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宇宙微尘

错解《楞严经》的师兄们看过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1 08: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半净 发表于 2017-5-21 07:57
宇宙能说出"老萧"这种话,不管怎么样,是在进步了,您觉得冷嘲热讽合适吗?您是打算拉他一把,还是把他在 ...

回头固然值得赞叹,不过。。。。。。,我就不多说了!容易引起别的误会!真回头的话绝对做不出昨天举报的举动的!
发表于 2017-5-21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 发表于 2017-5-20 21:55
你这种人,连等觉菩萨的名号,都可以骗别人用钱买,你胆子是不是太大了?你无耻,下流,害人虫,拿佛法来 ...

在这五彩缤分的花花世界,你得容下别人开玩笑吧?
开个玩笑就说别人无耻,下流,害人虫,不厚道吧?
年轻人学佛贵在依止明师,如果处处随己之臆想,那长路漫漫,谁知道在哪就迷了?
如众生之爹,也许累世修行,但陷于自己的世界,不顺世道人情,颇为堪忧!
发表于 2017-5-21 08: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况且,大仙所谓的玩笑,常常有内在的道理,横岭侧峰,各人因缘,多见己过,莫论人非。
发表于 2017-5-21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7-5-21 07:05
怎么感觉正见阵营里没有你你自己是不是很遗憾???这个就是因为你自己大意了,让楼主把你挤出去了吧,开 ...

少来拉拢。谁为老百姓着想,我就支持谁。



补充内容 (2017-5-21 08:58):
本来呢,你引经据典,爱讲道理,我是很支持的,就是被你老师拖累呀。什么时候撇清呢?我看很难呀。
发表于 2017-5-21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半净 发表于 2017-5-21 07:57
宇宙能说出"老萧"这种话,不管怎么样,是在进步了,您觉得冷嘲热讽合适吗?您是打算拉他一把,还是把他在 ...

发表于 2017-5-21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学无术 发表于 2017-5-21 08:56
少来拉拢。谁为老百姓着想,我就支持谁。

此事两难全啊。

点评

此事难全,我只要你全我一事,你把《佛遗教经》贴出来讨论下。这个不为难你吧?我有很多疑惑希望有高人为我解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1 09:55
发表于 2017-5-21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事难全,我只要你全我一事,你把《佛遗教经》贴出来讨论下。这个不为难你吧?我有很多疑惑希望有高人为我解决。

点评

举手之劳,我把经文贴出来,供你们讨论。 《佛遗教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1 11:47
发表于 2017-5-21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有时间回复了!

宇宙微尘师兄在解释这段经文自己的理解时,只把重点放在了“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上,但是这句话的理解,宇宙师兄应该是完全脱离了经文的前面部分,这句话是结论,前面部分是解释为什么的,在看昨天力力熊师兄的回复中,也忽略了这点,似乎有点被楼主影响了,也没结合前面的部分。

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精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花。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花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花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花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花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下面逐部分分享:

1、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精虚。迥无所有
      此部分讲本来:惟一精虚。迥无所有(因为是譬喻,千万不要在清净目、晴明空上纠缠
      有二法),指无形无相的真心:空如来藏
2、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
      真如不守自性,无明妄动;
3、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狂花、一切狂乱非相:指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不空如来藏;
4、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合喻!

这是第一部分
这里特别提醒:一切万法(狂花、狂乱非相)是因一念无明妄动而有的妄见(目睛发劳之过),而不是真的有狂花、有狂乱非相!(此处切切!!!!!!)

下面第二部分,佛又继续详细开示
1、是诸狂花。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后面展开讲了为什么不是从空来、从目出,这个一目了然,不再重复,只说结果;
   非从空来,非从目出,表达的法义是,色阴,非空生,非自生,非它生,一句话:
   色阴“无生”!!!说的再直白一点,色法本来就没有!!!这里特别关键,宇宙师兄
   好好再观照,是不是这个道理??因为狂花,是眼睛发劳之后的“妄见”,并不是真
   的有了“狂花”!!!不知师兄这里有没有疑问???
2、如果上面第一条没有疑问,继续:(如有疑问,请返回经文、讲义、注解仔细去参)
   所以说: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色阴本来就没有,是虚妄的,虚妄怎么理解呢?比如上文的“狂花”,它本来就没有,
   但我们因为眼睛有毛病有看到了,所以是虚妄!本来没有要站稳,宛然现前要随缘!
3、本非因缘:狂花,不是因缘所生,它是眼睛发劳而幻见,是眼睛发劳的因缘而显现的,
   所以是非因缘生;
4、本非自然:狂花,也不是自然就有的,换句话,不是本来就有的(自然有是自然外道)
5、既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6、狂花,又离不开“晴明空”,当体我们看到的狂花,其实就是晴明空本身!!!这点很重
   要,不知宇宙师兄有疑问否???狂花,就是晴明空,是我们发劳的眼睛对晴明空的妄
   见的假象!!!

第三部分:
如果前两部分没问题,那么晴明空,是什么?喻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如来藏秒真如性;
狂花,就是晴明空;
色阴,就是如来藏秒真如性!
发表于 2017-5-21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学无术 发表于 2017-5-21 09:55
此事难全,我只要你全我一事,你把《佛遗教经》贴出来讨论下。这个不为难你吧?我有很多疑惑希望有高人为 ...

师兄贴吧,我努力参与讨论

点评

提出问,正要你答呢,去答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1 10:37
发表于 2017-5-21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7-5-21 10:33
师兄贴吧,我努力参与讨论

提出问,正要你答呢,去答吧。
发表于 2017-5-21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五阴的出生,以及存在的根本,来自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也就是佛性。是佛性出生了五阴。


师兄这里,也是师兄一直以来这么坚持的,就是佛性出生了五阴;但师兄你再返回上文,我把经文给你替换一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五阴非从佛性中来!,这就像上面佛举的例子一样,狂花,是眼睛发劳而有的妄见,而不是真的晴明空里有了狂花!五阴,都是三细六粗的六粗相了,它不是谁生的!

这里,是师兄产生歧义的分界点,这个地方,师兄需要在《楞严经》第四卷,以及前面两种妄见上继续加工用行多多参究了。

我稍后再把海仁法师的讲义分享一下,你对照看看;手边没有圆瑛大师的讲义,得再说了,演程师兄应该有
发表于 2017-5-21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句经文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色阴是虚妄生灭的,它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就有,而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所出生!


师兄的这句解释,我就当是上贴的继续了,
1、色阴虚妄生灭,是个虚妄的假象,不是真的有生灭,是我们迷了之后的妄见!!!
     本无生灭!
2、色阴也不是如来藏秒真如性所生!是如来藏秒真如性随染缘所显,它当下就是秒真如性!
      正如“狂花”,它是随眼发劳而显的幻相,本来就没有,当下就是晴明空!不是晴明空生
      了狂花~!!!!
师兄,这里好好读读经文多琢磨琢磨!!一字之差啊!境界全非!
发表于 2017-5-21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学无术 发表于 2017-5-21 10:37
提出问,正要你答呢,去答吧。

你这个问太大太笼统,我也没读过,连你要问啥我都不知道!我实在无能为力!

点评

那你也不须为宇宙讲什么大道理了。他比你懂的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1 10:53
发表于 2017-5-21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7-5-21 10:47
你这个问太大太笼统,我也没读过,连你要问啥我都不知道!我实在无能为力!

那你也不须为宇宙讲什么大道理了。他比你懂的多。
发表于 2017-5-21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学无术 发表于 2017-5-21 10:53
那你也不须为宇宙讲什么大道理了。他比你懂的多。

为道日损,他就是懂的太多了!把重要的部分给替换成他自己的了,我替他补回来!
发表于 2017-5-21 11: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正在研读楞严经,太深奥了,根本不知道他说什么内容,让的神识和跟着的众生来理解吧!
发表于 2017-5-21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学无术 发表于 2017-5-21 09:55
此事难全,我只要你全我一事,你把《佛遗教经》贴出来讨论下。这个不为难你吧?我有很多疑惑希望有高人为 ...

     举手之劳,我把经文贴出来,供你们讨论。


《佛遗教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pèi)制,将当牵人墬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心为本。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免楼驼,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阿免楼驼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楼主| 发表于 2017-5-21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7-5-21 10:30
终于有时间回复了!

宇宙微尘师兄在解释这段经文自己的理解时,只把重点放在了“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 ...

说实话,本不想理你。但想到佛经中佛的教导:不应对一切众生起嗔恨心!所以还是再回你一次吧,自己看好!不要再颠倒是非,栽赃陷害!

先原文引用你的帖子如下:


下面逐部分分享:

1、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精虚。迥无所有
      此部分讲本来:惟一精虚。迥无所有(因为是譬喻,千万不要在清净目、晴明空上纠缠
      有二法),指无形无相的真心:空如来藏
2、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
      真如不守自性,无明妄动;
3、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狂花、一切狂乱非相:指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不空如来藏;
4、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合喻!

好好看看你帖子中的红字部分,想想哪里错了???

提示你一下:真如永远不会不守自性,真如永远真实常住,自性清净,性如金刚,如如不动!

至于你信不信,是你的事!
要找依据,自己去搜索网页,输入关键字即可!
我没时间奉陪!

补充内容 (2017-5-21 15:44):
学佛,只要你大前提错了,只会越走越远,与佛相背!

点评

师兄真是好福气哟! 力师兄"不必形成文字"的妙意! 黑师兄虔诚信为先的苦口婆心! 有礼兄的激将法! 仙师兄的妙趣话! 众师兄的美意善法!… 末学统统随喜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1 18:50
本来应该是师兄说的那个样子,空啊! 可是一念无明妄动,就随之妄想,分别,执着,硬是没守住,怎样?不空啊!(还不成,那就随缘起用呗!空不空啰)。 师兄既然认“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咱不认“何其自性,能生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1 18:28
一直听说真如不守自性,但觉得挺深奥,一直没研究,今天看到你这么解释,我就百度了一下,搜到了这么一段解释,请甄别一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035f570100yjj3.html 解释真如不守自性,须从三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1 18:01
真如自性,如如不动。无有去来,无有生灭。一锤定音。 动念即乖。动念即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1 17:07
发表于 2017-5-21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 发表于 2017-5-21 15:43
说实话,本不想理你。但想到佛经中佛的教导:不应对一切众生起嗔恨心!所以还是再回你一次吧,自己看好! ...


真如自性,如如不动。无有去来,无有生灭。一锤定音。
动念即乖。动念即妄。
发表于 2017-5-21 17: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7-5-21 17:07
真如自性,如如不动。无有去来,无有生灭。一锤定音。
动念即乖。动念 ...

又对圆瑛大师和海仁法师不认可了?!!

点评

请把真如不守自性的佛经原文找出来就能说明问题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1 18: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9 16: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