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guanru

[净宗法师] 念佛往生有没有品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读《无量寿经》下卷三辈往生文时,往往会忽略三辈往生文前面还有一段看似概括性的经文,而此段经文恰恰是第十八愿的成就文。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段经文就是十八愿成就文了,这才是说正直念佛,没有任何私货,因此也无有品位差别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智随法师:

很多人都關心往生之後的品位高不高?是不是還需要修行、努力?專一念佛的人其實是無品位――不在品位之列,超越品位,這其實才是最高的。

一般認為「九品往生」中,下下品最低,上上品最高。上上品是不是最高的呢?不是。很多人對此有誤解,因為文字上看起來似乎是如此,但是在《觀經》裡上上品並不高。為什麼呢?

《觀經》講到兩種善法:定善、散善。上上品屬於散善,散善就是心地散亂,散心中所修的善法。我們可以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經典、修諸功德,但是心還是散亂的,還有煩惱有妄念。

為什麼把發菩提心等散善定為上品上生呢?這是散善裡面的上品上生,講修行,則還沒有達到定善的境界。定善比散善要高。但定善出輪迴沒有?沒有。定善之上還有小乘聲聞、緣覺。然而小乘之上呢?有菩薩,三賢十聖位。散善九品裡的上上品,和聲聞緣覺、菩薩比,差得多遠?十萬八千里了。

所以上品上生並不是往生的品位,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很多人都在求上品上生,但這只是散善位中一個高的位置而已,連定善都沒達到,小乘聖人都沒達到,菩薩位就更不用說了。

「九品」是針對凡夫世間、娑婆世界的眾生而說的,是給只能修散善迴向往生的人安排一個位次。真正念佛往生的人,不在九品這個範圍。

善導大師說:「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十地菩薩的願、行是自然彰顯,而不是靠修行。往生之後,在寶樹、樓閣裡都可以看到十方世界。寶樹的葉子就像鏡子,展示出一切境界。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個境界。如果家裡四面牆壁都是電視螢幕,你在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夠看電視,每一角度都能看到他方世界:這邊放新聞,那邊放什麼電視劇,那邊放什麼電影……。到極樂世界,寶樹、樓閣,影暢表裏。它是自然彰顯,不是靠修行,不是靠人為,不是靠我們世間的科技。

十地菩薩,實際上是代表菩薩的最高位,不是什麼上品上生,上品上生離十地菩薩遠得很。這是已經超越品位,不在品位之列了。

发表于 2020-2-24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自然有 ,下品下生最低品 、阿惟至菩萨 。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体来说,我们散善凡夫,有品位与无品位,两种知见,在念佛心态上应该是有区别的。同样的专念,前者鞭策自己念佛,后者蒙救安乐念佛。前者视临终往生有如考试,后者从意乐念佛起即成往生决定义,如是专念,已无临终概念,,,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解增益行持,了解弥陀本愿功德力,更能安心在行持上做到不问时节久近,行住座卧一向专念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6-26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虚空堂《法然上人问答》第十二

问:极乐有九品之差别,阿弥陀佛所立乎?

答:极乐九品非弥陀本愿,四十八愿中所无;此是释尊之巧言也。若言善人恶人同生一处,恶业之辈易起慢心,故显示品位,而言善人升上品、恶人降下品。应速往生,以见其实。



这个回答特别善巧。如果法然上人没有这样回答,别人问我们,我们都答不出来。因为《观经》就讲到九品往生,九品在娑婆世界固然根机各有不等,比如上品上生是大乘上善凡夫,上品中生是大乘中善凡夫。根据他们在此土的根机、行业的情形,临终之时佛来迎接也各有不等:或带无数化佛,或带千化佛,或带五百化佛;或者报佛来迎,或者化佛来迎;或者侍者是菩萨大众,或者侍者是声闻比丘;或者见佛身,或者不见佛身,唯见金莲花。往生之后也有花开迟疾的不同,得益、证无生法忍的快慢不一样。这不就显示有九品差别吗?

九品差别是阿弥陀佛建立的吗?一般人答不出来。因为经中明确说了,既然释迦牟尼佛这样说,极乐世界肯定就是这样的,九品肯定是阿弥陀佛建立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净土,又不是释迦佛的净土。

法然上人的回答特别有力量,意思就是极乐九品不是阿弥陀佛所立。为什么?“极乐九品非弥陀本愿”,这就说明不是阿弥陀佛立的。有什么理由呢?“四十八愿中所无”。《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当中,哪一条愿说有九品呢?不仅没有九品,反而说往生到那里都平等。比如第一条愿说无三恶道,第二条愿说不更恶道,第三条愿说身皆金色,第四条愿说无有好丑,接下来说六通具足,然后说必至灭度,这不都是一样的吗?

所有人往生到那里都无有好丑,都身皆金色,长相都一样,本事也一样大,神通都一样多,最后都必至灭度,证大涅槃,都是不退转,入正定聚。打开四十八愿,没有一条愿说有九品,都是讲往生之后有怎样的功德利益,大家平等,这就太多了。

为什么《观经》要讲九品?“此是释尊之巧言也”,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善巧化度众生。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巧言”呢?释迦牟尼佛自己在《阿弥陀经》里就发出感叹,“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为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说法,如果一开始就说完全平等之法,没有人能接受。因为这里的众生非常恶劣、骄慢,心不调柔,虽然阿弥陀佛的净土是平等无差别的,但是对娑婆众生讲,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化主,他了解我们,他就很善巧地说成九品。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善恶差别太大,而且分别执著特别深。所谓入乡随俗,就算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如果不根据这里众生的心性特点,有善有恶地说法,就没人能接受,“你们都讲善恶九品,那我也讲善恶九品吧”。

如果不这么讲,而是说善人、恶人都生在一个地方,“恶业之辈易起慢心”。不仅“恶业之辈易起慢心”,其实善人也容易起慢心。如果说善恶同生一处,善人也觉得受到不公正待遇,“我怎么能跟恶人生得平等呢?”这种心态也是一种慢心。但是,恶业之辈起慢心看得更清楚。

对我们这样的众生讲法,没办法才要显示品位,说善人升上品,恶人降下品,这就很好地兼顾到娑婆世界的人情。人间的高下品位之差,虽然不平等,不合理,但已经形成了顽固的陋习,生前是这样,死后认为也要这样。

佛法传入中国之前,大家都知道人死了要去阴间。如果是国王、贵族,就要殉葬,“我死了去阴间,我还要多少人陪葬”。秦始皇造兵马俑,就是因为他去阴间还要做皇上,以为生前富贵,死后也要受富贵待遇,“我是皇上,皇上死了能跟你们老百姓一样吗?”

我们要知道,九品往生的观念很难打破。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打破了,但那是经过了《观经》,也经过了一代说法,有大小乘诸经的铺垫,所以《阿弥陀经》才能“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再也不谈九品之事了;然后说其他行业都属于少善根福德因缘,“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而获十方诸佛的证诚。

因为娑婆世界人心不平,一开始必须将就这种心态。但是很显然,这不是究竟的佛法,这属于一时的方便善巧,也是兼顾世间的人情秩序、因果法则。所以,深法一开始只能浅说。

我们诸位莲友,如果能相信弥陀的平等救度,心中能打破这种品位高下的观念,知道往生极乐没有品位,就像昙鸾大师说的“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能这样相信,真的非常有智慧,而且非常有勇气。当然,我们是不是跟别人也这么说?那就未必了,听到的人说不定吓破了胆。

如果祖师这么说,我在这里这么说,有人也不能接受的话,没关系,就当作有九品,问题也不大。只要念佛就能往生,不如我们念佛快点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再来打这场官司,“以见其实”,看看真实情况是不是有九品。所以,法然上人最后说“应速往生,以见其实”,这显示他老人家的智慧、慈悲、善巧,也很有信心,“不信我们去那里看看”。

以世间人来说,佛陀出世,告诉我们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前世,有今世,还有来世,还不断地轮回世间,很多人都不能相信。很多人都是断灭见,或者是常见,也就是断常二见。佛法对娑婆世界生命流转的基本认识和表述,一般人都不能相信,因为凡夫很骄慢,也很愚痴,都认为“我眼见的就是这样”,怎么能相信佛的慈悲、智慧所证悟的人生实相呢?

接下来,佛还告诉我们要出离三界六道轮回,讲出种种大小乘的修行方法,这就更难接受了。小乘,部分人能接受;大乘,要发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就觉得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不敢信,不能信。

大乘法当中的圣道门,讲修行,断烦恼,证悟佛性、法性,有一部分人能接受;讲往生净土,讲十方净土和诸佛的存在,相信的人就更少了;更不要说一个普通人到净土去,怎么敢想?净土宗说凡夫到报土,那就更不可能了。好不容易能到凡圣同居土,有九品往生,这就不简单了;到报土,没有九品差别,怎么可能?所以,这确实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无量寿经》最后说了九个难,得闻佛法难,得闻大乘波罗蜜也难,修行也难,最后说“若闻斯经”,就是闻念佛法门,“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说没有九品,信得来就信,信不来也没关系。有很多人就认定有九品,然后想争取上上品,也很好,也鼓励,每天念三万声以上,善导大师说这是上品往生。

实在说起来,唯有平等的心才能接受平等的法;如果心不平等,给他平等法,他就难过了。昙鸾大师说“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平等是“非常之言”,无九品差别;“常人”有九品差别,常人在世间生活,谁没有高下差别的想法?都是这样的,所以他以为往生极乐也一定是这样。还是这一句,“应速往生,以见其实”。


发表于 2020-6-27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师兄说的无品位是正确的,就像法华经说的无有二三乘唯有一佛乘一样。只是这种道理往生了也不一定明白呀。像净土圣贤录里面的袁宏道,往生了还是在品位里,说的还是通途法门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6-27 09: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宏道居士先是往生边地,可以确定的是,其往生前属定散要门自力回向往生的根基,自力回向根基全然信受佛力果地不思议智是不容易的。他有疑慢,在往生一法上还放不下自力修行,所以先往生边地。携弟神游也是从自修功德角度述说。劝慰其弟如持戒,修般若,此土实修实证,兼持往生净土等等法要,针对的还是要门内的自力功德回向往生的根基。此例往生公案的意义等同观经九品回向往生,因其机施其教的情况下是不适合谈往生无品位的。它主要的意义是对引导当时世间圣道修行根基欣慕往生极乐起向往增上作用。这方面看来,从通途自修功德角度述说净土是不妨碍极乐平等无品位说的。
发表于 2020-6-27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大概是根性的原因,对于一转念就决定往生的本愿法门末学总是有些疑虑。请教师兄,本愿法门对临终怎么看呢?是不是要正念分明呢?是不是不用像净土圣贤录里的闻启初那样辛苦呢?

点评

不知师兄本愿法门称谓所指何意? 信佛本愿不虚念佛求生净土算不算本愿法门? 如果是,则一切凡夫凭借弥陀本愿力往生者都是依的本愿法门。 本愿念佛,闻即信受一念决定往生,行持念念决定往生。念念者,一念永念,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3 16:33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16: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西 发表于 2020-6-27 17:16
有道理。

大概是根性的原因,对于一转念就决定往生的本愿法门末学总是有些疑虑。请教师兄,本愿法门对临 ...

不知师兄本愿法门称谓所指何意? 信佛本愿不虚念佛求生净土算不算本愿法门? 如果是,则一切凡夫凭借弥陀本愿力往生者都是依的本愿法门。

本愿念佛,闻即信受一念决定往生,行持念念决定往生。念念者,一念永念,相续念。此谓平生业成(决定),平生惯穿临终。因此平生决定了便无需另外担忧临终正念。

临终要有正念,是针对自力说, 浅信说,懈怠说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16: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愿念佛,因为信受一念往生已定,意乐安心,所以行持上念念相续不觉辛苦。
发表于 2020-7-3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持斋戒,总觉不安。行持上也做不到念念相续。如净土圣贤录中的吴琼也是一个例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2:5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持戒有持戒的机 ,觉得不安持戒便可。往生念佛毕竟是佛法,当随力持戒。但十八愿没有这方面的硬性规定 ,抑止设置是唯除五逆 ,最低下限是不能诽谤正法。另,其实念佛本身就含戒善。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3: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持做不到念念相续,但心中唯系往生为此生最重要之事业,虽不能做到念念相续,然念佛意愿未断,往生也成决定。比如在外工作年底归家心切者,手中有工作要做,工作时虽暂缓回家之念,却动摇不了归家之决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3: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