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刘克雄教授主讲汉字入门三十二集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Fa和ti是半音。我们只用五音,宫、商、角、征、羽。这里附带要说一下,中国古代的音乐,我们多么希望能够找到它、恢复它,那我们在学堂里面又可以弦歌了。可是太难了。第一,古代没有乐谱。我们看到最早的乐谱是,我说过,唐代的什么?文字谱,记得吗?是什么曲子?「幽兰」,是一曲琴谱,古琴的琴谱,「幽兰」。这是现在有物证,实际能看到的乐谱。

  古代的乐器,我们要恢复古代的音乐,第一要先能恢复古代的乐器。你说,有,出土的有编钟、编磬,还有其它的乐器。管乐器好像没听说,横的、竖的,我没有听说出土有管乐器。现在有一个问题存在,我们现在外面市面上买到的洞箫、横笛,它的音高是对是不对?这是非常麻烦的一个问题。因为根据记载,音高,Do、Re、Mi,它的音高是根据管吹出来的。这个管是竹管,多长,吹出来这个声音它的音高,定它为宫。因此最重要要知道管的长度,你才能够取一个标准古代的长度的管,吹一下才知道,它相当于钢琴上哪一个音,知道它音高。同学们一定觉得这也不难,记载上有,古代的尺,一尺是多长。这实际上是个很麻烦的问题,我们地上出土没有挖出古代的尺,你就很难定它的长度。记载上怎么说?尺是用一百颗的米,把它排起来。排一百颗的米,这是一尺。有横排,有竖排。

  板书:

  横排一百颗的米,叫横粟尺。粟,米粟的粟。

  板书:粟

  横粟尺。纵排,叫纵粟尺。排一百颗的米,你这样纵排就是纵粟尺,横排叫横粟尺。你说,真好,我回家拿一百颗米排一排看,就知道古代的一尺是多长。问题又来了,你现在用的米跟古代的米一样大小吗?米还有好几种的米,是吧?所以虽然有记载,实际上是很难确定它。就盼望能够挖出一个古代金属做的尺,没有朽烂掉,那就有个标准了。所以很多,因为史上很多这种问题,乍看好像可以克服,再深入一点就麻烦得很,有时候几乎不可克服。翻过来,我们看老虎,树师帮我读一下: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虎ㄏㄨˇ,虎是老虎的象形。甲文、金文是侧视的老虎,巨口利齿及长身。小篆是从甲文、金文讹变而来。

  备注:《说文》:「山兽之君。从虍。从ㄦ。虎足象人足也。」(老虎的脚岂会像人足呢?小篆下部疑像老虎蹲踞之形。)

  典籍所见:(1)老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气吞万里如虎。」

  常用词:龙腾虎跃,如虎添翼。

  教授:看看甲文的虎,你把它横过来看像一只老虎吧?

  学生:像。

  教授:嘴巴很大,他特别画的,突出牠可怕的大嘴巴。身上还有纹彩,是吧?到了小篆,慢慢的变得有点不太对了。

  板书:

  看这个,这像虎头,还有点像,大嘴巴变得更大,虎头。这一个小篆变成这样子。许慎说是老虎的脚像人脚,所以这里画个人。底下这部分,红的这部分,说虎足是人足,这个有问题,对吗?像这种地方我们既找到了甲骨文,我们又看到了动物园的老虎,就能确认这个地方是不对、不正确的,它不是人足。

  板书:

  可以说它有点像,它这里有点拐弯,像老虎蹲踞那个样子,这是从小篆来说。而实际上,在金文、甲文就清楚的是个整体的象形。这是我们说到《说文》里面有些部分、少部分,譬如这个「虎」字,许慎这种说解,我们就不可以迷信。我们有证据,我们就应该正确的更正它,它不是人足,我们顶多说,像老虎蹲踞那样。如果说是甲文、金文,它就是整体的象形。我们看下一个字,树师妳读「豕」:

  学生读诵:(甲文) (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豕ㄕˇ,豕是一头猪的象形。甲文、金文像猪肥大的肚子及尾巴。小篆是从甲文、金文演变而来。

  备注:《说文》:「彘(ㄓˋ)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段注:「豕首画象其头,次象其四足,末象其尾。」

  豕为部首字,凡由豕组成的字,都与猪有关,如:豪、豢、猪等。

  教授:大家看看甲骨文,这猪的肚皮是否还应该画得更大一点。后面说部首字,由豕组成的字都跟猪有关。我们以前说过:

  学生:家。

  教授:什么字?

  学生:家。

  教授:家,对了。家,我们说它本来应该是什么?

  学生:猪的家。

  教授:猪住的猪圈是吧,后来移用到人住的家。许慎他说,是「从豭省声」。段玉裁就觉得很可疑,他特别提出来「凡许慎说省声者,都有可疑」,记得吗?

  学生:记得。

  教授:这是猪。原来我们住的地方,我们这个家,我们这温馨的家,原来是猪住的地方。看后面的「鹿」,树师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鹿ㄌㄨˋ,鹿是一只鹿的象形。甲文鹿字像其两角多歧,下像其头及身之形。篆文是由甲文、金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鹿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鸟鹿足相比。从比。」(按:许慎说「从比」不确。)

  典籍所见:(1)比喻帝位、政权。《史记.淮阴侯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2)方形的粮仓。《国语.吴语》:「市无赤米,而囷(ㄐㄩㄣ)鹿空虚。」

  鹿为部首字,凡由鹿组成的字,多与鹿有关,如:丽、尘等。

  常用词:鹿角,梅花鹿,逐鹿中原。

  板书:

  教授:同学们看看甲文,这很可爱,是吧?鹿真是很可爱。特别标出什么?

  学生:角。

  教授:牠的鹿角。在甲文里面,如果这里,这是「土」字,标上这个,表示牠是雄性的鹿。换一个,表示牠是雌性的鹿。在甲文里面雌雄分开。接下来,同学们看下一个「马」字,树师妳帮读: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马ㄇㄚˇ,马是马的象形。甲文、金文马字,头、身及尾咸备,特别突出其它动物皆无,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马独有鬃毛的特点。小篆是从甲文、金文演变而来。

  备注:《说文》:「怒也。武也。象马头髦(ㄇㄠˊ)尾四足之形。」

  典籍所见:(1)形与马相似之物。《蜀志.诸葛亮传》:「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2)骑马。《淮南子.齐俗》:「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

  马是部首字,凡由马组成的字,都与马有关,如:驾、骑、驰、驹等。

  常用词:汗马功劳,一马当先。

  教授:甲文、金文,牠跟其它动物有什么不同?特别画出别的动物没有,而这种动物特有的鬃毛,马。小篆的马,看看:

  板书:

  这是牠的鬃毛。这个马字,它是从甲文、金文慢慢演变过来。应该看出什么?二足,这是马的两个脚,这是牠的尾巴。许慎把它看成一二三四,尾巴变小了。看下一个字,「车」,树师妳读: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车ㄔㄜ,车是古代马车的象形。甲文和金文像整架马车之形,小篆及隶书、楷书车字应横视。

  备注:《说文》:「舆轮之緫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段注:「象两轮一轴一舆之形。此篆横视之乃得。」

  典籍所见:(1)士大夫所乘的车。《易经.贲卦》:「舍车而徒。」(2)牙床。《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车是个部首字,凡由车组成的字都与车有关,如:轨、轮、轴等。

  常用词:杯水车薪,前车之鉴,车水马龙,学富五车。

  板书:

  教授:当中这一块是什么?马车当中坐的那个椅,舆可以坐的地方,旁边才是它的轮子。那为什么本来应该横写,现在我们都把它竖起来写?为着竹简上一片一片,你横写竹简一片一片很窄,有时写不好,所以都变横为直。甲文我们选了两个。第一个,看到是整架马车的象形。看过西安的兵马俑吗?你可以看到马车,跟我们甲文看到几乎是一样。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舟」。树师妳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舟ㄓㄡ,舟是船的象形。小篆是从甲文、金文讹变而来。

  备注:《说文》:「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ㄎㄨ)木为舟,剡(一ㄢˇ)木为楫(ㄐㄧˊ),以济不通。」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

  典籍所见:(1)船。《诗经.邶(ㄅㄟˋ)风》:「二子乘舟,泛泛其景。」(2)乘船。《礼记.祭义》:「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

  舟是个部首字,凡由舟组成的字,多与船只有关,如:航、舫(ㄈㄤˇ)、舰、舵等。

  常用词:同舟共济,破釜沉舟,逆水行舟。

  板书:

  教授:舟很容易看出,小船。所以段注说:古人言舟,汉代的时候就称它为船。到小篆变得已经不太像船了,然后到了现在隶楷,这个舟就更不像船了。所以我们很高兴,我们现在能看到甲文、能看到金文,让我们更进一步对这些文字更清楚、更正确的认识。同学们再看下面一个字,树师妳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牛ㄋㄧㄡˊ,牛是一头牛的象形。甲文、金文、小篆,是从后面看牛的样子,上像头和两角,「一」像肩甲隆起,中间「丨」像牛身和尾巴。

  备注:《说文》:「事也,理也。像角头三封尾之形。」段注:「角头三者,谓上三岐者象两角与头为三也。封者,谓中画象封也。封者,肩甲坟起之处。尾者,谓直画下垂像尾也。羊,豕,马,象皆像其四足。牛略之者,可思而得也。」

  按:古文字学者有以为,甲文的牛字是牛头的象形。(引备一说)

  教授:等一下。古文字学者,上面加一个「按」,按语,这不是段玉裁说的,是我说的。按:古文字学者有以为,甲文的牛字是牛头的象形。(引备一说)。接下来:

  学生读诵:典籍所见:(1)星座名。《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2)自谦的代称。《史记.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

  牛是部首字,凡由牛组成的字,多与牛有关,如:牺、牲、犁等。

  常用词:牛角,小试牛刀,九牛一毛,庖丁解牛。

  板书:

  教授:对这个「牛」段注怎么说?角头三者,它是三岐,像两角和头,指这三个,头,两个角。封是指这一横,牛肩膀上凸起的封。这是牛身、牛尾,你从后面看,牛是这个样子。研究甲骨文的古文字学者,有认为这个牛就是牛头的样子。这是有这么一说,让同学们知道,从甲骨文,有人认为它是牛头的象形。

  段注说,羊、豕、马、象都像四足。而这个牛为什么省略这些四足?段玉裁说:「可思而得之。」这很有意思,可以想象到牛有四个脚。这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声训,用字音相同、相近的字来解释。

  同学们查一下《说文》,「事」和「理」和「牛」,这三个字的反切。把「牛」的反切和段玉裁注第几部,你把它记在这个书空隙的地方,先写下来。「牛」字查完,接下来查另外两个字,「事」、「理」两个字的反切。

  学生:「牛」、「事」、「理」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

  教授:记下来。

  学生:是。

  教授:古音第一部是哪一个字?三个字都查到了吗?「牛」找不到第几部,是吧?有一个办法,同学们查查后面,昨天我们用过它的谐声表。「事」跟「理」都在第一部,在第一部你查查看有「牛」这个字吗?有吗?很高兴被我们发现了,「牛」也在一部。好,现在妳上来写在黑板上。

  板书:牛,语求切,一部。事,鉏史切,一部。理,良止切,一部。

  教授:现在我们是要查这三个字的反切,现在反切查出来是这样子的吗?

  学生:是的。

  教授:是的,好。然后看看这三个字都在第几部?

  学生:第一部。

  教授:都在第一部。再看看这三个字反切的上字,查查它的声纽,要怎么查?在我们这个书上后面,在这。看看「语」是哪一个声纽?把这三个字的声纽都查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反切上字的声纽。

  学生:语是疑纽。

  教授:疑纽,是这个字。

  板书:疑

  教授:再看第二个(鉏),这个字呢?查查看。

  学生:在这里。

  教授:妳查得真快。是床纽是吧?

  学生:床纽。

  板书:床

  学生:然后,「良」在来纽。

  教授:「良」在哪里?

  学生:来纽。

  教授:查得真快。以前林景伊老师,要求我们把这四十一声纽的反切上字,哪些字属哪一个纽,要背下来,要背诵下来。我们是努力背了,可是也忘了很多,因为它本身很难背诵。什么道理?它彼此不连贯,没有意义,所以不太容易背。当然能熟记是最好,一看到这个字(语)是疑纽,一看到这个字(牛)是疑纽,一看到它(事)是床纽。如果不熟悉就要慢慢查。

  好,现在回到这里,牛,事也,理也。我们说它是声训,用事来解释牛,除了声音之外,它意义上,牛是很能够做事的,事也。在声音上,我们看出来它跟牛不是同声纽,它是迭韵。这三个字都同在一部,我们查出来。这表示事与理跟牛是迭韵为训,这个清楚吗?很明白。

  我们说过声训是以同音的字来解释,那个同音有时会慢慢变化,声音的变化。韵变了,保留双声;声变了,保留迭韵。所以,现在我们说许慎《说文》里面的声训有同音、有迭韵(像这个),也有是双声的。这是声训,我们的理解是这样。至于为什么用同音字来解释,刚才开吉师帮我们说出来了,声义怎么样?同源。这是它的原理,之所以用同音字、迭韵字、双声字来解释,它的原理是声义同源,这个清楚吗?真好。

  这个牛好像不停的吃草,是吧?牠不停的吃,所以看到牠我肚子就饿了,我们下课准备吃饭好吗?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主讲  (第八集)  2015/8/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181-0008

  教授:现在复习一下我们上次讲过一个「气」字。

  板书:气。

  本是天上的云气重重迭迭,后来引申到孟子说的浩然正气。孟子说怎么样养浩然正气?

  板书:忠恕。

  朱熹的批注好简要。

  板书:尽己之谓忠。

  「尽己之谓忠」,尽自己的心力,把自己分内的事情负责做好。第二,恕。孔夫子在《论语》里面,他说得很清楚,「己所不欲」,怎么样?

  同学:勿施于人。

  教授:「勿施于人」。引申为什么?宽恕、包涵。你一定能够理解,包括孔夫子本人,人生来并非圣贤,总偶尔会不自觉的疏忽,犯些小过失。如果你看到别人他无意的,他疏忽了,他犯些小过失,我们能够不责备,能够用恕道来包容你的朋友,那你就能做到了恕。孟子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你只要平时做到这个字(忠),尽你本分把你分内的事负责做好,我是教书的,我负责把这门课把它教好;你当学生的,你负责把上课听讲的把它消化吸收。忠,尽己之谓忠。恕,我们慢慢修养自己,能够有宽宏的度量,看到别人一些小过失,你马上想到人非圣贤,你能包容他,因为你自己也偶尔会不自觉的有些小过失。所以这个恕也是你我都能做到的。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做到忠、做到恕,而且要像《论语》里面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常常(省是反省)想到我做到了吗?能够这样,今天你做到忠恕,你就培养了一点正气;明天再做到忠恕,你正气又增长一点。你继续努力的这样做,你自然能够培养出一股孟子说的浩然正气,而这种浩然正气是需要日常生活里面慢慢培养。孟子还说到,不可以揠苗助长。记得这故事吗?

  学生:记得。

  教授:所以,我们讲文字学是认识这个「气」,原来本义是天上的云气。然后引申到为人处世,我们就想到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修养之气。然后又引申到曹丕说的「文以气为主」,还记得吗?

  学生:记得。

  教授:那个气是什么?

  学生:气势。

  教授:他说一篇文章以气为主,你说这篇文章你打开来看,我看不出哪里是气,看不着,也摸不到,拿起来嗅一嗅,也闻不到。那气是什么?我曾经做过比喻,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你看到一颗一颗珍珠非常美丽,但是贯串这串珍珠的那根线你是看不到的。文章的气也正如这样,一篇文章由一个一个的字组成一句一句,由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组成一个小段落,由几个段落组成一篇,这一个一个的文字就像这串珍珠项链的珍珠,你都看到了,但是当中那根线你看不到,这就是所谓的气,文以气为主。所以文章,你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你想表达你内心你想要说的意思,是吗?所以你写这篇文章,你就直接的用来表达你内心的意思,不必去做很多修饰、形容,所谓辞达,要达意。这样的话,你这篇文章写下来,你就不会被其它不相干的文字所干扰,你就能做到所谓的气。

  所谓「辞」,文辞的辞,辞达而已矣。你要表现的意,你用文辞最重要就是要达意。所以,文章是如此,诗、词,这些韵文也都是如此,也都需要注意到所谓文气。我曾举例说要体会文章的气,要各位试试看,关起你书斋的门,高声朗读谁的文章?

  学生:孟子。

  教授:孟子,处在战国那个时代,战国那个时代,学术相当发达,以现在的话说,是知识爆炸的时候,所以各家的学说都在那里宣扬自己这一派的学说。所以我们看到先秦诸子,在战国时代这些诸子的文章,你就会发现各家都有它的特色,都在尽量维护他那一家的思想。他想要说什么,他的思想,都尽量用各种方法来维护。荀子,他的文章是非常的锻炼,而且非常的周密,你寻不出任何破绽。你看、你读完他的文章,你一定会点头,是的。读过他的《劝学》吗?《劝学》最好找出来读一读。你如果读《墨子》,你也能够发现,墨子的文章,真是那样严谨,你挑不出任何毛病,你读完你也会点头。这是用来说明,先秦诸子的文章,他都尽量用各种方法来维护他的思想,表现在文章。荀子,墨子是我刚才说的。那孟子呢?他就滔滔如长江大河,「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记得吗?所以他的气势,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认为,千古文章以孟子的气势最盛。所以要领略什么是曹丕说的「文以气为主」,领略这个气,朗读《孟子》,你很容易感受到什么是气。

  板书: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

  他的《典论论文》里面提到这个:「文以气为主」。所以我们讲一个气,相关的我们想到非常重要的,如何养我们的浩然正气?一天一天慢慢累积。当你每天都三省吾身,我有没有做到这一个(忠),你还会起心动念吗?你还有什么邪念吗?更不可能做出坏事来,久而久之,你自然有一股浩然正气。相信吗?不信你就去做,你一做你就知道。

  正气,文章的气,我们还说到什么?一个人的气质。如何使自己气质显得很高华?在我们学习文字学的同时,我们碰到像这种地方,我就很愿意多跟同学们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关于儒家的、关于道家的他们的学术思想。这是儒家的。道家的我们也碰过,哪一个字?

  板书:

  水,象形,就是画的水波。

  板书:

  古代竹简,它是一条一条的,你横写,它有时宽度不够。所以,现在这个水变成直写。还有我们说过一个字?

  同学:车。

  教授:车字。

  板书:

  教授:它本来也是横的。这是竹简,书写的工具,受它的限制。让我们也了解到,我们中国古代的典籍为什么是这样竖着写?不像现在流行的横着写?这当然也是受竹简书写工具的影响,从上往下。然后,习惯上现在是从右至左,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这都是受到书写工具的影响。下一个是「羊」,树师帮我念一下:

  学生读诵: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羊ㄧㄤˊ,羊是一只羊的象形。小篆是从后面看,上像头和角,中竖画像身及尾,两横画像四足,下像其尾。

  备注:《说文》:「祥也。从 ,象头角足尾之形。」按:狩猎遇羊,羊不会伤人,肉可食,皮毛可为衣,是大吉祥。

  古文字学者有以为甲文、金文,是羊头的象形。(引备一说)

  羊是部首字,凡由羊组成的字,多与羊或美好的意思有关,如:美、祥、养、善等。

  常用词:羔羊,羊毛,亡羊补牢。

  教授:羊这个字在甲文里面的写法,有文字学者,他们认为是羊头的象形。演变到小篆,许慎看起来就说它是,从羊的后面看,前面是羊角、头,然后是身体、四脚、尾巴,小篆。这里我们看到,《说文》里面说「祥也」。「祥」,看到「祥」跟「羊」在声韵上有关系吗?把「羊」和「祥」这两个字的反切,按十七部属于哪一部?都把它查出来。

  再把我们这个书后面的反切上字表,查查这两个字的四十一声纽。「与」跟「似」,看属于哪一个纽?

  板书:羊,与章切,十部。祥,似羊切,十部。

  教授:羊,与章切,十部;祥,似羊切,十部。反切上字,一个在喻纽,一个邪纽,不在同一个声纽,表示这两个字(羊、祥)是迭韵,同在一部是迭韵。《说文》里面告诉我们说,「羊,祥也」,用祥来批注羊。我们马上就想到,昨天我们说过的声训,是吗?

  学生:是。

  教授:所以要同学们勤于动手翻《说文》,反切查出来,声纽查出来。这个工作,以后你们常常要做,不能偷懒。这一本《说文》,你们以后也会「韦编三绝」,等你三绝之后,那也就有进步了。在这等于是复习了昨天的声训,是吧?

  学生:是。

  教授:这里还要说一点,「羊,祥也」,根本不必看底下,以后我们学完了形声字,你就明白了,根本不必看它的反切。这个「祥」,从示羊声,这是它的声符(羊),用羊来注这个字(祥)的字音,叫形(示)声(羊),明白吗?既然用羊来注音,当然这个祥最早也就读羊,明白吗?所以这些,我就是故意要让你麻烦一下,动动手,翻翻《说文》。实际上,它(祥)是形声字,「羊,祥也」,看都不必看底下这些,马上你就知道,第一个反应,它(祥)是形声字。

  形声字,(羊)这是声母,(祥)这是声子。声母、声子之间的关系,那必定在最早它(羊)是用来注音的,最早是同音。后世慢慢音变,可能会变成什么?声变了成为迭韵,就像这个(与是喻纽)、(似是邪纽)声变了,韵(十部)还一样;或者韵变了,还保持双声,不外乎这两个。最早应该是同音,它是用来注音的。

  我们先把这几个动物先把它讲完,到六十页,同学们看到大象的「象」字。

  学生读诵:象ㄒㄧㄤˋ,象是一头大象的象形。甲文是画一头大象的形状,右为象头、象牙,突出长鼻的特征,左为象身及象尾。因侧视四足只见两足。借喻为「象形」、「现象」等。

  备注:《说文》:「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尾之形。」按:这是根据小篆作的解释。

  典籍所见:(1)象牙。《离骚》:「杂瑶象以为车。」(2)法令、法律。《国语.齐语》:「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3)效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象是部首字,从象的字有「豫」,本义指大的象。

  常用词:印象,气象,万象更新,包罗万象。

  教授:好,我们看到甲骨文,它会像别的动物吗?除了大象之外,它不可能像别的动物,因为什么?牠的特征,牠的鼻子很长,还有象牙。甲文,它有横写、有竖写。而金文,它这里是竖写了,渐渐演变到小篆,再到隶、楷。我们都能看出,长鼻子,还有长的象牙,这种特征。《说文》说是南越大兽,可是我们想到,除了南越,为什么我们中国河南省它的简称叫什么?

  学生:豫。

  教授:豫是什么?原来是,「象之大者」。河南省为什么称豫?古时候有象,而且有大的象。所以这个象不只是南越,我们河南以前也有大的象。

  板书:  

  加了一个手,这是右手的右字。手牵着大象,有所作为。把《说文》的「为」翻开,一百一十四页,这个「为」字在甲骨文清楚的是这个样子,它只是把这个转过来,把大象竖写,上面是加一个手,牵着大象。甲骨文慢慢笔画有些讹变,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变成小篆。在我们《说文》,现在同学们翻开的这个「为」字,是由甲文慢慢演变过来,变错了有些笔画。

  这个字,到我们这个经学大师许叔重,「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他是五经无双,东汉的经学大师,很可惜他看不到甲骨文。所以碰到这个小篆,真是伤脑筋,那个「为」字,他最后看来看去,就说它是母猴;如果他看到甲骨文,就很清楚是大象,手牵着大象,有所作为。所以像这种地方,许慎他有时根据小篆做的解释,我们如果找到了确实的证据,像这个字,我们可以修订它,因为他当时没有机会看到甲骨文。

  假如我们现在也看不到甲骨文,各位同学,你直接看《说文》的那个「为」字,那个小篆,许慎说是母猴也,也许你会认为是别的形相,因为它确实很难认,这个字。很庆幸我们现在能看到甲骨文的资料,解决了很多在东汉时候只能根据小篆来做说解,有许多可以说是一种臆测,自己的臆说。我们现在有幸有很完整的甲骨文数据,那天我介绍过,甲骨文现在我们最常用的,有本书叫什么?你记下来没有?

  学生:记下来了。

  教授:叫什么?

  学生:《甲骨文集释》。

  教授:它的好处是集各家的说解集在一起。譬如这个「为」字,他就会集各家,唐兰怎么说,郭沫若怎么说,然后他集合各家说解。最后他自己还有个按语,他会赞同哪一家的,或者这几家说法他都不赞同,他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对我们来说,是很方便参考,这是《甲骨文集释》。如果同学们看到这个书上面,它当时是什么?是刻钢板油印的。知道刻钢板吗?

  学生:知道。

  教授:知道,真不错,现在好像都不用了。用蜡纸在钢板上刻,然后拿来油印。没见过?你去买《甲骨文集释》,你一翻,它就是油印的,钢板油印的。以前我的东西也都是这样搞,因为要找人铅字排版要花很多钱。尤其甲骨文这方面,它有很多字你没有办法排版的。所以这个书是当时用钢板油印,到现在你买到,还是那样,他没有重新去把它排版,而且有些像甲骨文、钟鼎文也很难排版。它是钢板油印的书,里面我们看到的甲骨文,是他写在钢板上印出来的,形相是没有错,可是感觉到是不太清楚。那你可能想,我想看得更清楚,在哪里找?

  板书:小屯 甲 乙 丙

  教授:书名叫《小屯》,有甲编、乙编、丙编,三本。中央研究院,台湾中央研究院他们印的。哪里出版?台湾商务印书馆,印得非常精美。大本,你看大概是这么大,大本,铜版纸影印。每页之间还用薄膜纸隔开,怕它铜版纸久了以后会黏合,印得非常精美。上面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很清楚的看到。所以想要欣赏一下,古代甲骨文真正是有多么精美,那就要买这个书。我记得当时我买,我觉得相当贵,现在这里(心)还犹有余痛,相当贵。这个是可以看到最好的、最清楚的。下一个字是「犬」,树师帮我念一遍: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犬ㄑㄨㄢˇ,犬是狗的象形。甲文、金文画的是狗的侧视,狗头、长身,二足及尾。小篆是从甲文、金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典籍所见:(1)狗。《陈情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又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犬为部首字,偏旁写作「犭」,凡由犬组成的字,多与动物有关,如:狐、猫。

  教授:猫,这里修正一下,不是,猫不是犬部,等等同学们再确认一下《说文》。接下来。

  学生读诵:狼、狮等。

  常用词:犬马之劳,鸡鸣犬吠。

  教授:这个版本的《说文》里面,可以查到「猫」这个字。在艺文印书馆这个版本里面,许慎没有收「猫」这个字。猫,它显然不是从犬,它从「豸」。我们看到「犬」这个甲文,你绝不会误认它是大象是吗?

  学生:是。

  教授:我们很佩服古人造字能够那么形象,你看到马,它就是马;看到象,它不会是狗。然后这里又引到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多熟读,会带领你进到山里面那种幽静可爱的境地,会让你感受到一种非常美好的享受。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字,树师妳帮读一下:

  学生读诵:(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兔ㄊㄨˋ。兔是兔子的象形。甲文突出兔子长目短尾之形,小篆是从甲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兔兽也。象兔踞,后其尾形。」段注:「其字象兔之蹲。后露其尾之形也。」

  兔是部首字,凡由兔组成的字,多与兔有关,如:逸、冤等。

  常用词:白兔,守株待兔。

  教授:看这个兔字,甲文也非常有趣。在《说文》里面,他说是像兔子蹲踞在那里,这是根据小篆的样子来说解。我们再看下一个字,树师妳读一下: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鱼ㄩˊ。鱼是一条鱼的象形。甲文描绘鱼的头、尾、背鳍与腹鳍,金文和小篆是从甲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水虫也。象形。」段注:「其尾皆枝。故象枝形。非从火也。」

  典籍所见:(1)捕鱼之事曰鱼。《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2)残害。《后汉书.仲长统传》:「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鱼为部首字,凡由鱼组成的字,多与鱼类有关,如:鳍、鲤、鳞等。

  常用词:金鱼,鱼米之乡。

  教授:看看甲文的鱼。

  板书:

  教授:这位同学画的是吴郭鱼。段玉裁注,他是很有眼光的,说出鱼的尾巴是分开的枝,像枝形,不从火也。小篆里面不是像火吗?段玉裁有眼光,说这个鱼,后面是鱼的尾巴分开,不像火。我们这个鱼字,看看楷书、隶书,下面变成四点是吗?那天我们讲过,四点还有然、还有鸟,还有什么?燕子的燕,还有鱼,这是变成四点的。其实它本来是有分别。鱼是牠的尾巴、燕子也是像剪刀的尾巴。然后,然底下是火。还有一个什么?

  学生:鸟。

  教授:鸟,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鸟有四个脚吗?公孙龙子说有。好,再翻回头,动物我们举例说到鱼为止。接下来我们看到四十六页「木」这个字,树师帮念一遍: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木ㄇㄨˋ。木是树木的象形。甲文、金文和小篆,丨像树干,上扬者像枝叶,下者像根株。

  备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下象其根。」

  典籍所见:(1)木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2)棺材。《礼记.檀弓》:「原壤登木曰。」(3)乐器。《周礼.大师》:「金石土革丝木匏竹。」(4)质朴。《论语.子路》:「刚毅木讷。」

  木为部首字,凡由木组成的字,多与树木有关,如:松、柏、果等。

  常用词:树木,入木三分,移花接木。

  板书:

  教授:好,看黑板。树木的根,树木的干,树木的枝叶,象形。甲文呢?

  板书:

  教授:它把这一杈画的下面一点,还是一样的,画的树木。用个符号指这里,是什么?

  板书:

  学生:本。

  教授:指这里?

  板书:

  学生:末。

  教授:你们很聪明,怎么都知道了呢?用个符号指这里?

  板书: 朱

  教授:朱。指松柏这一类的树,中间树心红的颜色,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朱」。这棵树用个指事符号指着这里,表示树根本的本,后来引申为重要的。这个树,树根可以伤害吗?这个,在这里,可以用剪刀修剪,那个不要紧,末。物有本末:

  学生:事有终始。

  教授:很容易理解了,本、末。所以从文字上认识本,我们读经典就能更深入,正确。本、末。

  板书:

  教授:太阳是吧?

  板书:

  教授:这是什么?

  学生:旦。

  教授:平旦。早晨太阳刚刚从地平面冒上来,表示一天的开始,一早叫平旦。一年一开始我们叫什么?

  学生:元旦。

  教授:元旦,也是一年的开始。从这个字,造字你认识了,你就容易理解一年开始,为什么叫元旦。这一系列你可以看到:

  板书:

  教授:什么字?

  板书:杲

  教授:杲。(旦)太阳升到地面,继续往上升,升到树上了(杲)。《诗经》里面说「杲杲出日」,很明亮,太阳升得很高、很亮。太阳继续往上走,最后怎么样?

  板书:

  教授:哪个字?

  学生:杳。

  教授:对了。

  板书:杳

  教授:看不清楚了,黑了,太阳下山了。再看这。

  板书:

  教授:屮,一株小草。

  板书:

  教授:这是什么?

  学生:草。

  教授:两株小草。

  板书:

  教授:那天我们说过这个?

  学生:卉。

  板书:

  教授:这个呢?

  学生:莽。

  教授:莽。

  板书:

  教授:什么字?

  学生:莫。

  教授:莫,太阳升上来,树上,还没有真正落到树下的时候,它先到这里,先到草莽中。我们现在写作什么?

  板书:莫

  教授:「莫」,日暮的时候。太阳落到草莽中,再一下它就落到树下面去,就看不见了。后来这个字被借走了,借为「莫要」的莫。后人想要再用到日暮本意的时候,怎么办?它底下又加了个日,是吗?

  板书:暮

  教授:合理吗?天有二日吗?不可以。所以这个字是很不合理,但是用惯了,大家都在用。暮,它本意就是莫。像这样一系列很有意义的文字,同学们将来你出去,你在国学班里面跟小朋友们讲解,他一定很有兴趣。中国的文字,中国的汉字是这样有趣,有条理。这是树木的根、干、枝叶,很容易看出来,用这个符号使得这个地方最重要。然后,这个是比较麻烦一点,但是你一说他也清楚是朱。一株、两株、三株,很多草。然后再把太阳它升上来,又落到这。这一系列一讲,小朋友非常喜欢,是吗?原来中国汉字这么有意思。不可以忘记,因为以后你是独当一面,负起弘扬我们中华文化,你是一位独当一面的健将。要引起听你课的朋友们,引起他们对中国汉字的兴趣,然后他们有兴趣才能深入。他能深入汉字,他就能渐渐深入传统文化。所以,像这个能引起兴趣的不要忘记,将来你出去,可以照样跟他们讲,他们一定很喜欢听。

  这里说到,第三个乐器。《周礼》里面说到:「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板书:八音

  教授:你说过知道五音,「宫、商、角、征、羽」,怎么又来个八音,那是什么?宫、商、角、征、羽,Do、Re、Mi、Sol、La,还有什么?fa、ti,还有什么?Do,是吗?不对。八音是八种乐器的材料。八种材料: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我说的顺序跟《周礼》不太一样,我这个顺序我记习惯了。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金是金属,钟,编钟,钟这一类金属。石,石头。石头怎么做乐器?拿个石头敲敲看。

  板书:

  教授:用石头做成这么样一个形状,薄片,这里有个孔,可以穿绳子。可以挂在架上,一个架上,可以挂在上面,大小一样,厚薄不同,发音就不一样,有高低。所以挂在这个架上,一片一片看起来一样大小,实际上它厚薄不同,敲起来音高就不一样,拿个锤子敲它。这种石头一般是汉白玉那一类,在台湾有花莲大理石,拿来做。你这个锤子如果是钉锤,比它硬,一敲它就破掉了。那锤子的材料要比它软,一般用牛角加一个木棒,噔、噔、噔、噔,非常好听,清脆悦耳。唐诗里面有个句子:「唯闻钟磬音」,就是这个东西,「磬」。

  我们出土的古物里面有编钟、有编磬,都是挂在架子上,演奏的人就是拿个锤子在这敲;编钟在另一边,另一个人拿个锤子。那你想,编钟、编磬它一片是一个声音,演奏又是拿锤子来敲,所以它这种音乐一定不可能是快节奏的。你说西洋的小提琴,你可以很快节奏;西洋的钢琴,当叮当当当当,很快。刚才我哼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贝多芬钢琴的一个协奏曲,叫「皇帝钢琴协奏曲」。你可以上网听听看,看我有没有哼错,很快,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钢琴、提琴都能很快。这个编磬、编钟你快不起来,一个人拿个锤子敲,你要快怎么办?乱来了,是吧?声音就乱了。

  我很庆幸,我曾经在桂林的一个靖江王陵,那里摆了一套编钟、编磬,游客多的时候,他就演奏编钟、编磬。编钟一大架,底下钟声音非常洪亮。你听他演奏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到钟鼓煌煌那种声音,你才能感受到那种帝王将相的府第里面,那种钟鸣鼎食之家气氛,非常好听。你听完以后,你会觉得,原来我们中国老早有这样动人的音乐。我听了以后我舍不得走,我在那等着,等第二拨游客来,我又坐在那听。我一个早上在那听了五、六次,真好听。如果同学们有机会也感受一下编钟,也有编磬。金、石,匏是什么?匏瓜,葫芦瓜。

  板书:

  还一根一根小竹管,底下这个是葫芦瓜,匏,一根一根的小竹管插在上面,这里有个吹口,是用来吹的,这个孔是用手指头来按的,这个匏,匏就是这种笙。还有一种,近乎这样,它叫竽。我们说滥竽充数那个竽。什么是滥竽充数?一个乐队里面,那个吹竽的人那天不能来,就抓一个代替,他根本不会吹,在那充数,叫滥竽充数。

  金、石、匏。我应该照顺序:金、石、丝、竹。丝,琴,弦是蚕丝纽的,琴、瑟。瑟同学们见过吗?没见过。古代的瑟是跟琴一起来弹奏的,我们说琴瑟和鸣,《诗经》里面说「鼓琴鼓瑟」,琴跟瑟是搭配的,在那里演奏。那到底什么是瑟?你们都摇头没见过。看看你们的课桌,还要这么长,还要这么尖,看看这个门板,跟门板差不多大,瑟。要不然李商隐的诗「锦瑟无端五十弦」,如果没有那么大,五十根弦如何装在上面?弦与弦之间总一定有个固定的距离,你要那个板子能装五十根弦,比门板还要宽一点。这是古代的瑟,很大。又由于琴瑟都是文人雅士用来修心养性用的,所以古人,人死了,有个名称叫除瑟,把这个瑟除掉,因为好办丧事,它太大。除,清除的意思,把它清除掉,除瑟。

  瑟有五十弦,那可以有多少的音阶?我们知道中国我们的音乐是五音,宫商角征羽,就是Do、Re、Mi、Sol、La,没有fa,没有ti。fa、ti是半音,没有。那你说,如果要演奏,有半音的时候办得到吗?可以。在弦上没有,宫商角征羽五音。所以这五十根弦,譬如黑板这么大,这里装了五十根弦,还要大。你演奏的时候是这么演奏的。一根一根弦,每五根,Do、Re、Mi、Sol、La;再来,高一个音阶,Do、Re、Mi、Sol、La,十个,你说有多高,用得了吗?用不了。所以就把这个五十根大瑟剖开一半,二十五弦。二十五弦有五个Do、Re、Mi、Sol、La,还是用不了,用不上;再剖开,一半十二,一半十三。

  传到日本的十三弦,日本人称它的名称叫こと,是唐代传过去的。长,比我们课桌还长,宽比课桌稍窄一点点。看看你的课桌,比我们的课桌稍窄一点点,大概去掉一个拳头,这样,它上面可以装十三根弦。这是唐代传到日本。我曾经买过两张,为什么我有机会买到?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签署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他占领了五十年,他以为台湾就是它的领土,所以他们就把那些东西又统统搬到台湾来,就有这种瑟。那么大东西他也搬过来,这下他要把台湾还给我们中国了,他走了,走了这东西很大,算了,不要了,他要走。所以我有机会买到一张。后来又碰到一张,我又买一张。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瑟有五十弦,最后变成十三弦。

  它木材很讲究,真正的梧桐木,大概有这么厚,看,这么厚,大约十公分,八、九公分这么厚。一个这么大的一个板子,从底下把它刨开,然后底下再贴上一个板,当中这是空的,然后再有两个出音孔。你上面弹的时候,声音就出来了。那个木材是非常好的,整个、整板是梧桐木,然后刨出来的。我本来是想用它这种老木材,拿一把去请人做成一张古琴,因为古琴的材料也是需要很讲究。后来找到知情的朋友,他说不能用。何以故?琴的面一定要是平的,因为是按弦,就像小提琴按那个板一样,那个地方一定是平的,琴是按的弦,还要滑动。而日本人那种留下来的,我们唐代那个瑟,它面是鼓的,不是平的,所以无法做。

  这是我能收到当时唐代传到日本,后来日本人留在台湾的,这个所谓瑟。原来叫瑟,后来就叫筝,现在说的古筝就这个东西。刚才我们说五十弦,一剖两半,两半变多少?二十五。觉得还很大,再破开十二、十三。用十三的后来觉得十三的又稍微声音觉得少了一些,又加了三根。现在古筝一般是十六弦。不知道在座有学古筝的吗?是十六弦。

  筝比琴容易学。筝上面的弦,它底下有个码固定它的音位,这个码是可以活动,可以移动的。你往上移,上面弦短一点,声音就高;太高了,再往下移,声音就低了。然后把它固定好,它音就定好了,就像钢琴一样的,一弹Do就是Do,Mi就是Mi,音已经固定。琴不是,琴一根弦是空的,从头到尾是空的,一根弦。只靠你的手按,按上面一点,短一点弹奏,声音高,往下声音低。就像小提琴一样,靠你按,靠你的耳朵听。所以筝学起来比琴容易,原因是声音已经固定好。如果你觉得学琴难,你先学古筝,也很好听。还想听详细一点吗?

  同学:想。

  教授:想,好。你知道琴,材料要非常讲究。我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人到北京卖古玩的地方,好像就叫琉璃厂,去那里。他本身并不懂,他想附庸风雅,想买一张古琴,回去放在那里,好让人家知道他也是一个雅士。好了,找,找到一家,弹两下,拨两下,觉得声音很好。但是,他问老板说:老板,你有没有更好的古琴?老板说:有,但是我眼下没有,你一个月以后来,我会帮你访到一张古琴。一个月以后,他再回到这个店里,老板用锦缎包起,拿出来,打开。比以前旧了,弹一弹声音也很好听,他相信这是比上次看的那张好,高高兴兴的就买回去了。

  实际上,一张古琴不是容易你一个月就能访到的。老板他是骗他,他把那张古琴,原来看的那张古琴,他会做旧。把它一冷一热,它就变成更旧了,看起来好像很旧,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是同样一张。那个人拿回去,觉得这琴怎么没有他在朋友家里看到的那种很光亮?上面还有很多断裂的裂纹,他就买了油漆,把裂纹漆一漆,漆得很光亮。这有一句俗语叫什么?「乌漆了断纹琴」,表示不懂、不识货,乱整。

  琴,有断纹才显示它是古琴。新的琴是经过很多次生漆,它漆过。因为琴的木材是非常松的梧桐木,如果不厚厚的漆十来次的漆,它声音就显得很松。所以要一漆,再来一次一次的漆。好,这是一把新的琴,你买回来练习也好,就常常弹。弹久了,弹到大约一百年,这张琴开始有断纹,有裂纹了。原来的油漆很多层,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一百来年,又经过不停弹奏、振动,所以琴的表面就有很多断纹、裂纹。开始有裂纹,像蛇的肚皮一样,距离比较宽,我们称它为蛇腹断,像蛇的肚皮一样,蛇腹断。

  你继续的弹,而且,要晓得保护这张琴,你不弹的时候不能平放在桌上。要怎么办?要挂起,挂在墙上。当然不是水泥墙,更不可以土墙,木板墙才好。为什么要这样?琴,它面一定要平,它底下有两个脚,可以用来缠琴弦的,所以你平放时候,它当中是悬空的,久而久之,它会塌腰,它的腰会塌下去,就不平了,就不能弹了。所以,平常不弹,要把它挂起。

  那么不停的弹奏,一百年左右,有蛇腹断。再不停的弹,再经百来年,它的断纹就愈来愈密,有个名称,有人知道吗?牛毛断。那个断纹很密集,像牛毛一样,叫牛毛断。如果你能够访到一张牛毛断的古琴,你就知道它应该是两百年上下,才能有牛毛断。那你问价钱,对不起,我不知道。因为有些琴家,他宝爱他的琴,他不会轻易的出让,所以它也是无价。那你也可能会问,如果我继续在牛毛断上面弹呢?再弹,已经是密得像牛毛,没地方挤了,那会变什么?我相信各位都不会知道,它会很奇妙的、自然的形成一朵一朵像梅花一样,这叫梅花断。同学们一定想问一下,这梅花断多少钱?那是更是不知道多少钱了。

  我有机会从梅庵琴派第三代传人吴宗汉先生,我跟他学琴,说到刚才我说的这些常识,他告诉我,他有一张梅花断。那他这张梅花断,他告诉我,当时逃难,来不及从家乡带到香港,也来不及从香港到台湾,来不及。后来有他家乡的人碰了面,他就问他,他说:「你知不知道我那张琴的情况?」那个人告诉他说:「很可惜,你那张梅花断的宝琴,被放在屋角那里,房屋的屋角,塞在那里。」他一听,眼泪就下来了,琴家宝爱他的琴,就像他第二生命。琴,刚才我们说要怎么样?要挂起,竟然被人把它塞在墙角,墙角会怎么样?受潮,一下就完蛋了。所以他一听,眼泪就下来。他有梅花断,我没见过,我是听他告诉我。

  再补充一点,琴的木材是梧桐木,梧桐木指的是北方的梧桐。在南方,梧桐木长得太快,它就太泡,南方就用杉木取代,梧桐木是北方。这一段用来做琴的木材,取下来以后要放在屋檐下,让它自然风干,要多久时间?三代。祖父砍下来放在屋檐外,让它自然风干,到孙子那一代,它才干透了,才拿来凿琴。你说为什么不用科学方法,在烘炉里面处理一下不就很快吗?不行。木头一样是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都有那个叫细胞液,它自然风干,自然干透,它声音才会好。所以真正一把好琴有这些讲究,不说了。

  金、石、丝,讲到琴了。竹,管,有横吹、有竖吹,横吹叫笛,竖吹叫箫,也叫管。唐代的乐器,流行琵琶、洞箫、三弦、二弦,以及拍板,五个人演奏。那根竖吹的,我们一般人称它叫洞箫,在闽南它依然称尺八。

  板书:尺八。

  你现在到闽南、泉州、厦门这些地方,你问竖吹的这个管,这叫什么名字?他会告诉你:尺八(闽南语),尺八。为什么洞箫叫尺八?原因,洞箫的制度,你不要以为简简单单一根竹管,来开几个洞能吹就行了,不是这么简单,它也非常讲究。尺八是它的长度,一尺八寸长。它规定:

  板书:十目九节。

  十目九节。什么叫目?这是目,我们手指头,这叫目,目与目之间叫节,这两目之间叫节。这一尺八寸的竹子需要合乎这个条件,要有十个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我正好画十目,十目当然是九节。你说这很简单,也不是太难,我拿一把尺到竹林里面去找,量一量,很好,这里刚好十目九节,你把它取下来。

  第二个条件,拿在手上你掂量一下,它要很沉重,这表示什么?这个竹子已经熟透了,它很结实才会沉重。沉重的目的干嘛?如果你有另外一管很轻的,同样拿来吹吹看,你就会把那管轻的丢掉不要它,声音不好。这个竹子本身的质料它很结实,所以声音也就会好。然后开孔,一节只准开两孔。这节,这孔在前面,绿的表示在后面。拇指按在后面,前面这里还可以按到前面的,也是两孔,一节开两孔。

  你随便找一个十目九节,结果不适合于这个条件,一节只能开两孔,那也不能用,所以就相当的麻烦。这些条件都符合了,还要找真正的名家请他开孔,孔的大小、孔距离的长短就影响到音准不准。这些条件都符合了,最后吹是最重要了。当你吹出来的声音向四散回响,像一个大坛、瓮里面那种回响,这是真正好的一把尺八,四散回响。

  所以日本人对武则天送他这套乐器,有尺八、有琵琶,他们完整保存在正仓院。如果有机会到日本,你到正仓院去看,除了武则天送他的琵琶、洞箫的实物还在那里,还有那个清单:琵琶几面、尺八几管、小瑟多少,那个清单都放在玻璃柜里。这些乐器是唐代武则天送给日本的,他们对这些乐器也很尊重。这个尺八,到现在他们也叫尺八,跟闽南一样。

  闽南,从唐末他们到了闽南以后,依然保留这个名称,对这个洞箫叫尺八。我也是运气好,我认识台湾有一位吹洞箫公认吹得最好的老先生,蔡添木蔡先生,我曾经请他带着乐团到东吴大学,他们有课外活动的时间,请他去指导学生学南音,台湾叫南管。他为着表示感谢我,特别亲自做一把洞箫(尺八)送我,拿起来确实是很有分量,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吹起来四散回响。有同学会吹吗?下次有机会我们碰到,我可以拿给你吹,我吹不动。好,真好,那把洞箫。丝、竹说到这里。

  匏,刚才说过,它这个里面有个簧片,看过口琴吗?口琴有会吹的吗?会吗?很简单,我教你。口琴里面有簧片,一吹,Do、Re、Mi、Sol、La,它簧片在振动。这个笙里面也装的有簧片,这一吹,它里面就鸣—鸣—响,这是笙。金、石、丝、竹、匏,土是什么?你说土还能当乐器?你抓一把泥土,怎么当乐器?

  板书:

  埙,知道埙吗?用泥土烧成的,当中是空的,这里开孔,可以按Do、Re、Mi,这是叫埙。很早很早,出土甲骨文的时候,看到有古人用骨头做的一个小小的埙,他们还吹,还真能吹,古埙。这是土。金、石、丝、竹、匏、土,革是什么?皮革,用来做什么?鼓,砰砰砰砰砰,敲的。木,最后一样木是来做什么?

  板书:

  大概这么大,用木头雕出来的一个东西,有点像老虎,它背上有这么多齿。因为它是木头做的,所以八音里面最后那个木就指这个东西。你说这个东西怎么样来演奏?有同学手上在敲,敲这个上面吗?不是。没错,在这里,拿一根竹子,竹子稍微剖开,什么时候演奏?音乐最后结束的时候,那个人就拿那个竹子,从这,你看,从这往上嘟——结束了。好,下课。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主讲  (第九集)  2015/8/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181-0009

  教授:复习一下早上我们说的,什么是五音?五音:

  学生:宫、商、角、征、羽。

  教授:它很简单,就是现在的什么东西?

  学生:Do、Re、Mi、Sol、La。

  教授:没有Fa、Ti,没有半音,是五音。什么是八音?

  学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教授: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金是哪一种乐器?

  学生:钟。

  教授:钟,有编钟、有特钟。石是什么乐器?

  学生:磬,石磬。

  教授:磬,用石做成的乐器。丝指的哪些乐器?

  学生:琴、瑟。

  教授:琴和瑟。竹是什么?

  学生:洞箫。

  教授:横的叫?

  学生:笛。

  教授:直的?

  学生:箫。

  教授:唐代直吹那个东西叫什么?

  学生:尺八。

  教授:尺八。金、石、丝、竹、匏、土。金、石、丝、竹,匏是什么?

  学生:笙。

  教授:笙。底下那个共鸣箱是匏瓜做的。一根一个的小管子,底下有个簧片,一吹它振动,就像口琴里面的簧片一样,笙。竽也是这一类。土是什么乐器?

  学生:埙。

  教授:埙。小小的一个,是用土烧成的,外面就有孔可以按,这边吹。早上我说过,我们在安阳还出土了一个骨做的埙,很小,骨头做的埙,现在还能吹,骨埙。匏、土,革很简单。木是什么?用木做成的乐器。记得早上画的那个像老虎的,而背上有一个个牙齿,在音乐结束的时候,拿一个竹棍子(竹棍子剖开来),从上面刷过。那个声音是什么样的声音?记得吗?早上我是神来之音,我现在发不出来那个声音了。从上面一刷,咯……就告诉你音乐停止了。西洋交响乐演奏结束,指挥一下,表示什么?结束了。这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八种材料来做的乐器。这里面我们曾经把琴说得详细一点,琴的材料应该是什么?

  学生:梧桐木。

  教授:桐木。桐木指的是北方的桐木,南方的桐木又不一样。南方比北方气候暖和,木材长得快,所以南方的桐木比较松、比较泡,跟北方的梧桐木就不太一样。所以南方不能拿梧桐木来做琴,可以有一样代替的,我说过:

  学生:杉木。

  教授:杉木,不是松木,松木有油,不可以,杉木相近于北方的梧桐。这是说琴的材料。又说到琴经过年代不停的弹奏会产生什么?

  学生:断纹。

  教授:断纹,就那个原来的漆有了裂纹。大约经过百年左右,它形成的断纹,它的间距比较宽,它有个名称叫什么?

  学生:蛇腹断。

  教授:蛇腹断,像蛇的肚皮,间距比较宽。如果继续不停的用这张琴,再经过百年左右,它那个断纹就愈来愈密,密得像什么?有个名称,我说过,牛毛断,像牛毛一样很密集,叫牛毛断。所以你如果看到一张古琴,它上面的裂纹密得像牛毛,密密麻麻的,你就能断定它有多少年代?两百年左右。我说过如果再继续的弹这张琴,它已经很密集了,它会怎么样?非常奇妙,它会形成一朵一朵像自然的梅花。我们称它什么?梅花断。我没有见过,那个是太难得了。以前我的老师有这么一把,后来也就被糟蹋了。这是说到琴。

  再告诉各位,唐代用的琵琶,跟一般我们在电视上看的那个竖抱的琵琶不一样,是什么样子?有机会同学们如果旅游到日本,正仓院现在依然完整保存武则天皇后赏赐给日本的一套乐器,还完整挂在那里,琵琶。如果有可能近的看,说不定你也会发现断纹。不过因为是送给他们,他们很宝贵,把它挂在那里,不知道有没有人弹?所以能不能有断纹,我不知道。我有一把琵琶有断纹,那个断纹断得非常的密,是牛毛断,那大约有几年?

  学生:两百年。

  教授:你们变成鉴赏专家了,有大约两百年。琵琶这种乐器,之所以唐朝以后在我们中国变成主要的乐器,原因何在?有同学能说得出来吗?我们最早传统的乐器——琴瑟。琴,制作一把好琴,早上我说过,这一段木材,北方用梧桐,南方用杉木,要经过多少时间?你砍下来以后这一段木材,要经过多少时间才能拿来凿?

  学生:三代。

  教授:父、子、孙三代。这块木料放在屋檐下,让它自然风干,要经过三代,让木头里面的细胞质干透了。这是时间。琵琶呢?一样。取下一块能做琵琶的木材,一样是放在屋檐外,让它自然风干。曾经有一位弹古筝的先生(梁先生),他看我用的琵琶是横抱,他很好奇,他说:「刘先生,琵琶都应该直抱,你怎么琵琶是横抱?」这个故事我说过吗?说过。原因他不理解,真正古代琵琶,你到敦煌去看壁画,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曲项琵琶它上面那个颈很细,正好你的手可以抓。现在直抱的琵琶,它声音往往没有那样响亮。唐代工商业比以前发达,以前文士他们用来修心养性的琴,不适于在大庭广众演奏,为什么?有同学们学过琴吗?

  学生:有。

  教授:学过琴。看过琴家演奏吗?如果不放现代的麦克风,它音量非常小。琴家在台上演奏,你坐得远一点后面,你只看到他手在飞舞,你听不到声音,这是琴的音量很小。音色是我们国乐器里面最美的一种。我们说音色,就是声音听起来你的感觉,我们称它音色,最柔美。所以为什么从周代《诗经》里面,我们常见到的鼓琴鼓瑟,一直到现在大家还很喜欢?因为它音色很美,再加上它用来修心养性。以前我从我老师学琴的时候,他必定先烧一炉檀香,然后他默坐片刻,让心沉静下来,然后才开始弹奏。所以,琴让我们心能够静下来,它的音色在我们弹弦乐器,我们中国乐器里面它最美,因为它的弦是用蚕丝绞成的。千万不要用钢丝弦,钢丝弦声音固然响亮,它显得很躁,它不淳厚。这是琴。

  琵琶也是一样,也都是用蚕丝扭出来的。白乐天《琵琶行》:「大弦嘈嘈……」不记得了?「小弦切切……」,然后说「嘈嘈切切错杂弹」,接下来「大珠小珠落玉盘」。唐代工商业发达,音色最美的琴,它不适合在大庭广众演奏。所以从高昌传进来的琵琶,它跟琴不一样,它音色也美,它可以响亮,音量比琴大很多,它适合在大庭广众来演奏。甚而如果用所谓的加上锣鼓种种其它的乐器,弹奏琵琶的人,说不定自己被旁边的锣鼓喧天,你弹奏的时候听不到自己弹的琵琶声音,可是当你到远处,锣鼓声音听不到了,这琵琶的声音却是声声入耳。这是它的特性,适合在大庭广众做音乐演奏。所以从高昌传进来以后,就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主要的乐器——琵琶。

  唐代是如此。传到现在的闽南地区,泉州、厦门,闽南这一带,泉州包括附近的南安、安溪、永春、晋江这些,所谓闽南。他们的音乐从唐代一直传到现在,现在称它为,有同学知道吗?叫「南音」。郑成功反清复明,明末的郑成功。郑成功是闽南人,所以他的子弟兵多半也就是闽南人。后来他退守到台湾的时候,这批子弟兵就跟着过去。这些人就是现在台湾他们说的「河洛郎」,Huo-lo,河洛。Huo-lo,就是现在台湾讲闽南话的,我们称他台湾人,他其实是闽南过去的河洛郎,河洛地区的人。另一部分,是由梅县那些客家人到台湾的,占的比例比较少。在台湾来说,我没有确实的统计,大约是这样,百分之七十左右是闽南河洛,百分之二十几是客家,还有极少数是它的原住民,我们说高山族,住在阿里山。常常听到一首歌,阿里山的姑娘怎么样?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听过吗?

  学生:听过。

  教授:这就是少部分的原住民。台湾大分为这三大块。所以因此我们现在了解到,现在说的台湾人,其实是怎么样?就是福建、广东过去的。只是去的时间比较早,郑成功什么年代?

  学生:明末清初。

  教授:明末清初,也不过三、四百年。所以这些人带过去的一切文化,也都跟大陆完全一样,包括生活、风俗习惯、讲的河洛话(语言)都跟闽南完全一样,客家也是一样。所以他根本就是比我们早一点去,他就是道地道地的中国人,对不对?弄清楚这一点。

  然后我们说这个琵琶,这些闽南的人也带到台湾去。台湾他们叫南管,管乐器的管,南管。湳贯(Nanguan),南管。存在闽南地区的音乐叫什么?刚才我说过:

  学生:南音。

  教授:南音。到台湾它叫南管。其实是什么?两者是完全一样,南管,南音。一般人不理解的会以为南音也好、南管也好,是地方的音乐,是地方小调。而实际,它是保存中原的古乐,从唐代随着移民到了闽南。闽南这地方山多,交通闭塞,所以把从中原带过来的文化,也比较完整的保留,包括语言,完整保留。所以,如果同学们有志于研究我们中国以前的古乐,古代的音乐,远古我们不敢说,唐代,还有唐以前的时候,唐和后面的宋,南音是一座未开发的宝山。记得这个事,如果将来你有志于从事于音乐的研究,或是将来你去传播传统文化,你的学生有志于去弘扬我们中国传统的音乐,真正的保留古乐的宝山在哪里?就在闽南,现在说的南音。

  本来我很担心,没有人去研究它,会失传,非常可惜。要研究南音会碰到一些困难,譬如他们唱的是用闽南语来唱,如果是一个北方的朋友,他不能讲闽南语,他就无法来唱,他就不喜欢它,我不跟你玩了,你这个太难了。因此我很担心,南音会不会有朝一日被人家遗忘?那又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了。我跟同学们提过好几次,孔夫子拿六种教材来教他的徒弟,《诗》《书》《礼》《易》《乐》《春秋》。《乐》,音乐,可见音乐是多么重要。我们现在古乐的流失,是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六分之一不见了,很可惜。当时六种教材,去掉六分之一,非常可惜。所以值得去挖掘。

  刚才我们说到,要深入去研究南音会遭遇到一些困难,就是因为它需要用闽南语、闽南音来唱。所以研究音乐史的朋友,不一定会碰到一个会讲闽南话的人,所以这就碰到这个问题。但是同学们记得那是一座宝山,未发掘的宝山,你如果能够去研究固然好,你如果不能,你的学生们你要告诉他,我们中国有一座宝山还未经挖掘。同学们会问,老师你怎么不去挖一挖?我确曾去挖过,挖出了三个词牌,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我也发表了,我忘记在哪一个地方发表的。后来我没有继续挖的原因,因为我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我就没有继续去做这份事。到现在为止我依然耿耿于怀,因为我认识它,我觉得它价值的可贵,而我能做,而我竟然没有做好,耿耿于怀。所以我在这一而再的提醒各位有这么一座音乐的宝山。

  可能同学们会问,你有什么证据,说那是真正保存古乐?多方面。第一个,从乐器本身。唐武则天赏赐日本的那套琵琶、尺八,在南音里面依然洞箫还叫尺八。早上我们说,尺八有很严格规定。这是从乐器本身,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唐代留下来的实物,你拿来跟现在闽南他们演奏的这些乐器,你拿来做对比,这是一个证据。还有,我是研究声韵学的,我了解保存我们中原古音最多的两个地方,一个闽南,一个客家。保留中原古音,这个证据太多了。这是语言。现在南音依然需要用保存古音最多的闽南语来唱,这又是一个证据。还有我们做学问一定要求一个真,除了这些旁证之外,还有明代:

  板书:荔镜记 嘉靖重刊

  明代嘉靖年间重刊,重刊的一本戏文叫《荔镜记》。现在在南音里面最常登场演出的就是《荔镜记》。记得重刊,可见这本书《荔镜记》是在嘉靖以前就有,是吗?这个清楚吗?重刊。所以这里面唱的词牌、曲牌,更难得的是它现在还用琵琶、洞箫来协助这位登台演戏的人唱,中国的歌剧。这是最直接的证据,南音保留中原古乐。这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留意,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弘扬。

  接下来我们回到我们课本。同学们翻开四十七页,树师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竹ㄓㄨˊ,竹是竹子枝叶对生的象形。小篆是从甲文、金文递变而来。

  备注:

  典籍所见:(1)简册。《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必书功于竹帛。」(2)八音之一,用竹制成的乐器。《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3)用竹制成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竹是部首字,凡由竹组成的字,多与竹有关,如:简、箕、笛等。

  常用词:胸有成竹,丝竹管弦,势如破竹。

  教授:这里面「箕」底下那个是竹字头,应该是什么?笛。再前面那个《长干行.妾发》,应该是头发的「发」,因为这是从简体转换成正体,就变成这个「发」,是头发。「妾发初覆额」,《长干行》里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我们说「青梅竹马」,典故出在这。看甲文、看金文的形状像什么?

  学生:竹叶。

  教授:竹叶,像竹子的叶子。你不能要求甲文、金文要画得跟真正的竹叶完全一样,那是图画,这是文字。翻过来,「册」,树师请妳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册ㄘㄜˋ,册是将一片一片的竹简,用绳子编纂起来,成为简册的象形。古代用一片一片的竹简来书写,写完一个段落,用绳子编纂起来,称一册或称一编。如《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又如成语「学富五车」,是出自《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学五车。」古时的书是用竹简写成,竹简每片只能写二十来个字,五牛车、五马车的竹简,其实并不很多。古代书籍简册非常难得,读过五车的简册,学识比起常人就显很丰富了。

  备注:《说文》:「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段注:「竹简长短相间排比之,以绳横联之,上下各一道。」

  典籍所见:(1)汉制约敕封侯曰册。——《释名.释书契》。(2)谋略,计划,与「策」通。《汉书.赵充国传》:「此全师保胜安边之册。」

  册是部首字,凡由册组成的字,多与书册或典籍有关,如:典、扁、嗣等。

  常用词:手册,书册,史册,相册。

  板书:

  教授:一片一片的竹简,用绳子编纂起来。竹简的制作,我们现在才从出土看到真正的简册,它大约一尺左右,宽大概正好可以写一行字。古代没有现在这种纸,所以他书写一般就是用册,简册。这个简册制造是非常麻烦,先到山里面、竹林里面去找哪几棵竹子它比较成熟,它材质比较结实,砍下来。同学问,砍下来那么长,为什么不直接剖开来写?那很不方便,你怎么编呢?所以大约就可能一节一节。之后还有很多制作的过程,要把竹子外面那层皮,青色的皮,它是滑的,不容易着墨、不容易写,要把它刮去。把它刮去,让它写起来不至于说写不上去,这道工序叫杀青,杀青原来是从这来的。电影现在拍摄完了叫杀青,它是从竹简去青皮这里转用过来,杀青。然后再剖开,还要经过泡制,然后再晒干,然后才能拿来写。写了,有时候写错,用刀子把它刮去,重新再写,所以又称刀笔,用刀子刮。这是竹简。记得我们说过一个字:

  板书:

  教授:这是什么字?

  学生:ㄐㄧ

  教授:ㄐㄧ,三个线条集拢在一起。

  板书:

  现在哪一个字?仑。简册制作很麻烦,书写,然后再用绳子把它编。集合,编纂,千万次序不可以弄乱,不可以颠倒,要不然你读起来就感觉得很奇怪。所以「仑」这个字它就有什么?你要把简册编好,它就有次序、有条理的意思,我们说过的是吗?绳子编纂的简册,希望它牢固一点,不要翻两下就断、烂了,重新再编相当麻烦。所以当时古代找到最牢固的绳子,是用皮绳子做的。所谓:

  板书:韦编

  「韦」就是皮绳子,用皮绳子编的,表示这本书比较牢固。孔子晚而喜易,韦编怎么样?

  学生:三绝。

  板书:三绝

  教授:用皮绳子编纂的这部《易经》,孔子晚而喜易,喜欢读,被他翻烂过三次,这是三绝。就指的非常的用功,而很熟读这部书,叫三绝。用竹子写完编起一个段落,我们叫它一编。它可以卷起成一卷,所以又称:

  板书:卷

  「读破万卷书」的「卷」,就是这样,卷是真正的卷。我们书上说的「学富五车」,那个车不是现在的卡车,是牛车、马车。它装的不是我们现在用纸印刷的课本,它是竹简。五牛车、五马车一捆一捆的竹简,实际上不是太多。同学们你早就超过五车,真正的五车竹简不是太多。附带认识一个字,这个竹简既是这样的贵重,因为制作竹简太麻烦了。

  板书:

  教授:所以把它放在小桌上,。是哪一个字?

  学生:典。

  板书:典

  教授:我们说的经典的典。表示这个书重要,放地上怕容易腐朽、断烂,经典的典。说到这就认识了我们这「册」,还附带后面有一个字,看到吗?「几」,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放置物品的小几。把册放到上面就是哪一个字?

  学生:典。

  教授:经典。复习一下这个「仑」字,上面是(集),底下是(册),表示需要有次序,不可以紊乱。我们要深入的去明白它的读音:

  板书:ㄌㄨㄣˊ

  ㄌㄨㄣˊ。ㄌㄨㄣˊ这个音,我们说过发音的时候,舌头会怎么样?发这个ㄌ,打转:

  板书:R

  像英文的这个字母(R)。

  板书:RR

  如果把两个字母搞在一起,它转得很多。西班牙文里面稻米,它就用这个arroz,里面转了很多下,我们转不好。这是说仑,为什么用这个声符(ㄌ)。由于用这个声符的字,如:

  板书:沦

  「沦」涟。如:

  板书:轮

  车「轮」。如:

  板书:伦

  车轮很容易理解,圆的。沦涟,水波,一圈一圈扩大的水波,圆的。「辋水沦涟」:

  学生:「与月上下」。

  教授:真好!「与月上下」。《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还没有下载下来的同学赶快下载,这篇东西你愈读愈喜欢。「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多么优美的夜景。好,这个「仑」也复习过了,没有什么问题吧,「仑」。刚才提到韦编三绝,使我联想到太炎先生写给我的太老师黄季刚先生五十生日的一幅对联。上一联写:

  板书:韦编三绝今知命 黄绢初裁好著书

  黄季刚先生五十岁生日,他的老师太炎先生写这幅对联送给他,「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绢,古时候也用来写,我们出土的有帛书《老子》,帛就是一种绢。这是太炎先生鼓励他的爱徒黄季刚先生,说他是:你书已经读得很好了,韦编三绝指黄侃,今知命,年纪不小了。知命几岁?五十而知天命。这《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接下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以知命就指五十岁。所以这一联的意思是说,黄侃你已经五十岁了,你书也读得很好了,「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黄绢用来书写的,绢、帛已经裁好了,你给我好好的著书。鼓励他,勉励他,策励他,五十岁了,你书读得很好了,该有著作传世了。这是太炎先生给他的爱徒五十岁写的一幅对联。生日过后不久就碰到重九登高。重阳节哪一天?

  学生:九月初九。

  教授:重九,九月初九。季刚先生还带着我的老师,林老师,他当时在南京,到城外登高。回来赋诗,还喝酒,重九那天,还写了一首诗。他要写诗的时候,老师(林老师)特别去找一张比较老旧的宣纸,「老师,这张纸很好,你写」,他就写了。没有想隔二、三天,黄侃先生就过世了。所以写的那首诗,后来林老师拿给太炎先生看,太炎先生几乎要掉眼泪,他说这是季刚的绝笔,最后写的。好,再看这个对联,后来太炎先生很懊悔写这副对联送给黄侃。看一看,里面有点玄机,是什么?「绝命书」。冥冥中好像,这说不清楚。

  再我们看到简册,说到这个册,它的制作相当麻烦,古人读书很不容易,不是随便你到新华书店花一点钱就买到一本书。古人读书很不容易,「有福方读书」,有福的人你才有机会读书,一般老百姓没有机会,看都没看过。到这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这都是很简单的象形文字,简册,一片一片,象形画出来。茶几,小桌子,就简单画个,这是象形文字。接下来翻到后面,树师妳先帮我读一遍,「箕」。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箕ㄐㄧ,箕是簸箕的象形。甲文像簸箕形,后演变到金文,下加丌,被借为语气词,本义为借义所夺,遂更制从竹之形声字「箕」,以代本字。

  备注:《说文》:「所以簸者也。从竹,象形,丌其下也。」

  典籍所见:(1)簸箕。《礼记.曲礼》:「以箕自乡而扱之。」(2)星座名。《尔雅.释天》:「箕斗之间。」(3)屈膝坐,其形如箕。《汉书.陈余传》:「高祖箕踞骂詈。」

  常用词:簸箕,箕踞。

  教授:看到甲文①或者甲文②,都是簸箕的象形。看过簸箕没有?用过吗?用过,我用过,簸箕就是这个样子。它本来是簸箕的象形,后来:

  板书:

  原本是簸箕的象形,后来其下加一个声符,这个是它的声符,形声字了。加了声符以后,又被借为,我们称它为什么?语气词,其它的其。

  板书:其

  这是其它的其,被借为语气词。所以要用到本字簸箕的时候,怎么样?又加一个形符。

  板书:

  我们现在写成什么?

  板书:箕

  认识这个字吧?又加了个?,它是形符,簸箕。看下一个字,「禾」。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禾ㄏㄜˊ,禾是稻谷成熟时,稻穗下垂的象形。甲文、金文上象穗与叶,下象其根。小篆是从甲文、金文演变而来。

  备注:《说文》:「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段注:「上笔垂者象其穗。禾穗必下垂。」

  典籍所见:(1)谷类植物的总称。《诗经.豳风》:「十月纳禾稼。」

  禾是部首字,凡由禾组成的字,多与谷类有关,如:稻、稷、稼等。

  常用词:嘉禾,禾苗。

  教授:看看甲文。

  板书:

  稻禾、稻穗成熟垂下来,到了我们现在写成什么?

  板书:禾

  禾。甲文演变到金文、到小篆,都还是很容易看出它一脉相承,到隶楷就比较不像了。下一个字,树师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来ㄌㄞˊ,来是成熟麦子的象形。甲文上像麦穗,中像麦秆,下像麦子的根部。金文和小篆是从甲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周所受瑞麦来麰也。二麦一夆,象其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诗》曰:「诒我来麰。」段注:「其字以∧∧象二麦,以象一芒。故云象其芒朿之形。」按:来、麦本是一字,实则麦字从夊,当是来去的本字。来本义是麦子,因被借为来去的来,其后用字之人,忘其本义为「大麦、小麦」的意思,只好借「从来从夊」的「麦」字,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表大麦、小麦。

  典籍所见:(1)至。《诗经.小雅》:「我行不来。」(2)还曰来,与往相对。《礼记.曲礼》:「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3)未来,将来。《汉书.五行志》:「举往以明来。」(4)还,返。《易经.杂卦》:「萃聚,而升不来也。」

  常用词:到来,鉴往知来,寒来暑往,神来之笔。

  教授:同学们看看甲文这个「来」字。

  板书:

  它跟禾有些不同。同学们见过麦秆、麦子,稻麦的麦。也见过稻子吗?水稻,这个比较常见。在南方,麦子比较少见。麦的秆子比稻秆子要硬,所以它没有垂下来。()这两个符号,像麦荚里面两粒麦粒,这个()。由它慢慢演变,到金文:

  板书:、

  甲文、金文,到小篆又变了:

  板书:

  一个麦荚,两个麦仁。所以《说文》怎么说?「二麦一夆,象其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说文》说是周代麦子一个麦荚有两个麦仁,这是很丰富的意思,是上天赏赐。所以,故借为行来,来往的来。是上天赏赐来的,所以借为行来的来。到此没问题吧。然后看,它被借去当作什么?

  板书:来

  来去的来。久借不还,赖皮。久借,大家一看它就是来去的来,不知道它是麦子。所以要用到麦这个意思的时候,他另造一个字:

  板书:夊

  夊。同学们翻开《说文》好吗?看看这个部首。多少页,先查到的同学:

  同学:二三五。

  教授:二三五页,同学们找到吗?许慎解释:「行迟曳夊夊也,象人两胫有所躧也。」所以这个夊有走的意思,对吗?「行迟曳夊夊也」,有走。同学们看黑板这里,这个本来是麦子,它被借为来去的来。来去的来,有走的意思。所以,后人底下加这个夊,用它来当来去的来,明白吗?本义这是麦子,被借为来去,后人唯恐它意义不显,加了一个夊,表示是行走、来去的意思。然后这个麦子,后人加这个夊的意思,是用来更加显著来去的意思,更加把这个来去的意思显著出来。不知什么原因,有人又把它看作是大麦、小麦的麦,说这个来去的(来),说它是麦子。反过来说这个(麦子),说它是来去的来。这是这两个字这样的混淆、变化,来与麦。

  所以我们书本上说,在段注后面有个按语:「来、麦本是一字」,弄清楚这句话吗?「来」和「麦」(和加夊的这个麦)本是一个字,本来都是来的意思。按语又说:「实则麦字从夊,应该是来去的本字。来本义是麦子,又被借为来去的来,其后用字的人,忘其本义为大麦、小麦,又借从来从夊的麦,代表大麦、小麦。」这是来与麦,这样子一个情况。

  这个字到此有问题吗?它本来是象形,像麦子的形状,又认为是周代的时候上天赏赐的,一夆两个麦仁是很祥瑞的。所以它这里说的「周所受瑞麦来麰」,说它是瑞麰,很祥瑞的。这是「来」,本义是麦子,后来又假借,被借为来去的来。还有问题没有?接下来我们进行下一个字,泉。树师妳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泉ㄑㄩㄢˊ,泉是泉水从岩穴中涌出的象形。甲文、金文泉字,就是水从岩穴中流出的样子,小篆是从甲文、金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段注:「同出而三岐。略似巛形也。」

  典籍所见:(1)泉水。《诗经.召旻》:「泉之竭矣。」(2)钱。《管子.轻重》:「今齐西之粟釜百泉。」

  常用词:源泉,喷泉,思如泉涌。

  板书:

  教授:看我们甲文和金文相近,就是岩穴流出的泉水的一个象形文字。慢慢演变到小篆的写法,《说文》它就说像水流出,怎么样?

  板画:

  它认为这是成川形,下面这个笔画,小篆「泉」下面这个笔画,看着水流出成川形。而从金文、甲文,我们清楚看到它是象形,岩穴里面涓涓的泉水,是吗?这个没有问题。翻过来,树师妳读:

  学生读诵:甲文 金文 川小篆。川ㄔㄨㄢ,川是河流的象形。

  备注:《说文》:「贯穿通流水也。《虞书》曰:「浚ㄑ(ㄐㄩㄣˋ)巜(ㄎㄨㄞˋ),距川。」言深く巜之水会为川也。」按:「く」为小水流,「巜」为较大水流,「川」为更大的水流。古文字学者有以为甲文川字,两边为河岸,中间为水流之形。(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河流。《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或《礼记.孔子闲居》:「山川出云。」(2)常常,表时间。《礼记.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川是部首字,凡由川组成的字,多与水和陆地有关,如:州、邕、坙等。

  常用词:川流不息,海纳百川,一马平川。

  教授:看看甲文演变到金文,然后从金文再演变到小篆,小篆再演变到隶楷,这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很清楚看出。河川在《说文》里面,它用「贯穿通流水也」。

  板书:穿 川

  同学们把这两个字《说文》的反切查出来,哪位同学先查到了,就请你到黑板前面把它写下来。

  板书:穿:昌缘切,十四部。川:昌缘切,十三部。

  教授:其它同学都动手查过了吗?

  学生:查过了。

  教授:跟黑板上的一样吗?

  学生:一样。

  教授:《说文》说「川」,贯穿通流水也,用这个「穿」解释这个「川」,这就是我们早上说过的声训,用字音相同或字音相近的字来解释。

  板书:声训

  声训,训是解释,声就是字音,用字音相同、相近字来解释叫声训。为什么我也说过,同学们能告诉我吗?

  学生:声义同源。

  教授:真好!声义同源。

  板书:声义同源

  很高兴同学们一下都能说出是声义同源。一个字的字义,它是源自于它的字音,声义同源。谁说的?段玉裁,注我们这本书的段玉裁。段注,声义同源。再回头看「川」这个字,我们翻到《说文》,它说「贯穿通流水也」,是吗?

  学生:是。

  教授:他用这个「穿」来解释这个「川」。我们查它的反切,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个字怎么样到底?一个十四部,一个十三部,表示它的韵不同。它的声纽一样吗?

  学生:一样。

  教授:不必查了,因为它反切上字一样,都用「昌」字。但是我希望你查一下,它是哪一个纽?

  学生:穿纽。

  教授:查得真快。哪一纽?

  学生:穿纽。

  教授:是穿纽,对。我还希望同学们多翻一下,找到那个表,四十一声纽,找到吗?

  学生:找到。

  教授:这个「穿」在四十一声纽里面,本身它就是声纽,照、穿、神、审、禅,是吗?连在一起的,前面是照,穿,看到没有?

  学生:看到了。

  教授:照、穿、神、审、禅,「穿」本身就是声纽。以后这个四十一声纽表我们会常常用到。黄季刚先生他本身,当然「昌」属于什么纽他都已经背得烂熟。所以要求他的弟子林老师林先生也要把反切上字,这群字属于什么纽能够背熟。不必像我们现在初初还要翻,还要慢慢找。一看到反切就知道属于哪一个纽。这是我们讲到这个川,又等于重复了一下早上我们说过的。早上我们讲的什么字?羊跟祥,那也是声训。

  再看到下一个字,这个我们常见的字,山。我们这里窗户打开,开窗见山。甲文、金文相近,然后再演变到小篆,再演变到我们现在隶楷。树师妳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山ㄕㄢ,山是三座山峰的象形。甲文、金文像三峰并立。小篆是从甲文、金文演变而来。

  备注:《说文》:「有石而高。象形。」

  典籍所见:(1)山岳。《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又《礼记.孔子闲居》:「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山是部首字,凡由山组成的字,多与山有关,如:岱、崇、峻等。

  常用词:气吞山河,锦绣河山,高山流水,开门见山。

  教授:常用词是开门见山,刚才我们说什么?

  学生:开窗见山。

  教授:我们这个地方真好,开窗就见山,当然开门也见山。三座山峰,把《说文》的山字翻开,找到吗?

  学生:找到了。

  教授:「宣也。谓能宣散气,生万物也,有石而高。象形。」他用宣来解释山。大家再把山的反切记下,然后再翻宣的反切,都找到了吗?反切,山和宣。

  板书:山:所闲切,十四部。宣:须缘切,十四部。

  山,宣也,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声训。怎么知道这两个字声韵的关系?就是要同学们查它的反切,段玉裁的十七部里面第几部。这两个字,段注里面说都是十四部,表示是迭韵,韵相同。「所」跟「须」,这个反切的上一个字「所」属于疏纽,庄、初、床、疏。「宣」,反切的上一个字,须缘切,上一个字「须」,你对照四十一声纽表,属于精、清、从、心的心纽。一个是疏纽,一个是心纽,表示这两个字声怎么样?声不相同,它不是双声,它只是迭韵。

  我们说过,这两个字如果是同音,同音是怎么样?上字要同纽,下字要同部,那这两个字就是同音。两个字如果同音,或者像现在这两个字是迭韵,或者是双声,它都可以通假,记得吗?原因是声义同源。说到这,同学们有问题吗?

  学生:有。

  教授:妳说。

  学生:老师,山和宣,它的意思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教授:这是语根,语根是太炎先生说的,语言的根基叫语根。字根不一样,字根是指的形声字的声符,字根。山与宣是语根,有迭韵的关系。之所以用宣来训这个山字、来解释这个山字,在《说文》本身,后面它继续说什么?「山,宣也」,接下来它继续说什么?山川的气,在我们看来,好像是从山里面宣出来的。所以《礼记》里面说到「山川出云」。

  所以开吉师问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山和宣,它如何有什么关系?我们说这是相当相当的深入的问题。在声韵学上,这方面就是要追溯它的语根。什么叫语根?是章太炎先生说的,语言的根基,是发音的部位,要么声、要么韵要有相同,语根。语根相同的字,字义必然相近,甚至相同。再对照段玉裁说声义同源,太炎先生说语根,语言的根基,如果相同,字义必然相近,甚至相同。山与宣既然是迭韵,表示它语根在声韵上有迭韵这层关系,所以在它的字义上必然可以相通,我们只能回答到这为止。至于要再细细追查,宣跟山好像没什么太大关联,这个问题是相当的深入。我们只能解释到刚才我说的,语言的根基相近,就是同音或者迭韵,或者双声,就说这两个字语根相近、相同。语根相近、相同,段玉裁说声义是同源,它就是字义上这两个字,语根相同这两个字,它就可以通假,字义相近。我们现在看来宣跟山好像没有任何关联,再真正追溯到最早语根的时候,它一定是必有关联的。

  本来从字根追溯这比较容易,从语根追溯就比较麻烦。我们现在能理解的,我们人类,我们的先民,我们老祖先,在没有语言之前,只有几个简单的声音来表达他内心的意思,互相沟通。我说过,用什么声音表达大的意思?

  学生:大的声音。

  教授:用什么声音表达小的意思?

  学生:小的声音。

  教授:什么是小的声音?

  学生:齿音。

  教授:齿音。用什么声音表达刚才我们这里有个字「仑」?表达圆转的意思?那就是他尝试了很多声音,发现这个「ro」这个声音,舌头在里面滚动,就拿来代表圆的,车轮、沦涟。那你说人伦又不是圆的。人伦的伦,由圆转引申为有秩序、有规则,人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有秩序、有规则的,是人人必须共同遵守的。这是说语根。我们先民最早,没有语言之前,他只有几个简单的声音。我们现在能理解那几个简单的声音,情况如何?就不外乎我们一再的说,大的声音代表大的意思,小的声音代表小的意思,圆转的声音代表圆转的意思,这是明确可以了解的。我们也举过例,喉音是大的,譬如现在:

  板书:洪

  大的水。

  板书:宏

  大的房子。

  板书:弘

  大的什么?弓箭。这些喉音,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ㄏㄨㄥˊ。还有:

  板书:鸿

  都是大的意思。这个大房子,你如果叫它「细」,人家懂吗?细是什么?细是很细、很小。所以,用大的声音来表达大的意思,用小的声音来表达小的意思。我们也说明过这是喉音,声韵学上这是喉音。小的声音是什么?

  学生:齿音。

  教授:齿音。

  板书:ㄐ、ㄑ、ㄒ

  注音符号里面这几个齿音,ㄐ、ㄑ、ㄒ。舌尖抵住两齿,气流出来很小,怎么发都发不大,ㄐ、ㄑ、ㄒ。由它们所衍生的这一群字,详、细,这都是这群字;分析的析,也都是这群字。所以,齿音代表小的意思,喉音代表大的意思,圆转的声音ro,代表圆转的意思。这是我们能够了解的,先民最早(还没有语言之前)用几个简单的声音,原则应该是这样。你们认同吗?

  学生:认同。

  教授:有疑问吗?那好。由最早先民这几个声音,经过很长时间,进化为语言。这不是三年五年,可能三千年、三万年,先民进化它过程非常的慢。原来只有几个简单的声音,加上他的手势、姿势来表达他的意思。慢慢由这几个简单声音发展为一系列的语族,这一族、这一群。我们现在又反过来,从这一群里面的一个字,山和宣,要来追溯它最早,这很艰难,这不太容易,我们只能说出它的原理。这是字根相同,包括双声、迭韵,声义同源,清楚吗?好,我们今天暂时说到这,下课。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主讲  (第十集)  2015/8/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181-0010

  教授:首先,昨天我们的课程,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倘若暂时没有问题,我们进行下一个字,翻开五十六页,「阜」这个字,树师同学妳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阜ㄈㄨˇ,阜是高大山丘的象形。

  备注:《说文》:「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段注:「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层絫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

  典籍所见:(1)大陆。《诗经.小雅》:「如山如阜,如冈如陵。」(2)旺盛。《诗经.郑风》:「叔在薮,火烈具阜。」(3)丰厚。《国语.周语》:「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4)肥大。《诗经.秦风》:「驷铁孔阜,六辔(ㄆㄟˋ)在手。」

  阜为部首字,偏旁作「阝」,凡由阜组成的字,多与山丘有关,如:陡、陟、降等。

  常用词:物阜民安。

  教授:大家看看甲骨文这个阜字:

  板书:

  《说文》说是「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是高大的一个陆地,这种高大的,是一种土丘,没有石头的,所以它说是「山无石者」。从甲文到小篆都是这样写,意思是什么?这个土丘可以一阶一阶的往上走,阜。也许同学们会问,为什么到小篆这样写?

  板书:

  我们说过甲骨文可正写、可反写,在甲文里面,你也能够找到反方向的。小篆它这个方向就是我们现在习惯用的,也是根据甲骨文来的。这是这个象形,山丘。翻到会意后面,同学们有一个「降」汉字,会意的字例里面,多少页?

  学生:二百四十八页,是陟。

  教授:看二四八页:

  板书:

  这是甲文,甲骨文。

  板书:陟

  看到这两个脚印,脚趾头向上是吗?表示两个脚印往上走,陟。我们刚才说,甲文这样写,这个方向,你看到这里,它就反过来写了,陟。看到这个字,金文跟甲文很相近,到小篆有点变化(笔画),由小篆再变化到隶楷。所以从金文、甲文就很清楚看到两个脚印往上走。把「陟」这个字我们把它看完,由低向高处走是会意,尤其是甲文可以看到拾级而上。所以《说文》说:「登也。从阜,从步。」段注说:「缘而步也。有层次可寻。」典籍我们引到一个《诗经》,一个《出师表》。《诗经》说:「陟彼高冈。」这里的「陟」很清楚,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意思?登,登上高冈。《出师表》里面,我相信有很多同学一定都背过这篇文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里的「陟」是由往上走这个本意引申为什么?升高、升迁的意思。另一个我们想找「降」字,有吗?

  学生:没有,好像。

  教授:好,我们没有举例。

  板书:

  降它就是脚印往下。这是往上,往上爬;这是往下走,升降机的降。虽然我们这本《汉字入门》,我没有引到这个例子,这很容易认识,这是两个脚印往下,在甲文尤其清楚。再回到我们刚才第几页?

  学生:五十六页。

  教授:五十六,阜。首先,同学们翻开《说文》的内文,看它的反切。房九切,同学们找到吗?

  板书:房九切

  教授:房九切,那到底是四声、是三声?阜。声调:平、上、去、入四声,一般取决于反切下一个字的声调,「九」是第几声?第几:

  学生:三声。

  教授:第三。所以它应该是第三声,读它为ㄈㄨˇ,不读它为ㄈㄨˋ。这是告诉同学,对注音符号有疑问的时候,最根本就是看它的反切,反切的上字是它的声符,反切的下字是它的韵符,兼管声调,是这个原则。我们以前说,文字学广义的包含三样,告诉我:

  学生:形、音、义。

  教授:形、音、义,字形怎么写,字音怎么读,字义是什么。

  板书:形 音 义

  我们汉字三要素,有字形,这个「阜」是这样写;有字音,它是房九切;有字义,它是山无石者,高大的山丘,形、音、义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广义的文字学就包含这三样形、音、义,形,讲字形;音,讲字音;义,讲它的字义。为着教学的方便,现在各大学里面分为三部分来教学,侧重字形的叫文字学,侧重字音的叫?

  学生:声韵学。

  教授:声韵学。侧重字义的?

  学生:训诂学。

  教授:训诂学。所以这三样,字形、字音、字义,它本来是一起的。因此,我们现在说是汉字入门,侧重字形,实际上离不开字音跟字义。譬如这个字(阜),一碰到问题,注音是第四声ㄈㄨˋ,有怀疑,有疑问,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马上要应用到反切。反切又是什么东西?是属于声韵学的问题。所以这下它都牵扯在一起。这是说明一个文字的三个要素,形、音、义。因此我们没有办法说光讲字形,我们这门课叫汉字入门,光讲字形,字音、字义不管,这不可能的事。字形兼字音、字义,只是我们侧重于让各位先有个基础认识,文字最基础的认识,所以我们叫入门。把这个基础的认识弄清楚之后,接下来你再慢慢的可以深入研究《说文解字》,这是要有步骤。我说到这里,同学们有问题吗?

  学生:老师,请问反切下字的音调,古时候跟现在会不会有不同?

  教授:对,我们会受现在讲的国语的影响。实际上反切是中古音,不是现在的国音。因此,我们往往会被现在的国语所误导,本来切出来,譬如这个九,现在读三声;有的不契合,那是因为反切是中古音。隋朝:

  板书:隋 陆法言 切韵

  我们现在讲声韵学,用的是《广韵》。

  板书:广韵

  《广韵》,宋代最早的韵书。这个时代,看,说出来增加你的印象,什么字?

  学生:隋。

  教授:隋代,唐朝以前那个隋,有个人叫陆法言,他跟几个朋友在一起讨论韵的问题,因此他们编订一本书叫《切韵》。这是我们中国最早最早的一本韵书,《切韵》。到了唐代,隋后面是什么?

  学生:唐。

  教授:唐。到了唐代,文字就慢慢增多了。因此到了唐代,就把这些新增加的字又收编到里面去,叫《唐韵》。

  板书:唐韵

  这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唐韵》是根据隋代的《切韵》增广,多收一些字,《唐韵》。到了宋代,唐后面就是宋,宋代又把后来新增加的字,又把它搜集进去,编成这本书叫什么?

  学生:《广韵》。

  教授:《广韵》。所以《广韵》是根据《唐韵》来的,《唐韵》是根据《切韵》来的。《切韵》已经亡佚,《唐韵》也亡佚,可幸《广韵》完整,我们现在所还能用到很完整的《广韵》。所以《切韵》虽亡,《唐韵》也亡了,不要紧,《广韵》俱在。它是根据《切韵》、《唐韵》增广而来,所以前面的《切韵》、《唐韵》虽然亡佚了,不要紧,我们还有《广韵》在。所以《广韵》是我们研究声韵学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书。就像我们研究字形,《说文解字》是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书一样。这是说到《广韵》。

  敦煌藏经洞被一个英国人、被一个法国人盗走很多,六马车、六驴车,他们都精挑最好的带走。现在大英博物馆,法国国民图书馆里面那些个宝贝就是敦煌的。敦煌藏经洞里面发现有《切韵》的残卷。

  板书:残卷

  不完整,但是已经是弥足珍贵,让我们来对照《广韵》。所以像敦煌的这些哪怕是片纸、只字都是非常宝贵,用来对照,譬如《切韵》用来对照《广韵》,非常有价值。这是附带说到,刚才提到《切韵》,我们最早的一本韵书。我们现在说反切,标的是隋唐以前的字音,不是标的现在的国语,明白吗?反切。所以反切你会发现,有时候你会发现跟现在的国音很多不一样,因为它是标的是当时隋唐以前的中古音。这个问题也许以后我们还详细再谈到,关于反切。

  到底什么是反切?也许不清楚,不要紧,先翻到最后面,我们有个「声韵略说」,先看三百八十六。声韵的问题,我只能够给同学们一个最简要,让你有个简单的概念,简单正确的概念。一开始你看到,我引到的就是我的太老师季刚先生,他的《声韵通例》有这三条,根据这三条就可以做出这么一个简单的表,看到这个表吗?什么叫「音」?是由「声」和「韵」拼起来,所以字音是由声和韵组合。像刚才反切上字,房九切的「房」,这是声;房九切的「九」,就下面这个韵。

  再翻到后面有一个表。接下来第二节反切,我又引到黄季刚先生,他说:「反切之理,上一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何韵;下一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何声。质言之:即上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去其发声。」后面就根据黄先生这一段话,我们举一个例。

  板书:

  我们举这个字「同」,相同这个同,这个字音反切是徒红切。反切的上字只取它的声符。

  板书:

  徒的拼音是这样吗?应该还有个第二声,ㄊㄨˊ。「红」的拼音,

  板书:

  ㄏㄨㄥˊ,都会吗?这好简单,小朋友一年级就学的拼音。反切徒红切,就是来切「同」这个音,也就是说同这个字,古时候没有注音符号,它用两个字来标音,这两个字拼起来就是这个字的字音。所以所谓「切」,说清楚了,就是拼音的意思。明白吗?很简单。

  它有个小麻烦,反切的上下字,上字要把韵给去掉,只用它的声,我用红色的粉笔;下字只用它的韵,声符要去掉,用红色的粉笔。所以把这两个字拼起来,上字去其韵,下字去其声:

  板书:ㄊㄨㄥˊ

  ㄊㄨㄥˊ,清楚吗?简单吗?所谓反切原来这样简单。「徒红切」,切这个「同」字。这是在这里我们先明白说到的反切。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字「厂」,树师妳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文 金文 小篆。厂ㄏㄢˇ,厂是山边石崖的象形。甲文、金文及小篆像山石的崖壁,上部突出,其下人可居。

  备注:《说文》:「山石之厓岩,人可居。象形。」段注:「厓,山边也。岩者,厓也。人可居者,谓其下可居也。象形。谓象嵌空可居之形。」

  厂(ㄏㄢˇ)本义古今罕用,只用作部首,凡由厂组成的字,多与房屋、山崖有关,如:原、厓、厚等。

  教授:这个同学们看过一次就明白了,不必怎么样费事说解。尤其你再加上段注,说「人可居者」,是说石壁下面可以住人。

  板书:

  像山石石壁突出来,底下可以住人。这是厂,这个本意是如此。现在只作部首。有没有疑问?应该没有疑问,很简单。这是从甲文、金文跟小篆都一样。翻过来,树师妳读这个「玉」字:

  学生读诵: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玉(楷书)。玉ㄩˋ,玉是将几片玉用绳子串起来的象形。甲文中,像几片玉用绳子系成的一串玉,「丨」这一竖是串玉的绳子,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端的绳子外露,中间有三道、四道不等的横线,代表一片一片的玉。金文和小篆,串玉的绳子两端不再外露,到了隶书的字形,为了与王字区分,不使混淆,才在小篆的字,多加了一点,成为今天我们通用的玉字。

  备注:《说文》:「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ㄙ)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按:古人佩玉,是用来时时警惕自己,学习玉的美德。)

  典籍所见:(1)玉制成的。《论语.阳货》:「玉帛云乎哉?」(2)尊美他人之辞。《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3)珍贵的,精美的。《文选.左思.吴都赋》:「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

  玉是部首字,凡由玉组成的字,多与玉石类有关,如:璧、玺、玦等。

  常用词:金玉良言,亭亭玉立,抛砖引玉。

  教授:继续看后面那个「王」字,把它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文)(金文)(小篆)。王ㄨㄤˊ,王是古代国君端拱而坐的象形。甲文王字,像人端拱而坐之形,隶楷王字的写法,自甲文、金文、小篆递变而来。

  备注:

  典籍所见:(1)君主。《礼记.乐记》:「王此大邦。」(2)尊称。《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3)统一天下。《孟子.公孙丑》:「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常用词:君王,王子,内圣外王,王公贵戚。

  板书:

  教授:好,之所以这个「玉」字,讲解之前顺便要看这个「王」字的原因,有人在电视上讲解这个「玉」字,说王旁边这一点就是玉。玉是很贵重的,这位先生引用《史记》里面《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秦王要用十五个城池跟赵王换那块「和氏璧」,可见壁玉是多么贵重。他是说王旁边这一点是玉,玉是非常贵重,因此只有王才能够拥有,所以我们文字里面,王旁边这一点就是玉。你如果在电视机上听他这样讲,而你事先对这个玉也不认识,你一定会点头称是,对吗?嗯,很有道理。好,接下来他说,如果把这点放在「王」的上面,那是什么?

  板书:主

  天下共主,主。有道理吗?是,真有道理。这个玉是那样的宝贵,王才可以拥有,这个玉如果放在王上面就是天下共主,这种说法是他个人的臆说。而这种说法在电视上面讲不太合适,会误导电视机前的观众,完全误导。

  第一个,我们先认识「玉」是什么字?我们课本上,刚才同学们看了。

  板书:

  小篆这样写,这是一片一片的玉,当中这个符号(丨),可以读它为ㄍㄨㄣˇ。(丨)这个符号代表绳子,把这一片一片的玉串起来,是什么?一串的玉。玉这样写,就是用绳子把几片玉串成一串。在甲文里面,你可以看到:

  板书:

  有这样写的。

  板书:

  有这样写的,这是绳子露出来的絮,须须。这是串这几片玉的绳子,所以有三片、有四片不等,这是玉的真正它字形的结构。到了小篆就规整化,这个绳子不再外露,就规整化了,写成三横一竖,这是玉。

  许慎在《说文》说:「石之美有五德者」,一种美石它有五种美德。哪五种?第一,「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夫子是温、良、恭、俭、让。温,「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你看这一片玉非常温润,用来体现一个君子人修养很好,修养得非常的温润。一个人看起来修养很好,像孔子一样温良恭俭让。所以玉本身它很温润,是仁德的表现:

  板书:仁

  「仁之方也」,玉。第二,「?理自外,可以知中」,是什么表现?「义之方也」,看到吗?一块是玉石,它往往有些纹路在外面,这种纹路是从里面发出来的,它没有任何掩饰,它不会有文过饰非,所以是义的表现。看起来很温润,是仁德的表现。它有些纹理,似乎是有些瑕疵,它是从内里面发出来,它没有文过饰非。一个君子人难免偶尔有些过失,但是当他偶尔犯过的时候,就像太阳暂时被乌云遮住,人皆见之,他不文饰;等他改过以后,又一样的光辉,人皆仰之。这是君子对自己偶尔有过失,他不文过、不掩盖。所以这玉上面的纹理是从里面发出来的,毫无掩盖,这所谓的「义」的表现。两种美德了。第三种美德是什么?你告诉我:

  学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教授:这块玉,你敲它一下,声音清脆悦耳,而且可以传得很远,这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智之方也」。这是第三种美德。第四种是什么?读一遍:

  学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

  教授:你看这块玉很温润,温温润润的,你以为它很柔软,你想把它弯过来试试看,你用力试试看,它怎么样都不弯。你再用力,它「不挠而折,勇之方也」。真正的勇,不挠而折,我们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第几种了?第四种,四种美德。还有一种,我们一起读:

  学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教授:这块玉石,忮是有棱有角,但是它不刺伤人。这块玉石虽然有棱角,但它不会刺伤人,这是一种修养到非常完满的境界,「絜之方也」,完满的境界。所以玉到了东汉许慎就附上这五种美德,当然玉还有其它的说解,在这里我们看到许慎赋予它五种美德。所以我们就了解到,古人喜欢佩玉,身上佩挂一块玉,就像现在有些女士喜欢佩戴玉的手镯。古人喜欢佩玉,他并不是为着来跟你攀比我这个玉比你漂亮,我这个玉比你值钱,不是,是用来干嘛?用来随时警惕自己,我要学习玉这五种美德。明白吗?佩玉不是为着你来显你的财富,这是完全是为着警惕自己,随时警惕自己要学习玉这五种美德。这么说来我应该找块玉来搞到身上来,佩戴身上的时候有点麻烦,是吧?

  刚才我们附带看到下一个字「王」,因为刚才我要说这个问题,有人说玉现在这样写,是说旁边这一点是玉。我们现在要认识,玉其实是几片玉用绳子串起的一串玉,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绝不是王旁边那一点是玉。然后顺便附带我们就接下来看这个字,像王端拱而坐,这是在甲文。甲文还有第二个写法:

  板书:

  似乎这个君主,这个君王头上还戴有饰物,还是端拱而坐的样子。到了金文,看看底下就变成一竖了。

  板书:

  到金文就变成这样,就跟我们现在用的隶楷是一样的,金文。为什么我们现在隶楷这里()要加一点?「玉」字。实际上就是为着用来跟这个王字区别,免得混淆。这小篆固然有区别,「王」上面这两横间隔比较靠近,「玉」这三横间隔都一样,这是小篆的分别,但是还是容易混淆。所以到了隶楷,干脆我在这里加一点,这是「玉」,这是「王」,清楚了。所以那点是为着分别,跟「王」的分别。

  当中有几个象形字,我们已经提前跟前面动物的象形放在一起。接下来就应该是六十四页「贝」字,树师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贝甲文①②金文小篆。贝ㄅㄟˋ,贝是贝壳的象形。甲文金文①贝字,象贝壳之形,中象其纹理,金文②和小篆是从甲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海介虫也。居陆名猋(ㄅㄧㄠ),在水名蜬(ㄏㄢ)。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段注:「象其背穹隆而腹下岐。」

  典籍所见:(1)货贝。《汉书.盐铁论》:「夏后以玄贝。」(2)用贝制成的。《后汉书.冯异传》:「赐以乘舆,七尺贝剑。」

  贝是部首字,凡由贝组成的字,多与货币有关,如:财、贱、贵等。

  常用词:宝贝,贝壳。

  教授:好了,甲文我们印的是一本书上的甲文,很不清楚,其实跟底下金文①很相近,它就是画贝壳的样子。

  我这要擦掉了,告诉我什么是徒红切?古代没有注音符号,用两个文字来拼音,徒红拼「同」,得红拼「东」,就是用两个字来拼,叫反切。我们常常要提到这个名称,「反切」。刚才我们说过,反切实际上就是什么?拼音,我们现在说的拼音。那你会问为什么它不叫拼音,搞个什么反切,搞得我们很难理解。也许古人并不知道有拼音这个名词,它起先也不叫反切,最早叫反:

  板书:反

  「同」,徒红反。后来觉得这个反不好,反动、造反,不好,所以就改为:

  板书:切

  切。我们现在看到的《说文》段注里的反切,它都用徒红切,我们用的《广韵》也是徒红切。所以反切本来没有固定的用字,「反」、「切」,还有用「翻」的:

  板书:翻

  怎么翻一下,其实就是拼音。原来已经用了反切,所以我们现在说《广韵》,依然称它为某某切,不必要改成某某拼音,不必,我们理解它是拼音的意思。我们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同学们反切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拼音,声韵拼起来,拼音。

  以前私塾的老师他自己没有弄清楚,他搞了个半天就是弄不清楚什么反什么切。如果有学生问他,「老师,这个同,什么叫徒红切?」他就说,「注意听,注意听,徒红切就是徒红、徒红、徒红、徒红同,同。」由慢渐快,到最快,把同出来。这是以前私塾老师往往他不清楚,无法解释,原来它就是拼音。你如果问他:

  板书:

  「老师,这个东为什么是叫得红切?」「听着。」这位同学开始就笑了,你能告诉我怎么样?这个老师。「老师,请你告诉我什么叫得红切?」你会吗?

  学生:得红、得红、得红……东。

  教授:真好!好,请坐。就说明如果弄不清楚我们现在拼音的道理,到最后就得红、得红、得红……东,东出来了。有人搞一辈子,头发搞白了,都没有弄清楚。声韵学有很多就是这种名称使人胡涂,会让你误入歧途、弄不清楚。我的老师告诉我,有位党国元老叫丁惟汾先生,他喜好研究声韵学,但是他找不到老师。他自己很用功、很用功,头发白了,也有很多著作。最后,我老师两个字评论说:「枉费」。白费,走错路了,弄不通,枉费。所以,这个传承是很重要。他因为没有老师教他,他又喜欢去搞声韵学,头发也搞白了,也有很多著作,结果得来两个字,很划不来。刚才我们这位小同学,将来真正可以去弘扬我们的国学,得红、得红、得红……东。

  板书:

  贝就是一个贝壳的样子,我画得不好,它就是一个贝壳的样子。不晓得同学能找到比较清楚的甲文吗?这个不好。

  板书:

  是一个贝壳的样子,甲文。古人货贝而宝龟,把这个贝壳当钱币来用。以前我们提过一个字:

  板书:

  该是什么字?

  板书:贱

  小的贝壳,不值钱,所以说是「贱」。如果以钱来说的话,它是一分一毛,小的,不值钱的。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字「角」。树师同学帮我读一下:

  学生读诵:甲骨文 金文小篆 楷体。角ㄐㄧㄠˇ,角是兽角的象形。甲文、金文是全体象形,中为角上的纹理。小篆是从甲文、金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兽角也。象形。」

  典籍所见:(1)角类。《易经.大壮卦》:「羝羊触藩,羸其角。」又白居易《对酒》:「蜗牛角内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2)星宿。《楚辞.天问》:「角宿未旦,曜灵安藏?」(3)五音之一。《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征、羽。」

  角是部首字,凡由角组成的字,多与角类、量器有关,如:触、斛、觚、解等。

  常用词:视角,天涯海角。

  教授:这里我们看到字形是兽角的象形。小篆已经不太能够看出是兽角,不过它是从甲文、金文演变过来的。我们看金文、甲文,就能清楚看到这是兽角的象形。这里引到白居易的一首小诗《对酒》。这个我们讲过吗?

  学生:讲过。

  教授:怎么跟我们讲的不太一样?第三句。原来我们讲的是怎么样,第三句?「蜗牛角内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原来我们是说「随富随贫且欢喜,不开口笑是痴人。」它这里第三句不太一样,给一点时间你们去想,到底是他这里写得合理,还是原来我说的那个合理,还是还有第三种版本。我很高兴,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同学们每个人都在那里算它的平仄,这是正确的方法。不然怎么知道这个版本对,还是我说的那个版本对。我们把它平仄分析一下。

  板书:

  蜗牛角内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身是韵脚)。随富随贫且欢喜,不开口笑是痴人。这里面有几个不对的?第一句,蜗牛角内争何事,平仄完全标准是吗?第二句,石火,你说石是第二声;如果会闽南语的,或者会客家语的,石头的石:

  板书:石

  闽南语「就」,它是仄声字,它不是平声字。国音变成了石,变成第二声,你以为是平声。所以第二句的石,它还是仄声,石火,仄声,仄仄。光中,平平。寄此,仄仄。身,压韵,压这个(ㄣ)的韵。随富,本来应该仄声,他用随是平声,随富(仄);随贫(平平),且(仄)欢这里本来应该仄声,他用个平声,喜(仄)。不开口笑是痴人,这里(是)本来应该是平声,他用个仄声。现在看清楚了吧。基本上他平仄相当的标准,只有这个地方(随)该仄他用平。我们说过?再说一次:

  学生: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教授:记得了。一、三、五,诗碰到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你可平可仄;碰到二、四、六的地方,最好遵守,该平就平,该仄就仄,二、四、六分明。所以这边一检查,基本上它非常的守规矩,非常的标准。那我们要问,这是随富随贫且欢喜,跟书本上用的什么?

  学生:随贫随富且欢乐。

  教授:以平仄来说怎么样,哪一个好?黑板的好,还是课本的好?要确认,不能犹豫。是黑板的好,还是课本的好?黑板是「随富随贫且欢喜。」告诉我,你确认哪一个好?

  学生:黑板的好。

  教授:这个好是吧?对。因此你可以把它改过来,它这个版本不知道哪里来的,「随富随贫且欢喜」。当然你要真正再去确认,不是手机,手机网上往往很多是错误的,你要找到这首诗,找到白香山他这首诗《对酒》。我以前读过,我以前还没有网络,我到现在还不会用网络。我以前那时候没有网络,我读过这首诗,是「随富随贫且欢喜」,就是黑板上说的。

  板书:

  以前我读过的,书里面读过的是这样:「随富随贫且欢喜」,可以把它修正过来。

  刚才在休息的时间,我听到一则非常兴奋的事情,开吉师说她妹妹在政治大学,台北木栅,修中文系的博士班。谈到林老师,开吉师的妹妹说,她们认为林老师在学术界是神明。因此我有幸成为神明的入室弟子,今天我来传播,大家应该很高兴,是吗?

  学生:是。

  教授:但愿我能不负当时林老师对我的耳提面命。说来是有点惭愧,我一直没有做好。在去年,林老师他家乡浙江瑞安,温州,有位宋维远老先生,比我年纪大,头发都白了,老先生,我们素未谋面。他知道我是林先生的学生,联系上我,就打电话跟我说,他是负责写瑞安县志的人。县志知道吗?对瑞安的乡贤,前辈都极力的希望能够传播弘扬。联系上我,他电话里也是这个意思,希望我能尽点力气。我接到这个电话,我觉得很惭愧,我就回他一封信。这封信我摘录了后面一部分,放在一篇文章里,「怀念我的恩师林景伊先生」的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面我就提到,我为着要报答我的恩师,我有机会我都一定竭尽我所能,我希望能够为章、黄、林尹这一脉的学术,能够做些弘扬的工作。今天我到这来也是这个目标。

  当时瑞安市政府要为林老师开辟一个文物陈列馆,去年开幕,约我去做了一次讲座,还要做一份,他们要挂在陈列厅上面的一份林老师的年表。这个年表我当然是仔仔细细做好。做好以后,我一边做一边就感觉到老师就在我旁边。做完以后,我就有一段小小的赞语:

  板书:噫 先生志节 光同日月 胷蟠万卷 学比泰岳 传章黄之绝学 流布万古 滔滔滚滚 等江河之永长

  林老师的一个年表做完了以后,最后有这两句赞语。「噫」,感叹,「先生志节,光同日月。胷蟠万卷,学比泰岳。传章黄之绝学,流布万古。滔滔滚滚,等江河之永长。」

  这是林老师他一生这三个大事情。前面说的是他在抗战时期投身报国,拯救民族危亡。汪精卫视同眼中钉,非要抓到他不可,果然被他抓到。先是利诱,你只要点头,我这教育部长就是你的。林尹先生破口大骂,汉贼!利诱不行,威胁,关到牢里,同时连他三个人叫出去枪毙,砰砰,暂停,又把他拉回去,这样一次、二次、三次威胁他。他知道必死无疑,所以在狱中做了一首绝命诗。一开头,绝命诗一开头,「此心同日月,此志拟冰雪;日月长光辉,冰雪终皎洁」。然后最后两句,「但惟后死者,毋忘灭虏贼」,虏贼指的汉奸汪精卫和侵略我们的日本。自比文天祥,他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再能够从这个监牢出去的,所以写了这首绝命诗。所以他的同门师兄弟,像潘重规先生、高明先生都说他是今之文天祥,现代的文天祥,那时才二十多岁。这是一开始我说「先生志节,光同日月」,这一段是写他为着救民族危亡,那种愿意抛头颅、愿意洒热血、愿意牺牲这种志节。

  至于他的学问,刚才开吉师说这个事,她妹妹在国立政大中文系修博士,一提到林先生,说他们把林先生当神明。「胸蟠万卷」,读很多书,林老师学问胸蟠万卷。他的学问有多高?像泰山一样,像一座泰山一样,「学比泰岳」,两句话。

  他第三件事情,这是他不得了的事,「传章黄之绝学,流布万古。滔滔滚滚,等江河之永长。」这是绝对能够传世万古的,他的学生继承他来传章黄这一派的实学,实在的实,没有任何一点虚假。清代的学术朴实无华,太炎先生是继承干嘉以来清代的学术,然后他单传黄侃先生,黄侃先生单传林先生,我指的是声韵这方面。所以他自己,林先生自己知道要传章黄绝学的重要的使命。季刚先生一九三五年过世,太炎先生来年一九三六年也过世,他们三代单传,剩他到台湾,他知道身上负有多重的使命。所以他不再单传,他多收了几个弟子,我才有幸成为他门下。他当时在师大、在政大、在文化大学,在我们东吴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教的学生,硕士三百多,将近四百;博士有两说,一说七十几,一说一百。博士、硕士加起来四、五百的人,现在绝大部分都在大学里面负责传什么?章黄之绝学。所以他是滔滔滚滚可以流布万古,这是他最了不起的功业。

  冀望各位同学,在这里学一点算一点,然后将来你们成为国学传统文化的种子,散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去弘扬传播。好,回到我们课本,树师妳帮我读下面:

  学生读诵:金文,小篆。毛ㄇㄠˊ,毛是人身体的毛发,以及兽毛的象形。

  备注:《说文》:「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

  典籍所见:(1)草。《左传.隐公三年》:「涧溪沼沚之毛。」(2)微小。《诗经.烝民》:「德輶如毛。」

  毛是部首字,凡由毛组成的字,多与毛发有关,如:毫、毡、毯等。

  常用词:羽毛,轻如鸿毛,九牛一毛,不毛之地。

  教授:这个字很容易认识,它是毛发以及兽毛的象形。想想如果许慎《说文》里面没有这个字,同学们你自己要创造这个字,要怎么办?你试来试去,最后也不过像我们这个金文一样,毛。下一个字「肉」,树师妳帮我读:

  学生读诵:甲文,小篆。肉ㄖㄡˋ,肉是一块兽肉的象形。甲文像被截割下来一大块野兽的肉。小篆外像大块肉形,中二笔,像肉的肌理、肋骨。

  备注:《说文》:「胾肉。象形。」

  典籍所见:(1)肥。《史记.乐书》:「宽裕肉好。」(2)刑法。《荀子.正论》:「治古无肉刑。」

  肉是部首字,偏旁多用「月」表示,凡从月(肉)之字多与人体部位有关,如:肩、胃、肾、肠等。

  常用词:骨肉至亲,血肉之躯。

  教授:这个一样,同学们先想象,如果没有创造这个字,你要创造肉这个字要怎么办?到菜市场肉摊上看,这一大块,上面还有一根一根的肋骨、肌理,那就画一块肉,就是我们书上用的这一块。你还有其它的办法吗?我是没有。接下来「首」:

  学生读诵:甲文,金文,小篆。首ㄕㄡˇ,首是人头的象形。甲文像人头有发,金文、小篆是从甲文讹变而来。

  备注:《说文》:「首,古文也,巛象发。」

  段注:「巛象发。说上有巛之意。象发形也。小篆则但取头形。今字则古文行而小篆废矣。」

  典籍所见:(1)开始。《易经.比卦》:「比之无首,凶。」又《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叔、落、权舆,始也。」(2)本也。《礼记.曾子问》:「不首其义。」(3)先。《礼记.射义》:「诸侯以狸首为节。」

  常用词:首先,首届,群龙无首。

  教授:好,这个甲文有点好看是吗?有眼睛,还有头发。然后你看金文,就是从甲文演变。到了小篆,「」就跟甲文、金文不太一样。所以从小篆来解释字的本义,有时候就往往不太明确。所以,我们现在有幸能看到甲文、能看到金文,使我们更清楚,比小篆能更清楚的认识文字的构造。

  典籍所见里面引到一个《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叔、落、权舆,始也。」《尔雅.释诂》告诉我们,这几个字,这一组的字都是开始的意思。在这里也让我们看到,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文章里面,他们用到「权舆」两个字。现在知道了,「权舆」的典故出自哪里?《尔雅.释诂》。「权舆」就是开始的意思。接下来看下一个「页」,妳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文 金文 小篆。页ㄧㄝˋ,页是人头的象形。甲文、首、页应是一字,只像人头,首上加头发,页又加人身。

  备注:《说文》:「头也。」(按:页假借为叶。如:书页、页岩。页本是人的头,无扁平意,疑是叶字的假借。)《说文段注》叶下曰:「凡物之薄者,皆得以叶名。」(页,胡结切,十二部,匣纽;叶,与涉切,八部,喻纽。页、叶古双声,可以通假。)

  常用词:页码,书页,网页。

  教授:好,这里面同学们看到甲文上面那一部分,跟前面我们读的这个「首」字,是不是好像似曾相识?有眼睛,还有头发,只是方向不太一样。还有一样不同是什么?底下加一个「人」字,看到吗?那是人。而把这个头画得特别大,表示人的头,「页」就是人的头。金文从甲文演变,也还看得出来。再变到小篆就不是很像了。

  这里我提出一个问题,页本是人的头,那我问你,书本,「各位同学,请翻开第几页」,难道是第几个头吗?这怎么回事?我后面注了一个按语,起先我也很奇怪,我没有想通为什么,书本一页、二页的页为什么用这个页?后来我想它应该是树叶那个「叶」的通假字,字音相同可以通假。树叶是扁平的,所以看看我们按语,「页假借为叶」。然后我又查到《说文段注》叶字,底下他注:「凡物之薄者,皆得以叶名。」这是叶。然后再查反切,这两个页(叶),看出什么?双声或者迭韵,或者同音,它韵部不一样,一个十二部,一个呢?

  学生:八部。

  教授:八部,韵不同部,表示不是迭韵。看它的声纽,一个是胡结切,属于什么纽:

  学生:匣纽。

  教授:你怎么知道?你不可以说这个书上的,以后你要自己找。再翻一翻那个声纽表,找到匣纽吗?

  学生:找到了。

  教授:找到那个胡结切的胡吗?

  学生:找到了。

  教授:胡是属于匣纽。再看另外一个字,叶是与涉切,那个「与」找找在哪一个纽?

  学生:喻纽。

  教授:有没有真的看到?

  学生:有。

  教授:真的看到了,好。那你说这两个一个喻纽、一个匣纽,声纽也不同,怎么可以说它是双声?同学们翻到三九O页,就「切语上字表」前面,看到一个简要的表吗?发声部位有「喉、牙、舌、齿、唇」,然后有「正声」、「变声」。正声喉声是影、晓、匣,变声是喻、为。发声部位「牙」,正声是见、溪、疑,变声是群,这一个表看到了吧?

  学生:看到了。

  教授:那你看到喻是什么?喉音,喉音是影、晓、匣,喉音,喻是它的变声。也就是古代古音,喻跟影、晓、匣同样是喉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18: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