其它的人,「人非圣贤」这个我们大家都同意,是吧?人偶尔总会有不自觉的犯些小过失,你不能光盯着他,你犯这个错,你犯那个错,你要以恕道包容他,能够原谅人家,恕,你别忘记你自己也会犯过失。所以你能做到忠和恕,普天下的人,每个人都做到这最简单的两个字。普天下的人,每个人都做到忠,把自己分内的事负责做好,我不推诿给你,我一定我自己负责做好;恕,每个人都能做到恕道,想想看这是什么一个社会?树师她告诉我了,就是最和谐的大同世界。对吗?简单吗?非常简单。儒家的道理,孔夫子要我们做人做事,他没有玄虚,他教你最简单的做起,忠恕。

  好,你我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努力做到这两个字,忠恕。天天三省吾身,我今天有没有做好忠恕?你能天天三省,你一直努力做忠恕,累积久了,你从来不会有时间,没有那个念头,你起心动念都不会有坏的念头,更不用说你会去做坏事,是吗?这样久而久之,你自然培养出一股正气,所谓的正气。人家一望,看到你,你就是一个正人君子的气概。不用说,这正气的表现在你脸上,你不必说的。如何培养?就刚才我说的,这么简单。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尤其从小朋友开始更好,都能做到。这是培养正气。

  照我刚才这样说的,你们想想,培养正气有困难吗?想清楚再回答这个问题。照我刚才说的,要培养一股浩然正气有困难吗?没困难。重要就是天天努力实行。这是儒家,孟子是儒家(孔子我们称他至圣,孟子是亚圣),他培养正气,教我们很容易做到。所以我们如果希望让我们能够有一股浩然正气,那就是从最基本、最简单做起,「忠」、「恕」两个字,没有深奥的,就这么简单。

  孔夫子有一次对他的门徒,特别叫曾参,他说:参,我来告诉你,「吾道一以贯之。」曾参点头,说:「唯。」后来孔夫子离开了。其它同学就围过来:老曾,刚才老师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我们还不太清楚,我们正想多问一下,你却说「唯」,你点头,说yes,我们就不好意思再问了,现在老师走了,请你告诉我,老师刚才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是什么?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夫子平常教导我们的,我们老师平常教导我们的,虽然说得不一样的,但是总不离开这两个字。所以「吾道一以贯之」,我平常跟你们讲的道理不是支离破碎的,有一个核心思想贯穿的,是什么?忠、恕。明白了吗?所以很容易做到,只要努力做。

  除了浩然正气之外,我这里好像还提到,树师妳再往下读:

  学生读诵:(2)气势。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文章不只是字句的堆砌,最重要是有气势为贯串。文章的「气」是无形的,就像贯串珠链的线,虽看不见,却是最为重要。文章所谓的「气」,须高声朗读才能体会。读完一段,不接着读下一段,觉得一口气不能顺畅,这就是「气」的作怪。千古文章以《孟子》气势最胜,孟子的文章遣词用字来不及修饰,如长江大河滔滔滚滚,夹泥沙而俱下,不信,关起你书斋的门,高声朗读《孟子》,就能领会所谓的「气」。文章讲究气势,至于书画作品,气势也同样重要。

  教授:好,这里说到,本来我们讲的是天上的云气,我们说到孟子说的浩然正气,又提到曹丕《典论论文》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文以气为主。文章以「气」为最重要,这句话很不容易解释。直接说文章以气为最重要,这个气到底是什么?很难领会。实际上不难。一篇文章是由一个字、一个字组织成一个句子,由一个句、一个句组成一个段落,由几个段落组成一篇文章。这里面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组成整篇文章,就好像一串很美丽璀璨的珍珠项链,你看到的是外面一颗一颗很漂亮的珍珠,我们的文章一个字、一个段落、一个句子就像项链上的一颗一颗珍珠,你都看到了,很漂亮。当中贯穿这些珍珠的那根线,你看不到,你只看到外表一颗一颗珍珠,那根线你看不到。文以气为主的气,就是那一根贯穿珍珠的线,虽然看不到,但是它是最重要,同意吗?

  回想一下,昨天我们黑板上有一小段「秋水篇」,拿出来看看,你翻开来看看。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一定有这个气在,它是组织这篇文章最重要的线。因此,我们要领会这个气,我们书上也说到了,你高声朗读一篇好的文章,你就能领会到。你读完上一段,不接着读下一段,好像一口气没有顺畅;你要把整篇读完,才说真好!这就是气在作怪。不信,我也说了,关起你书斋的门,你高声朗读《孟子》。为什么我提出来朗读《孟子》?千古文章,以《孟子》的气最盛。他处在战国时代,不像孔老夫子和老子,他们比较早一点,处在春秋时代。那时候学术没有百花齐放,没有互相争鸣,孔夫子可以慢条斯理跟我们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子也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慢条斯理跟你说。到先秦诸子的那些,战国时代那些诸子百家,那就不是了。

  我们曾经说过一个鸡三足,说过吗?为什么有那家出来?他也在那里诡辩,竟然有这种学说也出来。所以在学术刚刚爆发的那个战国时代,百家争鸣,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还是像孔夫子、像老子那样慢条斯理的说,你这一派思想、你这一派学说就会被打倒、就会被淹没。所以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需要辩,我需要强辩,我需要好辩,儒家的道理才不会被淹没。所以他为着这个,他的文章里面气势特盛。我这里也说了,像长江大河。你看他的文章,他没有美丽漂亮的字句,他来不及做修饰,像长江大河滔滔滚滚,夹泥沙而俱下,一口气哗啦哗啦下来了。所以千古文章,以孟子的气为最盛。

  我们说要领略曹丕说的「文以气为主」,如何领略?我刚才说了又说,说了又说,又说珍珠项链什么的,你好像似懂还好像还不太懂,不要紧,你回去关起你书斋的门,把《孟子》打开,高声朗诵。「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记得吗?这就是孟子,气非常的盛。所以要领略什么叫文以气为主。

  除了文章,我们再说到先秦这些诸子,孟子刚才我们说了。荀子呢?读过一、二篇荀子的文章吗?《劝学》,应该读过,没有读过,请同学回去找,回去打开来看看《荀子》。荀子的文章是非常的严谨,你很难不佩服他说的道理,他的文章那么谨慎、那么严谨,这也是辩论的一个方法,维护他的学术、维护孔老夫子儒家的这种学术,用最严谨的文章。这是荀子。

  再看儒家以外的墨家,墨子。他主要思想讲的是兼爱、非攻。墨子的文章你打开细读,你会发现他的文章你几乎是不可挑剔,也非常的慎密说一个理论。这是我随便举的、比较明显的,孟子的气盛;荀子,他是那样的严密来说一个道理,说得你非信服不可。这是战国时代,先秦诸子他们为着维护他们那一家的学术思想、那一家的学说,他不得不辩论,不然你会被淘汰。就像刚才我们说,孟子说的「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非辩论不可,不然你就被淹没、被淘汰。

  气,文章,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如何领略?照我的办法,你一定能领会什么是气。要不然这一句很难解释,文以气为主。

  接下来,除了文章,我们课本上有说到任何作品,包括书画。书法能够没有气吗?书法,一篇作品,一行一行讲究所谓的行气,还整篇讲究它的气势。绘画呢?绘画也是要讲气势。我们常常看到那些绘画的评论家,说某人的画是气韵生动。气,气韵生动。这说到画跟气也分不开。

  接着我们就说到正气,说到曹丕《典论》里面说的「文以气为主」。一篇文章它都必须有气贯穿,哪怕像我们昨天黑板上抄的很简短的,它都有气贯穿。我想起,我希望大家对昨天抄的那些简短的文章能够读、能够熟读,最好能背诵,再翻开来好吗?有哪位同学背诵了,举手我看。小朋友真好,你背诵了,你背我听听看。

  学生背诵:「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二大夫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教授:怎么样?好。我说过,谁背了有奖,是吗?来,你过来,我有奖。这个很好吃,大家鼓掌。真高兴!能够熟读,能背诵,就更容易领会文章的气势。希望其它同学还没有背诵的,回去努力。这是讲到文以气为主。我们课本上还说到别的吗?

  学生:有,士气。

  教授:又说到「士气」。我引到《骆宾王.讨武曌(ㄓㄠˋ)檄》,檄是讨伐出师之前宣誓的誓师文字,叫檄。骆宾王用骈体文写一篇讨伐武则天,誓师讨伐的檄文,写得是气势那样的盛大,「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气势是那样盛。不要忘记他是用骈文写的,骈文是尤其难,有壮盛之气势,因为骈文要讲究对仗。对仗我们昨天说过,是相当麻烦的。你整篇文章要气势贯穿,让气势那样壮盛,骈文非常难做到。你可以做到很顺畅,偶尔会有一、二个对子很漂亮,像有名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下一联是什么?

  学生:「秋水共长天一色」。

  教授:美不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才二十九岁,那么年轻,唐初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唐初有这四杰,文坛上四杰。王勃「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我们在这可以补充说一下。当时一位姓阎的,我们称他阎公,他守南昌这个郡。滕王阁重修好了以后,重九那一天,约了一些文人雅士在那里聚会。他有意要表彰他的女婿,一个姓吴的,让他事先做好一篇「滕王阁序」,等到过几天重九,大家在这聚会的时候,要表彰他女婿的才华。王勃是无意间路过那里,他敬陪末座,重九那一天。主人阎公就拿出纸笔,请某先生,我们今天盛会,需要有诗有序。那个先生当然知道他要表彰他女婿,就说:请,他说我不行,都客气;再请另外一位,也都推辞客气。结果请到最小的王勃,他说:好,我写,他拿下来就写。因此这位阎公就非常气愤,本来今天是要来表彰他女婿,「滕王阁序」早就做好了,没想到这个小鬼,竟然接下来说,好,我写。因此他很气愤,借故我上洗手间去,更衣,古人说更衣是上洗手间去,然后就进去了。

  然后就派一个人在王勃的旁边,他写一句你就到里面给我报告一句,看他能写出什么东西来。那个人在旁边就看着他,王勃。「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那个人就跑进去了,跟他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这个阎公气愤的说:「老生常谈。」「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板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同学们你看,这是「滕王阁序」,王勃写到这两句的时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看,「落霞」对「秋水」,名词对名词。「与」与「共」是连接词。「孤鹜」对「长天」,「齐飞」对「一色」,词性相同,平仄相反。霞(平),水(仄);与(平),共(仄);孤鹜(仄),长天(平);齐飞(平),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色(仄)。漂亮吗?你敢说不漂亮,王勃会生气。太漂亮了!等那个人又把这两句跑到里面向阎公报告的时候,阎公忽然站起来,他说这真是天才。然后就走出来,站在王勃旁边,一直等,看他写完,他很高兴的请他一起上座。这是王勃。

  后来,王勃是经过这个地方,他接着要到南海去省他的父亲,他父亲在南海。不幸在过江的时候翻船溺死,才二十九岁,非常可惜。所以传说在那个渡口,坐船那个渡口,常常会听到树上有一只鸟在那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路人一听,这是王勃的化身,他不甘心那么年轻就溺死了。所以路人听到这个鸟这么叫,大家都非常感伤。但是又没有办法,你不能骂这个鸟:你叫什么叫,你这并不好。其实很好,你只要说它不好,牠就不叫了。大家看看,怎么样能说它不好,让牠不叫,让过路的人不再伤心?后来过了很久,有一个人想出来,「唉,你叫什么叫,这没什么好的,你如果把这两个字(与、共)去掉,不就更简练吗?你有什么好叫的。」本来天天晚上在那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据说从此牠就不叫了。「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觉得更精练。传说是这样,而实际上,这不能去掉,去掉整个气势就不是那么好。所以刚才我们说的那是传说。

  刚才我们是要说的《骆宾王.讨武曌檄》这篇檄文,它的气势非常的壮。骆宾王这篇檄文讨伐武则天,传到武则天那里去,武则天拿到这篇檄文看,起先还在那嘻嘻的笑,「嘻、嘻、嘻」。因为他骂她,一直在骂她,「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一直骂她。然后到后面,「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武则天就开始动容,她说:「这样的人才,竟然让他流落在外,此宰相之过也」,她也爱惜人才。这说到「讨武曌檄」,也希望同学们,《古文观止》就有,你翻开读一读,最好读熟。

  文以气为主,骈文能把气写得这样好,那太难得。所以,魏晋一直到唐初,六朝是我们唯美文学达到最高峰的时代。所谓唯美文学,就指的文章要非常的精到,就指的是骈文,对仗非常工整,气势贯穿,非常的好,非常的美,我们在文学史上称它是唯美文学。六朝这一段是唯美文学的高峰,最高峰。

  可是如果有同学读到欧阳修,欧阳修什么时代?宋初。唐宋八大家,有人告诉我,是哪八大家?唐是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再加三苏,再加曾巩,再加王安石,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为什么提倡不要再作骈文,应该恢复骈文以前的古文,也就是我们说的散文,像《左传》、像《史记》,这是韩愈所说的古文。原因就是骈文做文章,才气高的,可以做到像王勃、像骆宾王那样好;如果才气不够,为着要对仗,就要找很多典故来堆砌,表面看起来,这篇文章堆砌起来也是骈文,表面看起来也很漂亮,但是看起来像是一座七宝楼台,很漂亮。七宝楼台炫人眼目,可是你拆下来,不成片段,没有内容,这是骈文末流的最大弊端。所以韩昌黎有鉴于此,高声疾呼,不要再去搞那个堆砌的骈文,明白吗?他提倡所谓的古文运动,就是不要再去搞那个堆砌成七宝楼台那个样子的骈文,应该好好的要文以达意为主,文以载道,他是提倡这个。后来柳宗元以及欧阳修,后来的这些总共八家,连他自己八家,都是拥护他这种说法,文章要来以载道为主,这是古文运动。

  这是我刚才提到欧阳修,附带说一说,欧阳修是古文运动宋初的一位健将。欧阳修曾经评论陶渊明的一篇文章,叫「归去来辞」,不晓得有同学读过吗?有同学读过的举手,还有吗?真好,有。没有读的回去翻,「归去来辞」。欧阳修这样说,魏晋无文章,唯,唯有「归去来辞」一篇而已。意思是说,魏晋六朝除了「归去来辞」一篇以外,其它都不算文章,魏晋无文章,唯有「归去来辞」一篇而已。那我们想,欧阳修这个话对吗?在他眼中,我们魏晋其它文章都不算文章,他主要是来推崇「归去来辞」这一篇。而实实际际在文学史上,魏晋这段时间是唯美文学的高峰,刚才我说的;但是如果跟「归去来辞」一比,欧阳修就说,那些都不算,只有「归去来辞」这一篇。可见「归去来辞」怎么样,应该读吗?应该背吗?好,要背,「归去来辞」。文章气势我们暂时就讲到这,以后想到需要补充再补充。

  气,天上的云气。还有一点需要说的,一个人的气质,尤其女士们,如何使气质高华?古人说:诗书充腹,或者「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一个人他有高华的气质,那不是天生,也不是学得来的,而是需要多读诗书,你才能够有这分高华的气质。如果你想让你的气质更高华,就多读诗书。这里我附带想起,林语堂他推荐一个气质高华的人,想知道是谁吗?你们想知道他推荐谁吗?

  学生:想。

  教授:你知道是谁吗?有人知道吗?不知道。这个人是古人,但是不是太远,乾隆时代。我已经提醒了一下,有人说得出来吗?还不知道,好,就公布答案吧。有一本小书:

  板书:《浮生六记》。

  有人读过吗?很小一本书,在你闲暇的时候可以拿来读。这里面作者:

  板书:沈复,三白。

  沈复,字三白,沈三白。他的夫人:

  板书:陈芸。

  陈芸是《浮生六记》里面的女主人翁,陈芸。幽默大师林语堂对一个有高华气质的女人,他推荐这个人,陈芸。你说她是乾隆时代,林语堂是现代的人,他没见过,他怎么会知道?他其实就是从这个(浮生六记)里面知道的。在你想象中,这位陈芸应该是什么个样子?想象一下,这可以让我们想象的。可能会出乎你想象,沈三白自己记述他夫人陈芸是怎样一个人?他说,是「削肩」,肩膀颓的;「长项」,脖子长的;「两齿微露」,还有点小暴牙,这是沈三白记述他夫人的形象。削肩长项,两齿还微露,有点像兔牙,「似非佳相」、「然顾盼神飞」、「令人之意也消」。这是沈三白记述他的夫人是这样。

  可见高华气质的人,不一定要合乎选美的标准。你看,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芸是一个削肩长项、两齿微露的人。林语堂在所有的中外女人里面,他特别推荐她。我说中外,林语堂学问很好,中国书读得很多,他英文很好,他外国书也读得很多。所以他说中外古今,他推荐这个人——陈芸,自然有他道理。他做个比喻,他说她是怎么样的人?应该是她的先生朋友们到家来,在那喝点小酒、聊天,老朋友们就在沙发睡着了,陈芸会拿个小毯子轻轻的帮这位客人盖上。他只用这个比喻。所以他推荐,他认为古今中外,这一位陈芸女士是让他最敬佩、最崇拜的一个女士。你要详细多知道一点,把这个书买回来,相信很便宜,很薄的一本小书。

  所谓六记,记述六件事情。第一记,写他夫妇之间这种逍闲的生活。譬如有一记我记得清楚:夏天,他们在苏州沧浪亭畔租下一个老屋。很旧、很破了,他们糊上白纸,也就焕然一新。旁边种些菊花,到九月份,就会觉得很好。夏天,在河畔、树下铺些草席,在那喝粥。在夕阳将下的时候,在树下喝稀饭。我们中国人都喜欢喝稀饭,是吧?他不喜欢吃豆腐乳,他觉得很臭。陈芸很喜欢吃豆腐乳,她有一次,夹一口豆腐乳硬塞到他那里,沈三白后来觉得也真是好吃。

  在那清风徐来,一边喝着稀饭,看着天边晚霞。然后,晚霞的变幻,沈三白作了一句诗:「兽云吞落日」,「兽」,野兽。天上那个云彩,一下像狮子,一下像老虎,一下把落日给吞了,「兽云吞落日」,记得下来吗?陈芸本来不识字,也没读过书。古代没有机会读书,女子,嫁过来以后,从沈三白的书箱里面翻到《琵琶行》,白香山的《琵琶行》,才挨字的认。「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挨字的认,慢慢的她也能作诗。「兽云吞落日」,陈芸接着说「弓月弹流星」。弯弯的月亮像一张弓一样,正好有流星滑过:

  板书:弓月弹流星

  「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好像不错是吧。你点头称好,她一定很高兴。这还不说,在这种很舒适、很自在、很纯朴的生活里面,陈芸感觉到非常的满意,难得在此。而她对她的丈夫说,以后,我们把这个老屋子买下来。然后,旁边还有些菜圃,种种菜,「君画我绣」。沈三白会画些不太值钱的画,可以卖钱。君画,你画,我还可以拿去卖;我绣绣花,也可以拿去卖。换的钱干嘛?「以为诗酒之需」。想喝点小酒,需要花钱买,没钱怎么办?你画画,我绣绣花,拿去卖。作诗也需要纸笔,也需要花钱买,在在都需要花钱。所以,「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接下来两句话特别的动人。她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写得下来吗?好,我写:

  板书: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她觉得这种很纯朴、很简单的生活,非常满意。所以对她丈夫说,我们这种简朴的生活,布衣、粗茶淡饭(菜饭),可乐终身,我一辈子都觉得很快乐,你不必作远游计也,不必想到哪里去想办法赚钱,去想办法发财,不必。咱们就在这,「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不要忘记,这种话出自一个女子的口吻是多么难得。为什么林语堂特别推荐她?我想是因为这个。能够放下一切荣华富贵,不去争逐,甘于淡泊,这是最难得的事。同意吗?

  学生:同意。

  教授:所谓的气质,我想到这位女主人,一定是气质高华,能够说出这种话来,「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她非常可爱,所以林语堂中外古今,他就推荐她。他做一个比喻,刚才我说的。这是说到一个人的气质。

  如何培养自己的气质,使自己气质能高华,不要因为你只拥有一张像明星一样美丽的脸,你一开口说话就俗不可耐,有这种人,见过吗?你一定见过,我也见过。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气质,读书,不二法门。这个气,怎么那么麻烦,我们讲那么多,还没讲完吗?暂歇,气暂时不讲了。碰到有关气这方面的问题,欢迎同学们随时提出来我们讨论。我们这里提到什么?正气,要有一股沛然的正气。如何培养?

  学生:忠恕。

  教授:太好了。忠恕修己,忠恕待人,久而久之你自然有一股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哪怕有所谓的邪魔外道,看到我们他就跑,正气!所以,我们这里讲到一个正气,希望我们大家都慢慢培养,这是一。又说到什么?文章的气势,本来这个气很难讲解,但是我做了比喻,相信同学们应该明白了,像一串珍珠项链当中那根最重要的线,就是文章的气。除了文章,包括诗文。还有什么?我也说过,书法、绘画,都要有气势。你不能光是一些颜料,在那乱涂。你画的画要使人一看,气势磅礡,好像你的画面还装不下你的画,它在里面要冲出来一样,气!我也想学好,想学好作画,但太难,我一直在努力,这是一辈子的事。有机会也让同学看看怎么学画的过程,也讲气。

  我们讲正气,文章的气势,又说到书法、绘画的气,又说到什么?人的这种所谓的高贵的气质。这是天上的云气使我想到这些,可以我们来多讲讲它。暂时说到这,如果还有什么补充的,或者同学们想到的,我们接下来再讨论。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水」,留到下次。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主讲  (第六集)  2015/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181-0006

  教授:大家看看甲文水的写法,金文水的写法,再看到小篆,小篆的水是从金文、甲文变化而来,而变化并不大。甲文不止一种写法。

  板书:

  把它横过来看,像不像水波?

  学生:像。

  教授:不管金文、小篆,横过来看它就是水波。所以这个象形字字形上很容易理解,按照水波的样子画出水波的形状。后面树师同学妳帮我念一遍:

  学生读诵:水,甲文 金文水小篆,ㄕㄨㄟˇ,水是水流的象形。甲文、金文、小篆都像水流,「水」当横看作「」,有水流和激起的水波。

  备注:

  典籍所见:(1)水,水流。《老子》:「上善若水。」按:上善是最高的修养,「上善若水」是说,一个人的修养最高的境界是像水一样,水的性质,永远是从高处往下流,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申为:1、人的修养永远要学水那样,谦卑就下。2、再看水从高山上潺潺的往下流,它一定是顺着地势,有坑洼的地方先把它填满,再往前流,倘若碰到一座大石壁,它绝不会硬闯、硬冲,它会绕一个弯,再往前走,最后流到江河,归于大海。这显示给我们,做人做事,要学水流,顺乎自然,顺乎自然是道家的中心思想。

  「上善若水」。接下来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啊,水给万物带来最大的利益,它默默的施恩,从不望报。试想,万物不管植物、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能离开水而生存吗?你从来没有听到水这样说:「人啊!对我客气一点,对我恭敬一点,不要忘记我对你的恩德,不然明天就不给你喝了。」如果我们也能学会水的这些美德,不就是老子说的「上善」吗?

  由水的美德让我们联想到,五千言《道德经》里,时时处处提醒我们,要谦卑,要不争,要顺乎自然的处世哲学。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如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水是部首字,偏旁写作「氵」,凡由水组成的字,多与水有关,如:江、河、流、浅等。

  常用词:滴水穿石,水到渠成,水落石出,饮水思源。

  教授:好,水它的性质,我们引了老子「上善若水」这一章,「上善」就是最高的修养,「若水」要像水一样。水它的性质,它从高山慢慢的往下流淌,它碰到一个低洼的地方,它一定先把它填满,然后继续再往前走;如果碰到一座大石壁,它绝不会硬冲硬闯,它会绕个弯再往前走,是吗?然后流到一个平坦地方,它会在那里徜徉一下,然后再往前走,汇成江河,然后最后归到大海。这种水流,从山上一直到归到大海,它都是顺着自然的形势。所以《道德经》老子整个的中心思想,两个字:

  板书:无为

  道家的中心思想:无为。不要误解「无为」,以为是什么都不做,不是。无为,用我们现在的话:

  板书:顺乎自然

  就是顺乎自然。刚才我们说到水,它就是一种比喻,它绝对是顺乎自然。从水它自高山往下流,最后归向大海,我们还发现它的另外一个性质,它永远是从高往低处流。永远从高往低处流,引申到我们做人,如果我们也学习水,也学习水的这种德行,由高往下流,引申为谦恭卑下。我们如果认定它是一种上善,最高的德行,我们就要学它这种谦恭卑下的德行,内心千万不要存有一丝一毫的骄傲之气。这是说到我们个人修养。如果能学到像水这样,永远是需要谦卑。

  在《老子》这章「上善若水」,提出一个总的纲领,人处在世间,最高的这种修养应该像水一样,他提出这一个总纲领。譬如他也跟他的门生在说他的哲学思想「上善若水」,悟性高的学生他也会点头称是。就像早上我们说的,孔子在《论语》里面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记得吧?曾参悟性高,他马上点头说:「唯」,是的。老子提出这么一个最高的原则「上善若水」,他的门生,听到的人,悟性高的他也会点头,像曾参一样,说什么?「唯」,是!

  有些悟性不能像曾参那么高,可能还有疑惑,老子接下来解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什么我说它是上善?看水在给万物带来最大的利益,而不争功。譬如,草木能离开水吗?草木如果缺水,它就不能生活;动物能离开水吗?也不能;人能离开水吗?好像忍耐一、二天可以,再久了就恐怕不行。所以万物,包括动物、植物,以及我们人类,都不能离开水,它给万物带来最大最大的利益。我们也从来没听说这个水它说:「人啊,对我客气点,我是水,你如果不对我恭敬,明天不给你喝了」,绝没有听它这样说,它就是默默施恩而不望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施恩而不望报。经他这么样一解说,绝大部分听到他在说这个道理的时候,大家也都会点头,不错,我是不能离开水,水给我带来很大利益。可是这里面还有部分的人,他还有疑惑:老子先生,你叫我们效法水那种性质,它的德行,要谦卑,这个我接受。你叫我要像水那样默默施恩而不望报,我有点疑惑。那我这样岂不是成为一个天下最大的大傻瓜、无名英雄吗?是不是会有人有这种疑惑?

  老子一定会莞尔一笑,接下来他把利害拿出来给你看。朋友,你有这个疑惑,你再想想,「夫唯不争,故无尤」。尤是过失、灾祸。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他从来不会树立一个敌人。如果我们人生下来长大到老、到死这个过程,假如比喻说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话,从生到老、到死,一个人能学习水的谦卑、不争、施恩、不望报,他从来不会树立一个敌人。他从来没有敌人,绝不会有人在他背后害他一下,给他栽个跟斗,绝不会,他就可以从此岸风平浪静的渡到彼岸。「夫唯不争,故无尤。」聪明的朋友你自己想,这是聪明还是笨,是大傻瓜吗?你自己想,他没有答案,「夫唯不争,故无尤」。

  所以他一开始提出一个总纲领,人的修养要学习水那种美德,他说「上善若水」。人的修养,上是最高最高的境界,最高的道德标准,要学水那样。接下来他再补充、解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如果有人还有疑惑,那我不是成为一个大傻瓜、无名英雄吗?他再跟你解释,把利害拿给你看,正因为不争,水它可以风平浪静,此岸登彼岸。明白吗?有疑惑吗?提出来讨论。

  所以我们说老子道家的中心思想,这两个字「无为」,换成现在的话是顺乎自然、不去争。这是老子道家整个他的学术的中心思想,从它开始第一章,到最后八十一章,处处都在说解他这种学术思想,有时正面说,有时侧面说,有时甚至从反面说明,让我们了解道家的中心思想。要不争,你说不争有点困难,以现在工商社会来说,我不去竞争,去争一个好的工作岗位,我怎么样赚钱养家?你说不争,说来容易,实际上碰到很多的困难。

  所以他有一章要我们降低我们的物质欲望,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我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感官有要求,对颜色追逐美的颜色。如果你追逐得太过分,现在的社会里一入夜,城市里面霓虹灯五光十色,你如果迷恋这种五光十色,最后蔚蓝的天空你可能看不见了,真正大美的蔚蓝晴空你可能看不见了,因为你不会注意到,这叫目盲,「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天天泡在什么KTV,里面震耳欲聋的声音,你觉得真美,这让你耳朵只喜爱那种噪音。风入松寄,最美妙的松涛,你听不到了,等于耳聋。你点头吗?所以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大餐,酸的、辣的、甜的,味道愈重我愈喜欢,好吃。你天天追逐这些五味、美味,伤害了我们的味蕾,舌头上的味蕾,最后,菜根的香味,可能你吃不出来了。所以说「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五音、五味,这都是我们人的感官,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舌头能辨别的味道。还有一句话,「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骑着快马去追逐打猎,驰骋畋猎,让我们心发狂。你说我们现在没机会打猎,我不能领略。那很简单,开着宝马,或者奔驰,脚尖加油一点,噗——飙出去,令人心发狂。这都是说到我们的感官,有时候自己不晓得克制,往往会带来什么?目盲、耳聋、口爽,甚至让你心发狂,不得平静。这个道理,有没有反对的?真好。

  想想跟《心经》里面是不是很契合?有好多同学都在点头。《心经》里面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都跟《老子》这一章,不要太去重视我们的感官享受,我们要把这个欲望降低一点,能降到愈低愈好。所以《心经》里面也教导我们,《心经》的后面又说到,提得很高,「以无所得故,无有恐怖」,你就远离什么?「颠倒梦想」。这都说人如果能够降低欲望,所谓的放下,你就能够不会很多烦恼,你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

  使我们又联想到六祖惠能大师,当五祖跟他传授《金刚经》的时候,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不要执着,简单的说,不执着于这些声色欲望,简单的说。惠能大师一下就开悟,是的。所以到《金刚经》的后面,那首偈大家都一定很熟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的一切,你细想,如梦,黄粱一梦。「梦短梦长俱是梦,梦里胡为苦认真」,记得下来吗?「梦短梦长俱是梦」,你活长,一百、二百岁;短的,像早上我们说的王勃,这么一个大才子,二十九岁,有的还更短。「梦短梦长俱是梦」,都是一场梦,既然是梦,「梦里胡为苦认真」。所以《金刚经》最后偈语,「一切有为法,如」,这一个字是什么?

  同学:「梦」。

  教授:庄子有一次到郊外去,走累了,又热,前面有棵大树,他就走到树下想休息一下。当他坐下来,手竟然按到一个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仔细一看,是一个人的骷髅骨,人的头的骷髅骨。你也许会吓一跳,庄子他不怕,他看到,「你是骷髅」,他就拿那个马鞭敲它,「老兄,你是因为你的年寿到了,今天变成这个样子吗?」当然,这位老兄不会回答。庄子又敲,「老兄,你在世间,是因为妻子、儿女的拖累把你累坏了,变成这个样子吗?」他当然也不能回答。再敲,又问:「你是作奸犯科变成这样吗?」他也不会回答。他本来就走累了,然后又问了这么多,也问累了,想睡一觉,把它拿来当枕头,就睡着了。

  睡着,一觉睡得很舒服,竟然也做起梦来,梦见这位老兄,这个骷髅来跟他说话。这位骷髅反过来称他老兄,他说:「老兄,你刚才用马鞭敲我,你为什么敲那么重?很痛。老兄,你敲我,问我那些话,都是生人之累也」,人活在世上的拖累。「老兄,你要不要听听死了以后的快乐?」这个庄子固然是个很豁达的人,还是第一次听到那个老兄说死了以后很快乐,他就很想听听,他实在不相信死了快乐。他反过来问那个骷髅,他说:「你说死了快乐?那好,我叫有司(有司就是我们说的阎罗王这一类的)还给你生命,对你吹一口气,噗,让你活过来好吗?还给你生命。」骷髅摇摇头,「我不愿意。」庄子说:「你大概贪瞋痴还未了,你觉得光给你生命还不够,那好,叫有司除了还给你的生命,再还给你原来世间的那些妻子、儿女,一家团圆,你愿意活过来吗?」骷髅还是摇头。庄子想:「这个家伙贪心太重,还给他生命不够,还给他妻子、儿女,他还贪;好,干脆满足你,除了这些,再还给你世间的功名利禄,让你活过来好吗?」骷髅怎么回答?他说:「老兄,你真是一个笨蛋。」他反过来骂庄子是笨蛋。我告诉你,「死了以后是那样自由自在,没有你所谓的妻子、儿女拖累,没有春夏秋冬的变化,冬天也不必加很多衣服,不必去超级市场去买漂亮衣服,不必。」所以最后他结论说,「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当皇帝都没有我死了以后快乐,我为什么还要活过来?庄子一听,醒来了,原来他在作梦。《金刚经》里面说,「如梦幻泡影」。

  时间,人的生命时间呢?你说我身体很壮,现在医学又进步,保健一切都会很好,我一定可以活到一百岁以上。好,一百岁,在时间长河里面算多少?一剎那都不够。所以,以时间来算,人的生命又是那么短暂。「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两个打火石一打,一闪就没有了,电光一闪没有了,露,太阳一晒干了,没了。「如露亦如电」,指的时光,人的生命、时光太短暂。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都不真实的。时间来说,如露亦如电。

  所以有一个很有名的人,他把他自己的号叫六如居士。哪六如?刚才说的如梦、如幻、泡、影、露、电。六如居士,是谁啊?不知道。你手机一定查到,六如居士,你自己查去。鼎鼎大名的明四家之一,唐伯虎,他自称六如居士。

  板书:

  认识这个水字,本来是个象形字。水波使我们联想到,老子里面提到他学术的中心思想,最核心的就是上善若水,要我们顺乎自然。提醒我们人的一生,你一定要顺乎自然,一定要放下部分,不要与人争。争的结果是什么?刚才我们说不与人争,你能够风平浪静,从此岸一帆风顺,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能渡到彼岸,这是不争。反过来想想,如果争是怎么样?

  板书:蜗牛角内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喜,不开口笑是痴人。

  看看这首小诗,作者白乐天,白居易。「蜗牛角内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这很清楚是吧,刚才我们是要来探讨争的结果是怎么样,白乐天一开始就说争来争去,其实在有慧眼的人看,你争来争去就还是在蜗牛的角内那一点点。以现在来说,譬如一个人他在一个单位里面他是个科员,他就想我要表现好,我要能够胜过其它的科员,将来我要当科长,要争科长。当他真正争赢了,他当了科长,他发现还有很多科长。那怎么办?我要想办法排挤他们,我要当局长。他上去当局长了,最后一级一级还在争。白乐天说,你争来争去,真是最后还是在蜗牛角内,有什么好争的?就那么一点点大。更何况人的生命是那么短暂,就像两个火石一擦闪出那个火花,一下就灭了。我们人的生命,在这么短暂的时光里面寄此身,我们的生命。所以白乐天说,「随富随贫且欢喜」,要欢喜的生活,欢喜的在这个人间过你这一辈子。最后他骂人了,「不开口笑」是什么?「是痴人」,是个笨呆。要我们欢欢喜喜,要能够快快乐乐,常常笑口常开,这时才不会被他挨骂是痴人。

  这说明争的结果,在慧眼的人看,你争来争去,科员当科长,科长当局长,局长上去又厅长。厅长,怎么还有很多厅长?争不完。再想一下,今天你是科员,他也是科员,你处处排挤他,他当然也感受到你在排挤他,可是他一时争不过你,他心服吗?他心不服。我现在争不过你,我服你,而实际上他心不服,等一有机会,他可能从你后面给你栽个跟斗,可能他害你一下,这个跟斗,让你栽跟斗之后永不得翻身。所以是争的结果会造成树立敌人。因此老子告诉我们,上善怎么样?

  学生:若水。

  教授:水如何?

  学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教授: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

  学生:天下莫能与之争。

  教授:不是,「夫唯不争,故无尤」,是这一章里面的,另外一章有说到「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切哲学学术思想,我们说哲学是现在的名称,古代中国没有哲学这个名称,就是学术思想。儒家的学术思想是什么?道家的学术思想是什么?我们刚才就说道家的学术思想,「无为」、「顺乎自然」。要学水那样永远顺乎自然,永远谦下,不要骄傲。我们是不是在课堂上说过《易经》的干卦,从初九「潜龙勿用」,到九二「见龙在田」,然后一步一步努力,到九五怎么样?「飞龙在天」。这是警惕我们怎么样?千万不能骄傲,「亢龙有悔」第六爻,你一个骄傲、一个粗心,你会有很不好的结果,亢龙有悔。

  使我们想到,道家教我们谦下,上善若水,儒家也教我们亢龙有悔。刚才我们说,顺乎自然、上善若水,这是道家他们的中心思想。从它的第一章,到它的最后一章,八十一章,翻来覆去就说的、就阐发这一个顺乎自然的中心思想。我们举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让我们降下欲望,因为欲望少了你就不会去与人争,少争。如果我们手上有《老子》,你随便翻开哪一章,它都不离我们刚说的这个主题。有一章他说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然后他解释,「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这是说宠辱若惊。

  第二个主题,他说「大患者身」,后面他接着解释:「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若吾无身,吾有何患?」

  板书:大患者身。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若吾无身,吾有何患?

  大患若身,若就当者,「大患者身」。然后他解释:「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若吾无身,吾有何患?」很清楚吗?我们之所以有很多烦恼忧患,因为你有这个身体在。这又称什么?臭皮囊。有你这个身体在,你说身体有很多欲望,所以你就有很多大患,很多忧患。「若吾无身」,等到哪天你能够看破了,我是真的把臭皮囊丢掉了,无身,你还有忧患吗?「若吾无身,吾有何患」,就再也没有忧患。这就说明人的忧患烦恼都由我们的心造,心为着要满足你这个身的种种欲望,所以你就有很多忧患。所以「大患者身」,「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若吾无身,吾有何患?」

  《心经》里面也告诉我们,「无所得」,你就「无有恐怖」,你就能「远离颠倒梦想」。它提得很高的境界,「无老死」,甚至「无老死尽」,都把它看开了,提得很高的境界。它最后说的让你「远离颠倒梦想」,跟这里说的一样吗?几乎是可以画个相当靠近的等号,「若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们说到上善若水,联想到《老子》里面,他有时候说的浅近一点,有时候说的深入一点,说来说去都在发挥他那个上善若水、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刚才我看到一则《荀子》的一小段话,我们也拿来跟这个对照一下。

  板书: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孙卿子

  孙卿子就是荀子。好像早上我们说过,先秦诸子,各家使出各种办法来保卫他的学说,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也提过荀子他的文章非常慎密,说理让你不得不服。这里让我们见证到,一个君子人「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诚)这当真的意思,真假的真。真正的一个君子不会为外在的声名,所谓誉所迷惑,「不诱于誉」。「不恐于诽」,你只要心正,其它有人对你的误解,你可以不理,无所恐惧。「率道而行」,秉持正道,修己治人。「端然正己」,端正自己。「不为物倾侧」,物是外物,外物也就是一切欲望,不为这些外物被它们倾侧。这种「是之谓诚君子」,真正的君子。跟刚才我们引的《老子》那些,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不诱于誉」,声名,这都是身外。好好的修己,跟刚才我们引的那几章都一样,说不要为身外的这些所谓名、所谓利,去被它们倾侧,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算真君子。世间人最难通过的两个关口。

  板书:  

  一个钓鱼的老翁,有根钓竿,是吗?这是一条鱼,我这鱼画得很可爱。这是什么?芦苇草,这也是芦苇草。

  板书:五湖三江一扁舟,东西南北任去留。过眼青山绿水图画万卷,最爱芦花州。芦花深处,你北冥鲲,你龙门鲤,看谁能逃我名利双钩。

  在芦苇丛里面有位钓翁。牠叫什么名字,这个鱼?

  学生:北冥鲲。

  教授:或者?

  学生:龙门鲤。

  教授:看你有多厉害,哪怕你是北冥的鲲,北冥鲲是什么?《庄子》里面「北冥有鱼」;鲤能跃龙门,看你多厉害。「五湖三江一扁舟,东西南北任去留。过眼青山绿水图画万卷」,他看过那么多的青山绿水像图画那么美的图画万卷。这是一句,它不是两句。「过眼青山绿水图画万卷,最爱芦花州」,他最喜欢有很多芦花的芦花州,为什么?因为里面有很多鱼,「最爱芦花州」。「芦花深处,你北冥鲲,你龙门鲤」,看谁能逃我什么?「名利双钩」。好了,我们今天晚上课到这,带着很高兴的心情回家。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主讲  (第七集)  2015/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181-0007

  教授:同学们翻到二十九页,树师妳帮我念一遍:

  学生读诵: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日,日是太阳的象形。甲文日字有方、有圆、有多角,以方形为多。古文字学者谓刀笔刻在龟甲上不便为圆,所以多作方形。中有点画,用来与口字分别。

  备注:《说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一。象形。」段注:「○象其轮郭。一像其中不亏。」

  典籍所见:(1)每天。《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2)白天。《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3)昔日。《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

  日是部首字,凡由日组成的字,多与太阳或日的引申义有关,如:时、早、昧、旭等。

  常用词:风和日丽,日新月异。

  板书:

  教授:同学们,甲文的字形有很多不一样的形态,不过基本上就是画一个太阳的样子。本来是应该画圆形,因为龟甲用刀刻,它不好做弧形的线条,所以往往方形、多角形。在金文里面我们就比较容易看到,太阳只有轮廓。把当中填满的,我们称它为:

  板书:填实

  如果只画外面这个轮廓的,我们称它为:

  板书:虚中

  我们常用词用的有风和日丽,使我联想到王羲之的「兰亭序」,里面说到「惠风和畅」。王羲之的「兰亭序」,这里面我想起昭明太子,他选《昭明文选》的一个标准。昭明太子萧统是南朝梁代人,他喜好文学,集当时他认为最美好的文章成为一本文集:

  板书:昭明文选

  季刚先生要我的老师林先生熟读《昭明文选》,所以林景伊老师他几乎能背诵整本《昭明文选》。同学们对六朝的骈文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买一本《昭明文选》,放在你的书架、你的案头,随时翻阅。昭明太子他选文章他有个标准,就是要文辞非常的精美,当然也不能违背一个自然的现象,譬如我刚才提到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就因为有那么一句说「天朗气清」,好像是这么一句,因为他说的是江南那个地方,在春天的时候说天朗气清是不合适的,所以「兰亭序」没有选入《昭明文选》。这是我看到我们课本上提到一个风和日丽,使我联想到《昭明文选》里面有这么一个句子,因为它跟实际江南三月的天气是不合适的,所以没有入选《昭明文选》。也顺便提出来,告诉同学们《昭明文选》是怎么样一本书。同学们可以备一本,随时翻阅。翻过来看下一个字,树师妳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月,月是月亮的象形。月亮圆时少缺时多,造字取其常见的通象,作弯弯的月形。

  备注:《说文》:「阙也。象形。」段注:「像不满之形。」

  典籍所见:(1)月光。《唐杜甫.梦李白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2)计时单位。《尚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月是部首字,凡由月组成的字,多与月亮或光明有关,如:明、朗、朔等。

  常用词:荷塘月色,海底捞月。

  板书:

  教授:看看黑板上这里甲骨文有好多种的写法,大体上都是画个弯弯的月亮,它为什么不像我们说画个弧形的?刚才我们说过,刀笔不便,所以常常是这样子的形状。它可以正写,可以反写,在甲骨文里面,它正反不分别。只有一个地方:

  板书:

  右手、左手,这两个不能够正反混用。其它在甲文里面,它可以正反互用。看到课本,引到《说文》:「阙也。象形。」再翻回刚才「日」,《说文》日是什么?「实也。」用实来解说日,用阙来解说月。

  板书:天 颠也

  天,颠也。用颠来解释天。月,阙也;日,实也;天,颠也,叫做音训。

  板书:音训

  用字音相同的字来解释,也就是说颠跟天、实跟日、阙跟月,它字音是相同的。如果后世音变,变的途径不外韵变了,保持双声;或者声变了,保持什么?迭韵。所以我们看到《说文》里面的解释,天,颠也;日,实也;月,阙也;马,武也,这都是用字音相同的字来解释,训就是解释。为什么用字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解释?声与义同源。所以这里面,在《说文》里面,用字音相同的字来做解释,就是因为声义同源。

  再说,日,象形画个圆圈、画个太阳,这个都没有问题。月,你说十五的时候月不是很圆吗?为什么不画圆的?造文字,月亮圆的时候少,缺的时候多,造文字取它的通象,常见的。月亮圆的时候只有十五、十四、十六这几天,平常是缺的,所以缺时多,这是它的通象。而太阳永远是圆的。所以月亮是画一个不满,弯弯的样子。

  典籍所见,我们引到一个杜甫的诗「梦李白」。从这首诗里面我们看出什么?两位了不起的大诗人,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被贬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作梦都梦见他:「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这是他夜里梦见李白,醒来看到落月满屋梁,好像这月光照的就是平常你的脸的颜色,很富感情。也看出千古两位大诗人,他们不但没有文人相轻,而且感情很好,难能可贵。下面一个字「鼠」,树师帮我念一下:

  学生读诵:(甲文)(小篆)(隶书)(楷书)。鼠ㄕㄨˇ,鼠是老鼠的象形。甲文鼠,横视像鼠头、身、足、尾之形,上三点像残土,鼠性好穴,因此头常有土。小篆上像齿,下像腹、爪、尾;因其好啃物,故突显它的牙齿。

  备注:《说文》:「穴虫之緫名也。象形。」段注:「上像首,下像足尾。」

  典籍所见:(1)忧也。《诗经.小雅》:「鼠思泣血。」(2)微贱。《魏志.华佗传》:「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常用词:胆小如鼠,鼠目寸光。

  教授:由小篆再变到隶、楷,我们都很清楚可以看出,从甲文、小篆、隶、楷它演变的线索。再翻过来,下一个字,树师帮念一遍:

  学生读诵:(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米ㄇㄧˇ,米是一撮米粒的象形。米粒很小,如只画一粒,难以表意,所以画许多米粒较能表意。

  备注:《说文》:「粟实也。象禾实之形。」

  米是个部首字,凡由米组成的字,都与粮食有关,如:粒、粱、粟等。

  常用词:米饭,大米,鱼米之乡。

  教授:我们天天吃的米饭,这个米,如果你是造文字的人,你帮我画一个米好吗?一颗米太小,所以就画一撮的米,比较容易看清楚。下一个字,树师读一遍:

  学生读诵:(陶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瓜ㄍㄨㄚ,瓜是藤蔓上结有一个瓜的象形。陶文及小篆,外象蔓,中象瓜。

  备注:瓜是部首字,凡由瓜组成的字,都与瓜果有关,如:瓣、瓢等。

  常用词:黄瓜,西瓜,滚瓜烂熟,瓜熟蒂落。

  板书:

  教授:看看小篆,还有一个陶文,那个瓜非常象形,它是藤蔓结的一个瓜。说到这,我目前住在北京的一个山下,后面有一片果园,利用隙地就种些青菜。青菜它一下长得很快,我们来不及吃它,送给左右邻居都还来不及,它长得太快。有一天,我去看看那个韭菜长得怎么样?长得很高,再不割的话它太老了。那么就割了,也是吃不完,也分给左右邻居。再隔一阵,再去看,割了的韭菜它又长了。种过韭菜吗?同学们把《说文》这个韭菜的「韭」字翻开。

  板书:

  先找到的同学,读一下许慎对「韭」的说解。

  学生读诵:韭,韭菜也。一穜而久生者也。

  板书:一种而久生者也

  教授:种一次,你割了它又长,你再割它又长,叫一种而久生者也。它这就是很容易长,韭菜。我说我的菜园里面,韭菜割了以后它又长。所以要你们翻翻《说文》,果然许慎也这么说,一种而久生者也。

  有一次,想再看看韭菜又长多高,要赶快要割,没想到很意外的发现旁边长一个西瓜,实在太意外了,高兴得不得了,我看看有点像这个。为着去看韭菜,竟然发现一个西瓜,还不是很大,大概有我拳头这么大。现在我出门几天了,不晓得长多大。有时我下课休息的时候,我还会想到这个西瓜,我想到底长多大。翻过来,树师妳帮我读「燕」:

  学生读诵:(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燕ㄧㄢˋ,燕是燕子的象形。甲文像一只头朝上,而展翅奋飞的燕子,小篆从甲文演变而来,上像燕子似小钳的口,中像其身背,下像其歧尾,身背两旁像飞时所张的两翅。

  备注:《说文》:「玄鸟也。籋口,布翄,枝尾。象形。」

  典籍所见:(1)宴饮,假借为「宴」。《诗经.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按:宴、燕:于甸切,十四部,两者同音,可以通假。)(2)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左传.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3)轻侮。《礼记.学记》:「燕朋逆其师。」

  常用词:燕子,海燕。

  板书:  

  教授:大家看看甲骨文有这样写的,很形象,翅膀、身体、尾巴,牠嘴巴像小钳子。演变到小篆,再演变到我们现在隶、楷。

  板书:燕

  这个都还保持象形,牠的头、小钳子的嘴巴、身体、翅膀、尾巴。燕子尾巴总是叉开的。《说文》说牠是什么?「玄鸟也。」燕子一般是黑色的,玄是黑色的。演变到隶、楷,问题就看不出来了。这四点代表什么?看不出来了。你说我们四点的文字有好多。

  板书:然

  这个字也是四点,它(燕)也是四点,那这四点一样吗?这个字(燕)这四点,我们知道是从它变来的。这个字(然),这边是犬,这边是肉,底下这四点原来它是火。

  板书:火

  用火来烧狗肉,然。有同学就邹眉头,这狗牠好可怜。然,本来就是火来烧狗肉。各地方风俗不太一样,在广西桂林地方,他们认为狗肉是非常好吃,所以他们喜欢朋友三三两两一起去吃狗肉,因此就把好朋友叫做「狗肉」。他是我的「狗肉」,意思是说他是我的好朋友。如果你在国外,外国人看到中国人在烧狗肉,他们觉得莫名其妙,太不可思议!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主要是讲这字形,「然」原来是烧狗肉,后来被借为什么?天然、自然,因此旁边又加一个火,燃烧的燃。

  板书:燃

  这一来的话,这狗一定是很痛,更多的火,燃烧。

  板书:然 燕 鱼 鸟   

  大家看看现在的楷书、隶书,这些四点,实际上在篆书里面我们看到,它都不一样,这代表火,这是燕子的尾巴,这是鱼的尾巴,这是鸟的脚,这变成四点了。我们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都还能够看出造字它原来的形体,到了汉代的隶书,以及后世的楷书,像这种变化,你就看不出它原来到底是代表什么。我们现在学文字学,看到底下这些,知道原来它不一样。如果同学们没有来这学文字学,你只认得这些,你不晓得怎么分别,是吗?

  同学:是。

  教授:所以,隶书、楷书对原来造字的这种形象有很大的破坏,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在这个我们现在都已经习惯了。假如它再演变,演变成为简体字,那对我们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字的破坏就会更加严重。甚至有人主张废除汉字,改用像西洋一样标音的文字,这一来就会把我们原来这几千年光辉的传统文化等于是一举消灭,你看不出字义来,这是非常严重。各位同学在此,我们认识到这个,认识到我们汉字的重要性,我们有责任要保护我们的汉字,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千年、万年的继续传承、继续光大,这是各位的一个责任!我们经常引用曾子的话,士怎么样?

  板书:士

  学生:不可以不弘毅

  教授:不可以不弘毅。弘是大的意思,毅是坚忍。一个士要有弘毅的精神,我们才能够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还要弘扬,这是我们的责任。我现在已经快八十岁了,还在这里挥汗,一站站几个钟点,我为什么?这是我的责任,因为我了解到它的重要性,因为我了解到现在年轻一代的朋友们,他不认识,他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希望借着在这个地方,各位是种子,由你们再去传播,会一个变十个、十个变百个,慢慢传播。这是寄望各位要有这种使命感!我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认识这一点,我们不能够让它断绝。我们认识传统文化,它的优良是西欧其它国家不能够跟我们并比的。因此,我们不能够让有些他可能是没有认识,所以认为西洋什么都是好的,要用标音来改换我们的汉字,这是极为严重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需要传承它,还要捍卫它,使我们的文字,这样优美的文字、载义的文字、富有哲学的文字,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昨天我们黑板上曾经我写了一小段的乐谱,我们说唱着歌儿回家,是吗?记得《论语》里面,孔夫子跟他几个弟子在一起,他说:「盍各言尔志?」有一个他的弟子,他就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最后问到曾点,他说愿意跟几个年轻朋友,然后说最后要:

  板书:咏而归

  记得吗?就是我们昨天说的,唱着歌儿回家,「咏而归」。各位同学把这一则找出来熟读,很短,「盍各言尔志」。曾点说到「咏而归」,孔夫子说:「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这样的学习。

  板书:

  昨天因为黑板太小,我写得比较潦草,现在把它擦干净了重新写一下。这个一点一挑是琵琶的指法。你看看这里有两点,一点一挑表示有两个声音,这也是两个声音。旁边红色圈代表节拍,打拍板的地方。我哼一次,同学跟着来。我再开始哼,同学们一起哼好吗?再来,还想唱一次吗?

  学生:想。

  教授:我知道还想,再来。比较熟悉了吧?回去自己念一念,然后你就可以咏而归。真高兴!接下来,树师帮我读下一个字:

  学生读诵: 甲骨文金文 (小篆)(隶书)隹(楷书)。隹ㄓㄨㄟ,是一只短尾鸟的象形。甲文是一只鸟的形状,与鸟本同为一字,不分短尾长尾。上部是鸟头,嘴朝左方,右为翅膀,下为鸟爪。金文、小篆是从甲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鸟之短尾緫名也。象形。」

  隹是部首字,凡由隹组成的字,都与鸟类有关,如:雅、雀、集等。

  教授:前面这个「鸟」字,我们讲过吗?

  学生:没有。

  教授:再来念一下「鸟」。

  学生读诵: 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楷书)。鸟ㄋㄧㄠˇ,鸟是一只鸟的象形。甲文、金文是一只鸟的形状,鸟头朝左,鸟身侧立,下为鸟尾及足。小篆是从甲文、金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长尾禽緫(ㄘㄨㄥ)名也。象形。鸟之足似匕(ㄅㄧˇ),从匕。」(许慎据小篆笔划,说鸟足从「匕」,不确。)

  鸟是部首字,凡由鸟组成的字,多与禽类有关,如:鹂、鹭、鹅等。

  常用词:笨鸟先飞,鸟语花香。

  板书:

  教授:这两个字在甲文里面它不分,短尾、长尾在甲文里面不分。到后来小篆,这就分为「鸟」是长尾,「隹」是短尾。从小篆一直演变到隶书、楷书,鸟与隹就一直是分开用的。

  板书:

  这是什么?右手,就是手。手抓住一只鸟,是哪个字?

  学生:只。

  板书:只

  教授:只。抓住一只。

  板书:

  教授:这是什么字?

  学生:双。

  教授:双。手抓住两只鸟。

  板书:

  教授:看看这应该是什么字?

  学生:集。

  教授:集。很多鸟在树上,集。现在怎么写?省略了。

  板书:集

  教授:只写一只鸟,省略了。另外那两个鸟大概跑掉、飞了,这「集」。所以你看,从我们现在说的跟,实际上在甲文时代并没有分别。我们又知道,手抓住一只鸟就是只;抓住两只鸟,一双。所以从它的演变,我们会觉得文字学并不是很枯燥,是吗?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现在我们讲的只是象形,这已经是会意了(),两个字结合起来、拼起来。这也是会意了,。,这是右手,跟,两个初文组合成一个新的字,这是会意。所以把初文,这是,这是,认识了以后;这是,右手;这是,认识以后,再了解它怎么组合,我们认为我们的汉字并不难学,而且很有趣味,你觉得是吗?真好。接下来,树师帮我念下一个字:

  学生读诵:(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羽ㄩˇ,羽像鸟的一片羽毛。甲文、金文羽字略同,像鸟的一片羽毛,小篆从甲文、金文演变而来。

  备注:《说文》:「鸟长毛也。象形。」

  典籍所见:(1)鸟毛。《易经.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2)鸟类。《文选.七启》:「野无毛类,林无羽群。」(3)五音之一。《吕氏春秋.孟冬纪》:「其虫介,其音羽。」

  羽是部首字,凡由羽组成的字,多与羽毛有关,如:翅、习、翔等。

  常用词:羽扇纶巾,党羽。

  教授:看到甲文和小篆,它就是画的一片的羽毛,是象形。典籍所见里面第三项说是五音之一,理解吗?五音是什么?

  学生:宫、商、角、征、羽。

  教授:就是我们现在说的Do Re Mi没有Fa,Do Re Mi Sol La五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18: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