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16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8-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一):极乐同居 横具四土
作者:弘愿寺.智随法师
净土宗延续至莲池大师,导圣归净之能已发挥至极,至此,诸宗行者,莫不归向。然在此融摄过程中,因祖师慈悲,别开方便,多以圣道理,阐净土法。若不明其苦心之所以然,反易被其融混之理所迷,而不明其究竟指归处。故净宗真实义,反因融混而有被隐之憾;更有因融混而曲解法义者。莲池大师固有舍万行归专修之势,然义犹未畅。明末清初蕅益大师,深观融混之弊,故一生所化,即欲力挽净土正义,欲树专修念佛风范,欲使净土宗从融混中脱离出来。其净土思想几近于善导一系宗旨,多有救时补偏之效,可谓善契时机。惜乎大师亦未见昙鸾、善导等之著述,无正脉教判之可依,故仍不得不借通途教相显净宗别义。初心浅识,乍观之下,多难会其良苦用心。今详述其大旨,以显大师剖心沥血之心志。
蕅益大师(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莲宗九祖,其母梦大士送子而生。大师七岁茹素,少好儒学,并开荤酒,誓灭释老,兴谤法之过。十七岁时,偶阅莲池大师《自知录》及《竹窗随笔》,有所省悟,乃不谤佛,并焚毁所著辟佛论等。二十岁时,闻《地藏经》而归信于佛。为体究生死大事,二十四岁发心出家。一生弘化诸方,居无定所。平生厌弃名利,以念佛为本,以阅藏著述为业。终身未尝放下笔砚,故著述颇多,共计四十余种,近二百卷。《弥陀要解》是其代表作,影响极为深远。
大师初习禅教律,知其时久弊多,难契时机;最后不避讥诮,尽舍一生修学,归心净土,老实念佛。虽教宗天台,但自号「八不道人」,故知其思想非谨依天台,甚至有弃台禅而纯依净土之势。其「净土唯心」偈中即流露此一心意,其言:「一念顿教归佛海,何劳少室与天台。」大师曾有自立宗意,私窃其内心,或有无所依从之感,亦或对净宗自有甚深领悟而欲显彰耶?其言:「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以此可窃大师之孤寂心怀,有如一人孤行,无有伴者。《要解》即透露其超绝卓见,可谓直抒胸臆,别显净宗玄义,使净宗不共禅教律之旨坦露无遗,久来融混之弊,藉此而明了。印光大师赞为古今第一注,自有由来也。
唐宋以后,因诸宗融混,圣净分判意多难显。蕅益大师慧眼独具,别开「横、竖」二途,方再显圣净之别。其《灵峰宗论》言: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
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
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
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唯依念佛,可得度脱。如乘船渡海,不劳功力。」
此横竖二门判,意甚分明,「难易、顿渐、二力」等要义,尽摄其中:自力竖出,事难功渐;佛力横超,事易功顿。《要解》言「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即彻彰佛力横超、事易功顿之肝要。此判与难易二道、圣净二门判,同一意趣,不再细论。
横竖之别,在自他二力不同故。大师因病而归心净土,深知力不从心之恐慌,故比较自他二力之难易,特别着眼于时人最关心的临终一关。其《要解》言:
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这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
若依自力,烦恼尚有丝毫未尽,临终必堕无疑。一旦随业而去,则无能作主矣。初果罗汉乃至菩萨尚有出胎之迷、隔阴之昏,何况垢障凡夫(此义通昙鸾大师之第四难)?若仗弥陀愿力,则念佛之人,无论功夫深浅,无论有无正念,临终之际,必蒙佛接引,自在往生。以「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故。「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之肝要再次被大师揭示出来,使称名一行完全超越了通途事理一心的局碍。此义的开显,揭示《弥陀经》「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之秘髓,消除了「因住正念,方蒙接引」的谬见,彻底消除了净业行人对临终无谓的担忧。
蕅益大师净土思想是诸宗融混中,最能体现净土本色义者。其义理之释虽亦融摄一代时教,却无不消归净土,而犹不失净宗平易朴实、一向专修风范。其净土思想堪称「力脱融混、欲还本源」的一座高峰,有被尊为「灵峰派」之势,足见其影响之盛。大师《要解》广为人知,并多以此为净业指南。今以管见,述其大义,以显大师所见之庐山真面目。
1.极乐同居 横具四土
宋明以来,论净土者,多依天台四土义而判极乐净土。蕅益大师虽亦借天台教相,却别显净土不共义理,特将四土分为横竖二门,明圣道与净土之别,使净宗义理在融混中透出一线生机。《灵峰宗论》言:
然此四土,有横、有竖:
若以自修行力,断尽见思,方出同居而入方便;断尽尘沙,兼破无明,方出同居、方便,而入实报;断尽无明,方出同居、方便、实报,而入寂光;即名为「竖」。
若仗阿弥陀佛愿力,未断见思,即能出娑婆秽,生极乐净;既生极乐,即于彼土,得证方便、实报、寂光三种净土,不必舍身受身,然后证入,故名为「横」也。
是故:若依自修行力,则四教并名「竖入」。
唯依阿弥陀佛愿力,始可「横超」也。
通途法门,凭自力而竖出,依自身修行深浅故有「同居、方便、实报、寂光」四土差别(事难功渐),此即天台所判四土之义。
净土法门,乘弥陀本愿力故,虽未断惑,亦能往生西方;虽生同居,亦能上证方便、实报、寂光三种净土。所谓「圆证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也(事易功顿)。故大师言:「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既非渐证,何有四土之别?此即一扫四土差别相,别显净宗独特意。
四教并名竖入,唯依弥陀愿力使可横超。一仗自力,一仗佛力;一为竖入,一为横超。一难一易,一顿一渐。有此眼目,则于横竖四土之义,可了如指掌矣。故大师判极乐非同竖出之四土,乃横具四土之「同居净土」,此土圆收圆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其《要解》言:
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大师以极乐为同居,意显凡夫与圣人同居一土,无隔离之别,彰往生者无不圆具一切功德,与佛同证无量光寿(慈契于寂光)。此义揭示「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真义(成时大师评曰:「此论修德,不论性德。」可谓一语道中其心要)。为显明此义,大师别以《观经》最下之机,彰此义言: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
皆得三不退。
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此三不退乃圆证而非分证。此是净宗特别之处,通途行人,多难信此义,为明其所以然,大师释言:
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
同居众生,获如此甚深利益,乃「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故尔「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此即「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大师此释,意显「同因同果」无上妙义,正所谓「同一念佛无别道,法界之内皆兄弟」也。
凡夫与补处同居,其因虽在「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然大师扩而充之,以三要义释之。言:「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此三理事并彰,通别互摄。诚如印祖赞言:「理事各臻其极。」显看似有三因,实则为一,核其本,在「弥陀之大愿」。因有「弥陀之大愿」,方有「持名之奇勋」。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故。「心性之极至」则偏就性德之理而言(摄通义),此一性德虽圣凡无二,然凡夫无力自证,唯藉「弥陀之大愿」方显。如《要解》言:
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
又言:
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显明。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故知:「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之功,全在于「弥陀之大愿」。「心性之极至」,顺理而言;「弥陀之大愿」,就法而言;「持名之奇勋」,则机法双显。三位一体,无二无别。故知:义虽有三,归趣唯一,所谓「托佛愿以作强缘」也。
蕅益大师判凡夫乘愿往生,例登补处,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超尽四十一因位。如此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无,唯极乐同居独擅。此即大师不共诸余祖师之独判,几近于善导大师「凡夫入报」论。
观大师同居净土之判,可窥其净土思想已完全超越宗、教之范围。其同居之名,似借天台教相,实意显净宗别意。其言:「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教网所不能收,剎网所不能例。」即欲脱离融混,突显净宗。如此胜益,全仗弥陀之大愿,善导大师谓之「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惜乎蕅祖未见此精僻论释,故尔极力舒舌,欲显此义,颇费苦心。其言:「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则揭开久来融混之迷雾,突显「阿弥本愿胜」也。
无论报佛报土判,或同居净土判,于开显宗义意义非凡,然对无智凡夫,可谓莫测高深。纵闻其名,亦未必能知其义。此乃往生后事,修学净土者,自不必太用心于此。一但往生,见佛闻法,成就慧身,自知其无穷妙义。现当一心念佛,无须困于果位之测度计虑中。如道绰大师言:「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降而论之,纵有品位之别,以凡夫之身,但能往生,则千足万足。如蕅益大师虽深知极乐圆证三不退义,然因深感业障深重,生死可畏,故纵虽下品往生,亦自心甘。自言:「只图下品莲生,便是终身定局。岂敢大言欺世,致使法门受辱!」其安心如此,稀有可叹!尤为末法众生之一清凉剂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