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guanru

[净宗法师] 念佛往生有没有品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0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愿法师:

    如果为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成就与阿弥陀佛一样光寿无量,一定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信受阿弥陀佛万善万行总功德回向,也就是接受这句佛号绝对的救度,信与行要圆满具足。如果念佛,虽然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但内心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充满了诸多的怀疑,也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在众生的心中,念佛确实有信与疑两种的心理状态,如果信的念佛与疑的念佛,一样都是往生西方报土,这在因果定律就说不通。真因真果、假因假果,这是一定的道理。

    那么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呢?善导大师在《法事赞》说得非常的清楚明白: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无为涅槃的境界,就是没有生灭高低之别。无为是法藏菩萨以古佛真心,称性发愿、称性起修,所圆满成就的,所以在佛没有执着的内心修成的、所建造的净土世界,就叫做无为世界。我们凡夫在这个娑婆人间,所作所为都是有为,因为是意识心、生灭心、烦恼心所流露而出。无为就是没有执着所为,法藏菩萨发愿修行,是没有执着的心

    所以,疑心念佛有疑心念佛的因果,信心念佛有信心念佛的因果。如果疑心念佛、信心念佛,果报都一样,这样就不符合因果定律了。所以在《无量寿经》到了正宗分后面,世尊鼓励我们净业的行者,要明信佛智,不要疑惑佛智。佛智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因为佛的智慧选取用名号要救度十方众生,所以佛智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号。对六字洪名要明信,不可疑惑。等一下我们再来引用这一段信疑得失之文。

    阿弥陀佛的西方佛国是无为涅槃界,凡夫用有为、有漏、生灭的心修行,怎么能够感召无为涅槃不生不灭的西方果土?不可能啊!所以信受六字洪名无为、无漏的真实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才会感召往生西方果土。念南无阿弥陀佛,用他力心来念,就是可以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契相应,如果没有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契相应,以凡夫生灭心、意识心、烦恼心、分别心,这是有为有漏的心,要如何相应往生无为无漏的西方果土呢?

    那么《观经》的十四观、十五观、十六观,三辈九品往生的因果,诸位将《观经》多读几遍,便可以明了,西方极乐世界方便化土有品位高低的差别。阿弥陀佛的心已经断烦恼证菩提的佛心,就已经是平等心了,怎会有救这个众生来上品上生,救这个众生来下品下生呢?绝对不会!在佛这一方面绝对是慈悲平等救度任何十方的众生,因为佛已经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业尽情空、福慧圆满的人,佛在因地菩萨道的修行,已经是转识成智的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所以法藏菩萨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成就佛道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的心是平等心。既然是平等心,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有上品上生一直到下品下生这个品位的差别呢?品位的差别,如果下品下生到了下品中生,就是下品下生灭、下品中生生,这样就是生灭相啊。可见有九品之别,非是阿弥陀佛的本意,是因为众生的修因所感。

    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是心所变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化土也是如此。不是阿弥陀佛有分别心,你修行比较好,所以给你的品位比较高,你修行比较差,所以给你的品位比较低,不是!在佛这方面来说,都没有这样的分别,如果有,就不会成就究竟圆满的佛陀。实在这是众生根性千差万别,修因不同,所以感果不同。

    因如果是多因,果就是多果,因的修行是千差万别,果的感召就千差万别。因若是一,果就是一,所有十方众生都放下自力心,完全依靠阿弥陀佛他力的救度,这个因就一样,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无为涅槃界,果就一样。众生如果执自力心修行,各人修行的用功不同,千差万别啊,所以执自力心修行,感召得到的果报就千差万别,各各不同,这就是因果定律啊。
    所以诸位四众佛子!你修行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是用自力心还是用他力心,都可以满足你要成就菩提的心愿。但是西方极乐世界有报土、有化土,根据《无量寿经》世尊开示的经义,确实就是有两土之别。那么你要得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九品是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根据《观经》十四观、十五观、十六观,三辈九品的修因去起行,自然就会感召你所要得到的果报;如果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往生之后身体、貌相、威神、功德——《无量寿经》说“身相光明,威神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身相、光明、威神、功德,也就是本性的如来的智慧德能,就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一样,实在是很不可思议的果报,很不可思议的利益,净土法门难信之法就是难信在这里,不断烦恼证菩提。佛的智慧确实是连二乘人、连菩萨都没办法了知的,何况是凡夫呢?所以难信之法,我们要去了解难信的道理在哪里,才能够将我们的疑心破除。

    那么念南无阿弥陀佛,以他力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以自力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化土。靠自力与靠他力,有这样天渊之别吗?当然有,一切法都在“因果”两字当中。为了要帮助诸位四众佛子了解这个道理,信愿来讲一个譬如。譬如我们在一楼要到十楼,如果是靠自力,就是自己慢慢的爬楼梯。如果是靠自己体力慢慢用走的爬楼梯,年轻人在爬就很快,老年人在爬就很慢,甚至脚残废的人就没有能力可以爬,中风的人也没办法爬;或者是脚有毛病的虽然可以爬,但是爬得很慢,可能爬到二楼、三楼就要先休息一下,爬到五楼再休息一下,但是若健步如飞的年轻人,很有体力的年轻人,可能不用三两下就爬到十楼了,中间也不用休息。所以若论众生自力,就会因人而异,有这样不同的差别。如果舍掉自力,全依他力,从一楼要到十楼坐电梯。靠自己爬楼梯就是自力嘛!靠电梯的乘载就是他力嘛!无论是年轻人、无论老年人,甚至中风或者是脚有毛病的人,大家通通都进去到电梯里面,按十楼,同一时间,所有的人都到达十楼,因同果同。年轻人没有靠自己健步如飞的体力,老年人也没有靠自己的力量,大家都靠电梯乘载的电力动力,所以因同就果同,通通都同一时间到达十楼。

    世间法,我们从这里体会,便可以了解,佛法,无论在修诸六度万行或者念佛,都同样可以仰仗佛力。放下自力的执着,全依佛陀他力,这样很容易接受啊,很容易体会啊。世间法,我们有的时候——纵然是年轻人,想要舒服一点,也不要自己这么辛苦在爬楼梯,坐电梯多舒服啊。生活上光是爬楼梯、坐电梯,就想要仰仗他力了。那么要解脱生死,仰仗他力——阿弥陀佛愿力救度,却是不愿意,这不是矛盾吗?有的人听到他力的思想,很反感:“修行怎么靠阿弥陀佛的他力。”

    其实,好好的来思惟,我们日常生活所需,没有一样不是靠他力;对了生死一大事不愿意靠他力,实在是莫名其妙。这段话是印光大师在《文钞》所开示的。我们日常生活很多地方,都是要仰仗他人的力量,就像信愿要在台中本愿山,回来我们高雄生命电视台录像,我也是要开车,开车是靠车的力量啊,如果是靠我自己的力量——自力,我就要用走的。若在台中要走到我们高雄,现在天气这么炎热,可能走了半天,我就要中暑昏倒在地;就算是边走边休息,慢慢走也是会到,但是时间会浪费的很多,说不定要走两天,走两小时休息一小时,说不定要走两天,才能够从台中到达高雄。我如果开车,只不过是三小时的时间而已,而且也很舒服,也不用怕晒太阳,车子里面有冷气,车子的动力,自然在短短三小时的时间,就将我从台中运载到高雄。这就是靠车子的力量,不是靠我们自己走路的力量,这不是他力吗?吃、穿、住、用,日常生活的所需都是他力,都是别人在成就我们的。我们可以吃一碗饭,不知道是农夫花费了多少心血,播种、插秧、除草、收成、碾米,再煮成饭,我们才有饭可以吃。吃、穿、住、用都是如此,我们穿的衣服,是我们自己做的吗?不是啊。

    道理讲到这里,或许你会辩解说:“这就是我的钱所买的。”没错!你的钱买的,你的钱是你自己印的吗?新台币、钞票,是你自己印的吗?也不是。生活的一切都是别人供给,使我们可以使用。包括我们这个色身,是父精母血所恩赐,连身体都不是我们的,是父母所恩赐给我们的,一切万事万物哪一样是你的?我们让父母把我们诞生下来,有带任何东西来吗?没有。哪一样东西是你拥有的?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法。

    说这些道理,不是说注重他力就是否认自力,不是!诸位不要误会。注重他力,是要让我们安心念佛。诸位念佛的行者!你每天佛珠拿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难道不是求现在安心念佛吗?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安心念佛和疑心念佛,哪一种会让你修行修的比较快乐?信愿就是要来帮助你念佛修行,念的比较快乐、修的比较高兴,所以将六字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说的很深入、很微细,让你了解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天经地义、因果使然,哪有什么好怀疑的?

    可是你没有听经闻法,没有将这句佛号的道理深入了解,你就是会一边念佛一边怀疑:哪有可能只念佛就可以往生?这种的心念一定会在你的心中,只是你有没有去看到而已。逢缘触境,遇到灾难、遇到危急、遇到病苦、遇到考验,才比较容易看到,平时会潜伏在你的内心,不容易看到。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与念十方诸佛菩萨的名号,不都是一样吗?看目的是在哪里。。。。。。。

    【答:自力与他力之别,乃在对本愿名号成就吾人往生之信疑,自力疑心通常会潜伏于内心深底,不是自己未觉,就是不敢言出,此为不敢肯定“一定往生”之心理状态。】    自力与他力的差别,乃在对本愿名号成就我们往生的信与疑,信就是他力,疑就是自力。当然这种的分别,是就众生内心的心理。在阿弥陀佛这方面,要救度众生,没有自力他力的分别,也没有信疑的分别;在众生这方面,接纳六字果号,确实有自力、他力的差别,确实有信心、疑心的差别。
   自力的疑心,通常会潜伏于内心深底,不是自己未察觉,就是察觉之后不敢说出来,这种都是在心中不敢肯定念佛一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理状态。    我们如果看一个人到了临命终,我们会看出,很多念佛念一辈子,到了临命终,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恐慌,为什么?怕不能往生西方啊!有的在平生只要一场车祸,对念佛的信心就能够看出了,因为一场的车祸,遇到灾难,身心受到很大的创伤,对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看出到底有没有怀疑的心。有的人念佛已经六七年了,事业一失败,就会认为阿弥陀佛没有保佑:我就有在布施、有在念佛,为什么我事业还会失败?为什么我身体还有病苦?为什么我一切不顺利?怨天尤人,不知道自己的因缘果报,不知道自己的业力深重,只会埋怨佛陀没有保佑,这都是对佛信心不够。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如果自己内心对往生一事不敢肯定,那么这种心,就是对阿弥陀佛名号绝对的救度,还不够信心。

发表于 2019-5-10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在因地菩萨道的修行,已经是转识成智的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所以法藏菩萨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成就佛道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的心是平等心。既然是平等心,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有上品上生一直到下品下生这个品位的差别呢?

既然佛是平等心,为什么还有大圆镜智、妙观察智等差别呢?
发表于 2019-5-10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的西方佛国是无为涅槃界,凡夫用有为、有漏、生灭的心修行,怎么能够感召无为涅槃不生不灭的西方果土?不可能啊!

经说极乐“次于泥洹”,所以凡夫有漏心行感生的是极乐同居。用四土很好解释,只用报土难免生拉硬扯。。

点评

泥洹是指佛的正报,,次于泥洹是指往生的依报相当于佛的正报,所以说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10 11:53
发表于 2019-5-10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平等不碍差别。

点评

如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10 11:46
发表于 2019-5-10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      
发表于 2019-5-10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杰里米 发表于 2019-5-10 11:39
经说极乐“次于泥洹”,所以凡夫有漏心行感生的是极乐同居。用四土很好解释,只用报土难免生拉硬扯。。

泥洹是指佛的正报,,次于泥洹是指往生者的依报受用相当于佛的正报,所以说次。这地方说通途四土似乎有些硬扯,,,
发表于 2019-5-11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报身报土有两种:自受用身土(佛独自受用),他受用身土(为十地菩萨示现)
善导大师说极乐为报土的依据出自《大乘同性经》,经中描述的报土有菩萨众围绕听法,没有三界众生,可知此报身土是佛为十地菩萨示现的他受用身土
他受用身土中,有佛地和菩萨十地的差别
发表于 2019-5-11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善导大师说极乐为报土的依据出自《大乘同性经》”
李鸿章无论在胆识,见地上都优于康有为。有人却把李鸿章和康有为归为一类,其依据就是因为李对慈溪太后说过一句话:我就是康党。然后评价李对政府的贡献利益时,却归功于康的维新作派。


发表于 2019-5-12 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自受用与他受用乃是一报二用,并不违极乐是报土之说。
极乐世界无有三界众生,说有天人只是顺我们知解方便说。
发表于 2019-5-12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虽佛修成,亦需往生者自识变现,故和自身的道行息息相关。登地菩萨的无漏净识方能感得实报土,凡夫有漏识只能感生同居土

再说极乐同居土一样能横截生死、一生成佛,没必要非得高攀实报土吧
发表于 2019-5-12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住凡圣同居土谁也没拦着,当知高攀知见只因分别有。
南无即是皈命,去我知见分别取舍。
发表于 2019-5-12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增广下•傅大士传录序)
发表于 2019-5-12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大师: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发表于 2019-5-12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安法师:
第二十二愿,菩萨一生补处愿。这一愿传达给我们一个很好的信息,就是我们修行总想快速成佛,那么这一愿传达的就是这个信息。十方世界的众生,他信愿持名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就发出那种菩提心哪,披着弘誓的铠甲,到他方世界去供养十方的诸佛,去开化,教化恒河沙的众生,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行普贤之德。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的话,我就不成佛,这一愿能实现,他就能成佛。

这一愿告诉我们太殊胜了。我们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修行哪,四宏誓愿,就有能力呀。我们的报身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应化身可以随着有缘众生作种种应化,能够上求诸佛,听一切诸佛讲经说法,得一切诸佛的授记,得百千陀罗尼门,这是用智慧去上求佛道;然后又有悲心去下化众生哪,去给众生种种的帮助呀,使这个众生都安顿在无上正真之道,安顿在阿弥陀佛的慈悲愿海里面,回归到极乐的故乡;尤其最后,在这个修行过程当中,他是顿超呀,超出常伦诸地之行,就是在弥陀愿力加持当中,这种修行就不像我们在这个世界讲的修行,一定要经过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妙觉,需要四十一个阶级,他能顿然超越呀。你比如,一个带业往生的凡夫,能得三不退,在念不退当中,已经不需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阶级,他可以顿超的,他可以马上到一生补处。一生补处等觉菩萨位呀,而且到了西方净土能够现前修习普贤之行哪,普贤十大愿王,这是修因证果殊胜的行门哪。
发表于 2019-5-13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一):极乐同居 横具四土
作者:弘愿寺.智随法师
净土宗延续至莲池大师,导圣归净之能已发挥至极,至此,诸宗行者,莫不归向。然在此融摄过程中,因祖师慈悲,别开方便,多以圣道理,阐净土法。若不明其苦心之所以然,反易被其融混之理所迷,而不明其究竟指归处。故净宗真实义,反因融混而有被隐之憾;更有因融混而曲解法义者。莲池大师固有舍万行归专修之势,然义犹未畅。明末清初蕅益大师,深观融混之弊,故一生所化,即欲力挽净土正义,欲树专修念佛风范,欲使净土宗从融混中脱离出来。其净土思想几近于善导一系宗旨,多有救时补偏之效,可谓善契时机。惜乎大师亦未见昙鸾、善导等之著述,无正脉教判之可依,故仍不得不借通途教相显净宗别义。初心浅识,乍观之下,多难会其良苦用心。今详述其大旨,以显大师剖心沥血之心志。
蕅益大师(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莲宗九祖,其母梦大士送子而生。大师七岁茹素,少好儒学,并开荤酒,誓灭释老,兴谤法之过。十七岁时,偶阅莲池大师《自知录》及《竹窗随笔》,有所省悟,乃不谤佛,并焚毁所著辟佛论等。二十岁时,闻《地藏经》而归信于佛。为体究生死大事,二十四岁发心出家。一生弘化诸方,居无定所。平生厌弃名利,以念佛为本,以阅藏著述为业。终身未尝放下笔砚,故著述颇多,共计四十余种,近二百卷。《弥陀要解》是其代表作,影响极为深远。
大师初习禅教律,知其时久弊多,难契时机;最后不避讥诮,尽舍一生修学,归心净土,老实念佛。虽教宗天台,但自号「八不道人」,故知其思想非谨依天台,甚至有弃台禅而纯依净土之势。其「净土唯心」偈中即流露此一心意,其言:「一念顿教归佛海,何劳少室与天台。」大师曾有自立宗意,私窃其内心,或有无所依从之感,亦或对净宗自有甚深领悟而欲显彰耶?其言:「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以此可窃大师之孤寂心怀,有如一人孤行,无有伴者。《要解》即透露其超绝卓见,可谓直抒胸臆,别显净宗玄义,使净宗不共禅教律之旨坦露无遗,久来融混之弊,藉此而明了。印光大师赞为古今第一注,自有由来也。
唐宋以后,因诸宗融混,圣净分判意多难显。蕅益大师慧眼独具,别开「横、竖」二途,方再显圣净之别。其《灵峰宗论》言: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
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
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
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唯依念佛,可得度脱。如乘船渡海,不劳功力。」
此横竖二门判,意甚分明,「难易、顿渐、二力」等要义,尽摄其中:自力竖出,事难功渐;佛力横超,事易功顿。《要解》言「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即彻彰佛力横超、事易功顿之肝要。此判与难易二道、圣净二门判,同一意趣,不再细论。
横竖之别,在自他二力不同故。大师因病而归心净土,深知力不从心之恐慌,故比较自他二力之难易,特别着眼于时人最关心的临终一关。其《要解》言:
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这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
若依自力,烦恼尚有丝毫未尽,临终必堕无疑。一旦随业而去,则无能作主矣。初果罗汉乃至菩萨尚有出胎之迷、隔阴之昏,何况垢障凡夫(此义通昙鸾大师之第四难)?若仗弥陀愿力,则念佛之人,无论功夫深浅,无论有无正念,临终之际,必蒙佛接引,自在往生。以「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故。「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之肝要再次被大师揭示出来,使称名一行完全超越了通途事理一心的局碍。此义的开显,揭示《弥陀经》「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之秘髓,消除了「因住正念,方蒙接引」的谬见,彻底消除了净业行人对临终无谓的担忧。
蕅益大师净土思想是诸宗融混中,最能体现净土本色义者。其义理之释虽亦融摄一代时教,却无不消归净土,而犹不失净宗平易朴实、一向专修风范。其净土思想堪称「力脱融混、欲还本源」的一座高峰,有被尊为「灵峰派」之势,足见其影响之盛。大师《要解》广为人知,并多以此为净业指南。今以管见,述其大义,以显大师所见之庐山真面目。
1.极乐同居 横具四土
宋明以来,论净土者,多依天台四土义而判极乐净土。蕅益大师虽亦借天台教相,却别显净土不共义理,特将四土分为横竖二门,明圣道与净土之别,使净宗义理在融混中透出一线生机。《灵峰宗论》言:
然此四土,有横、有竖:
若以自修行力,断尽见思,方出同居而入方便;断尽尘沙,兼破无明,方出同居、方便,而入实报;断尽无明,方出同居、方便、实报,而入寂光;即名为「竖」。
若仗阿弥陀佛愿力,未断见思,即能出娑婆秽,生极乐净;既生极乐,即于彼土,得证方便、实报、寂光三种净土,不必舍身受身,然后证入,故名为「横」也。
是故:若依自修行力,则四教并名「竖入」。
唯依阿弥陀佛愿力,始可「横超」也。
通途法门,凭自力而竖出,依自身修行深浅故有「同居、方便、实报、寂光」四土差别(事难功渐),此即天台所判四土之义。
净土法门,乘弥陀本愿力故,虽未断惑,亦能往生西方;虽生同居,亦能上证方便、实报、寂光三种净土。所谓「圆证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也(事易功顿)。故大师言:「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既非渐证,何有四土之别?此即一扫四土差别相,别显净宗独特意。
四教并名竖入,唯依弥陀愿力使可横超。一仗自力,一仗佛力;一为竖入,一为横超。一难一易,一顿一渐。有此眼目,则于横竖四土之义,可了如指掌矣。故大师判极乐非同竖出之四土,乃横具四土之「同居净土」,此土圆收圆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其《要解》言:
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大师以极乐为同居,意显凡夫与圣人同居一土,无隔离之别,彰往生者无不圆具一切功德,与佛同证无量光寿(慈契于寂光)。此义揭示「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真义(成时大师评曰:「此论修德,不论性德。」可谓一语道中其心要)。为显明此义,大师别以《观经》最下之机,彰此义言: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
皆得三不退。
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此三不退乃圆证而非分证。此是净宗特别之处,通途行人,多难信此义,为明其所以然,大师释言:
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
同居众生,获如此甚深利益,乃「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故尔「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此即「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大师此释,意显「同因同果」无上妙义,正所谓「同一念佛无别道,法界之内皆兄弟」也。
凡夫与补处同居,其因虽在「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然大师扩而充之,以三要义释之。言:「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此三理事并彰,通别互摄。诚如印祖赞言:「理事各臻其极。」显看似有三因,实则为一,核其本,在「弥陀之大愿」。因有「弥陀之大愿」,方有「持名之奇勋」。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故。「心性之极至」则偏就性德之理而言(摄通义),此一性德虽圣凡无二,然凡夫无力自证,唯藉「弥陀之大愿」方显。如《要解》言:
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
又言:
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显明。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故知:「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之功,全在于「弥陀之大愿」。「心性之极至」,顺理而言;「弥陀之大愿」,就法而言;「持名之奇勋」,则机法双显。三位一体,无二无别。故知:义虽有三,归趣唯一,所谓「托佛愿以作强缘」也。
蕅益大师判凡夫乘愿往生,例登补处,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超尽四十一因位。如此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无,唯极乐同居独擅。此即大师不共诸余祖师之独判,几近于善导大师「凡夫入报」论。
观大师同居净土之判,可窥其净土思想已完全超越宗、教之范围。其同居之名,似借天台教相,实意显净宗别意。其言:「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教网所不能收,剎网所不能例。」即欲脱离融混,突显净宗。如此胜益,全仗弥陀之大愿,善导大师谓之「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惜乎蕅祖未见此精僻论释,故尔极力舒舌,欲显此义,颇费苦心。其言:「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则揭开久来融混之迷雾,突显「阿弥本愿胜」也。
无论报佛报土判,或同居净土判,于开显宗义意义非凡,然对无智凡夫,可谓莫测高深。纵闻其名,亦未必能知其义。此乃往生后事,修学净土者,自不必太用心于此。一但往生,见佛闻法,成就慧身,自知其无穷妙义。现当一心念佛,无须困于果位之测度计虑中。如道绰大师言:「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降而论之,纵有品位之别,以凡夫之身,但能往生,则千足万足。如蕅益大师虽深知极乐圆证三不退义,然因深感业障深重,生死可畏,故纵虽下品往生,亦自心甘。自言:「只图下品莲生,便是终身定局。岂敢大言欺世,致使法门受辱!」其安心如此,稀有可叹!尤为末法众生之一清凉剂也。

点评

不希求上品,安心弥陀本愿随顺一句佛号乘愿往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这是净土宗有别于通途教理之一大特色,善导大师也在机法两种深信中言到 一者决定深信 :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25 06:25
发表于 2019-5-13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原来此同居非彼同居,乃一借用名耳。

点评

大安法师: 那么这样,又体现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它有四土,这个四土也是圆融不可思议的。从行布上来说,随着我们往生者的断惑的程度,分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是我们断惑,自心显现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29 09:11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静观如 发表于 2019-5-13 05:58
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一):极乐同居 横具四土
作者:弘愿寺.智随法师
净土宗延续至莲池大师,导圣归净 ...
蕅益大师虽深知极乐圆证三不退义,然因深感业障深重,生死可畏,故纵虽下品往生,亦自心甘。自言:「只图下品莲生,便是终身定局。岂敢大言欺世,致使法门受辱!」其安心如此,稀有可叹!尤为末法众生之一清凉剂也。


不希求上品,安心弥陀本愿随顺一句佛号乘愿往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这是净土宗有别于通途教理之一大特色,善导大师也在机法两种深信中言到
一者决定深信 :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

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念佛必生 :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

定得往生。


发表于 2019-5-25 08: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圆净四土本就是通途中的圆顿教理,比如禅宗标榜的一悟即至佛地、台宗的六即佛,都有此意,净土法门在这一点上并无特殊之处

点评

这白眼翻的,,,我都不好意思说下面还有圆受诸乐一句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25 12:23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杰里米 发表于 2019-5-25 08:44
圆净四土本就是通途中的圆顿教理,比如禅宗标榜的一悟即至佛地、台宗的六即佛,都有此意,净土法门在这一点 ...

这白眼翻的,,,我都不好意思说下面还有圆受诸乐一句了。
发表于 2019-8-20 21: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难信啊。以散乱心专称名号,不必达到清净心,就可以不入品位,入无为报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2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