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9393|回复: 95

[净宗法师] 念佛往生有没有品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8 17: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总 述

净土教门,往生之行大分二种,一、诸行。二、念佛。以诸行为方便,九界众生因地自力之行故;以念佛为真实,弥陀名号果地佛力之行故。诸行往生有品位,念佛往生无品位。
有道理,有文证。
道理者:诸行万差,功德不等,随功德大小,存品位高下;念佛平等一如,同称弥陀名号,同乘弥陀愿力,因既无差,果亦无异,善导大师说为「五乘齐入」,又说:「同因同行至菩提」
文证者:凡净土三经,正直说念佛,皆不存品位,如《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成就文、付嘱弥勒文,《观经》付嘱文,《阿弥陀经》文等;说诸行处,方说辈品。故知,诸行有辈品,念佛无辈品。


  一、问:《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文,一一皆说念佛,故知念佛往生有品位。
答:三辈文虽说念佛,非正直而说,兼说诸行故,为引导诸行三辈根机之人归入念佛,意存方便。善导大师解释说:「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故知三辈为诸行根机事,不关念佛往生品位。正直说念佛者,三辈文前第十八愿成就文是,不说品位差别。
二、问:《观经》下品三人,专说念佛,不说余行,而有品位。故知念佛有品位。
答:《观经》下品,总含于九品之中。九品非正直说念佛,上中六品兼说大乘善、小乘善、世间善故,最后三品为一切世出世善无有其份之人而说唯依念佛得救,以此引导大乘善人(上三品)、小乘善人(中上品、中中品)、世间善人(中下品)、世间恶人(下三品),亦即一切善恶凡夫归入念佛。其意同于《无量寿经》三辈,故知九品为善恶凡夫根机之事,不关念佛往生品位高下。亦知品位存于诸行,非关念佛。岂有称念万德洪名之往生,反而比修世善往生人品位更下之理。
乘此义势,流通分释迦付嘱「持无量寿佛名」,为直畅本怀,正直说念佛,超越品位。
三、问:《阿弥陀经》为净土三经之结经,正直舍方便,唯说念佛,不杂余行。《弥陀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可知念佛往生有品位。
答:此是《要解》一重方便释义,非真实。
以何得知?本经不说故,傍引《观经》故。
何故设此方便?为引导诸宗欲靠观想参究断惑证真之人归入持名故。此种之人,虽亦愿生,执观想参究为能,贬抑持名为下。既怀自力心,必存高下想。《要解》意,且顺其根机,存高下品位,谓不必观想参究,直尔称名,亦可得上品。是则统诸善万行而归入持名一行。
四、问:如何是《要解》真实释义?
答:信愿持名,顿超九界,直入佛地,不存品位。如言:「一声阿弥陀佛,乃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持名善根福德同佛。」如印光大师说:「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则品位之说,依何安立哉!
五、问:善导大师专弘念佛,乃弥陀化身,所说即是佛说。其《观念法门》言:日别念佛三 万以上者,皆是上品上生人。故知念佛往生有品位。
答:此文之义有二:一、赞叹念佛人。二、引观佛入念佛。不可引为念佛往生有品位之据。
一、赞叹念佛人。以日行念佛三万以上者,精进勇猛,即虽一字不识、一行不堪之人,亦同上品上生之「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修行六念」,得名大乘上善之人。故言「大需精进,或得三万、六万、十万者,皆是上品上生人。」此则论行人之根机,非论往生之品位。
二、引观佛入念佛。《观念法门》具说观佛、念佛二种法门,意在引导观佛归入念佛;亦如《观经疏》,虽开观佛、念佛两三昧为宗,至后付嘱唯归念佛一宗。所引「三万以上是上品上生人」一段文,在说「观佛三昧法」之最后。本来解说观佛三昧法,何故加入此一段文?意在结劝归入念佛。如前说观佛三昧难成,成时「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今以念佛易行而得上品上生,岂非念佛行易而功高!以此劝归念佛,是当文之意。故知上品上生之言,为顺引观佛之人归入念佛之方便说。
六、问:所引经释,不说念佛往生有品位,但也未说无品位。
答:不说念佛往生有品位,则其无品位明矣。若有品位,必说故。
又如《无量寿经》言:「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同本异译说:「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天人名。」
昙鸾大师言:「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善导大师说:「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皆明无品位差别之相。
七、问:没有品位往生是何等境?
答:没有品位,即是超越品位之差,平等一如报土之境。
八、问:不存品位之念佛往生与诸行之中上品上生何者为胜?
答:既已超越品位,即非品位可比。如善导大师言:「自余诸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亦如喜马拉雅山于群山中虽称最高,究竟较之虚空为不可比。
凡于佛法,存品位之差,皆是方便,非究竟;究竟真实,必无品位。
九、问:凡夫之人,单以称名念佛,往生无漏报土,受用同佛,此事难信。有何经释之证?
答:实然。故称「难信之法」。经释之证特多,随举一二。
《无量寿经》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善导大师说:「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一入涅盘常住国,彻穷后际更何忧;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要解》说:「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圆净四土,圆受诸乐。」「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
十、问:同称佛名,凡夫妄念纷飞,祖师发得三昧,以乱想凡夫与三昧祖师同生一土,而无高下,岂非过扬凡夫而贬抑祖师?于理难思,于事难信。
答:实然,于事难信,故称「难信之法」;然则于理昭然,同乘佛愿故。三昧固为功深,较之六字佛名圆满果觉为何如。祖师往生,亦仗佛愿力,非仗三昧力。若以凡夫同于祖师,是扬凡夫而抑祖师,今以佛名同于佛名,有何抑扬。
如《无量寿经》说:「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古德云:「莫讶一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
十一、 问:既然如此,只要懒散称名,又何必提倡精勤念佛,念念不舍?
答:念念不舍为念佛人本分之意乐,精勤持名可随人根机为劝。往生之前,未脱罪累,精勤念佛,能灭罪障,少烦恼,走时自在,何乐不为。
十二、 问:以佛愿力为决定往生之据,精勤念佛为提高品位之资,这样可以吗?
答:精勤念佛,于事可然;资升品位,于理未彻。
念佛本为超越品位之法,直入报土。既修念佛,何弃无品位之直入报土,反求有品位之含花胎生。如黄金虽贵,不敌摩尼宝。执无价摩尼宝珠,换取上品之黄金,以为大得,实为大损。
十三、 问:浅识之人,或闻有品位则精勤以求上进,闻无品位则散慢不加策励,为妨执理废事,即以品位劝进念佛人,这样可以吗?
答:辈品之设,本为此类。
       法虽一实,机解不同。既知一实之理,正可对机说法,从实施权,导权归实。
发表于 2019-4-28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微信公众号朵朵白莲,宗柱法师微信问答一篇

居士问: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有没有品位差别?

法师答:关于品位差别在我们净土经典中多有提及,例如:在《无量寿经》中讲到了上辈、中辈、下辈,在《观经》中讲了九品往生。在《阿弥陀经》中,又说皆是阿鞞跋致菩萨。那究竟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有没有差别呢?从古到今一直有很多人对此问题非常地纠结。

要想理解有没有差别,我们先要了解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佛果全体的展现。

善导大师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极乐世界全体是涅槃的不生不灭的境界。

天亲菩萨说: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我们首先要认可:极乐世界是菩提之都、是法性之城。所以凡夫一得往生,便得到了佛的境界。

昙鸾大师说:“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

“本”就是还没有往生之前,从各自修证的不同,判出了三辈九品。一得往生,就如百川归大海,同名海号,失彼故名。

往生者在神通、智慧、道力上和阿弥陀佛齐等。虽然齐等了,但又能显现出差别之相来。这个差别之相是什么呢?可以看到极乐世界有声闻、天人、也有菩萨。可是从所入的境界、所证得的智慧来说是没有差别的。也就是说有差别之相,无差别之用。这种德用在《华严经》中被称为狮子频申三昧。

何以至此?因为极乐世界的一切“依报”、“正报”都是这句名号所展现出来的,这句名号的本体即是“空性”。因为阿弥陀佛彻证“空性”,从“真空”出“妙有”。体是空的,而展现出来的相是“妙有”之相。“妙有”之相就有无穷的妙用,我们看第二十二愿就知道了:

“超越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所有的往生者能够分身百千万亿在不同的世界、现不同的相、度化无量无边的有缘众生。之所以有如此“大用”,是由于每一个往生者都得到了阿弥陀佛的果证,也就是每个人都彻证“真如”。

因为每个往生者皆彻证“空性”契入“真如”,所以可显现出万种差别之相,起无量的“大用”。这无量的相就如《华严经》说的行布 有差别,而其体又是平等无差别。体就是“空性”、就是“真如”。“空性”随缘就会现一切相,这叫不变随缘;又可随缘而不变!“真如”随缘就会现“妙有”,而“妙有”差别之相的本体是空的,是平等的。

所以说:在平等中显现出不平等,而又在不平等的差别之中能够显发它的平等之处!平等的、相同的是体;不同的、有差别的是相。而相和体是一不是二,譬如水与波。

《华严经》中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

极乐世界的全体庄严都是这一句名号的显现,都是这句名号的“大用”,这是从理论上来讲的。

那么从现实中来讲也是这个样子:水在天人来看就是“琉璃”——晶莹剔透的宝贝,饿鬼来看它就是“尿”,地狱来看是“大火”。

只因众生的根机不等,业力不同,所看到的境界就不一样。浅者见浅,深者见深。所以昙鸾大师才说:“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什么是非常之言呢?

“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到了极乐世界没有差别!这个没有差别是佛眼所见,佛是“平等觉”,就没有差别。

众生虽然有佛性,可是埋没在无明之中,无由全体显现,这个时候所见到的极乐世界就显现出差别之相。所以说业力深,根机浅的人所见到的极乐世界,即显现出差别之相;而大菩萨、佛的眼里极乐世界是纯粹的“涅槃”之都、“法性”之城,全体是“真如”变现出来的。

“真如”离开人的一切言说之相、离开人的思惟之相,即是不可思议。在教下就被解释为“离四句之过,绝百句之非”,不可言其有,也不可言其无。如果站在一边来论,就是边见,不合中道,不是智慧的说法。

所以在佛性的问题上,佛经常用“遮诠”的方式来表达,就是离两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

因此你非要说极乐世界有差别之相,你就堕到一边去了;非要说极乐世界无差别之相,也堕到一边去了。都不是中道!要说成非有差别 、非无差别才完整。你非要说没有差别,没有差别为什么经中明言三辈九品呢?如果硬要说有差别,那为什么祖师说“今无一二之殊”呢?

我们再来看看蕅益大师所说: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

蕅益大师是净土宗九祖,印光大师赞叹《弥陀要解》是古今第一注解,纵使古佛再来,再作一部,也不能超过其上。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极乐世界在天台教里,分为四土。凡夫没有断烦恼就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就在凡圣同居土中,凡圣共住之地。这个时候即是一切俱非,一切名相都不对。假如称你是凡夫,则不对,因为你有佛的功德。如果称你是佛也不行,虽然有佛的功德,但是你不能有佛的称号,因为极乐世界只有一尊佛。

“一切俱是”呢?说你是什么都行,说你是菩萨也行,你能做菩萨的事情;说你是罗汉也行,你也具有罗汉的一切德能;说你是天人也行,因为你享受着天上无比的快乐;说你是个凡夫也行,因为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没有断烦恼就往生了。

所以说极乐世界用这八个字就概括了:“一切俱非,一切俱是。”所有的名相称什么都可以,如果说固定在一个名相上面,就不圆融。因为他可以充当任何角色,而应化到十方,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做无量的佛事。这即是二十二愿的成就:一得往生极乐世界,便可应化十方,披弘誓铠,超越常伦诸地之行。

为什么叫超越常伦诸地之行?因为通途法门所有的阶位,所有的名相在极乐世界就不适用了。所以蕅益大师下面说:“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

除了极乐世界,其它的佛土,尤其是我们娑婆世界,没有这种说法。我们这里一定要一品一品,一个阶位一个阶位往上爬。可是在极乐世界,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这是大乘圆教的特色,举一全收。

下面,蕅益大师又说:“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圆收:一切法门都收在六字洪名当中。圆超:一切法门都被这一句名号超越了。所以印光大师说:这句名号是“归宗结顶”之法。

又说:“竖与一切法门浑同”。竖,从下往上叫竖。例如通途法门的修行,是竖着来的:就是从一个凡夫开始修行,然后断了烦恼了,就是初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一个位次,最后成佛,这叫竖。那么极乐世界,也可以有五十一个名相。

“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横着看和一切法门都不一样了。就是说在极乐世界,随便举出一个阶位,他就同时囊括了一切位次,一就是一切。而同居一土同时圆满地包含了其它三土的所有德用。所以蕅益大师说:“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虽然是个小凡夫,一得往生,同佛受用。从理论上讲,净土宗就是大乘圆教。天台宗判一代时教为藏通别圆,圆教是最高级的。圆教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同时具足!”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消灭一切的对恃,消灭一切的阶级位次。极乐世界一切的正报依报全部凝聚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所以昙鸾大师说我们净土法门是:“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最后我们要明白,佛的表述是中道的,非无非有。在品位上应该说非无差别,非有差别才好。另外,对大根机的人,就说无差别;对浅根机的人,就说有差别,如果说没有差别,他就不敢信了。
发表于 2019-4-29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4-29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5-2 06:5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念佛,就可以进入报土,不在品位阶级当中。

这句话意义非常深妙,如果不经过解释,一般人很容易误解。可是这才是真正的净土宗、纯正的净土法门的特色。

  《观经》谈到九品阶位,那念佛是在哪个品位阶级?  念佛是超越品位阶级的。为什么?九品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又分为三品,中品也分为三品,下品也分为三品,上品生的众生是怎样的根机呢?是三福当 中的“行福”,他能“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虽然他的贪瞋痴还没有断除,可是因为他遇到了这个大乘法门,随着所修善行的多寡、高低回 向往生极乐世界,高的就是上品上生,低的就是上品下生。所以,上品的众生就是行三福之中的“行福”回向往生的。如果修三福之中的“戒福”,也就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样的众生虽然贪瞋痴还没有断除,还是具足三毒,可是他把所修戒福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他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当中。  所以,上品的人遇到大乘的法门,修习大乘的法回向往生,所感得的就是大乘的果报,在上品生;如果遇到小乘的法门,修小乘的功德回向往生,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当中。  那中品下生是怎样的众生呢?是没有遇到佛法,只是行一般的人伦道德,譬如说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或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的众 生,虽然他没有皈依,也没有受持五戒,也不晓得佛法僧三宝,可是临终时他遇到善知识告诉他有六道轮回,有极乐世界可以往生,他便以一生的善行回向往生极乐 世界,那么他就在中品下生。  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也好,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也好,都是以相对的因来回向,而得到相应的果。

至于念佛,像大家这样现在就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人,是在哪一品呢?念佛的功德是超越世间善的世福,也超越三皈五戒的戒福,也超越三福之中的行福,所以是超越品位的,也就是这里所写的“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为什么?因为有其因必有其果,名号的功德是大利无上的,我们以念佛为因,功德当然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大利无上功德。

有人会怀疑,“《观经》明明有九品,而念佛是在下品,怎么说念佛超越品位阶级呢?”我现在约略以四点来说明:

  一、“摄机意”。《观经》说九品,目的是要用这九品来涵盖一切善恶凡夫,上从大乘极善,下到五逆谤法,都能够乘佛愿力往生;并不是说念佛一定在下 品。《观经》九品与《大经》三辈的意思差不多,只是开合不同。如果念佛一定在下品,为什么《大经》上辈、中辈、下辈都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呢?既然三辈 都说一向专念,那就说明念佛本身是总摄万机、超越品位、不在品位当中的,三辈九品只是反映众生本来善恶的机类。

  二、“显胜意”。那《观经》为什么只在下品说念佛呢?因为下品都是造恶之机,五逆、十恶、破戒的极重罪人,获救无门,解脱无望,唯有念佛才能救他们 脱离三恶道,离开六道轮回,所以就将念佛安置在下品。在下品下生开显念佛,是在彰显念佛的功德殊胜广大,不是说念佛就落在下品下生;反而因为在下品下生, 才显示念佛的功德是超越三福、九品:背后是有这样的意义,所以说念佛超越品位阶级。

  三、“抑止意”。念佛本身虽然超越定善、散善的品位,但是下品下生这个人是个恶人,恶人念佛虽然同样往生,但却说在下品,这就有抑止造恶的意思,要我们行善来念佛。

四、“随他意”。佛说法有随他意、随自意、随自他意这三种。也就是说,这部《观经》是释迦牟尼佛随顺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说的。韦提希夫人本来就认为 往生极乐净土,定善功德最为殊胜,所以只请释迦牟尼佛说定善的观法,而对于称名念佛没有放在心上。这也是一般人的心理状态,认为定善功德最殊胜,散善次 之,念佛只不过是口中称念而已,是最劣的。  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就顺着韦提希夫人的意思,于“正宗分”先讲十三种定观,入定观想,然后释迦牟尼佛自己开说回向三福散善往生的上品三 生、中品三生,最后在下品三生,一切定善、散善都救不了,独独显明念佛的超胜与绝对,来引导一切定善与散善的修行人都归到念佛法门。所以善导大师说: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  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念佛在最后下品下生的地方来细说,这是佛随他意的方便引导,并不是念佛一定在品位当中,甚至是下品。  如果释迦牟尼佛完全随自意而说的话,那就直接说念佛往生,就不说品位阶级,也就是超越品位了:《小经》就是这样。

《小经》是佛“无问自说”,也就是随自意而说的经典,其中就将一切定善、散善功德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独独以念佛为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以念佛为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必定往生。在《小经》中,往生也不谈三辈,也不说九品,只要念佛都是“不退转”,都是“一生补处”,都 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在同一个地位,都处于同一个境界。  可知:念佛法门,远超上品上生法门;念佛功德,远胜上品上生功德。  是故:念佛往生极乐,远超上品上生,远超九品,非九品所摄。  即是:诸行往生极乐有品位,念佛往生极乐无品位。  因此,善导大师楷定古今而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有一首偈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除了这首偈之外,善导大师又说:  念佛即是涅槃门。  第一首偈明确地显示:唯有念佛才能进入涅槃的境界,因为念佛是涅槃的因,涅槃是念佛的果。  有一句话说“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往生到哪里?往生到弥陀净土;弥陀净土是怎样的净土呢?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呢?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我们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岂不是当下就证入无为涅槃的佛果?这个道理我们只要思维一下就可以了解了。

  既然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是念佛,那三福的内容,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不要做呢?当然要做!我们是就往生的正因而讲念佛,不 是说除了念佛以外,那些善业就不用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我们为人应该做的,这是根本,是人伦。所谓人伦,就是做人必须要有做人的条件,如果不这样做,就不堪称为一个人。做人就应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个就是世福。戒福的内容就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不要做 呢?当然要随分随缘地做。学佛的人应该先受持三皈依,受持三皈依只有利,没有害。众戒也是,以在家众来说,戒有五戒、菩萨戒,出家众有二百五十条戒或四百八十条戒,就以我们的根机,以我们的身份做应该做的事,所谓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但这和往生有没有关系?(莲友答:没有。)跟我们往生有关系的是什么? (莲友答:念佛。)不过,说没有关系也有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专念弥陀佛名,而修其他的诸善万行,也就是所谓的“杂行”,只要回向也能往生,只是在九品阶位当中。  总之,一个学佛念佛的人,应该知道往生极乐无为涅槃的世界,正因是专称弥陀佛名,而世福、戒福、行福是我们为人、学佛者理所当然、随分随力应该做的,有这样的观念才是正确的。这样的人,往生就在报土当中,不会含苞在莲花中。

  “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的道理,简要的显明就是善导大师这首偈。善导大师这样说当然不是没有根据,是根据哪里呢?根据《大经》,也根据《小经》。  《小经》说: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极乐世界为什么名为“极乐”?之所以名为“极乐”,是因为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就通通断除烦恼的苦,当下证悟涅槃的乐,所以叫作极乐。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对上面这段文是这么翻译的:  何因何缘彼佛世界名为极乐?  由彼界中诸有情类,  无有一切身心忧苦,  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也就是说,在极乐世界,所有的往生者都没有一切身心忧苦(身体的苦痛和心里的忧愁),唯有无量的清净喜乐,所以才叫极乐世界。  论身的苦、心的忧,有哪些忧苦呢?我们身体的苦有“老苦、病苦、死苦”,我们心里的苦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其实身心是互相影响的,身体有病痛的话,一定影响到心理,从而不能愉悦、舒适;心中有所不平、不满,有所忧愁、瞋恚,也会影响到身体。  那么,身的苦和心的苦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在“五蕴炽盛”,这个虚假的五蕴炽盛导致身心受苦。  而极乐世界是“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切实而言,往生极乐即是成佛,因为既无生死即是佛。

生死有二: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六道轮回的生死(往生极乐,永不六道轮回,超凡入 圣,已是圣者,不是凡夫),而变异生死是菩萨阶位初住以上三贤十圣等圣者的心识升华,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无明分分破,法性分分证,破尽最后一品 无明,即由等觉证入妙觉而成佛,这是变异生死的过程。  极乐世界是涅槃境界,既无分段生死,也无变异生死,是故往生即是成佛,即受佛之涅槃大乐。佛乐即是涅槃大乐,涅槃大乐,唯佛所受。  不论何人,一旦往生极乐,皆受涅槃大乐,受涅槃大乐即是成佛。  “无有众苦”即是“无有一切身心忧苦”,要而言之,即是无有分段、变异生死之苦。  “但受诸乐”即是“唯有无量清净喜乐”,要而言之,即是唯有自然、无为涅槃之乐。  

《大经》“依正涅槃”文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这三段经文都在显明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殊胜。第一段标示出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如善导大师所言“极乐无为涅槃界”。接下来两段在显明所得到的涅 槃妙果,“其诸声闻”这一段是在显明所证到的都是平等一味、没有差别;接下来“颜貌端正”这一段是在显明所得到的涅槃身体的殊胜微妙。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极乐世界也叫作“安乐国”“安乐世界”,就是从这里来的。“清净安稳”是“安”,“微妙快 乐”是“乐”。“清净安稳”就是清净、无染、不变动的“安”(而娑婆世界的所有快乐是有漏、虚妄、不净、污染、变动的);“乐”,是微妙难思如涅槃之乐, 所以说“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次”就是接近,就是“国如泥洹”的“如”;“泥洹”就是涅槃。  涅槃本来是指人所证到的境界,是就正报而言的。本来用于正报的涅槃,现在用于依报,所以经文就用了“次”“如”,一方面便于分别依报、正报的不同, 另一方面显示极乐世界虽有依报与正报,但实质上都是一样的涅槃;不只是正报的众生证到涅槃,即使是依报环境也等同泥洹,使得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证入 涅槃。  同时,若论涅槃,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本来常住、不经任何造作。安乐净土、极乐世界则是有始无终,由弥陀清净愿心、无量德行所成就,并不是空寂无 相,而是有相的净土,虽然是有相的净土,却是常住不变,而且是清净、安稳、不变动、无污染的,等同无为涅槃,同样具有涅槃“常乐我净”的四种德能。因此说 “次于无为涅槃之道”。所以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根本是不能想象的。经典说极乐世界黄金铺地、七宝楼阁,虽然这样述说、形容,但这其实是以我们凡夫可以理解的来讲,真正的景象必须要等我们往生之后才能正确了解。

因此,天亲菩萨《往生论》赞叹极乐世界说:  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无量寿佛的国土是怎样的庄严呢?是“第一义谛”。“第一义”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真空的境界。真空的境界是所有境界之中最高、最超越,没有任何境界能够超过真空的境界,所以叫作“第一”;意义深广而又真实不虚,所以叫作“第一义谛”,也叫作“第一义空”,也就是“真如实相第一义空”。  这种空,不是我们凡夫观念上的“什么都没有”的那种顽空,这种空能生妙有,所以这种空叫作“真空”。真空能生妙有,所以接下来的“妙境界相”就是妙有,“境界相”就是有,所以是“妙有”。  因此,“第一义谛”是空有不二之空,谓之“真空”,故称“第一”。“妙境界相”是空有不二之有,谓之“妙有”,故说“妙境”。  这样讲的话,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与涅槃的真空没有差别,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是涅槃的真空所显现出来的,所以极乐世界的报土不但高妙,而且超胜十方净土。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这是显示无为涅槃的内容,也就是显示往生的圣众都是“法身平等”。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显明“内德平等”,也就是极乐净土的圣众,内德都是相同的。  “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显明“外相平等”,内心所证的境界以及外用的功能既然咸同一类,他们的外貌就没有美丑的不同,所以说“形无异状”。  这四句经文显示“法身平等”。“平等法身”的这些内涵,都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譬如说“智慧高明”是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二十五愿“说一切 智愿”、第二十九愿“得辩才智愿”,和第三十愿“智辩无穷愿”这三愿所成就的;“神通洞达”就是从第五愿一直到第十愿这六愿所成就的;“咸同一类”就是第 三愿“悉皆金色愿”所成就的;“形无异状”就是第四愿“无有好丑愿”所成就的。  既然“咸同一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名称(有声闻、有菩萨、有天人)呢?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就解释说:“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因为十方国土有 声闻、菩萨、天人,到了极乐世界,为随顺他们而说有这些名称,其实都是内德、外相一样平等,没有差别,既然声闻、人天是随顺余方的风俗名称,菩萨也一样, 内心所证悟的,都是与弥陀相同的涅槃妙果,所证悟的内德、外相都相同,但顺他方,故暂名为菩萨或天人。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颜貌”指脸部,“容色”指脸部以下的形体,也就是清净的色身。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超越世间,是世间无法相比的。  “容色微妙,非天非人”:“微”,往生极乐世界虽有身体,可是既不是人的身体,也不是天人的身体,所以说“微”。“妙”,非天非人而有身,所以说是 “妙”。“微妙”是微细而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圣众身体之微细,是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的,眼睛看不到却有身体,可以说也是我们心思所想象不到的。虽有形而非 天非人之形,虽有相而超越世间一切之相,都具足无量相好、无量庄严,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的涅槃之相,所以说“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所谓“自然、虚无、无极”都是“涅槃”的另一种名称。本来法性无为自然,前面讲彼佛国土是无为涅槃,那么,往生极 乐世界所证悟到的这种非天非人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当然也都是涅槃的境界。《涅槃经》说:“真解脱者,即是虚无。虚无之身者,即是如来。”所以,“虚无” 就是真解脱,也就是如来,而这种果报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第十一愿“必至灭度愿”所成就的。  

《大阿弥陀经》说: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  说经行道皆如佛。  《庄严经》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以上经文,皆是彰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的经证与理证。


故昙鸾大师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  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这段法语不难了解。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所谓凡夫,即是烦恼成就。如果不是烦恼成就,那就不是凡夫,就超凡入圣。所以,只要这一口气还在,我们就一定有烦恼。  即使是烦恼成就的凡夫,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有烦恼怎能往生呢?但是昙鸾大师说也能往生。  “三界系业,毕竟不牵”:生生世世以来所造的罪业,本应系缚众生永在三界六道轮回,可是,这些罪业不能绑住他,他终必往生极乐世界。  昙鸾大师说这种结果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也就是说他今生今世还没有往生、还没有断除烦恼,就已经得涅槃分。  “焉可思议”:怎能想象得到呢?真是不可思议啊!  什么是不可思议?能够使具足烦恼的凡夫往生成佛,这种力量(弥陀愿力)才是不可思议,其他的并非不可思议。所以,昙鸾大师赞叹说“焉可思议”。  这里的“得涅槃分”又是什么含义呢?“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就是佛的境界。

我们在这里不断烦恼就已经得到佛的境界吗?“涅槃分”,“分”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分”,二是“分齐”。  “一分”就是一部分,或者是一小部分,也就是愿生、称名的人,他所获得的利益,所谓“现当二益”,“现益”就是入正定聚,入正定聚就是所得的涅槃的一部分;“当益”就是往生成佛,往生成佛就是全部获得涅槃分。  第二个解释就是“分齐”。“分齐”也是佛教的名相,以现代话来解释就是等级、等位、位置、果位的意思,也就是往生就能够成佛,获得涅槃的果位。现在是获得少部分,到往生之后,就获得了全部分,所以叫作“得涅槃分”。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也就是愿生、称名,也能够不断烦恼得涅槃分,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善导大师亦说: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

法照大师亦说: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
  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摘自 慧净法师 《无条件的救度》
 楼主| 发表于 2019-5-2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莲胎,宫胎,边地现象,杂行回向往生等问题
https://video.tudou.com/v/XMzE1M ... 75~A&f=50513641
发表于 2019-5-2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工夫既然有深有浅,到那以后就不可能没有差别,很简单的道理,莫偏执。。

点评

极乐净土不可思议,含容一切通途回向,虽为特别横超法门,竖出次第差别也必皆显共存,说念佛往生无差别,实为超越差别义,非无差别。若执此差别,即落通途四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2 14:45
发表于 2019-5-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岂有称念万德洪名之往生,反而比修世善往生人品位更下之理

《观经》以事行分品,智者大师的《观经疏》以功行的深浅分品,说:每种事行,随其功力的深浅,皆可通于九品。比如上上品中的修习六念,《妙宗钞》说:
此等悉须约于断伏及全未伏。分下八品。若不尔者。岂令初修六念等人。三惑尚炽。便登极品邪。须知九品难将法定。只可随功

点评

天台说净土,仍是天台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2 15:02
发表于 2019-5-2 14: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杰里米 发表于 2019-5-2 10:35
念佛工夫既然有深有浅,到那以后就不可能没有差别,很简单的道理,莫偏执。。


极乐净土不可思议,含容一切通途回向,虽为特别横超法门,竖出次第差别也必皆显共存,说念佛往生无差别,实为超越差别义,非无差别。若执此差别,即落通途四土。
发表于 2019-5-2 15:0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杰里米 发表于 2019-5-2 10:48
《观经》以事行分品,智者大师的《观经疏》以功行的深浅分品,说:每种事行,随其功力的深浅,皆可通于九 ...


六祖说净土,不出禅门义。天台释净土,仍是天台宗。
发表于 2019-5-2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念佛往生无差别,实为超越差别义,非无差别

观经九品也是无差别之差别。以差别论,观经有九品,念佛往生也可分为九品。以无差别论,念佛往生没有品位,观经也没有品位
若执此差别,即落通途四土

通途四土并非因执而有,最起码实报庄严土你不能说因执而有

点评

观经九品顺通途说,非正直念佛而含自力根基向往,满足愿故而分说有九品。 认差别即落四土知见,给师兄这牛角尖钻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2 17:13
 楼主| 发表于 2019-5-2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杰里米 发表于 2019-5-2 16:19
观经九品也是无差别之差别。以差别论,观经有九品,念佛往生也可分为九品。以无差别论,念佛往生没有品位 ...

观经九品也是无差别之差别。以差别论,观经有九品,念佛往生也可分为九品。以无差别论,念佛往生没有品位,观经也没有品位


观经九品顺通途说,非正直念佛而含自力根基向往,满足愿故而分说有九品。

途四土并非因执而有,最起码实报庄严土你不能说因执而有


应为执差别即住四土知见,给师兄这牛角尖钻的,,,
发表于 2019-5-2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位说白了就是位次,依智慧深浅而有,你念佛、他力也逃不掉。念佛没悟,对下三品。开悟是中三品,相似证悟是上三。。

你们执极乐为报土的,也不出四土的范围嘛

点评

不说功夫深浅差别了,随喜! 智慧深浅,末学以为亦善根福德根基事。浅了他也不信。九品位次,虽说都是不同根基托佛愿(他力)往生,仍然兼有不同差别自力善根福德(上善,中善,无善)以三心回向,下三品虽他力念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2 21:04
发表于 2019-5-2 21: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杰里米 发表于 2019-5-2 18:49
品位说白了就是位次,依智慧深浅而有,你念佛、他力也逃不掉。念佛没悟,对下三品。开悟是中三品,相似证悟 ...


不说功夫深浅差别了,随喜!
智慧深浅,末学以为亦善根福德根基事。浅了他也不信。九品位次,虽说都是不同根基托佛愿(他力)往生,仍然兼有不同差别自力善根福德(上善,中善,无善)以三心回向,下三品虽他力念佛,也在这个范筹内(譬如武侠小说讲佛教少林,其义不出武林范筹一样。),经文是顺这个自力回向心由上往下说的,所以说有品位次第。

而在弥陀经中,直白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多善根福德因缘善男信女,不言智慧深浅)一至七日命终蒙佛接引即得往生,不说莲品。言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裨拔致,不说位次。更无须说悟与不悟了。

引用“你们执极乐为报土的,也不出四土的范围嘛”
师兄执四土,也不出极乐报土的范围嘛。
发表于 2019-5-3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说工夫,是功行,智断
念佛不可能没有自力的,佛力决定了往生,自力决定了品位。弥陀经不说品位,不代表没有,每部经都有侧重,不会面面俱到

净土法门大体上不出通途教理,只在横超、一生成佛这两点上有些特殊,但是用通途教理也完全能解释。为了强调净土法门的简单直接,而与教理隔绝,也是偏执。。
 楼主| 发表于 2019-5-3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说西方净土不含容通途啊,偏执来自何处?
 楼主| 发表于 2019-5-3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谁在偏执呢?既没反对自力念佛回向往生,也没说西方净土法门不含容通途教理啊。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新编全本印光大师文钞》卷九第294页 与张静江居士书)


补充内容 (2019-5-3 08:40):
http://www.shixiu.org/thread-314548-1-1.html

点评

这正是说的往生凭借佛力 然而品位却由自力决定。若品位也由佛力决定,那自然如你所说,不会有高低差别了,也就无所谓品位了 一切诸佛成就永恒的报身报土,证得法身寂光土,示现化身化土,极乐并不能例外。说极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3 08:51
发表于 2019-5-3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9-5-3 08:26
到底谁在偏执呢?既没反对自力念佛回向往生,也没说西方净土法门不含容通途教理啊。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 ...

这正是说的往生凭借佛力
然而品位却由自力决定。若品位也由佛力决定,那自然如你所说,不会有高低差别了,也就无所谓品位了

一切诸佛成就永恒的报身报土,证得法身寂光土,示现化身化土,极乐并不能例外。说极乐只是报土、弥陀是报身佛,又说弥陀报佛会入灭,全非教理
 楼主| 发表于 2019-5-3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往生超越品位,因为难说故,为引导自力根机欣乐专称念佛往生而说品位。这个观念不是一下子容易转过来的。住不住品位由自己根基发心决定,没说由佛决定啊。多看几遍一二五楼再说。

又说弥陀报佛会入灭,全非教理

这个扯远了,入灭也并非决不可说,教理俱在。

《观世音菩萨受记经》:「善男子!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亿劫,当有终极。善男子!当来广远不可计劫,阿弥陀佛当般涅槃。般涅槃后,正法住世等佛寿命。在世灭后,所度众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后,或有众生不见佛者,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复次,善男子!彼佛灭后,一切宝物浴池莲花众宝行树,常演法音与佛无异。善男子!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结加趺坐,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国土自然七宝,众妙合成庄严之事。诸佛世尊,于恒沙劫说不能尽。善男子!我于今者为汝说譬,彼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土庄严之事,方于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土,百倍千倍千万亿倍,亿兆载倍,乃至算数所不能及。其佛国土无有声闻缘觉之名,纯诸菩萨,充满其国。」

补充内容 (2019-5-3 10:56):
《观经四帖疏》:

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槃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

    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虽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经以为明证。何者?

如《大品经》〈涅槃非化品〉(卷二九)中说云: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世间法亦是化: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并诸法果;及贤圣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

    佛告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法变化、有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断诸烦恼习,皆是变化不?’

    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

    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变化?’

    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

    须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

    佛言:‘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

    须菩提言: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耶。’”

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槃,其义无妨。

     诸有智者,应知。
 楼主| 发表于 2019-5-3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問 :《觀經》九品皆有佛來迎,下品下生是靠佛本願往生的,為什麼下品下生來
迎只有金蓮花,反而不如上品殊勝?
净宗法师答:
1(略)
2既然都是專念佛往生的,也應該來迎平等,為什麼有差別呢?這就是揚善抑惡。
雖然念佛平等往生,但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當中,根據我們娑婆世界眾生
的特點,要揚善抑惡。所以,以善行置上品,以惡行置下品,這是為了兼顧
世間的道德觀念、人倫善法以及眾生有品位高下的心。
總的來講,這是攝機方便,隨他凡情。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智慧,隨著眾生
的根機和理解不同,方便說法,調化這些眾生。

3(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6 15: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