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64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8-27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尧舜的舜。「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然后又说,「羽」,项羽的羽,「亦重瞳子」,项羽也是有两个眼仁。所以他底下说,「羽岂其苗裔邪」,这样说来项羽岂不是舜的后代吗?如果给汉武帝看到怎么样?干脆宰了他算了,这样发牢骚。懂这意思吗?「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也就是说项羽是大圣人的后代,这个汉代的天下本来就应该给项羽,你这个刘邦是什么狗屎运,竟然你得了天下。所以他是满腔的怨恨,司马迁。所以他《史记》着完了以后不敢发表,发表会怎么样?像刚才这个问题,他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他《史记》作完以后说,「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先藏起来再说。这是司马迁《史记》之所以孔子称世家、项羽称本纪,现在明白吗?
我读《孔子世家》读到后面,说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重复的淘汰掉,「取可施于礼义」的,很纯正的,「三百五篇」,三百零五篇,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三百零五篇,这司马迁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他说古代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去其重」,把重复的删汰掉,还有「取其可施于礼义」,那些不可施于礼义,所谓的靡靡之音的也把它淘汰掉。所以《论语》里面我们读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都很纯正。《史记》是这么记载,孔子之前《诗经》有三千多篇,孔子去了百分之九十,剩三百零五篇,对吧?我们读他的书,了解到古代诗有三千多篇。被删汰掉的,称它为佚诗,没有收到三百篇里面的,被孔子删汰掉的,称它为佚诗。
因为读到《孔子世家》,刚才我念的,孔子对古代的诗删汰了百分之多少?九十左右。这样的话,留下来的佚诗,应该还有很多才对。可是我们读后来的典籍里面,引诗,一段理论,后面说「诗曰」,这叫引诗。读后代典籍的引诗,应该有很多佚诗,应该有很多不在现在这本《诗经》里面的。可是我们读古代典籍,竟然很少发现佚诗,所以我就有个,刚才说怎么样?可以打个问号。司马迁你有没有搞错?三千多篇。古代有三千多篇,孔子就去掉百分之九十,你有没有搞错?不然为什么现在佚诗那么少?这个可以打个问号的。
因为孔子删的诗是孔子以前流到孔子手上的,司马迁说有三千多,请问你,你怎么知道?你怎么会知道有三千多篇?你是汉代的人,所以可以打个问号。这个问号一打,你就麻烦了,我花了三个月,整整一个暑假才把它搞清楚。怎么搞?各位同学想一想,你如果有了这个疑问,像刚才我说的疑问,要如何来澄清它?第一个,靠近孔子年代的典籍,我们说先秦诸子,对吧?靠近孔子时代的典籍,然后我们读先秦的诸子,看看里面引的诗,诗曰,它引的诗,拿来对照现在的三百篇《诗经》,然后看到它比例,合乎《诗经》的多,还是佚诗多,来澄清我们的问题,是吗?
接下来碰到一个问题,要从先秦诸子比较靠近孔夫子那个年代的典籍里面来看它引诗。第一个,你要确定先秦诸子是哪几家,哪些算先秦诸子,你要有个根据,把《汉书.艺文志》打开,先秦诸子有这么多家。这些家里面,开始要找它的版本,譬如墨家,《墨子》这本书,哪一个版本是好?当然是愈早的、愈近古的愈好。开始有版本的问题,又开始有校雠的问题,种种问题都来了。找到这些你认为是比较合适的版本,开始要翻了。从开始慢慢的翻、翻,要仔细的翻,不能遗漏,碰到「诗曰」,赶快抄下来。这样子,把先秦诸子整个从头看一遍,摘录出来引诗。
我觉得好像我很用功,很高兴,拿去给我的老师看,希望能得他夸奖一下。结果他一看,他说《庄子》你怎么没有引?吓我一跳,《庄子》我也算熟悉的,可是想偷懒,就没有从头一页一页去翻。我说,我对照过,好像没有引诗。他说怎么没有?「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怎么没有?吓一跳,老师真是火眼金睛,又被他找到问题了。战战兢兢回来,又从头把《庄子》翻一遍,有,「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就引这么一首,一次,整本重翻一次,就有这么一次引诗。
好,把先秦诸子的引诗统统摘录出来,然后排比对照。如果按照司马迁那个说法,孔子删诗去掉百分之九十,对照先秦诸子引的诗,应该有百分之九十是佚诗,对吗?然后合乎三百篇只有百分之十,这才合乎司马迁的计数。等我做完,排比一个表格出来,不对,佚诗在先秦诸子引诗里面只占百分之二十不到,反过来,百分之将近八十出头的,是跟三百篇一样。这也就是说明一件事情,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孔子删汰那么多,不对,有证据吗?在这,先秦诸子引诗,最靠近孔子时代,这是铁的证据。所以我的结论是,司马迁说到孔子删诗的问题,「古者诗三千余篇」,孔子去掉多少?我的结论是孔子确曾删诗,他确实删过诗,古代的诗,但是数目不是那么多,应该是「古者诗三百余篇」,不是三千余篇,他只去掉十分之一多一点。这是从先秦诸子引诗里做出的排比,你才敢下这么一个结论。
明白,对古籍经典如果有怀疑,可以打问号。但是你要很确实的去找证据,才能够来解答你的疑问。我是提出这么一个例子,从先秦诸子引诗论司马迁孔子删诗之说,我只是自己打一个疑问,结果我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个问题找到答案。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台湾的《孔孟月刊》这期刊里面,因为长,分两期。这是说明给同学们一个例子,做学问是要求真,而可以允许我们提出疑问。我先举出段玉裁对《说文》的疑问,他说这个「家」,许慎说是「从豭省声」,他说很可疑。
那天好像有个同学,在下课之后提到一个问题,对许慎《说文》有些是不是也有点疑问的?我说当然有,原因我们现在说明一下。许慎用来做根据的是李斯留下来的什么东西?小篆。小篆跟甲骨文我们现在对照一下,有很多笔画变化了。所以许慎他来不及看到甲骨文,他只能根据小篆的笔画来做《说解》,里面就有一些是要更正的,可以更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