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481|回复: 287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4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妙法莲华经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妙法莲华经浅释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药草喻品第五
授记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法师品第十
见宝塔品第十一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劝持品第十三
安乐行品第十四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嘱累品第二十二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品
第二十八卷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化上人主讲
  甲、释名题
  ‘妙’,对这个妙字我们就需要下一番坚苦功夫来研究。‘妙’就是玄妙、微妙、深奥不可测。智者大师九旬谈妙,集成一部法华玄,为天台宗三大部分之一的重要典籍,就是单说这个‘妙’字说了三个月,你说妙不妙!
  在讲每一部经之前,先讲七种立题和五重玄义,这是天台宗讲经的现则。这七种立题是:单三、复三、具足一。单三是单独的三种。复三就是重复的三种。具足一是单独、重复合起来的立题。
  先讲单三,单三是人、法、喻。第一是单人立题,譬如‘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阿弥陀也是人,所以叫单人立题,单用一个人来代表一部经的名字。因为这个‘阿弥陀经’是讲西方净土法门,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什么有极乐世界?是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时候,发了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是要度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将来成佛的。所以这一部经就用阿弥陀佛的名字来代表一部经的名字。
  佛法到了最后灭亡的时候,最先是‘楞严经’没有了,因为楞严经是成佛的正因,证果捷径了义,众生业转重,故先隐没。也可以说是因为‘楞严经’把这个世间的道理,万事万物都讲得很详细,可以说是泄漏了天地的秘密。于是乎到末法时代‘楞严经’就先没了,其他经也跟著继续湮没;到最后只剩下‘阿弥陀经’多留在这个世界一百年,所以‘阿弥陀经’在佛教里是最后才没有的。到‘阿弥陀经’也没有的时候,就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在这个世界上留一百年;然后六字洪名又灭去两个字,只剩下‘阿弥陀佛’四个字,又再住世一百年。以后,佛法在世界上就完全灭尽了。那个时候,三灾八难,一切灾害相继降临,这个世界随即毁灭。
  因此,我们对‘阿弥陀经’就应该特别注意。因为末法时代,净土法门对一切的人是最对机的。可是末法时代也有正法存在,就好像我们现在所住的美国,以前没闻过佛法,现在处处都闻佛法。这是佛法刚传到这个国家,所以现在就有很多美国人欢喜参禅打坐,欢喜研究佛法,开了佛教正法的风气。
  ‘阿弥陀经’是单人立题,那么以单法立题的是什么经呢?是‘涅槃经’。涅槃是法,涅者不生,槃者不灭;不生不灭,没有生灭的法,这是单法立题。

  以单喻立题的是梵网经。梵网是大梵天王宫殿前面的一个网罗幢。这网形状是圆筒形的,四面有孔,因此叫做网,就像鱼网一样,是用来庄严的。大梵天王欢喜把他的宫殿装饰得最壮观最美丽,所以悬挂网罗幢。网罗幢每一个孔有一粒宝珠,这宝珠会放光,叫夜明珠,白天也发光夜里也发光。每一粒珠放在每一个孔里边,所以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光和光互相照耀,孔和孔互相通达,这叫梵网。梵网经就是菩萨戒品,菩萨戒为什么用梵网来代表它的名字呢?因为这个戒就好像一粒宝珠会放光,你能守戒清净就有光明。以上说的是单三立题。
  复三有:人法立题,人喻立题,法喻立题。什么叫人法立题呢?好像‘文殊问般若经’。文殊菩萨是人,般若是法。文殊菩萨是大智大慧的菩萨,他问这个般若;般若是智慧人才能问的智慧法。这部经就是以人法来立题的。
  还有人喻立题,人喻立题的经是‘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如来所说的法,好像狮子吼;狮子一吼,百兽皆惧,无论豺、狼、虎、豹,什么恶兽,一听狮子吼,就得老实;这‘如来师子吼经’便是人喻立题的例子。
  以法喻立题的便是本经‘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以妙法配合莲华做这部经的题目。所以这一部经就是以法喻立题的,属于复三之一种。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具足一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方是方法,也是佛法,大方广三个字的简单解释是:佛法深如大海,广大如虚空,没有边际的。佛是人,华严是譬喻——华是有芳香之味,代表德性圆满,以圆满的德性及修行的功德来庄严佛的十身。所以这一部经是以法、人、喻三种完全具足起来标立经题的名字。
  研究佛法的人,对这七种立题应该能够记得,可以随时讲出来。如果七种立题不懂,那你就不是研究佛法的人。在大藏经里面,分门别类有很多种,经典也有几千卷,但是都不出这七种立题。所以,看经典的时候,一看经题就应知道这部经是以什么来做题目。
  把立题认识了,然后自然就可以深人经藏,智慧如海。假如连经的名字都不清楚,什么叫涅槃经?你说不懂。连涅槃经的名字都不懂,那你看涅槃经又有什么用呢?如果经典的名字都不认识,就不能深人经藏;也就不会智慧如海;不会智慧如海,那你学一辈子的佛法还是那么的蠢笨痴呆。所以,这七种立题是很重要的。
  若每个人都能认识七种立题,对佛法就可以研究。还有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是: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
  名,这部经是以什么做它的名字?体,这部经的法体是什么?法体知道了,要知道它的宗旨是说什么?宗旨知道了,又要知道它的用途;用途知道了要知道教相。为什么呢?就像我们人,首先要有名字;如张三、李四,各有其名。知道张三的名字,那张三的身体有多大?多高?多长?多重?他的身体是什么样子?他的身体健康不健康?他是以什么为生?他是做生意的、读书的或做工的?士、农、工、商,他做那一行呢?若他是读书的,以读书为宗旨,那读完书又有什么用呢?是否去睡觉?不是的,读完了书,它要发展它的用途。读科学的在科学上发展;读哲学的在哲学上发展,都是各有所用。经也是一样,经的用途知道了,题和宗旨也知道了,究竟它的身份是什么呢?如教授、总经理,或者她是一位家庭主妇。总而言之,各有各的身份,这就判明了他将来的成就。经也是一样,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是以七种立题中的法喻立题来命名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经’在五重玄义里,第一个玄义是释名,也就是解释这部经的名字。这一部经是以妙法莲华为名。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因为微妙甚深的佛法,一般人不容易明白,所以用莲华来比喻。这一部经是以法喻为名的。
  究竟什么是妙法呢?它妙到什么样子?好到什么程度?现在我来告诉你,这个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议的。不可以用心来测度思惟,想也想不明白的;要能想得明白就谈不到妙了。既然想不明白,那么就不需要说了,说不出来嘛!可是不能不说,说不出来的就是妙。说不出来的还要说,那说的并不是妙,而是形容这个妙及讲说这个妙的意思。
  究竟妙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那是惟佛与佛,才能明了这种甚深境界。现在讲‘妙法莲华经’只是讲少少而已,可是这少少的就不知道要讲多少天了。因为这个妙字,就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讲了九十天,也没有把这个妙字讲完,只讲了一小部份。今年(一九六八)暑假的时候,在九十六天里讲完一部楞严经,这真可以算是坐火箭去探月球那么快。因为我在香港讲楞严经,曾经讲了十四个月才把它讲完的。
  我们先讲妙字,究竟这个妙字要讲多少天?现在也无法预算,讲几天算几天。那么首先要说妙。什么叫做妙?妙法就是妙。什么妙?众生就是妙。什么妙?佛也是妙。什么妙?天地间所有一切,没有一样不是妙的,什么都是妙法。所以这个妙字要讲起来是无穷无尽的。这也是妙,那也是妙,妙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它是从心而来的。
  你怎么知道它是妙法呢?因为你有心,所以心法妙,然后是众生法妙,然后就是佛法妙。
  心法怎样妙呢?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房廊屋舍,所有的一切,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都是从每一个人现前的一念心生出来的;从众生的心里生出来。怎么生出来的呢?你会说:‘那就不知道了!’这是妙。知道不知道都是妙。你为什么会知道呢?又为什么会不知道呢?这岂不是妙?这就是心法妙。
  心法妙,心怎么会妙呢?人的心,都是一般无二的。你指著胸前说:‘我的心在这儿。’你的心真的在这个地方吗?那你真是错认心了!是认贼作父了!就像阿难似的,在楞严经里阿难说:‘心在里面。’就是指这个肉团心;这个肉团心是没有用的。怎么说它是没有用的呢?因为它只是一块肉团。这个是集起心是聚集烦恼而生起来的心;又叫缘虑心,攀缘思虑的能力一直帮著你打妄想。而第六意识,也就是这个称为集起心,是这个帮助你打妄想和生杂念的肉团心、缘虑心、集起心...,这个心就有这么多的名称。所谓心法,不要以为我是说这个肉团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我另外还有个心吗?你不知道吗?看看这是不是妙呢?你连自己有个心都不知道。你既然连心都不知道,那你连生命也不明白啦!来的时候,糊里糊涂,去的时候也糊里糊涂。来从什么地方来都不明白,这是个妙!死的时候又糊里糊涂的跑了,到什么地方去又不知道,这也是个妙;生和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就算是妙!那么活著的时候大概是不妙了吧?但是这个更妙!怎么会更妙呢?比如说你在不知不觉中从小孩子变成大孩子;从大孩子又变成大人;成了大人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变成为老人。你说这妙不妙?不但变成老人,你又会生育儿女。如果不是妙,怎么不知不觉就有这么多变化?这是妙法。这个妙法现在讲出来,你会觉得有点意思,好像是这么回事,但在没讲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这是妙法。
  妙法就是这样的在你不知不觉中生出一种作用。妙要说起来多得不得了。眼前你所能看见的都是妙。为什么呢?你怎能看见呢?要不妙你就看不见了。那么看不见的就不是妙了?看不见的更妙。看见和看不见都是妙,听见和听不见也是妙。
  所以眼前能看见的,不但是看见;怎么能看见呢?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谁能看见?谁同你看见的?’你说这妙不妙?为什么近的你能看见,远的就看不见呢?这都是妙。当你看见黄色,你就有黄色的样子。看见青、黄、赤、白、黑,这些就在你的八识田中生起它的样子。又怎么会生起来呢?谁教你生出这种影像?这岂不是妙?
  听也是一样。听的声音,为什么有的声音就喜欢听,有的声音你就不喜欢听;谁教你欢喜和不欢喜听呢?没有!为什么自己就会生出一种爱和憎的心来呢?见到美色,就生爱心,看到不好的颜色,就生出一种憎恶心、讨厌心。是谁教你的呢?你说:‘我不知道是谁教的,只是这么想。’这么想就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这是心法妙;是由心里生出来的千变万化。如果不妙的话,怎么生出这种种的变化呢?
  妙太多了,如果要说,说几百年也说不完这个妙。要能说完那就不是妙。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都没超出这个妙字。所以这个妙包括三藏十二部,包括一切的佛法;一切佛法都没超出这个妙字。所以智者大师讲了九十天,就是讲九十年也讲不完这个妙字。这么说来法华经在这一生也听不到了,也没有机会听完了。九十年也讲不完一个妙字,那么经文就不知道要讲多久。别怕,现在的时代是一切事情都讲快,讲经讲快是妙,讲慢也是妙。既然释迦牟尼佛讲经也没有超出这个妙,我现在讲经又怎会离开这个妙呢?这个妙要离开就不妙,离不开就是妙。
  法虽然是妙,要想知道妙法,得先要把妙放下。放不下是妙,但能够放下那才是真妙;要不信,你试一试把身、心放下。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人空法空,一切皆空,你说这不是个妙吗?这个妙是要把身心放下才能得到真正自性本有的妙。你能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可是还没有离开身心世界。这不是说离开我这个身心,离开这个世界,才能没有身心世界;而是在这个身心,在这个世界而没有了。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就是快要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境界了。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才妙。容易也妙,不容易也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都没超出这个妙法。所以这个妙字是没法子把它讲得完的。
  因为妙不容易说,所以是个妙。不容易说现在还要说也是个妙。总而言之,妙、妙、妙!一切都是妙。这又有什么用呢?你问这个问题,这才是真妙。
  修行、参禅、打坐,是追求这个妙。释迦牟尼佛到雪山苦行六年,是追求这个妙。一切菩萨行菩萨道也是追求这个妙,就是找这个妙。罗汉们宁可放下一切,也是去找这个妙。一切凡夫、圣人,想要修行,也是为著追求这个妙。所以到成佛的果位上,也叫妙。是什么妙?是妙觉。菩萨是等觉,还谈不到妙觉,做佛才能成妙觉。所以现在先要明白这个妙。

 楼主| 发表于 2020-3-16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有什么用处呢?妙什么也没有用,但什么都需要它,这是放之存于六和[合]。这个妙要说它的大用,大造大化,这个天地万物,一切一切,都是从这个妙生出来的。所以不要以为有天主、有地主,又有人主创造这个世界,其实一切都从这个妙生出来的。这个妙字也只有佛才可以当得起。我们木有的佛性就是妙觉佛性。有关明白这个妙字是谈何容易呢!你要是很容易就明白这个妙字,那就谈不到妙了吗?不是的。你要是很容易就明白这个妙字,那更是妙。为什么呢?你不费力就明白了,那岂不是妙吗?你费很大力才明白那更是妙。所以,怎样讲都是妙,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你说眼前的什么不是妙?灯、桌子、椅子,这一切都是妙法的表现。你要明白这妙法,一切都是妙;不明白这个妙法,一切法都是粗。你要是觉得你很明白了,其实你还没明白。你去研究它的本体,都是从一个妙字生出来的。
  今年(一九六八)的暑假期间,费了九十六天讲一部楞严经。楞严经上所说的五十阴魔,那些阴魔都超过现在的天魔外道。因为那五十种阴魔的神通实在厉害,有的头上可以放光,若把他的光放在你头上,你头上也会放光。但这种种神通在佛教里都是魔,何况现在的外道都不能放光呢!他们就像苍蝇似的,东、西、南、北的乱飞,飞来飞去,找不到出路,可怜这些盲从的人,就像跟著瞎子学道一样。假如你说你不明白,想要求法就应该跟著明白的宗教去学,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一般的人不明白便以盲引盲。因为世界上明白及有智慧的人少,不明白与愚痴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喜欢听真理,没有智慧的人喜欢听迷人的道理。什么是迷人的道理呢?譬如说修行的人不断淫欲,可以随随便便,因为这样说就认为它是好的。佛教是主张断淫欲的,如果不断淫欲而修行,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无有是处了。因为人问的不究竟欲乐和出世间的究竟快乐,是不可以兼容并蓄的。
  还有一些人,在研究、修习佛法中,尽做口头上的工作,而不实实在在的去做。不依照佛所教导的方法去行持,就等于是魔一样,也不能把他列入佛教徒之内。就好像有一些人见佛不拜,他说他是信佛的,这种人将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究竟会到畜生道或到地狱或者饿鬼道去,是没有人敢担保的。为什么呢?因为学佛法,就要依照佛所教导的方法去做,要是把‘我’看得比佛还大,那就大错特错了。学佛法的人不但见佛要尊敬礼拜,就算见到菩芦也要拜菩萨,见罗汉也要拜罗汉,见到大善人、大修行人都应该恭敬钦佩他们,不应该贡高我慢,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自高自大。无论任何修学佛法的人都一定要谦、恭、和、敬。

 楼主| 发表于 2020-3-16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法华经第二十品有位常不轻菩萨,这位常不轻菩萨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修行菩萨道的一生。这一生他专门行常不轻菩萨道,怎么行法呢?他专门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这十大愿是:一、礼敬诸佛:就是恭敬顶礼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二、称赞如来:你会问:‘佛也欢喜人赞叹吗?’不错,因为你赞叹佛也就是赞叹你自己,假如你自己不愿意赞叹自己,那就不要赞叹佛,佛和众生是一样。你说:‘我是佛那我就不需要拜佛。’这也是个错误。你自性是佛,但是你没有修,还不能和佛一样得证佛果。如果人人都是佛的话,释迦牟尼佛又何必到雪山打坐六年,在菩提树下坐了四十九天才开悟成佛呢?
  释迦牟尼佛以过去生中修种种的苦行,修种种禅定,修种种般若,修种种布施,修种种戒律、忍辱、精进以及修种种的法门,今生还要去雪山修六年的苦行,并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要费这么多的手续!而你连六天都没有做到你就是佛,这太便宜了你,这个佛就如同捡到的一样。所以有些人说他自己是佛,真是无惭无愧,大言不惭。而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做过常不轻菩萨,就是永远恒常的不轻慢一切众生。他见佛拜佛,见菩萨拜菩萨,见罗汉拜罗汉,见著一般人他也恭敬,见著比丘、比丘尼也叩头,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意思是说我不敢轻看你们,你们将来都会成佛;如果我轻看你们就等于轻看佛一样。这种发心是实实在在的一点虚假都没有,实实在在恭敬一切众生。但是他招来的果报是最不好的,因为有一些傲慢的比丘说:‘这个比丘,你真不懂佛法,乱给人家授记。’于是就打他,在他叩头的时候用脚踢他,甚至把他的牙齿都踢掉了。要是一般人对人叩头还被人打,以后就再不向人叩头了。但是这位比丘,人家打他,他还是向人叩头。以后,他远远的见著比丘、比丘尼时先叩头,不等这个人走到他身边就站起来跑了,免得这些人打他。他还是一样行不轻慢一切众生的菩萨道,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前生所修的六度万行,而不是一朝一夕就成佛的。
  所以那些认为自己是佛的人,他就不认识佛了。自己妄自尊大,这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不是佛境界。认为自己是佛而不修行,尽造罪孽,这比你天天抱著原子弹、氢气弹睡觉还危险。这些人将来一定堕地狱的,真所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往里钻。’
  我讲楞严经时曾讲过一首偈颂:‘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当师父的下了地狱,向徒弟问:‘为什么也到这个地方来?’徒弟说:‘我跟著您学道的,当然也跟著来啦!’师父说:‘错了错了!这是地狱啊!’徒弟问:‘为什么您把我带到地狱里来?’师父答:‘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的,现在想出去也不能了。’不但他自己不能出去,所有跟他学的徒弟也一网打尽了,什么时候翻身谁也不知道。这就是自称是佛,不认识佛,又不明白佛法,所得到的果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6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是说要跟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去修,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这不是说今天供养,明天不供养;不是说供养一个佛,而不供养其他佛,要普同洪养。除了广修供养,还要忏悔业障,这是第四愿。我们为什么要向佛顶礼?就是要表示自己无量劫以来,做的错事太多了,现在发露忏悔,改过自新。五、随喜功德。就是看见所有慈善的事情都应该做,能做一分钱就做一分钱。
  行菩萨道是要利益人、帮助人的,不是只想利益自己。凡是帮助别人的事情,不自私自利,这都是随喜功德。六、请转法錀。当你知道某一位法师会讲经,就联合大家请这位法师说法。须知道经典的意义要有几十年研习的功夫才能明了,那些所谓研究佛法,有头衔的学士,倘若他们没有把自己放下,那他根本没有明白佛法。就像蚂蚁啃西瓜,尽在皮上钻来钻去不能尝到味道。学佛法要跟著法师们学,不要自以为不可一世,说自己懂佛法。所以请真正明白佛法的法师说法,就是请转法錀。七、请佛住世。请佛陀常住世间,现在佛不住世了,就要请佛法住世。八、常随佛学。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把自己的身体看空了,没有自己这一个身体。所以要跟著佛学。九、恒顺众生。常常随顺著众生,希望令他们明白佛法。十、普皆回向。把所有功德都回向一切众生,令他们速成佛道。
  ‘妙法莲华经’释名的第一个字是妙。妙字太宽广了,横讲、直讲是妙;尘说、刹说也是妙。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都是妙法,妙法包含一切,以至三藏十二部都包括在妙法里面。
  所谓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讲定学,律藏是讲戒学,论藏是说慧学。经、律、论所包含的道理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而戒、定、慧所居的功也是无穷尽的。既然经、律、论是妙法,戒、定、慧也是妙法。有关戒、定、慧你们听了很多,试问究竟做了多少?我们听闻佛法,不但要明白,还要设身处地的、实实在在的去依法修行,这才是真正有所得。知道而不行,就等于不知一样。为什么呢?因为那就像知道这样东西是好吃的,但是你必须吃了之后才能真实受用。对佛法也是一样,知道一点行一点,这才是实行家。若知道而不行,对你对佛法都没益处。就好像石头人似的,形像虽是个人,却不能说,更不能行。
  妙,有心法妙、众生法妙和佛法妙。分而言之是三,合而言之是一。无论分开或合起来讲都是妙法。三是妙法,一也是妙法。
  所谓三藏十二部,三藏是:经、律、论,它包括戒、定、慧三无漏学。十二部经是:(一)契经、(二)重颂、(三)讽诵、(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虽然这十二部经的意思很深,但主要是记得和了解佛陀的教义。佛法不一定注重学问,而是注重真实行持。六祖大师甚至没有读过小学,连签自己的名字都不会,但他却会讲经说法。因为他不认识字,讲经时就叫人为他念经文。人念一句他讲解一句,而他所说的法是和佛一致的,并没有不合佛法。六祖大师不认识字却会讲经说法,是因为他得到佛祖的心印,以心印心的妙法;故他所说的法都是妙法。六祖得到五祖的心法,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他和猎人共居十五年,在这一段时间内他用功修行,开大智慧。我们修道的人切记不要著急,古云:‘毋欲速,欲速则不达。’修行用功就像射箭的弓,紧了则绷,慢了则松,要不紧不慢才成功。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在中国有一种虫叫蜉蝣,这种虫朝生而暮死,生得快死得也快。所以我们修道者要老老实实的用功,千万不可走捷径,以为走旁门左道的小径会比较快有成就,实际上它是达不到目的地。我们要依照六度万行的大道去修行,这才是妙法。中道就是妙法,离越中道,就不是妙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3-17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汉朝有两个人,一个叫袁盎,一个叫晁错,两人都在朝廷当官,袁盎用方法把晁错杀害,之后袁盎便出家做和尚。原因是他时常见鬼,常常见晁错的鬼魂要来杀他。白天夜晚都是如此,使他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因而忏悔出家。他出家之后,再没有见到鬼魂,乃更决心用功修行。因为一念之差杀了人而出家,所以他希望来生也再做和尚不当官。果然第二生他成为一个到处弘法的大囧琺师,是个不贪名不图利的苦修行。这一生他也没见著晁错的鬼魂。如此过了十生,因为他苦功修行有点道德,所以一生比一生身份高。到了第十生,他做了国师,成为皇帝的师父。皇帝赐他一个沉香宝座(当时沉香在中国是最贵重的一种木材,只有皇帝才能坐这种木造的椅子)。当国师坐到宝座上,便神气十足。他心想:‘当今世上能坐这种宝座,这么尊责的法师也没有几位,这赏在太妙了!’
  就当他生这一念贡高心,以为当今天下唯我独尊的时候,那十生以前未超脱的晁错冤魂又来找他了。突然在他膝上长了一个人面疮,这种疮有口、鼻,更会说话。常常对他说:‘你休想再摆脱我,我跟著你十世,非要你还我命不可。’这位悟达国师得了这么一个疮病,日夜呼痛,他实在没办法,难以忍受,他念大悲咒、楞严咒以及一切的经咒都不能消罪,因为他业障太重。这皆是由于他生一念贡高心,所以护法神也远离,不再保护。幸而想起了迦诺迦尊者,悟达国师曾服侍这位尊省。当时,尊者全身生疮,流脓、出血,又肮脏又臭。悟达国师摄心侍奉及照顾他,替他煎汤熬药服侍他,使他的病痊愈。迦诺迦尊者其实不是真的有病,他为示现来度悟达国师的。果然,国师对他很好,尊者痊愈之后便对国师说:‘将来你有难,可以到四川茶山地方找我,我会替你想办法解决。’这时候悟达国师因为生了人面疮而没法治好,便想起去找迦诺迦尊者。尊者用三昧水替他一洗,人面疮就痊愈了。所以修道的人无论怎样也不可生贡高我慢心。
  心法妙,在前面讲了个大概的意思。现在讲众生法妙。什么叫众生?众生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故叫众生。众生分为十二类: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十二类众生中每一类又有种种不同。就拿卵生来说,有的卵生会飞,有的不会飞。会飞的种类有千千万万那么多,以至任何人也不能完全认识及分别清楚。你说是不是妙?分别不清楚是妙,分别得清楚岂不也是妙?卵生是这样,胎生、化生、湿生...以至所有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胎生,人是胎生,一切畜生也是胎生。卵生是怎样来的?卵因想生,因为有这种想,所以就有卵生。胎生是胎因情有,是由爱情而生。爱情,人人都认为是一种最快乐的事情,实际上在最快乐里面反而是最痛苦的。现在美国有很多人都觉悟到爱情是不自由的,于是乎解脱爱情,走到觉悟这边来了。一般青年男女随便谈情说爱,随便结合,又随便分离,说这是一种自由,其实这是误解自由。男的女的都不结婚,不守规矩,这不但不是自由而是错中错。为什么?因为要是结了婚,虽然不自由,还是天经地义的一种道路。假若误解爱情,说不结婚就可以随便,这是想要快一点死,想要快点把自己的身体破坏,把身体弄坏了就会死得快一点。这种情形若不赶快挽救,祸害就太大了。这是说胎因情有。
  无论人或畜生,畜生也因为有这种情,为什么它也有这种情?这种情是因为从无量劫以来的颠倒习气太深。做人的时候,这种情欲心重,所以就会堕落到畜生道;如果在畜生道里还不知道觉悟,情欲心便变得愈重,也愈来愈愚痴昏钝。
  诸众生中,湿生和化生是怎么生出来的?也都因为淫欲心太重。任何众生都因为有这个情,所谓:‘业尽情空是真佛,业重情迷是凡夫。’被情所迷者是个凡夫,你要是把这个情看空了,就是个圣人。
  在众生里边,人类有千差万别,畜生里边也有千差万别。可是这些都没有出离这妙法,都在妙法里面包含著,所以众生法也是妙法。
  你不研究它不觉得怎样,若一研究,每一种类都有它的道理。为什么会做人?为什么会做狗?为什么会做猪?为什么又会做牛做马?这里面都含藏著一个妙法。这个妙法的道理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明白就是妙法。你说我明白了,明白也是个妙法。妙法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在众生份上也是一样。
  讲到佛法妙。什么是佛法?什么又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佛有一切一切的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究竟有多少?总括起来有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那一个法门是最妙的呢?每一个法门都是最妙的!以前我曾经答覆过一个人,他问我:‘八万四千法门那一个是第一?是最高的?’我答覆他:‘你要是认为那一个法门对你最适合,那一个法门就是最高的;那一个法门对你没用处,那一个法门是最低的。’这要看你的根性,佛设八万四千法门是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的毛病。你的毛病除了,那一个法门也没有用。你的毛病如果存在,那一个法门可以治你这个病,那一个法门就是第一。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就有八万四千个第一,也有八万四千个障碍,与八万四千个最高无上。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讲到佛法妙,也就有八万四千个最妙。为何如此说?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法都是药方。你有什么病就吃什么药,这个药就是治你这个病。能把病治好就是良药,你要是用错了药,良药也会变成毒药。
  今天有人问我吃肉可不可以开悟?我说:‘吃肉者若能一口吞下一只猪、一只羊或一只牛,如果有这么大的口,就可以;若没有那么大的口,没有人保险可以开悟。六祖大师和猎人在一起十多年,他是吃肉的,可是他吃的是肉边菜。因为他和猎人在一起,猎人一天到晚都以肉为食,他若不吃肉就没东西吃。于是他自己种了点菜,也不另外炒或煮,就把菜放在肉锅一起煮,他就吃菜,这叫肉边菜。六祖大师吃肉边菜,因为他是已经开悟成佛的人了。他就是吃肉、吃什么都可以。我们没有六祖大师那种智慧德行,还没有开悟,还是不要尽贪吃的享受。吃的东西再好,到了肚里也变成臭秽的,没有什么大的意义!’
  ‘妙法莲华经’之所谓心法妙、众生法妙、佛法妙。我们人的心可以到十法界,十法界没有超出现前一念心。譬如我们生一个恶念,就会种地狱的因。再生一个恶念,就会种饿鬼的因。再生一个憎恨的恶念,就种下修罗的因。再生一个愚痴的恶念,就种畜生的因。你生一个善念,就会生到人道。若生一个守五戒修十善的心,就会生到天上。假设发心去修行苦、集、灭、道四谛的法门,就是种声闻的因。你发心修六度万行,这就是种菩萨的因。你发心修持一切的佛法,而希望成佛,这就是种佛的因。
  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就是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是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是六凡法界,合起来是十法界。十法界是从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所造成,所以说心法妙。如果心法不妙,众生法也不妙;众生法不妙,佛法也不妙。就因为心法妙,所以众生法也妙,佛法也妙,十方诸佛没有超出现前的一念心,十方的菩萨也没超出我们现前的一念心;乃至于十方缘觉、十方声闻也没超出我们现前的一念心。甚至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法界亦都没有超出现前的一念心。
  讲到‘心’字上,古人有这样的几句话:‘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披毛从此起,做佛也由它。’做佛也是由这现前的一念心而起的。在华严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假设你想了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一切诸佛,便应该看一看法界性这种奇妙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真是太妙了,所以说一切唯心造。你来这听经,也是因为心里想要来,心里动这一个念头,身体就跟著心跑了。如果没有想要来这个念,就不会在这里听经。心字在中国字来讲,三点好像星星那样陈列著,底下有个弯钩,这个钩像月牙,披毛戴角做畜生就从这儿生出来;可是,做畜生虽然由这一念心,成佛也是由这一念心,并没有换另外一个。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个心生成的。
  太妙的妙法人都不知道,现在讲一讲不太妙的。例如吃饭,肚子饿了就想要吃饭。怎么会生这种思想呢?怎么会想要吃东西而说是肚子饿呢?怎么会肚子饿呢?这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总而言之你不分别、不思量,那就是妙法。到了不思量不分别的境界上,所谓‘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永脱根尘。’六根没有了,六尘也忘了,你修到这种境界,那便真是妙法;虽然没到那种境界,也没有出乎妙法之外。所以我们现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没有一样不是妙法。妙法,往深处讲是妙法,往浅处讲也是妙法,法法皆是妙法,只看你能不能明白。你要能明白,任何法都是妙法;你要是还没明白,也可以说是妙法。但只可以说是妙中之粗,是粗的部份,不是细的。妙法两字是没法子讲完的,要能讲完就不是妙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举出一个例子来形容妙法,这形容本来不大恰当,可是以这形容或者令我们明白一小部分的妙法。在以前有一个官,这个官信佛,他会背诵法华经,而法华经有两册,他对上册一目了然,能读能诵,明白经中的道理。但下册他就格格不入,没法子懂,也没法子诵念。他觉得这件事真妙,对上册他读一次就记住了,但下册读了几千万次也无法记住,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他便到附近一个寺院,这个寺院里有一位开悟的和尚。这个官到这寺里请方丈和尚为他开示,方丈和尚就欢迎他、招待他。他对方丈和尚说:‘我很信佛,我对法华经很有兴趣。但不知为什么,上册我读一遍就能永远记住,但下册无论怎样读也记不住。这究竟是什么道理?我不明白,所以来请和尚开示。’那个方丈和尚是个开悟得到五眼六通的人。五眼就是:(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开了五眼者,能观察过去世,一切事。和尚听他这样问,就对他说:‘我告诉你可以的,不过你不要生嗔恨心。因为我所说都是真的,并不是骂你。’这个官说:‘这当然,您告诉我前因后果的事情,我当然不会嗔恨。’和尚告诉他:‘你前生是在寺里耕田种地的一条牛,帮庙上做工,所以有很大的功劳。而庙上每年到了六月,照例把经典搬到外面去哂,因为哂过之后这些经典就不会生虫。在晒经时你曾走到晒经的地方用鼻孔嗅过这部法华经,但只是嗅到上半部,下半部没有嗅到。因为你对寺庙有功,所以今生你做官(你不要以为做官的都是人,其实马、牛、羊、鸡、犬、豕,什么都有的)。因为你只用鼻子嗅到上半部的法华经,所以你对上半部特别熟悉,对下半部则格格不入,就是由于这种因果。希望你以后更加精进拥护佛法和道场。’因为他前生只用鼻子嗅过上半部法华经,就永远也能记得,那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妙法之一。
  我的一位弟子曾对我说:‘楞严咒对我是一个大障碍,我怎样读也记不住。’你不要望洋兴叹。我教你一个方法,你不要一下子把全部咒文读完。你要一句一句,一行一行的读,记得上一句再读下一句。第二句记住了再往下读。如果记不住就不往下读,单念那一句,多读几遍,把眼睛闭上也能背出来,才再多加一句。如此一句一句的加下去就会背了。千万不可贪多,贪多嚼不烂。就像那位问吃肉可不可以开悟的居士,我告诉他说:‘你若能一口吞一只牛,你就能开悟。若不能一口吞一只牛,那是永远不能开悟的。但他还是不懂,说他没办法。若没办法怎么想要开悟呢?试问那一个佛是吃肉开悟的?那一个祖师或菩萨是吃肉开悟的?为什么你要那么特别,既要吃肉又要开悟?’这只是开吃肉的悟。因为吃肉是贪心,他将来的果报可不得了,因为他欢喜吃别人的肉,别人也欢喜吃他的肉,可惜他还不知其危险性。读楞严咒可不要贪多,虽然楞严咒很长,但你要是专心也会背诵的。
  妙法是法法皆妙,没有一法不妙。我讲妙法莲华经,单讲妙法两个字就讲了好几天,而妙法两个字也总没讲完。不过比起智者大师那相差太远了。智者大师讲妙字讲了九十天还没讲完。那么什么是妙法?你知道也是妙法,不知道的更是妙法!如果说不知道才是妙法,那么,能够学吗?现在就要学不知道,学不知道打妄想;学不知道嗔恨心;学不知道生贪心;学不知道生痴心,把贪、嗔、痴丢了不要,这就是妙。你要是舍不得贪、嗔、痴,那就妙也不妙。能舍了贪、嗔、痴,那是不妙而妙。你想要知道这个原理,就须专心一致的用功修行,到了得到五眼六通时,就会知道这个原理和这个妙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3-1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经’,谈到妙法的妙,有众生法妙和佛法妙。现在是按照天台宗所定的六即佛来解释这个妙法。妙法就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
  所谓妙法,放在佛的份上,它没增一点。在众生份上,也没减一点。在诸佛的份上,它也不净;在众生份上,也不垢。在诸佛份上不生,在众生份上也不减。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妙法的本体。我们人人本具,个个无缺;可是却没有人知道,这叫理即佛。所谓理就是佛,有具足佛性的理,而不是说现在就是佛;只是具有佛的道理。所以说人人是佛,仅是指理即佛而言。
  每人来听经要明白经的道理,明白诸佛所说的道理。须知明白心就是佛;佛也就是心。佛所说的法是因为众生有心,若众生没有心,佛也不用说法。你知道心即佛而只有佛的名字,这叫名字即佛。
  单知道心即佛,佛即心;可是不用功修行,你虽然知道理即佛,名字即佛,又有何用?那佛性就好像在金矿里的金,把矿里的金取出来就是修行。取出来后还要锻炼,用火烧冶,经过锻炼后才是真金。不错,人人是佛,矿里的金是理即佛;从矿里取出来的金是名字即佛;又加上一番修行锻炼,用火把金炼出来就叫观行即佛。
  修行用功,参禅打坐、念佛、诵经,无论用任何功都要专一。专一修行到内无六根,外无六尘的程度。内也没有六根的境界,外面六尘也空了;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永脱根尘。这时候,既无人相,更无我相,无众生相也无寿者相。没有过去心、现在心,也没有未来心,三心了不可得,且四相也空了。这时候就得到一点妙法的滋味。但是还没有确实、真正的知道这个滋味,这时候就叫相似即佛。
  到了相似即佛的时候,还不能停止。还要用功修行,直至能见到本来面目。在禅宗里叫本来面目,在天台宗是说得到一心三谛的境界。三谛就是真谛、俗谛和中缔。在净土法门里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何谓一心不乱?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风也吹不动,雨也打不漏,成为一个。尽三干大千世界就在这‘南无阿弥陀佛’的一念里包括了。这时候没有山河大地,没有房廊屋舍,也没有人、我、众生、寿者,什么都空了。若想要停止‘南无阿弥陀佛’这念也不可能。它就像流水似的不休不停。如此念佛,念到不念自念,就是得到念佛的一心三昧。这时候是很妙的;你听见人说话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听见刮风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听见流水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正是水流风动演摩诃,都是摩诃大囧琺。当你见到七宝莲池里的四色莲花,各放著青色青光、白色白光、赤色赤光、黄色黄光这四种光明。这时候可以百界成佛;不但在这个世界成佛,你愿意到那一个地方成佛都可以,这是净土法门里的一心不乱。并不是像有些不明白佛法的人,他听见声音,譬如听见钟‘当’的一声,他就问旁人有没有听见,还以为是一种境界。任何一个用功的人,那种奇奇怪怪的境界多得很,可是不要执著它。禅宗有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算佛来也不要动心,要修得这种定力。不可以佛来就生欢喜心,一生欢喜心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生欢喜心?须知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相都是虚妄的,你要能在有相上就看见是空的,这就是真空。而在空的份上又能看见是有,这是妙有。真空本来不空,妙有本来非有。你说这妙不妙?到了这个时候就叫分证即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3-19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到了分证即佛,可是还没究竟。必须要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髅明星而悟道,究竟证果,这就叫究竟即佛。以上所说的是以六即佛来解释这个妙法,到了这个时候才亲证妙法的本体而真正成佛。
  妙法的境界是不思量、不分别。正如某人要学楞严咒,他就落到思量和分别上。须知你越思量就越学不会,越分别就越不明白。你若要去想为什么,就不能记住楞严咒。什么也不想,而只知道念楞严咒是我的本份才对。要想记住楞严咒就不要用分别和思量心去念,分别就是第六意识,思量就是第七意识。我们要用不分别、不思量的妙法,要用真心去学佛法。
  妙法虽妙,但会用的人很少。从前,有一位庞居士,这位庞居士开悟之后回想起从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直到现在才开悟,觉得这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他想说明了悟妙法的法门,真是:‘难、难、难!’怎么难呢?如‘十担芝麻树上摊。’芝麻粒是很小的,要把它摊在树上,不是很困难吗?树上根本是不平坦的,摊放每一粒芝麻都会掉落地上,而十担芝麻要用多少时间呢?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修行时,要想改除习气毛病但却偏偏会犯毛病,你想不发脾气,却又偏偏有事情来惹你动怒,好像考验你似的。譬如:想要不喝酒,而偏偏有朋友请你去喝酒。你对他说你戒酒了,他会说:喝了这最后一次再戒吧!然后又有另一个朋友请你,这样下去想要戒酒也不容易。甚至于一切的坏行习气,想要消除是很不容易的。
  庞居士认为开悟是很难的,但他开悟的太太却认为不难。她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所有一切草木都是佛的心印法门,祖师西来的妙意处处在百草头上。‘翠竹黄花,无非般若。’一切青竹黄花都是般若智慧的说法表现。苏东坡曾经说过:‘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流的声音就如弥陀经上说的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而山岭的颜色无非是清净法身。你说那个不是妙法?一草一木妙法本然。这究竟有什么难的呢?因为庞居土一家都是开悟的人,而他开悟的女儿庞灵昭也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就表示妙法是在日用平常之中。吃饭、穿衣、睡觉...都是妙法,就看我们的领悟了。修道的人终日吃饭谓未吃一粒米,终日穿衣谓未穿一缕纱。这并非打妄语,而是心不在焉;于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是到了无心的境界上。这时候虽然睡觉但和醒时一样,因为并不糊涂,不像常人作梦,老打妄想。
  在中国有位玉琳国师,他很聪明。他师父要他和他师兄在一天一夜里把法华经背熟,谁若能背诵就把法传给谁。他这位师兄一天到晚睡觉,玉琳国师以为他自己一定能比他师兄先背熟这部经。谁知道他去见师父时他师父告诉他说,他师兄昨晚已经能背了。为什么他师兄能这样快背出来呢?因为他的境界已到了睡而非睡,可能是人了定。会用功的人,无论行、住、坐、卧都一样可以入定。不会用功的人会嫌这儿吵,那儿不清净,其实假若你心里清净到处都是清净之地。
  上面讲的是第六和第七意识。在楞严经上佛陀曾告诉阿难:‘成佛是由这六根,堕落也是由于这六根。’六根、六识、十法界都是妙法,都是古来讲心的表现。可是要你不思量不分别,一旦思量和分别就落在意识的巢穴里。因此一般人不能专一其心,转识成智。智是识的变化;智也是妙法。在众生份上是转智成识,是把本有的智慧变成意识,所以由妙变粗,而粗即不妙。在诸佛份上是转识成智;所以在意讥的巢穴里能得到真正的智慧而证得妙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3-20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说起来是无穷无尽的。按释迦牟尼佛的本门里有十种妙,迹门又有十种妙。本就是佛即妙觉;迹是垂迹,显示种种的痕迹。因妙太广太多了,所以天台智者大师曾九十天谈妙。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虽知是妙,可是还在不明白处。以下再讲一些公案给大家听,来证明妙法的妙处:
  从前,有一个和尚,他每天诵念一部法华经,从经上他得知书写这部经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于是他就恭恭敬敬,一笔不苟的写完全部法华经。当他写完这部经时正是冬天,就在他把笔放到水里泡洗的时候,水里忽然冒出一朵冰莲花,这朵冰莲花越长越高,越长越大。于是他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冰莲和尚,这件事情当时很多人看见。
  还有一则公案也是证明妙法莲华经的妙。从前有一个和尚,他很有地位,在朝廷里参政。每次他从寺庙到皇宫去都不坐轿,他骑马。每当他坐在马上他就背诵法华经第一卷,到达皇宫时刚好把第一卷背诵完。天天如此,有一天他的马忽然死了;而他寺庙对面的一位居士家里生下一个男孩。婴儿出生前,他的母亲曾梦见对面那位和尚所骑的那匹马撞到她怀里去,不久婴儿就出世了。她觉得奇怪就叫人到庙里去询问,才知那匹马刚死去了。她知道这个男婴便是那匹马来投生的,于是就将这男孩送到庙里。可是男孩很愚痴,无论教他认字或写字他都不会,所以一个字也不认识。但是,有一个和尚教他念法华经时,他却很快的把第一卷记住,往后他就记不住了。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做马的时候,和尚每天在它背上背诵第一卷,所以他能记注。它因为听到法华经而得以投生做人,可想而知这部法华经的功德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了。
  在晋朝时代,云南有一位叫陈东院的居士,他深信观世音菩萨。他曾到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观世音菩萨道场。在他朝拜完毕,见到一位和尚在念法华经。便请这位和尚替他念经超度亡母,使她离苦得乐,早登天界。在功德圆满时,他家里的一只力气很大的牛,忽然间死去了。当晚这只牛托梦给他,告诉他说:‘我是你的母亲,因为口业太重,罪孽太深,所以投生做牛。现在你请法师念经超度我,使我能离开牛身,但还未能离开地狱之苦,你再请法师为我念经超度吧!’陈东院得了这个梦之后,便再到普陀山去见那位和尚,请再次超度他的母亲。这位和尚念经时固然很诚心,可是酒瘾未断,偶尔会喝一两杯酒。当他知道陈东院母亲的情形后,就很诚心的跪在佛前念法华经,在念到第四卷的时候,他的口很渴,想喝茶,茶壶里没有茶;但见平时喝酒的酒杯里有酒,便把那酒喝完了又继续把整部法华经念完。
  陈东院又作了一个梦,梦见他的牛妈妈对他说:‘我本来可以离开地狱的。当法师念第一到第四卷法华经的时候,地狱里遍满金光,且有金莲花生出来,正当我要投生时,忽然间有一股酒气充满整个地狱,第五到第七三卷的法华经就没有那么大的功效了。你再请这位法师为我重念吧!’陈居士又把情形告诉这位法师。过去这位法师以为喝一两杯酒没有什么关系,而经过这件事之后,他便坚守酒戒了。由这些事看来,法华经的妙处真是不可思议。
  学佛的人须知法华经有多种妙处,如做畜生的听经闻法就可投生做人,在地狱里受苦的听经闻法就可以生到天上。因为有这种的意义,所以有些人就去念诵经典,并依照经典上的方法去修行。不过修行时千万不能自满,不要以为念经就有功德。你若生出自满的心,不但没有功德甚至可说是白费的。仅仅种下一点善根,修道的人切记不要自大,不要贡高我慢,处处须要谦恭和蔼。
  六祖坛经里,有一段说:有一个和尚名叫法达,他诵念法华经已经念了三千多部,因此他就生了一种贡高心。当他到曹溪南华寺去见六祖惠能大师时,本来一切僧人,见著住持、方丈和尚都应该搭衣持具,恭恭敬敬的叩头顶礼。就因为法达心里生出一种障碍,以为诵了三千多卷法华经功德一定不少,于是当他见到六祖大师的时候只弯一弯腰,连头也没有叩到地上。
  六祖大师便问他:‘你现在心里有一个什么东西?你平时修习什么?’法达很坦白的说:‘我念法华经三千多部了。’六祖大师说:‘我不管你诵经多少部,但须明白经意。’又说:‘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正是:‘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解,与义作仇家。’意思是说:你心迷的时候就被法华所转,你心里明白的时候就能转法华。转法华才是妙法。被法华转是妙而不妙,转法华才是不妙而妙。你念法华经三千多部,但不明白经中意思,你和这部经的意义像生了一种冤仇似的。本来这部经和你是一体;但是你以为诵了三千多部经,便有功德,有了一种障碍,所以变成两个。你只因为没有明白经中的道理,故未能把贡高我慢除去。
  由这一个故事,以后希望无论那一位,有什么功德都不要生骄傲和自满心。切记学佛法的人一定要谦恭和蔼,对任何人都不要骄傲,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别把我所说的话当作耳边风。
  妙法莲华经是本经的经题,妙法是非常宽广,无法说得尽的。以上的已经大概地解释,现在续讲莲华两字。
  莲华是最稀有的一种花。这种花是属于花果同时;花开莲现,花落莲成。莲华的根在泥土里,茎在水里,而它的花是既不在水,也不在泥,而在水上。在泥土里的根表示凡夫,在水里的茎表示二乘。凡夫著于有,在泥土是譬喻有;二乘的人著于空,水中花茎表示空。莲华在水上是超出空、有,而表示中道与了义。既不落于空,又不偏于有。空、有称两边,两边不著是为中道、了义。
  为何说莲华表示中道、了义、圆顿大教呢?因为建华一开就有莲子,这表示因果不二;因是果,果也是因;如种的是佛因,所成的就是佛果。而花果同时也表示开权显实。莲华开了就表示开权,权巧方便的法。显出的莲子是表实法;是真实不虚,以实相为体的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本经上说,佛以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呢?是众生的生死问题。佛教我们一切众生觉悟,了生脱死。有的人说:生死是人人都有的,不算什么大事?不错,人人有生,人人有死。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究竟为什么呢?有什么了期呢?庄子说过几句很有哲理的话,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而已矣。’意思是说,生命有边际、有终了的时候,可是知识是没有终极的。我们以有终点的生命来学习没有终止的知识,这是没法子追得上的!但他只知道一半,还未知道全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只知道生命有一个终点,而不知道终点之后又有一个开始,虽然这个生命结束了,而另一个生命却又开始。
  我们的生命,并不是出去了就不回来。你要是知道怎么生,死的问题也就会解决一半;若不知道怎么生,死的问题也就不明白。正所谓:来也糊涂,去也糊涂。对于生死问题,子路曾问过孔子:‘老师,我要用什么方法来侍奉鬼神?’孔子答:‘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意思是说:‘你要怎样侍奉人都还未明白,怎么就想侍奉鬼呢?’子路又问:‘敢问死?’我大胆问一问怎样叫做死法呢?死是什么滋味?死是怎样情形呢?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你也不知道怎样活著,又怎样知道死呢?也就是说,你是怎么生的?就是怎么死。究竟是怎么生的呢?这就讲到根本的问题上,人人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生死是一件大事。
  人是由情欲而生,所以就由情欲而死。若没有情欲也就没有生,更没有死。生死的问题是因为贪欲之心,要是贪欲的心断了,生死也就能了知。佛是为了众生生死的问题才到这个世间来的,所以这生死的问题是很重要。
  有一个生死问题的公案:从前,有一个大富翁,他娶了一个很漂亮的太太,生了三个儿子。这个有钱人除了钱之外他什么也不认识。钱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犹如骨肉至亲,所以他把圣人所著的‘中庸’一段改了。改为‘天命之谓钱,率性之谓钱,修道之谓钱。钱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钱是很少时间可以离得开的。因此,这有钱人把大儿子叫金子,二儿子叫银子。因为金子、银子都有了;第三个儿子就取了一个很古怪的名字,叫业障。
  当有钱人的三个儿子都长大了,他年纪也老了,而且得了瘫痪病。得了这个病之后他也不能走路,整天躺在床上。病久了,家里虽然富有,可是并没人侍候他。他那漂亮的太太也远离他了;那聪明的儿子也不来看他。这时,他把牙一咬,想快点死去。但他又想到:一个人到了阴间会很寂寞,于是跟太太商量,说:‘病了这么久,我看也不能好了,不如快点死去,免得受罪。你可不可以陪我去死呢?’他那漂亮的太太说:‘你怎么可以叫我跟你去死?死是谁也不能替谁的。你是不是病疯了?’他见太太不肯跟他去死,就转移目标,把大儿子叫来,他说:‘金子,你一生出来,我就最爱你,你知道吗?’大儿子回答:‘当然知道。’他又说:‘现在我快死了,你能不能陪我去呢?’大儿子一听,答道:‘你真老糊涂!你年纪这么老,是应该死的,我还年轻怎么可以死?你如爱我就不应该叫我去死。’于是,大儿子跑了。他又把二儿子叫来问道:‘银子,我现在快死了,你能不能陪我死?’二儿子答道:‘你这老混蛋!要死怎么可以叫我陪呢?’他的太太、大儿子、二儿子都不肯陪他死。最后他再把三儿子业障叫来,试探的说:‘业障啊!你年纪最小,我也最爱你,我要死了,可是又舍不得离开你,你说怎么办?’他的小儿子很聪明伶俐,便说:‘这不要紧,你最爱我,我就跟著你死吧!’老年人听了很高兴,因为只有小儿子业障肯跟他到地狱去。所以他说:‘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所有的金、银、珠宝都带不去,只有你造的善业或恶业才跟著你形影不离。‘但念阿弥陀,往生极乐国。’既然业随身,就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便能往生极乐国土,不会堕人六道轮回的苦海。在阿弥陀经上说的极乐国土是黄金为地,那个地方的黄金像泥土这么多,可说是富贵到了极点。
  我们人生在世,要及时行善,有一口气,有一点力量就要行善积德,不要仅借著前生所种下来的善根,享尽今生的福报。
  花有种种的不同,有的是谎花无果,只开花不结果。是譬喻一些人尽管撒谎,尽打妄语,只说不做,也是譬喻外道,因为一些旁门外道表面看来很神圣,于是很多人趋之若骛。他们也很用功修行,修种种的苦行,可是却结不了果,到头来一事无成,这就等于谎花无果。
  有的是一花多果,一种花却有多种的果。这是譬喻凡夫供养父母、师长等的种种孝顺行为。因为供养父母的这种关系,所以立了很多功;这些功将来也结成很多的果,或者生到天上,或者生到人间做富贵的人,这就是一花多果。
  也有的是多花一果,多种的花,可是只结一个果。这就是比喻声闻乘,声闻乘的人修种种的苦行,可是得到的仅是有余涅槃。这就是多花一果。
  更有的是一花一果,这是代表缘觉。缘觉是修远离行,修这种法门是住到深山穹谷里,他也只能得到缘觉的果位。
  有的是先果后花,像须陀洹。他在前面,可是随后他还需要继续修行。
  又有先花后果,这代表菩萨乘,菩萨是先修行,然后得到菩萨的果位,可是以上所说种种的花都不能比喻妙法,都不能和妙法相比,唯有莲华才真正可以比喻妙法。因为莲华是花果同时,表示即权即实。
  上面讲的花果同时乃表示开权显实,既有花又有果;权是花,实是果。可是为实施权,怎么有花呢?花是为著果而有的。佛说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的时候,都是为著要说法华经才说那些经典。以前所说的法是权法而不是实法,到法华会上才说出实法、实教。把权教都展开而显示出一乘实法,这就是花开莲现,也叫开权显实。花落莲成就叫废权利实,把权法舍弃,宣畅流出真实的妙法。上乘实教,即圆顿一乘。
  佛所说法有本迹二门。什么是本门?本是根本,迹是垂迹。什么叫本,现在举出一个譬喻:在虚空中的月就比方是本,在水中的月属于迹,本来是一个。迹又有无量无边那么多。唯本垂迹,唯有这个本才有迹的显实。开迹显本。迹是踪迹,像影子,有一个痕迹或事迹。这都跟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利实等是同样的道理。
  在经文里边所说的十六王子发心出家修道是本,而在那之前,不知道多久远,所以十六王子出家也不算本。现在释迦牟尼佛示现佛身到这个世界为众生说法是迹。其实,释迦牟尼佛不是在这个世界修道成佛的,在久远劫以前就已经成佛了。在梵网经上说:‘我来这个娑婆世界到现在已八千次。’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是一个新的娑婆世界,是年轻的娑婆世界,还有一个老的、本来的,那个世界就叫本。现在的世界叫迹。佛法若以我们众生知见,是没有法子测量的,是无穷无尽、无量无边的,所以称做妙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3-22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莲华是表示妙法。妙法莲华是这部经的比喻,是这部经的别名。别即特别之意,为什么说特别呢?因经典的名字有通、别之分。经字是通名,所有的经都叫经;就好像所有的人都叫人一样。可是,每个人还有他自己的名字。妙法莲华是它的别名,经是通名。这是以通、别两法来判断这部经的名字。
  妙法,是演说无尽的。要是广义的说,真是穷劫难尽,花很多时间也讲不完。如智者大师,曾九旬谈妙,传为美谈。因此,现在就把妙法莲华经经题的演释,暂告一个段落。
  经,大家都对这个经字很熟悉。但究竟是否真的认识它呢?原来经具有五种奥妙的解释,故称五重玄义,就是:(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此外,经字尚含有其他多种意思。
  经之为义,径也道也。径就是路,是由凡夫到佛果的路,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是叫法本,就是法的根本;能将返本还原的方法,明显地指示出来。第三是涌泉,滔滔不绝的意思。另一个意义是绳墨,即是一种规矩。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说需要有一个圆规、一把矩尺,才能画出图样来。还有一个意思是结鬘。结:是绑在一起;鬘:是花鬘。意思是贯串一切诸法,系于一处。故说经乃贯摄常法。将所有的道理前后连贯起来,使它不致断章脱节。就像作文章一样,要有开、承、转、结。经文就像用一条线把意义贯串起来似的。摄乃摄持所化之机,即所化的一切众生;无论你适合于那一种法门,在经里面都包含著。例如参禅、静坐、说法讲经、习律;或称念佛号,潜修净土;或持咒学密...等,任何一个法门,在经典里都尽皆妙藏,一切具足。有时在显宗里也有涉及密宗的,不过并没有专注于该法。
  经,又含有长的意思。长即是永远不变,从佛所说,以至结集的经典,到了现在都不曾改变。一字不可去,也一字不可添;所谓不增不减,就是经意,恒常如是也。而经中所演的诸多方便法门,皆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说的;三世众生,也都须要循著这些方法去学,故称做法。
  梵语修多罗,华言乃契经。契者,契合之义。即上通诸佛心,下及众生心;均心心互契,念念相如。正如华严经所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知经是心法,是众生法,即是佛法。此三种法了无分别,这是‘释名’中申解经的含义。
  辨体,是认识此经的本体。那么,这部经云何为体呢?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实相无相,无所不相。’一切相皆从实相而来,不但诸相均由实相所生,即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缘觉、声闻,都是从实相幻生出来。
  那么,实相是谁造的呢?并没有人造,是本来具有的。怎么会有呢?实相本诸十方诸佛菩萨之先,是一切法的母体;故所有的万事万物,皆由实相而生。
  由于这部经是以实相为体,故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至一切的众生,也都自本经生出。由于我们经历太久的时间,已将本来的家给忘了,将本来的母体都忘了,所以对这部经也就陌生起来。现在,大家发心听闻这一部经,可以说是找到回家的路径。
  本经的名、体知道了。那么,究竟它又以甚么为宗呢?是以一乘:实际之因果为宗。一乘,是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修学的人曾分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与天乘;而这部经只有向上的一乘,即是佛乘。
  佛乘不属五乘之内。此乘以真实的因果为宗。本经引莲华为喻,以示即因即果,即果即因之意。莲华开放即乃佛因;同时结成的莲子,即是佛果。故说是以一乘因果,为经之宗趣。
  此经的宗趣认识了。我们须研究它的用途。这部经的用途是要我们众生断疑起信;把疑惑心断了,而生起坚固的信心来。中国高僧智者大师是读诵法华经而开悟的,得到一旋陀罗尼,并创出了天台宗。我们千万不要把这部经看的太简单。须知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祖师,都是从这部妙法经中华果生出来的。
  宗、用都交代过了。现在谈到本经的教相是甚么?本经教相,乃是醍醐。在五时八教里,法华经与涅槃经的教相,同属醍酬。而醍酬的来由,是从牛出乳,由乳生酪,由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酬。故醍酬是最精最美的第一上味,这只是一个妙比。大家能听到这部经,就等于尝到最妙、最上、最佳的法味了,因为全经字字包含妙义无穷,要一心受持为主,获益无尽。

 楼主| 发表于 2020-3-23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乙、述译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是翻译这部经的法师。姚秦是中国后秦期间的国号。时姚兴当朝;因帝姓姚,故号姚秦,又因立国于前秦之后,是以史称后秦。
  翻译这部法华经的法师,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姚秦是在中国东晋期间的长安,最初是苻坚所统治。自从汉高祖灭秦以后,到了晋朝,有些人还怀念著秦朝。所以苻坚(秦始皇之后人)组织一个帮派叫‘秦帮’,并在长安之处建一国叫‘苻秦’。在这时,当时的钦天监(天文学家)看见在印度上空有颗智星,于是向苻坚说西域此时有个大智慧者,将来会到中国,且拥护中国。苻坚说:‘我知道这个人定是鸠摩罗什,我们发兵去把他抢回来!’于是派吕光大将军领七万人马攻打西域龟玆国(即今中国新疆边缘之一个小区域),要把鸠摩罗什法师抢过来。在吕光还未到达龟兹国时,鸠摩罗什法师就对龟玆国王脱:‘中国现在出兵攻打我们,目的不是在争土地。你应该和中国讲和,无论什么条件都答应他们。’但是龟玆国王不听鸠摩罗什法师的建议,当吕光的军队一来到,他就和吕光开火战争起来。而中国军队声势浩大,人壮马肥,一下子就把薄弱的小龟兹国完全击溃,且杀死了龟玆国王。本来龟玆国王是很幸福的,但为什么他会被中国军队所杀呢?就因为他前生的杀业太重了,故定业不可转,无法避免所应受的业报。
  灭了龟玆国以后,吕光把鸠摩罗什法师掳到中国西凉(甘肃姑臧)时,就听说国内发生政变,苻坚已被姚苌所杀。姚苌取而代之做了姚秦皇帝(因为他姓姚,所似把苻秦朝代改为姚秦)。吕光乃在凉地一个山洼子里扎营。但是鸠摩罗什法师对他说:‘千万不要在这里扎营,这里主凶险,大水一来,是会淹没全军的。’吕光说:‘你出家人懂什么排兵布阵?在这里扎营怎么会被淹死呢?你不用管!’因为他不听鸠摩罗什法师的建议,果然就在半夜里山洪暴发,水势汹猛,把他的军队淹死五六千人。到了第二天,吕光才知道鸠摩罗什法师是有神通有来历的,于是他从这时起就另眼相看,很相信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吕光听说姚苌已杀死了苻坚,于是就在西凉按兵不动,过了二年姚苌死,儿子姚兴继位。姚兴知道以前苻坚派吕光掳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件事,所以乃向吕光要鸠摩罗什法师。但吕光不给,于是姚兴又发兵征讨吕光,恰巧吕光这时去世,儿子吕隆继位。双方军队一战,吕隆军队战败,这时才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长安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翻译经典的工作是很艰巨的。为什么苻坚要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为什么姚兴又发兵去接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当时鸠摩罗什法师德高望重,人人都钦佩敬仰他,且他又是翻译经典的最佳人才,所以姚兴把他抢到中国来翻译经典。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的因缘。
  鸠摩罗什法师他自己本身的因缘也是很奇妙。他父亲叫做鸠摩罗炎,是当时中印度一个国家丞相的儿子,本来鸠摩罗炎可以继承丞相位,可是他不愿做官,而想要出家修道。于是就各处游学,各处去参访明师。因为他父亲是丞相,所以他到那里就受人欢迎,当他走到龟玆国时,龟玆国王不但到郊外欢迎他,还请他到宫内设宴招待。国王有个妹妹叫者婆,看到鸠摩罗炎就一见钟情。耆婆生来非常聪明,看不起自己本国的男人,认为都配不上她,可是这次一见到鸠摩罗炎就动心了。她虽然没有向她哥哥说出其心意,可是龟玆国王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其妹对鸠摩罗炎那么有好感,一定是以身相许了,于是就把耆婆嫁给鸠摩罗炎。没有多久耆婆怀孕,奇异的事情也发生了。本来耆婆根本不懂印度语言,可是怀著鸠摩罗什法师时,不但会听,而且又会说梵语,还有辩才无碍的能力,而且智慧大增。当时有个罗汉就对人说:‘这女人肚里的小孩,一定不平凡,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以前佛的弟子舍利弗在他母亲胎里时,他母亲的智慧也是大增,大概这小孩和舍利弗也是一样。’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在他母胎里,就能帮他母亲增加智慧的情形。
  鸠摩罗什的母亲生他之后,过了三年,又生了一个儿子。从这时起,他母亲常常到巧黎大寺听经,因为她的根基深厚,听了法师所说的法以后l——人在世间上,一切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无我,就发心想要出家。可是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以前也是想要出家,但与耆婆结婚后,就不想出家,而贪恋自己漂亮的妻子、财富,和地位。四十二章经上说:‘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因为鸠摩罗炎被富贵所迷,不但自己不出家了,连妻子要出家都不准许。可是耆婆已下定决心要出家,她发了个愿说:‘如果不出家,我宁愿死了也不在家!’并且她又不吃饭也不饮水。最初她不吃饭,鸠摩罗炎并不以为然,可是到第六天,他发觉到这样终究不行,若再不允许她出家,她非饿死不可。于是就对她说:‘好吧!我答应你出家,可是你要先吃东西。’但耆婆说:‘你已允许我出家,但是先要落我的发,然后我才吃东西。如果不落发,等一下我吃完了东西,你又不会允许我出家的,那我怎么办?’鸠摩罗炎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不得已就去请巧黎大寺住持和尚,给他妻子落发。落发以后,她才吃点东西,就开始过真正出家人的生活,学习佛法。学习佛法一定要有真诚心,没有诚心,就是学多久也不会有成就。因为她诚心至极,宁死也要出家,生死都置之于度外,把一切都放下了,所以‘静极光通达’,她的灵光现通,跃而证到初果。
  耆婆证到初果之后,就带鸠摩罗什到庙里去玩。鸠摩罗什当时是个七岁小孩子,一到庙上,看见人家拜佛他也拜佛,人家烧香他也烧香。又看见佛前有个大鼎,最轻也有一百多磅重,但他一点也不费力气就把这座大鼎顶在头上。顶在头上时,就这么想:‘我只是七岁小孩子,我怎么可以顶得住这么重的鼎呢?’他心里刚生出思量分别心,就觉得那鼎重若千斤,再也顶不住了,随著鼎跌到地上。由此,鸠摩罗什就了悟到世间一切都是唯心造。在他未生出思量分别心前,鼎重而不觉重,但生出分别心以后,不重的也重起来了。他了悟‘一切唯心造’后,就跟著其母出家。后拜槃陀菩达多为师,学习小乘教法,每次读诵一千首偈,每一首偈有三十六字,所以每天就学三万六千字(这数目是楞严咒的三十几倍)。以他才七岁的幼龄而每天学三万六千字,这种的聪明智慧不是普通人可比得上的。因为他学得如此快速,一下子就把佛所说的小乘经典全都学完,不但这样,他又学习世间所有的艺术知识,医(医药)、卜(算卦)、星(以八字推算命运)、相(看容貌定吉凶)。学完了小乘法和世间学问以后,鸠摩罗什法师就到印度学习大乘法。因为他母亲是国王的妹妹,出家后的供养很多又太好,可是他不愿意如此享受,于是发愿要学习佛法,而到佛出生地(印度)游历。鸠摩罗什法师学小乘法时,觉得小乘经典很微妙。以后学习大乘法门时,才知道大乘法是妙中之妙,不可思议。鸠摩罗什法师既聪慧又勤修,因此所学的经典和学问,又多又迅速。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学习佛法的经过。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他把大乘经教学圆满之后,就回到龟玆国弘法,教化众生。因为他聪颖非凡,所以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颖异的法师。当时,在某国有位论师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辩论胜过他的。有一天,他就去敲击国家的王鼓,对著蜂拥而来的大众说:‘若有任何国家的居民或论师,能在言语上击败我,我就把我的头割下来谢谢他。’这时鸠摩罗什法师正好经过这国家,听到论师这么讲,就问他两个道理,可是这论师却张口结舌,答不出话来。他本来说要斩首示谢,可是在这时又舍不得斩头,于是就拜鸠摩罗什法师为师父,学习佛法。
  不久鸠摩罗什法师回到他舅父的国家(龟玆国)去,他的舅父非常恭敬他,以金子造个师子座请鸠摩罗什法师登坛说法讲经。可是鸠摩罗什法师在这时有另外目的,即是他预备去度他的小乘师父(槃陀菩达多)。因为有很多人信仰他的小乘师父,如果把他的师父度明白了,也就可以度很多人来学习大乘佛教。所以当他的舅父为他造一个黄金师子座时,他就有这样的计划要出国度他的师父。可是他又顾虑到,他的舅父定会对他起不好的印象,定会这样想:‘你这个外甥真一点情感都没有,我这么善待恭敬你,还为你造个黄金座,而竟然留不住你?’不过,适逢其时,槃陀菩达多来到了龟玆国,所以鸠摩罗什法师和国王都到郊外去迎接他。
  国王问槃陀菩达多说:‘您为什么从这么远,来我的国家呢?’槃陀菩达多说:‘第一,我听说国王很相信佛法,恭敬三宝,所以我来见见你。第二,我又听说鸠摩罗什法师现在的法缘盛大,所以我来看看他。’由此,国王就请槃陀菩达多到国内,和鸠摩罗什法师同住。鸠摩罗什法师看他的师父已经来了,就为他师父讲‘德女所问经’(德女所问的大乘佛教道理)。讲完了,他师父就说:‘你对于大乘佛法觉得有什么好处呢?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呢?你舍小乘而学大乘,大乘的教义就是讲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你学它有什么用处呢?空,本来就是空的,你何必又去学呢?’鸠摩罗什法师说:‘“空”里边还有“有”,真空里边才有妙有,妙有里边也就是真空。大乘佛法才是究竟彻底的佛法,不像小乘有太多的名相,那么拘谨约束,死板呆滞而得不到解脱。’
  他师父答道:‘我现在有个譬喻来反驳你所说的道理。譬如有个狂人请了一位织匠工为他织丝绸,织完一匹细到极点的丝绸给狂人看,但狂人还是说粗,说匠工的手工不够巧妙。这时匠工就骗狂人说:“你说这匹粗,不过我现在又有另一匹细绵是在虚空里。”匠工以手指著虚空叫狂人看,狂人看来看去说:“没有啊!虚空里没有丝绵嘛!”这匠工就答道:“虚空里的丝绵是最细致的,以我织丝绸的人尚且不能看见,你不会织丝绸的人当然是更看不见啦!这是最细的了。”狂人一听,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就赏给织工一笔大酬金。以后其他很多织匠工,也是如此这般的来骗狂人说:“我的丝绸在空中是最精致细腻的,无人可比得上。”狂人一听,又给了他们很多钱。你所讲的大乘法,就是空,空里头才有妙用,而看不见,和这个譬喻是一样的。’
  鸠摩罗什法师说不是的,于是又为他师父讲了很多大乘妙语,且又来往辩论了一个多月,才把他的小乘师父说服。槃陀菩达多这时明白了大乘真空妙有的道理之后,就对鸠摩罗什法师说:‘我现在要拜你做师父了。’鸠摩罗什法师说:‘这不可以的,以前我是拜你为师,你现在怎么可以拜我做师父呢?’槃陀菩达多就说:‘我是你的小乘师父,你是我的大乘师父。各有其师,各有其乘,这没有关系的。’他这样一讲,鸠摩罗什法师就收他的师父做徒弟。由槃陀菩达多反拜徒弟为师的这段故事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古来的人没有我相,而是以道为师,只要你的道德比我高,我就拜你为师,而没有人我相的观念。
  鸠摩罗什法师在龟玆国的时候,有一次,天气非常干旱,很久没有下雨,当时他就大显神通求雨,他设好法坛后,就预言在三天之内定会有雨。果然不到三天就下雨了,所以一般人民对鸠摩罗什法师更加恭敬信仰。甚至于有些国家的国王请鸠摩罗什法师去讲经说法,以身为床座。即是国王以自己的身体为座,让鸠摩罗什法师坐在上面来讲经说法。这是表示对佛法最恭敬、最崇拜的一种表现。鸠摩罗什法师在印度各处都讲经说法,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在他小的时候跟著母亲各处参方时,遇到一位开悟的罗汉,这罗汉当时就对他母亲说:‘你要好好保护这个小沙弥,这小沙弥不是平凡人。他若到三十六岁不破戒,而能精持戒律,他所教化的人就有印度第四祖麴多法师所教化的人那么多。’(麴多尊者当时住在石洞行道时,每度一个人就投一枝竹签到洞里,到了最后,石洞里都塞满了竹签。可见得度人之多。)鸠摩罗什法师很相信罗汉对他母亲讲的话。他母亲证到三果阿罗汉后,就观察而知道自己儿子将来的因缘,故对他说:‘你将来要度的众生是在东震旦(中国),可是对你自身非常不利。’鸠摩罗什法师说:‘只要我能把佛法流传弘扬到东震旦去,无论多么艰辛困难,即使是粉身碎骨,我都要去实行。因为菩萨发心不为己,但只为众生。’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当时已发的大菩提心,要把佛法弘扬到中国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且说鸠摩罗什法师被吕光掳到西凉的情形。当时吕光有位宠臣名叫张知,生了重病。来了个婆罗门教骗子说他能治好张知的病,可是鸠摩罗什法师知道此人是个骗子,于是对吕光说:‘你就是花多少钱也不能治好张知的病,我可以证明给你看。我现在把一串五色线烧成灰,然后放人水里。若灰变回五色线,张知的病则不能治愈,若灰在水中仍是灰,张知就会好转过来。’一试之下,灰末在水中不可思议的变回成五色线。不久,张知果然病重而亡,而且吕光也花了一大笔金钱而毫无用处。这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神通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测知的。
  吕光死后不久,他的儿子吕纂继位。在吕纂当朝的第二年,有一只三头猪产下,且有人看见一条龙从东方升出,蟠踞于宫殿前,傍晚方隐没,吕纂以为这是吉祥之兆,故把皇宫更名为‘蟠龙’。又有人看见一条黑龙在御房城门外,吕纂又将其名‘九官闸’改为‘升龙闸’。可是鸠摩罗什法师对吕纂说:‘这些龙的示现是极凶之兆。这些阴龙屡次示现时,则表示国内将有灾难。我的忠告,是立刻修功立德以化解将临之灾害。’可是吕纂兴致当头,一点也不把这些警言放在心上。一天,吕纂与法师下棋,他吃了一颗法师的棋子说:‘我斩胡奴的头。’鸠摩罗什法师吃了一惊道:‘你不能斩胡奴的头,胡奴将要斩人头。’法师说这话正是提醒吕纂,但他始终不悟。吕光的弟弟——吕保,有个儿子名叫吕超,小名胡奴,吕超在当时正计谋想暗杀吕纂。不久,吕超果然杀了吕纂,立其兄吕隆为皇帝。这时才有人悟知法师的预言。吕隆在凉州即位后,姚兴发兵讨伐,而把法师接回中国。
  鸠摩罗什法师抵达中国晨安后,即被尊为国师。他是翻译经典中心之首,有八百多僧人和学者参与其事,法师到长安,直至逝世,翻译的经典有三百多卷。我们能证明法师的翻译是非常正确的。当鸠摩罗什法师将圆寂时,他要求火化,且说:‘我一生之中翻译了许多经典,可是我自己不知道其中文义是否正确?若是正确的话,当我焚身之后,舌不焦烂;若有错误,舌乃焚烬。’鸠摩罗什法师于弘始十一年卒于长安,火焚之后,薪灭形灰,唯独舌头安然,如生不毁。在唐朝时代,终南山道宣律师(持戒精进,感召天人送供),有一次他问天人:‘世人喜读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这是什么道理?’天人答道:‘鸠摩罗什法师生生都发愿:每当佛出现于世时,他都要担任翻译经典的法师。过去七佛到现在,都是他来翻译经典,所以他译的经文是精确无比的。’
  鸠摩罗什法师精通佛教教理的三藏l——经、律、论,故称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梵文,此云‘童寿’。他虽是童子,可是具有长者的风度、德行,与智慧、品学。
  所以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即为梵文译成中文妙法莲华经的翻译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且说鸠摩罗什法师被吕光掳到西凉的情形。当时吕光有位宠臣名叫张知,生了重病。来了个婆罗门教骗子说他能治好张知的病,可是鸠摩罗什法师知道此人是个骗子,于是对吕光说:‘你就是花多少钱也不能治好张知的病,我可以证明给你看。我现在把一串五色线烧成灰,然后放人水里。若灰变回五色线,张知的病则不能治愈,若灰在水中仍是灰,张知就会好转过来。’一试之下,灰末在水中不可思议的变回成五色线。不久,张知果然病重而亡,而且吕光也花了一大笔金钱而毫无用处。这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神通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测知的。
  吕光死后不久,他的儿子吕纂继位。在吕纂当朝的第二年,有一只三头猪产下,且有人看见一条龙从东方升出,蟠踞于宫殿前,傍晚方隐没,吕纂以为这是吉祥之兆,故把皇宫更名为‘蟠龙’。又有人看见一条黑龙在御房城门外,吕纂又将其名‘九官闸’改为‘升龙闸’。可是鸠摩罗什法师对吕纂说:‘这些龙的示现是极凶之兆。这些阴龙屡次示现时,则表示国内将有灾难。我的忠告,是立刻修功立德以化解将临之灾害。’可是吕纂兴致当头,一点也不把这些警言放在心上。一天,吕纂与法师下棋,他吃了一颗法师的棋子说:‘我斩胡奴的头。’鸠摩罗什法师吃了一惊道:‘你不能斩胡奴的头,胡奴将要斩人头。’法师说这话正是提醒吕纂,但他始终不悟。吕光的弟弟——吕保,有个儿子名叫吕超,小名胡奴,吕超在当时正计谋想暗杀吕纂。不久,吕超果然杀了吕纂,立其兄吕隆为皇帝。这时才有人悟知法师的预言。吕隆在凉州即位后,姚兴发兵讨伐,而把法师接回中国。
  鸠摩罗什法师抵达中国晨安后,即被尊为国师。他是翻译经典中心之首,有八百多僧人和学者参与其事,法师到长安,直至逝世,翻译的经典有三百多卷。我们能证明法师的翻译是非常正确的。当鸠摩罗什法师将圆寂时,他要求火化,且说:‘我一生之中翻译了许多经典,可是我自己不知道其中文义是否正确?若是正确的话,当我焚身之后,舌不焦烂;若有错误,舌乃焚烬。’鸠摩罗什法师于弘始十一年卒于长安,火焚之后,薪灭形灰,唯独舌头安然,如生不毁。在唐朝时代,终南山道宣律师(持戒精进,感召天人送供),有一次他问天人:‘世人喜读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这是什么道理?’天人答道:‘鸠摩罗什法师生生都发愿:每当佛出现于世时,他都要担任翻译经典的法师。过去七佛到现在,都是他来翻译经典,所以他译的经文是精确无比的。’
  鸠摩罗什法师精通佛教教理的三藏l——经、律、论,故称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梵文,此云‘童寿’。他虽是童子,可是具有长者的风度、德行,与智慧、品学。
  所以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即为梵文译成中文妙法莲华经的翻译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16: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