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117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8-27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应该怎么样?仄仄平平仄。所以不管是仄起,开头两个字,尤其第二个字是仄声的叫仄起,不管是平起,第二个字是平声的叫平起,都是这样一正一反,一正一反,明白吗?明白。简单吗?简单。真好。
很多人作一辈子诗,为这平仄头痛得不得了,他弄不清楚,现在觉得它好简单。也许还有个疑问,说:「老师,这是七绝,那五言怎么办?」告诉你好简单,五言就把前面两个字,把它扼杀掉,不要它。五言,前面七言你已经记得了,你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后面这就是五言的开头,这是五言的平起,这是五言的仄起,简单不简单?太简单了。我卖的这个学问一点都不值钱,我要下课了。好,下课,今天讲到这。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主讲 (第三集) 2015/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181-0003
教授:还记得我们昨天晚上讲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记得那个平仄吗?这是说到我们中国的汉字,它特性里面表现在文学上面是那样的优美。昨天我们说的是七绝,「月落乌啼霜满天」,那各位也许要问,那还有律诗?我们举一首很容易记得,白乐天的《湖上春行》,有同学读过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板书: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们习惯都应该是由上而下、由右至左,怎么今天我是横着写?大家一定奇怪,是吧?不奇怪。
板书:
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 2 3 2 1 6 53 3 6 5 3 2 3 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 4 5 6 5 5 3 1 2 3 5 3 3 21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 3 3 2 1 6 53 3 6 5 3 2 3 1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现在不奇怪了吧!我小时候,我弟弟从学校回来,他说「哥,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些数字我不懂。」我说是什么?他就写给我。533、422、1234555,我就哈哈大笑,我说「蜜蜂做工」的歌,533,「5 3 3」;422,「4 2 2」, 「1 2 3 4 5 5 5」,哈哈大笑。这就是1234555。「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1 2 3 2 1 6 53,3 6 5 3 2 3 1,3 4 5 6 5 5 3,1 2 3 5 3 3 21,1 3 3 2 1 6 53,3 6 5 3 2 3 1。」鼓掌。我们一起先哼一次简谱,然后一起学唱这首歌,好不好?
「1 2 3」开始,「1 2 3 2 1 6 53 ,1 2 3 2 2 5 3,1 2 3 2 1 6 53,3 6 5 3 2 3 1,3 4 5 6 5 5 3,1 2 3 5 3 3 21,1 3 3 2 1 6 53,3 6 5 3 2 3 1。」
好听吗?好听。容易吧!开始对歌词,对照歌词。「孤山寺」,一起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鼓掌。
古代音乐在我们中国的文学史上遗失了,害我们现在学堂里面,都不能像以前那样弦歌不辍,这是很大的一块遗憾。孔夫子是了不起的一个教育家,他深懂得音乐的感人,从耳膜进去直接就能使你潜移默化。所以他给他门徒们六种教课书,有一种是什么?《乐》。现在乐有两说:一说乐本无经,就配《诗经》唱的,本来就没有经,没有所谓乐经,经书没有;另一说,说亡于秦火,一把火烧掉了。这是很难考证的事,无从考证。
再说,古代乐谱没有乐谱。这个1234555是哪来的?阿拉伯数字,古代没有。很多像豆芽菜的五线谱,那是欧洲的,我们中国也没有。那中国的乐谱是什么?文字谱。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可信的,唐代传下来的文字谱。什么是文字谱?因为我们没有乐谱,所以就用文字,我们的汉字来记载。如何记载?有一首古琴的曲子,叫「幽兰」,各位有兴趣可以在计算机里面下载「幽兰」。这个曲子是从唐代传到日本,在国内也遗失了。
那是大唐盛世的时候,日本仰慕我们的大唐文化,他们派僧人,还有留学生把唐代的文化整个、全盘,包括建筑、书法、作诗、画画,全盘,像现在的什么?复印机一样,把唐代的文化整个复印一份搬到日本。你看,日本现在住的那种木板的榻榻米房子。他们所谓榻榻米,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代的席地而坐的席。古人没有椅子,也没有桌子,地上一个垫子,席地而坐。你看日本人现在,他们日式房子里面,铺的是现代比较规整的,它那个是一米乘两米,一席,稻草厚一点,它叫榻榻米。然后,它现在那种生活方式,就是唐代我们中国生活的方式。
你说奇怪,古人书信到末了都要来个什么顿首,某某顿首,或者某某再拜,你说哪那么客气?因为我们不太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你看日本人用的榻榻米,就知道我们唐代的生活方式。古人席地而坐,一个垫子坐在那里。客人从门口进来了,主人原来坐在那里,稍微一挺身就像跪,是吧。稍微一挺身就跪,然后对客人打招呼,比从坐垫站起来,然后跟他握手还要方便,对吧。所以他一挺身就是长跪的跪了。然后,客人也坐下来跟你打招呼,彼此互相打招呼就叩首,也很方便,坐在那里叩首,长跪叩首。所以我们就不奇怪古人书信,文言文里的书信,署名后面往往写某某再拜、某某顿首,是吧!先来理解这个。那是古人生活方式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没有高的桌子,没有高的椅子,更没有沙发。
刚才我们说,在唐代那种辉煌盛世的时候,日本人过来学习,把我们唐代的文化几乎整个拷贝过去。他们善于模仿,他们崇拜我们中华文化,所以唐代那些文人的文化生活,他们都搬过去,这首「幽兰」曲子就是那个时候传到日本。它是一首古琴的琴谱,它怎么样记载?在座一定有同学可能是学过古琴的。一张琴七根玄,十三个徽位。现在有琴谱是减字谱,不是这个简字谱,琴谱的减字谱。那唐代是怎么弄?用文字记载,譬如他要记载一个音,「1 2 3」的「2」,他怎么记载?他告诉你,左手拇指按三弦十二徽,你就找到第三弦、第十二徽按住。这么多字只写一个动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