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47|回复: 2

[学佛交流] 对这首偈,大家怎么看!还请各抒己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0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六祖当年不丈夫,请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物, 却受他家一钵盂。

**是谁这么大胆,敢说六祖不丈夫?这个大胆之人,是死心悟新禅师也。

**死心悟新禅师(1044-1115),是北宋黄龙一派著名禅师,自号死心叟,俗姓王,韶州人.出家悟道,继席(继席是继承、继任的意思)黄龙法脉,与黄庭坚等人交好,学人云集多所成就,著有《死心悟新禅师语录》传世。


发表于 2017-6-11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抒己见吗?
山人建请管理员比照当年演程居士判例,将死心悟新禅师禁言一月,以儆效尤!
发表于 2017-6-11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提示: 禅宗六祖慧能衣钵去向考释 禅宗六祖慧能衣钵去向考释 林有能 摘要:衣钵乃佛教僧人的日常用品,后成为佛教代代相传的圣物,祖师之袁征,义 衍为宗旨。佛陀的衣钵,经过种种附会传说而变得神秘莫测,达摩携之来华,递代相传, 至六祖慧能置而不传,其最后之归处,却无定论,终成悬案。本文欲依文献和传说,梳理 六祖慧能衣钵来去之大致脉络。 关键词:慧能;衣钵;去向 佛教出家僧人的用品--衣钵,实为两件 东西,衣乃僧人日常穿着的袈裟,也称法衣;钵 系僧人化缘用的钵盂,装食物的器皿。在佛教 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两者融为一体,合称为 “ 衣钵” ,义衍为宗旨。

补充内容 (2017-6-11 07:24):
禅宗六祖慧能衣钵去向考释 禅宗六祖慧能衣钵去向考释 林有能 摘要:衣钵乃佛教僧人的日常用品,后成为佛教代代相传的圣物,祖师之袁征,义 衍为宗旨。佛陀的衣钵,经过种种附会传说而变得神秘莫测,达摩携之来华,递代相传, 至六祖慧能置而不传,其最后之归处,却无定论,终成悬案。本文欲依文献和传说,梳理 六祖慧能衣钵来去之大致脉络。 关键词:慧能;衣钵;去向 佛教出家僧人的用品--衣钵,实为两件 东西,衣乃僧人日常穿着的袈裟,也称法衣;钵 系僧人化缘用的钵盂,装食物的器皿。在佛教 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两者融为一体,合称为 “ 衣钵” ,义衍为宗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衣钵” 日:“ 三衣与钵也。二者为僧之资物最重 大者。观出家受戒之时,最初即以衣钵具足为 条件可知也。后为袈裟与铁钵之意。禅家以道 授受,谓为授受衣钵。” ④ 佛祖释迦牟尼的衣钵,经过种种的附会传 说而变得神秘莫测,成为佛教代代相传的最高 表征和佛教徒膜拜的圣物,达摩携之来华,递代, 相传,至六祖慧能置而不传,其最后之归处,却 无定论,终成悬案。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的衣钵,稽之相关文献, 其来源主要有二:~为祖传;二为唐皇所赐。兹 分述如下: 一、关于祖传衣钵 此乃菩提达摩从印度带来,代代相传,至五 祖弘忍而传六祖慧能。对此,禅宗文献及志乘 多有记载,只是详略有异而已。但文献所载,往 往是后承前说。具体到五祖传衣钵给慧能之 事,最初应出自慧能弟子之口,即法海等人所编 《坛经》、神会与北宗弟子的论战,而后是王维等 人的碑铭,最后是宋代灯史传记等。所以,弟子 述师父事迹,免不了有粉饰、褒扬的成份,甚至 有宗派争斗的功利目的。杜继文、魏道儒就直 白地说: 这类袈裟故事,纯粹是宗派斗争的产物,先 是神会用以攻击神秀的非嫡传,后来则成为南 宗内部各自标榜的依据,持中间立场的则让此 衣“ 至大鉴( 慧能) 置而不传” ,或让神会提议秘 于慧能塔庙。幽 然而,撇开其真伪,依文献所载来梳理六祖 慧能衣钵的来去脉络也是有必要的。先看神会 的说法。他于慧能人灭后约二十年北上与北宗 弟子展开论战,在回答崇远“ 请为说六代大德是 谁?并叙传授所由” 的问题时说: 后魏嵩山少林寺有婆罗门僧,字菩提达摩, 是祖师。达摩[ 在] 嵩山将袈裟付嘱与可禅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岭南禅宗史》( 批准号:12BZJ 010) 阶性段成果。 作者简介:林有能( 1957一) ,男,广东肇庆人,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广州,510050。 97 万方数据 鱼量坐堂!!i竺!!!竺!塑-- 北齐可禅师在山将袈裟付嘱[ 与] 璨禅师,隋朝 璨禅师在司空山将袈裟付嘱与信禅师,唐朝信 禅师在双峰山将袈裟付嘱与忍禅师,唐朝忍禅 师在东山将袈裟付嘱与能禅师。经今六代。内 传法契,以印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从上 相传,一一皆与达摩袈裟为信。其袈裟今在韶 州,更不与人。吲 神会把六祖慧能的事迹转告王维,并请王维为 六祖撰碑,于是王维就以大文豪的身份、以碑文 的权威形式把五祖传衣与慧能的事予以确认: “ 临终,遂密授以祖师袈裟,而谓之日:‘ 物忌独 贤,人恶出已。吾且死矣,汝其行乎! ” 删稍后唐 代另两位文豪柳宗元、刘禹锡也先后为六祖撰 碑,因袭了王维之说。柳碑云:大鉴“ 遂受信具, 遁隐南海上,人无闻知。” ⑨刘碑谓:“ 初达摩与佛 衣俱来,得道传付,以为真印,至大鉴,置而 不传。” ⑥ 六祖慧能的贴身法嗣法海,笔录六祖一生 的行迹及言说,最后辑成《坛经》流行于世。法 海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就说:“ 五祖器 之,付衣法,令嗣祖位” 。④所以,各版本《坛经》 均有五祖传衣与慧能的记录。敦煌本云:“ 五祖 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惠能一 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 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 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 能得衣法,三更发 去。” ⑧惠昕本(大乘寺本)日:“ 三更受法,人尽 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 汝为第六代祖,善 自护念,广度迷人,衣为信禀,代代相承。法即 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其时领得衣钵,三 更便发南归。” ⑨曹溪原本(契嵩本)说:“ 三更受 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 汝为第六 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 以为信体,代代相承。⋯ ⋯ 衣为争端,止汝勿 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 旧元代宗宝本与契 嵩本所述基本相同。 灯史传记类文献所记较为简单,多为一言 98 带过。《祖堂集》:“ 既承衣法,遂辞慈容” 。@《景 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均谓:“ 忍大师一见,默 而识之。后传衣法。” @赞宁之慧能传云:“ 忍密 以法衣寄托日:古我先师转相付授,岂徒尔哉。 呜呼! 后世受吾衣者命若悬丝” 。@而契嵩的《传 法正宗记》则说:“ 我( 五祖) 今以是大法并其所 受。前祖僧伽梨衣宝钵皆付于汝。汝善保之无 使法绝。⋯ ⋯ 慧能居士既受法与其衣钵。作礼 问日。法则闻命。衣钵复传授乎。尊者日。昔 达磨以来自异域。虽传法于二祖。恐世未信其 所师承。故以衣钵为验。今我宗天下闻之。莫 不信者。则此衣钵可止于汝。然正法自汝益 广。若必传其衣。恐起诤端。故日。受衣之人 命若悬丝。” 唧 记此事最详者当推《曹溪大师传》,云: 忍大师告能日:“ 如来临般涅榘,以甚深般 若波罗蜜法付嘱摩诃迦叶⋯ ⋯ 在后展转相传, 西国经二十八祖,至于达磨多罗大师,汉地为初 祖,付嘱惠可,可付璨,璨付双峰信,信付于吾 矣。吾今欲逝,法嘱于汝。汝可守护,无令断 绝。” 能日:“ 能是南人,不堪传授佛性。此间大 有龙象” 。忍大师日:“ 此虽多龙象,吾深浅皆 知,犹兔与马。唯付嘱象王耳。” 忍大师即将所传袈裟付能,大师遂顶戴受 之。大师问和上日:“ 法无文字,以心传心,以法 传法,用此袈裟何为?” 忍大师日:“ 衣为法信,法 是衣宗。从上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传于法, 非法不传于衣。衣是西国师子尊者相传,令佛 法不断。法是如来甚深般若,知般若空寂无住, 即而了法身。见佛性空寂无住,是真解脱。汝 可持衣去。” 遂则受持,不敢违命。然此传法袈 裟,是中天布,梵云婆罗那,唐言第一好布。是 木绵花作,时人不识,谬云丝布。凹 这段文字合情合理:一是既把法和衣两者分别 相授,又将两者作为表里合为一体,不能分开, 即“ 衣为法信,法是衣宗。” “ 非衣不传于法,非法 不传于衣” 。二是客观地反映了师徒两人当时 的心理,从中可见慧能是经五祖解释后才愿接 万方数据 禅宗六祖慧能衣钵去向考释 此衣法的,尤其是慧能“ 法无文字,以心传心,以 法传法,用此袈裟何为” 的疑问,乃历代不少高 僧大德难以释怀的心结,也许是慧能后来不再 下传此袈裟的认知之一。三是记述了此袈裟的 制作原料。 综合上述文献所载,湖北黄梅五祖寺是六 祖慧能接衣钵之地。乾隆《黄梅县志》云:“ 岭南 卢慧能领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偈言,顿豁,遂授 以衣钵为六祖。” ∞光绪《黄梅县志》日:“ [东禅 寺]在邑西南城外,为六祖受衣钵处,寺有六祖 殿,汪可受建” 。@然而,细察文献便发现,并非一 致认定六祖慧能接受了所谓祖传的袈裟和钵盂 这两件信物,多数文献只记五祖传法衣(袈裟), 而没有传钵盂。窃以为,达摩从印度跨海而来, 应只携衣而无带钵,故代代相传者惟袈裟,而不 是衣和钵,只是后来把两者合二为一,文献就直 写为衣钵了。 五祖弘忍传衣慧能之事,可能实有,王维所 言“ 禅师遂怀宝迷邦,销声异域” 之“ 宝” 也许就 是指祖传袈裟。而在慧能接衣钵后至其入灭几 十年间,文献也多次提到此袈裟。 第一次是慧能南遁至大庾岭,陈慧明追至, 慧能便将衣钵置于石头上,陈慧明提拿不动,于 是便说“ 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今大庾岭上有后 人所设之衣钵石及衣钵亭纪念景点。关于此 事,多见于各版《坛经》及南宗嫡系之说,敦煌本 云:惠顺追至,“ 惠能即还法衣,又不肯取,言: ‘ 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 。能于岭上,便传法 惠顺” 。∞慧昕本谓:惠能“ 便还衣钵,又不肯取, 言:‘ 我欲求法,不要其衣’ ,惠能即于岭头,便传 正法。” ∞契嵩本和宗宝本均说:“ 能掷下衣钵于 石上云:‘ 此衣表信,可力争耶?’ 能隐于草莽中。 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 行者行者,我为法 来,不为衣来’ 。能遂出坐盘石上。” 锣《曹溪大 师传》日:陈惠明“ 闻能大师将衣钵去,遂奔迩南 方。寻至大庾岭,见能大师。大师即将衣钵,遂 还明。明日:‘ 来不为衣钵⋯⋯” ’ 。@而禅宗灯 史和传记类文献却鲜有记述。 第二次是在广州法性寺( 今光孝寺) 应印宗 法师的要求,慧能把衣钵展示给众人。慧能在 广州法性寺与印宗法师邂逅一事,敦煌本和慧 昕本《坛经》没有记载,其他文献所记主要是“ 风 幡之辩” 及印宗法师为慧能剃度授戒诸事,其中 也有具体述慧能展衣钵于众人者,如《曹溪大师 传》日:印宗“ 法师又问:‘ 忍大师临终之时,云佛 法向南,莫不是贤者否?’ 能答:‘ 是’ 。‘ 既云是, 应有传法袈裟,请一踅看。’ 印宗见袈裟已,珍重 礼敬,心大欢喜。叹日:‘ 何期南方有如是无上 之法宝’ ! ” 管契嵩本和宗宝本《坛经》谓:“ 宗云: ‘ 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 否?’ 慧能日:‘ 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 钵出示大众。” ∞《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均 言:“ 因请出所传信衣,悉令瞻礼。” @作为慧能展 示衣钵之地的光孝寺,其寺志也云:“ 六祖先于 龙朔年问至寺,混迹众中,至是会论风幡,为印 宗法师契悟,遂请示衣钵。” ∞可见此事似应 实有。 第三次是六祖慧能在宝林寺弘法期间,寻 水濯洗祖传袈裟。关于此事,禅宗文献鲜有提 及,惟契嵩本和宗宝本《坛经》有载: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 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 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固 而据两版本《坛经》所记,当六祖慧能洗衣之时, 有僧方辩来谒。契嵩本日: 忽有一僧来礼拜云:“ 方辩是西蜀人,昨于 南天竺国见达磨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 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犁,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 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师 乃出示,次问:“ 上人攻何事业?” 方辩日:“ 善 塑。” 师正色日:“ 汝试塑看。” 方辩罔措,数日塑 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呈似师,师笑日: “ 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师舒手摩方辩顶日: “ 永与人天福田。” 锄 而宗宝本《坛经》在述方辩遵达摩所嘱前来瞻礼 祖传衣钵后,末了还附录六祖酬衣予方辩的 99 万方数据 盏量坐堂丛竺兰篁!塑-- 文字: 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 一自留,一用棕襄瘗地中。誓日:“ 后得此衣,乃 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 宋嘉秸八年,有僧 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 辄应。@ 如果所记不虚,则有个问题要厘清:如六祖 慧能所洗之衣真是祖传法衣,则其酬方辩之衣 为另者;如酬方辩之衣是祖传法衣,则此法衣之 履历就此终结,因为方辩已将其一分为三。以 此观之,六祖慧能是不可能把祖传法衣赠与方 辩的,否则,其后中国禅宗历史中与此法衣相关 的人和事就不会出现了,本文也将到此画上 句号。 六祖慧能卓锡引泉洗衣,今南华寺有“ 卓锡 泉” 景点以兹纪念。《曹溪通志》之“ 卓锡泉” 云:“ 在寺后一里许。师欲浣所授衣,苦无美泉, 因见寺后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 应手而出,乃跪膝浣衣石上。至今流溢香美,甚 宜瀹茶,东坡有铭。” @ 第四次是六祖慧能寂前弟子询问祖传衣钵 传给谁。达摩祖师从印度带来的袈裟代代相传 至六祖,似成了不成文的规制,故当六祖慧能行 将入灭之时,弟子们就自然会想到衣钵的传授 了。关于此事,《坛经》及禅宗文献、志乘等均有 记述。各版《坛经》中,均谓上座法海问“ 大师去 后,衣法当付何人” 。六祖慧能以达摩“ 吾本来 兹地,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的 偈颂来解释“ 衣不合传” ,强调只传《坛经》而 “ 不付其衣” 。而在《曹溪大师传》中还记录了 慧能与弟子关于为何不传袈裟的问答: 神会问:“ 大师,传法袈裟云何不传” ? 答云:“ 若传此衣,传法之人短命。不传此 衣,我法弘盛。留镇曹溪” 。 门徒问:“ 云何传此衣短命?” 答日:“ 吾持此衣,三遍有刺客来取吾命,吾 命若悬丝。恐后传法之人损,故不付也。” 圆 宗密在《禅门师资承袭图》则云慧能圆寂前授密 1 00 语于弟子神会:“ 从上已来,相承准的只付一人, 内传法印,以印自心,外传袈裟,标定宗旨。然 我为此衣几失身命。达摩大师悬记云:至六代 之后,命如悬丝,即汝是也。是以,此衣宜留 镇山。” @ 关于祖传袈裟置而不传,刘禹锡曾作《佛衣 铭》辩析,甚有见地,兹录如下: 吾既为僧琳撰曹溪第二碑,且思所以辩六 祖置衣不传之旨,作《佛衣铭》。曰:佛言不行, 佛衣乃争。忽近贵远,古今常情。尼父之生,土 无一里。梦奠之后,履存千祀。惟昔有梁,如象 之狂。达摩救世,来为医王。以言不痊,因物乃 迁。如执符节,行乎复关。民不知官,望车而 畏。俗不知佛,得衣为贵。坏色之衣,道不在 兹。由之信道,所以为宝。六祖未彰,其出也 微。既远狼荒,憬俗蚩蚩。不有信器,众生曷 归。是开便门,非止传衣。初心有终,传岂无 已。物必归尽,衣胡久恃?先终知终,用乃不 穷。我道无阿,衣于何有?其用已陈,孰非 刍狗?⑤ 除了上列四次外,神秀应武后之邀人宫后, 也提到祖传袈裟在曹溪慧能处,建议武则天诏 迎慧能进宫。各版《坛经》中,敦煌本和慧听本 没有此情节,而契嵩本和宗宝本则有相关文字: “ 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 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 传佛心印,可请问彼。” ∞而其他禅宗文献中,《景 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所记与上引《坛经》基 本相同。《祖堂集》在引则天、孝和皇帝诏六祖 慧能云:“ 朕虔诚慕道,渴仰禅门。诏诸山禅师, 集内道场。安、秀二德,最为僧首。朕每谘求 法,再三辞推云:‘ 南方有能和尚,受忍大师记, 传达摩衣为信,顿悟上乘,明见佛性。今居韶州 曹溪山,示悟众生,即心是佛。’ 朕闻:‘ 如来以心 之法付嘱摩诃迦叶,如是相传至于达摩。教被 东土,代代相承,至今不绝。’ 师既禀受,并有信 衣,可赴京师设化,缁俗归依,天人瞻仰。” 而六 祖慧能在回表中也承认传受衣钵:“ 沙门惠能, 万方数据 禅宗六祖慧能衣钵去向考释 生自边方,长而慕道。叩承忍大师付如来心印, 传西国衣钵,受东山佛心。” @《曹溪大师传》与 《祖堂集》所记基本无异。 二、关于皇赐衣钵 迄今所见,唐皇赐六祖慧能的衣钵有武则 天和唐中宗两次。武则天所赐鲜见于文献,而 据《曹溪通志》列库存所藏法宝中,有“ 唐武则天 敕书一道。” 并附言日“ 梵书,有宝五颗半,天顺 间锁南岭,占巴藏b国师译” 。@今南华寺住持释 传正方丈主编的《南华史略》在介绍寺藏文物 中,也列有“ 武则天圣旨” ,并附释文日:唐代女 皇帝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 696) ,御赐南华 寺六祖惠能大师圣旨一道,长140厘米,宽42厘 米。纸质,楷书,首尾及边用绫装裱。圣旨原文 如下: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赐赉 六祖大师宣诏 师以通契无为,德光先圣。入大乘之顿教, 表无相之真宗。既而名振十方,声誉四海。万 机无恼,八识俱安。功超解脱之门,心证菩提 之序。 朕以身居极位,事继繁煎。空披顶戴之诚, 伫想醍醐之味,恨不超倍下位,侧奉聆音,倾求 出离之源,高步妙峰之顶。 师以宏扬之内,大济群生。横舟揖于苦海 之中,究沉溺于爱河之岸。今遣中书舍人吴存 颖专持水晶钵盂一副、磨衲一条、白毡两端、香 茶五角、钱三百贯,前件物微,少伸供养,以表朕 之精诚。仍委韶州节加宣慰安恤僧徒,勿使喧 繁寺宇。 万岁通天元年敕 圣旨右端有清道光十五年( 1889) 张之洞题记。 圣旨上面没盖印玺,从纸质和书体观察都似明 代的修复品。圆《曹溪通志》所列“ 唐武则天敕书 一道” ,即“ 则天万岁通天元年赐水晶钵盂、磨衲 袈裟敕” ,其文辞与《南华史略》所述之南华寺所 藏武则天圣旨基本相同,只是个别字差异而已。 观其行文,武则天女皇似赐慧能衣钵。 唐中宗赐慧能衣钵,是在听了薛简的汇报 后,深感慧能禅理于国于民之功德而再下诏褒 扬慧能,并赐各种物品供养,其中就有衣和钵。 对此,禅宗文献多有述及。王维《六祖能禅师碑 铭》说,则天太后、孝和皇帝在慧能婉辞进宫后, “ 遂送百衲袈裟及钱帛等供养。” 锄《景德传灯 录》云:“ 有诏谢师,并赐摩衲袈裟、绢五百匹、宝 钵一口” 。圆而《曹溪大师传》、《祖堂集》、《曹溪 通志》等均有中宗皇帝之敕书,兹录如下: 师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讫 疾,金粟阐弘大法,传诸佛心,谈不二之说,杜口 毗耶,声闻被呵,菩萨辞退。师若此也。薛筒传 师指授如来知见,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 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朕积善馀庆,宿种善 因,得值师之出世,蒙师惠顿上乘佛心第一。朕 感荷师恩,顶戴修行,永永不朽。奉磨衲袈裟一 领,金钵一口,绢五百匹,供养大师。铆 文献所载此敕书内文虽有些微出入,然梗概大 体一致,可见中宗皇帝赐慧能衣钵似实有。 对于武则天和唐中宗的两次诏赐衣钵,文 献对前者记载很少,且多认为后者实为则天、中 宗两人联名同赐,然从时间上看,前者是万岁通 天元年,即公元696年,后者是神龙三年,即公 元707年,两者差十一年,且今南华寺存有武则 天圣旨,如其属实,则武则天所赐还有物证。后 者是在中宗刚复位不久,幕后主政还是则天,故 两人联名同赐也有可能。 三、关于六祖慧能祖传衣钵的去向 1.六祖袈裟的去向。 这里所说的六祖袈裟,主要是指达摩从印 度带来的祖传法衣。这是代代相传的佛教最高 的信物,是历代祖师的象征。因六传慧能而止, 再没有下传。于是人们就提出了一个大问号: 传祖袈裟最后供养在何处?要准确、完整回答 101 万方数据 复量坐堂韭!!!兰竺!塑-- 这个问题是件很难的事。依据相关文献的记载 和民间传说,充其量只能勾勒出其去向的大致 路线。 (1)六祖慧能圆寂后,传祖袈裟留镇曹溪。 六祖慧能圆寂前,在回答神会问袈裟为何 不传时明确表示:“ 若传此衣,传法之人短命。 不传此衣,我法弘盛。留镇曹溪” 。够《传法正宗 记》云:“ 我受衣来常恐不免于难。今复传之虑 起其诤。衣钵宜留镇山门。” @唐先天二年八月 三日,六祖慧能于国恩寺圆寂,同年十一月十三 日,其真身神龛迁回曹溪宝林,次年七月出龛人 塔,塔内有慧能常用之物品。契嵩本《坛经》载: “ 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 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 场。” 蟹《景德传灯录》云:“ 塔中有达磨所传信 衣,中宗赐摩衲宝钵,方辩塑真道具等,主塔侍 者尸之。” 蝤不少文献还记述了祖传袈裟制作原 料及颜色。《祖堂集》谓:“ 达摩大师传袈裟一 领,是七条屈晌布,青黑色,碧绢为里。” 圆赞宁的 慧能传也说:“ 其塔下葆藏屈晌布管多罗僧,其 色青黑,碧缣梭袷,非人间所有物也。” @《景德传 灯录》说祖传信衣是“ 西域屈胸布也,缉木绵华 心织成,后人以碧绢为里” 。鲫而《曹溪通志》在 述祖师殿所存法宝中有“ 传法信衣一袭” ,对“ 屈 晌布” 提出了疑问:“ 九条金镂,其缔乃白,岂所 谓屈晌布耶?” 固 但康熙《新兴县志》却记录了另一情形:“ 开 元元年七月,六祖辞曹溪归新州,八月涅桀,后 祖师肉身为韶州官民僧众争迎还曹溪,新惟塑 神像供养,而祖茔磨衲在龙山” 。固即是说慧能于 故里国恩寺圆寂后,其真身迁归曹溪宝林寺,其 磨衲却在新兴龙山国恩寺供养。然此说仅见该 志,余未涉及,不足为信,即使有磨衲遗龙山,当 不会是祖传者。 六祖真身及祖传袈裟人塔供养期间,于开 元年间发生了张静满盗取六祖真身首级事,为 保护真身及祖传袈裟,弟子们建信具楼( 后改为 祖师殿),迁真身及信衣等人楼内,“ 众请上足弟 102 子行滔(《坛经》记为令韬)守所传衣” 固。《曹溪 通志》“ 旧祖殿” 条云:“ 即信具楼,衣钵所藏也。 师入塔后,因孝子取首事觉,乃迁于楼,以便居 守,今改为殿” 。锄 据上可知,六祖慧能圆寂后,祖传袈裟留置 曹溪宝林四十余年。 ( 2) 武则天诏请袈裟人内供养,后赐给四川 智诜。 武则天诏请祖传袈裟人内供养一事,稽之 禅宗文献,似惟《历代法宝记》有载: 后时大周立则天即位。敬重佛法。至长寿 元年。敕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二月二十 日。敕使天冠郎中张昌期。往韶州漕溪。请能 禅师。能禅师托病不去。则天后至万岁通天元 年。使往再请能禅师。能禅师既不来。请上代 达摩祖师传信袈裟。朕于内道场供养。能禅师 依请即擎达摩祖师传信袈裟与敕使。回得信袈 裟。则天见得传信袈裟来甚喜悦。于内道场 供养。@ 从记载可知,在六祖慧能两拒赴京后,武后退而 求其次,迎请传法袈裟亦可,六祖慧能遂顺圣 意,将祖传袈裟交使者带回,则天甚喜而置其于 内道场供养。 也许则天皇帝真的“ 敬重佛法” ,喜诏各地 高僧大德入内供养和问法,所以于“ 万岁通天二 年七月。则天敕天冠郎中张昌期。往资州得纯 寺。请诜禅师。诜禅师授请赴京内道场供养。” 但智诜入宫后以年老多疾而“ 奏请归乡” ,得则 天允准,并“ 敕赐新翻花严经一部、弥勒绣像及 幡花等,及将达摩祖师信袈裟。则天云:能禅师 不来,此代袈裟亦奉上和上,将归故乡永为供 养。” @达摩从印度带来、代代相传的袈裟就这样 经武则天之手转给了智诜而进入了蜀地。 传法袈裟乃祖师之信物,非祖师而不可持 有,既然则天将袈裟转赐给没有祖师名份的智 诜,那六祖慧能那里也要有所交代,于是“ 则天 至景龙元年十一月,又使内侍将军薜简至曹溪 能禅师所,宣口敕云:将上代信袈裟奉上诜禅 万方数据 禅宗六祖慧能衣钵去向考释 师,将受持供养。今别将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 百疋充乳药供养。” 够 据南华寺所藏文物中,有武则天万岁通天 元年的圣旨,并附释文日:唐代女皇帝武则天, 于万岁通天元年( 696) ,御赐南华寺六祖惠能大 师圣旨一道,长140厘米,宽42厘米。纸质,楷 书,首尾及边用绫装裱。( 圣旨全文上文已录) 圣旨右端有清道光十五年( 1889) 张之洞题记。 圣旨上面没盖印玺,从纸质和书体观察都似明 代的修复品。锣敕文中并没有袈裟人内供养的文 字,前往宣诏使者是中书舍人吴存颖而非内侍 将军薛简。 智诜禅师携袈裟返蜀后,也递代相传,其路 线为:“ 长安二年六日。命处寂扶侍吾。遂付袈 裟云。此衣是达摩祖师所传袈裟。则天赐吾。 吾今付汝。⋯ ⋯ 后至开元二十年四月。密遣家 人王锃唤海东无相禅师。付嘱法及信袈裟云。 此衣是达摩祖师衣。则天赐诜和上。和上与 吾。吾转付汝。善自保爱。⋯ ⋯ 唐和上遣家人 王锃。密付袈裟信衣。此衣是达摩祖师传衣。 则天赐与诜和上。诜和上与吾。吾今付嘱汝。 金和上得付法及信衣。⋯ ⋯ 吾将年迈。使工人 熏璇将吾信衣及余衣一十七事。密送与无住禅 师。” 锣即:智诜--处寂--无相--无住,但 到了无住那里后则没有了去向。 以上就是《历代法宝记》关于祖传袈裟人蜀 的缘由和相传梗况。对此,学界多持否定和质 疑。杜继文、魏道儒言:“ 在有关派别所写的禅 宗史传上,大都要有一场关于袈裟的闹剧。如 《历代法宝记》说,慧能所得‘ 传信袈裟’ ,后被 武则天要去,赐给了资州智诜,而且‘ 师师相 传’ ,直传到无住禅师;至于曹溪慧能处,武则天 另给‘ 摩纳袈裟一领’ ,但只是‘ 供品’ ,而非祖 师的‘ 信物’ 了。” 够杜斗城先生认为智诜禅师从 武则天处获得信衣袈裟一说其实是智诜系门人 为取信于众而伪造的。够徐文明说:“ 《法宝记》 以惠能为正统,又编造了一个传法袈裟流落蜀 中的故事,真是煞费苦心。无住法承自在,不能 不以惠能为正统,但他又自认为是无相的传人, 不能不照顾蜀地禅宗及他本人的利益,只好将 法与衣分离,编造了一个则天将传法袈裟转赐 智诜、从而使蜀地禅宗同样成为正统的故事。 其说之伪,杜斗城先生已力辨之。其实智诜所 传,只是则天赐给他的摩纳袈裟,绝非惠能得自 五祖的传法衣。无住这么做,可谓两全其美,他 可以借此公开引入南宗禅法,也提高了蜀地禅 宗的地位。” ∞而王书庆、杨富学则认为:“ 达摩袈 裟自入内道场供养后,历史上并无文字显示该 袈裟后来在什么地方,只有《历代法宝记》中明 示该袈裟随智诜入蜀。看来智诜禅师自武则天 处得袈裟之说是可信的,并非虚构。达摩袈裟 之流落四川,对广大僧众信徒来说,佛教禅法自 然亦随之流到彼处,从而使保唐派、净众派在佛 教界之地位大为提高,荣耀一时。从程序上讲, 四川禅派所传的达摩袈裟是有严格的传法授衣 手续的。” @ 笔者以为:第一,传法袈裟有否应武则天之 诏入内供养还是个需要考实的问题,如没有这 个前提,《历代法宝记》纯为虚构,袈裟入蜀将子 虚乌有。第=,如果祖传袈裟送人内道场、后武 则天转赐给智诜属实,在当时应该是轰动的大 事,但为何那么多的禅宗文献没有记载,而让 《历代法宝记》成了孤证?第三,慧能圆寂后,其 真身及传法袈裟等物入塔供养,镇留曹溪,文献 稗籍多有述及,那怎样解释呢?所以,《历代法 宝记》所载难令人确信。 (3)唐肃宗诏请袈裟入内供养。 上元元年( 760年) ,广州节度使韦利见表 奏,要求迎请袈裟及守护僧行滔( 令韬) 入内供 养,肃宗孝感皇帝允奏并下勃书: 勒,曹溪山六祖传法袈裟及僧行滔,并俗弟 子五人,利见令水陆给公乘。随中使刘楚江赴 上都。 次年正月,行滔以老疾表辞,另改派上足弟子惠 象及家人永和随中使送袈裟赴上都,行滔是月 入灭。惠象等人于四月八日抵上都,袈裟正式 103 万方数据 盔量坐堂韭!!!兰竺!塑-- 人内供养。惠象等人随即表奏辞归: 沙门臣惠象言,臣偏方贱品,叨桑门,乐处 山林,恭持圣教。其前件衣钵,自达磨大师已 来,转相传授,皆当时海内钦崇,沙界归依,天人 瞻仰,俾令后学,靓物思人。臣虽不才,滥承付 嘱。一昨奉恩命,勃送天宫,亲自保持,永无失 坠。臣之感荷,悲不自胜。是如大法之衣,万劫 不朽,京城缁侣,顶戴而行。然臣师主行滔,久 传法印,保兹衣钵,如护髻珠。数奉德音,不敢 违命。一朝亡殁,奄弃明时。臣今欲归至彼,启 告神灵,宣述圣情,陈进衣改寺之由,叙念旧恤 今之状。臣死将万足,不胜涕恋恳叹之至,供奉 表辞以闻。沙门惠象诚悲诚恋,顿首顿首, 谨言。 肃宗皇帝随即勒准惠象等人返回曹溪,并赐惠 象紫罗袈裟一对,耢日: 师之师主行滔,戒行清循,德业孤秀。传先 师所付衣钵,在炎方而保持,亟换岁年,曾不失 坠。朕虔诚慕道,发使遐求。师绵历畏途,顶戴 而送,遂朕恳愿,何慰如之。行滔身虽云亡,其 神如在。师归至彼,具告厥灵,知朕钦崇,永永 不朽矣。即宜好去。凹 关于肃宗诏请祖传袈裟人内供养事,除了 《曹溪大师传》,其他早期禅宗文献记载不多且 较略,各版《坛经》中,惟契嵩本和宗宝本在文末 附守塔僧令韬之录中有记:“ 上元元年,肃宗遣 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 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 。卿《景德传灯录》、《五 灯会元》所记相同。 祖传袈裟在宫内供养的时间,如按令韬之 说是上元元年至永泰元年,即公元760_765 年,约5“ 年,《曹溪大师传》说“ 袈裟在京总持 寺安置,经七年” 。∞而赞宁的慧能传则谓袈裟进 呈后即归还:“ 肃宗下诏能弟子令韬,韬称疾不 赴,遣明象赍传法法衣钵进呈,毕给还。” @ ( 4) 唐代宗皇帝遣使送袈裟回归曹溪。 代宗皇帝所以要遣使送袈裟归曹溪,缘于 梦中六祖慧能向其索还。此事禅宗早期文献也 1 04 鲜有记载,较早提及者当为守塔僧令韬当年所 录和《曹溪大师传》,令韬所录中日: 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 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缄云:“ 朕梦感能禅师请传 衣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 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 令僧众亲承宗旨:考,严加守护,勿令遗坠。” 倒 然令韬所录应为后人所编造,因肃宗诏其送衣 钵进宫,他以老疾而改由弟子惠象呈送,于次年 ( 约761年) 就圆寂,何以知道死后几年( 永泰元 年,即765年)的事,不可信。 《曹溪大师传》则录有代宗送传法袈裟归曹 溪的勒书: 勒,杨鉴卿久在炎方,得好在否?朕感梦, 送能禅师传法袈裟归曹溪。寻遣中使镇国大将 军杨崇景,顶戴而送。传法袈裟是国之宝,卿可 于能大师本寺,如法安置。专遣众僧亲承宗旨 者,守护勿令坠失。朕自存问。 永泰元年五月七日下世 始于明代的《曹溪通志》,其所收历代勒书及所 记事迹,当是因袭旧籍文献。这些勒书和六祖 慧能之事迹是否实有很难断定。杜继文、魏道 儒的《中国禅宗通史》明确否定:“ 自乾元二年 (759)至永泰元年(765),‘ 孝感皇帝’ 和‘ 宝应 元皇帝’ 还数次敕问慧能弟子行滔及其门徒惠 象,令供养和守护慧能的传法袈裟,并录有往来 敕书和答表的全文。《全唐文》收有唐中宗《召 曹溪惠能人京御札》和唐代宗《遣送六祖衣钵谕 刺史杨敕》,大体就是在这些敕书的基础上精加 工而成的。唐王朝是否征召过慧能,是个悬案。 但文中所附敕文之粗鄙,所记历史之错乱,只能 是出自某个半通文墨者的伪造。后来好事者的 精加工补救了它们的缺陷,却愈显其伪。” 圆 ( 5) 传法袈裟归曹溪后最终去了哪? 代宗皇帝把传法袈裟送归曹溪后,数次被 人盗走,但每次均被寻获追回:“ 后或为人偷窃, 皆不远而获,如是者数四” 。叼也就是说,袈裟还 在曹溪。然而,这件神圣的祖传袈裟的去向似 万方数据 禅宗六祖慧能衣钵去向考释 乎到此就没有了下文,因为稽之禅宗文献,再也 没有述其踪迹的文字,惟《曹溪通志》尚有零碎 的记录。兹归括如下: 宋明间,先后有迎祖传信衣人内瞻礼和 供养: 真宗天禧四年,帝同庄献皇太后遣使曹溪, 迎至信衣禁闱瞻礼,仍赐号普遂为“ 智度禅师” , 兼赐藏经供器。 仁宗皇帝天圣十年,具安舆迎师真身及衣 钵入大内供养,后遣使敕送曹溪。 成化乙酉,迎师衣钵入内供养,仍命列刹掌 教迎供,及各官士民各赴瞻礼。姆 明清时期,也有一些官员目睹过祖传袈裟。 如明代布政使孙朝肃,姑苏人,曾官海南,其在 《曹溪谒祖》诗中附言云:“ 余归田五年,忽有琼 崖之命。已具疏乞休矣,夜感异兆,遂治装逾 岭,谒六祖于宝林,且得见西来衣钵,因思宦辙 所至无非夙缘,不可强也。归抵漾涅舟中,授笔 记之。” 固而其后人孙鲁,顺治壬辰进士,官高州 司马。他在《曹溪谒祖》诗的附言中,也言得见 衣钵:“ 戊辰八月,先大夫之任海南,感异梦,道 由曹溪谒六祖真身,宛如梦中所见。余时幼,未 能从也。岁丙午,余量移高凉,舟过韶郡,因念 先人记闻,斋沐趋谒,得见衣钵诸宝。” ∞其他贤 宦墨客也对祖传衣钵多有吟咏,常熟人魏浣初, 官参政,有《展视六祖所传信具作礼》一偈。山 阴人王思任,官九江道,有《看衣》、《看钵》诗, 等等,余不一一,均见《曹溪通志》。 清初平藩新建祖师殿,库内藏有法宝文物 多种,其中有“ 传法信衣一袭(九条金镂,其缔乃 白氍,岂所谓屈晌布耶?) ⋯⋯袈裟玉环二( 又白 玉环一、绿玉环一、金环一,皆上方所赐物 ⋯..)” 。⑤ 如《曹溪通志》所载属实,则至清代,传法信 衣还在南华寺。然而,今南华寺寺藏唐代文物 中,只有千佛袈裟,新编《曹溪通志》介绍云: 千佛袈裟是当今世所罕见的唐代传世刺绣 精品。长方形,长二米八十六厘米,宽一米四十 六厘米,绢地呈杏黄色。四周用金钱绣出十二 条金龙,张牙舞爪,相争宝珠。中间绣有一千尊 佛像,每行二十尊,共五十行,分别用金、朱红、 柠檬黄和浅蓝等颜色丝线绣成。佛像排列整 齐,全部为跏趺坐式,身后绣有灵光,手有入定、 接引、说法、降魔、合掌等式。面目清晰,形态庄 严,绣工极其精巧,实乃希世之宝。四 显然,这一千佛袈裟断不是祖传信衣,那信衣在 什么地方?笔者以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南 华寺六祖庙塔在宋明期间曾遭两次大的毁坏。 “ 宋太祖开宝初,王师平南海,刘氏残兵作梗,祖 之塔庙,鞠为煨烬,而真身为守塔僧保护,一无 所损” 。蛳‘ 大宋平南海后,韶州盗周思琼叛换,尽 焚其寺塔,将延燎平时肉身非数夫莫举,烟煤向 逼,二僧对舁,轻如夹聍像焉” 。@户部侍郎李嗣 在《重建大鉴禅师信具楼记》日:“ 宝殿后,旧有 衣钵之楼,洪武间毁于兵燹。” ∞也就是说,藏信 衣之塔楼都被付之一炬,信衣焉存?当然,这是 个人的臆测,真实如何,有赖其他文证和物证。 明嘉靖《韶州府志》则直言祖传衣钵为官宪所 毁:“ 衣钵自达磨所传者,近为宪臣所毁,惟玄宗 赐衣尚存” 。固(这里的“ 宪臣” 应是明人魏校,下 文详述) 总之,祖传信衣的最后归宿,似是个 悬案。 2.六祖钵盂的去向。 达摩从印度带来并代代相传的传法信物应 只有袈裟而无钵盂,所以六祖慧能钵盂的来历, 见诸文献者只有武则天和唐中宗的赐予,这在 上文已有交代。终六祖慧能一生,所见其使用 钵盂者,只有法海在《六祖大师缘起外纪》提到 的以钵降龙的故事,其云: 寺前有潭一所龙常出没其间,触挠林木。 一日现形甚巨,波浪汹涌,云雾阴翳。徒众皆 惧。师叱之日:“ 你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 若为神龙,当能变化,以小现大,以在现小也。” 其龙忽没,俄顷复现小身,跃出潭面。师展钵试 之日:“ 你且不敢入老僧钵盂里。” 龙乃游扬至 1 05 万方数据 鱼量竺堂丛竺竺竺!塑-- 前,师以本舀之,龙不能动。师持钵堂上,与龙 说法,龙遂蜕骨而去。其骨长可七寸,首尾角足 皆具,留传寺门。师后以土石堙其潭。今殿前 左侧,有铁塔镇处是也。唧 《曹溪通志》关于“ 降龙塔” 的释文,当是因袭法 海之说,并言“ 至正已卯,寺罹兵火,龙骨遂 失” 。@ 六祖慧能降龙之钵从何而来,史无明载而 难以稽考,而对于其钵之去向。各版《坛经》及 禅宗文献也无交待,但地方志乘及其他文献和 私人笔记则有关于钵盂被损坏的记载: ( 1) 六祖钵盂被南汉刘主夫人损坏,经修补 也难复原。明嘉靖《韶州府志》云:“ 伪汉(当是 南汉)主夫人俣触钵,损漆寸许,葺竞不完,因施 田赎钵” 。@此后各版府志及《曲江县志》均有 云及。 (2)六祖钵盂被魏校掷碎。 魏校(1483-1543),字子材,号庄渠,苏州 府昆山县人,弘治十八年( 1505) 进士,官南京刑 部郎中、兵部郎中,正德十六年( 1521) ,作为按 察司副使督学广东。其人尊儒反佛,在粤一年 间,大毁淫祠庙宇。郭荣《粤大记》日:魏校“ 乃 大毁寺观淫祠,或改公署及书院,余尽建社学。 ⋯ ⋯ 自洪武中归并丛林为豪氓所匿者,悉毁无 遗。僧、尼亦多还俗。” ∞屈大均《广东新语》云: “ 吾粤督学使者,在嘉靖时有魏公校者,⋯⋯大 毁寺观淫祠,以为书院社学,使诸童生三时分肄 歌诗习礼演乐,禁止火葬,令僧尼还俗,巫觋勿 祠鬼,男子皆编为渡夫。” 卿 魏氏之反佛行为,最赫然者当是掷碎六祖 慧能大师钵盂。《韶州府志》云:“ 衣钵自达摩所 传者,明为魏校所毁” 。够关于此事,明末清初名 人笔下或褒或贬,议论纷呈。黄宗羲《明儒学 案》云:“ 先生(指魏校)提学广东时,过曹溪,焚 大鉴之衣,椎碎其钵,日:‘ 无使惑后人也’ 。” 盼 《郭青媚集》日:“ 万历乙酉,予人韶州至曹溪寺。 僧因出传衣宝钵革履。⋯ ⋯ 钵本瓷器,为广东 提学魏庄渠所碎。或云有心碎之,或云偶坠诸 1 06 地。僧以漆胶,仍似钵形,而宝色无光。” 锄《蒿庵 闲话》日:“ 六祖衣钵,传自达摩,藏广东传法寺。 衣本西方诸佛传法器,钵则魏王所赐。嘉靖督 学使者某焚碎之。,” ∞清初张潮编《虞初新志》更 为详尽: 南华寺六祖钵,非金非石。魏庄渠督学广 东,遍毁佛寺。至曹溪,索钵掷地,碎之为二,每 片各有一字,视之,乃“ 委鬼” 也。庄渠异之,寺 因得不毁。 崇祯中,有彭举人某,病中梦至一官府,其 神冠冕坐堂皇,状如王者。闻胥吏传呼魏校一 案。须臾,有一官人,峨冠盛服而入。其神问: “ 何以毁曹溪钵?’ 。’ 答言:“ 吾为孔子之徒,官督学 校,在广东所毁淫祠几千百所,岂但一钵?” 神 云:“ 闻钵破中有魏字,如此神异,乌可以为异端 而毁之?” 答言:“ 魏是予姓,既数已前定,虽欲不 毁其可得耶?” 神语塞,揖之而出。彭病痊,为人 言如此。@ 清人檀萃游历黔、湘、粤等地,将所见所闻笔录 辑成《楚庭稗珠录》,内有明人梦中魏氏碎钵细 节及时人讥讽汉主夫人和魏氏歌谣: 庄渠视学于粤,恶佛氏,必诋之,故宗鲁之 言易入。毁祠庙甚多,而曹溪之钵竞被捶碎( 太 卤莽)。至崇祯间,有彭孝廉某病,梦至官府,神 被服如王者,闻胥吏传呼魏校一案,须臾一人峨 冠盛服入,神问“ 何以毁曹溪钵” ?答日:“ 吾为 孔子之徒,官督学校,在广东毁淫祠几千百所, 岂但一钵?” 神云:“ 闻钵破,中有‘ 魏’ 字,如此神 异,焉可以为异端而毁之?” 答云:“ 魏是予姓,数 已前定,虽欲不毁,其可得耶?” 神语塞,揖之而 出。庄渠诚辣,然千年异物,一朝碎之,能无孙 家虺瓦吊之讥乎?近时罗孝廉天尺善于言之 也,歌日:“ 西来本是无一物,达摩之钵胡为哉? 大庾岭头争不动,猖獠米熟归黄梅。紫金色吐 毫光现,驯龙法水六时变。汉家公主号平阳,凤 辇来游纤指玷。指痕触处如初月,上弦补完晦 又缺。女娲之石炼不成,赐庄特代金条脱。公 主奉佛心何虔?降王一去失山川。此庄万古属 万方数据 禅宗六祖慧能衣钵去向考释 公主,毋乃佛力人争传。我来曹溪独访古,守钵 人传有猛虎。谁知猛虎终无权,西来法器沦荒 圃。岭南使者玉尺方,能将色相还空王。一声 棰响钵不见,宝光飞上南华殿。” 卿 对魏氏之所为,檀萃给予严厉批评:“ 大毁寺院, 至碎曹溪之钵,无理取闹,宏奖风教固如是 乎?” 锣因魏氏后人早折及官运有阻,时人窃议乃 碎祖钵之果报,其本人也心怀悔意:“ (魏校)出 巡韶郡,欲人南华山拆六祖寺,时得郡守后尚书 周厚山公解乃罢,在郡庠中碎其衣钵,翁源太平 寺亦在毁中,住持真广赴京奏辩,乃复奏中亦言 其毁寺衣钵,校后起北祭酒。时世宗再幸太学, 校以侍讲言动失体,调太常寺少卿。致仕家富, 惟一子已爱而天无嗣,闻其后亦有悔于心云” 。固 但魏校有否碎毁六祖钵盂?清初平藩重建 南华寺祖师殿,其存库法宝中有“ 钵盂一个” ,附 文日:“ 谓魏提学击碎金漆固,惟露一片约寸许, 非铜铁瓦石,盖四天王所献如来者” 。圆如此说属 实,则钵盂也是损坏些许,不致碎毁无存。新编 《曹溪通志》所列寺藏明代文物中就有铜质钵盂 一个。 综合各种文献以及相关传说,我们仍难理 顺六祖体盂的来去脉络:一,达摩有否传授钵盂 已无法认定,即便是有也没有围绕此一钵盂去 向的一条轴线;二,无论是汉主夫人损坏者还是 魏校掷碎者以及库藏者,其来源均查无出处,也 许六祖慧能一生有多个钵盂。所以,祖传钵盂 的最后归处也是个悬案。 【注释】 ①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衣钵” ,中国书店,第 971页。 ②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 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③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见杨曾文编 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7页。 ④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见杨曾文校写《敦煌 新本· 六祖坛经》附录,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以 下凡引王碑,均见此书,不再详注。 ⑤柳宗元:《赐谥大鉴禅师碑》;见杨曾文校写《敦 煌新本· 六祖坛经》附录,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 以下凡引柳碑,均见此书,不再详注。 ⑥刘禹锡:《大鉴禅师碑》,见杨曾文校写《敦煌新 本· 六祖坛经》附录,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以下 凡引刘碑,均见此书,不再详注。 ( D法海:《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见丁福保《六 祖坛经笺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⑧敦煌本《坛经》,见大藏经六祖坛经四种合刊,普 慧大藏经刊行会校印,民国三十三年。以下所引各版本 《坛经》,均为此合刊本,不再详注。 ⑨⑩惠昕本:《坛经》。 ⑩⑤③◎ ◎ ⑩曹溪原本( 契嵩本) 《坛经》。 ⑩静、筠禅师编,张华点校:《祖堂集》,中州古籍出 版社2006年版,第87页。以下凡引此书,均是此版本, 不再详注。 ⑩释道元:《景德传灯录》,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 版,第69页。以下凡引此书,均是此版本,不再详注。 @赞宁:《宋高僧传· 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传》,中 华书局1997年版,第173页。以下凡引此书,均是此版 本,不再详注。 ⑩契嵩:《传法正宗记》之震旦第三十二祖弘忍尊 者传。 ⑩《曹溪大师传》,见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 六祖 坛经》附录,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以下凡引该传 均是此版本,不再详注。 ⑩乾隆五十四年《黄梅县志》卷八,寺观七之“ 五祖 寺” 。 ⑥光绪三年《黄梅县志》卷十四,寺观二之“ 东禅 寺” 。 ⑩敦煌本《坛经》。 ①③③@契嵩本和宗宝本《坛经》。 ⑨②④⑩◎ ◎ ◎ 《曹溪大师传》。 ⑨《景德传灯录》第69页,《五灯会元》第54页。 ⑤顾光:《光孝寺志》卷二。 ◎ 《曹溪通志》卷一,“ 古迹” 之“ 卓锡泉” ,释真修重 修,杨权、张红、仇江点校,梦梅馆出版。以下凡引此志, 均为此版本,不再详注。 ⑨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见弘学选编《中国佛 教高僧名著精选》( 中) ,巴蜀书社,第1004页。 @刘禹锡:《佛衣铭》,《曹溪通志》卷五,铭类。 1 07 万方数据 鱼量竺堂!!也!!竺!塑-- ③《祖堂集》第88页。 @⑨《曹溪通志》卷一,建制规模第二之祖师殿。 @释传正主编:《华南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35页。 ◎ 王维:《六祖能祖师碑铭》。 @@《景德传灯录》,第70、71页。 ◎ 此敕书中,《曹溪大师传》无“ 金钵一口” ;《祖堂 集》无“ 绢五百匹” 。 @契嵩:《传法正宗记》卷七,正宗分家略传之行思 禅师。 @《祖堂集》第92页。 @赞宁:《宋高僧传· 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传》。 ⑩《景德传灯录》,第71页。 ◎ ⑦④《曹溪通志》卷一,建制规模第二之祖师殿。 ⑧康熙十一年《新兴县志》卷一八,外纪,龙山国 恩寺。 ⑨②⑦《历代法宝记》。 @释传正主编:《华南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年,第35页。 ⑦以上所引均见《历代法宝记》。 ⑦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 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 杜斗城:《敦煌本( 历代法宝i s) 与蜀地禅宗》, 《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1期。 ⑦徐文明:《智诜与净众禅系》,《敦煌学辑刊) ) 2000 年第1期。 ◎ 王书庆、杨富学《敦煌学刊) ) 2006年第3期。 @以上所引均见《曹溪大师传》。 @赞宁:《宋高僧传· 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传》。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 版社2007年版,第149-150页。 ◎ 契嵩本《坛经》、《曹溪大师传》、《景德传灯录》、 108 《五灯会元》等均有记。 @《曹溪通志》卷三,王臣外护第七之上,敕锡典。 ◎ 孙朝肃:《曹溪谒祖》,见《曹溪通志》卷七品题词 翰第八之诗。 ①孙鲁:《曹溪谒祖》,见《曹溪通志》卷八之诗。 @《新编曹溪通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 718页。 ⑦《曹溪通志》卷一,建制规模第二。 ④赞宁:《宋高僧传· 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传》。 ⑦李嗣《重建大鉴禅师信具楼记》,《曹溪通志》卷 四之碑记类。 ③嘉靖《韶州府志》卷九· 人物· 大鉴禅师。 ⑦法海:《六祖大师缘起外纪》。 @《曹溪通志》卷一,山川形势第一,古迹之降龙塔。 ⑦嘉靖《韶州府志》卷九“ 大鉴禅师” ,见《广东历代 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页。 ①郭柴撰,黄国声、邓贵忠点校:《粤大记》,中山大 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 ◎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事语,贤督学。 ◎ 康熙《韶州府志》卷九,“ 大鉴禅师” ,见《广东历 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页。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 崇仁学案三” 。 ①@参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衣钵” ,中国书店, 第971、971页。 @张潮:《虞初新志》卷九。 ◎ 檀萃《楚庭稗珠录》(徙寺),见鲁迅、杨伟群点校 《历代岭南笔记八种》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檀萃《楚庭稗珠录》( 惠学使) ,见鲁迅、杨伟群点 校《历代岭南笔记八种》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韶州府志》卷四十,杂录。 ( 编校:龙凯) 万方数据 禅宗六祖慧能衣钵去向考释 作者: 林有能 作者单位: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510050 刊名: 船山学刊 英文刊名: Chuanshan Journal 年,卷(期): 2015(3) 引用本文格式:林有能 禅宗六祖慧能衣钵去向考释[期刊论文]-船山学刊 2015(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8 10: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