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慧剑心魔

[佛法知识] 雪影梅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9 21: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9-6-9 20:54
“对真心打妄想“则是真心有对待,有与真心对等对立的存在,这是什么?是众生吗?
是那个在把真心见成万 ...

补充一下,此理有礼认。
但此事,管保你a师兄要说清楚,恐怕也是你正好批驳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12:1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和:有礼兄学习的方法是,先按自己的粗解和感觉,确定一个结论,然后围着这个结论找论据,于是就顾不上正思维,只是为证明这个结论而学习。遇到和佛经不一致的,就说你们都理解错了,比如草木是否众生。还有诸般不合常理又无法拿出证据的事,都不仔细思考,一心认着最先确定的结论。名之为原则性,其实就是坚定的固执。 这是很危险的事,学习佛法的方向不应该这样,学习就是要依止佛法和祖师,对祖师的开示理解要符合经义和佛法的基本原理。闻思修证,逐步确立结论,并随时准备改正自己的错误。对别人的批评应该反思,不应该一触即跳,这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 一棵树从小就长歪了,还不相信人家的劝告,那就会越长越偏,最后长得越粗壮就越容易倒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3-20 16: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理之寻,路有千门,岂能凭一己之意强定他人是魔是佛?!http://www.shixi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0636&extra=page%3D1&mobile=2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7: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法光:你们看到业报,就是造业的果报,一般来说那是正报,可是依报呢?  比如你死了,山河大地还在,并没有随你死去而灭,对不对?  正是本贴主要那句话的含义: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句话,就涵盖了依报的问题,大家仔细读楞严经,你在造业之前,先是无明,那就是惑,惑能感召你的依报,这是圆瑛法师的讲法,我认同。其后才是因惑造业。(评:依报就涉及到了体,若无体,心往哪里安放呢?所以只讲心是不全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7: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和: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等,都是说的我们身心世界的状态。 阿赖耶识带着善恶业轮转法界,展现不同的生命状态,决定这一切的就是善恶业,善恶业决定了我们生于何界,何道,身体如何,运气如何,修行如何等等。 这里的众生心,我理解就是善恶业的合力。应所知量就是应该受报的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7:5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心魔:业,已经是后面的结果了。心是生善恶的主体,善恶由心生,但心不等于善恶,由心生分别而生贪念,之后才产生善恶。所以众生心不能说成就是善恶业的合力,合力是善恶业的呈现而不是心这个主体。你站在我面前,我看见你了,这是善业还是恶业?不能掉在善恶里面解。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7:5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和:如果把心定义为阿赖耶识的,那么真心和阿赖耶识的差别就是善恶业,众生和佛的区别也就是善恶业。我们的具体的状态,如法界趣别等都是善恶业的作用。 心是善恶业的合力,我觉得可以调整一下,善恶业的种子在识的作用下,展现了众生的状态,种子又在起心动念间变化,从而滚滚推进,连续不断。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7: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心魔:把心定义为阿赖耶识也说不通。一是阿赖耶识是八识之一,它不能单独代表心呀。二是唯识论是指人来说的,不能代表其它众生。其他众生的心应该怎么表示?谁知道呢?没人知道。有礼缺貌有一个想不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说无情众生没有佛性?其实其中的关键点就是,佛性是对人来说的概念,用在其他无情众生身上,那只是权宜之用,不能和人一样作为一个确定的概念。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8: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法光:阿赖耶识是不分善恶的,它只是如实的保存下善恶的种子,其本是没有善恶。是无记的。真正有善恶的是第六意识,瑜伽师地轮上明确指出:决定心后方有善恶转。  真心与阿赖耶识的最大区别是:真心是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这是法师们的话。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阿赖耶识分见分相分,那见分部分是不生灭的,那相分部分是生灭的,也没深入思考,只是个人的理解。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8: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心魔:比如一块石头,从它的成住坏空,这一生的历程来看。它的哪些行为是善,哪些行为是恶?你用唯识论说一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8:1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法光:它本身并无善恶,如果有人或者众生利用了他作恶,也只是工具,恶的不是它。成住坏空都是无记。  这没有什么意义,说到唯识,一切善恶是由意识决定的·,你的眼睛随着你的意识的善恶转,比如淫欲,你第六意识带着你的眼睛去看美女,那么你的眼睛此时由于看美女就会带来后世眼睛的果报,但并不是你的眼睛本身有善恶,是意识带着转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8:1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心魔:我问你石头,你答的是人。石头的行为,你答的是没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8: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法光:我所学的,阿赖耶识是无记的,它没有善恶美丑之分,只是忠实的记录,保存,等待发芽。  师兄,不论正确,态度很好,只为弄清楚。  师兄也好,染心也好,包括牛头师兄也好,你们读经,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你们都注意到了业报的问题,可是佛讲话是完美的,不会故意留下破绽。你们看到业报,就是造业的果报,一般来说那是正报,可是依报呢?  比如你死了,山河大地还在,并没有随你死去而灭,对不对?  正是本贴主要那句话的含义: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句话,就涵盖了依报的问题,大家仔细读楞严经,你在造业之前,先是无明,那就是惑,惑能感召你的依报,这是圆瑛法师的讲法,我认同。其后才是因惑造业。  所以,逻辑上看,这样才完美。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8: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心魔:你这句话里面谈到的依报,我的解释呢是已经包含在体量中了。我觉得解此句经文只在心上转是不行的,因为众生不是只有心,没有体那心去哪里立呢?所以,我说量是体量、数量,体量就包含了依报,实体之数、虚体之量。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8: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法光:你说你的那句数量包括依报,我们先不反对,那么后面又特别提出业报,如果前面包括了一切,后面佛何必重复?须知,楞严经与别经之不同,就在于它不肯多费一个字。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8: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心魔:这句话我说明一下,我说体量中包含了依报,但这是依报之体,它不等于依报之行,后面的循业发现才是行。所以应所知量和循业发现不重复。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8: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法光:那么逻辑不就出来了。  后面那句讲正报的前因后果,  前面那句自然就是依报的前因后果。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8: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心魔:你这么说也可以,而且我觉得比只从心上转的解释要强。但我的意思和你这个还有些区别,我的意思:循业发现才是侧重于指因果。而这个因果就是行。所以,随众生心是指心的方面,应所知量指体的方面,循业发现指行的方面,心、体、行三位相立而合,众生之体用造化才完备。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8: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染心对“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的解释,开始第一楼,还是很不错的,总结的一句“我们可以明白,所有境界,物质环境都是帮助我的。”,有点掉链子,没开始好。  后来在和法光师兄的对话中,倒是退退进进,两个人都有精彩之处,可圈可点。 总的感觉: 染心后面在继续解释自己观点的时候,有很多地方不合适,但又有很多地方很有见地,没有法光师兄,精彩的地方也出不来,失败的地方也出不来,反而不好评论了。 1、染心的那个断句,从大家学习的角度讲,应该对爱学习的人很有启发的,其实真学习的时候,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有类似的现象的, “随众,(随众生相), 生心,因分别众生相而起的心识, 应,(自心交道感应) 所知量(所知,指前文生出来的识心,量,大小)  连贯起来: (十方虚空,指外境)皆是随着分别不同众生相而生起的识心,这个识心,就是你自心感应出来的所知量。  随众、生心,这里染心的解释即使特别断句了,但大义解释的很好; 应、所知量,这个解释上似乎有失去了某种意味的味道,但很难总结;  法光师兄的解释中规中矩,虽然在精彩处不如染心,但在后面的交锋中(这个词特别表达这次演程师兄的感触,后面交流的气氛少,交锋的气氛浓)又显示出法光师兄的扎实、和染心师兄的缺点,因为后面染心对这段话的解释,反而出了些问题,  两位师兄的陈述上,高低起伏交集,颇难准确评判,因为都快200楼了,不太好前后呼应,有礼有点捉襟见肘。  不过有一点特别说明一下,这次二位师兄的交流到交锋,问题并不是出在对经文理解的分歧上,这一点演程师兄看的很准确,出在染心师兄的态度上,话语中,带很多有歧视性、讽刺性、挑战性等语气、用词,所以成了交锋。  特别明显的一处是在追问法光师兄关于什么真心分成了两部分,法光师兄真实的表达不是那个意思,真心一念无明妄动成阿赖耶的不准确口头表达而已,破坏了交流的气氛。(我对我意思的表达也不准,海涵),染心师兄口气中充满了自己就是对的对方就是错误的姿态,应该是交流成交锋的原因。  法光师兄的楞严经底子很厚; 染心师兄的灵气劲很有,就是那个说话的姿态是某种习气的表现,改改就好了。  粗略点评,还有几处颇有需要评判处,时机过去了,招呼不过来了,只好作罢。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18: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按你的那种断句,其实也有如此的问题; 随众,生心:谁随众?谁生心?是如来藏随众?如来藏生心?还是众生随众?众生生心? ———— 你还不错,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这样断句首见宋代华藏安民禅师,法师将心定义为分别心,所以众生心,也可以理解为众生生心,法师认为此段落的核心在于,十方虚空皆依众生分别识心而有,此识心即是应所知。量,心量大小。  举例来说,你认为如此断句有问题。这个“有问题”就是你生出来的分别心,无关断句本身。这个“有问题” 是你的所知,对应的是你的心量大小。这就是随你我凡夫众生分别识心,生出“好坏美丑有问题”这种认知,这种认知,就相应于自己的心量大小。 所谓佛眼见佛,俗眼见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你见到的“有问题”,其实相应的是你自己的心量。  进一步大白话说明,我若起心动念,你有礼缺貌是个白痴傻蛋,那么自己一定要清楚知道,这个白痴傻蛋,其实是自己的分别心,与你有礼缺貌无关。在相应自己的心量。起心别人傻,其实是自己傻,起心别人不对,那是自己心胸狭窄。明白这个道理了,才算是应所知量。 说到这里,我笑话你有礼缺貌没有出息,其实是我自己心量小,没有出息。这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或者说这就是应所知。自个都是个没出息,凭啥还小看别人?所以应所知量的应,应的就是自知之明。  回头在看看,讨论问题的时候,拿顶大帽子戴头上,我就代表楞言经,我代表讲经法师等等,是不是很可笑。    此解释,虽非主流,但更结地气,与其夸夸其谈佛菩萨如何,还不如实实在在看清楚自己是个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10: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