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4-11-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发这个帖子之前,我犹豫了很久,该不该发这个帖子?是不是要把自己的缺点曝光于大家面前?我觉得,敲下这些字,如果对于大家有所警示和帮助的话,就达到了我的初衷。
自从学佛以来,已有15年光景,细细回想这15年的学佛历程,我只能用万分惭愧四个字形容。虚度光阴,得过且过,对于实修,放逸心重,总觉得念佛枯燥无味,总觉得来日方长。每天好不容易有时间照顾到学佛的时候,不是看看这部经,就是看看那个论,拿起哪本算哪本,犹如猴子掰玉米,能坚持看完一本也就算啦,更要命的是,刚看十分钟,哈欠连天,眼皮打架,昏昏欲睡。再不然就是到了晚上舒舒服服躺到床上,拿起手机,学佛QQ群里聊聊天,微信群里逗逗乐。整天就这样,浑浑噩噩,不知所终。工作生活要是忙起来,一连几天学佛又忘到脑后勺去了。
要说这些顶多属于心不精进倒也罢了。但是还有,这15年时间不知不觉中犯下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造业很深。有时候对于佛法僧不够尊敬,甚至是亵渎。工作生活忙起来的时候,懒惰心尤甚的时候,不能够按时在佛菩萨面前摆供上香。对于别人省吃节用免费结缘的法宝,贪多求全,在家里随手乱丢,不知道珍惜,不知道尊敬。去了那么多寺院,没有足够的宗教情操和训练,遇见出家师父们,一时慌张,没有双手合十顶礼,望着师父们的远去背影,徒有叹气的份。有一次,在寺院里遇见了一个年轻的比丘师父,我终于鼓足勇气主动向他问候,但是年轻师父那种特有的气质顿时震摄住了我,慌乱之中,竟然脱口而出说了声:您好!我那个气呀,连声阿弥陀佛都忘了说,这要是到往生的时候可咋整吧。
要说这些顶多属于恭敬心不足倒也罢了。但是还有,这15年时间,没有做到一门深入,一门熏修。今天看这个经说的福报功德大,就赶快读诵几遍,明天又看那个经说的福报功德更大,就又赶快读诵几遍。今天看持这个咒好,明天又学那个咒感觉更好。今天看这个法师讲的挺有意思,过了一阵子,又觉得那个法师讲的更适合自己口味。散兵游勇式的学佛,胡子眉毛一把抓,反正也没有人约束我,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但究竟都学会了什么,恐怕连我自己也不晓得。
要说这些顶多是属于学佛毫无章法也就罢了。但是还有,这15年时间,犯下了太多的口业,背地里品头论足,议论这个法师的讲法如何如何,那个法师的讲法如何如何,用自己仅有的,浅薄的,皮毛知识去衡量法师的讲法水平。眼睛里盯着出家师父的一举一动,认为这个不如法,那个不如法,其实恰恰就是自己最不如法。论僧过,其实都是自己的过。
要说这些顶多属于口业之罪也就罢了,可是还有,这15年时间,持戒不严,犯戒之事犹如家常便饭。五戒都很难守得住。让一个8岁的孩子跟着自己常年吃素似乎有点苛刻,所以我每月还是去菜市场超市为孩子买一些猪肉吃。好在经过熏陶,孩子自己慢慢的也不怎么喜欢吃肉了。我自己坚决不吃荤腥了,可是应酬之时肉边菜还是要吃一些,酒要喝一点,烟要抽一些。淫欲之心犹如石头压草,蠢蠢欲动,难以禁止。浪费时有发生,剩菜剩饭,衣服家什,于公于私,不知珍惜。贪图享乐,爱慕虚荣。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以至于到现在烦恼依旧,我执顽固,法执尤甚。真是惭愧至极,万分内疚。
细细回想这15年的学佛历程,之所以造成现在的局面,归根结底,我认为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没有系统的学习教理,教义。所掌握的知识只是成“点”,没有成“面”。教理教义不通,仅仅读过几本佛经,听过几次讲法,就说自己是学佛修行人,这是自己欺骗自己。一门深入,专修专熏很重要,但是对于教理教义的基本把握同样重要,对于佛学如果没有一个基本面的把握,很难在各自的主修法门中升起坚定不易的信心。比如,一般来讲,佛法修学的四步骤:发心,正见,修行,正果。这四个步骤都要问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完成?如果对于佛教的教理教义没有一个十分清楚而且深刻的认知,面对生活工作当中的种种烦恼,很难找到一个对治的办法。
二:没有一个固定的寺院场所可以去时常皈依闻法,没有时常近亲比丘师父们,没有依止一个固定的师父,根据每个人的根性特点,个性化的规划出一个修学计划。像我这样的所谓学佛之人,往往都是遇到什么学什么,听到什么学什么,喜欢什么学什么。不知不觉当中,修行之路已经跑偏,时间浪费了不说,关键是自己的知见发生了偏移,而且还毫无觉察。毫无章法,缺乏系统的学习佛法知识,这恐怕也是汉地佛教弘法与学法的一个亟需改善的地方。弘法人员太少,群众的朴素宗教信仰需求增加,很多想学佛的人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遇到问题也无法得到正确的答疑解惑,结果让一些邪门外道乘虚而入,大行其道,坏了佛教名誉,后果严重,这也是汉地佛教弘法与学法的一个尴尬现实状况。
三:自己能动的心(第六识)时常摆脱战胜不了我执法执(第七识)的控制。这一点,我认为最难克服,但也最容易克服。就看每个人的意识(第六识)是否坚强勇猛。遇到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不要怕第一反应『我执法执(第七识)』的善恶与否,关键要看第二反应『能动的心(第六识)』能否牢牢控制住第一反应。及时给予纠正和忏悔。这也是一种心地法门的训练方式,对于祛除削弱我执法执有很好的疗效。及时的反省和警觉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效控制我执法执,可以使我们在临命终时减少往生的障碍,更容易使自己的念佛力量和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
以上既是我的教训,也是我的心得,更是我的经验,望同修们给予指正,阿弥陀佛
=================================================
跟多佛教相关http://www.ysnss.com/
|
|